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特种兵唐峰完整版:东 北 俗 语 集 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02:04
图说老东北的民俗(组图)
来源:环球网



















东 北 俗 语 集 锦
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仅东北就有很多的方言,我把东北的一些土话收集起来,仅供众人欣赏。
动物类:沙沙虫(黑色蝗虫),油吱嘎(蚂蚱的一种),蚂螂(蜻蜓),蛐蛐儿(蟋蟀),曲蛇(蚯蚓),蝲蝲蛄(蝲蛄),顷怀子(青蛙),大眼贼儿(田鼠),豆杵子(田鼠),长虫(蛇),马蛇子(蜥蜴),老鹞子(老鹰),尥(liao)蹶子(骡马用后腿向后踢),蛤蟆骨朵儿(蝌蚪),臭鸪鸪(布谷鸟),咖(ga)螺(河蚌、海蚌),老鸹(gua)(乌鸦),黄皮子(黄鼠狼),蚰蜒(象蜈蚣而略小),草爬子(蜱、一种吸血的虫子),老雕(老鹰),哈什蚂(灰褐色的蛙),牛犊子(小牛崽),猪羔子(猪崽儿),羊羔子(小羊崽儿),虎犊子(骂人的话),兔羔子(兔崽子,骂人话),王八犊子(骂人话),柳粪球子(小鸟,也叫柳树叶子和柳罐斗子),扑了蛾子(飞蛾),鵏鸽子(鸽子),长脖子老等(一种脖子长的水鸟),老家贼(麻雀),黑瞎子(黑熊),张三儿(狼),花大姐(七星瓢虫),鲫瓜子(鲫鱼),沙半鸡儿(形似鹌鹑的一种鸟类,每只约重半斤而得名),傻狍子(比较傻的一种动物,后指有傻气的人),
生理类:碑儿陋头(额头),夹(ga)肢窝、胳肢窝(腋窝),跛了盖儿(膝盖),筋梁骨(脊背),票花(屁股),跑破鞋(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腮帮子(脸蛋),拉粑粑(拉屎),嘎拉哈(动物和人的拐踝骨),拨浪锤儿(牛骨做的纺线用具),哈啦子(口水),孬服了(化脓了),咂咂(乳房),咂咂头(乳头),卵子(男人的生殖器),胯子(女人的生殖器),吊(男人生殖器),腮帮子(脸蛋),下巴頦(下巴),大腿拌儿(大腿弯),脖梗子(脖子后边),哈喇子(口水),吃咂(吃奶),刺挠(痒痒),闲嘎嗒牙(吃零嘴儿),后丘(臀部),磕巴(结巴),妈了巴子(骂人嗑、女人的生殖器),囊囊膪(猪腹部肥而松的肉),气卵子(疝气),雀蒙眼(指夜盲症),缺心眼儿(理智不健全),身板儿不利索(指怀孕),有身子了(怀孕),双身子(孕妇),一对双(双胞胎),双目朗(双胞胎),捎色(褪色,或丢脸),拴马桩(耳台或耳垂上长的肉阄),双棒儿(双胞胎),秃老亮(秃顶或秃头的人),
食品类:饽饽(bobo)(馒头或其它面食),锅嘎吧儿(锅巴),馍馍(干粮或者馒头),酒肴(下酒菜),肴物(好吃的),
称呼类:老(妻子或老太婆),屋里的(老婆或妻子),往们(我们),摊们(他们),拖油瓶(后娘带来的孩子),老娘们儿(专指成年女性或指老婆),个个(自己),自己个(自己),护肚巾(兜肚),小尕子(小孩),半拉子(半个劳动力),妯娌俩(哥俩的媳妇),老花子(叫花子),孙男弟女(指同族的老少辈人),屋里的(妻子),
地域类:哪疙瘩的(哪地方的),干哈呀(干啥),来戚(qie)了(来客人了),整个浪(全部或者整体),拐嘎(拐角),上外头(即上厕所),
称为类:茅楼儿(厕所),茅道(茅房),毛道儿(羊肠小路),车轱辘(车轮子),拐旮(墙角),乱尸岗子(埋死人的地方),旮旯(墙角或角落),电驴子(摩托),屁驴子(摩托),公母俩(夫妻俩),老毛子(俄国人),大鼻子(俄国人),地蹦子(不踩高跷的秧歌),电匣子(收音机),戏匣子(唱片、留声机),屁驴子(摩托),房山头(房山墙两头),疙瘩揪儿(头后的发揪),轱辘棒子(没结婚的老男人),壕沟(水沟),好信(好奇),合炉(合拍、合手),合得上(合不上),饸饹话(含乎话),痨病(肺结核),倒厦子(偏屋),胡子(土匪),胡巴烂啃的(烧焦的样子),绝户(指没有儿子的人),绝根儿(断子绝孙),搂筢儿(搂柴草的筢子),石砬子(石头砬子,地面上突起的巨大岩石),东北俗语集锦(二)
物品类:袼褙儿(用碎布糊表成的厚片,做鞋用的),棉恼(棉袄),挎兜(衣兜),手捂子(棉手套),手巴掌(手套),手闷子(棉手套),钱褡(da)(钱包),冰猴(尜尜,陀螺),帊(pia)叽(用纸叠的,孩子们用手煽着玩的),胡琴儿(二胡),双响子(二提脚),麻雷子(较大的爆竹),盖帘儿(高粱杆串的板),喂大罗(俄语,梯圆型水桶),水筲(水桶),柳罐(柳条编的打水用具),辘轳(井上打水用的绞盘),火叉子(烧火用的叉子),囊洞子(烧火的灶坑洞子),灶坑(烧火做饭的地方),羹匙儿(小勺儿),粪积子(粪筐),冰猴(陀螺),棉猴(带帽子的棉衣),大刺花(礼花),小洋鞭(鞭炮),二百二(红巩药水),六六粉(一种农药),扫帚疙瘩(扫帚头),洋火(火柴),洋钉(钉子),胡琴儿(二胡),臭油子(沥清),圪挠(碎柴火),羊就(和泥用的乱草),挂牵儿(过年贴的剪纸类的东西),蛤蟆镜(太阳镜),活裆儿裤(小孩穿的开裆裤子),免裆裤(老式的免腰裤子),家巴什儿(工具),叫叫儿(口哨),金镏子(金戒指),炕琴(炕上的长卧柜,上边可以搁被子),炕梢儿(火炕的末端),偏厦(紧贴山墙接出的小房),破铺衬(破旧的碎布),烧高香(指修好积德),王八盒子(匣枪),盒子炮(手枪),乌拉(用皮革缝制的头前带褶的一种鞋),
植物类:花骨朵儿(花蕾),茑花(niaohua棉花),酱杆儿(高粱杆的每一结),树荄(gai)(高粱杆),婆婆丁(蒲公英),车轱辘菜(马前子),苘(qing)巴菜(苣荬菜),毛嗑(葵花籽),草棵子(草丛),西葫芦(角瓜),
时间类:夜个儿(昨天),前个儿(前天),后个儿(后天),秋半季儿(即秋天的时候),容空儿(宽限时间),体根儿(起初,原先),
动作类的:跳槽(随意改变服务处所),嘚啵嘚啵(形容说话絮絮叨叨),瞎掰(瞎说),白话(瞎说),小嘴巴巴儿地(形容能说会道),扒楞扒楞(用手动一动),动摊动摊(活动活动或者动动地方),护犊子(护孩子或者动物护崽子),滚犊子(滚蛋、滚开),滑头(油滑,不老实),我消你(我打你),揍人(打人),咧咧歪歪(站立不直,歪歪斜斜的样子),焯一下(用开水烫一下蔬菜),炸一下(开水烫蔬菜),咂摸(琢磨),擖(ka)哧擖(ka)哧(用刀刮,后引用挨批评了),踅(xue)摸(寻找),摩挲(masa)(用手轻轻的摸),马溜的(快点的),呜孬一下就过来了(呼啦一下,形容速度快),捯(dao)哧捯哧(梳洗打扮),拧嗒拧嗒的(走路的样子),鸟悄的(轻轻的,悄悄的,没有声响),屁颠屁颠的(乐颠颠的),不尿你(不理你),不吊你(不理你),搁了搁了(搅拌),搅和(搅拌),欠儿蹬似的(能显或多嘴多舌),嗷唠一声(喊一声),冷不丁的(不防备),闲咯的牙(闲聊),会武把抄(会点功夫),惦兑惦兑(寻找),没处掏动(没地方找),拘挛了(委缩了),抽抽了(委缩了),缩缩了(委缩了),夹楔儿(往排好的队伍里挤),挠头(事情难办、不易解决),挠杠(跑掉),嘁哧喀嚓(形容爽快、干脆),齐刷刷地(整齐),趄歪(侧歪),穷撩扯(挑逗,招惹是非),圈拢(往一块团结,使不分散),揍饭(做饭),变戏法的(变魔术的),捎带而已(顺便),往后稍(倒退着走),收秋儿(收尾),数数搭搭(指责对方的过失),耍狗坨子(出洋相),耍钱(赌博),摔脸子(吊脸子,给人颜色看),甩际子(发脾气),掏换亦称(掏弄、淘换、搜寻),忒儿喽(啜饮或抽泣的声音),往后腾(拖延),秃噜反帐(做工不细,质量不好),舞把操(能力或技艺),
