黑龙江11选5开奖结果:【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第四张王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44:50

 

【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第四张王牌〓

 

 

  

  ■¤¤■第四张王牌 厚而精--做人要厚道,办事要精明■¤¤■

  厚道不是愚钝、蠢笨,不是死心眼,一根筋,厚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实用大智慧.是让人信服并且愿意与之交往的一张王牌,是我们聚积人脉、获得机会的"吸铁石"。精明不是耍滑头、玩小聪明,更不是使小伎俩坑害别人,精明是解决问题使双方获利从而实现"双赢"的必要手段,真正的精明应该体现在结果上而不是过程中,是别人感觉很舒服却看不出来的东西。

    

  ■¤¤■ 1.以力服人不如以理服人,以理服人不如以德服人

    

  有良好的品德、德行,才有容纳别人的度量,才会有包容一切的胸襟。服人的要点,在于能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只有拥有宽厚的品德才能有容人、容物的雅量。

  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继位后,南蛮王孟获便带领10万蛮兵,不断侵掠蜀国边境,于是诸葛亮于225年亲自带领川军50万前去征讨。以赵云、魏延为大将,率马岱、马谡、王平、张翼等长驱直人攻向南中。

  孟获,是南中的酋长,他英勇善战,为人侠义,在南人中很有威望,他听说蜀兵南下就提兵迎战,远远地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 "人们都说诸葛亮丞相用兵如神,看来太言过其实了。"于是孟获冲出阵去,对方王平迎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放胆追杀,一口气追赶了二十多里,忽然喊声四起,左有张嶷,右有张翼,截断了退路。故此南兵大败,孟获死命冲出重围,前面又有一队军马拦住去路,原来是大将赵云。孟获听说过赵云的厉害,慌忙带领几十个骑兵逃进山谷。前边路狭山陡,后边追兵渐近,孟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忽然又是一阵鼓声,原来诸葛亮早就调查了这一带地形,派魏延带领500人在这儿埋伏,结果不费劲儿就活捉了孟获。

  孟获被押至帐中,诸葛亮问: "现在你被我活捉了,你心服吗?"孟获说:"我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怎么能服呢?"诸葛亮道: "你既然不服,我放你回去如何?"孟获答得倒也干脆:"你要是放了我,我重整兵马,和你决一雌雄,那时再当了俘虏,我就服了。"诸葛亮立即让入给孟获解开了绑绳,酒肉招待以后,放出营帐。

  诸葛亮放了孟获,众将领都不理解,问睹葛亮: "孟获是蛮兵的首领,擒住他南方才能平定,丞相为何把他放了?"诸葛亮笑着说:"我要想抓他,如同探囊取物,但只有降服了他的心,他才不会再反。"诸将领都不相信他能让孟获从心里归顺。

  孟获回寨以后,重整军马,准备再战。他手下的两个洞主曾被俘虏后放回,这次孟获派他俩迎战,但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说他俩是故意用败阵来报答诸葛亮,把他们痛打了l00军棍。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一百多个放回来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牢牢绑住,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你曾经说过,再当俘虏就服了,现在还有什么话说?"孟获振振有词道: "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好吧!我再放你一次。"孟获说:"我虽然是蛮人,可也懂得兵法,如果丞相真的放我,我一定和你决一胜负。要是再当了俘虏,就倾心投降。"诸葛亮命令刀斧手给孟获松了绑,带他出营观看蜀军如山的粮草和明亮的刀枪。孟获则一边走,一边注意各个营寨的位置和情况,参观完后,诸葛亮亲自为他送行。

  孟获回到本寨,对弟弟孟优说: "我已经知道了蜀营的虚实,现在可以一举打垮蜀军了!"两人当下定了一个计谋。次日,孟优带着l00名南兵,抬着许多金银珠宝来到了诸葛亮的大营。孟优见了诸葛亮,一拜再拜地说:"我哥哥感谢丞相不杀之恩,让我先送上这些宝贝,作为劳军之用,哥哥去银坑山收拾宝贝,明天就送来,献给天子。"诸葛亮见孟优的随从一个个身强力壮,知是诈降而来,当下杀牛宰羊,设宴款待,并利用药酒将他们全部都迷倒在地。当晚,孟获把南兵分为三队,前来劫寨,他原以为诸葛亮没有防备,又有孟优作内应,肯定可以活捉诸葛亮。谁知这早就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于是孟获再次陷入诸葛亮为他设下的圈套,第三次当了俘虏。诸葛亮笑着对他说: "这回服了吗?"孟获仍然不服地说: "这次是因为我弟弟贪杯误了我的大事,怎能心服?"诸葛亮说:"那就再放你回去!"说罢,把孟获兄弟、连同所有的兵将全部放回。

