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x119:若要掤劲有松弹 骨坚髓满通肾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1:00:26
您正在查看 "默认分类" 分类下的文章
火洗澡如何治疗胃病?2009-04-25 18:11         火洗澡如何治疗胃病?

胃的功能集中在一个“降”字,忌在一个“逆”字,病在一个“滞”字,治在一个“通”字,因此治疗时只要在“通降”上做文章,许多胃病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医认为:“百病皆气血不通也”,其实不仅是治疗胃病在“通”字上做文章,任何疾病只要抓住了“通”,做到了“通”,疾病就可化解70%以上。怎样才能做到不仅“通”,而且要“快通”呢,热是“通经”的最佳方法,因为“气血喜热不喜寒,得热则行,受寒则阻”,由于火洗澡具有热疗、火疗、火攻、药疗等多种“通经”疗效,故此治疗胃病立杆见影,大部分病人治疗一次就有明显效果,短期内就能治愈,大大优于吃药、打针等方法,且无任何副作用。

治疗方法:1、先点四个特殊穴位3分钟,目的是先通过点穴来调动疏通患者的整体经脉,令病患者在自身肌体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接受药物药力的内在环境。

2、用火洗澡或火功推拿施术腹部20分钟左右,然后贴上火洗澡相配套的专治胃病病的液态膏药。

3、最后用火攻点穴点按足三里、公孙穴,点按足三里时,痛在上腹部,点按时要点在足三里穴的上方,痛在腹部中央,点按时直接点在足三里穴,痛在下腹部,点按时要点在足三里穴的下方,时间3-5分钟即结束治疗。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43) 火洗澡如何治疗疑难杂病?2009-04-25 18:02            火洗澡如何治疗疑难杂病?

近日曹友辉、杨凯、王占海等人在我的163信箱留言询问;如何用火洗澡治疗疑难杂病?为了便于其他学员也能了解火洗澡治疗疑难杂病的思路,特在这里简要的公开解答。

疑难杂症虽然病情错综复杂,病名各异,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的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归纳起来都是由劳倦内伤,中虚气馁,清阳不升所造成,因此只要能够温阳升阳扶阳就能解决,目前,火神派医学在中国很火,找一些火神派专家看病,光挂号费就需600元,比北京大医院的专家挂号费20元高几十倍,火神派的核心就是扶阳,由此可见扶阳的重要性,究竟如何扶阳呢?古代的孤本医著《内经探骊》一语道破:健脾就是扶阳,因此遇到久治难愈的疑难杂病要从脾胃上入手,故此用火洗澡调理好脾胃就可以解决许多疑难杂病。这里再引用一些古代医学家的治病金言,大家看后会更明白。“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万物从土来,亦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上也的确如此,一些久治无效的疑难杂症,从脾胃入手,立见转机.......这也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异病同治的体现。注意用过火洗澡后,要用火攻点穴点点血海穴。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19) 若要掤劲有松弹 骨坚髓满通肾经2009-04-25 09:00 查看文章 若要掤劲有松弹 骨坚髓满通肾经【谢守中】 2008-07-04 18:03

 

编者按:中医与武术同属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二者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享誉世界的少林武术便强调武、医、禅的结合。现在有的武者只求武艺精,而忽略了相关文化的学习,结果导致功夫难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作者在学医的同时勤习武功,并且将二者融会贯通。
本文谈的是开肾经以及相关捌劲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如何开肾经,我们不妨从小周天的气血运行谈起。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气血循行是不一样的,是与人体的六阴六阳相合、相应的。冬至起于一阳,在人体的会阴穴;大寒起于二阳,在命门穴;雨水起于三阳,在至阳穴:春分起于四阳,在夹脊穴;谷雨起于五阳,在玉枕穴;小满起于六阳,在百会穴;夏至起于一阴,在祖窍穴;大暑起于二阴,在承桨穴;处暑起于三阴,在天突穴;秋分起于四阴,在膻中穴;霜降起于五阴,在丹田穴;小雪起于六阴,在气海穴。人体按以上顺序进行小周天的气血运行(图1)。
当您了解了六阴六阳和小周天的气血运行路线之后,就不难理解按季节练功的重要性了。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讲得很明白:“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所以,练拳必须先通经络,经络通畅就不会产生拙力,内劲自然顺达。在《精武》2003年第12期中,笔者谈了秋分练功通肺经的意义。同理,骨坚髓满就需要肾经通畅,而冬至前后便是开通肾经的最好季节。
开通肾经、打出强大淳厚掤劲最简单的办法是:
第一,每年冬至到来的时刻,您要提前一个半小时放松人静,慢而均匀地练习“搂膝拗步”。如果右腿在前,用意念以命门找右环跳穴,自然会感觉产生一种内动,产生出一种强大的掤劲(图2)。如果练拳时间超过三年(必须保证每天练拳三小时以上),慢慢地练搂膝拗步定式时,会感到掌心微微突起,这时微微扩胸,手’心便会产生麻胀的感觉,这就是血脉流之筋骨之中的感觉,您会觉得身松骨坚,体内舒服。
第二,就传统拳而言,必须练出松弹劲。要想练出松弹劲,必须用意念想脚踝部有一个弹簧。以吴氏传统拳83式为例,从白鹤亮翅开始,接练搂膝拗步,右肩与左胯合,右肘与左膝合,右手与左脚合(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上举的右臂肘尖(少海穴),意感微与膻中穴相合,身体就会自然向下松沉,右手下落。再用右脚的抽丝劲把右手掌抽到右耳旁,左掌下按,左脚同时向前迈出一步,用腰把右手送向前,打出掤劲。要尾闾中正安舒,再松腰,意念突掌心。此时,感到手心麻胀,掤劲十足。
第三,合神。当少海穴与膻中穴微合时,要实腹空胸,含胸拔背,眼神内敛,打出的掤劲就会更强大淳厚。这是为什么呢?
1.意念突掌心气达四梢,节节贯穿,气势圆活,劲力淳厚,意想膻中穴,心胸开阔,动作圆活流畅。膻中穴,八卦属兑上缺,五行属金,属肺,主皮毛。:金生水,强大的捌劲就是母子相合的功力。
2.命门穴,八卦是坎中满,属肾,主骨生精之所在,五行属水,劲是掤劲,天干壬癸,地支子丑,掤劲也叫北方壬癸水,方位正北,穴位命门,地支子丑相合,’肾经自然通畅,肾气自然旺盛,也就是“家合万事兴”的道理。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趋于不足,多做搂膝拗步,就会自然打开肾经,就能骨坚髓满,壮肾舒肝。如果有一定功夫的人,在冬至来临之前提前一个半小时站太极桩,同时按着肾经的循行路线想三遍,气血就会循经络自然运行。以下是肾经循行路线(图3,按序号顺序运行)。
每逢冬至,如果有时间,希望朋友们按以上所述练一下,会有很好的收效。在冬至前后三天练习,效果都是很明显的。
我的朋友有的练太极拳十几年,可是我与之一接手,便觉得他们身上一点掤劲也没有,有的虽然有掤劲,却感觉很弱。有位朋友说:“我练得很刻苦,很用功,每天站太极桩两个小时,为什么没有别人那样的掤劲功夫?”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明理,不懂练功方法,不会调整虚实转换是练不出功夫的。
太极拳不仅是拳脚功夫,而且是头脑、心灵中的功夫。要知道太极就是天地,太极就是阴阳,要和天地相合,和四时共鸣,要知道季节和人体经络有密切的联系。冬至一阳生,就容易打开肾经,肾经通畅,人就骨坚髓满,练出来的掤劲就特别松弹,结果便是腰松体健,这一点不可不知。

