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编织布:男孩危机——对话孙云晓:拯救男孩,不是危言耸听(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51:22
男孩危机是全面性的


    记者:您为什么会关注男孩教育的问题?。
  
  
    孙云晓:其实“拯救男孩”这个问题,我在1986年就开始思考了。那个时候我还在做中国少年报的记者,采访时感受到男孩很脆弱,偏向女性化,也很容易受到伤害。1986年,我发表了一篇一万字的报告文学,叫做《“邪门大队长”的冤屈》,讲了一个男孩在学校受到伤害的故事。这是河南潢川一个五年级小学男生的故事,完全是真实的。但是,我那时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对事情背后的东西还想不清楚。
    2005年的夏天,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请我到扬州讨论中国的夏令营问题,同时去的有一个上海市的少先队总辅导员沈功玲,她谈男孩的问题。我很惊讶,她也关注这个问题。她说,许多男孩子联名给她写信,说他们在学校里受压迫,老师也不重视他们,他们很没有地位,非常的不公平。沈功玲老师说,美国也出现了男孩危机,所以美国政府提出“拯救男孩”。我当时很受震动,我觉得中国男孩的情况可能更严重,因为中国的教育更不适合男孩子发展,学校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来自父母的溺爱又很严重。这两大因素对男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于是,我邀请两个儿童心理学博士一起做了一年半的研究,《拯救男孩》因此而诞生。
  
  
    记者:《拯救男孩》一书中引用了不少数据,来说明目前国内男孩教育的处境。
  
  
    孙云晓:我们做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分析,又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了男孩危机的根据,这与我们原来的感觉是一致的。很多研究显示,男孩比女孩发育落后,这种“落后”本来是暂时性的,不需要太担忧。然而,现实中我们不但忽视了“发育落后”这种差别,而且现在运行的教育模式对男孩子构成了更大的一种伤害。男孩危机,危在教育,拯救男孩的关键是拯救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最强调的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语文和外语一直是女孩的强项,男孩过去在数学上有一定优势,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个优势已不复存在了。尽管高考状元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标准的尺度,但是高考状元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男孩的比例一路滑坡,从1999年的66.2%滑到2008年的39.7%,女孩则由33.8%上升到60.3%,不是“状元郎”了而是“状元花”了。这一点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女孩的相对进步,男孩开始走下坡路。
  
  
  
    记者:您提到男孩的落后是暂时性的,之后是有机会赶上来的。是这样吗?
  
  
    孙云晓:过去,人们也知道男孩发育比女孩晚,男孩在小学时落后没关系,到了中学就好了,到了大学则一定是男生的天下。然而,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样。研究结果显示,今天男孩的落后是从小学开始一直贯穿到中学和大学,是一种全面性的落后。例如,以国家奖学金的评比为例,2006--2007年度获奖的5万名大学生中,男女实际比例为1:2.01.造成这一结果的核心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方式与男孩的学习方式不匹配加重了男孩危机,导致男孩从上学之日起就节节败退。这种趋势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世界性的。
    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女孩子更有愿望完成硕士毕业,而男孩由于学业的失败,更有可能找不到工作,更有可能婚姻不稳定,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记者:许多教师私下里聊的经常性的话题,是班上哪个男孩又“拉”成绩了,父母也很为男孩的学习现状非常焦躁。
  
  
  
    孙云晓:我认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要做人格之师,第一目标就不仅仅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是更注重孩子的人格完善,主要包涵5个指标:有自信,有爱心,有责任感,能够自我管理,有抗挫折能力。这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标准。好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这些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研究发现,对有的孩子来说,你“逼死”他成绩都不会很好,因为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有关,但这些孩子完全可以做到人格完善。这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一个原则
    同时我认为,目前教师要探讨的是“因性施教”和“因材施教”结合,把孩子可能发展的潜质发展出来,而不是把孩子暂时不能发展的东西强迫性地压榨出来,那只能是伤害孩子。男女差别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或父母把男孩的暂时落后看成是问题,甚至定义为差生、笨蛋、问题学生,这就是灾难的开始。
  