  诸葛亮统领大军,渡过泸水,在河南岸建起大营,等待南兵,果然孟获带领l0万蛮兵,气势汹汹地杀来,诸葛亮见南兵狂恶气盛,下令回营坚守,不准出战;同时派赵云、魏延带兵从下游绕到孟获后方。几天后,诸葛亮故意丢下大营,退回泸水北岸。孟优指着空寨里的无数粮草对孟获说: "诸葛亮丢下辎重匆匆而去,必是蜀中有紧急事情。昨晚他的寨中虚设灯火,定是怕我知道他要撤军攻打他,我们快去追赶,干万不要错过机会。"

  这天晚上,狂风大作,蜀军突然回马杀到蛮兵营前,蛮兵丝毫没有准备,惊慌失措,自相冲突。孟获急忙带领亲信兵丁往后撤退,却被赵云拦住,此时,北、西、南三处都是火光,孟获只得向东逃跑,身边就剩下几十个人了。刚刚转过山口,只见面前一片茂密的林子,几十个蜀兵簇拥着一辆四轮小车从林中出来,诸葛亮端坐在车上,哈哈大笑,说道:"蛮王孟获,大败至此,我已等候多时了!"孟获听了大怒,一马当先,向诸葛亮的车子冲去,只听"喀喳"一声,孟获连人带马一起掉入陷阱,第四次被捉。

  这次诸葛亮一反往常,生气地说:"你这回又被我活捉了,还有什么话说?"孟获说: "我是误中你的奸计,死也不服!"诸葛亮大声喝令"砍头",刀斧手推出孟获,孟获满脸气愤,毫不害怕,还回过头来说: "你要是敢再放我一回,我一定能报四次失败之仇!"诸葛亮哈哈大笑,命令刀斧手松绑,就在帐中用酒食招待,然后把孟获放了。

  孟获四次被擒,知道了诸葛亮的厉害,就和弟弟商量,到偏远险要的山洞中躲了起来,心想,蜀兵受不了这一带的炎热湿气,日子一长,必然撤退。他哪里想到,诸葛亮依靠投降的南兵引路,步步逼近了山洞。

  孟获正准备拼一死战,部下来报,说相邻洞主杨锋正带领3万兵马来助战。孟获高兴地把杨锋及其5个强悍的儿子请进洞中,并设席款待。酒到半酣,杨锋让随身带来的蛮女跳舞助兴。酒正酣中,杨锋的两个儿子分别上去给孟获、孟优敬酒,只听杨锋大喝一声,两个儿子已经捉住了二孟。原来,杨锋和儿子们也被诸葛亮捉过,他们很感谢诸葛亮的活命之恩,便设计擒住孟获,献给诸葛亮。

  诸葛亮再次问道: "这是第五次被捉,这回你心服了吧?"孟获说: "这不是你的本事,只要你放了我,我回到祖居的银坑山,你要是在那里捉住我,我们子子孙孙一定心服",诸葛亮像过去一样,又把孟获放了。

  孟获连夜回银坑山,召集了本宗族的一千多人,向邻山邻洞请了几万援军,再次与蜀军交锋,又吃了几个败仗,最后连老巢银坑山也被蜀军占了。诸葛亮立即下令分兵缉拿奔逃在外的孟获。孟获实在没了办法,就让自己的妻弟率众把他绑送蜀营,说是妻弟劝孟获,孟获不听,被捉来献给丞相。

  诸葛亮等他们进帐后,一声令下,两人捉一个,全部拿下,然后一搜身,果然人人身上都贴身藏着武器,想伺机行动。诸葛亮问孟获:"你这回可是在家被捉,该心服了吧?"孟获说: "这是我自己来送死,当然不服。"诸葛亮说: "我捉了你六次,还是不服。你想让我擒你几次呀?"孟获说:"七次!要是七次被擒,我才倾心归服。"诸葛亮道: "下次再被擒住,若再狡赖,必不轻饶。"孟获等人抱头鼠窜而去。

  孟获家破兵败,只得向邻近的乌戈洞主借藤甲兵。原来这藤甲是用油反复浸泡、晾晒几十遍,又硬又滑,刀箭难入。藤甲军共有3万人,十分厉害。诸葛亮调查清楚后,一场火攻,把油浸的藤甲烧了个精光,孟获第七次当了俘虏。

  这回诸葛亮也不和孟获说话,只是给他解了绑,送到临帐饮酒压惊,然后派人对孟获说: "丞相不好意思见你了,让我放你回去,准备再战。"孟获听了这话,双眼流泪,对左右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没有羞耻了。"说完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说道:"丞相天威,南人永不造反。"诸葛亮问道: "你果真心服了吗?"盂获哭着说:"我们子子孙孙都感谢丞相再生之德,怎么不心服。"于是诸葛亮封孟获永远为南人洞主,蜀兵占领之地,全部退还。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欢天喜地回去了,诸葛亮则率领大军凯旋而归。

  诸葛亮采用以德服人的方式,才使孟获真心归顺蜀国,使南方少数民族与蜀国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安定。

  【编者点评】

  以力服人、以理服人,都不如以德服人。有宽厚的品德、宽广的胸襟。才能有容人之量。 为人厚道真诚,以德服人,是打心底深处征服人心,才是真正的"服众力"。

    

