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界扣子骂人词汇:治疗面瘫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10:51

祖传膏药治面瘫神效

处方:麻油四两  蓖麻子四钱  血余四钱 冰片三分 漳丹二两

  制法:同一般熬法

用法:每贴重五钱,左歪贴右,右则反之

注意:在贴膏药前先将腮内紫血管用三棱针刺破后再贴膏药。

  家传已五世,治愈病例不可胜计。

(一)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传统针灸亦是如此)。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
 原则: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
 一、主穴:侧三里、侧下三里
 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二、配穴: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部位:(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每周刺血2次。
 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而失圆活,此乃临床大忌。
面瘫虽非大疾,但关乎病家颜面。若迁延日久,还会并发面肌痉挛、联动等后遗症。希望诸位同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苦。
浮肿期不能用放血疗法,以董氏主穴为主,牵引穴也不益用。 (二)面神经麻痺:(口眼歪邪)

1、 足三重穴(足外踝尖直上向前外开1寸,三穴分别为距外踝尖3寸、5寸、7寸)

2、腕顺二穴(手掌尺侧,腕横纹后1.5-2.5寸)
 

针灸治疗中风

把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吁腧穴,它们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系。临床上既可应用单一穴位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又可相互配合使用,治疗范围颇广,我们把八脉交会穴理论运用于中风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八脉交会穴包括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外关、足临泣、后溪和申脉穴。其中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之穴,其功能为镇静安神,和胃止痛,亦为本经络穴。公孙为脾经络穴,有健脾和胃利湿的功能。  

在中风病治疗中两穴既可单独应用,又可合用,起到调理脾胃,化痰祛湿及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风痰淤血闭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等证。对同时合并心系病症的患者还有补养心气、宽胸理气之功。列缺为肺经络穴,通过经络,可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照海为肾经腧穴,通于阴分,功可滋阴安神开窍。

 对于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内风煽动,而易招至外风者,照海可滋肾水,补肾阴,潜阳而治其本,列缺则可驱风疏风治其标。且肾经循喉咙,夹舌本,故可治舌强不语之等症。列缺还可兼治口眼歪斜及头痛。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可疏经止痛。申脉为膀胱经穴,可止痛疏筋,中风合并癫痫或有精神症状时,可用二穴止痉安神。对后期病人肢体挛缩抽搐疼痛者,两穴可用以缓急止痛。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功可疏肝利胆,疏风(内风)止痛。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疏穴,有疏利肝胆,清头目而止痛的功效。中风病多以阴血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与肝胆密切相关,故可用二穴疏理肝胆,且两经分别巡行至颠顶及头部两侧,故中风合并头痛时可用其疏经止痛。  
八脉交会穴多为络穴,为联络表里两经之穴,它既可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又扩大了治疗范围。运用其治疗中风病,有取穴少、疗程短、疗效好、减少病人痛苦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