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校长实名推荐”纯属有名无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4:38

“校长实名推荐”纯属有名无实

2011年10月14日   A29:A29-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熊丙奇

  熊丙奇

    获得北京大学2012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全国211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已公示,本市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七宝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等4所中学入围。然而,校长实名推荐制一路走来,除了炒作之外,实质内容已剩不多了。

    首先,校长实名推荐制本身,就徒有其名。北大强调校长实名推荐,是用校长的声誉保障推荐的质量,慧眼识才。但可惜的是,在当前教育行政化的环境中,有教育声誉的校长并不多。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学校综合推荐,大多有推荐资格的学校,都是按照学科成绩排名、参加竞赛获奖等情况对所有学生排名,然后选出靠前者,作为推荐对象,校长只是代表校方履行盖章、签字的程序而已。这显然与校长个人推荐,是完全不同的性质,与其他大学自主招生采取的中学直推制度并无二致。

    其次,校长实名推荐制,已经背离公众的期待。校长实名推荐,曾被认为是一些“偏才”、“怪才”进入名校的路径,但运作两年来,大家发现被北大忽悠了。无论从操作程序看,还是从北大实际考察的内容看,校长实名推荐都成为其“圈生源”的一种手段。根据校长实名推荐的规定,被推荐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承诺报考北大,这不是限制这些学生选择其他高校吗?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达到规定的录取优惠方可,对此中学怎敢推荐“偏才”、“怪才”——他们一门偏科,都可导致高考总分不过当地一本线。更关键的是,在评价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的效果时,用的是获得推荐学生参加高考的成绩。如此,选拔、评价学生,不还是以分取人吗?

    把校长实名推荐作为自主招生的一种创新,本身就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从美国名校对申请入学学生进行的评价看,中学校方或者社会名流对学生的推荐,是评价的一部分指标,而绝不是单一的路径。将推荐纳入评价体系,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精神;而把推荐作为学生上大学的一条渠道,则是把基于多元评价的多元录取,误解为多渠道录取。

    当然,这不仅仅是北大的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把多元录取描绘为自主录取、推荐录取、择优录取、破格录取和定向录取。在这样的背景中,学校能做的就是开辟录取渠道,但由于这偏离多元评价,也就渐行渐远。

    对自主招生大做渠道文章,是没有前途的。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应该借鉴已经成熟的自主招生模式,把社会评价、中学评价、大学自主评价整合为一体,形成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由此形成学校的招生特色,也关注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社会评价包括社会化统一考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中学评价包括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竞赛获奖、参与科研情况以及学校(专家)推荐信;大学评价,则包括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不同的大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指标,并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这就打破原有的单一分数评价,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目前的多元录取渠道,其实都成为一方面评价指标。

    依照这种模式,只需把自主招生放在目前统一的高考之后,把高考的功能由选拔转为评价即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每所自主招生学校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要求的同学自主提出申请,大学则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学校(专家)推荐、大学自主测试等综合评价进行录取,在这一过程中,一名学生可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大学独立录取,学生可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但是,真正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落实学校自主招生权,将导致高考功能也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有关部门不愿意对此放权。这也是目前自主招生看似热闹,却徒有虚名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