  ■¤¤■ 2.做人要厚道,做事要精明

    

  做人要厚道老实,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但是做事就不可以一味忠厚老实,应该精明、机巧,善于见风转舵、顺势而为.这样才能成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果一个人在处世、办事以及待人的过程中嗅觉灵敏,往往可以趋吉避凶,免祸保身。不过,这些都需要经验,也需要过人的智慧。生存的道路并不平坦,如何平衡发展,进而保身、避祸,或许都需要一些"敏锐的嗅觉"吧。

  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尤其对于一些平日就有些影响力的人而言,如何读谨新皇帝的心思更是至关重要。

  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不久的时候,江苏嘉定地区有个富豪名叫万二,他天生就是一副"顺风耳"的模样,机灵得很。面对着如此巨大的政治变动,万二尽管"马照跑,舞照跳",衣食无缺,但对于新王朝的政治动向却不敢大意,早就竖起鼻子、拉长耳朵,留意任何的风吹草动。

  有一天,一位刚从京城回来的朋友来访,他便抓住机会,请这位朋友说说在京城的所见所闻。

  朋友兴冲冲地说将起来,万二当然是听得津津有味。说着说着,朋友还说起最近京城流行一首据说是皇帝朱元璋自己所写的诗,京城人都觉得很有趣,还顺口吟唱起来:"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意思是说,皇帝天天做苦工,比文武百官们还要晚睡早起,与江南富翁们的舒适生活更是没得比。

  这首皇帝自我叹气的"苦命诗",说起来煞是新鲜有趣,但听在万二耳里却有些毛骨悚然。听完之后,万二脸色大变,心中大感不妙,暗自感叹地说: "或许,大祸即将临头。"

  朋友谈兴正浓,没有结束的意思,万二却已坐立不安,什么有趣的话题听起来不但索然无味,还觉得多余。急急送客之后,万二二话没说,除了迅速将家产托付给仆人管理之外,还马上找人买了一艘船,带着细软、载着家人远走他乡,避祸去了。

  就在万二隐姓埋名、避居山林的两年之中,众多江南富翁陆续遭到毒手,没收的没收,抄家的抄家,很少有人能够像万二这样幸免于难,善始善终。

  一首诗,流露的是皇帝内心的羡慕,还是嫉妒?是自嘲,还是不平?

  万二基于对朱元璋处事风格的了解,深信一个满脑子心机、权谋的皇帝,怎么可能坐视在他的江山还未稳固、百事待举的时候,居然存在着一群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的人,比他还逍遥呢?"春江水暖鸭先知",万二不是鸭子,却能事先嗅出大祸即将临头的信息,这就是做事的机巧吧。

  但是,要从一大堆不相干的信息中,察知风云即变,这就需要超越常人的"智慧"了。

  一般说来,所谓"成功"的人,或者是能够"全身而退"的人,应该就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表现"准确"、"正确"和有"力度"的人。想要在人生的路途上有所作为或有所收获的人,这一点就不能不加以注意。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召见画工周玄素,命令他在宫殿的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身处宫廷并且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周玄素马上感应到这个问题的"严肃性",心想绝对不能强出风头,如果把皇帝的"江山"增一分、减一分,画砸了,恐怕就会招来不测之祸。

  机灵的他马上向朱元璋禀奏说: "微臣未曾走遍九州河山,实在不敢随便下笔,是不是可以请陛下先画一张草图,微臣再进行修饰润色,这样可能比较好。"

  朱元璋听完后,觉得有道理,马上拿起笔勾画起来,不一会儿工夫就画好了轮廓,于是,就要周玄素进行修饰润色。

  这时候,周玄素立即毫不犹豫地接口说道: "陛下的山河已定,难道还能改动吗?"这番话听得朱元璋心花怒放,龙颜大悦,作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历史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猜疑心重、喜怒无常的人,他掌握着生杀大权,属下如果表现不得体,就难免有杀身之祸。

  周玄素身处薄冰之地,恐怕早就练就一身应对保命之道,所以能够从容应付过关,又能博取朱元璋的欢心,实在是不简单。

  时下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叫作:崔永元主持节目--实话实说。其实,别看人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做诚实的人,但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真的全部实话实说的话,肯定会到处碰壁,到哪里也行不通。所以在老实做人的前提下,还要机巧做事。

  再看一个当代的例子。

  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板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点名认识一下新员工。

  "黄烨(hua)。"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老板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起来,摇头晃脑地指着另一位员工说: "他叫黄烨(ye),不叫黄烨(hua)。"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老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报告老板,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起来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很有"学问"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很明显,领导不喜欢这种"太明白"的人。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领导没什么水平,打字员在拍马屁。实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缺口,犯错误有时也在所难免,而如何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却是一门很高超的学问,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本领和技巧。

  因此在厚道做人的同时,也要学会机巧做事,这样才能在处世中游刃有余、圆滑自如。

  【编者点评】

  为人要以厚道为本,不欺诈、不耍滑头,让人可以信赖。但是做事时就要灵活变通,要顺应时势,才能左右逢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3.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俗话说: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给别人留点回旋的余地,维护他人的自尊。即使唇枪舌战,也要保住他人的面子。

