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大战狮子视频:掇叶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2:45

掇叶集2


60、沾泥带水之病,惟金刚能断;通达圆融之妙,舍般若不可。
[评]所谓拖泥带水,即是不忍舍去。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都是缠绕我们,迷惑我们心智的魔障,非有金刚猛利之器不能斩断,只有斩断诸相,才能还本来清静;只有斩断执著,才能还一个朗朗乾坤。所谓通达,即是知物理,晓人情,非有智慧不可达到。
61、人理应追求生活质量,更应追求生命质量。
[评1]人活着的终极目的当然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活着的过程,也是为了追求生命的质量,虽然物质的基础和生命的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成正比,而生活的质量应该为提升生命质量服务。追求生活的富足,最多是个手段,而不应该成为目的。
[评2]生命的质量在于自尊和他尊。没有生活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难以达成,生活质量是为了生命的精彩而存在。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仅仅追逐在生活质量上。
62、“读书不求甚解”①是读书的境界。战争不着眼于一城一池,读书不着眼于一章一句。
[注]出自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评1]读书,过分拘泥于一字一句,就容易忽略整体的判断。而文章的真正目的却恰恰是为了表达一个整体的思想。支离破碎地解读往往会曲解文章的真实涵义,只见树木,忘记了森林。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不仅仅要有战术上的构想,更需要战略的指导。正确的战术可以赢得一时,正确的战略却可以赢得一世。而人在做事的时候,常常出现的错误是总是盯住具体的利益,忽略了更大的目标。
[评2]真读书人都是比较“贪”的,一般人贪的是锦衣玉食,读书人贪的是精神愉悦,贪的是精神境界。应该说这样的贪使人更象人。
63、读班固《两都赋》,忽得两句:两都繁华人情冷,一世零落翰墨香。
[评1]人,太难以捉摸。人可以创造繁华,却使自己的心随着繁华而冷漠。越是繁华的时代人就越是堕落,这就是人的异化。佛说: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能留下的惟有不朽的精神。
[评2]人毕竟还是动物嘛!中国人说物极必反,这个法则的确在不断地体现。
6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①。爱到深处,浑然不觉。
[注]出自《庄子》。
[评1]评的好,之所以“相忘”,是因为爱到了深处,爱到了不知不觉,爱到了当然如此的地步。但凡一问“情为何物”便浮现了利益,使爱处于狭隘。庄子所说的爱,显然不是针对具体物的情感,而是大爱。因为“大”,所以才“相忘”。
[评2]“江湖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比我的亲人更爱我,虽然我们从不曾相见,但却早已相知。这个人不就是庄子吗!古人说:初相识,至老死不相知。可见相识易相知难啊。只有真正相知了,才能出现“相忘”的状态。因为根本就不再需要去“相记”,已经成为了心中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开来。
65、妙文难得,妙法难说,妙龄难在,妙景难悟。
[评1]只一个难字,却有不同描述,让人有登梯的感觉,层层递进。之所以说“难”,是因为妙文不是笔能写出来的,妙法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妙龄是无法驻留的,妙景是难以通彻感悟的。欲有所得,只能用心。
[评2]妙语难说,妙事难为,妙友难交。
66、“遇佛杀佛,遇祖杀祖”,只是一个“杀”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一个“放”字。万卷佛经,只此两字。
[评]都说佛慈悲为怀,杀字正是慈悲的手段,老僧爱子不溺子。如同我们教育人一样,不把病根痛杀,起不到育人的目的。放字却说个舍去,所谓舍得,有所得,必应有所舍。背负的太沉重,步履艰难,心里充满的成见太深,就难以接受别人,就会走向固执。一个身心都不轻松的人,怎么能有快乐?