东北俗语集锦(三)
形容人的:破马张飞的(张牙舞爪的不讲究),舞马长枪(形容发怒或情绪激动的样子),五迷三道(形容神志不清的样子),无急六受(无法忍受的程度),乌眼青(眼框被打的发青的样子),讨人嫌(惹人厌烦),损样(样子难看),缩脖端腔(形容寒冷或萎靡不振的样子),霜打啦(形容人的精神蒌靡不振),水汤尿裤(形容不挺拔,不利落),得瑟(形容能显能吹忘乎所以的样子),恶(ne)道(霸道厉害),矫性(个别个性),娇情(发贱),格路(形容人特),假古(假心假意),玍(ga)古(人的脾气或者东西不好等),故动(形容人心眼坏),吧扯(瞎扯),屄扯(骂人能说的意思),吧瞎(说瞎话),犟眼子(说话犟死理),鼻儿故了(死了),老鼻子了(形容特别的多),砢碜(kechen)(寒碜),真尕(ga)(抠门,小气),王八头(女人给男人戴绿帽子),糊弄(欺骗、蒙混),傻了叭叽(不精明),二了叭叽(有点傻),屌儿啷噹(不成器的样子),稀罕(喜欢),嘚儿呵的(不精明),马溜的(快点的),鼻涕嘎瞎的(邋遢,不利落),蔫了叭叽的(不精神,无精打采),眵(chi)目糊卡哧眼的(不干净,不整洁),眵(chi)目糊(眼屎),真闲乎人(讨厌人),各影人(烦人),虎了叭叽(不精明),肚囊子(肚子),垫补垫补(先吃点垫垫底),甜嘴不拉舌的(东西少,没够吃)甜不拉梭的(稍有点甜),损种(骂人话,不是好种),不着吊(不听使换),磨叽(罗唆),干(干等),等(等现成的),不打紧的(不要紧的,撒磨(四处看),贼拉的快(特别的快),虎绰的(虎了叭叽的),迂作(舒服),粘包了(粘上了,麻烦了),哩根楞儿(闲事儿),叮把儿来(总来),腊不渣儿(小不点或最小的孩子),摆鼻儿(显摆),出溜了(打滑了),打出溜滑(在冰上打滑或在路上打滑),走道了(改嫁了),主意正(有主意),下狠茬子(下狠招),成致好了(特别的好),鼻涕嘎瞎的(埋汰,不干净),砢碜(难看),得了八嗖的(得嗦),埋了八汰的(埋汰),油了八叽的(油乎乎的),个色(和别人不一样),个路(性格特),挨克(挨批评、受训),挨梃(挨揍、挨打),爱小(贪便宜、图小利),八杆子拨拉不着(互不相干、不挨边),八字没一撇(没头绪),宾篱子(监狱),拔尖(争强好胜),把家虎(会过日子、小气),掰扯(讲道理),败家(挥霍浪费),班对班的(一般大的),半拉克叽的(半个、不完整),包屈(委屈),背包捋散的(不整齐),可不咋地(可不是嘛),备不住(可能是),奔儿娄八相的(大额头、难看),笨笨咔咔的(说话不利索,笨手笨脚的),彪乎乎的(缺心眼),摽劲(暗暗叫劲、比赛),憋屈(烦闷、委屈),瘪茄子了(打瘪了、蔫巴了),不懒(不错),不是善茬(不寻常、惹不起)不断溜儿(连续不断),不着调(不听使唤、不认真),不是物(不好人),不打奔儿(说话流畅、办事利索),不得烟抽(不受赏识、不被重视),不开面(不讲情面),不缕会儿(没在意),不玩活儿(不好好干活),不显山不露水的(不显露),猜谜mei儿(猜谜),搭火(俩人合伙),差成色(差劲),掺和(把两种或几种东南搅拌一起),插伙(合伙),敞怀(衣服不系扣子),潮的乎的(潮湿或发傻),扯老婆舌(说瞎话),扯哩哏儿棱(瞎扯),扯大彪(说粗话),吃不住劲了(挺不住了),抽冷子(冷不防的),冷不丁的(没防备),出门子(出嫁),出菜(出力或出钱),出血(出点代价),杵迷了(傻了),杵子(拳头),穿小鞋(叼难人),吹灯拔腊(完事儿了),凑合事儿(凑合、对付),将就(差不多、对付),窜稀(拉肚),搭碴(说话接碴),打恋恋(常在一起),打下手(帮手),溜须(巴结、讨好),大扯了(厉害了、大发了),嫌乎(厌恶),大概齐(差不多),大估景(大约、差不多),得咕(瞎说),嘚嘚(絮絮叨叨),嘚嘚瑟瑟的(轻浮、不稳重),嘀溜蒜挂(散乱、不规整),得劲(舒服),吊脸子(给脸色看),一嘟噜(一串),对撇子(对劲),蹲坑儿(监视、守候),糟糕儿五眼(人不咋地),儿把刀(手艺差),反盆了(颠倒了),放杵(发呆),嘎巴溜丢脆(干脆利落),嘎嘎新(嘎巴新),干巴拉瞎的(形容人干瘦或干吃),干拉儿(喝酒没菜干喝),咯眼(不顺眼),哽哽唧唧(闹人、磨人),鼓秋(暗地挑拨),鼓涌(蠕动),鬼头蛤蟆眼的(狡猾、坏主意多),滚球(滚蛋),哈拉了(油变质了有味了),海去了(特别多),嚎唠(大声喊),红眼巴嚓的(眼睛红红的),猴头巴相(猴头巴脑的、难看),齁巴(气喘病人),胡嘞嘞(胡说),呼嗒(就剩一口气了),胡扯六拉(胡乱说),囫囵半片(不完整),护犊子(护孩子),滑磨吊嘴儿(油嘴滑舌),坏菜了(事情弄糟了),火刺棱的(火得楞的),祸祸(践踏、糟害),祸害(败坏),急歪(恼火、生气),急头掰脸(急赤白脸、急头白脸),挤对(挤兑、强迫他人就范),挤挤插插(人多拥挤),假假咕咕(不实惠、虚假),架不住(禁不住、受不住),尖嘴巴舌(会耍嘴皮子),贱皮子(不识抬举),贱薄喽嗖(轻佻、不庄重),将将巴巴(将巴、勉强),犟眼子(固执),觉警(景)儿(有所觉察),赖嚎子(比喻好哭的人),烂眼枯瞎(形容眼睛闹毛病的样子),烂眼子事儿(指不正当的事),狼哇哇(形容哭得厉害),浪(卖弄风骚),驴性(不驯顺、不明事理),抹搭(眼皮向下而不合拢),瞎嗙嗙(瞎说),腚蹲儿(跌倒时屁股着地),扑棱(象声词、翅膀抖动的声音),怯生生(形容胆怯和害羞的样子),求爷爷告奶奶(形容到处求人),球球蛋蛋儿的(形容矮个子人),焌溜qū.Liu(用不带火苗的火烧烫),肉头(柔软而有韧性),肉筋筋(办事不爽快、不果断),软咕囔的(亦称软搭哈的、软拉巴唧,指缺乏弹性的食品和物件),撒眸(撒目,四下观看),撒泼(大吵大闹,不讲道理),撒欢儿(兴奋而连跑带跳),撒丫子(撒腿快跑),撒谎撂屁儿(说谎话),撒欢尥蹶(狂奔迅跑),赛脸(顽皮),三七疙瘩话(牢骚话),三只手(通常指小偷),三老四少(民间秘密结社的青帮),傻拉巴登(痴呆,憨傻),傻得呼哧(形容不太精明的样子),水汤尿裤(形容不挺拔,不利落),顺拐(走路时,一侧的胳膊腿同时朝着一个方向动),撕撕巴巴(撕扯,扭打,拉拽),死个丁的(食物不松软、不暄腾,死脑瓜骨(死木头疙瘩,比喻思维迟钝、事理不通的人),四六不懂(什么事理也不明白),四样儿齐)啥都齐全,一样不缺),胎胎歪歪(不挺实,软弱,堆随),螳朗子(指软弱可欺的人),舔腚  (指溜须拍马),跳槽(换地方),真填活人(真喜庆人),烧包儿(因有钱财而表现出来的得意状),实打实凿(实心实意),识文断字(乡下指有文化的人),十个头儿的(比喻十分完善),熟头巴脑(相互之间很熟悉),死脑瓜骨(比喻思维迟钝),死木头疙瘩(事理不通的人),死气白赖(纠缠个没完),四六不懂(什么事理也不明白),四样儿齐(啥都齐全,一样不缺),随份子(随人情),随根儿(各个方面都很象父辈),胎胎歪歪(不挺实,软弱),堆随(不挺实),瘫巴(瘫痪,瘫子),弹弄不起(对付不了),武弄不起(不好对付),螳朗子(指软弱可欺的人),掏兜儿(指扒手),土鳖(迂腐,不合时宜),,土包子(指没见过世面的人),腿打摽(干使劲迈不动步),东北俗语集锦(四)