本文转自太极门户网


类别:认识太极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217) | 评论 (0) 上一篇:“开合、鼓荡”的体悟     下一篇: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最近读者: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34) 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2009-04-25 08:56 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2008-03-23 23:02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中华武术》杂志发表后,一些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
    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外柔内刚,练至高级乃至顶级阶段,就能“阶及神明”,从心所欲,“英雄所向无敌”。这结论究竟对不对呢?这是本文想进一步论述的问题。
     内劲一词见于陈鑫的《拳论》。他认为: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尖,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   
  内劲的“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查《现代汉语词典》,“劲”字有四个义项:①力气;②精神,情绪;③神情;④趣味。内劲的“劲”所能选择的义项只能是第一项,即“力气”的意思。所以,内劲也就是内力,是蕴藏在身体的力气。在太极拳理论体系中,往往把“力”看作是“拙力”,带有贬义,故不称内力,而称“内劲”。但“内劲”的意思就是“内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事。
    太极拳家认为,这种内劲“发于丹田”。一与丹田挂上钩,就给“内劲”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什么叫丹田?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已为气功与太极拳广为引用。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但一般是指下丹田,即脐下1.5寸处,又叫气海,泛指小腹部位。古人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是人的“性命之本”。特别是下丹田,更是人的“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气海”充实,则身体强壮。道家认为,丹田之气由精气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决定人的盛衰存亡。
       但丹田的真正作用,是不是真的这样神秘呢?中医针灸学告诉我们,气海是任脉上的一个保健要穴,起着强壮作用。经常按摩或敲击气海(丹田),有强壮作用,可以延年益寿。虽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并未发现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可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实践还告诉我们,通过太极拳或气功修炼,可以打通任督两脉。所谓“气沉丹田”,其实就是腹式吸吸,这时会感到有一团热气汇聚在丹田处,热气再下沉到会阴间,这样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荡,加速流通。一些太极专家对这一过程曾作这样的描述:“学习太极拳后,以意轻轻运动身肢,逐渐去除僵劲,手指尖渐觉膨胀而有汗液,手臂也渐觉软绵膨胀,以至不时有麻酸的感觉,指尖也时有针刺的感觉,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是‘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再加功夫,手指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往外透发,背脊和臂腿似有气流在灵活快速地缠绕,才知打通了‘运劲无微不到’的大门。”(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
    每一个练太极拳有素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的,但其中的机理尚待人们去探索。我认为,太极拳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套路动气功,即按太极拳的套路,按太极拳的要领,一招一式进行练习。练习有文练与武练之分。这里主要指文练。肢体动作显得舒缓柔和,松柔圆活且又沉稳,以练意为核心,以练出内气为标志,以强身固本、防身自卫为目的,这就是“文练”。这与静气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有外形动作的区别而已。外形动作,有利于练习者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做到意守丹田。进行文练时间一久,原先的“绳捆索绑”,会变成“圆球弹簧”。“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里的“气”就是指气功。练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热感、胀感、针刺感等各种感觉。这种感觉在拳学上名之为“气感”。这种气感是不是一种“力”呢?或者称之为“内劲”呢?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按中医理论,“气”的内涵有二:一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即包括秉受父母精卵结合的阴阳之气(先天之气),也包括出生后来自呼吸的空气和从饮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后天之气);二指构成人体脏腑经络体系的这些物质所表现出的生理功能,例如脾胃之气,主要指消化功能。
    “气”与“力”在习惯上是不可分的,我们往往称之为“力气”或“气力”。但我们不能把“气感”称之为“力气”,因为“气感”是非物质性的,只是人的一种得气的感觉,而力气是物质性的,它能推动物质运动。
    运动会打通经络,强化心脏功能,提高清除体内垃圾的能力,因而全身血脉也就和顺了,人的健康水平也就提高了,体力也就相应增强了。这对每种运动来说,都是如此,并非专指练太极拳的人而言。练太极拳出现了气感,说明你的经络打通了,久而久之,体力自然增强,气力自然会大起来。所谓功力,一是指人的气力,二是指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人的气力,就是一种肌肉力。人体解剖知识告诉我们,人体有个运动系统,由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复杂的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所谓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产生的能力。人的肌肉收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肌肉处于静止状态时进行等长性收缩,肌肉在紧张用力时,长度不发生变化。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静力性力量”。另一种是肌肉进不等长性收缩,也就是说,肌肉收缩后,其长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动力性力量。这种动力性力量与两个要素有关,一个是肌肉收缩力,一个是肌肉收缩的速度。收缩力越大,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在最短的时间里,表现了出最大力量的能力称为爆发力。
    那么,除了这种力外,还有另外一种力吗?武术界流传着一种“空劲”。太极拳的“内劲”是不是就是“空劲”呢?我认为不是的。
    我的岳父陈健侯先生,内劲特大,但这内劲也是以肌肉力为基础的。他年轻时,经常打沙袋,时把沙袋打破。夏天,好赤膊,两个大手臂有我的大腿粗。有了这样的肌肉力,再加上能善于运用丹田之气,即在发劲时,能气沉丹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十三势说略》),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就威力无穷了。这种力其实也是一种肌肉力,腰是主宰。现代生理知识告诉我们,腰有传导力的作用,任何发力,都要经过腰。我们平时说的,腰酸背疼,也说明在用力时腰是最辛苦的,所以它最容易劳累受伤。太极拳强调“主宰于腰”,与现代生理知识是相一致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个太极高手,如果没有强壮的腰肌的话,是不可能有巨大的内劲的。内劲的产生与肌肉力的产生在本质上并无什么不同之处。
    《太极拳论》中有一句叫“四两拨千斤”,这是每一个练太极拳者梦寐以求的目标,所以习练太极拳的人无不对这一句津津乐道。就这一句的字面意义来说,它无非是说用较小的力能制服较大的力。所谓“四\两”,是极力夸张力之小;所谓“千斤”是极力夸张力之大。它们都是文人笔下的夸张性文学描写,不能机械地理解。
    有人用“八旬老人可以抵御众敌群攻”来说明内劲“与力量与速度无关”。我认为,这老人决非一般的人,他一定武功高超,老当益壮,他的力量与速度尚不减当年,不是只有“四两力”,而是“合则有千斤力”;至于,这“众敌”是些什么人,也许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而已。
     有的人把太极拳高手神化,说什么不接触对方,就能凭内劲把对方“立仆丈外”。乔松茂在《武式太极拳诠真》中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李锦藩说,武式太极拳在推手中讲究与人接触,要互相接住劲。对一些人说的不用接触身体就能凌空击人、发人,他认为连王宗岳都说,要不丢不顶,两个人一点都不接触,中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不粘住是无法打的。”(第8页)当代武术大家蔡云龙也说过:“仆人丈外,一要看对方的力量大小,二要顺其势,得其机。如果没有接触到对方身体,用空劲把人打了丈外.那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采记武术大师蔡龙云》)他俩的话驳斥了“空劲”说。
     有人对我说过,如果太极高手真的可以凭“内劲”,不接触对方.就能“四两拨千斤”,就能击倒对方,那就太好了。世界拳击比赛的冠军,非中国莫属。那些外国大力士,还没有扑过来,太极高手一发劲,就用“内劲”把他击倒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可惜这种美事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一拳出去足有千斤之力,如果你自己没有千斤之力,是无法招架的。你的“四两之力”能拨动他吗?
    力的两大要素就是力量与速度。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力学规律。太极拳家常说:“千招万招快为第一招”,“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武禹襄《太极拳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打手要言》)。“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陈鑫《太极拳经谱》)。
     由此可见,太极拳也是强调速度的。发力速度一般为0.08秒,经过训练的人的速度可以大大提高。一般一个动作的反应速度为O.02秒,经过训练的人的反应速度可降为0.01为秒。真正的太极拳高手,l其出手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神I速之极。有种劲叫寸劲,只要腰板一动就把人发出了,加上穿的是宽的太极服,所以一般人以为他没有动,不接触对方,就用内功把人发倒了。还有一点,就是太极高手的“静力性力量”(弹力势能)特别大,肌肉的长度不改变就能把人发出,这也使人误认为是无需接触对方就能把人击倒。   
    我认为,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为了修身健体,祛病延年,至于一些人想练太极拳克敌防身,用于技击,那么,即使你“十年不出门”,一味大松大软,也是很难练出真功来的。要出真功,必须有强大的体力做基础,也就是先要“外练筋骨皮”。要想学技击的人,练太极拳之前最好先练少林拳,或者形意、八卦等。郝为真是先练外家拳,后练太极拳的;孙禄堂是先练形意、八卦,而且他精通多种外家拳,到50岁后才向郝为真学太极的。
     其次在选择套路时,要选择技击套路,不能光选择养生套路。孙禄堂先生教我岳父陈健侯的“三十六手”太极拳,难度相当大,一个指裆捶,矮步(又叫挖地步:脚尖着地,似在挖地)前进,人蹲得很低,碎步前进。孙禄堂在示范这式时,地上留下了三个深深的脚印。而拳形也不是现在的一般拳形,是食指弯曲,形如一个锥子,击出时是螺旋进击。此拳名之为“金刚拳”。
    再次,在盘架子时先要武练。武练又叫武功,属应敌技法。各式太极都有技击法。武练既是练技法,也是练“筋骨皮”。“筋骨皮”练好了,再文练——“内练一口气”,打通任督二脉,能气沉丹田,直达会阴,这时就会全身血液鼓荡,气力培增。真正的内劲也就形成了,但这种内劲的本质还是肌肉力。一种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的肌肉力。所谓“外家”与“内家”,其实只是他们的训练体系不同、开发潜能的方法不同而已,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练出强大的内劲。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34)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2009-04-25 08:55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2008-03-23 23:09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 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 第5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年12 月第1 版,1952 年第4 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 第16 页)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 第150 页)
       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占体重的40%,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之的,直至生命结束,才完全消失。人生下来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随着人为的锻炼,人的气力也会增大。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郑深说得好:"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太极道诊真》第81页)"在意念的支配下",也就是在"神经的支配下",而我国古代并无神经之说,只说在"意"和"气"的支配下,所以俗称"气力"或"力气"。"意"和"气"是抽象的,是看不到的,太极拳家叫我们要练气,"意到气到力到",其实是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这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
       太极拳的"内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外劲,它除了具有力的共性外,还有它的个性,即普遍性中寓,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也就它的特征性。具体表现在:首先,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整劲"。也就是就说,太极拳的内劲带有整体性,它是全身的肌肉协调动作所发出来的,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体。所以这种力是超常的,是巨大的。其次,这种内劲,也具有灵活性和爆发性。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抓住对我有利的时机(例如,在双重情况下),瞬间爆发出来的,它具有不可阻挡的摧毁力和杀伤力。
       最后,这种内劲,也带有隐蔽性和穿透性。这种内劲不像外劲,一拳打出去,就会使对方脸青鼻肿,是人们所能观察到的,而太极拳的内劲是隐蔽的,带有穿透力,对方受的是内伤,而不是皮肉伤。孙禄堂对他的弟子陈健侯说过:"太极拳的内劲特大,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那么,这种"内劲"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尽管唯物论者不相信"天才"之说,但先天的身体素质,是产生内劲的基础。身体健康,肌骨细腻,富有韧性。回顾一下古今太极高手,哪一个自身素质不是特好的?拿行话说,他们生来就是"学拳的料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而有(为)也。"对于这句话虽然后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关于写诗,也有人讲过"诗中有别肠,非关学也"。学拳其实与学诗一样,也有一个先天的素质问题。
其次要勤学苦练。孙禄堂曾说过,练拳的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陈健侯说:"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具体说来,要做到
       ① 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但桩功是不可少的。要下苦功练好桩功,例如无极式、三体式等。桩功要认认真真练,一丝不苟地练,发展力量与耐力。据说,孙禄堂令他的学生齐公博,站三体式达三年之久,"站至胸腹空空,手足相通""一通百通",拙劲变成了整劲,所以后来齐公博的武功不凡,内劲特大。
       ② 练好套路。目前太极拳的套路可以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要选择最适合你需要的套路来练。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那么目前的《简化太极拳》和各家的太极拳传统套路,是你最佳的选择。如果你是为了参加太极拳套路比赛,那么竞赛套路则是你的最佳选择。如果你学拳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是为了防身克敌,甚至是为了将来做保镖工作,那么你必须选择技击套路,例如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杨式太极88式、太极拳三十七势、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这些套路较传统套路的动作技击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年老体弱的人,一般是不适宜选用的。所以,学者要量力而行。另外,各种套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选好一种后,就要认认真真练,踏踏实实练,一丝不苟地练。根据太极拳的要领(如虚领项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时等)力求姿态准确无误,一招一式不能丝毫马虎。有时为了练好一个架式,往往要练千遍万遍,历时一年半载也不算多。据一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说,练技击一天要练百遍,而修身健体一天只要五六遍即可。练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一体,节节贯通,这时"内劲"自生,懂得自身之劲的来龙去脉。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练套路时,不能一味强调"松"。我认为,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健身,强调大松大柔是对的,但如果是为了技击,就要强调"上弦"。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拿"松肩"来说,要先"裹肩"后"松肩"。"塌腰"也先"束腰"后"塌腰"。先裹后松,先束后塌,这都是辩证的。如果一味松,岂能发劲呢?当代太极名师王培生说:"'弓'要用时先要上弦,这在练拳也是一样,必须'上着弦',不能尽量放松,否则就没有弹性了。"陈、武两家的太极拳也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所以对"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要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力"是指拙力、死力,而"上弦"所用的力是活力、巧力。练套路的目的,是为了疏通体内的劲路,伸劲拔骨,"节节贯通",以便内劲能快速传递。