  有的人说话办事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无意中就揭了别人的老底,犯了别人的忌讳,不知不觉中就惹祸上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份上,给他们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这就是不分场合、不给人留余地的下场。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养鸡场的主人,向来讨厌传教士,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传教士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道貌岸然。尤其有些家伙,满口仁义道德,私下却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更让他义愤填膺,咬牙切齿。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养鸡场主人有事没事,专喜欢信口散布传教士的坏话。

  有一天,有两个传教士上门,说要买只鸡。生意上门,总不好往外推,主人让他们在偌大的养鸡场里挑了半天,没想到他们却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几乎秃了又跛脚的公鸡。

  主人很奇怪,便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只丑陋难看的公鸡?其中一位传教士回答:"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修道院里,路过的人看见要问起的话,我们就说这是你的养鸡场养出来的鸡。"主人一听,急了,连忙摇头:"不行,不行!你们看看我这养鸡场里面的鸡,哪一只不是养得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爱打架,才会弄成这种丑模样,你们拿它对外当代表,别人会误会我的鸡都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传教士笑嘻嘻地回答: "对呀!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却喜欢拿他们来当代表,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

  谁都有点缺点,都有自己的忌讳之处,如果这些被人当面说出来,无疑是打了人家一个大耳光,太不给人留情面、留余地了,而揭人之短的人除了招致对方的怨恨、报复外将一无所得。

  【编者点评】

  厚道老实本没有错,但是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一味厚道、说老实话,有时就会触犯别人的忌讳。因此做人厚道的同时还须办事精明,不能揭了别人的短。

    

  ■¤¤■ 4.顺势而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有句名言:识时务者为俊杰。是说人们要认清自身有多大能力,以及外界的形势如何,自己要明了于心,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顺应时势,随风转舵,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如果执迷不悟,不识时务,可能就会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远。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我们以--N有意思的古希腊寓言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头驴听了蝉的叫声,觉得它的声音很好听,便头脑发热,要向蝉学习唱歌的方法。在驴的苦苦哀求下,蝉答应教它,并告诉它:你必须首先学我一样,每天以露水充饥。驴照着蝉说的做了,结果饿得只剩下一口气,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我们早已听了很多诸如"天才在于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成功属于锲而不舍的人"等等之类的话。确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但这些话很容易给一些思想单纯的人造成错觉,让他们认为仅有坚持就够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正如那头坚持以露水充饥的驴一样。

  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事业,如果忽视自身的特点,单凭一时心血来潮的自我设计,就会像那头古希腊的驴一样落得一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下场。但我们在误入歧途时,能够及时地加以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设计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成绩。

  歌德年轻的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于那些变幻无穷的色彩世界里而不能自拔,他付出了长达十年的艰辛劳动,但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在40岁那年,他游历意大利,在看了真正的造型艺术杰作后,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在绘画方面是难有成就了。最后他痛苦地做出了抉择:放弃绘画,转攻文学。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摸索,歌德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晚年他在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时,曾经以自己的经历,告诫那些头脑发热的青年:不要盲目相信兴趣。

  纵观古今,许多人早期的自我设计都有一定的盲目性:马克思曾经想当诗人,安徒生想当演员,高斯曾想当作家,但后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初衷,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新的领域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奋斗的方向,这也正是他们比常人高明的地方。

  那么怎么识别盲目的自我设计呢?我们知道要自己放弃追求是很痛苦的事情,半途而废总是让入觉得遗憾。但是,当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一无所获时,你不觉得应该思考思考,不应该重新估价自己追求的价值吗?在这个时候。价值判断是很有用的,当你发现你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但所作所为毫无价值时,你就应该觉得你所存在的问题了。歌德就是意识到十多年的劳动毫无价值才断定自我设计有误的。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付出艰辛代价的探索过程。歌德感慨道:要发现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他又告诫后人说:这需要很大的神志清醒,他只有通过欢喜和苦难,才能学会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步入歧途后不要执迷,要重新审视自己,再为自己做一个合适的抉择。

  【编者点评】

  做人要精明,看清时务,顺应时势,方能成就大事;不能厚道得执迷不悟,不分形势,不识时务,那样只会费力不讨好,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 5.借力打力,不偏不倚中间行

    

  有些时候,自己出头会实力受损,或者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跟对方抗争时,精明的人就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对付对方,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使自己暗中获利。

  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就是一个借力打力的高手,他在群雄并起,危险四伏的局势中,把别人捧上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最终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马上逃离洛阳,回去整顿兵马,并会同袁术、袁绍、孔融、马腾、孙坚等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这些力量中,曹操拥有较强的实力,且作为发起人,理应以他为盟主,但他却主动谦让,把盟主位置让给袁绍,并说什么"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其实他正是看穿了袁绍的虚荣和较弱的缺点,既让袁绍高兴地做出头鸟,又可以使自己把握实权。果然袁绍心中大喜,心甘情愿地当了冤大头,结果在群雄逐鹿中四面受敌,力量慢慢削弱,最终被曹操吞并。