  
  
    记者:学校对男孩的负面评价过多,让很多男孩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孙云晓:是的。本来“男孩落后”是男孩的一个特点,结果你把“男孩落后”当成男孩的一个缺点,当成一个问题,甚至当成罪过,这就可能危及男孩的一生,这在心理学上叫标签效应。在儿童时期,这种误导的评判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老师说你没有问题,你很有潜力,你很努力,你能学好,这就大不一样。一句话可能会决定孩子的命运。
    毕淑敏曾提到,她在小学时心灵受到的伤害,几十年后“童年的伤口”依然“冒着青烟”。原来,在她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唱歌,老师说她唱得很难听,还说了许多伤她自尊心的话,从此她再也不敢唱歌,被刺痛的记忆也永远抹不去了。所以,我特别想跟老师们说,要对男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宽容,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来成长。
  
  
  
   
 

作者:清风问道 回复日期:2010-04-16 14:30:47 
回复 
  给男孩最好的礼物——晚上学一年
  
  
  
    记者:现在很多学校的好学生都是小女孩,老师也似乎更偏爱女孩子。
  
  
  
    孙云晓:因为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和评价考试看,女孩的各方表现都会优于男孩。学校一方面忽略“发育落后”这种差别;另一方面忽视了男孩和女孩认知模式的不同。比如,女孩比较适合于语言交流的教育,阅读、情感的教育;男孩适合于运动的、操作的、动手的、计算的、身体参与的教育,等等。而目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以语言交流为主的,强调讲、背、说,这些都是女孩的强项,男孩子上课时听上10来分钟,可能就听不去了,所以从一上学男孩就容易落在后面了。而且,现在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都在追求“静文化”,学校里特别强调要安静,要轻声慢走,不要跑跳,这些要求对男孩来说,都不太容易适应。
  
  
  
    记者:以前学校也很强调安静,强调秩序和纪律。
  
  
  
    孙云晓:我认为现在强调得更厉害了。为什么,怕出事,怕乱。“静文化”已成为许多学校普遍的追求,甚至幼儿园都是静悄悄的。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违反儿童天性的要求,完全忽略了儿童的特点。这样一种要求,对男孩的伤害是巨大的,从生理上看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荷尔蒙睾丸素导致男孩大脑两个半球不能有效地沟通,男孩的优势集中在左半脑,而女孩大脑两个半球可以畅通和谐地交流,所以女孩的语言优势绝对高于男孩。男孩的荷尔蒙睾丸素导致其喜欢好动、冒险、竞争,这是男孩的特点。
  
  
  
    第二,血清素的作用之一是自我控制,使人变得理性。男孩的血清素少于女孩子,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女孩比较理性、控制力强、犯错误少。相反,男孩的自我控制力往往较差,好冒险,容易好冲动。
  
  
  
    第三,扁桃体(杏仁核)在生理上可以让人做出类似见义勇为的行为,挺身而出,也可能迅速卷入暴力和危险行为。男孩的扁桃体大于女孩,所以男孩先天就容易出问题。
  
  
  
    男孩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出生时夭折的机会比女孩子多得多,出生后比女孩发育晚,所以出现各种障碍也是男孩绝对高于女孩,比如多动症,男孩与女孩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1。
  
  
  
    男孩与女孩的生理差异是自然现象,不可避免。所以,我强烈建议让男孩晚上学一年。现在美国、澳大利亚采取的措施就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让他晚上学一年。
  
  
  
    记者:让男孩晚上学一年,就能缓解“男孩危机”吗?
  