       最后,要有名师指导。太极拳历代师承强调“口授身传”。《十三势歌诀》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没有良师的教导,是很难入门的。在武术史上不乏从师艰难的故事。同样的一招一式,有多种练法,有多种要求,有一些难以言传的“规矩”,这些“规矩”一定要靠师傅口授身传。特别进人推于和散打阶段,更是离不开师傅的指导了。古往今来,学拳千千万万,但能人门的却寥寥无几,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良师的引导。

  太极拳的内劲在和人推手或散手时,释放出来就是“功力”。这种“功力”是可以划分等级的,有的划分成七层,有的划分成九层。我认为,是否简化一些,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在练好桩功的基础上,能熟练盘架子,姿势正确,像模像样,克服自身的硬僵劲,做到轻灵自如。如果练拳为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

  第二阶段,中级阶段。也可称人门阶段。这个阶段,盘架子速度由慢到快,但劲别分明,并且已学会了推手,初步懂劲。“盘架子懂自己的劲,推手懂他人之劲”。懂得自己的手劲、腿劲、腰劲、脚劲、档劲,懂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劲。与人推手时会“舍己从人”,运用沾劲、粘劲、连劲、随劲,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能不丢、不顶、不抗。能听劲,“听”并不是声音入耳的意思,而足听察的意思,探听审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来觉察对方劲力的大小、长短、快慢及劲源动向,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称为“听劲”。能化劲,即听劲后,能采用沾、粘、连、随之法化之。能发劲,化则进,柔化刚发,干脆利落地能把人发出去,使之失重或摔倒。

  第三阶段,高级阶段。即陈健侯所说的“圆球弹簧,劲气内藏”阶段。一招一式都能做到平、直、圆。如众周知,所有几何图形,都是由平、直、圆组成的。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也是由平、直,圆组成的。处处符合平直圆,不仅外形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具有最佳的技击效果。“虚领顶劲”,就是“直”,“含胸拔背”中的“含胸”就是圆,“拔背”就是直。在水平面上作螺旋运动,外形处处是圆,手圆、肘圆、肩圆、背圆、胸圆、胯圆、裆圆、膝圆、足圆,伸筋拔骨,节节贯通;体内内脏也做轻微的旋转、按摩,畅通经络和循环系统,元气畅通无阻,聚于丹田的浑圆劲能通达四肢八节。这时,全身处处是太极,像圆球弹簧,挨哪处,哪处即发,出手即招,无须考虑是否合招,达到了“拳无拳.意无意”的高级境界。正如陈鑫说“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彤”。在实战中能娴熟地运用摔法、摘拿法等技能技巧,运用“寸劲”仆敌于丈外。什么叫“寸劲”?凡在一尺之内距离的蓄发劲,均称为寸劲。这种寸劲是内家拳所特有的。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三个精彩片断,就是寸劲运用的典型例子。寸劲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不经刻苦锻炼是难以形成的。

  最近有人提出“筋路”说:“筋”是由肌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的,虽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足肌细胞电荷有序排列的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肉运动方式,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说内劲在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在这过程巾,你的肌腱、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足可以感觉得到的。太极拳能练出肉眼看不见的“筋路”,这“筋路”遍布全身,功夫越高。“筋路”越多越细密,内劲越大(《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此说,当前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只是一种假设,录此备考。

第四阶段,顶级阶段。经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全身有电流感,外人触之软如绵有麻感,这时内功已达炉火纯青地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指出,获得太极拳成就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叫”。顶级阶段,也就是“神明”阶段。

  但我在里要说驯一点,太极拳的内劲所表现出来的功力,决不是有些气功师说的所谓“外气”。科学已证明,所谓“外气”是不存在的。一个具有高超太极拳内劲的人,可能把一个身重90公斤的人仆于丈外,但不能把一个重几十公斤的重物,不接触就能推之丈外。因为人是活的,在发功时往往采用“引进落空”的技巧,“借力打人”“四两拔千斤”,而物是死的,是无法运用这些技巧的。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我想把“内劲”总的描述一下。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山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外柔内刚,练至高级乃至顶级阶段,就能“阶及神明”,从心所欲,“英雄所向无敌”。