其它类:漂白漂白的(形容特别的白),大漂月亮地儿(形容月色非常明亮),红不棱登的(形容颜色),黑不溜秋的(形容颜色),绿了叭叽的(形容颜色),焦绿焦绿的(形容颜色特别的绿),贼啦的(特别的),嗯讷(是的意思),垴(nao)和(huo)(暖和),呐了(饿了),不夸堆儿(形容东西少,不够数),欻欻(chuachua)的 (象声词,形容队伍走的整齐),欻(chua)拉(象声词,欻拉把菜倒进锅里),嗍(suo)啦嗍(suo)啦(吸吮,把鱼刺嗍啦嗍啦),喀嚓(象声词,形容声音),喀吧(象声词,形容东西断了),冷不丁的(没防备),酸不溜的(有点酸),甜不唆的(有点甜),腻歪(心烦),浮溜浮溜的(容器满了要溢出来了),几了拐弯的(形容弯儿特别多),倒戗刺儿(倒钩的刺儿),戗茬(反方向的茬口),稀能(路不好走,泥泞),嚼裹儿(好吃的),疙瘩溜秋的(不规整或不光溜),光溜(光滑),弄个好歹的(弄坏了怎么办),半拉(半个),拉饥荒(欠债),寒碜(丑陋难看、丢脸),屁了嘎叽的(比较油滑),张嘎(翻个),尜油(两边晃不着地),才刚(刚才、方才),夹生(半生不熟),借由子(借机),筋叨(食物有筋性),紧巴(衣服紧巴登的、日子紧紧巴巴的),紧称(不宽松、空隙小),紧怕(很怕、非常害怕),近便(距离不远、靠近),可怜不识见儿(值得同情怜悯),嗑杈(从枝节处又长出来的新芽),啃青儿(庄稼未完全成熟就吃),口挪肚攒(会节俭、能积攒),夸堆儿(显堆儿),宽绰(宽阔、面积大),拘魂码(拘魂单儿、迷信用的),开脸(姑娘出嫁时请人用线裹掉脸上的汗毛),开眼(长见识、放山人挖着人参了),拉饥荒(欠债),喇忽(马虎、办事不认真),唻大彪(说脏话),捞梢(捞筲、捞本儿),牢绷(结实、坚固),老赶(外行),老奤儿(对河北、唐山人的称呼),老猪腰子(有主意),劳忙的(帮忙办红白喜事的人),乐不得的(正和自己的心意),乐颠馅儿(非常高兴的样子),勒大脖子(勒索),里挑外撅(挑拨是非),里出外进(很不整齐的样子)里外里(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立事了(懂事了),利整点(利落整洁点),连蒙带唬(蒙混、欺骗),脸儿小(腼腆的样子),恋糊(稠、浓),凉瓦瓦(略有凉意),两眼一抹黑(指人生地不熟),两说着(难下结论),蹽了(跑了),蹽杆子(跑掉了),蹽杠子(跑了),撩扯(招惹),撂挑子(甩手不干),尥蹶子(骡、马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溜严(没缝隙),溜边儿(总向后躲、沿着边),溜须舔腚(形容献媚的样子),溜平(光滑平整),溜溜的(胆怯顺从的样子),溜缝儿(用语言堵塞他人的漏洞),麻达山(迷失方向),埋汰(不干净),买好(讨好),卖呆儿(看热闹),卖谝(显示、夸耀),满不在乎(不在意),忙三迭四(忙三火四),猫冬(冬季没事做,在屋里闲着),猫月子(妇女分娩后的一个月),吃猫食儿(饭量很小),毛愣(不稳重),铆大劲(使出最大力气或尽最大努力),冒蒙儿(没把握、凭着猜测办事),冒漾(液体超过容量而外溢),没辙(没主意、没办法),没咒念(没办法),没打拢儿(没理会),没皮没脸(比喻不要脸面),没深拉浅(说话没有分寸),没着没落(没有着落、无可奈何),没缕会儿亦称“没徐乎儿”。(没在意、没注意),闷哧闷哧(语迟、有数不愿意说),蒙门儿(发蒙、不知所措),面荒荒(面得荒、好象见过面),抹不开(不好意思),木个张的(发木的感觉),拿把(要挟、故意作难),拿一把(凭自己的优势要挟对方),那可不(当然喽),可是呗(可不是吗),那拉溜儿(大约那个地方),有耐心烦儿(脾气绵软、有耐性),太囊了(人身体软弱或东西松软不坚实),年根儿(年根底儿),念秧儿自言自语的方式说、故意让别人听),三七儿嘎拉话(不正经说话),胖揍(打得很厉害),胖鼓囵墩(形容身材矮胖),跑腿子(单身汉),喷粪(指污言秽语),碰一鼻子灰(遭到拒绝或斥责、落得没趣),皮儿片儿的(散乱、不整齐),皮拉嘎叽(耍皮),漂轻(分量很轻),瓢了(物体变形),撇拉腿(八字形腿),罗圈腿(o形腿), 平杵(双方持平、不分上下),破刺拉声(声音刺耳难听),破鞋烂袜子(比喻行为不正的人),破栏破户(破烂不堪),破头烂齿(又破又烂),齐边齐沿儿(规整),马边马沿的(紧靠边),起小儿(从小),起刺儿(起皮子、闹事儿),气不公(看到不合理的事,心中不忿),钱串子(比喻过分看重金钱的人,另指一种多节的昆虫),欠揍(欠打),欠儿欠儿的(形容喜欢多事),欠登(显欠),戗茬(逆茬、不顺利),戗毛戗齿(不规整,不顺溜),戗肺管子(比喻听了逆耳之言勾起火来),瞎呛呛(无主见,争论不休),强了巴火(勉强,好不容易),抢不上槽儿(不能抢先,得不到实惠),大口地呛(大口大口地吃),可劲造(可劲吃),悄没声儿地(声音很低或不许出声),茄子皮色(紫色,比喻人在生气时的脸色),亲戚里道(泛指亲属),沁沁头(耷拉脑袋),清汤寡水(形容汤水多,米菜少),穷吃奘喝(大吃大喝,生活不节俭),穷不喽擞(形容很穷的样子),  全科(齐全,完整),全科人(儿女双全且有孙男弟女的老年人),全毙(盖过其他,谁也比不上),盖冒了(全超过了),缺边少沿儿(东西不完整),瘸拉巴唧(指腿脚有残疾),确黑(漆黑),穰拉巴唧(不挺拔,不硬朗),绕扯(转悠),惹楼子(惹祸端),惹祸精(好招惹是非的人),热咕嘟的(形容天气闷热),任嘛不懂(一点事理都不通达),日日的(形容特别快),软咕囔的(指缺乏弹性的食品和物件),散花儿(拢不到一起),臊性(指男性生活作风不好的人),沙楞(麻利,爽快),数数搭搭(指责对方的过失),耍狗坨子(比喻出洋相或被人耍笑),摔脸子(吊脸子,给人颜色看),甩际子(发脾气),拴马桩(亦称拴马桩子,耳台或耳垂上长的肉阄),双棒儿(双胞胎),霜打啦(形容人的精神蒌靡不振),随份子(随人情),孙男弟女an di 同族的老少辈人),损样(样子难看),缩脖端腔(形容寒冷或萎靡不振的样子),掏换(掏弄,淘换),忒儿喽(啜饮或抽泣的声音),体登(指出现不佳的后果),体根儿(起初,原先),填活(甜活,填护,填乎),舔嘴巴舌(形容吃得香甜但没吃足的样子),贴谱(贴切,贴边儿),挺尸(谩骂,比喻睡觉),秃噜反帐(做工不细,质量不好),秃噜扣儿(定准的事又改变了),腿打摽(迈不动步),太邪乎了(太厉害了),歪歪腚(形容器物放偏不稳),崴进去(陷进去,比喻事物陷入困境),外道(不实惠,过分客气),外捞(外财),围脖儿(围巾),温得乎的(温乎),死个丁的(食物不松软、不暄腾),体登(指出现不佳的后果),崴进去(陷进去),外道(不实惠,过分客气),外捞(外财),玩儿漂(为了显示而装扮),