  
  
    孙云晓:晚上学一年是父母能做的事情,是缓解男孩危机的一个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我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要确立“因性施教”的原则。要因材施教和因性施教并重,这是重大的教育原则。坚持这样一个教育原则,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包括评估体系,都应考虑到“因性施教”的要求,这样才合理。
  
  
  
    现在许多医院出现了一种现象,8月份会迎来一个剖腹产高峰,原因是妈妈们想赶在9月1日前生孩子,孩子就可以早上学了。这说明,很多父母并没有重视男孩发育晚的事实。这些父母不知道,对于97%并非超常的男孩来说,早上学很可能意味着灾难。因为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发育水平,只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男孩提前上学往往就意味着灾难的开始。
  
  
  
    还有一个问题,许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因为现在的孩子信息来源丰富,眼界也宽,在父母看来,就显得超常了。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心切,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男孩无法让父母满意,父母的一些要求许多男孩难以做到,这就对男孩造成了伤害。
  
  
  
    “男孩危机”需要全社会反思
  
  
  
    记者:《拯救男孩》这本书出来有什么反响吗?
  
  
  
    孙云晓:这本书出来以后,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许多人说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就不会让我儿子那么早上学;还有人说看到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过去是冤枉了儿子,是家长错了,孩子没错。还有不少妈妈买了书送给孩子的爸爸,因为书里面还提到父亲应承担起教育男孩的独特责任,因为父教缺失也是“男孩危机”的重要原因。
  
  
  
    记者:这种反响是否在您的意料之中?
  
  
  
    孙云晓:出版前,我曾想到过这本书会引起比较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反响这么广泛我还是没有想到。最让我感动的是,许多男孩的父母争相阅读,纷纷发表评论,而且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了很多肺腑之言。
  
  
  
    记者:这本书出来后,有没有人说您在危言耸听?
  
  
  
    孙云晓:有,有一种声音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说“拯救男孩”是个伪问题,根本不存在。还有人说,你看看中央政治局常委里边有女的吗?神舟飞船宇航员有女的吗?也有的说,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岗位都是男性,你提出要“拯救男孩”,简直是胡言乱语。也有人说,你是大男子主义,为什么只“拯救男孩”,妇女的地位不更重要吗?女孩更值得拯救。
  
  
  
    记者:您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孙云晓:我说,我非常赞成男女平等,我也非常希望女孩发展得更好。我认为,现在女孩崛起不是问题,这是好现象,问题是男孩节节败退。男孩的节节败退对女孩没有好处,对国家没有好处,对孩子本身也没有好处。
  
  
  
    无庸讳言,现在中国的关键岗位上依然是男性占主导。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即将过去的历史,这是一个正在改变的现实。可以说,当前的“男性主导”是历史造成的,现在这种基础已经被动摇了,今天的现实正在孕育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明天。
  
  
  
    记者:您的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教育圈呢?教师们如何评介?
  
  
  
    孙云晓:在教育圈,教师们反响也非常强烈。吉林白山市教育局局长纪砚秋读了这本书后专门写了评论,他说看到这本书太震撼了,认为这本书是为民族未来储存阳刚之气。还有许多读者和专家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和评论,谈了许多感慨,说男孩的这种现状值得警惕,一定要逐步要改变。
  
  
  
    记者:有没有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孙云晓:有,而且很多。许多教师在反思,认为过去忽略了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差异,对男孩确实不公平。还有教师建议成立一个研究会,专门研究“拯救男孩”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怎样将这本书里的思想变为教育实践,“因性施教”怎样在教育中体现。
  
  
  
    记者:有媒体对“男孩危机”有一个调查,好像父母与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归因不太一样。父母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匹配造成“男孩危机”,教师则认为是家庭太溺爱男孩,导致男孩全面落后。
  
  
  
    孙云晓:在该问题上的归因是有很大差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越是有问题的家庭,越容易把原因归结到外部,越是高水平的父母,越容易把教育责任归在自己身上。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家庭教育水平的差异。比如,我们在做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研究中发现,孩子有网瘾的,父母就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好,是社会不好,是网吧管理不好,是学校管理不好。而孩子没有网瘾的,父母往往觉得孩子出问题与家庭教育关系很大。
  
  
  
    父教缺失男孩终身“缺钙”
  
  
  
    记者:家庭在“男孩危机”上要承担什么责任呢?
  