类别:太极论坛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95) | 评论 (0) 上一篇: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下一篇: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14)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2009-04-25 08:54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2008-04-01 19:06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是怎样的?
所谓内家拳就是以内练为主,内景气氛为内家拳桩功境界。
内家桩功训练的初始会有热、胀、麻感觉,这是通俗说的得气感。接着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内景反应,一鸣三动九触都会出来,正确地处理这些内景气氛,往下就会有气循经络游走,通周天现象。有些武友说形意拳是不讲究经络周天的,它练的是混元气。在形意系的明劲训练阶段,打一段时间明劲,会有种整劲出现。整劲是怎样的?就是一打拳,会送着拳头出去。身体觉得轻飘飘的,不用加大呼吸下大的意识,有种力会牵动肢体运动,也就是不用很大力去打拳,打出的拳很有力。这时细心体察体内,会感觉到有股热力从丹田往肢体催动形体运动。这些气感是真气刚刚激发出来,游走于丹田肌肤之中,是肤表膜络之气,离浑元一体境界远矣。气走经络周天是练内家拳的必经境界,经络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基本架构模型,它是中国人体科学特有的。现代生理学认识到的人体新陈代谢是体液、血液,那是肉眼能看到的,中国人体科学认识到更深一层。“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内经>。现在中西结合,就有流行说法,西医治表,中医治本,说明中医理论更深层次境界。
有些武友说,经络本来就通的,不用修通它。对健康体来说经络是通的,健康体通畅的经络是按子午流注循环往复行走的。这就象城市中的公路网络,这些公路网络就是经络路线,公共汽车按时行走于这些公路网络,某一时间就行走在某一路段固定的。打穴术就是根据经络子午流注定穴打点,因太难掌握,所以在实战没有什么用。内家拳训练就是把元精练成气,气量增大了,气就可不按子午流注循环,随时随地都可循行于经络。气量继续增大,气就会超脱于经络路线运动,成片成片的发动,接着就是混元一体。所以内家拳的训练不追求经络周天,但经络周天是内家拳训练的必经之境。
内家拳桩功层次:
一、门径
很多人练了几十年的内家拳说只是初窥门径,内家拳的门径是怎样的?李仲轩李老描述得很形象:“入象,便是化脑子。”“有了恍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恍然,就是傻了。傻了与疯癫不同,傻了是脑海一片空白,疯癫,是意识杂乱无章塞满脑海。练内家拳就是要练傻头脑,所谓大智若愚。“恍然,跟常人的感觉不同。那时出拳就不是出拳了,觉得两臂下空气能托着胳膊前进,没有了肌肉感”李仲轩<形意拳“入象”说>。打出的拳要没有肌肉力,这才算摸到内家拳的门径。倒不是套路动作打得准确无误,把式打得雄威俊朗,所以一看国家体委搞的那些内家拳竞赛套路就知是一帮门外汉。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太极拳论>。这个“懂劲”也就是太极拳的门径标示。为什么内家拳有“门径”之说呢?因为内家拳与外家拳不同,外家拳所用的力是人体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力,属于后天力。外家拳只要按生产生活上用力,就能打拳,所以外家拳没有入门说。内家拳用的力是先天力,它要抛尽后天拙力才能显现出来的。内家拳套路、把式、桩功就是去拙显真的的过程,所以内家真力出没有出来就是内家拳的入门路径。
判断入门关口最好标准是通周天,周天一通百脉俱通。通过内家拳套路、把式、桩功训练,一鸣三动九触出来后。接着就多是温热的气流在运动:丹田内转、火烹腰肾,循经游走等等。打的拳套、把式也逐渐多自发灵动,象有别的力在推动、拽动、拉动机体在动,手与手之间有种磁吸斥力。站桩的两只手也象浮在空气中,能感觉到空气的浮力。接着通督通周天,周天一通,感觉豁然开朗,进入另外一个天地。拳路大变,打的套路、把式俱是自发灵动,站桩也能进入虚无境界了。这时打拳套、打把式就不应按原有的拳路定式打了,应任顺其自发灵动。它要动让其动,它要定让其定。无分它是拳套地练,无分它是桩功地练,拳套是桩,桩是拳桩。如仍按原来拳套、把式打,就要用意去指挥肢体运动,用意动的机体就是拙力,违背内家拳原则立场了,这就很难取得内家拳的进境。
通周天对于广大的内家拳练者来说很难,确实,没有专业化的训练是很难通周天的。它不仅要戒色、戒烟酒,还要绝虑俗世中的七情六欲。对于需要为生存物质而奔波的业余内家拳练者很难能做到,当然就把通周天当登天那么难啊。如身体没有病患,能抛开生活上的俗务,专业训练二个月就能通周天。
二、混元
在丹道界里,有百日小周天,千日大周天之说,这又与周天通百脉通相悖。我的练功经验和跟我练的武友情况,体现的都是周天通百脉通情境。小周天通后,一个多星期大周天接着通,二个多星期其它六条奇经也通齐。因为在通小周天之前,十二正经很多经脉已有气在游走,所以小周天通后,全身气脉都在循行。有些武友问我,“怎么通大周天时是几条几条经脉在通,而有些书上写的是一条一条在通”。这只能按自已的练功验证为准了,没有谁的对错。通奇经时,会有些幻觉出现,比如手脚粗大,顶天立地,或是身体扁得压在地上,或是身体某一段没有了、不见了,或是整个身体空荡荡等等。这时不用惊恐,不要慌乱,正常心对之。也不要追求这些幻境,如有追认心就会出问题了。它会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幻觉出现,什么仙境、魔境都会来的。如果迷恋这些景象,就会入魔,轻的就会象跳大神那样唱什么神歌,胡言乱语,重的会产生精神错乱。幻觉来了,应随其来去。身体粗大,就让其粗大。顶天立地如天神,就由其顶天立地。不要去抑制它,抑制它,它会退回来。这样屡练屡有的,功境就无法进境了。
在站桩中如通奇经会冲动一些肢体运动,身体会摇摆,左右晃动。但动象轻微,这都属正常。大小周天通完后,一练功都会有气循经脉游动。这时更应格守内家拳的各种戒律,不为俗世七情六欲所困扰。不要认为功夫深了,可以抵御色念,有色念或放纵色念,仍会遗精的。遗精了,前功尽弃矣。
愈练功力愈精进,经脉感也越来越粗,逐渐气流感就会变成大片大片循行,越出经脉形成气团。然后就有个阴阳交并境况,阴阳交并是功境中的一个大坎。阴阳汇会了,内气就形成浑然一体。这时的气是充满着肌体的,原来是经脉感,气团感,现在的气是充满感。手脚的气不是在肌肤走,是充满着肢体,灌得满满的。接着就是混混沌沌,空空洞洞,这就是混元一体。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14) 论太极劲2009-04-25 08:53 论太极劲 2008-04-01 13:34     练太极拳,最讲究的是要有太极劲。所谓太极劲,笼统底讲,就是看上去人家丝毫不动,但只要触及他身子,你就会如同悬空漂浮起来,被发出去还不知怎么回事。在练太极拳的全过程,自始至终,每招每式,一举手,一投足,每一微动,甚至不动,每一时空点,都必须有太极劲。如果没有太极劲,那只能说是空架子,与一般体操无异。练太极器械(包括刀、剑、杆、枪),同样也要有太极劲,否则,与外家无异,还冠什么“太极拳”呢。对于太极劲,杨派先辈陈炎林先生曾于1949年1月在他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有过专题论述。当代太极泰斗,我师王培生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回答弟子和同道们的问题时,对太极劲作了更为通俗而又独到的阐述,使大家受益匪浅。今将当时听讲记录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以飨读者。
     太极拳推手中所包括的各种劲,一共有35种。还有一种凌空劲根本就没有传出来。现在有人说把人两条腿打起来就算是凌空劲,其实不是,凌空劲一下抖起来老高的,现在没有,也做不到。下面讲其中主要的24种劲:
    1、【粘粘劲】就是搭手不离开的意思。即一搭手要真正能把对方粘起来,否则不算粘粘劲。此劲在太极拳诸劲中尤为重要,离开粘粘劲别的劲都做不成,这是最基本的劲。粘粘劲的练习方法就是跟拍皮球似的,皮球的气越足越好,拍一下马上就起来。练习时速度要快,形体不要太大。平时要多练习,例如做搂膝拗步,手心稍微一突出再空手心,粘粘劲就出来了。脚心也空,胸一空,粘一点就是,粘起对方再发着。一粘,对方就冒高,晕晕忽忽的就起,这再发,手一伸就是。没有粘粘的硬推,非太极劲。
    2、【听劲】练全身的接触点。开始练手、腕、臂,即由腕到肩,这是起码的要求,渐至全身上下都能听,即锻炼神经末梢的灵敏性,连头发也有反应。所谓凝神于耳,是指神含蓄在内。练习时全身必须松开,否则是聋子。你若感觉对方有力,那你应该先检查自己,因为是你的胳膊聋了,人家大声嚷你都听不见,跟木头杠子似的。单巴掌是拍不响的,是你硬你才觉得对方硬。你把关节放松,灵敏劲就有了。身体各部关节都要放松,最主要的是腰、腿放松。怎么松,就是肌肉放松,骨节拉开。比如伸手去拿茶杯,要拿但不拿,就是比划着要拿,这就松开了,这时肌肉是松弛的。你若真拿起来,你肌肉就紧张,骨节也都卡死了,这叫拙笨的力气,听劲首先把自己全身放松,关节拉开,就是想着一节一节向相反的方向拉,想完了就忘掉。脊柱是往上下两头抻,叫做上下对拉或对拉拔长。下面是先想尾闾往前下,一收腹,上边是眼向前平视,顶就领起来了,这叫“尾闾中正神贯顶”。膝关节老想着有稍微上提的意思。脚趾松完以后想涌泉穴,再松到环跳穴这就稳了,如同鸟儿停立在电线上一样轻飘飘的。下肢关节松开后就能站得很牢,如树植地生根。全身放松以腰、腿为。还有三空,即手心空、脚心空、胸空。整个身体练得像气球一样才出轻灵。皮球不行,篮球也不行。就如摆放的气球,人从旁走过它就有反应,人一按它一瘪,你一撒手它又鼓起来。有了这种灵敏性后,你再听对方。听劲听什么,听对方的反应,即动静虚实变化,他半虚半实怎么做,全虚全实怎么做。要破坏对方的重心,稳定自己的重心。如要不让对方听出来,你本身也得练成如气球一样灵敏才行。所以太极拳就是跟人搭手以后,明白对方粘上那儿了,你把肌肉放松,一比划,不拿,对方急不得恼不得,就是个障碍物给他搁那儿了,这个叫听劲。掌握听劲的要领是肌肉放松,骨节拉开,身上才灵。
    3、【懂劲】懂劲。懂劲与听劲以有连带关系。什么叫懂劲?拳谱上说得很清楚:“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懂劲以后才越精,进步程度就越高深了。怎么懂劲,主要懂阴阳,阴阳即太极。两个人的劲,要知已知彼,搭手时要“量敌”,须知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强点和弱点。通过外面的现明探知其内部本质是虚是实,以已之长击敌之短,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两人还得合在一起,连呼吸都合在一起,叫做“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由”还有个时间早晚的问题,需要采取相适应的办法。“左重则左杳,右重则右虚”“随屈就伸”,他要伸时就不让他弯,他要屈时就不让他直,使他老接不上气,老让他蹩着气,以至失败。两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随屈就伸是随其出劲点(根节)领其梢节,截其中节,随也就是一个意思,即随其屈,就其伸,谓之“舍己从人”。
    4、【走劲】三十立计,走为上策。怎么走,走得开走不开,你想走人家还不让你走哩!懂劲以后才能走,“能粘能走方为懂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拳谱上说的意思是粘走要结合。人刚我柔,什么叫刚,就是对方来手有力也好,无力也好,都把它比作刚来对待,我们只要不跟他顶撞、抵抗,都谓之走。太极拳以走劲为主,怎么走?走即是粘,粘即是走。粘走实际是一个劲,一个东西有前有后,离开圆圈就不行了。圆圈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半为走,一半为粘,这是太极劲与本力的显著区别。走为化解,粘为进攻,粘走代表刚柔,走化用粘劲,走劲跟粘黏劲不能离开。一个圆圈,他要来力以后走力大的,哪边力大走哪边,例如对方抓我手腕,他拇指有力就走拇指;对方手掌按到我身上,他手掌声有劲就走手掌,一想他指尖哪儿就。不粘而走近于跑,近于弱。粘是不丢,走是不顶,走不是跑,跑是弱。走化要先走腰、腿,转腰,腰为总司令,总司令先走,接触点是二等兵,还得支撑着,接触点一弱,就是兵败如山倒。
    5、【化劲】走化。要想走,光走不行,还得通过化,就是变化。化跟发有连带关系。化即破着。对方来什么手给他破了,就在跟对方的接触点上变化,叫做“一接点中求” 。各种拳术都在研究接触点,求什么?求变化,化得开化不开,化不开就被人按上了。你若不懂接触点,你也化不了。“点”如皮球在水中,欲用手指把球按到水底去,你按不住中心它就滚转。我们本身的化劲即如水中的皮球滚转,不让人按到中心。球的对立面要有水的膨胀劲,一按一滚转。所谓“一接点中求”,就是两人一搭手,就在接触点上求变化,化不开就被击出。所以化劲就是不让对方穿过接触点中心,改变其方向就行。他也是要腰、腿上走化,一边走一边化,还不离开,还要粘黏着。也不要跑,你跑他会追的,稍微一滚转即是化劲。与彼接触点老保持切面,球的面叫切面,使对方老找不着切面就行。