67、“至亲至疏”①,说尽人情冷暖。
[注]唐女诗人李冶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评1]至亲至疏,看看人们的婚姻状况,从亲密无间到行同陌路,从海誓山盟到薄情寡义,一切都在这四个字里。歌词里有一句话: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快速变化的世界弥漫着无奈。
[评2]美从哪里来?都说距离产生美,可距离的适度性难以把握啊。应该说,只有距离合适了,才能产生美感。所以,孔子说:近则不逊,远则怨。
68、中国历史,一言以蔽之,“千古伤心事,一纸辛酸泪”。
[评1]战争,历史充满了战争,尤其是中国历史。这似乎是个悖论,中国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历史一直伴随着战争。除了战争,还有内部的斗争,宫廷争宠,朝廷争权,尔虞我诈,卷卷史书,似乎很难见到美好,人性的丑陋却总是涌现,读来不独是泪,还有更多的悲叹和无奈,或偶尔也有一丝光明,在周围一片黑暗中时隐时显。
[评2]向往和平是真的,但利益争夺也不假。在利益和向往间,前者往往流入虚,后者却总是实实在在。这是众多战争的原因,也是民众的不幸。
69、酒多恐伤身,无酒恐伤心。故文人多饮,宁伤身以护心。
[评1]在中国人的文化里,酒似乎是来疗伤的,虽然它并不能使伤真正愈合。一滴滴酒甚至是泪,是血,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是一篇篇传世的文章,是一首首不朽的诗歌。
[评2]人是性情动物,酒是催情的药剂。因此,酒后总能看到性情的流露,或痴或傻,或颠或狂。
70、美酒何须佳肴,月可下酒,诗可下酒,史可下酒。
[评1]饮酒饮的是心情和素养,甚至和酒本身无关了。
[评2]风雅如此,堪称文人。可惜,对于我辈而言,猪头肉比月光诱人。俗啊!
71“存天理,灭人欲”①,存天理则可,灭人欲则不可,人欲中亦有天理。天理不可违,人欲不可贪。
[注]①宋儒朱熹语。
[评]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能灭绝欲望,只是不贪而已。灭绝欲望,就违背人情,不遏制欲望,就违背了人性。孔子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是一种欲望,孔子认为这一欲望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如何实现。违背了正道取财,就成为可恶。所以他还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愿。可见,人欲可得,可求,但不可违背天理。
72、松下弈棋,月下对酌;细雨漫步,海上听涛,雪中谈古。
[评1]当此之际,人已经融化了。
[评2]所谓情景交融,就是如此吧。不过,细雨中羿棋也未尝不可。
73、国家不祥之征兆:为老不尊,为少不学。
  [评1]当今的社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真正热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学校里的学生普遍厌恶学习,他们只是把读书作为获取文凭的一种手段,读书也成了非常功利化的事情,因此,校园里总是把各种课程分成两类,一是主课程,一是辅课。而辅课就成了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因为“没用”。学习似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考试。一切和考试无关的都是无关紧要。再者就是当今的就业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读什么书都无用,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已经出现了苗头,前车之覆并没成为后车之鉴,历史总是这样循环着。更多的教师出于无奈而把教书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再是热爱的事业。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远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一传统如何有效传承,是值得深思的。作者所担心的应该在此吧。
[评2]再补一条:为官不为。作官的不作为,无担当。
74、以天地之心为心,以万物之情为情。