  曹操这套阴谋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借力打力,借势灭势;二是可以暗中操纵,浑水摸鱼,得渔翁之利。通过这次与十七路诸侯的合作,曹操几乎全部摸清了他们的底细,而对方则不知他的深浅。等到公孙瓒、孙坚等人看出他的野心时,为时已晚。更何况此时曹操又玩了一把更高明的招式。

  曹操杀人洛阳、消灭董卓后,便把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供"起来。这一招更高明,他把汉献帝当成皮影,而自己则是耍皮影的。由于汉献帝的名头,诸侯都不敢对曹操轻举妄动,而曹操更是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大丞相,实则以天子名义对诸侯指手划脚。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把幕后操纵演绎到了极致。曹操后来的不断壮大,四方贤士猛将皆来投靠,与此有很大关系。

  与曹操相类似的还有李渊。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中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人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奔袭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朝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l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军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多,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在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速作决定。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 "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 "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 "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可定矣。"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防范,不仅避免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玫伐行为,而是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入,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的手段虽不如曹操精细,但也深得其精髓。他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形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落下大大的好处。

  曹操、李渊都深悉借力打力之道,善于把别人当枪使,这样既使别人洋洋自得、甘心被利用,又使自己毛发无伤而获利甚丰。

  【编者点评】

  做人厚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缺少了精明,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因此在自己出手会受到伤害时,不妨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为我所用,借力打力,既打击了对手,又能不伤自己的根本。

    

  ■¤¤■ 6.化解难题,四两拨千斤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手情,上司托你办手,是一件违反原则的事,若是给办了,以后出了问题是你兜着,你若是给顶回去,则上司肯定不满,那日后少不得就会有"小鞋"穿,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化解此事,用点巧劲,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把"球"踢回去。

  冯某是某教育局的人事科长,经常处于矛盾的包围之中,上级的话他不得不听,违心的事也要办,下边的事不敢应,一应就是一大串,他的官做的苦不堪言。

  在他殴其苦脚寸,-垃智者提醒他,面对矛盾,俐可不用个"推"字诀、采取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把事情推出去,这能使你得到解脱。文审冯科长茅塞顿开,连叹自己以前太笨,叫致得罪了一些上级。掌握了这一处理矛盾的秘诀,冯科长坦然多了。

  一次,刘副局长让他想办法将其自费毕业的侄子安插到某中学去。这不符合政策,让冯科长很为难,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承担责任的是他,而非刘副局长。这时他想起了四两拔千斤,不直接对抗的退让之法,便小试牛刀。

  冯科长对刘副局长说: "好,我会尽心为您办这件事的,你让你的侄子把他的毕业证、档案材料给我送过来。"

  刘副局长的侄子来了,但只有档案材料,没有毕业证,因为他虽读完了两年学制,但学业不精,自学考试才通过了七门,哪来的毕业证,冯科长让他先回去等通知。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又过问这件事情,冯科长先说了说他侄子的情况,随后说道:

  "刘局长,我说话算数,你给那所学校的校长谈谈,只要他们接收,我这就把关系给开过去。"

  刘副局长从冯科长的话里显然已听出了弦外之音,只好说:"那就先放放再说吧。"

  冯科长对刘副局长没有采取直接对抗的办法,而是巧妙的把事情给推回去了,四两拨千斤,这样就达到了保护自身的目的。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矛盾,有的时候就要用些巧劲,四两拨千斤,把难题引到一边或巧妙地推回对方,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基本功。

  【编者点评】

  遇到难办的事情,又不好直接拒绝,那就不妨先应下来,这是厚道的一面。然后再想办法把问题皮球给"踢"回去,以此来保全自己,使双方不伤情面,这就是办事精明的表现。

    

  ■¤¤■ 7.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聪明是一件好事,但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或耍小聪明都会给自身招来祸端;而真正聪明的人则是"大智若愚",就是心里明白,嘴上不说,装糊涂人,做聪明事。

  常言说"聪明难糊涂更难",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难,但要在适当的时候糊涂也更加难。聪明是一件好事,因为聪明的人明白如何少犯错误,但是聪明也未必尽是好事,尤其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的人,将会给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装傻不仅是真正的聪明,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装糊涂人,做聪明事,是明哲保身非常有用的办法。汉朝的萧何是一个很精通儒家勤政、谨慎窍门的人,他侍奉大杀功臣的刘邦多年,最后能得以善终,这和他知道如何装糊涂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在灭楚之后,论功行赏,萧何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他非常谨慎。在他官拜宰相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惟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封你为宰相,掌握护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备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封赏,献出自己的财产作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这也会减少皇上心中的疑虑。萧何仔细一想,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于是,便按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给前方做军费,于是得到了高祖的欢心。