  
  
    孙云晓: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原因本来就是多方面的,“男孩危机”绝对不是单一原因。从家庭教育来看,最大的问题是溺爱。一位在国外留学多年的企业家曾对我说,独生子女的父母是在把男孩当女孩养,使中国失去了一代男人。这个话说得多“狠”啊,但是一针见血。他说,养男孩一定得让他吃苦,一定得让他磨练,让他有责任感。这位从事大学生求职咨询的专家说,他在工作中发现优秀的女孩比比皆是,优秀的男孩则太少了。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男孩溺爱,男孩现在吃苦太少、享受太多、满足太多、控制太少。这样的状态,男孩肯定会出问题。
  
  
  
    记者:您提出父教缺失会让男孩终身“缺钙”,为什么?
  
  
  
    孙云晓:关于父教缺失问题我们有大量的研究,有充分的数据。中日韩美4国高中生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家庭中,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的情感中心,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位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网友之后。
  
  
  
    研究表明,父教是男孩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保障,父教缺失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有一个来自生物界的例子,在南非国家公园,人们发现大象群体本来是一个很温和的群体,但最近发现小公象充满暴力倾向,暴躁不安,攻击别的动物,驯养员从没有见过小公象这么疯狂野蛮,怎么回事?请专家研究后发现,原来是因为当地大象繁殖过快,人们就把许多成年公象杀死了,结果使小象失去了管教,因为公象的存在可以管教这些小公象,使它守纪律。在社会生活中,因为缺少父教而暴力倾向严重的孩子同样举不胜举。
  
  
  
    从理论上讲,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第一是亲密性,第二是独立性。母亲教育的天然的功能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父亲的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约束力。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男孩危机”也是父教问题。
  
  
  
    记者:您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有什么建议?
  
  
  
    孙云晓:当父母发现你的儿子落后时,千万不要焦虑,你要看到这可能是他的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一定要等待和鼓励他,因为你不能让孩子做那些他做不到的事情。让孩子热爱学习,比学得好更重要。孩子的心智不完善,这是一个发展问题,是需要等待的问题。吕叔湘先生曾说,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像农夫对待植物一样,尊重其成长规律。所以,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男孩晚上学一年。
  
  
  
    将男孩教育与运动教育结合起来
  
  
  
    记者:您提出“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呼吁应把男孩教育与运动教育结合起来。为什么?
  
  
  
    孙云晓:运动是男孩的天性。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使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运动同时也能刺激男孩的大脑和身体活动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根据研究显示,男孩每天需要至少4次以上的课外活动,而现实中很多学校每天连一次活动都不能满足孩子。当然有些男孩子偏于文静,似乎对运动不感兴趣。但是,即使这样的男孩也比女孩更需要运动。
  
  
  
    另外,我认为运动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把运动看作仅仅使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实际上运动会产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时候,主要指标都可以在运动中达到。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运动恰恰给他们最直接最充分的体验。所以,我认为教育应特别重视运动的作用,尤其是对男孩。
  
  
  
    记者:缺乏运动的男孩不但体质下降,而且更容易有暴力倾向。
  
  
  
    孙云晓:前一段,教育界很关心湖南一所中学的踩踏事件。对于该事件有许多种解释,都有道理。而我认为,该事件从某种角度反映了“男孩危机”的爆发。试想,孩子们上了一天的课再加上晚自习,这些男孩一整天都可能没有多少活动,所以下了晚自习简直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拼命地往外冲,不管不顾、无法控制。
  
  
  
    我做了38年的儿童教育和研究,几乎经常可以听到踩踏事件的发生。我认为这与“男孩危机”有关。如果白天让孩子们有充足的运动,他们的能量释放了,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破坏性能量爆发了。学校教育要有一个安全阀,让学生的压力得到适当释放,才能够不爆炸。只让他们学习,给他们压力,就特别容易爆发。所以,“拯救男孩”是必要的,“拯救教育”就更重要。
  
  
  
    记者:家长也需要有所觉悟,不能光想着把孩子往学习班上送。
  
  
  
    孙云晓:有一个妈妈介绍过一个经验:每天放学后,不是接儿子直接回家,而是先带儿子出去运动一个小时,或跑或跳,然后再回家。这样做的效果是,孩子回家后做事很专心,学习成绩也逐步好了。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是,孩子在学校运动不足,回家又不许出门。没有了运动,孩子的能量得不到发挥,思想和身体自然懒散,书念起来没精神,字写起来肯定越写越慢。所以,针对男孩的运动问题,家庭可以先行动起来。
  
  
  
    记者:您写书的过程中有没有过一些困惑,比如说,到底是哪个因素对男孩的影响是最大?
  