[评1]人是天地之灵长,人既有社会性也有动物性,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必然要以自然为依托,以万物为基础。古人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正是反映了人和天地的关系。所谓和谐的建设,首先还是修身,修身的根本是知物理,明人情。只有人心正,人情深,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评2]不是多情,是大情,“看似无情却有情”。
75、“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行《西铭》①此句,足可立身。
[注]宋儒张载著。
[评1]人活着必然要做事,因此,如何做成为了关键,张子的“顺事”,其实就是讲规律,树立一个目标,找到事物的规律并付出自己巨大的努力,至于结果如何,不必太在意。因为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为之奋斗了,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你可以坦然地离开,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而很多人的做法恰恰相反,更注重目的的达到,不惜手段。世界本来清静,因此而纷乱。
[评2]“成王败寇”是世俗中的普遍价值观,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古人的沉静自信,在今天的浮躁中被淹没了。

76欲知慈母教子,蒋士铨《鸣机夜课》,无出其右;要明孝字当先,李令伯《陈情书表》,古今一人。
[评1]慈母教子的故事很多,而这片文章的确可以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不是单纯的顺从,而是严格的培养,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培养孩子道德情操,给予孩子的是一生的受用而不是一时的安逸。《汉书·韦贤传》中说:给孩子留下一筐金子,不如教给他一本经书。俗语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都是立身之本。李密的《陈情表》展现的是另一种亲情之爱,即:孝。从古到今,我们之所以看中孝道,说明一个对自己亲人都没孝心的人,绝不可能真诚为国。所以,孝,绝不仅仅是血缘的有效纽带,更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品质。
[评2]一个知恩义,守孝道的背后,必然有一位出色的母亲。因为孩子的早期启蒙,主要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
77、为人子女者,应读《陈情表》;为人父母者,应读《鸣机夜课图记》;为人朋友者,应读《祭十二郎文》
[注]①晋人李密著②清人蒋士铨著③唐人韩愈著
[评1]亲人间取孝悌,朋友间取真诚。
[评2]读了不一定能懂,懂了不一定能做到。实践其实比理解理论要难的多,所以佛家一再强调悟与证的关系,不仅要悟,更需要的是“证”。也就是要实践,只有做到了,才能称的上是真悟。
78、出世者须读《南华经》;入世者须读《出师表》。
[评1]其实,中国文化里出世和入世很难分的清楚,出世似乎远离红尘,消极避世,可往往心怀天下。只不过从表面看来,出世因显得散漫而萧条,入世因显得积极而奋进。但从做事的心态上看,两者却有互补之处。此条的意思是人在处世的时候,不可取此去彼。以出世的心态作入世的事,如此,最好。
[评2]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隐不隐的关键在心。比如陶渊明种豆南山,更多说明的是眼里不揉沙子,老子不玩儿了,没法玩儿了!眼不见心不烦。
79、千古悼妻文,惟东坡与纳兰。东坡之“千里孤坟,无处化凄凉。”其悲也深;纳兰之“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其思也切。
[评1]惟有情真,才能做到义切。所以,情诗虽多,动人心弦的却寥寥无几。
[评2]此二人不但情深,还在于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深”。陆游的《钗头凤》亦可与其一争高下。
80、人生几多快事?细雨拂面,信步于江堤。看江水滚滚,堤柳滴翠,闲人垂钓,不亦快哉!圆月初上,凉风习习,百无聊赖。约一、二好友,席草而坐,小酒对酌,无须佳肴,谈天说地,信马由缰,偶有鸣虫细语,直至微醉,尽兴而散,不亦快哉!听高人论道,解我多年之惑,不亦快哉!
[评1]都说人生苦短,何不找点快事?此条描述的事其实人人都能做到,关键是心到了没有,心不动,身将何处?金圣叹先生写有《记快》,读来颇觉清爽。所谓快事,不就是去浊扬清的过程吗?