东北俗语集锦(七十五)
牢崩 ——牢固,结实。例:你把这些木料梱~点,不然半路散花就麻烦了。
过油子 ——过头了或过劲了。例:我跑的太快了,一下子~了。
成是——特别,非常。例:这大暴风雪的天气,~冷了。
大烟泡 ——暴风雪天气。例:东北这地方遇上~的天气,能把人冻疆了。
打明个——(1)明天。(2)将来。例:(1)~起,你就不用来上班了,你被老板解雇了。(2)~你好好的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吊歪了 ——死了或完蛋了。例:老张头昨天还能跑能撂的呢,今天早晨就~。
粘帘子 ——惹祸粘上了,甩不开手了。例:都是你干的事,这下~了吧,看你怎么整。
粘豆包 ——干坏事粘上了,脱不开手了。例:平时说你不听,这下子~了吧。
干崩子 ——都是,全部。例:农村人真实在,一大碗~猪肉炖粉条子。
一色的 ——一样的。例:他们那个单位,~都是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
一水水的 ——一样的。例:特警队里,都是~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绑丁儿 ——经常,总是。例:你要是不答应我,我就~的来找你。
着紧蹦子 ——紧急的时候。例:你要是不仁别怪我不意,~就弄个鱼死网破。
不当刀 ——不当回事。例:我也是个有脸面有身份的人,你可别拿我~。
冒面子 ——冒漾,大量涌出。例:开锅了,~了。
半截腰 ——半路,半截,半道。例:我刚爬到~,绳子断了,把我摔下来了。
怪不得的 ——愿不得的。例:~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囊了不揣的 ——窝囊,提不起来。例:他那个人啊,就是个~的货,你怎么也改不过来他。
门脸子 ——门面。例:他们家小店的~,装饰得不好看。
脦肋lete ——窝囊,衣冠不整,不修边幅。例:张二溜子平时~贯了,你就是给他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完茄子了 ——(1)死了或完蛋了。(2)事情办坏了。例:(1)老张头齁哧带喘的好几年,这回算是彻底~。(2)你的事彻底~,找谁办也不行了。
一边拉 ——旁边。例:你上~呆着去,我不愿意理你。
旁边拉 ——一边,旁边。例:你上~等会,我一会给你办。
悬的乎的 ——(1)危险,好悬。(2)事情不落实,心里不托底。例:(1)他站在楼顶上,~好吓人啊。(2)这事情还是~,我心里没把握啊!
能渲 ——能吃。例:这小子是个饭桶,真~。
能塞sei——能吃。例:这小子几辈子没吃过饭了,真~。
称悬的楞的——(1)危险,好悬。(2)事情不落实,心里不托底。例:(1)他站在楼顶上,~好吓人啊。(2)这事情还是~,我心里没把握啊!
支为啥 ——因为啥。例:他凭什么打你啊,~啊。
尿汤汤的 ——精神不振作,哭腔赖叽叽的。例:你看你这个熊样。整天~,能做成什么大事。
尿叽叽的 ——赖叽,有点哭相。例:要这人整天~,办不成大事。
轱辘——(1)车轮。(2)滚动。例:真倒霉,走到半路车~坏了。(2)我手里的皮球没拿住,掉在地上顺坡~到沟里去了。
外道 ——不亲近,生份。例:咱们这都是亲戚,你说这话不就是~了吗。
生份 ——陌生。例:你是从哪里来的,怎么看着有点~呢?
拽拽打打 ——摔摔打打,不给好脸色看。例:她家那儿媳妇对婆婆不孝,整天对婆婆~的。
拿把 ——故意的拿一手。例:这活你能干你不干,你这不是故意的~吗。
手拿把掐的 ——十拿九稳。例:他的技术好,这活让他来干是~。
收秋 ——留在最后的。例:你就不能跑快点,每次都是你~。
细儿发 ——(1)皮肤细嫩。(2)面粉精细。例:(1)看人家那小媳妇,脸蛋真~。(2)粮店里新来的富强粉可~了。
病秧子 ——常年有病的人。例:他是个老~,你还让他干这么多的活,你这不是要累死他吗?
一裉ken子 ——一大把或一梱。例:他上次上我家来,给我拿来~烟叶。
贴地皮了 ——(1)飞行的太低,。(2)价格便宜。例:那飞机飞的,都快~。(2)这东西真便宜,价格都快~。
蒙圈了 ——蒙了,迷糊了。例:我冲过去几拳就给他打~。
嚼货 ——好吃的。例:张二嫂,快要过年了,你家都准备什么好~啦。
东北俗语集锦(七十四)
又是秧歌又是戏的 ——喜形于色,又说又唱。例:你这是整的哪一出啊,~。
想起一出是一出 ——事先无计划,临时想起来怎么就怎么做。例:你这是整的啥事啊,~。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形容一知半解的人好吹嘘显示自己。例:王老三这个人学什么都是~。
当不当正不正的 ——不适当的地方或不在中间的位置。例:你把这东西挪一挪,这~多碍事啊?
严丝合缝 ——没有缝隙。例:看人家这老木匠干的活,所有的接口都是~的。
红赤拉鲜的 ——颜色鲜红。例:那杀猪的血盆子~,好吓人啊!
阴呼拉的 ——形容天气阴暗。例:这天气总是~,好象要下雨。
丢三拉四的 ——忘性快,总是好丢东西。例:我这个人记性不好,总是~。
丢头拉尾巴的 ——不是丢这个就是丢那个。例:你这是干的什么活啊,总是~。
拉下了 ——(1)落在别人的后边。(2)丢失了东西。例:(1)快点走啊,再不走快点就把你~。(2)刚才走的匆忙,我的包~。
垮了垮搭的 ——形容衣服肥大。例:这孩子穿的衣服~。
确老黑 ——特别的黑。例:那个人长的~。
贼拉的 ——特别的。例:那个地方卖的东西~的贵。
死拉的 ——特别的,例:那个商店卖的东西~的贵。
死拉的 ——特别的,例:那个商店卖的东西~的贵。
现眼 ——丢人。例:我才不上那个地方去~去呢。
漾出来了 ——满了,溢出来了。例:开锅了,锅里的粥一下子~。
漾食 ——吃的过多,胃里往出反酸水。例:过年这几天净吃好东西,都把我吃~了。
鲜灵 ——(1)形容蔬菜水灵,新鲜,鲜嫩。(2)形容人长的鲜活、漂亮。(3)味道鲜美。例:(1)早市上,刚上市的各种蔬菜特别的~。(2)这是谁家的小姑娘,长的真~。(3)这汤做的真~。
轻悠的 ——特别的轻松,轻巧。例:这小伙子身体真棒,扛着二百斤的麻袋~。
不地道 ——(1)形容人品不怎么样。(2)事情办的不怎么样。例:(1)我看他这个人~。(2)你这件事情办的可是~。
滴了八挂的 ——身上拿的或背的东西太多。例:你看我身上~。
夾雀qiao——麻雀。例:清晨,树上~叽叽喳喳的叫。
老夾贼 ——麻雀。例:扫开的雪地上,一会就飞来一群~。
夾屁 ——麻雀。例:打谷场上,老~可多了,连稻草人都哄不走它们。
蒲棒 ——一种水草结的籽。例:微风吹过,金黄色的~迎风摇摆,一片美丽的景色。
蒲扇 ——巴蕉叶子做的扇子。例:老队长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摇着~慢慢的走过来。
一边拉 ——旁边。例:你没事给我上~呆着去,别在这给我添乱。
眼泪八嚓的 ——两眼含泪欲哭的样子。例:这孩子~,是谁惹你啦!
