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周边国家地图:母亲节读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17:39

母亲节之外的日子也要孝顺母亲 昨天,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随意翻阅旧书,读到美国安妮·斯通的《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不长,摘录如下:

亲爱的世界:我的儿子今天就要上学读书。一时之间他会感到新奇有趣。但愿你能待他温柔些。

你瞧,到现在为止,他一直是家中的宠儿,后院的王者。我总是忙着为他治疗伤口,慰藉他的心情。

但是现在不同了。今天早晨,他就要走下前门楼梯,冲我挥挥手,开始他的伟大的历程。其间或许有争斗、不幸或者伤害。

在世界上度过他的日子,他需要信心、爱和勇气。所以,世界,我希望你能时不时牵起他的小手,教予他应该知道的事。

教他尽可能温柔些。教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所在;每有权诈小人,必有献身义士;每见一敌人,必有一友在侧。

教予他书中自有黄金屋。让他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给他时间静思其中亘古绵传之奥秘。

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更荣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人人言错;教予他,可以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虻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战。

请温柔地教予他,世界,但是,不要骄纵他。因为只有烈火的考验才能锻炼出真钢。此要求诚为冒昧。但是请尽你所能。

读这封信,不免想起台湾女作家张小风也有类似的呼告:"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她俩一样为孩子祈福,显露的是一样的母亲心肠,面面俱到,语重心长。

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曾看到一批选自海内外民间家书手稿,是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捐赠的。

一个叫东梅的女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写给她母亲的一封家书,她在信的结尾说,"每次看信,我都会流泪,母亲的每一封信,我都保存得很好,那是我最好的财富,我将享用一生"。

确实,母亲的话往往会享用一辈子。

母亲的话

还记得,那是在文化革命后期上山下乡风潮,我去安徽黄山茶林场务农5年半。那个年代,我们家被造反派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家庭,父亲被关押,要"革命"的我,与这个家庭"划清界线"。

那几年我在黄山脚下,没有给家里写过信,但几乎每个月我都会收到母亲的来信。农场在每年一二月会放春节农假20多天,身边的队友都回了上海,我的家是个"资产阶级家庭",我不愿回去。但每年春节前,我都能收到母亲从上海寄来的糖果;每年中秋节,也会收到母亲寄来的月饼。

为了显示我与家庭决裂的决心,每次我都将邮局来的包裹退了回去。我不知道母亲心里会有多难受,家里经济拮据,母亲自己连半块月饼都舍不得吃。那是几年以后我才知道的。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那些年,父母如何相依为命,度过困境,我也是几年后才略有所知。母亲对我始终没有怨言。

我在皖南的第四年,我的一位女队友按政府的政策返回上海务工,她是我第一位恋爱对象,没多久,她渐渐疏于音信,我浸淫在失恋的痛苦中。

这一年7月,我请了假,独自回上海,径直去她所在的浦东工厂找她,当我明白我俩的关系已无法挽回,我痛苦极了。从浦东到浦西,在街上走了几个小时,绝望中,我想到了家,想到父亲母亲。

那是个闷热的夜晚,我走到家门,我没有钥匙。家在二楼,才八点多,房间没有灯光。犹豫了许久,我才放开嗓子喊出多年没有叫过的"姆妈"。好一阵,房间灯亮了,母亲从窗口伸出头,我看不到她见到我时的神情。

走进家门,我哭了。父亲和母亲接纳了我的回归,对我多年的"决裂",没有一句指责和抱怨。我有所感悟﹕不管你是迎风搏击的雄鹰,还是浪迹天涯的落魄游子,儿子在母亲心中,永远是没长大的孩子。

当我讲述了我的失恋,母亲说﹕"只要你没做对不起她的事,一个人活一生一世,宁愿别人负你,而不要你欠人家的。"

这次我回家住了一星期。"宁愿别人负你,而不要你欠别人",这成了我几十年来的人生理念。

感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过,他母亲曾对他说,"人要做到真实、真情、真挚、真切,如果做到这‘四真‘,人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母亲的话,或许是唠叨的,但母亲节这一天,不妨都来阅读母亲,集体恢复对母亲的感恩意识,听听母亲的唠叨,听听母亲讲述琐碎的家长里短,听听母亲回忆那些重复多少遍的前尘往事。

5月10日,母亲节前夕,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几个学生,携带自制的一万张母亲节贺卡来到省会高校免费送给在校大学生,让同学们能捎给母亲。

贺卡上写着祝福语:"小时候蹒跚学步满面泥巴,妈妈的牵挂是顽皮嬉闹后的嗔骂;求学时摸爬滚打难得回家,妈妈的牵挂是浸霜染雪的白发"。

不过河南大学几个学生的热情却受到冷遇,活动策划者表示:"我们上大学花的是父母含辛茹苦挣的钱,记得母亲节是要同学们记得感恩。"

他们调查了600多名大学生,四成受访者听说过母亲节,却不太了解;其中二成受访者从未听说过母亲节。

"阿妈,没有滚水(开水)了。""阿妈,帮我熨衫。""阿妈,地板很污糟(肮脏)呀。"在香港,做儿女的总嫌母亲开嗦,却又常常要母亲做这做那,把母亲视作家中保姆。

香港最新一份调查显示,40%将母亲视作"贤妻良母",28%视作"老妈子",23%视作"保姆",还有的视作"董事长"、"黄脸婆"、"长气袋"等。

不孝和不能

在美国逾百万华人家庭中,有10万老人从中国到美国,主要是为了照顾家里的第三代。他们想念孙辈,又考虑到子女在外国工作辛苦,雇保姆照看孩子不放心也太花钱,因而远涉重洋去"探亲"。这是从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获悉的。

从电视上看到,上海一位老母亲,半年前去了美国,在儿子家当了"免费保姆",照料孙女起居,给家里购物、洗涤、烧饭,每月为儿子省下1500美元的雇保姆费。

她抱怨说,除了陪孙女去迪斯尼乐园玩了一趟,自己还没好好出门逛过。在美国,饭桌聊天听不明,超市标牌看不懂,不会开车走不动,拿起电话只会说Sorry和No。

孝顺母亲,孝顺老人,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孝顺文化。

前不久读报,山东一名患病的儿子将身患绝症的老母亲送进医院3天后竟然不辞而别,仅留下一封给母亲的信。"妈,儿子没能力去贪污、做生意发财,去偷去抢。我真的无法弄钱给你治病了,哪怕是人道一点的治疗费……"老母亲没钱治病而等死,又被儿子遗弃,她心寒至极。

遗弃病母,当属违背伦理,那儿子遭到众多读者谴责,不过,从报道看,这儿子已经为母亲花了15万元人民币,尽了最大努力,是否应该反思理应对公民生命负责的这个社会和政府,反思医疗保障机制和社会救济功能。

城里的老母亲总还有生活基本保障。常常公差去内地一些城市,在闹市、步行街和一些景点,不时可见衣衫褴褛的老女乞丐,抖动着手向熙熙攘攘的人群乞讨,却拒绝城市救助人员的帮助,更不愿返回家乡。

据学者说,问题是农村养老保障。年老力衰的农村老人该何以为生?靠儿女养?

家庭养老这一传统而古老的养老方式,曾经是农民最为自然的选择,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一度占整个养老保障的92%,不过,这一养老模式难以与时俱进,并非子女不孝,而是不能。

中国正逐步迈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抚养比例增大,需要子女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而青壮年农民往往是自身难保。无依无靠的老母亲最终选择乞讨,这令人何等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