  
  
    孙云晓: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的确不能把板子打在某一方,第一不公平,第二不科学。说“拯救男孩”就必须是几个方面:一是不要让男孩早上学;二是要加强父教;三是要加强运动。
  
  
  
    另外,学校教学模式要改变。虽然我们知道,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改变很困难,然而只要教育界和教师们有这个意识,就可能会有希望。我曾提出过一个建议,小学阶段班级干部男女比例应该至少保持在4:6,女孩发育早,管理能力强,占6,男孩子占4。班队干部的选举规则如果能保证不少于4:6,这也能够维护男孩的权利。这是可以作为规则执行的。
  
  
  
    记者:您一直很强调要培养男孩的责任意识。
  
  
  
    孙云晓:什么叫男子汉?不是说男孩子长得高大威猛就是男子汉。男孩子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就是敢于担当,在危难的时候要做出牺牲。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时活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妇女儿童,男人牺牲很多。为什么有这个结果?这是在灾难中反映的一种人类文明。如果换一个场景,男人不管这一套,要自己先活命,男人力气大,先可以把妇女儿童掀到海里去,然后男人自己打起来了,那又是什么结果?很黑暗的结果,很愚昧的结果。所以,男人要负起更多的责任,这不仅是人类的文明,也是人类的智慧。所以,没有责任就没有男子汉;没有了男子汉,就没有了民族的未来。
  
  
  
    记者:您在书上提到许多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拯救男孩”计划。与他们相比,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怎样做?
  
  
  
    孙云晓:我觉得,中国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大背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拯救男孩”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我以前说过,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我们对儿童要重新认识,要不断的发现,承认性别差异很大。我们意识到“男孩危机”是全球现象,更应该意识到在中国是一个更加突出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教育模式有问题,同时家庭的溺爱和束缚过多,非常不利于男孩成长。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作者:褐色美人蕉 回复日期:2011-03-19 00:58:08 
回复 
  
  参加了在798劳伦斯中心,三联办的“拯救男孩报告会”。
  
  之前觉得三联的这期专题不错,从这个角度提出震撼性的警世思路,因此有备而去,把我博客上的近期文章做了光盘,准备和娜斯,李文道,赵霞做些交流。
  
  现场李文道的报告仍然围绕着他新书中的调研结论,再讲一遍。
  
  这些基于统计的调研结论,对于大城市中普通家庭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但是,李文道和两位女性主持,讨论的方向,一方面偏向全球视野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后女权高涨男性孱弱的趋势,展开的是两性的趋同中性化之类的话题;另一方面则是先设定了当今应试教育的不可改变因而传授男孩家庭一些自救措施。
  
  由此反衬,我则越发觉得他们没有触及中国当今社会“男孩问题”的根本-------虽然表现在男孩的孱弱化,但根子是中国成年男人社会的失范,他们的父辈首先就已经没有男人样。
  
  李文道归纳了男人的很多特点,主要是给心理和社会性的男人特点予生理上的解释;这对于当今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当然是个不错的解释,你是男孩你的DNA就与女孩不同你就应该有男孩样,学校教育把你弄成“有缺陷的女孩”是错误的,男孩不要把淘气,冲突和破坏当做缺陷负担,等等。这毕竟简单地解脱了许多男孩家庭的思想包袱。
  