  在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又亲自带兵去讨伐,让萧何留在后方。萧何全力安抚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勤勤恳恳,便非常担心,劝他说:相国小心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注意你的动向,惟恐你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自己的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放心。萧何细一思量,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没收百姓土地,拢民、乱民,使百姓对他怨声载道,萧何的威信下降了,可是刘邦却对他放了。

  伴君如伴虎,萧何正是用了装糊涂的招术才得以保全性命。如果是其他居功自傲的人,则早就人头落地了。

  所谓世事无常,即使你拜相封侯,位极人臣,也不敢保证你会永远辉煌,永远平安。当你辉煌之时,如果没一点缺点瑕疵,这样也会遭人猜忌。他人防备的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的才干,如果你不知道激流勇退,以装糊涂的方式明哲保身,难免会被压制,甚至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在明朝时,明英宗因为听从宦官王振的馊主意而御驾亲征,不幸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后来虽然被蒙古国王给放了回来,不过因为朝中已经有了新皇帝,他虽然被尊为"太上皇",但既没权又没钱,过了好几年郁郁寡欢的日子。还好,后来在大将军石亨的协助下重新夺回政权,结束了那一段不开心的日子。

  帮助英宗重新登上帝位,当然是大功一件。石亨红得发紫又发烫不说,他从此恃宠而骄,目中无人,而且还大树党羽,欺压不顺从他的朝臣。这些看在有识之士的眼里,简直是太不像话,但是没有人制服得了他。

  有一天,明英宗在恭顺侯吴瑾的陪同下,登上宫廷内的最高建筑翔凤楼散心,走着走着,放眼一望,突然看见宫廷外有一座新建的宅楼,相当气派华丽。于是,英宗便顺口问起那是谁盖的。吴瑾当然知道这是当朝大红人石亨的新宅,不过,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吴瑾却故意装糊涂地回答说: "这一定是王府。"

  心中有数的英宗却笑着说道:"不对!"

  眼看英宗心中自有定见,吴瑾立刻补上一句:"这不是王府,难道有谁敢这么嚣张,修建这么一座气势逼人的豪宅?"

  功高不见得会震主,但是再势焰熏天,恐怕也不能挑战主子的权威。英宗从此对石亨信心动摇,不久便将他罢官下狱处死。做人最忌讳的恐怕就是得意忘形,其中,最要紧的倒不是招惹旁人羡慕或嫉妒的眼光,而是来自的上级的感受,因为这会让他有种位子坐不稳的感觉。石亨的下场,便是最好的写照。

  至于吴瑾,显然要精明老练多了,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装糊涂,为的是不想去抢皇上的圣明,让皇上去体现洞察真相、明辨是非的睿智。这也是吴瑾的智慧所在。

  毕竟石亨是皇帝的红人,得由皇帝自己去收拾,如果强出头,恐怕就会陷入争风吃醋、踩皇帝辫子的危险。万一明英宗恼羞成怒,不但达不到趁机修理石亨的目的,可能会为自己招来横祸。吴瑾巧装糊涂的言语,含着锐利的口蜜腹剑,称得上是既防守又攻击的杰作。

  装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装糊涂是心中明了而装出不懂的样子,这是极聪明者才能做到的,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编者点评】

  装糊涂人,做聪明事,是一种做人的高深境界,在适当时候装糊涂可以使别人认为自己厚道老实,可以使自己落得清静,孰不知这就是"大智若愚"的精明表现。

    

  ■¤¤■ 8.顺着别人成全自己

    

  有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是别人不太同意做的,这该怎么做呢?来"硬"的来"横"的都可能会使事情更糟,所以这时就该先顺着别人的意思,再巧妙的把我们的意图通过他们来实现,以成全我们自己。

  顺着别人的意图来,首先是促成与对方合作的一个前提和推动力量,但更主要的。这样做可以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特殊事业,就是虽然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佃仙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就请政治首脑们推荐人选。

  "最初,"罗斯福说: "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需要'照顾'的那种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活。""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取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这使罗斯福工作愉快。

  当罗斯福任命重要人员时,他使首脑们真正地感觉到,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候选人,那个任命是他们最早提出的。

  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相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气质。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擞昂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入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

  这下急栩叮博格基尼,他立亥螭臣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

  "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今天晚上参加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自觉地回到罗斯福和博格基尼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

  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三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都很热情,"他说, "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威尔森总结了经验,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便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语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 "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粼尚脯,谢你有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 "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几天过去了,威尔森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使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从那之后,威尔森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制图纸。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都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威尔森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那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们不能做成买卖。"威尔森若有所思地说, "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表现欲,他再也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没有谁愿意被人强迫去做事情,或把别人的意愿强加给自己。因此想办成某事就要先顺着别人,然后再把本是自己的意图通过他人来实现。

  【编者点评】

  在做事遇到麻烦时,不要固执己见,而是要先顺着别人,让别人高兴,表现出我们的厚道老实,然后再把我们的意图巧妙地通过他们来实现,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意图。

    

