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曜石项链链子的穿法:上床萝卜下床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1:33
上床萝卜下床姜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为什么姜和萝卜要在一天之内不同的时间进食呢?这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萝卜性凉,败火清热,下气消食,劳累一天吃点萝卜润喉消食,清虚燥之热,有利于休息。萝卜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对于食积停滞、胃脘痞满、嗳气吞酸、腹胀不舒等症用之颇为适宜。在晚餐时或晚餐后吃少量的萝卜,可以促进人们的消化机能,不致因饮食停滞,而引起胃脘痞满或作胀等不适的症状出现。

    姜既是美味佳肴,又是保健良药。姜,味辛辣,性温,人在清晨之时,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鼓舞阳气升腾。起床后,一天的活动随之而来,人们若能坚持在早上嚼食生姜,可达到小病不缠身,大病少发生的保健目的。到夜间人身之气应该是阳气收敛、阴气外盛,这时吃姜就违反生理规律了。


姜使用的小窍门

    1、防晕车。常晕车的人,可在乘车前用一片生姜贴在“内关穴”(男左女右),并用手帕包扎,就可防止乘车时晕车。
    2、可解毒。如果吃鱼或蟹中毒时,可把生姜切片熬汤喝,就会很快解毒。
    3、防粘锅:炸鱼时,用生姜擦锅壁和锅底后放油,炸鱼时鱼就不会粘锅。
    4、除腥味:煎鱼时,先把鱼加热烧一会儿,待鱼的蛋白质凝固后再加入姜,就可消除鱼的腥味。
    5、治米虫:夏季米常生虫,若在米缸内放些生姜,就可防止米生虫。



吃姜小贴士

  宜食者:体质偏寒者(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胃寒者(喜食热饮、干呕清水)。
  
  忌食者:内热较重者(如眼病、痔疮、盗汗者)、胃热者(消谷善饥、口臭)不能长久吃姜。
姜使用的小窍门

    1、防晕车。常晕车的人,可在乘车前用一片生姜贴在“内关穴”(男左女右),并用手帕包扎,就可防止乘车时晕车。
    2、可解毒。如果吃鱼或蟹中毒时,可把生姜切片熬汤喝,就会很快解毒。
    3、防粘锅:炸鱼时,用生姜擦锅壁和锅底后放油,炸鱼时鱼就不会粘锅。
    4、除腥味:煎鱼时,先把鱼加热烧一会儿,待鱼的蛋白质凝固后再加入姜,就可消除鱼的腥味。
    5、治米虫:夏季米常生虫,若在米缸内放些生姜,就可防止米生虫。



吃姜小贴士

  宜食者:体质偏寒者(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胃寒者(喜食热饮、干呕清水)。
  
  忌食者:内热较重者(如眼病、痔疮、盗汗者)、胃热者(消谷善饥、口臭)不能长久吃姜。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生姜能防脱发

    用生姜防脱发或者治疗脱发一直是脱发患者讨论的热门问题,这也代表着生姜对头发生长有一定的作用,才值得大家去关注它,用生姜防止脱发的使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常见的使用方法是把生姜压成姜泥,用纱布包上擦在患处,每天使用一到两次;第二种些是把生姜切成片,熬成姜水,凉到适当的温度洗头发,每隔一到两天洗一次;第三种是把生姜切成片贴到患处,时间10到15分钟,每天用一次;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将生姜切成片,在斑秃的地方反复擦拭,每天坚持2-3次,每次4~5分钟,这种方法容易将刚长出的头发擦掉,所以这种方法不建议使用。根据大家的使用情况,斑秃见效相对来说比较多一些,其他类型的脱发见效相对来说见效的比较少一些。

    含生姜成分的洗发水,有清洁头皮、祛除头屑、防治脱发等功效。特别在冬天,用来洗头并配合头皮按摩,感觉轻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脚,全身气血通畅,温暖舒畅。使用生姜浓缩萃取液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有人用生姜直接涂抹头部斑秃患处,连续几天,秃发处可生出新发。

    从中医理论来讲,生姜性温,具有解表、发散的功效,所以外用生姜,确实能够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刺激毛囊打开,促使毛发再生。只不过,生姜用久了会生热,而脱发又属热性皮肤病,用热性药治热性病,违反了中医讲究的“热病用凉药”原则,会出现类似“火上浇油”的恶果。患有严重斑秃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脱发更严重的问题。

    生姜系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呈多分支的肉质扁平块状、味芳香辛辣。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及树脂等。挥发油含姜醇、樟烯、水芹烯、龙脑、枸椽醛及桉油醚等。姜辣素为黄色油状液体,具浓烈的辣味,是结晶性姜酮及油状液体姜烯酮的混合物。由于生姜含有这些物质,故外搽后刺激头皮血管,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的生长。值得注意是,生姜的作用机制源于它的刺激性,其不良反应也源于此。过度的刺激会造成头皮出现红斑、水疱或糜烂等不良反应,若出现此种反应,应停止使用生姜外搽,并对症处理。

    所以,斑秃的治疗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再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不要“有病乱投医”。



由秋季腹泻用生姜来看《伤寒论》中生姜的解表作用

    冯世纶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经方大家,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中,见到冯老常用生姜来解表,经过系统学习《伤寒论》后,对生姜解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冯世纶教授继承了胡希恕先生的经验,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效如桴鼓。对于表证,常用麻黄、桂枝解表,但对于津液已伤的不用麻黄桂枝,恐更伤津液,而是常用生姜来替代麻黄、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伤正。因为药房多不备生姜,所以冯老每次都淳淳嘱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为18g左右。
今年9月份跟师出诊时,治一六个月大小的男婴,患腹泻,大便一日四五行,脉浮,体温38.5℃,冯老辨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发汗解表祛饮,表里同治。用五苓散加生姜18g,

    处方如下:桂枝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10g    苍术10g    生姜18g    一剂水煎服