[评2]唐人吟诗,宋人唱词,元人演剧,明清文人写小说,都是人生快事。人生最难得的是“闲”,闲暇无事,即兴而动,但不生非。当然还需要一个前提,家里还有五斗米,否则,就“快”不起来了。
81、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故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
[评1]与人交往,对自己严格则可,但不可对别人要求太严格,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应该保持一种宽和的态度,这样才能表现出让人乐意接触的亲切感。古人也曾讲过“权”的重要性,所谓“权”,就是不违法原则的灵活变化。我们常常盛赞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其实我们更可以理解成荷花之所以高洁,是因为她出自污泥而不和污泥合污,但并不厌弃污泥。同理,高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自命清高之辈,而是混同于俗人,但不与俗人逐流。
[评2]说的俗点,就是:出来混就别太认真,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82、在人群里验证史书;在山水间寻求道论。
[评1]其实看到通处,人群中也有道,山水中也有史。
[评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
83、以凌下之心施舍,非真爱;以卑屈之情受恩,非真福。
[评1]真心想帮助别人,不必到处宣扬,觉得自己做了大大的善事,而接受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感谢自己。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施恩,这是炫耀,是邀名。如此,虽然施恩者很得意,可接受者却未必坦然,往往还会给接受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汉代孔光每每推荐一些优秀人才后,总是怕被推荐者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施恩。
[评2]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人少,干了坏事不留名的人多。就在这一少一多间,衬映出境界的差别和作人的取向。
84、处事不可满,“满招损”:文种以功高见杀;杨修以炫智殒命;陆机以多才死身;石崇以豪侈早毙。
[评1]为人处事还是要留点“虚”,因为“虚”,才能容。不仅仅是自己能包容外物,更重要的是能被别人所容。炫耀自己所长,显漏他人所短,常常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所以老子说:大智若愚。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一点,对自己无损,却会从他人那里得到大大的包容。
[评2]要是在别人眼里,你没有缺点,那就危险了。嫉妒是人性中最恶的元素。而嫉妒的理由往往是“莫须有”。
85、在鸟愿为鹤;在树愿为松;在鱼愿为鲲;在花愿为兰。不愿为人。
[注]出自《庄子·逍遥游》。
[评1]鹤,洁白,高雅的象征;松,有君子仰慕的风范;鲲,有击水千里的气魄;兰,有淡泊的气质。他们都自始至终地单纯地展现着自己,惟有人的复杂和内外不一,使单纯和真诚越来越远离。作为人,我们始终处于矛盾当中,一方面渴望那份久违的高洁,单纯,另一方面,又缺乏真诚的勇气,又总是为自己所谓的“成熟”而努力。我们的错误正在此,把世故当成熟。
[评2]难怪那么多人都自杀了,都去做花鸟鱼虫去了啊。
86、动人景色不须多,繁花落英,自有天理;冷暖人情时时有,争名逐利,岂是人道。
[评1]只要有一双慧眼,小中自可见大,微中也可见明。天理只在平常中,在司空见惯中,在生活的琐碎事情中。故庄子说:道在屎溺中。舍弃生活,无视身边的点点滴滴,越是追求道,离道反而越远。
[评2]道可道,非常道。每人能代替你“体会”,也无可替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87、天地景物,最撩人心魄者在于亦真亦幻,似有似无。如山巅之云,谷中之雾,舟中之清辉,风中之柳姿,竹林之徐风,映窗之花影。
[评1]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不可捉摸处,才是动人之处。太近,心就会对存在的美麻木,或因为看不全反而无视美的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太近。太远,心就会产生不可及之感,当初或许存在的一丝向往也会因为太远而荡然无存。只有合适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评2]牛郎织女,虽相隔着天河,却相爱了万年。因为看不清对方,更不用说拉手了。所以说爱在哪里?在朦胧中!
88、趋于利处,骨肉翻成路人;安于淡地,天地亦是知己。
[评1]利益是人心的试金石。人性的丑陋总是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宫廷血案,哪一个不是骨肉相残。俗话说,血浓于水,但在利益当中,血缘纽带荡然无存,不独成了路人,甚至成了仇人。淡然看待利益,平淡对待起落,却可以使自己有更广阔的天地,更洒脱的胸怀,和天地一样,容纳一切可容之物,宽待一切可宽待之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正是天地精神吗?