  ■¤¤■ 9.学点"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招式,他可以把外力推掉,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善于推掉麻烦。在处世中有许多事情是自己不好出面的,这时可以学点"太极推手",让一个合适的人帮你出面,自己不好说的话可以找个人帮你说:遇到麻烦难缠的事情,可以推给别人解决。

  战国时,有一次齐国派大军进攻虞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敢死队前来救援,将齐军打败。在打扫战场时,宁越望着堆得像小山似的齐军尸体,对孔青说道: "将齐军的三万具尸体留在这里,只是一堆烂肉,不如将这些尸体送还齐国,让齐国将所积蓄的钱财都消耗在为他们办丧事上。"孔青说: "如果齐国不接受这些尸体怎么办呢?"宁越说: "出兵打仗却不能取胜,这是第一条大忌;领兵出征却不能把他们活着带回来,这是第二条大忌;送还尸体而不肯接受,这是第三条大忌。现在齐国已经犯了前两条大忌,若再犯第三条大忌,齐国的百姓肯定会怨恨国君不仁而与他离心离德,这就叫作连续出击。"

  这些尸体让宁越处理,会费时费力,所以他就推给齐国国君。如果齐君接受他们战死将士的尸体,齐国就会因为厚殓这些尸体而耗尽钱财;如果齐君不接受这些尸体,百姓就会怨恨他不仁。总之,无论如何这都是对齐国的再一次打击。

  有时候,自己觉得棘手的事,或者不好出面的事,也可以推给第三者,让他来处理。唐肃宗就做过这么一次。

  唐肃宗时,李辅国是宫中的一名大宦官,至德元年(756),唐肃宗在灵武称帝后,李辅国官拜行军司马。凡是肃宗的起居出行、诏令的发布等内外大事,都委任李辅国处理。唐肃宗打败安禄山,收回京城后,李辅国在银台门主持恢复京城的事,并负责掌管禁兵,一时权倾朝野,人人都不敢小看他。上元二年(761)八月,又加给李辅国兵部尚书。

  可是李辅国仍然不满足,恃功向唐肃宗要官,请求做宰相。唐肃宗对李辅国这种咄咄逼人、明目张胆要官的做法非常反感,同时,对他的权力过重也有所警惕。因此,唐肃宗不想把宰相的权力交给他。不过,李辅国对唐朝宗室有功,唐肃宗不想当面得罪他,于是,就对李辅国说: "按照你为国家所建立的功勋,什'么不能做?可是,你在朝廷中的威望还不够,这怎么办呢?"

  李辅国听了肃宗的话以后,就让仆射裴冕等人上表推荐自己。唐肃宗知道李辅国在请人上表,心里十分担心。就悄悄把宰相萧华找来说: "李辅国想做宰相,我并不打算让他干。听说你们想上表推荐他,真的吗?"萧华没有做声,但心里已经明白了。萧华出宫以后找到裴冕,征求他的意见。

  裴冕说: "当初我并没有打算上表推荐李辅国为宰相,是他自己来找的我,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现在我知道了皇帝的真实意图,请皇上放心,就是砍掉这条胳膊,我也不会上表推荐李辅国为宰相。"

  萧华又进宫向肃宗奏明了他的意见,唐肃宗非常高兴。因此李辅国在肃宗在位的几年里始终也没能当上宰相。

  得罪人的事怎么能让皇帝做呢?萧华等人接过皇帝的难题,替他做了。这也是一种做事的策略。

  这两件事中宁越和唐肃宗都很好地玩了一次"太极推手",将司题推给了别人,免却了自身的苦脑。

  【编者点评】

  为人应以厚道为本,做事就要以精明为上,因此棘手的问题或自己不好亲自出面的事情,就要巧妙地将它们用"太极推手"推出去,推给别人让别人去伤脑细胞吧1

    

  ■¤¤■ 10.看透未必就要说透

    

  有些事情明知不对,不得不说,却又碍于情面不好说得太过明白,这就要花点心思,讲些技巧,拐个弯说。或者说三分留七分,让别人去想透,去自己领悟,也就是看透了事情不一定就要说透。

  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有些时候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得罪人。其实对于错误的事情,用点技巧来批评是不会得罪人的。

  一次在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

  这时,服务小姐看到了,但她没有当场给他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景泰蓝食筷颇有点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的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谢意之后,他借口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口袋,从而下了台阶。

  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堪称世界一绝,外宾爱不释手,并想顺手牵羊,据为已有,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听之任之,就会遭受损失。因此,制止是必要的,但不能直言不讳地指责,那样会置对方于难堪的境地。于是,服务小姐用夸赞的方式感谢外宾对这种工艺品的赏识,并用赠一双景泰蓝食筷的方式提醒对方,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这就是牵着对方的鼻子走。明知对方不愿意,但是迫使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但切记,使用这种方法只可点到即止,因为正如俗话所说: "看透别说透.还是好朋友。"不然就会伤了对方的面子,伤了面子就会得罪人,那样与人与己都不好。