    嘱咐家长熬好中药后,用小勺少量频频喂服,同时用糖盐水喂服小儿。晚上时家属来电告知大便已变硬,后两日患儿痊愈。

    此处辨证秋季腹泻的关键点在于:脉浮属太阳表邪未解,大便一日四五行为太阴里虚寒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但因为大便一日四五行,津液已伤(津液从肠道出,里津液损伤,若再大发汗,则更虚津液,必变证百出),虽有表证,但不可大发汗,故用五苓散温中利水,因五苓散解表力量稍弱,故用生姜温中和胃的同时还可助桂枝微微发汗解表,使表解而津液不伤,达到表里同治。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姜汤证。

    在《伤寒论》中,生姜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正气的作用。生姜在《伤寒论》入39方次,在《金匮要略》入51方次,可见生姜应用的广泛。

    查阅本草,发现生姜的解表作用非常明确: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去痰下气。

    黄元御的《长沙药解》: 生姜味辛,性温,……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

    陈世铎的《本草新编》: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民间亦多用生姜解表,如民间冬季应用生姜汤来治疗轻微的伤风伤寒证,用其发汗解表散邪。本草纲目载“上床萝卜下床姜”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生姜的作用。

    桂枝汤中亦用生姜来配合桂枝发汗解表,仲景在《伤寒论》中多用生姜配合甘草、大枣健胃温中和胃止呕,还兼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证,因桂枝解肌的作用比较弱,所以用生姜配桂枝来解表。《伤寒论》中,仲景谆谆告诫若津液已伤则不可发汗,如辨不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五:“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可见此时虽有表证,则不可大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微微发汗使汗出表解而不伤津液。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加以研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解表作用的应用,《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8条,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认为发汗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为表证仍在,“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里饮,所以此应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但“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因津液已伤,若再发汗,恐津液更伤而“亡阳” ,所以不用桂枝,而是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同时因为里饮证比较突出,所以去桂,加茯苓白术重在健胃祛饮。

    第174条,冯世纶教授认为小便自利为小便过频过多,和小便不利同属于小便异常,均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所以此条意指:少阴病,若无小便自利的症状,则津液尚可,可以温壮发汗解表去邪。但若小便自利,则里津液损伤,大便必硬,则不可更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先治里。但此为虽有里津液伤,但表证(身体疼烦、脉浮虚而涩)仍存,所以要表里同治,故用白术温中健脾生津液,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

    另外对于第82条则有助于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的解表作用。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82条,历来认为真武汤属于肾阳虚弱证,但根据条文所说的“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单纯发汗则表必不解,反而激动里饮而见振振欲擗地。相反若单纯利饮而不解表,饮必不去。所以要表里同治,解表利饮,用白术茯苓附子温中健脾利水,恐一派辛温,使虚少的脾血更虚,故用芍药和营,此为阴中求阳。因阳气已虚,故不可大发汗,同时因表证不甚,故不用麻黄桂枝细辛,而用附子助生姜解表。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是否为去桂历代多有争议,经过上面的分析并结合临床案例,此两条去桂当无疑。

    从以上可以看出仲景运用生姜解表的经验,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常用生姜助桂枝解表(如桂枝汤),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甘草入方最多,人却多以为药味平常而不注意,反而不为人所知,真是如《道德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谈及此事,冯老认为中医自古治疗腹泻是拿手的事情,而如今却藏在深闺不为人所知,所以现在小儿秋季腹泻基本都前往西医院就诊,人满为患,而中医儿科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关键在于很多医生对经典如《伤寒论》等不加以研读,不认真汲取前辈们的经验以至于临床效果不佳。

    总之,秋季腹泻的患者,多为素来脾胃不足之人,属于太阴虚寒体质,感受外邪,邪气入里多呈现太阳太阴合病。此时当发汗解表,温中祛饮以止泻,但泄泻造成津液亡失而不可再大发汗,以免更伤津液,此时解表就要妥善选取药物,生姜因为解表而不伤津液,且能温中和胃,故冯老临床对于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并有津液损伤的情况下,偏重于表里同治,多喜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达到表里同治而不伤津液的目的,使外邪可去,达到表证解而泄泻止。

姜使用的小窍门

1、防晕车。常晕车的人,可在乘车前用一片生姜贴在“内关穴”(男左女右),并用手帕包扎,就可防止乘车时晕车。
    2、可解毒。如果吃鱼或蟹中毒时,可把生姜切片熬汤喝,就会很快解毒。
    3、防粘锅:炸鱼时,用生姜擦锅壁和锅底后放油,炸鱼时鱼就不会粘锅。
    4、除腥味:煎鱼时,先把鱼加热烧一会儿,待鱼的蛋白质凝固后再加入姜,就可消除鱼的腥味。
    5、治米虫:夏季米常生虫,若在米缸内放些生姜,就可防止米生虫。


吃姜小贴士

宜食者:体质偏寒者(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胃寒者(喜食热饮、干呕清水)。
  
  忌食者:内热较重者(如眼病、痔疮、盗汗者)、胃热者(消谷善饥、口臭)不能长久吃姜。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生姜能防脱发

用生姜防脱发或者治疗脱发一直是脱发患者讨论的热门问题,这也代表着生姜对头发生长有一定的作用,才值得大家去关注它,用生姜防止脱发的使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常见的使用方法是把生姜压成姜泥,用纱布包上擦在患处,每天使用一到两次;第二种些是把生姜切成片,熬成姜水,凉到适当的温度洗头发,每隔一到两天洗一次;第三种是把生姜切成片贴到患处,时间10到15分钟,每天用一次;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将生姜切成片,在斑秃的地方反复擦拭,每天坚持2-3次,每次4~5分钟,这种方法容易将刚长出的头发擦掉,所以这种方法不建议使用。根据大家的使用情况,斑秃见效相对来说比较多一些,其他类型的脱发见效相对来说见效的比较少一些。