[评2]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89、凡仙一境;善恶同体。
[评1]佛说:一念悟,众生是佛,不悟,佛是众生。善人有一恶念,就是恶;恶人行一善事,也有善根。所以说,凡仙本无本质的区别,善恶实在是出于一体。
[评2]法海身是佛,棒打鸳鸯散。白蛇虽为妖,却知人情暖。可怜书生弱,是非两茫然。善恶同根生,菩提本无颜。

图片是本人拍摄的
90、下棋不如观棋,弹琴不如听琴,钓鱼不如看鱼。惟读书须亲力亲为,不可舍此取彼。
[评1]读书的确不可被替代,看电视,听故事,都不如自己看书来的直接,书中之神韵,书中的奥妙,只有通过自己认真读过,才能产生外界所不能传达的效果。禅说:不立文字。不是放弃,恰是努力。只有不放弃,才能到达离弃的境界。
[评2]欣赏不等于体验,但体验中有更深刻的欣赏。
91、真浪漫者才可游山;真柔情者才可观水;真有情者才可谈禅。
[评1]看似冷冰冰的和尚其实最有真情,看似厌倦红尘,其实是对红尘迷幻的拯救。菩萨不是“觉有情”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绝对不是懦夫的行为,这是动情者的宣言!同样,山水也有生命,只有以有生命的自己观有生命的山水,才能感到山的浪漫,水的柔情,“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此”。
[评2]我也不去游名山,我也不去水上观。周公时时来入梦,卧迎暖日不谈禅。
92、“游山玩水”,无道心者怎担的起一个“玩”字?
[评1]“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这是身游,真正的“玩”是心游。所以,“玩”并不虚幻,是一种修养。不懂山水之美,只能觉得看山归来身心累,哪里还有“玩”的雅兴。
[评2]一个人可称作“登山”,向天追问,此孤独之道;两个人可称“观山”,边走边看边聊,此和谐之道;三人以上可称“游山”,或调侃戏闹,或谈情说爱,也是一片生机,此快乐之道。
93、有才无德之人易猖狂;有德无才之人易拘谨。德才兼备才有趣味。
[评1]有才无德的人很容易目空一切,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才能不够的人,往往又过于拘谨,反而有事事都有障碍在束缚自己。所以,现实社会中,需要的是文质彬彬的人,即有入世的才能,又有和谐的品格,即能利他,也能利己。
[评2]不过自古以来,真正德才兼备的少之又少。所以只有宽容,宽容才是生活的基本准则。
94、了凡可了凡?说空却入空!
[评1]佛教说空,却更怕落入空,落入空者比不落空的更入歧途。因其更为执著,更难以放下。放不下,看不破,凡念如何了?“风来疏竹”是不空,“风过而竹不留声”是空,这样的心态看世态,才是真空。
[评2]红尘多俗念,虽空亦不空。可是那些占尽名山的僧人,就真的“空”了吗?
95、观山如观人。石为山之骨,木为山之发,水为山之血,山岚作山眉。以观人之心观山,才能动情。
[评1]以人之灵赋予山,以人之魂赋予水。动情,是因为人和山水一样,都活着。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评2]山有多种气质:华山之险峻,如侠士;泰山之巍峨,如高士;黄山之婆娑,如贵妇;峨眉之缥缈,如少女……
96、酒开肝胆。不独可以成诗百篇①,亦可挽弓射天狼②。
[注]①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唐寅诗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②苏东坡词句“西北望,射天狼。”
[评1]酒的确不是来喝的,喝的是酒,出来的是精神,这就是所谓的酒文化。酒可以使人的精神陡然升华,可以是喜,可以是愁。而文人之所以是文人,正是把酒和文化在这一刻相连。
[评2]酒引情思情更切。酒这东西,也只有落在有情人的肚子里才能散发出情来。
97、骨清方知茶味,心淡自与禅合。
[评1]物有相契,心有相合。茶乃饮中君子,自然须与清气相契。禅本为修心,修到尽处,只是淡定。《菜根谈》说:真味只是淡。如此说来,饮茶参禅,都是求真。赵州一句“吃茶去!”最得禅意。
[评2]骨子里有迎合的东西才能有相应的体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骨子里有梅之劲瘦,才能闻到暗香袭来。
