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priv美版售后:“占领华尔街”运动能否蔓延、持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5:49

“占领华尔街”运动能否蔓延、持续

2011-10-13 08:35

     

“占领华尔街”运动能否蔓延、持续

 

9月17日 “占领华尔街”运动开始之初,人们并没把它太当一回事,认为这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的行为艺术,认定这些折腾了许久、号称要召集两万人“占领华尔街”却只在华尔街待了短短几分钟,连睡袋都没打开便被扫地出境的示威者,要不了多久便会再衰三竭,纷纷作鸟兽散。然而随着10月1日纽约警方大驱逐的适得其反,和10月5日 “万人大游行”的一鸣惊人,所谓的“华尔街之春”,已成为任何人也不敢忽视的群众事件、公众事件和国际事件。

如今号称“代表99%美国人对1%富豪开战”的示威者显然已不满足仅仅“占领华尔街”,在巴掌大的祖科蒂公园,或更大一些的纽约下城展现自己的愤怒,短短几天里,被“占领”的名单上,已增添了特伦顿、泽西市、费城、诺福克、芝加哥、圣路易斯、休斯敦、圣安东尼奥、奥斯汀、纳什维尔、波特兰、西雅图、坦帕湾等城市的名字,在示威发起者的脸书上,“响应城市”的数量被赫然标为“150个以上”。 10月8日,他们更同时发起了“占领洛杉矶”和“占领华盛顿”,并一度在华盛顿国家航天博物馆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博物馆关闭,警方不得不使用胡椒喷雾剂进行驱逐。

一些观察家认定,“占领华尔街”运动将“深刻改变美国政治程序”,并推动美国社会变革;而另一些人则对此不以为然。至于示威者本身,则信心十足地表示“仅仅是开始”,将坚持到底,且计划在15日发起“为世界改变而联合”的“占领地球”大行动,希望届时各大洲群起响应,共同抗争。

那么,“占领华尔街”运动,能否蔓延、持续?

此次示威的根源,是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以及社会上对华尔街富豪的积怨。在许多人看来,正是金融投机者们的贪得无厌,导致美国陷入“次贷”危机而不能自拔,并进而造成今天的诸多问题,而问题发生后,联邦政府投入巨资扶持这些“大到不能倒”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使得他们仍能享受高薪资、高分红,并继续在经济、金融和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影响力,他们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堵塞其漏洞而产生的高额账单,却要由全体美国人来负担。尽管美国社会是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社会,但在这方面,不同阶层的美国人却往往有相同的观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占领华尔街”的根源和基础,绝非短期内可以消除,这项运动本身也不会是浅尝辄止的“快闪”。

自“纽约大驱逐”发生后,美国政坛一度出现“民主党秀同情,共和党骂骚乱”的分化局面,民主党政要在5日前后纷纷出面表示“理解”,而共和党政要则指责示威者是“暴徒”,称他们“找错了对象”、“应该找白宫而非华尔街要饭碗和追究救市资金去向”。这是因为示威者提出的口号,诸如给富人增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加强政府监管经济权力,甚至成立“总统委员会”超越议会监管经济等,都是民主党和奥巴马政府长期坚持的主张,民主党内希望借民粹之力,一方面压奥巴马停止对共和党妥协,另一方面逼共和党在诸如预算、增税、医改、贸易保护等法案上让步,否则就正好扣上顶“对抗民意”的大帽子。10月5日的大游行,15家美国主流工会高调出现,而工会和民主党、和奥巴马的关系是人所共知的。

但8日的“占领华盛顿”却成为一个转折:在此之后,工会的身影淡化了,民主党政要们也纷纷钳口。如果示威者仅仅是“占领华尔街”,民主党人当然求之不得:华尔街是“资本主义心脏”和中产阶级聚集地,这本是共和党的天下,而纽约市长则是共和党人布隆伯格,示威者若能成气候,对共和党固是沉重一击,倘被警方驱散,则同样可把“罔顾民意、钳制异议”的帽子扣到共和党头上,这对即将展开的大选有利。但如今示威者如共和党政要所言“去白宫申诉”,情况却倒了个——倘弹压有力,则“钳制异议”的是民主党执政的联邦政府;倘弹压无力,那也是联邦政府和总统无能。在这种情况下,政党、工团不得不重新趋于冷静、谨慎,“借民粹促政改”的冲动和机遇,也会因此大为减少。

不仅如此,从本质上而言,美国毕竟是一个中产阶级庞大、富裕者和贫困者都相对少数的社会,更是个提倡个性和个人奋斗,保护私产,鼓励能者多得的竞争型社会,传统上民众的主流意识,是不相信“大政府”,更不愿让政府征收重税,由政客们支配这些取之于民的资产去为所欲为,因此对愤怒有同感者固然不少,真正认同其理念者却并不多,最初的行动酝酿半年,却“应到两万实到七百”,“万人大游行”的实数据说只有两千,至于“占领华盛顿”,总共只有千余人参加,且最火爆的“占领国家航天博物馆”还是由两百多反战人士发起的,和“愤怒”的主线存在鲜明反差。随着冬季的到来,随着“愤怒”的新奇感渐淡,随着扰民现象的越来越突出,数量最多的中间派选民对之的反感会显著增加,而这在选票社会里,便意味着政客们对运动的疏离。

至于“占领地球”则更是异想天开。

虽然“XX之春”的表现形态颇有相似处,但实质内容却南辕北辙:在中东,抗争者的目标是争取权力,推翻政府,而美国的“愤怒者”却反过来敦促政府加大权力;在华尔街,示威者要求“加大金融监管”,而“愤怒日”活动事实上的策源地之一和关键组织者“anticonsumériste”杂志所在的加拿大,金融监管力度号称全球第一,“占领多伦多”、“占领温哥华”的口号喊得响亮,但“革命目标”却总也定不下来。至于其它地方,则更缺乏可比性——索马里饥民的愤怒如何能与衣食无忧的祖科蒂公园露营者相通,而福利过剩的希腊,街头示威者的诉求和唯一非福利国家美国的“同行”间,又能有多少共同之处?

“占领华盛顿”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根源,又通过网络平台的串联壮大声势、方便联络,这些都令其具备更强的“抗击打能力”,可以坚持较长时间。但其群众基础并不牢靠,对政客、政党的吸引力也因基础的先天不足而显得脆弱多变,指望这一运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政治生活形态,甚至改造美国社会,则恐是夸大其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