肏蛋货——不是好货。例:这个人真是~。
麻麻央央的 ——形容虫子或者东西多,让人看了身上发麻。例:今年的庄稼遭了虫灾,地里的虫子~。
熥teng一下——凉了的熟的食物再蒸一下。例:家里就我一个人吃饭,把剩馒头~就行了。
熘一下——凉了的熟的食物再蒸一下。例:我一个人吃饭很简单,把剩菜剩饭~就行了。
激灵 ——冷战,猛醒。例:我刚才失神了,队长一叫我,吓得我一~。
杠尖杠尖的 ——碗里的饭乘盛得多冒了尖。例:姐姐怕我吃不饱,给我盛了~一碗饭。
掴guai在那了 ——摔在那了,搁在那了。例: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把这东西~。
我掴你——我打你。例:我可事先告诉你,你要是把事情给我办砸了,可别说~。
掴打掴打 ——拍打拍打。例:你把身上的土~再进屋。
磕打磕打 ——敲打敲打。例:你把鞋上的泥~再进屋。
乐颠馅了 ——高兴得忘乎所以了。例:老张家的二小子考上大学了,这下可把老张头~。
稀烂贱 ——物价特别的便宜。例:这东西~的,买那么多干啥。
乐和——高兴欢乐。例:周末,我们几家邻居凑到一起~~。
东北俗语集锦(七十二)
秘下了 ——拿或借别人的东西不还。例:小张啊,你借我的自行车两个月了不还,是不是想要~。
横楞眼睛——用眼睛瞪,表示生气。例:你朝我~干啥,是不是心里还不服气啊。
没打拢 ——(1)没搭理,没理睬。(2)没答应。例:(1)他就在我身边过去的,可是他看见我了楞是~。(2)这事我和队长说了,可是队长~。
嘚咕 ——唠唠叨叨。例:孩子,我的话你就是不爱听我也得再跟你~几句。
一堆儿来地 ——一起来的。例:村长,我们几个是~。
油盐不进 ——好赖话听不进去,谁说也不行。例:这孩子真是个倔种,不管怎么说就是~。
犟种 ——认死理,脾气倔强。例:这个人真是死爹哭妈,是个~。
好赖盐究不进 ——听不进好赖话。例:大家也别劝她了,她这个时候是~了。
没记性——记不住,记忆力差。例:这孩子~,这件事和他说过多少遍了,他就是记不住。
卡壳——(1)物体被卡住了。(2)事情办得不顺利,遇到困难和麻烦了。例:(1)这颗子弹没打响,~了。(2)事情没办成,~了。
第老末 ——末尾,最后一名。例:在百米赛跑中,我使出全身的力气,还是跑了个~。
浮囊了 ——水泡得发胀发囊了。例:那具尸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已经被泡得~。
做损 ——不干好事或做损人的事。例:你就~吧!总有一天老天会报应你的。
一摞儿——一堆。例:他把书本堆成了~在那放着。
皮实 ——(1)指人抗摔打。(2)指东西抗使。例:!这孩子真~,卡倒了都没哭。(2)这东西真~,怎么使都不坏。
卡倒 ——摔倒。例:你走路小心点,这路不好走,别~了。
抗磕打 ——抗摔打,抗造。例:这孩子真皮实,挺~。
能造 ——能吃。例:这小子真~,一顿吃了六个馒头。
蒙瞪了 ——蒙了,迷糊了。例:敌人一听八路军的冲锋号响,立刻就~。
蒙圈了 ——弄蒙了,迷糊了。例:那王大白话一顿白话就罢老张造~。
蒙门了 ——蒙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例:队长。你上来几句话就把那小子给造~。
没电了 ——没话可说了。例:怎么样啊!领导一来你就~吧!
顺杆爬 ——顺情说好话,顺着别人的意思去做。例:你这小子可不得罪人,就知道~。
连唬带蒙的——花言巧语的蒙骗过去。例:你这~的办法还真挺管用啊!
没用性 ——没什么用处。例:你捡这东西干啥,一点也 ~。
没振唬住 ——没吓唬 。例:别看他是局长,局长来了也 ~。
不落lao忍 ——不忍心。例:看着这孩子遭罪,我真是心里~啊!
掐半拉眼珠子看不上他 ——蔑视,特别的看不起。例:他还能给咱们来当领导啊,我~。
住家看狗 ——农村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例:这几个孩子在玩~呢。
打悠悠 ——打秋千。例:姐姐在那个大树枝上绑了根绳子,领着我们~玩。
晃常 ——经常。例:她~的就到我们家来。
吓人倒怪的 ——很吓人,可怕。例:你这是干嘛啊!整这东西~。
抽条 ——(1)把物体或金钱克扣、减少。(2)指人瘦的样子。例:(1)这个月的奖金又这么少,肯定又让他们工头给~了。(2)这才几天不见,你怎么就瘦得~了呢?
挂晃 ——旧时的店铺开始营业了。例:你去这么早干什么?商店得九点才能~呢。
开板儿 ——旧时的店铺上班营业了。例:八点钟了,等咱们走到那儿商店也该~了。
摘晃了 ——旧时的店铺下班了。例:到点了,商店要~。
关板儿了 ——就是的店铺要下班了。例:咱们快走吧!人家商店要~。
一节股 ——一段,一节。例:不要太多,有那么~就够用的了。
嘁了卡查 ——(1)形容干净利索,动作快。(2)形容一种动静和声音。例:(1)小刚办事那是~,真爽快。(2)~一阵声响,冰面裂开了个大口子。
批了啪啦 ——从上边往下掉东西。例:~的一阵响,从上边掉下来一堆砖头瓦块的把老张埋到了下边。
起秧子 ——动物发情了。例:春天到了,猫啊狗啊的开始~了。
逮哪呢——在哪里呢?例:你~,我怎么找不到你呢?
稀碎稀碎的 ——物体弄的特别的碎。例:那粉碎机把那饲料打的~。
焦绿焦绿的 ——特别的绿。例:今年的雨水多,庄稼长的~。
焦黄焦黄的 ——特别的黄。例:那大饼子贴的~,看着就想吃。
乌了八秃的 ——形容水的温度。例:这水~,不好喝。
牛子 ——男人的生殖器,阴径。例:这小孩不大点,~可长的不小。
囫囵个儿 ——整个。例:他一伸脖,把一个枣子~呑下去了。
恶ne道——厉害,霸道。例:他那个人可~了,咱们还是少惹他的好。
东北俗语集锦(六十四)
全客人 ——儿女双全的人。例:她二婶子啊,你是个~人,二娃子结婚的时候可得你来给铺被子啊。
大头小隐儿 ——物体一头大一头小,是大头小尾的变音。例:这东西是怎么弄的,怎么成了~了呢。
有眼里见儿 ——眼里有活,不用别人提醒就及时的动作。例:这是谁家的孩子,真有~,活干的也漂亮。
拿大顶 ——倒立。例:别看张大爷的年纪大了,可他还有一手绝活,~不比年轻人差。
把不住边 ——说话没谱,爱吹善侃。例:张媒婆说话~,她在这说话你得到二里地以外去听去。
颟man不出的 ——形容人发闷,不灵光。例:这孩子长的~,十棍子打不出个屁来。
逗闷子 ——开玩笑,逗笑话。例:这小子屁的流星的可能~了。
屁的流星的 ——能说会道,说话没皮没脸的能逗。例:这个人说话~的,说话没正经的。
二滑屁 —— 说话办事特别油滑。例:人们都说张二孬是个~。
滑么掉嘴儿的 ——说话油滑,左右逢源。例:这一代的车老板子个个都是~,到哪里都不吃亏。
逗剋子 ——逗笑话。例:这几个人就好闲来没事在一起~玩。
胡扯六拉的 ——几个人在一起闲扯。例:你们几个吃饱了没事去干点活去,不要在这里~扯蛋。
骨碌——(1)在地上打滚。(2)一节或一段。例:(1)这孩子,他妈妈不给他买糖就在地上打~。(2)我不要多了,只要一~就够了。
念秧儿 ——有话不直说,总在说话时提起某事,给人暗示。例:队长不奈烦地说:“行了行了,你不用~了,这事我给你办不就行了吗?”