  然而男性气概的最根本体现,当今中国男人为什么没有男性气概,这个我在现场越来越感悟到的根本问题,似乎没有纳入视野。
  
  在这个难得的公共讲坛,我必须提出这个问题。
  
  我以为,几千年文明史,男性气概的本质是社会性,即对于公众事务的本能参与,对于社会结构的构建和维护。
  
  之所以传统上男性关心国是,喜欢讨论军事,政治,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推崇英雄,追求牺牲;讲究的是留名青史,对子孙后世负责,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谓之三不朽。这些本质上的男性气概,从女性本能视角看则很难认为有什么意义。然而,虽然人类在身体和生理上进入智人至少十万年,但文明史却真真只有男权社会建立后的几千年。因此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无论其功过是非祸福,目力所及,现代文明就是男权。
  
  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东方传统文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意不是匹妇有责),男人与女人最本质的区别,所谓“男性气概”,就是这种超越物质和肉体的社会性。
  
  因此,如果剥夺了男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就等于在精神上阉割了男人,使之成为有缺陷的无性人,不是么!
  
  故,李文道在现场感悟到的,“30年前没有男孩危机,现在怎么了”,其真正的原因,你敢面对么?
  
  30年前是什么社会环境?30年前是思想解放,全民参与反思文革,参与中华奋起,社会发展国家前途人人畅所欲言,那时候的女性,体内的睾丸素都高涨!
  
  现在呢?现在是“敏感词”,俯卧撑,欺实马,草你妈,马勒戈壁的河蟹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不搞那一套形式主义的应试教育,你敢把没有阉割的雄性男孩放在社会上么?
  
  你拿什么人当男孩的父范?
  
  毛泽东?毛泽东只上过师专,北流京飘一个失业青年,自学组织民间探索,最后居然搅乱了整个中国,开国成国父--------这你今天敢学么?
  
  鲁迅?周恩来?
  
  雷锋?
  
  还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
  
  还是李白,杜甫,苏东坡?
  
  还是洋人的马克思,列宁?
  
  还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哦,这位生理上是女滴。。)
  
  。。。。。。

作者:褐色美人蕉 回复日期:2011-03-23 19:40:14 
回复 
  举凡古今中外的名人,无不是特立独行之士。而在今天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教育当局如果胆敢提倡他们的生活道路,无异于否定自己的合法性!
  
  因此,剪除男孩子的社会性本性,使之接受精神上的阉割,实在也就是当前河蟹社会下官方教育体制无奈的维持之道。所谓应试教育,所谓教育的繁琐化女性化,不过是阉割化奴性化的婉转说辞罢了。
  
  因为找不到构建一种制度化的对话、妥协与和解的道路,为了维持自己的特权利益,为了维稳,中国的统治集团宁愿牺牲活力与创新,宁愿使政治体制世袭化和宦官化,宁愿使下一代男性成为孱弱的“花男”,使天下女性找不到大丈夫,也唯恐产生刚烈自尊的血性男儿。
  
  真正的病因在此,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欲使当今捧着官家饭碗的教育行业醒悟危机因而转变思路“拯救男孩”,简直是劝说给皇帝后宫制造太监的刀手改行失业!
  
  出路只有我们民间自己寻。
  
  古时甘愿阉割入宫者,或是贫困所迫,或是别有野心企图。
  
  但今天,我们的中产阶级城市家长,是贫困所迫?还是别有企图希望孩子混官场?为什么甘愿自己宝贝儿子去接受精神上的阉割,还要心甘情愿化大笔银两?
  
  这是聪明,还是脑残?
  
  地火运行,终有破壳之时,隆隆之声不远。
  
  如果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儿子培养成真正的男人,在危难之际扛起家国之命运,那么我们今日的一切都将不保,为他人所掠,灭于乱世。烟雨南朝,晚明的奢靡,就是沉醉于时尚享乐的我辈前车之鉴。
  
  因此此时此刻的中国中产阶级必须赶快从迷梦中醒悟,再不要寄托希望于官方教育体制,而要用可能的各种形式来争回我们自己的教育权,培养我们的绅士和淑女,为我们的子女建立世家传统,而不是交出去任官方宰割奴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