类别:太极论坛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146) | 评论 (2) 上一篇:站桩与太极推手     下一篇: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络示意动画... 相关文章: • 吴式太极前辈李仁柳先生论--太极...          • 高手论太极:就"弓子,闷劲,松紧"... • 论太极内劲          • 太极天地盘功夫论注解 • 反驳'天下太极出武当'[ID]鸟论          • 由曼髯三论之「论画」谈「论画」... • 陈式太极演练(含拳论和视频)          • 太极阴阳论 • 练太极,论"架子"          • 太极养身论 更多>>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34) 站 桩2009-04-25 08:52 站 桩 2008-03-22 16:14

站桩四平诀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又练功,到老功自成。

内家练桩功,首重四平正。

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

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

浑然任气行,形圆劲自增。

    这首站桩四平诀是林老师作的,林老师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人氏,因受家乡文化熏陶的缘故,自小酷爱太极拳每天早晨练习太极拳,推手,晚上练站桩,工作以后更是常练不懈。经过几十年练拳的亲身体会作了这首诀,他既告诉我们站桩的重要性,又给我们总结了站桩的注意点 。

    现在一些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只重视太极拳套锻炼,因而得不到太极的精髓。其实中国各门各派太极拳都要求练拳者站桩,可见站桩的重要性。

     站桩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组成部份,太极拳站桩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站桩时身体处于稳定状态,呼吸趋于自然,肌肉放松,血液循环改善,因而加速新陈代谢。站桩可以镇静心神,強化免疫系統功能。站桩应列为每天必做的功课,站桩数十分钟,过程颇为单調,所以站桩是一种耐心和毅力的磨练,对安靜心灵及稳定情绪有莫大益处。

    站桩既养生又出功夫。站桩原为练静力,必须静中寓动。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从前辈的经验,多年练拳、教拳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站桩对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和加深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的桩式很多,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和太极桩。

  一、 无极桩 太极拳预备式即为无极桩。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写到“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又说“人皆於此势易而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正说明此式的重要,应该单练。先站好姿势,保持身正、体松、心静、气匀。细心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的意境和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呼吸要自然,先呼后吸,呼气时想松,自颈、肩、背、腰、胯节节下松,直到脚掌。吸时心静,含胸拔背,节节上提。一呼一吸,一下一上,是练习上下之圈,以练松沉为主。

  二、 太极桩 由起势,双手提至胸前抱球,掌高与胸平齐,如抱气球,五指松开,大指指天,沉肩垂肘,空腋窝。此式主要练撑抱劲,三分撑开意,七分搂抱劲。呼为合、为松,好像气球瘪了,自己变小了。吸为开、为掤,好像气球向四周涨大。除练开合撑抱外,再将无极式的升降练习加入,即呼气时下沉,节节贯串往下松,状如沉入海底深处,吸气时含胸拔背,虚顶顶劲想像自己从水底上浮,飘上天空,直上九宵。这样太极桩一个式子可将无极桩包涵在内   。

        较为严格的站桩练法是:要虚领顶劲,也就是头上象顶一片树叶一样,使头颈和身体竖直,虚虚地领起精神。目视前方,下颏微收,舌尖抵上颚,耳向后听,沉肩坠肘,包括腕关节、指关节都要放松。两臂抱圆,象抱着气团一样,同时还有向外的膨胀的感觉,抱的感觉占七成,向外撑的感觉占三成。含胸塌腰,就是胸部放松,腰髋放松,腹部放松。屈膝松胯,两胯沟要放松,就像做凳子一样。圆裆,裆内圆虚,会阴肌肉略收。五指略抓地,涌泉穴要虚。意守丹田,丹田在肚脐下三寸处,可想象丹田与命门相通。总的核心和目的是保证丹田核心地位,使身体中正、八面支撑,经络、气血通畅。   

    为使身法得到进一步纠正,可以想象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形成一条线,肩井穴与涌泉穴成一条线,这样做可使”“交融,无干枯之虞,无外涌之忧。

    当整个形体调整好,呼吸深、静、细、缓以后,可以用意念想象通天无限远,通地无限深,四面八方,天地人融为一体,身体散开,不存在了,由此进入清静状态,保持这种状态,就达到了入静、修心养性的目的。正如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上与宇宙同体”,“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初练站桩时,以5分钟为宜,随着体质的增强,每次以10分钟到20分钟为宜,年轻人可以站40分钟。每天早晚各练一次,长期坚持锻炼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收功:在不破坏身体状态的情况下,两手缓慢下落并覆盖于丹田处,男士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士相反),先顺时针(女士相反)外导内行(就是两手引动着丹田内气)旋转24圈,再逆时针旋转24圈,止于丹田处片刻,意想丹田与命门相通。然后意想松两肘、松劳宫、松丹田,两手放于体侧,收回左脚,恢复原状态。

    收功后,两手搓热,在面部由里向外、由下向上揉面,反复数次,尔后揉双耳,再以手捂双耳,以五指敲打后脑,再以两拇指沿发迹上下推搓,还可以做做眼保健操,然后顺扶两臂、躯干和两腿向下,活动一下。

 

        站桩要松随,切忌刻意追求,万万不可用力用劲。要有“心如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洒脱意境,懵懵憧憧,如梦如幻,让思想飞越太空,这样来养神、养气,久而久之,自然可得内气,产生内劲,自己会感到有一种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的奇妙感受,这时就领悟了站桩的奥秘,会有气若长虹犹贯日,欲将宇宙抱怀中的豪迈情怀。下面用四句话来概括太极桩练习的要领:

      桩功全在一抱中,(开合收放,均在撑抱)
      莫求新奇找舒松。(刻意追求,万万不可)
      内动得自有象外,(动中求静,静中寓动)
      功成妙在无意中。(有心练松,无意成刚)

 


类别:太极理论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145) | 评论 (0) 上一篇:谈太极拳的腰裆劲--张东武     下一篇:太极拳、剑套路示范教学 相关文章: • 李小龙——只有一种站桩          • 三圆式站桩功 • 谈谈大成拳的站桩功(作者:田诚阳...          • 站桩——心的历程( 于鸿坤) • 站桩【借鉴】          • 站桩的个人体会 • 马步站桩--快速健身法(转自民间...          • 我练站桩的体会 值得借鉴 • 站桩六势 龙游功(三环功)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19) 无极桩的重要意义2009-04-25 08:50 无极桩的重要意义 2008-03-22 22:55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理法太极,当然遵循是理。所谓“无极”,是指混混沌沌。一冥不昧,无所是,无所在。然而其中包含孕育万物生化的机理。太极拳是这一哲学内涵的具体体现,因而她的操作也离不开这个机理。

无极桩的操作看似极简单,练习者初期易感枯燥,因而多容易被忽视。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一经学会架子,便将无极桩置诸脑后,认为并无大用。这个看法是很错误的。无极桩作为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指导练习者明理。拳家有谚语:“宁传十招,不传一劲,宁传十劲,不传一理。”故对练家而言,明理是十分必要的。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前辈主张太极拳尚心意,尚巧不尚拙,然而不从无极桩入手去体验,就无从在根本上明白其中生化衍绎的道理。文人好说理,然理多虚妄;武人尚实战,往往穷其一生只余少许经验,故而对于体育而言,文事与武事是不可以偏废的。

无极桩法的基本要求

调身:口诀极简单,一共十四个字:“两会一点一垂线,全身体重到涌泉。”“两会”指人身穴位“百会”和“会阴”,“一点”指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操作上使这三点位于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线上,久而自然能全身贯通。“全身体重到涌泉”基本上属于假想的,或者称感觉上的。因为根据人体的几何外型,重心无论如何不会在身体的最下部。但是长期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很快可以进入上轻下沉的稳定感觉,进而达到脚下双轻。此后即有一阳发动,排除“妄动”的可能。

操作时,姿势略同于太极拳的预备式,因而老辈拳谱中,预备式又称为无极式。两脚放平,略窄于肩,全身各大关节自上而下放松,不可使一处僵硬,且要注意,各骨节间须是松张状态,不宜软塌。唯初学很难辨识,因此这一阶段必须经明师校正,否则难得其形。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要在一直线上,自然松垂落地。感觉全身体重落入两脚涌泉处。全身无一处挂力为最佳。如果桩式正确,身体不自觉地出现无方向的摆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须刻意保持不动。要牢记“道法自然”的道理。

调心: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口诀有八个字:“无念无欲,毋妄毋助。”这对很多人来说显得很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会在某一时间头脑中出现片刻空白。也许站桩十五分钟只有一秒是这样的,也许连一秒也没有,但随着日积月累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渐渐连在一起,站桩的质量也就提高了。有人主张“一念代万念”,但我师曾教我,这一念最终也必须除掉。习惯了一念代万念以后,要除这一念反而难上加难。这也是要注意的。“妄”与“助”是更难戒除的。从师学习无极桩时切不可追问下一阶段感受会是如何。老师今天说了,也许你明天就找到了这样的感觉。但这是你自己根据老师的说法想出来的,就是“妄”的。排除“妄”字就是要踏踏实实练功,加上老师的指点,进步会很快的。“助”也是练功者常会遇见的。某一天站得很舒服,觉得身上很满,不免会想时间更长一点,身上更满一些,更大一些,这就是助。练功不要心急,最要稳步求进,渐次循升,否则得来不是真货矣。

调息:呼吸纯任自然。就是不必去在意呼吸,有人讲“忘息”,也是这个意思。任无极桩的太极内功来塑造你,而不是刻意去制造某种模式。功夫久了,呼吸上自然就有变化,人为去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桩功的评价 也用八个字:

“无形无相,无根无极。”

所谓无形无相者,两腿不屈蹲,两手不作势,外不带一丝张狂,秀若处女,内敛一团精神,不怒而威。平和中正,泰然自若,有佛祖拈花之妙,妙处全在“无中生有”。

无根无极者,指无所思,无所住,真气弥漫,自然发动,随动而动,自然顺遂,无一丝勉强,无一丝滞病。故而有无所不在,无所不是之妙。

能循此操作,渐至评价之境,太极之门可入。真气发动,自然明晓无极生太极的妙理。至此桩功始有小成。然终不可废。须知太极拳“松则益松,轻而愈轻”,并无止境,此不可不辨。。
类别:太极理论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203) | 评论 (1)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71) 太极拳内劲功力练习法2009-04-25 08:49 太极拳内劲功力练习法 2008-03-23 23:55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裏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沈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t合而?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沈,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镭射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发劲时必须做到沈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学发劲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 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 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通过极?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生偏心力矩作?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生重心移动这是?生动力的基础。

       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 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类别:太极理论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234) | 评论 (0) 上一篇: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     下一篇:太极拳之发力训练/李秒丰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66) 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2009-04-25 08:48 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 2008-03-23 23:40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朋、捋、挤、按、 采、 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 朋、捋、挤、靠、 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逢力必 朋, 逢 朋必缠, 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归入圆中进行讨论。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称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关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是言是公转。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动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抬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画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
       明白了公转与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梢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传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传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
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可称作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三、周身的多元化旋转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运动,它要求周身一家,协调平衡,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个关节部分一定要适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有收放、有折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开合之处谓转关,收放吞吐太极劲,折叠往复生妙玄。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
        缠丝劲是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色。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当代太极拳界有许多种定义法。比如: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依据——掌心向内为顺缠,掌心向外为逆缠;
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手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向心力时为顺缠,离心力为逆缠。
       但这些都有不甚严密之处。因为若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顺逆缠丝的依据,那么在太极拳的招式中,有时两手既不向内也不向外的情况该如何判定呢?比如两手背在腹前相对,向下抖劲。
       若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往往手在完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劲力,又怎么能定义同一种缠丝劲呢?
若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的话,往往在太极拳中,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缠劲,前半部分为向心力而后半部分为离心力。所以这样定义也不确切。
       迄今为止,我认为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的定义是合理的。
上肢(起于梢节):
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关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
       就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一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站达到周身的松柔。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节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
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辨证哲理。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动作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层含意,需要认真揣摹。
      "收放”是螺旋缠丝劲的攻防形式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这句话具体回答了上边大部分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层。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间隙 ,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 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折叠”是 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
折叠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其法则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劲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尤其运用六个方向的混元力,对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里去了,他无法应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时间。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运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运行为柔,落点为刚。刚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折叠时走小圈,速度快。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沉兼备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弹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类别:太极理论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69) | 评论 (0) 上一篇: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下一篇:太极拳内劲功力练习法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22) 太极桩功2009-04-25 08:46 太极桩功 2008-04-01 13:12

摘自:崔邑庄园

    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从零星闪烁的远古,到群星光芒的今天,形成了当今的众多的门派。能够使他们延续、发展到今天的动力是什么呢?内功!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功的方式来完成的。

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内练能力的基础。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地目的。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才能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通过心法的应用才能进入静定的状态,才能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

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而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太极桩则强调:松紧有度,更强调意识的运用。笔者就武当太极桩的内涵论述于下:

一、浅谈太极理法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性。它既相对,又相溶。相对者:阴极必反,阳极必变者是也。相溶者,阴阳相抱,则万物必昌。此乃万古不变之理也。也是道的基础。这就是道家著名的太极理论之精髓。

太极之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所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都说出了太极的含义:即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生,是阴阳的本性。在自然界的表象即是天地,白天,黑夜。所以古人在不断地总结完善这一学说,最终得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并且用它来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认识事物及其发展。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理论体系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太极理法主要讲的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应当说它适合任何一个领域,包括武术技击。在武术技击中更注重阴、阳、虚、实、动、静的变化。比如技击中的动,桩功中的静等无不体现了太极理法。谈到武术技击,更要讲桩功!桩功的修炼包含静桩、动桩,两种方式,由于练功的形式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要根据自我修炼的目的而定。

二、太极桩功原理

武当太乙门十分注重桩功的修炼,太极桩是武当太乙门密传丹法的入手功夫,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桩法。太极桩的修炼方式突出的体现了武当太乙门以武入道特色,同时也完美地体现了太极理论在内功中的具体应用。

太极桩功历史久远,相传太极桩功是道祖老子所传,经尹真人而留于武当。虽然此说已无法考证,但根据此桩的功能、效果也可窥知,发明此桩的人是一位圣者。而此位大贤精通阴阳五行、人体经络、武功技击、金丹内炼等诸多学说。

太极桩法在练外形方面有独到之处:下手即求天、地、人三才同修。所谓三才即:(1)练人之天极——双臂之厚重;(2)练人之无极——丹田之混元;(3)练人之太极——双腿之轻灵。三才相合即入无极而成混元,即可功成。继而精求劲法,在身体用劲方面,力求刚、柔有度,阴、阳变换有法,正如祖师所讲:“劲法太极在一法之中仍然体现。以太极桩为例:用功之时,必先以刚劲而用之,以求开筋、开骨之效。刚劲用后即弃之,弃之则松,松则柔。以刚求柔,以刚用柔,以柔用刚,刚柔相济,始合太极,浑然一体,其功乃成。”先用刚劲,刚劲用过之后,就弃之,则柔劲自现。正所谓阳尽之后阴则自生,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则合太极。从中可看出,太极桩劲路的刚、柔变化是有法度的。

太极桩内在的意识活动方面也具独到之处:

(一)下手即合太极。先动足少阳胆经,以足少阳胆经之真气来推动足少阴肾经之真气。以形成少阳、少阴两经相互交换,相抱相容,形成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之太极之状。足少阳胆经在人身主人之胆腑,其性犹以活跃、善动而著称,更有强胆量,练精神、临敌而不惧、泰山崩于面前而心不动之能,是武功练习听功所必须练习的经络。与足少阳胆经相互交融的足少阴肾经则更为重要,足少阴肾经在人身体主肾脏,肾脏是人先天之祖气的所藏之地,后天生精之所。有强筋骨、壮精神、聪耳明目、滋润五脏,是强身健体、修真成圣的重要的脏腑。肾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习武、修真的结果。因此,下手先修炼上述二经,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另外,由于少阴、少阳两经的相互交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肾水升腾!由此而使五脏得以滋润,正如阎老祖师所讲:“一法之中,有先动阳而后动阴者,即抽坎中之真阳,添离中之真阴。如太极桩,先升肾中之纯阳,添心中之真阴者便是;”真阳上升、真阴下降。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始入太极之状,则丹功成矣。

(二)易筋腾骨布气:易筋者,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使身体的筋脉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强健有力。古语说,筋长一寸,力长一分,充分的说明了筋腱的作用。加强筋腱的锻炼,无疑对身体的柔软性、轻灵性,都有莫大的好处。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人身体的能量供养途径有三种:1、经脉中的真气供养;2、血脉中的氧气供养;3、筋脉中的能量供养。可见,易筋的锻炼是有理论根据的,在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腾骨者:通过特定的方法,使身体的皮膜,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的产生形如空鼓的气囊,以这种特性的功能,来产生巨大的抵抗外界击打的能力,腾骨者有二:1、皮肉之间的腾起,是有效地抵御外界来侵的第一道屏障。2、筋骨之间的腾起,即通常所说的腾膜。此处是抵御外界侵犯的后一道防线,是否能够有效的抵御外界的侵入,关键在于易筋腾骨功夫的优劣。易筋腾骨产生的气囊充分的发展到全身,所谓气:即是通过各种练功方法的锻炼,所得到的真气,练功者通过特殊的方法把真气布于全身的筋骨、皮肉之间的气囊之中,使之产生巨大的保护身体的能力,这种方法叫做布气。

太极桩在行功中,通过不同的意识活动,合理的把易筋、腾骨、布气,这三种不同的功夫和为一体,使养生、练气、强筋等多个目的同时实现。

(三)换劲有法循:

在内家功夫的练法中,常常有劲力的说法,所谓劲力:就是武术技击的劲法。内家功夫通常将劲分为两种:1、后天劲,即人的自身肌肉所产生力量。2、先天劲,人身体自身所带来的潜在的能量,俗称先天劲。内家功夫首先练的功夫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使先天的内劲体现出来。

换劲者:内家功法以换掉后天的肌肉力量为主要的目的,后天之劲退去,先天内劲自生,传统内家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换劲。

太极桩在换劲方面依然遵循着太极理法,既由无极开始,继而太极、两仪、四象、八节、九宫定成局的方针进行的。

(1)由上向下换劲:由上身阳经之内劲开始,向下身进行内劲的转换,其间内气、血则随同意识的不断的变化,而行遍下身,使下肢经络完整、充实,达到沉稳中透着轻灵,刚建中含有柔软的境地。

(2)由下反上换劲:由腰背间而向两臂进行劲力的转换。其间内气、血则随同意识的不断的变化,充实上肢,当经络完整、充实后,达到两臂沉重中透着鼓胀,刚建中含有轻灵的境地。

(3)由中向梢换劲:本着“劲由丹田出”的原则,由中向梢进行劲力的转换。使之内气、内劲由丹田发向四梢,节节灌通,使内劲运化通达,达到经脉畅通无阻的境界,进而达到内、外三合一体,意念一动,周身皆一体、整如泰山的状态。