棒槌——原指东北的捣衣槌,后引深为外行或不懂行情。例:这么简单的事你还不懂?你真是个~。
蒯饭 ——盛饭。例:兄弟,把碗拿过来,大嫂给你~。
崴饭 ——盛饭。例:兄弟,把碗拿过来,大嫂给你~。
穿帮了 ——原指鞋帮穿破了,后引深为事情不机密露馅了。例:大哥,不好了,我们的事情~了。
仰仗 ——依仗,依靠。例:我初来乍到,今后的事情还要~大家了,请大家多包含。
抗硬 ——顶事,有威力。例:这小子有本事,真是个~的料。
横是呗——可能是吧。例:问:“这事能是他干的吗?”答:“~”。
瞄上了 ——看上了。例:傻小子,你总盯着人家女孩子看,是不是~。
眯一会——(1)瞌睡打盹或睡一会。(2)引深为在一边呆一会。例:(1)你们几个先在这盯一会,我实在太困了,先去~。(2)这没你的事,上一边去~。
不尿他 ——不理他。例:他就是当管的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就是~。
不吊他 ——不理他。例:他这人再怎么牛屄,挡不住咱们~。
不勒他 ——不理他。例:这小子不是个好东西,咱们以后~。
七个不平八个不愤 ——心里特别的不平横,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例:张二狗子自从打架被拘留以后,心里~的,看什么都觉得心里别牛。
扯犊子 ——做些没用的事或说些没用的话。例:行了,你们几个别在这~了,赶紧干正事去吧。
门坎子 ——门下面的横梁。例:新娘子要高抬腿,才能迈过那道高高的~。
整景 ——故意的整事情。例:张大帅怒道:“你们以后谁要是再给我~,我可就不客气了。
一推六二五 ——推掉自己身上的责任。例:一到正张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的。
二五眼 ——人品不好,很糟糕。例:这个人一看就是个糟糕~。
不打奔儿 ——说话办事爽快,不含糊。例:你看人家老张,说话办事真痛快,不管干什么事从来~。
狗打连裆——几个和得来的人在一起,也叫穿一条裤子。例:这几个人~的凑在一起,能有什么好事。
没帽了 ——事情定准了,不会有什么变化了。例:你就放心吧,这事~。
没跑了 ——原指没路可走了,引深为事情十拿九稳了,定准了。例:局长你放心,这事~。
撒谎撂屁的 ——说话不实在,净说谎话。例:你净~,没一句实在话,骗鬼都不信。
一屁八个谎 ——说话没准,谎话太多,形容连放屁都带谎。例;他那个人~,没一句准话。
朝呼 ——照量,试试。例:这么大的石滚子你能搬动吗?敢不敢~一下。
让牛犊子舔了 ——形容人的头发非常光亮。例:张老歪平时头发象扎莫颗,今天我相对象,头上抹了油,象~似的。
扎莫颗 ——一种有刺的蒿草,夏天绿,冬天黄,因有刺,人们烧火都不用它。例:你看他那个头发弄的,象~似的。
跐溜滑 ——脚下太滑站不稳。例:刚刚下了大雪,路面上~,行人走路非常困难。
透露——(1)形容人办事爽快干脆。(2)刀子、铁锹等非常锋利。例:(1)人家张队长说话办事就是~。(2)这菜刀磨的真~。东北俗语集锦(六)
玻璃叶(柞树叶),不善(了不起,不寻常),不着调(做事不认真),戳尿窝窝(背后鼓捣),刺毛撅腚(翘尾巴,骄傲),挂锄(铲草完毕,把锄挂起),滚刀肉(蛮横加顽固),过阴(巫师搞的一种迷信活动),过房(过继),过礼(旧时订婚的一种仪式),过水面(过水的面条),有过节儿(有怨恨),害事儿(挡碍,障碍),晃常儿(时常),回笼觉(醒后再睡一会儿),荤油(动物脂肪熬的油),架不住(禁不住,受不住),奘咕(吵架,打嘴仗),掌鞋(钉补鞋底),障子(篱笆),照直嘣(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这咱(现在,这时候),指项儿(指望),装大瓣蒜(装腔作势,装相),装孙子(装作顺从,老实的样子),走字儿(幸运),嘴巴啷叽儿(满口骂人的脏话),作祸(惹祸),坐蜡(陷入为难境地,遇到困难),打腰(能耐,厉害),燕别蝴(蝙蝠),秧子(阔少爷,公子哥),羊拉罐儿(附在树枝上形似小罐儿的羊拉子幼虫的壳),养拉子(树上的一种有毛的虫子),洋镐(两头带尖的镐),妖道(指作风泼辣主意多的女人),摇车子(木制的摇蓝),悠车子(用绳子吊在房梁上的摇蓝),一角子(半个猪的二分之一),一担挑儿(连襟),一勺烩(全部消灭,一点不剩),一顿下(一下子),一蛋头子(形容很少),一大叭拉(一大堆,一大片),二意思思(犹豫不决),应该应分(应当应分),营生(职业,工作),高就(工作,谋生),悠悠儿的(形容轻快),悠悠(黑色的果实,豆粒大,很甜),圆鼓仑墩(圆溜溜的样),月科儿(婴儿未到满月),歪歪腚(器物底部不平或放偏不稳),崴脚了(扭伤脚了),瞎眼儿虻(昆虫的一种,即瞎虻),小龙(属蛇的),歇痕(喜欢,喜爱),蝎虎打掌(大惊小怪,故意夸大事态的严重程度),蝎虎(厉害),新出彩儿(别出心裁),棒槌(洗衣的木槌,也指人参),悬嗒喽的(悬嗒溜的,很危险),踅踅摸摸(来回转悠,有所企图),抬头纹(额上的皱纹),扫帚星(命运不好,带来灾难的人),米身子(痘猪肉),囊虫(蛔虫),猪梃子(杀猪用来梃开猪皮的铁棍),独梃(独苗),锓刀(杀猪刀),爬山虎(牵牛花),打碗花(喇叭花),扁猪牙(猪牙菜),老聒(乌鸦),锅贴(加少量油和水烙的饺子),锅烙(少量油和水烙的饺子,后指连带责任),锅子(火锅或烟袋锅),鞑子(旧时指蒙古人),老毛子(俄国人),画匠(旧时的画家),戴绿帽子(女人和别的男人不正当的关系是给老公戴绿帽子),绿豆蝇(绿头的苍蝇),下蚱了(苍蝇产的卵),一拃长(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长度),洋油(煤油),化学(xiao)(塑料),地窨子(半地上半地下的房子),布拉几(一种布料的名称),花达尼(一种布料的名称),白花旗(白布),跑旱船(秧歌的一种形式),真夜呼(真热呼)咋整(怎么办),巴锔子(锔缸锔碗的钉子),风匣(风箱),炸营了(乱套了,暴乱),炸尸了(死尸起来了),屯迷糊(指没见过世面的农村人),街(gai)溜子(指街边上的人),大烟泡(抽鸦片,后指暴风雪),旋风(龙卷风),趿拉板(木拖鞋),爬了颗子(没心的菜),爬爬叽叽的(不挺立,立不起来的样子),拌倒驴(大萝卜的一个品种),甜菜疙瘩(甜菜),糖稀(甜菜熬成的液体的糖),老板子(马车的驭手),跑堂的(饭店的服务员),掌勺的(厨师),拨了鼓(旧时卖货郎摇的小鼓),拨了锤(过去手工纺麻绳的牛腿骨),幔竿(挂幔帐的竹竿),手巾(毛巾),牛样子(牛拉车时放在脖子上的弯木),马肚带(马肚子下的皮带),胆肥了(胆大了),成纪好了(特别的好),马蹄表(闹钟),下屋(仓房),晌午(中午)晌午歪(中午过点,另指一种昆虫的蛹),二齿钩子(两个齿的工具),一个模子出来的(形容特别的相),破鞋篓子(指生活作风不正的人),成衣铺(裁缝铺),喇叭匠子(职业吹喇叭的人),年午间(年三十),下晚黑儿(晚上),刚擦黑(天刚黑),更(jing)官(更夫),窝棚(草棚),兜兜(小孩护肚子的兜肚),
东 北 俗 语 集 锦(七)
扎约了(麻烦了),孬糟了(坏事儿了),吁作了(舒服了),经管起来(看管起来),说道(说法),折了(断了),拽(zhuai)东西(摔东西),拽(zhuai)子(胳膊腿有毛病的人),抓阄儿(抓纸条决定事情的结果),疙瘩揪(女人头后的发揪),胡诌(胡说),抓秋膘(喂好牲口秋天上膘),牲口(帮人干活的牲畜),团弄(用手掌把东西搓成球),打闷棍(偷偷的在后边打人),对撇子(对脾气),油炸果子(油条),果子(糕点),鼠疮(淋巴),数不着(数不上、犯不着),半拉子(干活顶半个人),拉脚(运输),寿村(做棺材的木料),手底下(手下),逮(dei)住(抓住),八成是(可能是),狼掏了(被狼咬了),地缸子似的(形容人长的矮小短粗胖),爽快(痛快,利索),半吊子(举止不沉着,有始无终的人),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把头(把持某种行业从中剝削的人),八挂(风筝),煤胡(煤渣),玻璃丝(玻璃纤维),别扭(意见不同或不通顺,不流畅),宽绰的(宽敞),绰起(拿起),员外(旧时的地主或富户),车把式(赶车的老板子),老板子(驾车的驭手),辐条(自行车的车条),光腚(光着下身),抽匣(抽屉),出门子(出嫁),出息(发展前途和志向),打怵(恐惧,害怕),大敞(大衣),屠场部(屠宰场),撞门儿(串门),长堾了(手脚长时间不洗,长垢了),刺棱(象声词,形容跑的快),蘸火(淬火),钱褡子(钱袋子),不答理(不理),一沓(da)子(一叠子),一摞子(一叠子),大发了(事弄大了),恶(ne)道(凶狠,厉害),大小尽(阳历大小月),横是呗(是呗),倒扯门(男方到女方家结婚落户),压根(本来),掂对(斟酌),垫补垫补(先吃点垫垫底),吊脖子(调情),顶缸儿(顶替),挎兜子(衣袋),堆碎了(瘫了),双响子(二提角),冰嘎(砣螺,冰猴),夜灵盖(额头),天灵盖(额头),咯楞八生的(肚子不舒服或不消化),挡害(碍事),放晴儿(雨后转晴),淌是(如果是),风哧喽(风车),赶趟儿(来得及),纲绳(疆绳),勾死鬼(枪扳机),勾欠(挑拨勾火),估摸着(估计),骨朵(花蕾),褂子(上衣),官家(官府),关里家(关里老家),掉蛋了(撤职了),媳妇膏(雪花膏),闺(gun)女(没出嫁的女孩),鬼子红(一种能撤火的药面),鬼道(心眼儿多),害臊(害羞),罕达罕(糜鹿),红花已子(红花),齁(hou)住了(太甜或太咸使喉咙不舒服),囫囵个(整个),虮子(虱子下的卵),滑不唧溜(地面较滑),嘴丫子(嘴角),花了棒(货郎鼓),叫驴(公驴),骒马(买马),儿马(公马),唧唧咯咯(嘀嘀咕咕的闹茅盾),叽里旮旯(各个角落),叽里咕噜地(说话听不懂,也指两人打在一起),急歪(发脾气),急赤白脸的(着急,脸色难看),即便(即使),夾缝儿(两个物体中间的缝隙),扎古(治病),贱不喽嗖地(价格低,便宜),糨子(浆糊),哭巴精(好哭的人),妗子(舅母),毛楞了(睡觉梦游或惊醒了),靴车了(马毛了),馆子(饭店),就合(凑合),错环了(脱臼了),马驹子(马崽子),尥蹶子(驴马跳起来向后踢),褯(jie)子(尿布),砍头(长在脖子后的疮),糠了(蔬菜和水果没水份了),犒劳(慰劳),抠搜(抠门,吝啬)拉胯了(累得走不动了),饭(盛饭),拉巴(帮扶,拉扯),屎克螂子(蜣螂虫),刀螂(螳螂),捞着了(得到机会了),蹲级(溜级),老牛婆(旧时的接生婆),两面光(两面讨好),马趴(身体向前摔倒),眯缝眼儿(小眼睛),东 北 俗 语 集 锦(八)     扒拉(拨弄),鼻嘎吧(鼻屎),备不住(有可能,也许),包源儿(全部,全包了),冰流子(冰柱),不靠谱(不靠盘儿,不符实际),扯蛋(胡说八道),呲哒cida(训斥),