    含生姜成分的洗发水,有清洁头皮、祛除头屑、防治脱发等功效。特别在冬天,用来洗头并配合头皮按摩,感觉轻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脚,全身气血通畅,温暖舒畅。使用生姜浓缩萃取液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有人用生姜直接涂抹头部斑秃患处,连续几天,秃发处可生出新发。

    从中医理论来讲,生姜性温,具有解表、发散的功效,所以外用生姜,确实能够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刺激毛囊打开,促使毛发再生。只不过,生姜用久了会生热,而脱发又属热性皮肤病,用热性药治热性病,违反了中医讲究的“热病用凉药”原则,会出现类似“火上浇油”的恶果。患有严重斑秃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脱发更严重的问题。

    生姜系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呈多分支的肉质扁平块状、味芳香辛辣。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及树脂等。挥发油含姜醇、樟烯、水芹烯、龙脑、枸椽醛及桉油醚等。姜辣素为黄色油状液体,具浓烈的辣味,是结晶性姜酮及油状液体姜烯酮的混合物。由于生姜含有这些物质,故外搽后刺激头皮血管,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的生长。值得注意是,生姜的作用机制源于它的刺激性,其不良反应也源于此。过度的刺激会造成头皮出现红斑、水疱或糜烂等不良反应,若出现此种反应,应停止使用生姜外搽,并对症处理。

    所以,斑秃的治疗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再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不要“有病乱投医”。

由秋季腹泻用生姜来看《伤寒论》中生姜的解表作用

冯世纶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经方大家,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中,见到冯老常用生姜来解表,经过系统学习《伤寒论》后,对生姜解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冯世纶教授继承了胡希恕先生的经验,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效如桴鼓。对于表证,常用麻黄、桂枝解表,但对于津液已伤的不用麻黄桂枝,恐更伤津液,而是常用生姜来替代麻黄、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伤正。因为药房多不备生姜,所以冯老每次都淳淳嘱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为18g左右。
今年9月份跟师出诊时,治一六个月大小的男婴,患腹泻,大便一日四五行,脉浮,体温38.5℃,冯老辨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发汗解表祛饮,表里同治。用五苓散加生姜18g,

    处方如下:桂枝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10g    苍术10g    生姜18g    一剂水煎服

    嘱咐家长熬好中药后,用小勺少量频频喂服,同时用糖盐水喂服小儿。晚上时家属来电告知大便已变硬,后两日患儿痊愈。

    此处辨证秋季腹泻的关键点在于:脉浮属太阳表邪未解,大便一日四五行为太阴里虚寒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但因为大便一日四五行,津液已伤(津液从肠道出,里津液损伤,若再大发汗,则更虚津液,必变证百出),虽有表证,但不可大发汗,故用五苓散温中利水,因五苓散解表力量稍弱,故用生姜温中和胃的同时还可助桂枝微微发汗解表,使表解而津液不伤,达到表里同治。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姜汤证。

    在《伤寒论》中,生姜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正气的作用。生姜在《伤寒论》入39方次,在《金匮要略》入51方次,可见生姜应用的广泛。

    查阅本草,发现生姜的解表作用非常明确: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去痰下气。

    黄元御的《长沙药解》: 生姜味辛,性温,……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

    陈世铎的《本草新编》: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民间亦多用生姜解表,如民间冬季应用生姜汤来治疗轻微的伤风伤寒证,用其发汗解表散邪。本草纲目载“上床萝卜下床姜”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生姜的作用。

    桂枝汤中亦用生姜来配合桂枝发汗解表,仲景在《伤寒论》中多用生姜配合甘草、大枣健胃温中和胃止呕,还兼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证,因桂枝解肌的作用比较弱,所以用生姜配桂枝来解表。《伤寒论》中,仲景谆谆告诫若津液已伤则不可发汗,如辨不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五:“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可见此时虽有表证,则不可大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微微发汗使汗出表解而不伤津液。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加以研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解表作用的应用,《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8条,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认为发汗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为表证仍在,“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里饮,所以此应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但“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因津液已伤,若再发汗,恐津液更伤而“亡阳” ,所以不用桂枝,而是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同时因为里饮证比较突出,所以去桂,加茯苓白术重在健胃祛饮。

    第174条,冯世纶教授认为小便自利为小便过频过多,和小便不利同属于小便异常,均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所以此条意指:少阴病,若无小便自利的症状,则津液尚可,可以温壮发汗解表去邪。但若小便自利,则里津液损伤,大便必硬,则不可更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先治里。但此为虽有里津液伤,但表证(身体疼烦、脉浮虚而涩)仍存,所以要表里同治,故用白术温中健脾生津液,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

    另外对于第82条则有助于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的解表作用。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82条,历来认为真武汤属于肾阳虚弱证,但根据条文所说的“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单纯发汗则表必不解,反而激动里饮而见振振欲擗地。相反若单纯利饮而不解表,饮必不去。所以要表里同治,解表利饮,用白术茯苓附子温中健脾利水,恐一派辛温,使虚少的脾血更虚,故用芍药和营,此为阴中求阳。因阳气已虚,故不可大发汗,同时因表证不甚,故不用麻黄桂枝细辛,而用附子助生姜解表。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是否为去桂历代多有争议,经过上面的分析并结合临床案例,此两条去桂当无疑。

    从以上可以看出仲景运用生姜解表的经验,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常用生姜助桂枝解表(如桂枝汤),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甘草入方最多,人却多以为药味平常而不注意,反而不为人所知,真是如《道德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谈及此事,冯老认为中医自古治疗腹泻是拿手的事情,而如今却藏在深闺不为人所知,所以现在小儿秋季腹泻基本都前往西医院就诊,人满为患,而中医儿科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关键在于很多医生对经典如《伤寒论》等不加以研读,不认真汲取前辈们的经验以至于临床效果不佳。