98、半床缥缃①半床月,万杆绿玉万重山。
[注]做书的材料,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缥缃代指书。
[评]书使人香,月使人幽,山使人高,竹使人雅。
99、身如枯木尤可,心不可为死灰。
[评1]心是身之神,一切的情感都缘自心,心若不在,身有何益?哀莫大于心死,可作为此条的恰当注解。
[评2]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不留神,又说到了价值,生命的价值。
100、风流名士,饮酒诵《离骚》①;多情种子,拈花传《心经》②。
[注]①语出《世说新语》②释迦灵山拈花微笑,传不言之教。即禅宗。
[评1]屈原的悲愤是出于情,释迦的微笑也是出于情。屈原为了情而投江,释迦为了情而离家。其行为虽难以让凡人所理解,其情感却普照万众。

101、交友宜先淡后浓,渐入佳境;读书宜先浓后淡,冷眼旁观。
[评1]意气相投者才可能做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相通者。所以,交友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彼此抱着谨慎的态度进行一番观察,而一旦认定,应该努力维护这份友情,如此,才能使友情越来越浓,越来越持久。读书容易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往往在读别人的著作时迷失自己。冷静的读书者应该是读别人的书但不被书所困扰,读书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成为别人的附庸;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被别人的思想迷惑。
[评2]交友之难难在识人。在生活细节中识情趣,在是非矛盾中识肚量。西方有谚: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真朋友。不过,生死之交固然难得,意气相投也是不错。
102、盗贼杀生有迹,教师害人无痕。为人师者,欲授人以书,必先立德。
[评1]所谓教师害人,根据我的理解,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不具有师德师风的教师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二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本身有问题,教师们越努力,危害就越大。这一点更具有迷惑性,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热爱工作的教师,而看不到的是方向的错误。而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同样会遭受身心的摧残。所以,真正的教师首要任务不是努力甚至盲目的工作的人,而是要有思考力和判断力。教育,是本着人性为根本的育化过程。
[评2]“教书育人”一不小心变成了“教书愚人”,是教育的不幸呢还是学生的不幸呢?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究竟做到了哪一条?充其量是教给学生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
103、挥笔画空,是有是无?临池赏月,是真是假?
[评]看出了点禅意。有还是无?真还是幻?惟心是问。
104、夫妻之情,莫学梁鸿、孟光;闺房之乐,当随三白、陈芸①。
[注]清人沈复著《浮生六记》。
[评1]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善则善,但不美。夫妻关系,应有夫妻间的亲密和乐趣,彼此尊重但不过分客气,亲密但不失稳重。不妨学学沈三白夫妻之乐,乐中有美。不妨学学汉代张敞,为妻画眉。
[评2]夫妻,人伦之大体,但也不是说要时时板着脸,处处装庄严才能表现严肃。
105、袁安①卧雪,程门②立雪,道蕴③赋雪,访戴④夜雪,独钓江雪,苦读映雪。。。。。。真乃风流中人!