疵毛撅腚(指头发等乱或人不好),撮子(装垃圾的容器),刺猫乎(眼屎),藏猫猫(捉迷藏),敞亮(形容一个人不藏心眼儿,大方直爽),打哑吧缠(故装不懂),打狼(最后一名),打奔儿(接吻、停顿、卡壳)叨菜(夹菜),点儿正(运气好),点儿背(运气坏),耳残(耳屎),二虎八鸡(傻乎乎),二椅子(不男不女),刚刚的(形容程度大或特别),划开拐(想通了),迹哥(闹别扭),坑吃瘪肚(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老鼻子(很多),老么卡哧眼(形容又老又丑的人),老嘎瘩(兄弟姐妹里最小的那位),老天扒地(形容一个人老得不成样子了),毛楞三光(做事情不加思考,很着急的去做),末了儿(最后了),磨叽(罗嗦),卖呆儿(看热闹,发呆),尿性( 有骨气,真汉子),闹听(闹心),七吃喀嚓(麻利,干净利落),欠儿蹬(好出头,多事的意思),曲咕(小声说),赛脸(明知不对,故意那样做),舞马长枪(张牙舞瓜),五迷三道(迷迷糊糊),稀里马哈(马虎),邪乎(厉害),向着(偏袒,袒护),兴许(可能,也许),寻思(思考,想),动不动(一整,总是),杨了二正(形容事精力不集中的样子),眼力见儿(形容看人准不准,多指会不会来事儿),张程(办法,能力),准保儿(保证,一定),无机六瘦(闹心),暴土杨灰(灰尘很大),魂儿画儿(脸上脏,不干净),稀里马哈(办事不认真),鸡吃掰脸(着急,翻脸),水裆尿裤(不利索,拖拖拉拉的),费劲扒拉(费很大劲),披哩扑噜(形容跳进水里或摔倒),半拉科机(一半,不完整),便宜娄搜(特别的便宜),丈腰眼子(撑腰),找宿(xiou)(找地方住),砸阀子(出气),坑稀了(害苦了),打腰(重要,要紧),腚跟腚(紧跟着),拿把(拿架子),不拿事儿(不敢作主,不起作用),那攒(那时候,那会儿),趟趟绒(条绒),后脑勺子(头的后部),小舅子(妻弟),大舅子(妻哥),小姨子(妻妹),大姨子(妻姐),偏房(小妾),破费(花费),一抷(一堆或一捧),齐活儿(完活),起根(从来,一向),气卵子(小肠患气),前半晌(上午),晌午(中午),亲qing家(两家儿女婚配的亲戚关系),家雀qiao(麻雀),人模狗样的(形容人品不好),撇了(扔了),卫生裤(绒裤),故蛹(蠕动),蒲扇(巴蕉扇),拉闸(刹车),骟马(割掉马的睾丸),钐刀(大镰刀),绱shang鞋(上鞋),烧心(胃部烧灼的感觉),泔水(潲水),赊帐(赊欠),神神道道的(迷信的说法),生法的(想方设法),生性(人不合群,个性),十拿把掐的(十拿九稳的),板上钉丁(拿准的事儿),掐半拉眼珠子没看上(看不上眼),手头儿(手里),洋字码(数字),水蛇腰(腰部弯曲),死气白咧的(纠缠个没完),尿叽了(耍熊了),探听探听(打听),外道(太客气了),王八(妻子有外遇的人),卫生球(樟脑丸),五服(五代)

有关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
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这跟鼻子有关系吗?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
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 “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香脸半开娇旖旎”,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这里的“脸”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的?
小孩子喜欢勾手指发誓,他们常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郑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欢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
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据而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内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郑重其事的签名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有鉴于此,人们便简单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时还将两人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
手的第二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区别,与食指的大小、位置无关,却从字面上看来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食指最早还真的和吃有关,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习惯用这个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可是用手直接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专门将这个手指称作食指。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灵活,尝起食物来非常方便的缘故吧。
说起食指,还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动,第二天必尝异味。他出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依此看来,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
我们今天说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钱的意思。古人随身带的荷包就是钱袋的意思吗?
常说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钱袋满了(发财)的意思,荷包的这种意思与其功能有关。
荷包,是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原来是宫廷贵族佩戴的饰物。因其色泽鲜丽,加上刺绣精致美丽,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一件精美的荷包,从形式、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精心构思、精心施艺,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后来荷包还成为身份、荣耀的标志,清代皇帝曾以绣荷包为奖品颁赐群臣、侍从,以示恩宠。
随着民间刺绣艺术的发展,荷包逐步向民间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庆之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献神佛以表虔诚之心。
荷包不仅是艺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主要是盛储随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据内盛物的不同,演变出了很多种荷包,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镜袋、搬指袋、钥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绣佩饰等。钱荷包的功能跟现在的钱包很类似,因此用荷包很鼓来比喻有钱是很贴切的。
象棋是中国人自创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关系吗?