  【编者点评】

  事情可以看透,但是考虑到别人的情面问题,所以还是要厚道一些,看透了也未必要说透,而是巧妙点出来,让自己明白,这样给别人留点回旋的余地,会让事情得以更加圆满的解决。

    

  ■¤¤■ 11.厚道不等于没原则

    

  厚道、老实可以给人一种可信赖的感觉,能让人放心地与我们交往。但有人会根据我们的厚道来占点小便宜,或者是叫我们做些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一味厚道不想推辞的话,那就只好自己辛苦了。因此,仅仅厚道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拒绝和灵活应对各种事情,不能总是退让。

  有些人,对别人的任何要求或命令都采取无条件同意,驯服的态度已形成一条铁律,他们不愿让别人失望,害怕因此激起请求者的恼怒和怨恨;他们希望自己做到"百依百顺"、 "有求必有应",从而来塑造和维护自己的老好人与大能人的形象;他们觉得"不"是一种无礼和否定,如果想与人和平相处,"不"字就不能出口。长期如此,他们一直不说"不",就算想说时,也不知怎样去说。

  是否一味地迎合、满足他人的要求,就能营造出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呢?当然不是。由于不会拒绝而勉强地说"好",事后一方面会为勉强承诺而自找麻烦--接受你并不喜欢去的邀请;买一些你完全不需要的商品;陪人乏味地聊天;忍受对你本来不欢迎的造访......做的大多是违背自己原则的事,这些事你勉为其难做着,但却是满怀厌恶和沮丧地做着,这些厌恶、沮丧反而会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你会因此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苦恼、失望和愧疚,你感觉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你长出一副虚假的面孔,滔滔不绝地说着谎话,你的形象是如此苍白可怖,以这种形象去与人交往,又怎能为人所敬爱呢?有的时候明知道无法办到却答应下来,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无济于事,还容易招致委托入的恼怒,因为你误了人家的事。

  因此做人不可以太过厚道,应该敢于拒绝一些不利于己的事,不能为了做老好人而耽误自己的时间、精力,不能一味迎合他人而使自己个性淹没。

  我们提倡做老实人,但老实厚道不可过头,太过老实厚道,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目标,厚道之人最可爱的一面就是善良,但切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因此做人厚道是无可厚非的,但要记住不可厚道过头。

  人类社会是极其复杂的,单凭简单的"老实"和"善良"肯定是行不通的。为人处事,不能一味地惟惟诺诺,不能永远地客客气气。该露棱角时,就要坚决果断;该说"不"时就应说"不";否则,会作茧自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老实人"无害人之心",但老实人决不可无"防人之心"。因为你的心虽然不"险恶",但难保他人的心不是"险恶"的。我们不去算计别人,但要提防别人在背地里算计我们,包括那些平日最要好的朋友。

  凯文跟他的合伙人携手搞一个项目长达八个月。他花费了自己的全部储蓄和时间,成功地完成了他所负责的那一部分研究和发展计划之后,谁知那位负责市场开发的合伙人竟然私下觅得另一位合伙人,此人能够提供额外的资金,于是毫不留情地把凯文排挤出该项目。由于凯文把自己的钱全部花在了研究和发展上,如今连雇一位律师起诉那位原定合伙人的钱都没有。

  凯文是这样一个人,他觉得人人都是最好的人。只在他身边呆一会儿,你就会知道他是个"好"人。其实,他心地太善良了。因为他盲目而坚定不移地信赖别人,他将自己置于被他的合伙人捉弄的境地。没有一纸书面协议,他便开始埋头工作,把完成了的产品拱手交给自己假定的合伙人。

  凯文不是世界上惟一的傻瓜。几乎人人在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相信原以为值得信赖的人,结果发现他们并不可信。通过这些教训,我们认识到,做一位斗士,为自己合法的应该得到的权利而去努力争取,是很必要的。

  太过厚道,太过信任他人,则容易被人暗中算计,就会吃亏上当,因此做人不可厚道过头。

  【编者点评】

  做人要厚道,不能奸诈阴险,不要去欺骗别人,但也不可厚道过头,以免被他人利用、欺骗,要凡事多留一个心眼。要勇于维护自身利益,不能为做一个老好人而丧失自己的个性,丢掉自己的原则。

    

  ■¤¤■ 12.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树大招风。做人也是一样,要是过于显山露水,过于矜夸,把别人给比下去了,那自然会招人嫉恨,成为挨打的出头鸟。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一书中,是很:育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出兵攻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悖人账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博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悼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邕是曹操的好友,盛孚才名,但因哭董卓之尸被王允下狱缢死。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茄十八拍》,流传人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当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不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认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说: "丞相非在梦中,乃诸君在梦中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

  第二,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一句话,杨修死于太聪明,死于太炫耀自己的聪明。这是我们每个人处世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知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有一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编者点评】

  聪明多才是件好事,但不可处处表现出比别人尤其是比上司高明,那样的话就成了"出头鸟"。一定会先挨枪子儿。因此在上司前小表现自己的聪明,而要让他多看到我们厚道忠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