    总之,秋季腹泻的患者,多为素来脾胃不足之人,属于太阴虚寒体质,感受外邪,邪气入里多呈现太阳太阴合病。此时当发汗解表,温中祛饮以止泻,但泄泻造成津液亡失而不可再大发汗,以免更伤津液,此时解表就要妥善选取药物,生姜因为解表而不伤津液,且能温中和胃,故冯老临床对于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并有津液损伤的情况下,偏重于表里同治,多喜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达到表里同治而不伤津液的目的,使外邪可去,达到表证解而泄泻止。
                                                                              女人与姜美丽是女人一生追求的目标,试想,如果不施粉黛便可光彩照人,这样的自然,怎不令人倾慕!可见,只有由内而外、健康自然的女人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美人。


  《黄帝内经》说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平衡、由内及外才是美的基础。所以,想做真正的美女,就要从“内”做起。这个“内”,就是指人的体质。然而,作为女人,你知道自己是属于何种体质吗?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调理好自己。


  若从阴阳而论,女性属于阴柔之体,阴盛阳衰,脏腑功能较男性偏弱一些。阴柔之间,又有寒热之分。有一类人,口干舌燥,喜欢吃冷饮,易烦躁,此类人大体属于偏热的体质。另一类人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面色较平常人偏白,很少感到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西,此类人群大体属于偏寒体质。


  一般认为体质偏寒的人,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容易出汗,肤色淡,口淡无味,喜欢喝热饮。中医讲“精气夺则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这类体质的人在养生方面需要注意补充阳气,饮食上宜选择偏温热者,因为本身体质属凉性。其中最让女性无法轻松面对的痛经,大部分便是虚寒体质在捣乱。


  肿瘤跟体寒血瘀也有很大关系。就是无形的邪气,慢慢地完成了积聚,形成有害物质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女性的乳腺癌、子宫癌,都是虚寒血瘀的结果。


  体寒瘀血还会加快一个人的衰老!《医门法律》上说:“肌肤甲错,(肤色粗糙带色斑。笔者注),面目黯黑而赢瘦,不能饮食,全是营血瘀积于中”。所以体质与病之间是一个倾向性的关系,你是这种体质,就会倾向于得某种疾病。那么,对于气血虚寒体质的女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呢?一个字: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动”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经常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个自不必说;另一个就是让体内的气血动起来,中医论:“通则不痛、瘀则不通”。然而怎么让气血“动”起来呢?其实,说难也不难,有一种既是药又是食的东西,就能帮到这个忙,它便是家家都有的——姜。.《医学入门》载:姜,寒瘀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升阳也。今人但知其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姜能去秽恶,通神明(提神醒脑。笔者注);《食疗本草》也载:姜,四时皆可服,能除湿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可治阴寒、阳虚之症。


  体质偏寒的女性尤其容易痛经,可于月经前一周每天喝一到二杯姜茶(姜茶做法我们潮州老一辈的人都会做),这个月的经期定会惊奇的渡过。对于“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女性朋友,可长期饮用茶姜,最好加上一些菊花、金银花、罗汉果、蜂蜜等药材,使姜茶温而不燥,那么,体质和肤质也会慢慢变好,美丽和健康也就常伴您的左右。 


                                                                                    姜为呕家圣药                     

                           研究报告证实生姜可预防手术后的恶心和呕吐
    我国人民很早就认识并食用姜,东汉《说文解字》记载:姜,御湿之菜也。说明在至少2000年前,中国人便把姜培育成蔬菜广泛种植并直到它有祛湿的作用。

    冬天离不开的调料是生姜,因为姜味辛香,既解腥膻、提味,又可暖肠胃、驱寒湿、发汗解表。可用于目前这个季节因感寒而引起的风寒感冒,常见的症状是恶寒(即怕冷)发热、头痛鼻塞、浑身酸痛。民间常以生姜切碎和茶叶一起煎水再加红糖做成姜茶温服,有很好疗效。

    同时生姜更有良好的温胃止呕作用,自古便被国人喻为“呕家圣药”,以姜茶热饮或将生姜捣汁呷服可止胃寒引起的恶心、呕吐。有关研究报告还证实生姜可预防手术后的恶心和呕吐。新华网北京1月18日专电医学数据显示,服用1克生姜就能有效预防恶心和呕吐,而这两种反应经常困扰手术后的病人。

      据《美国妇产科学杂志》报道,生姜在中国一直作为传统药物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近10年来,数项研究已经评估了生姜在预防手术后恶心和呕吐方面的效果。(约43%的患者会受此影响)
    为验证现有的所有证据,泰国的那通·猜亚古那布博士及其同事从5组共363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收集了数据。研究数据显示,与使用安慰剂相比,生姜在手术后24小时内将出现恶心和呕吐的风险降低了31%。专家认为,鉴于生姜的普及性、低成本和可接受性,服用生姜来预防手术后出现的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应是一项有吸引力的治疗手段。在那些医疗费用比较高的国家,这种治疗手段则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认识生姜