《楚辞·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筹码)象棋,有六簙些。”这大概是“象棋”一语最早的记载;但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与现在所说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发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经》一书。他很得意自己的这部著作,因此招来百官,亲自给他们讲解,并命人作注。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从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它是一部讲棋道的书,《隋书·经籍志》中将它列于兵书类,和《棋势》、《杂博戏》等书并列,也可以证明这点。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周武帝《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说,“象戏”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这是印度人加工的结果。他认为,北朝象戏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类似中国象棋“将”、“帅”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现的“炮”,他认为最初是表示飘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这种棋戏传入印度后,在约7世纪时(中国初唐时期)演变成战争游戏;“象”、 “马”、“车”、“兵”四种棋子,是当时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经过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传回中国,一面经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衍生出中国和西方两大象棋体系。
唐代象棋,已经接近现代象棋的形态;到了北宋,规制多变;南宋以后,逐渐定型,此时的象棋已离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来越远。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人似乎没有忘记它的天文学含义,都把象棋用于占星术。13世纪的一首拉丁诗,曾把星相符号赋予国际象棋的每一个子。虽然两个象棋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有了很多差异,但其同出一源的标志还是很明显的:兵进不退、马走日、象斜行、将帅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说,国际象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
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其实,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
下马威一语出自《汉书·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到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就说:“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可是为什么没有猫这种动物呢?
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来晚了的猫自然没有被纳入十二生肖中。
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 “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形容很受女孩子欢迎,叫做走桃花运,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颇有渊源。《诗经·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给以赞美。唐代诗人崔护也有《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说“桃花运”一词源自于紫薇斗数。紫薇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有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迁移宫、奴仆宫、官禄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等十二宫,将结合各宫的星群与《周易》卦爻相结合,就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所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的阶段就叫“行桃花运”。古人认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运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现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运还有“好桃花”和“烂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运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静。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以炎帝、黄帝两个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的本义是花,是美丽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号。汉代以后,渐称汉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四渎之宗”。
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后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中国风俗大辞典
风俗,民俗,辞典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民族之一。这一伟大民族,在黄河,长江流域辽阔的土地上,长期繁衍生息所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作为炎黄子孙,继承和弘扬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干培养爱国王义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目录
一、婚嫁
六礼媒妁执柯及笄上头待字纳采庚帖
讨帖问名纳吉箕帚婚约婚书纳征财礼
茶礼请期亲迎开脸铺房催妆盖巾却扇
行郎奠雁过门撒谷豆傧相转席催妆诗花烛
拜堂坐帐撒帐同牢合卺结发、合髻同心结归宁
拜门守亲暖女望门寡回头人七出和离休书
再醮征诗择婿东床赘婿指腹为婚门当户对冲喜荒亲
劫夺婚冥婚婚姻观的转变不从父命自订终身
二、丧葬
属纩招魂沐浴饭含覆面纸小敛七星板大敛
成服丧服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哀杖报丧奔丧吊丧心丧赙赠铭旌神主
纸钱明器执绋挽歌祭文出殡摔盆路祭
火葬悬棺葬合葬殉葬坟墓墓柏墓志铭扫墓
居丧守制庐墓七七断七小祥大祥樽祭
从吉起复忌日
三、节令
春节人日立春元宵节填仓节中和节春龙节花朝节
春社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六月六七夕节
中元节秋社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朝节冬至节腊八节灶王节
除夕
四、习俗
祭灶贴门神春联(桃符)压岁钱贺年年饭年酒
放鞭炮迎春、鞭春插柳踏青挂钟馗像祈雨乞巧赏菊祈子
孕妇禁忌十二生肖生辰八字寿诞取乳名满月剃头添盆洗三
过百日抓周长命锁寄名成年礼寿酒接风酒进门盏
耳鸣心跳择吉祓除冲喜还愿放生相面相风水
星殒人亡巫蛊·厌胜工匠厌胜结义歃血文身
五、饮食
馒头·包子炊饼·蒸饼汤饼·面条饺子(附:匾食)馄饨(附:馉饳)
馓粥腊八粥糕点心元宵月饼粽子
乳酪煨鸽子蛋酒屠苏酒黄酒雄黄酒羊酒茶
点茶茶局案酒·按酒
六、游艺
放烟火观花灯龙灯走马灯猜灯谜社火高跷捉迷藏
放风筝斗鸡斗鸭鹅斗鹑斗促织斗牛斗百草踢毽子
跳百索秋千爬绳爬竿蹴鞠圆社拔河相扑
水嬉冰嬉射箭舞剑戏法百戏酒令投壶
猜枚盒子会射覆藏钩围棋博戏六博双陆
樗蒲压宝叶子戏马吊牌
七、礼仪
八拜三跪九叩四拜展拜长跪拜手(手拜)再拜请安(打千)
正献·分献折腰额手叉手长揖顿首稽首万福
肃拜唱喏稽颡问讯顶礼九献封禅告庙
九锡封赠宗伯春官卤簿静鞭挚(贽)见拜庙
参拜参堂免冠恤礼军礼祖饯(祖道)阳礼阴礼
侠拜特拜抗礼(敌礼)诞生礼冠礼家祭家庆昏定晨省
拜斗省牲大祭祠丁祭冬至郊天血祭三献
三牲太牢少牢束惰
八、世情
海外贸易以货物定坐席商人的身价绒线铺典当铺肉铺女扮男装
女子尚侠女子能诗女子游赏才女亦饮酬诗选才垂帘试才同席共饮同室夜话
男装会郎反经为权以情抗理才美兼具妓女的追求向往自由公爹的自责书生的追求
秀才习气重视“才”、“情”洁身自好女子的胆识人际交往尚真求实文人结社
女子结社假名士伪道学清客帮闲科场内幕失身不失节小人得志卖友求荣
以贵骄人贿赂当道上下勾结勾栏牙婆书帕窠子鞋杯
九、服饰
衮衣蟒衣公服直裰补服插摆蓝衫号衣
青衣比甲襦亵衣抹胸背子霞帔团花
青布蕉布火浣布护膝小衣忠靖冠花冠亸肩
貂蝉缠棕大帽夏布小帽方巾襆头帻唐巾
缠头浩然巾坡巾展翅儿巾过桥巾网巾桃花妆拣妆
杭州攒花钿幡胜方胜玉梅 雪柳笄眼纱暖耳
汗巾褡膊狮蛮玉带犀带裤脚带缠带清水布袜丹舄
皂靴革翁鞋弓鞋睡鞋裹脚荷包香袋牙牌
洒金川扇
十、人事
座主地方祗候门吏差拨粉头执事皂隶
当直仵作跪门同寅年兄舍亲眷生细君
册正养娘盛价火家家乐小郎经纪人事
门下团头会首礼生阴阳生路歧女先生行院
虔婆子弟孤老顶老物事贽见下程半礼
长命钱脚步钱舍下倒座客位门馆手本拜帖
挂轴文礼帖回帖谢宴名帖侍生帖揭帖文契札付
麻杖刺配西宾拜节回拜拜牌画卯劝杯
偏杯逃席坐名儿扎筏问讯打醮福物打斋
拜土送马接偈拜忏寄名外名浇手输身局骗
在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亦是一颗灼灼夺目的珍珠。中国的民风民俗,源远流长,门类众多。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变往中,自发地逐渐形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杜会精神现象。从总体上看,它在维系民族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全民族聚合成一个强大的战斗群体,以及形成本民族的生活、意识、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的各个方面,都曾起过值得肯定的历史作用,保存有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但是,另一方面,它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受到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会不同程度地积淀有非科学的,以至落后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风俗进行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既要反对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也要反对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应该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正确态度,继承其精华,发扬良风美俗:弃去其糟粕.改造恶风陋习。这样.才能既保持风俗的民旋特色,又可使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的民风民俗,除了在浩瀚的古典文献里存在大量记载外,尚见之于古代各类小说.戏曲和诗文中。这些文学作品所保存的许许多多的形象化资料,同样是异常珍贵的,《中国风俗大辞典》将上述两个方面密切配合,全面系统地加以汇辑、整理和编撰,力求臻于完备。这对继承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显然是具有较高价值的。
这部辞典较之目前国内同类辞书表现出少有的特点。全书几十大门类,收录词目约500 余条,涉及面较宽;词条编写,既稽考史籍的翔实记载,又引证文学作品的生动描述,溯源疏流,相辅相成;在探索渊源的基础上,阐明历代沿革和异同,持之有据,言之确凿;使全书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得到统一。而且,书中还适当收入有关轶闻逸事,语言活泼,行文流畅,平添了几多趣味。总之,此书的出版,既可为广大读者提供民风民俗方面的知识,又是专家学者研究民俗学、风俗学、社会学等难得的参考资料,无疑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追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