(4)六合一体整劲:何谓整劲?即周身内、外三合融为一体,所发出的整体如一的劲力。在站桩时通过不断地运用意识的转换,使身体的横、竖、内、外的各种劲力,有机的结为一体。在意识的引领下,由丹田到四肢,节节贯通,使之达到意识一动,则气达四梢,逐步地做到一发动,周身皆动。大有泰山倒、高楼倾之感。

(四)丹田培元练气:“丹田练气”,是所有功法所要求的,太极桩在这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先动足少阳,足少阳一动,则周身内气开始活跃。动足少阳经后再动足少阴,足少阴一动则补先天之元阳,强化五脏,练后天的五谷之精,化为真气补充五脏,行先天之真阳,补心中之真阴,达到坎离交媾,阴、阳互换的丹道小周天的境地。之后,引周身真气归于丹田,注重丹田的吐纳、开合、鼓荡、填充。让丹田——这气机发起之源,充分吸纳周身的元气使之更加饱满、坚实。在整个的练功的过程中,通过丹田不断的把元精转化为元气,然后再开通经络,使丹田的元气通过经络的运化到体内的各个脏腑,充实于五脏。逐步的达到精旺、气满、神全。丹田的混元罡气饱满,为周天循经行气做好必要的准备。

(五)周天行气循经:武当太乙门的功法均以练精化气为修炼宗旨,以练就丹田混元气为入手,继而运气行走经络,让丹田混元气按内功需要的不同,而行走不同的经络,以达到不同功夫的要求,这就是所说的:“循经行气”。太极桩也不例外:先以足少阳、足少阴两经作为循经行气的入手,继而行气于督、任二脉,以达小周天的目的,此乃武功、丹功所必需达到的。而行气于大周天,布混元罡气于周身经络,达到“法密如笼”的境界,才是太极桩外功的最终追求。练到此境界,太极桩在外功方面,才达上乘功夫。

(六)光华内收练神:

神为内功之主帅,练神之清明,则意之灵便,意识是内功习练法中的君主,任何功夫的练法,均离不开意识的运用。因此,在练太极桩功时,要十分的注意意识的运用,所谓“光华内收练神”是指:在练功的过程中,神光内收,专心的注意意识的运用,转换以及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反观内照,精神内守是练太极桩是应用的必备方法。也是太极桩武道合一的具体地表现。神到、意到、气到、力到是内家功夫的内三合的基本要求。而内视练气的法则则是练内功的共法,“内景隧道,唯反观者可以照察之”更充分的说明了神光内收可以开通经络隧道的特性。光华内收以后,随着神光的内收,练功者的心态也逐渐得趋于平稳,安详,则逐步地进入禅定的状态,达到内功的大成高妙的境界。

三、太极桩的架势与动作结构

正确的行功桩架是保证功夫上身的基本条件,架势的体悟则体现了心性、慧根的高下。

太极桩是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入门功夫,对桩架、结构也有特定的要求。现论述于下:

(1)太极桩(一):

行功姿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舌抵门牙牙龈。

心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合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

(2)太极桩(二)

1、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一脚,两脚成11型站立,从头到脚依次放松,然后两腿微屈,成高马桩,有圆裆之意。含胸拔背。

两臂慢慢抬起与肩平,肘略低于肩,两肩胛骨用力贴向前胸,两臂在胸前成环形。(以身体感觉舒适为度)。

2、两手十指自然张开,弯曲,形似虎爪,两手相距2寸,手心向内,距胸前一尺三寸左右,成扁圆状。

3、头项不偏不斜,项部直立,以头部舒适为度。

4、两眼开目平视两手间(也可平视远处一定目标)。眼不可睁太大。

心法:

1、肩井与涌泉成一线1–2分钟,找放松的感觉,涌泉有麻、热、胀即为正确。

2、肩井、曲池、合谷放松。

3、肩胛骨前贴。

4、臀部前贴。

5、膝关节外撑。

6、手臂外撑(即要外撑又要内抱有挟球感)。

7、意守丹田呼吸气沉丹田。

1–7每个动作1–2分钟,一个轮回8–10分钟,能做几轮回做几个,一般8–10个轮回。

(3)太极桩(三)(收式):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

心法: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收丹田。

四、太极桩的体态动作要求

(1)头易正: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俗语讲:“上不正,则下斜”,头正神清,神态端庄,收颏直颈而其头必正直,大有统领全身之意。

(2)肩易顺:顺肩者,两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顺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张,毫无拘禁、高耸之状,以合出劲之态,此势乃此桩基本架式要求。

(3)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严在于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壮神威,挺胸则有失中正,出胸有利于腰的灵活,腰部灵活,则身体轻灵,周身合力易成。

(4)腰易稳:腰,为人身骨节的中心主宰,是人身四肢上下运动的纽带,乃重心之所系。因此,腰肢最要紧的是稳,稳而厚重则坚实,上、下行气不滞,则出劲不空。

(5)足易坚:足坚者,两足放平,大趾内侧用力向下扣,使脚部稳稳的立于地上,古语言:百力皆发于脚,足之坚稳否,将直接的影响步法、身形、发力的能力。练时,必使筋络舒展,不可用拙力,否则足便不稳,焉能功成?

(6)膝易曲:膝要善曲,而曲中求直,则为下盘稳固之道。两膝微曲而上、下伸展,使筋脉舒展,而下盘则坚。练时切不可用后天之拙力,拙力一生则足吃重力,便失之大地之稳重。要知膝之拙力一生,真气运行受到阻滞,身体不舒,身体关节即失之灵活,练习要有外撑之意。

(7)手易抱:抱元守一,是练太极内功的具体要求。行功时,两手要向前合抱,犹如老翁抱树。肘曲、腕平、五指自然分开,此乃站太极桩基本姿式,行功时,要尽量的使肘臂平行舒展,以达筋肉伸展,真气运行自如之目的。

(8)脊骨直:脊骨是人身体的支撑所在,其内是众多神经的通道,是支配人体活动,意识传导的主要途径。因此,此通道越是平直,则阅历与神经意识的传导,而使人动作敏捷,背直则腰易下,则身体上身松弛,真气畅通无碍,其先天真力自出。

五、太极桩内功检验标准

太极桩在武当太乙门密传丹派中,素以百日功成而著称,有百日功之美称。是太乙门众多功法中的一个比较好的桩法。其每个阶段的检验标准也不一样。根据学员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先将太极桩初期的检验标准介绍如下,供广大学员参考:

站太极桩一星期:

1、精力、体力比以前有所变化。

2、睡眠有沉实感。

3、个别的学员有身体轻灵的感觉。

4、有兴阳的现象。(男同志)

站太极桩半个月内:

1、精力、体力更加旺盛,抗疲劳能力明显增强。

2、在站桩中,所有的心法感觉均有良好的进展。

3、睡眠安详,沉稳。

4、身体具有轻灵,柔软的轻身感觉。

5、有较强的食欲。消化功能增强。

6、阳举现象明显。

二个月内:

1、精力旺盛、体力充沛。

2、食欲旺盛、消化功能极强。

3、轻身功夫初步的上身,日常中(非功态)身体倍感轻灵。

4、周身关节灵活。自感身体柔软异常。

5、身体有想挨打的感觉。

6、打击力量有明显的增强。

百日内:

1、轻身功夫上身

2、抗击打的护体神功初成。

3、身体柔软、轻灵异常。

4、打击力、穿透力大幅度增加。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35) 太极桩功浅析---解守德2009-04-25 08:44 太极桩功浅析---解守德 2009-03-18 08:59 火候难言靠体悟
“意贵专”,还有一个用意的刚柔强弱问题要注意。意的刚柔就是阴阳变化.两个不同方向的变化就是阴阳,比如点和面的散和聚等,其中就有阴阳。现在一部分人已经在站桩的时候体会圈的动作走不同方向,产生不同方向的旋转。产生不同的变化的时候,产生相和,阴阳相济的变化。也就是速度一样的时候.是很舒服的.这就是相和。它是动的,是动的混和,在站桩功中要找到这个要点。比如,肩圈的变化,前面断开,这样走,就是前合后开.后开的话就是前合.还有里外、上下的开合相寓。比如,现在这个动作是顺时针方向转,你还要找出逆时针的那个圈;再比如,你将圈放大以后,从前面断开.从中间打出来,在站桩时这些劲都要找.这就需要心静下来才能找得到。所以又要继续按拳架的要求去练,另一方面要调整身体,找到松、找到柔的同时意要专,将内劲的气势打出来,要防止由于出现一部分身体硬了.这下子内劲也找不到了.等到你要想调这边的时候,那边又找不到了.等到你回过来调身体松紧的时候,拳架走到哪里又忘记了。
站桩时意的刚柔强弱.在“意贵专”的基础上,功力到了一定阶段如何加强用意的问题,用道家的说法就是加火的问题。道家修炼中从来就有“药物易知,火候难准 ”,又有“圣人传药不传火”的说法。这里的药物.就是我们的内气。火候问题很复杂,因为与内功的强弱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很多人练功时为什么会出偏差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内气强弱程度如何。到了该加火的时候.也就是加强用意阶段.内气一定要充足,否则就会出现炒干锅的情况。太极修炼重实证
儒家、释家、道家的修炼过程都讲究“行、住、坐。卧”中练功。行,就是平时的行走、行动中怎么来练功。行.就是所有的做事状态,包括你的身行、心行都一样.这些行的状态下都要保持练功状态。住,停下来了,任何一个姿势定住了,好像太极拳的定式一一白鹤亮翅等。站桩也是属于住。坐,指各种各样的坐姿。卧,躺下来,其中也有姿势的学问。有人说最好教我们卧功,那是你现在想偷懒,睡大觉,其实功没有到那里,讲也没有用。因为你一躺下来处于放松状态就想睡觉,但卧功不是睡着的,一定在练功的状态下。失眠分真失眠及假失眠。如果是练功状态下的失眠,是假失眠,如果是工作压力大了,那是真失眠。神经衰弱是另外一回事。有人问晚上睡觉之前练功会不会睡不着?这要看自己能不能调配好精气神,但是作为搞专业的人.那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哪怕是一夜打坐练功,第二天还是精神奕奕。躺在床上也是练功。精气神比较充沛。我们平时要睡八个小时,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但是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如果功到了,他一天只须睡两三个小时,他就比别人每天多活了几个小时。只要躺下来.脑子里想到安静,就可以了。
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行、住、坐、卧”四大功还不够.还要特别加一个“用”字功,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要靠实际的验证运用来证明。运用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强调,练太极拳不光是只知道一个锻炼方法.还要实践,在不同的姿势、身体不同体位的状态下,应用我们所学的方法,甚至是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来检验我们所学的方法对不对。练太极拳光讲是不行的,讲再多也没有用。香港人有句话很传神:“讲是天下无敌,做是有心无力。”我们练拳,练的是身心,不要只练嘴上功夫。就像我们讲的虚静的状态一样,其中有很多幻觉,产生很多虚幻的现象,一会儿你可能以为自己成仙了.一会儿又见到菩萨了.如果没有经过真正的锻炼,就经不住这些虚幻现象的诱惑。外面很多人会走火入魔,也就是患上精神分裂症,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分辨这些虚幻的现象。所谓走火,就是意念用得不对,方法不对,入魔就是执着于幻象.失去自我控制力。而在我们这里练功,每一个步骤都要验证.这就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功夫上身,什么是虚幻的假象。
大家练入静还不到十五分钟.有的人脚下动了.有的人站得很高,不能低下去.有的人曾经练过站桩,好一点。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功力不够,内气不够,桩功不是我们现阶段主要的练习方法。但是我今天讲了入静的层次,你们现在站二十分钟没问题,就是只往一个松字上去想,松下去了.再松一点,再松一点.身体正,保持这个静的状态.一直松下去.静的程度就会加深。一般我们练入静的时候.最初会有一种压、压、压的感觉.也就是身体的重量一直压到腿上,堵在那里。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上有很多观念妨碍练功.总以为身体再也松不下去了,体重就压在双脚上,所以脚下会紧。怎么办7习以为常的观念造成我们自己给自己很多借13,比如我的身体重量啊、我的关节肌肉紧啊。其实不用管这些,继续想松.我们就能再松一点,再松多一点。一开始要体会“我就是没站在地板上,而是站在漂在水上的一块木板上,多用一点力它就掉下去了,不用意又会沉下去,所以我要把它提起来”,站在地上.慢慢找.找到这个感觉,这个位置是你最舒服的姿势。
我们站桩时.有时会感觉到怎么我的手找不着了,但一摸又找着了。这样还是假象。真的虚.是要能藏劲于内.要虚而能受。或者反过来说,要能做到真虚不受力。要在运用中让人抓住时,说没有手马上就没有了。人家抓住你的手,要—下子没了。其实桩功就是静中求动,这是知己的功夫。以静制动,是在制住自己心的知己的基础上才能够制人。好像我现在完全没有任何外部动作.我自己的手没有了,但白鹤亮翅的内劲已经到位了。至于我们现在站桩为什么采用混元桩7这是因为这个桩功在我们这个阶段能够适应我们的功力,有助于我们功力的提高。此桩被人形容为“混元深藏,静嘘动吸,云卧天行,其妙无穷”。又说此桩“足履平川势如山,平踏振动自悠然,心旷神恰似飘仙.擎气丹田贯足尖”。其实,我们的功力再提高以后.不用混元桩也可以,太极拳到后来最难练的,就是起式和收式。起式是无极状态.太极者,无极而生,一动就要有阴阳变化.不动的无极桩是最难的。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要用混元桩.就是因为有一系列的要领,如虚领顶劲、竖项、沉肩坠肘、松腰胯等.用这个姿势容易体会让气机调动起来。有的人问.不站桩,打坐可不可以7现在我们往那里一坐能调动气机吗7调动不起来。所以,这时用这个姿势就是对太极拳基本要求的体会。
前面我对初练站桩的人讲解了一些关于静的不同层次的体会。太极拳的桩是练意、练气、练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增强内气和内劲,加强腰腿功夫。站桩.不要光注意身上的感觉.重要的是要将神意气放出去.人站在这里.而意要到十六层楼下面去练拳。有心练法求无心
古人讲气,是这样写的“炁”,是无字下面四点,四点就是火,在道家的内功修炼中,火就是心.现在我们是以火代表有心的练法求无心。练到后来就无心了。
有的同学站桩时.开始感觉到身体会发热·这是站桩的煖法,是正常的体会。这里讲—下,佛学禅修时的煖、顶、忍、世第—法等四加行,是值得我们站桩入静时参考的。所谓媛法.在禅修时是指柔,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媛起到气血畅通的作用:但还没有到打通气脉的时候,这时候的媛是改变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状况,还不到通透的阶段。
所谓顶法,境界就比较高了,要能够做到静中气势很大,也就是能顶天立地.或者说能吞天吐地,如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练太极拳要练到无内无外.无上无下,无前无后。这个劲在哪里?既在里,也在外,所以叫内外合一。那个时候才可以明白什么是六合。六合有各种讲法,但在站桩时能体会到天地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全部都合而为_.这才是太极拳。如果我们现在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花点时间去搞好,还能搞好其他事吗?
所谓忍法.在禅修时是指妄想截断,脱离世间,超然独立。忍是指感到难受还要忍,忍不了也要忍之意。功没到。身上会感到酸、疼、麻、胀这个过程才真正是气机启动的时候.但我们平常往往_到这样环节时.就感觉不行了、受不了啦,就不敢忍.就不敢顶。现在不疼也不麻,就要加强深度.坚持下去.不会晕倒,睁开眼睛练是对的。但是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不受干扰.截断烦恼.什么都没看见。视觉器官是人身当中最敏感的部位.是最容易让我们心猿意马的器官。随便_只苍蝇飞过,也可能吸引。你的注意力.无形中就会干扰。站桩的时候要明白,心不能跟着跑,我们一开始要求眼睛微闭,就是要切断外界对视觉的千扰·同时切断对你心的干扰,以免牵动你的心猿。在站桩时,意是集中来练,形跟意要分开,形让他自己走.自然而然地不想它也保留在那里。
再深入下去是世第一法.这就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境界·是道家所说的真人境界。我们现在还很难体会。
我们现在的站桩功,其实才是刚开始,感觉身体发热·还是比较初级的感觉,以后还会有很多变化,以后会每个细胞、毛孔都会发疼发热..所.以这里面内劲动起来后.才能产生不同的感觉,所有这些地方我都会疼..过,有时是局部.有时是全身都疼,但是疼的时候你知道,。要掌握练功恰到好处。一般疼的时间顶多两天,第三天全好了。再练功感觉不大一样,那就对了。练习太极拳.身内换劲的体会很重要,很多人练太极拳,绝大数练不出来.一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练功方法,二是即使知道正确的练功方法,却不能明白换劲阶段的各种反应,不能把握换劲阶段的关键。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然非用力之处.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就是说,太极拳的许多重要阶段,都需要我们通过下大功夫去修炼.才能悟,才能体会到。:拳打千遍,其理自现”,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千遍拳算什么,每天打三十遍年就是一千多遍。所以我希望站桩人静,从四十分钟开始每天增加一分钟,有时间的话就多站。能站多久站多久,这样,才能体会许多练法究竟是真是假。而且,讲悟的话,往往就是多打一遍半遍拳.多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事。这话怎么讲呢7比如,你平时每天练拳盘架一小时,前面的五十五分钟.你可能都没有新的体会,但有一天你决定加练三十分{中.就在这后三十五分钟内,你突然有了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或者练一种心法,一直难掌握要领,但就是因为加练这三十分钟,要领—下子就打到了,身上的一种新内劲也就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到质变,太极拳讲积柔成刚,是要慢慢去积累的。我自己站桩平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腿,身体都找不到了,但那些都学是粗浅的功夫.还是假象。
所以我们练功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实际操作。一拿,就要让别人飘起来。外面人看起来觉得很玄,我们的感觉是,实际上一点不玄;主要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我们练功有时候容易被所讲东西的框框给框住了。要打破这些框框,但是你不用这些方法又练不出来。太极拳讲“十年不出门”.难就难在换劲。我们现在的练法比较快.这里的奥妙是难以言喻的,所谓妙不可言就是如此,只有练进去才能体会到。才会明白:不练进去听来觉得是天方夜谭.给朋友讲、同道讲,人家会觉得你脑子有问题。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35) 宿便便秘排除法2009-04-25 08:24 宿便便秘排除法:(超高级密法)
宿便为在肠壁中皱褶处长期存留的食物残渣,由于长期排不出来,腐烂分解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分解物,其中的有毒物质可引起各种疾病,对各脏器产生危害,一般传统养生方法只能靠辟谷清肠的方法来解决,而且需连续服气辟谷15—20天以上,现在传授一种无需辟谷的排宿便的方法,简便易行,但是是排宿便的高层次大法。
方法:采用体呼吸的方法,吸气时吸入腹内,呼气时意想用大肠、小肠呼气,同时加意念“排除宿便”,便秘者可意念向下椎排宿便,一次15分钟以上。
一般1—2次后大便颜色变黑变暗,直至练到大便颜色恢复正常,此时宿便以排除干净。
类别:默认分类| 评论(0) | 浏览(23) 若要掤劲有松弹,骨坚髓满通肾经2009-04-24 22:39

若要掤劲有松弹,骨坚髓满通肾经

编者按中医与武术同属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