生姜祛病保健的方法由来已久,有不撤姜食,不多食,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 ,冬有生姜,不怕风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说法。
    生姜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 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所以,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排除寒气,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下面针对一些常见病来介绍一下生姜的不同用法:
    受凉感冒 :用生姜 3 至 4 片加半勺红糖煮水喝,一日 2 至 3 次
    感冒伴有咳嗽:生姜 3 至 4 片大蒜 7 至 8 瓣加红糖半勺一起煮,一日 2 至 3 次
    感冒伴有发热:在生姜红糖水中再加入大葱 1 根,一次 2 至 3 次
    吃过食物后腹胀:可直接口含生姜片,或喝生姜水,一会儿就能缓解
    受凉引起腹泻:用烧开的生姜水冲鸡蛋,一日 2 至 3 次,很快就好,腹泻停止后再喝一天,以巩固疗效, 暖胃肠
    空调房间呆久后引起的浑身发紧,头发胀:随时口含生姜片或每天用 2 至 3 片生姜泡水喝,身体的不适马上消除
    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喉咙发痒:口含生姜片或煮生姜水喝就能治愈,以后只要不吃寒凉食物,就不会复发
    咽喉肿痛:在热姜水中加入少许的食盐,当茶饮用
    孕期呕吐:经常口含一片生姜就能治疗和预防
    小儿吐奶:用 1 至 2 片生姜煮水喝后再喂奶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生姜和红枣(切片)一起煮水喝,一日 2 次,就能开胃
关节痛:每天早上起床后吃几片生姜或者煮姜枣水喝,一日 3 次坚持吃能明显缓解关节的疼痛
    痛经: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入 2 至 3 粒山楂,一日 2 至 3 次即好
    酒后头痛头晕:可用生姜煮水喝,马上缓解
    手脚已生冻疮但未破溃:可用生姜煮水泡手泡脚
    长痱子:用生姜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头屑多掉发:经常用温姜水洗头,效果不错可试试
    狐臭:每天用生姜片多擦几次,能明显减少臭味
    另外,生姜还有解毒的功能,如误食了毒覃,轻者会舌麻恶心呕吐,最好的方法就是赶紧口嚼生姜,连吃几片,怕辣的人就多切几片生姜煮水喝,要连喝几次至症状完全消失;重者会引起神志不清昏迷,在送入医院抢救后,等病情稳定了之后,就给病人喝生姜水,这样能更快速地驱除毒质。中年男士易患高血压病,是由于体内寒湿重,经络瘀堵不畅造成的,可以在每晚泡脚的水中加入生姜,有助于去寒降血压同时生姜又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就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说,常用生姜水泡脚既可以去寒又不上火,而且降压补肾,同时可以治疗男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生姜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常吃会引起肝火旺,所以一般情况下,肝炎病人是忌吃的 ,口干便秘患痔疮的病人也要少吃,可以同时配一些舒肝理气的食物,如山楂菊花,用它们泡茶喝,这样就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热而不伤身体。
生姜的作用不可小视

杨丽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鲍艳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生姜既是日常食品,又是一味常见的中药。然而现在许多医院的中药房或药店多不备生姜,似乎是可有可无之药。笔者有幸听了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关于生姜的论述后,颇感生姜在中医治疗疾病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治发热妙用生姜

    笔者曾听冯老讲述治疗一例发热患者,至今印象深刻。患者凌某,男性,45岁,某宣传处处长。主诉:发热一周。患者于一周前由于调摄不甚出现发热、恶寒,自测体温39.2℃。遂收入院治疗。用尽各种抗生素,热势不退,体温仍维持在39℃~40℃。后用消炎痛栓,强行发汗,致大汗出,体温稍降后,又逐渐升至39.8℃。告知谓“三周热”,无奈请冯老会诊。症见:发热,体温39.3℃,头痛,身痛,晚上有寒战,口微干。舌质淡白,苔薄黄,脉浮紧。冯老辨证为外寒里热之大青龙汤方证。予大青龙汤原方:麻黄18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大枣4枚,生姜15g。次日早晨,患者诉未出汗,反而增加腹痛一症。细查原因,原来是药房未备生姜。于是嘱患者家属亲自加入生姜15g,原方急煎,服完一剂后,患者微汗出,热退身凉,腹痛亦随之消失。本例发热患者,证属大青龙汤证,因方中未加入生姜,不但没有发汗,反而导致腹痛。而加入生姜,一剂而愈。可见,生姜在治疗热性病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味中药。

    二、欲明方证必先解生姜

    冯老强调,通过真正明了生姜的作用,才读懂了《伤寒论》的一些方证、条文。如《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原方是去桂还是去芍药,自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至近代几百年来争论不休。去年,冯老发表一篇《<伤寒论>第28条方证解》。文中虽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从方证上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后来,由再读胡希恕老师笔记有关桂枝汤的论述,得到启示,仲景在《伤寒论》解表发汗的药物除用麻黄、桂枝外,还有葱白、葛根和生姜。故冯老又在前一段时间,发表了一篇《辨方证解<伤寒论>第28条》,从生姜的解表作用,明确了第28条去桂还是去芍的正误。第28条是在讲外邪内饮的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说单服桂枝汤或用下法,使表不解饮不去,且造成津伤表更虚,因见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证仍属外邪内饮,因表虚津虚甚不能再用桂枝发汗,故用生姜发表;因有心下满微痛,故必用芍药缓其满痛;在解表的同时利饮因加茯苓白术是为定法。这样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本方证因无桂枝证,当然不能用桂枝,因有腹满痛,当然不能去芍药,即原文是正确无误的,不能改桂去桂为去芍。

    《伤寒论》用生姜解表的类似条文还不止这一条,如《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注意本条是讲两个方证,第一个方证是讲桂枝附子汤,其方证主要特点,是脉浮而涩,标明病在表,病虽在表,但因津液虚,实已陷于阴证、虚证,即少阴病。因腹气虚,故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并重用桂枝、附子,而成桂枝附子汤温阳强壮发汗解表治剂。第二个方证是讲去桂加白术汤方证,又称白术附子汤方证。若小便自利,丧失津液,大便缺少津液而硬,则不能以桂枝再发汗,因尚有少阴表证未解,故用生姜配附子温阳强壮解表,即以上方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中附子、白术一可使小便正常,津液回复,大便则不硬,二配生姜可解表去湿痹。需要注意的是:本方证是津伤重而表寒湿重的少阴证,故治疗重在温阳化湿解表,因津伤重,故不但不能用麻黄发汗,连桂枝也不能用,只能用生姜微微发汗,而重用术附祛寒湿。《伤寒》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条是说:原为外邪内饮的太阳病,因单纯发汗不同时利饮,造成津伤病不解、表不解,因津伤陷于少阴,故呈现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反发热,脉沉者”相类证,故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仲景明确指出真武汤方证属表阴证少阴病,即《伤寒》第316条的:“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即真武汤方证为少阴病的外邪内饮之证,其解表是用生姜,因病陷少阴故伍附子,这里可知,真武汤方证与白术附子汤方证同属外邪内饮的少阴病,治疗都用生姜而不用桂枝解表。因此,正确理解生姜的解表作用,对于《伤寒论》原文的理解都有帮助,可以解决《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三、治咳常用生姜