[注]①汉代名士,位列三公,以品高为人推崇。②宋儒程颢、程颐兄弟般③谢道蕴④戴即戴逵,王徽之雪夜访戴逵,未至而返,并说,兴致已尽,不必一定见戴。
[评1]雪,总是给人以洁白,高雅的象征。此条诸“雪”,让人悠然而怀着一种崇敬追溯古远。
[评2]因为有肮脏,所以才追逐洁白;因为有低俗,所以才追逐高雅
106、娶妻当娶宪英①;嫁郎要嫁性德②。
[注]①辛宪英,三国魏名臣辛毗之女,东晋名相羊祜的姑姑。②纳兰性德,清初“满族第一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
[评1]名垂青史的女子,和男子一样,都是有才有德之辈。辛宪英的大气和沉稳令须眉汗颜。纳兰性德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让人羡慕不已,男儿柔情似水,自有另一番动人之处。
[评2]贵族之“贵”,绝非一个人的偶然,而是与家学渊源密切相关。若宪英出身寒门,或许早已嫁作了“商人妇”;若性德出身低微,也难免落魄为酸秀才。曹雪琴家道中落后,“举家食粥酒常赊”,可《红楼梦》里还是映出了他的贵族心迹。
107、以孔子为师,以墨子为友,与庄子为奴,此生可以无憾。
[评1]追随孔子,培养自己的学识和道德。追随墨子,培养自己的胆色和侠义。庄子太高,虽不可攀,何妨与之为奴,也可沾染一点点高洁和清气。
[评2]若以此三圣人为高标,终生追随,也可称作“志向高远”了。
108、为人之母,可敬者莫如孟母①之智远,岳母②之义高,范母③之品洁。天下女子之可敬者莫如曹大家④之文,卫夫人⑤之书,李清照之词,秦良玉⑥之勇,秋瑾之侠。
[注]①孟子之母②岳飞之母③范滂之母④班昭,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⑤晋卫铄夫人,书法家⑥明代著名女将军,官至总兵。
[评]蛾眉不独恋红妆,岂独须眉有文章?
109、“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①真是立身法言。
[注]晋王昶语。
[评1]抱怨别人不如提高自己,自己正,流言不攻自破。韩愈说:不患有司之不知,患己之不立。也是在说与其关注外界不如关注自己,与其要求别人,不如要求自己。
[评2]西方有谚语:他人既是地狱。中国有谚语:树正何惧月影斜?一个人应该有底气,有自信。当然,底气不是说有就有的,那也是多年修炼的结果。
110、周不疑①,才高命断,何人不疑?霍去病,志大天妒,谁来去病?
[注]《三国志·魏书》载周乃少年英才,后为曹操所害,死时不满二十。
[评1]天才早逝,红颜薄命,是天也嫉妒还是要留驻永恒?
[评2]昙花只一现是因为那是昙花的本性。开的绚烂的人的生命也只能一现吗?
111、生来都是泪,庄生所以鼓盆;满怀都是情,黛玉所以葬花。
[评1]庄子有情也有理,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评2]长歌当哭,悲在深处;泪眼看花,花也有情。
112、避世金马门,只将此身隐于朝①;藏行终南山,却是仕途有捷径②。
[注]①汉东方朔,官居金马门待昭,②唐卢臧用,隐居终南山,而终南山离长安很近,目的是为了出仕,后卢果被录用。卢甚至把他的做法当作经验,传给别人,为人所不齿。
[评1]隐士虽然很多,但真正的隐士却寥寥无几,更多的隐是为了显,隐是一种手段,出仕才是目的,给自己戴上光环,只为走出终南山。
[评2]东方朔隐的是心,而非身。卢氏明为隐身,实为进身。卢氏的这套做法现在也常常见到,很有似曾相识之感。
113、文章不着痕迹,绘画不露笔触,才是妙处。
[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文章也是如此,浑然一体,似如天成,才是上乘作品。
114、不可作小人,不可不知小人。
[评1]不知小人,何以为君子?如孔子说:不只生焉知死?体验生,是为了更明智地对待生和死。同样,了解小人之恶,知道他们如何行恶,才能明白怎么样做君子,怎样更有效地对抗恶。“善人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为善人之资”。
[评2]小人行为之小在于心小,自己不如意,别人也休想好过了,所以,路越走越窄。君子之风,映之一事一物,虽不为彰显什么,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所以大路迢迢。
115、作人要脱俗,为人要谦和。以藏污纳垢之量行道德仁义之事。
[评1]包容不是妥协,包容的前提是原则的坚定,因为有原则,所以,包容中才有吸收和放弃。
[评2]包容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少年时,一言不和,拔剑而起,逞一时之勇。所以说少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116、狂风易挡,枕风难敌;千金易却,美色难过。英雄气短处,在色不在钱。
[评]钱虽说有用,也只是个物,多了就是个数字而已。“色”却是欣赏、是美、是诱惑。虽说虚了点,可虚的东西往往更动人。如果有美女向我频频示好,我也会心驰神荡,当然,不忘打出一个冠冕堂皇的旗号:爱情。
117、“影”字最有神韵。“云破月来花弄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月色满桥人影来”。
[评1]动人文字不在多,在于传神。美景不在实,在于似真似幻,在于一种“态”,媚而不妖之“态”。
[评2]影只是个轮廓、意象,你看不到细节的庸俗和不足,所以惟美。只要不是魔影,鬼影。
118、月夜步禅院①,照得一点素心;雪夜访戴逵②,映出几分性情。
[注]①苏东坡与好友张怀民月夜游禅院②王徽之雪夜访戴逵。
[评1]人总是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总是在追求,却不知道在追求什么;总是在索取,却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我们的心总是被这个或那个塞的满满的。为什么不腾出点空间,让淡淡的月光进来,让夜雪的清光照耀?