    冯老在临证时,止咳常用生姜,特别是有一部分咳嗽患者,在用清热宣肺之类的药物不效时,常用生姜而取效。若临证时忽略生姜,则会使疗效大打折扣。如冯老近又治一咳嗽患者,诊是半夏厚朴汤证,用半夏厚朴汤六剂不效,很是心疑,后得知患者用煎药机煎药,未加入生姜,又嘱其加入生姜20g,三剂而取效。笔者感慨万千,生姜的作用不可忽略。生姜的止咳作用,大概从两方面去解释,一是有些咳嗽患者仍有表邪,生姜通过解表而达到止咳;二是止痒,生姜有降逆化痰之功,消除痰饮即可止痒止咳。冯老临床上,遇到寒性咳嗽时,处方时必用生姜,有时让患者口含生姜片或用生姜汁润喉,即可达到止咳的目的。

    《伤寒论》载方113首,用药87种,其中与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27首,纵观《伤寒论》方中生姜的作用,除了解表、止咳作用外,尚有调和营卫、温中化饮、降逆止呕、解诸药毒等功效。仲景所论生姜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内涵,不可轻视其作用。
生姜美容

从古至今,生姜一直被人们喜爱

    生姜,在中国民间是一种被百姓从古代沿用至今的菜肴调味品。人们在煮食各种鱼、羊、肉类荤腥菜肴时必用生姜。生姜以其特有的辛辣气味能够去除肉类腥味,并有驱寒滋补等用途。生姜在中国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

    中国医学理论认为生姜性味 香走窜,性温,可以驱寒解表,温中止呕。所以,用红糖姜汤来驱寒在中国民间流传极为普遍。《本草纲目》载,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姜皮、姜汁皆为治病良药,生姜经过加工炮制后的煨姜、姜炭等也能适应各种不同疾病的治疗,姜汁还要以用来炮制其他药材。比如姜灸以后,可以缓和厚朴的药性,用姜灸过的黄连也可以加强止呕的作用。所以,《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药材。

  •生姜调和营卫,养肤美颜

    中医认为,貌美必先体健。体健所指即为阴阳平衡、营卫调和、气血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肌肉皮肤的营养供应,使气血旺盛、面色荣润、容光焕发。
生姜具有“宣诸络脉”的作用,经常服食生姜,可以宣通络脉,使气血调和顺畅,达到荣养肌肤的目的。

    •久服生姜,容颜不老

    在古书《奇效良方》中记载了一服“容颜不老方”,就以姜为主药,每日清晨饮服,可令容颜不老。苏东坡所著《东坡杂记》中,也记载了一个老和尚服生姜四十年,八十多岁竟面如童子,容颜不老。

    •生姜有助于美容

    对于生姜的美容功效,古人已经有一些认识和了解。现代的研究和分析,对生姜的美容功效作了有充分科学依据的肯定。

    研究表明,生姜的成分中含有一种叫姜辣素的物质。该物质对于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可以扩张血管,令心跳和血液循环加速,让血液充分到达皮肤,使人容光焕发。

    另外,姜辣素对味觉神经的刺激作用,可以加强人的食欲和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让人体获得更多营养,这也是生姜可以美容的一大因素。  

    •生姜治脱发,治冻疮

    脱发,一直是令很多人苦恼的损容疾病。用姜汁抹在擦患处,可以有效地治疗脱发,特别是斑秃。在夏季用鲜姜片擦手、脚、耳朵等易患冻疮的地方,可以防止冬天生冻疮。将生姜捣烂以后泡在酒中一周,用来涂抹已经长出冻疮的部位,治疗效果也较理想。

    妙用生姜可美容

    用生姜捣汁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

    含生姜成分的洗发水,有清洁头皮、祛除头屑、防止脱发等功效.特别在冬天,用来洗头并配合头皮按摩,感觉轻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脚,全身气血通畅,温暖舒畅.

    明朝<奇效良方>中载药方说: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姜辣素有很强对抗脂褐素的作用,生姜切片或切丝,在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加蜂蜜调匀,每天一杯,了明显减少老年斑.也可将生姜切碎拌少量是盐长期食用,祛斑效果也不错.

    生姜辣素对心脏、心血管有刺激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流动,促使排汗,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具有排毒,养颜,减肥的作用。
从古至今,生姜一直被人们喜爱

    生姜,在中国民间是一种被百姓从古代沿用至今的菜肴调味品。人们在煮食各种鱼、羊、肉类荤腥菜肴时必用生姜。生姜以其特有的辛辣气味能够去除肉类腥味,并有驱寒滋补等用途。生姜在中国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

    中国医学理论认为生姜性味 香走窜,性温,可以驱寒解表,温中止呕。所以,用红糖姜汤来驱寒在中国民间流传极为普遍。《本草纲目》载,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姜皮、姜汁皆为治病良药,生姜经过加工炮制后的煨姜、姜炭等也能适应各种不同疾病的治疗,姜汁还要以用来炮制其他药材。比如姜灸以后,可以缓和厚朴的药性,用姜灸过的黄连也可以加强止呕的作用。所以,《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药材。

  •生姜调和营卫,养肤美颜

    中医认为,貌美必先体健。体健所指即为阴阳平衡、营卫调和、气血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肌肉皮肤的营养供应,使气血旺盛、面色荣润、容光焕发。
生姜具有“宣诸络脉”的作用,经常服食生姜,可以宣通络脉,使气血调和顺畅,达到荣养肌肤的目的。

    •久服生姜,容颜不老

    在古书《奇效良方》中记载了一服“容颜不老方”,就以姜为主药,每日清晨饮服,可令容颜不老。苏东坡所著《东坡杂记》中,也记载了一个老和尚服生姜四十年,八十多岁竟面如童子,容颜不老。

    •生姜有助于美容

    对于生姜的美容功效,古人已经有一些认识和了解。现代的研究和分析,对生姜的美容功效作了有充分科学依据的肯定。

    研究表明,生姜的成分中含有一种叫姜辣素的物质。该物质对于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可以扩张血管,令心跳和血液循环加速,让血液充分到达皮肤,使人容光焕发。

    另外,姜辣素对味觉神经的刺激作用,可以加强人的食欲和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让人体获得更多营养,这也是生姜可以美容的一大因素。  

    •生姜治脱发,治冻疮

    脱发,一直是令很多人苦恼的损容疾病。用姜汁抹在擦患处,可以有效地治疗脱发,特别是斑秃。在夏季用鲜姜片擦手、脚、耳朵等易患冻疮的地方,可以防止冬天生冻疮。将生姜捣烂以后泡在酒中一周,用来涂抹已经长出冻疮的部位,治疗效果也较理想。

    妙用生姜可美容

    用生姜捣汁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

    含生姜成分的洗发水,有清洁头皮、祛除头屑、防止脱发等功效.特别在冬天,用来洗头并配合头皮按摩,感觉轻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脚,全身气血通畅,温暖舒畅.

    明朝<奇效良方>中载药方说: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姜辣素有很强对抗脂褐素的作用,生姜切片或切丝,在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加蜂蜜调匀,每天一杯,了明显减少老年斑.也可将生姜切碎拌少量是盐长期食用,祛斑效果也不错.

    生姜辣素对心脏、心血管有刺激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流动,促使排汗,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具有排毒,养颜,减肥的作用。
从古至今,生姜一直被人们喜爱

    生姜,在中国民间是一种被百姓从古代沿用至今的菜肴调味品。人们在煮食各种鱼、羊、肉类荤腥菜肴时必用生姜。生姜以其特有的辛辣气味能够去除肉类腥味,并有驱寒滋补等用途。生姜在中国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

    中国医学理论认为生姜性味 香走窜,性温,可以驱寒解表,温中止呕。所以,用红糖姜汤来驱寒在中国民间流传极为普遍。《本草纲目》载,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姜皮、姜汁皆为治病良药,生姜经过加工炮制后的煨姜、姜炭等也能适应各种不同疾病的治疗,姜汁还要以用来炮制其他药材。比如姜灸以后,可以缓和厚朴的药性,用姜灸过的黄连也可以加强止呕的作用。所以,《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药材。

  •生姜调和营卫,养肤美颜

    中医认为,貌美必先体健。体健所指即为阴阳平衡、营卫调和、气血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肌肉皮肤的营养供应,使气血旺盛、面色荣润、容光焕发。
生姜具有“宣诸络脉”的作用,经常服食生姜,可以宣通络脉,使气血调和顺畅,达到荣养肌肤的目的。

    •久服生姜,容颜不老

    在古书《奇效良方》中记载了一服“容颜不老方”,就以姜为主药,每日清晨饮服,可令容颜不老。苏东坡所著《东坡杂记》中,也记载了一个老和尚服生姜四十年,八十多岁竟面如童子,容颜不老。

    •生姜有助于美容

    对于生姜的美容功效,古人已经有一些认识和了解。现代的研究和分析,对生姜的美容功效作了有充分科学依据的肯定。

    研究表明,生姜的成分中含有一种叫姜辣素的物质。该物质对于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可以扩张血管,令心跳和血液循环加速,让血液充分到达皮肤,使人容光焕发。

    另外,姜辣素对味觉神经的刺激作用,可以加强人的食欲和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让人体获得更多营养,这也是生姜可以美容的一大因素。  

    •生姜治脱发,治冻疮

    脱发,一直是令很多人苦恼的损容疾病。用姜汁抹在擦患处,可以有效地治疗脱发,特别是斑秃。在夏季用鲜姜片擦手、脚、耳朵等易患冻疮的地方,可以防止冬天生冻疮。将生姜捣烂以后泡在酒中一周,用来涂抹已经长出冻疮的部位,治疗效果也较理想。

    妙用生姜可美容

    用生姜捣汁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

    含生姜成分的洗发水,有清洁头皮、祛除头屑、防止脱发等功效.特别在冬天,用来洗头并配合头皮按摩,感觉轻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脚,全身气血通畅,温暖舒畅.

    明朝<奇效良方>中载药方说: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姜辣素有很强对抗脂褐素的作用,生姜切片或切丝,在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加蜂蜜调匀,每天一杯,了明显减少老年斑.也可将生姜切碎拌少量是盐长期食用,祛斑效果也不错.

    生姜辣素对心脏、心血管有刺激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流动,促使排汗,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具有排毒,养颜,减肥的作用。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生姜能防脱发

    用生姜防脱发或者治疗脱发一直是脱发患者讨论的热门问题,这也代表着生姜对头发生长有一定的作用,才值得大家去关注它,用生姜防止脱发的使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常见的使用方法是把生姜压成姜泥,用纱布包上擦在患处,每天使用一到两次;第二种些是把生姜切成片,熬成姜水,凉到适当的温度洗头发,每隔一到两天洗一次;第三种是把生姜切成片贴到患处,时间10到15分钟,每天用一次;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将生姜切成片,在斑秃的地方反复擦拭,每天坚持2-3次,每次4~5分钟,这种方法容易将刚长出的头发擦掉,所以这种方法不建议使用。根据大家的使用情况,斑秃见效相对来说比较多一些,其他类型的脱发见效相对来说见效的比较少一些。

    含生姜成分的洗发水,有清洁头皮、祛除头屑、防治脱发等功效。特别在冬天,用来洗头并配合头皮按摩,感觉轻松暖和。而用生姜或干姜煮水泡脚,全身气血通畅,温暖舒畅。使用生姜浓缩萃取液或者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强化发根。有人用生姜直接涂抹头部斑秃患处,连续几天,秃发处可生出新发。