[评2]古人说:清心寡欲。今人却是欲多而心不清。经济社会的人越来越迷失自我,越来越随波逐流。
119、柳三变奉旨填词,浪迹于青楼馆娃;严子陵辞圣垂钓,却只为富春风月。
[评]正是因为得不到,所以才有所得。可能失去了庙堂庄严,失去了高官厚禄,可得到的却是更广阔的风光。其实,得失,并不在外,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120、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欠受益,满招损,人之情。
[评1]物因为虚空,所以能盛东西。人因为虚空,所以能接受外物。人的固执,往往是因为自满,人的进步,恰恰以谦虚为前提。
[评2]骄傲自满,是想在世俗中立威;虚怀若谷,是要让心灵受到滋养。价值体系不同罢了。
121、王恭身无长物①,怡然自得;张翰②心系莼鲈,随处适意。
[注]①身无长物: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意为王恭很简朴。②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并在朝为官,因秋风感怀故乡莼羹和鲈鱼,弃官回乡。
[评1]心安理得,当然是心要安。不为外界所诱惑,有克制时时滋生的欲望的能力,才能心安。
[评2]人要是都这么过,物质社会将停滞不前了。儒家在于建立一个合理的等级秩序,官是要人当的,活是要有人干的。只不过,他们不仅仅是官,首先应该是人。
122、魏晋风流,气质为本。蒹葭依玉树,才知玉树之风姿;珠玉杂瓦石,更显珠玉之朗润。
[评1]风流气韵,不仅仅是外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培养。风姿,是由内向外的流动,这种摄人心魄的流动就是厚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才能形成所谓的“风流”。
[评2]风流是说人的气质,华彩象风一样流过并在人心底流趟。风,看不见,却能感觉到,人之内心恰如风,当然最好是和煦的春风,而不是严寒的冷风、夏日的狂风、无情的秋风。更不是小说里常说的“妖风”。
123、《世说新语》载:山涛不读老、庄,然其论多与老、庄合。此论不确,山涛不读有字之老、庄,必读无字之老、庄。有字书,识字者即可读,无字书,非有天地情者不可。
[评1]读书不是为了读书本身,是为了明理。因此,明理虽说和读书有重要的联系,但并不必然。书对于明理而言只是个载体,它不会超越这个意义。所谓得意忘言,不立文字,正是此意。
[评2]智慧的人总有相似的智慧,而愚蠢的人却各有各的愚蠢。
124、张季鹰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此有德者放情之言,后世不可不察而效颦。
[评1]断章取义不可,主观臆断不可。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要看到外在的东西,更需要了解其精神实质。只有把握精髓,才能学到神似。东施出于求美的动机,却引出效颦的笑话,正是因此。
[评2]“请我喝一场酒,不如帮我扬一次名。”,恶名也行啊!如同晋朝桓温说: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125、闲云伴野鹤,清潭映明月。
[评]当此之时,对此之景,还能说什么呢?惟有把心放下,静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