    从中医理论来讲,生姜性温,具有解表、发散的功效,所以外用生姜,确实能够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刺激毛囊打开,促使毛发再生。只不过,生姜用久了会生热,而脱发又属热性皮肤病,用热性药治热性病,违反了中医讲究的“热病用凉药”原则,会出现类似“火上浇油”的恶果。患有严重斑秃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脱发更严重的问题。

    生姜系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呈多分支的肉质扁平块状、味芳香辛辣。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及树脂等。挥发油含姜醇、樟烯、水芹烯、龙脑、枸椽醛及桉油醚等。姜辣素为黄色油状液体,具浓烈的辣味,是结晶性姜酮及油状液体姜烯酮的混合物。由于生姜含有这些物质,故外搽后刺激头皮血管,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的生长。值得注意是,生姜的作用机制源于它的刺激性,其不良反应也源于此。过度的刺激会造成头皮出现红斑、水疱或糜烂等不良反应,若出现此种反应,应停止使用生姜外搽,并对症处理。

    所以,斑秃的治疗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再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不要“有病乱投医”。



由秋季腹泻用生姜来看《伤寒论》中生姜的解表作用

    冯世纶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经方大家,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中,见到冯老常用生姜来解表,经过系统学习《伤寒论》后,对生姜解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冯世纶教授继承了胡希恕先生的经验,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效如桴鼓。对于表证,常用麻黄、桂枝解表,但对于津液已伤的不用麻黄桂枝,恐更伤津液,而是常用生姜来替代麻黄、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伤正。因为药房多不备生姜,所以冯老每次都淳淳嘱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为18g左右。
今年9月份跟师出诊时,治一六个月大小的男婴,患腹泻,大便一日四五行,脉浮,体温38.5℃,冯老辨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发汗解表祛饮,表里同治。用五苓散加生姜18g,

    处方如下:桂枝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10g    苍术10g    生姜18g    一剂水煎服

    嘱咐家长熬好中药后,用小勺少量频频喂服,同时用糖盐水喂服小儿。晚上时家属来电告知大便已变硬,后两日患儿痊愈。

    此处辨证秋季腹泻的关键点在于:脉浮属太阳表邪未解,大便一日四五行为太阴里虚寒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但因为大便一日四五行,津液已伤(津液从肠道出,里津液损伤,若再大发汗,则更虚津液,必变证百出),虽有表证,但不可大发汗,故用五苓散温中利水,因五苓散解表力量稍弱,故用生姜温中和胃的同时还可助桂枝微微发汗解表,使表解而津液不伤,达到表里同治。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姜汤证。

    在《伤寒论》中,生姜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正气的作用。生姜在《伤寒论》入39方次,在《金匮要略》入51方次,可见生姜应用的广泛。

    查阅本草,发现生姜的解表作用非常明确: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去痰下气。

    黄元御的《长沙药解》: 生姜味辛,性温,……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

    陈世铎的《本草新编》: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民间亦多用生姜解表,如民间冬季应用生姜汤来治疗轻微的伤风伤寒证,用其发汗解表散邪。本草纲目载“上床萝卜下床姜”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生姜的作用。

    桂枝汤中亦用生姜来配合桂枝发汗解表,仲景在《伤寒论》中多用生姜配合甘草、大枣健胃温中和胃止呕,还兼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证,因桂枝解肌的作用比较弱,所以用生姜配桂枝来解表。《伤寒论》中,仲景谆谆告诫若津液已伤则不可发汗,如辨不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五:“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可见此时虽有表证,则不可大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微微发汗使汗出表解而不伤津液。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加以研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解表作用的应用,《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8条,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认为发汗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为表证仍在,“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里饮,所以此应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但“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因津液已伤,若再发汗,恐津液更伤而“亡阳” ,所以不用桂枝,而是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同时因为里饮证比较突出,所以去桂,加茯苓白术重在健胃祛饮。

    第174条,冯世纶教授认为小便自利为小便过频过多,和小便不利同属于小便异常,均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所以此条意指:少阴病,若无小便自利的症状,则津液尚可,可以温壮发汗解表去邪。但若小便自利,则里津液损伤,大便必硬,则不可更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先治里。但此为虽有里津液伤,但表证(身体疼烦、脉浮虚而涩)仍存,所以要表里同治,故用白术温中健脾生津液,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

    另外对于第82条则有助于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的解表作用。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82条,历来认为真武汤属于肾阳虚弱证,但根据条文所说的“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单纯发汗则表必不解,反而激动里饮而见振振欲擗地。相反若单纯利饮而不解表,饮必不去。所以要表里同治,解表利饮,用白术茯苓附子温中健脾利水,恐一派辛温,使虚少的脾血更虚,故用芍药和营,此为阴中求阳。因阳气已虚,故不可大发汗,同时因表证不甚,故不用麻黄桂枝细辛,而用附子助生姜解表。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是否为去桂历代多有争议,经过上面的分析并结合临床案例,此两条去桂当无疑。

    从以上可以看出仲景运用生姜解表的经验,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常用生姜助桂枝解表(如桂枝汤),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甘草入方最多,人却多以为药味平常而不注意,反而不为人所知,真是如《道德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谈及此事,冯老认为中医自古治疗腹泻是拿手的事情,而如今却藏在深闺不为人所知,所以现在小儿秋季腹泻基本都前往西医院就诊,人满为患,而中医儿科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关键在于很多医生对经典如《伤寒论》等不加以研读,不认真汲取前辈们的经验以至于临床效果不佳。

    总之,秋季腹泻的患者,多为素来脾胃不足之人,属于太阴虚寒体质,感受外邪,邪气入里多呈现太阳太阴合病。此时当发汗解表,温中祛饮以止泻,但泄泻造成津液亡失而不可再大发汗,以免更伤津液,此时解表就要妥善选取药物,生姜因为解表而不伤津液,且能温中和胃,故冯老临床对于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并有津液损伤的情况下,偏重于表里同治,多喜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达到表里同治而不伤津液的目的,使外邪可去,达到表证解而泄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