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曜石英文:一百年来对西方的爱恨情仇——辛亥革命纪念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47:55

辛亥百年,回首沧桑。现代与传统,“洋”与“中”,南与北,“持枪的”与“说事的”,好一个熙熙攘攘大变局……冷观之,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在表象的“西方思想的影响”和“革命狂热煽动”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积蓄着演绎着一场我们对于西方的百年情仇……

今日移民潮之浩浩汤汤,一如百年前的留学潮。不同的是,那时留学生皆怀着一颗师夷救国之心,而今日之移民,更多的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一方面,很多国人想方设法移民欧美,另一方面,谈起政治又大骂欧美;一面踩在毒奶粉、毒疫苗、矿难、地震、旱灾、地沟油、××死、高房价的烂泥堆里,一面咆哮着反CNN,反家乐福,反日货,反一切“丑化”中国的西方媒体、人、事以及行径,如果你不和他站在一起,他会反问:“你还是中国人吗?”

国人对西方如此复杂的爱恨交织,究竟是何种因素使然?

回首过去百年,大到国家政体,小到衣食住行,“西”字一次次令国人惶然叹然。从“中国之未来”到“亡我之心不死”……国人对西方,经历了怎样的爱恨情仇?

洋为中用,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晚清国人再也难以挺起骄傲的胸膛。顶着“被开除球籍”的忧虑,知识精英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在动摇,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在蔓延,自身的文化自信力和优越感荡然无存。

美梦被打破,丧失文化自信成晚清最大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以华夏民族为主体,这个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由此产生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自信力——那些尚未开化的民族,都应该来向我们学习,定期朝拜,作为一种恩典,我们可以将它们当做属国予以关照。西方资本扩张打破了中国人的美梦。1883年中法战争,越南脱离中国的“抚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被迫承认朝鲜“独立”。不久,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不仅丢掉了属国,自己也部分地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世界秩序观”被摧毁颠覆,世界再不是“四夷率士归王命”了,中国再不是中央之国,而且自己还有被扫地出门的危险。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者严复不是说了吗:中国弄不好,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这就不仅仅是“华夷之辨”的崩溃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民族文化还有没有立锥之地的问题,可以想象那种危机感是何其震惊,何其强烈,何其沉痛![详细]

岌岌可危的封建王朝,要靠西制来救赎?

儒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知识精英有吸引力,他们接触了西方文化后,便被吸引并大谈“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纷纷成为儒学的叛逆者。从徐继畬、王韬、冯桂芬、马建忠、郑观应、郭嵩焘、张树声、薛福成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都表现出对儒学的反叛和对西学的汲取。

中国首任外交家郭嵩焘说英国这个国家,“彬彬然见礼让之行焉,足知彼土富强之基之非苟然也”,他甚至还说,英国由于“仁爱兼至”,是个礼仪之邦,赢得了“环海归心”。郭嵩焘说西洋有“乡绅房”(议会),议员受百姓之托公议政事;说那里有民主选举,“所用必皆贤能”;说那里的国家不是私人的,统治者因民众的满意与否不断更换;说那里有政党,“各以所见相持争胜,而因济之以平”;说那里有言论自由,“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

康有为早年是一个标准的士大夫,后来对西方有了了解,又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根本转变。他预言世界将发生三个变化:一,君不专,臣不卑;二,男女轻重同;三,良贱齐。认为天地生人,根本平等,君臣、男女、地位都应平等相待。这等于完全把传统儒家文化里“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否定掉了,哪里还能以此文化为自豪。[详细]

从“民国不如大清”看共和政体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立宪与革命的赛跑中,前者输于后者,令人扼腕,因为接踵而来的就是灾祸不止的社会大动荡。中华民国呱呱坠地时,多少人喜极而泣,但民国二年之后,事情慢慢就坏了。渐渐地,“民国不如大清”之说传将开来,出处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因为这绝不是某一个人的感叹。苦苦追求的东西竟然并不是想要的东西,国民的迷茫困惑可想而知。鲁迅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革命党人蔡济民在反思“建立民国”时写过一首诗: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赢得假共和。早知今日如斯苦,反悔当年种恶因。此诗在当时传诵一时,可见从精英到民众都在进行着痛苦的反思。“反悔当年种恶因”,这恐怕已经不只在说“民国不如大清”,简直是想回到大清了。[详细]

欲拒还迎,国人对于“西方”的复杂情绪

我们为何总是一边喊着“支持国货”一边迷恋外资企业,一边高唱热爱祖国一边为出国倾家荡产?我们提起“西化”唯恐避之不及,昔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依稀回荡在耳边,但睁眼看看,生活中,到处都是西方的痕迹。

西方文化强势落地,从辛亥年间中西医“短兵相接”可见一斑

1927年,宋美龄和蒋介石大婚,宋美龄一身白色拖地婚纱,蒋介石着黑色西装。两人完全西化的装扮在上海滩掀起轩然大波,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效仿对象。这一年,孙中山因肝癌已离世两年。曾有人劝孙中山试试中医,他说:“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对来自西方的科学之笃信,全在其中。

二次鸦片战争后,西医打着科学旗帜强制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达官贵人以找西医为时尚,中医地位受到挑战。辛亥第二年,出现了第一次中西医之争,其导火线便是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详细]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建立西医专门学校,完全没有涉及到中医。其后颁布的教育法令和修订法中,两次都没有将中医药列入在内。一些留学归来的学者也开始打压中医,学者余云岫更是称中医药阻碍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效仿日本废止汉医的做法废除中医。

中西医之争从那时起便没有停息,且有愈争愈烈之势。前有孙中山肝癌晚期拒吃中药,后有梁启超强忍委屈为西医辩护,这只是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强势入华后,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的一个典型。[详细]

“全盘西化”说时不时沉渣泛起,谁在被怂恿?

让国人谈虎色变的“全盘西化”一词,出自胡适1929年的一篇文章。他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1934年,陈序经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此言引发了三十年代的文化大论战,站在“全盘西化”论一方的,还有胡适、张佛泉、熊梦飞等。60年代,台湾的李敖、居浩然再次挑起“全盘西化”的大旗,主张全面移植西方文化。80年代初,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再次出现了全盘西化的主张。

今日看来,全盘西化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最早“脱亚入欧”的日本其实也还保留着诸如和服、榻榻米等诸多“国粹”。在政治体制领域,即便是西方各国也并不完全相同,有君主立宪制,有彻底的三权分立,孰优孰劣,难以简单定论。试问:如果“全盘西化”、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那么去照搬哪种模式?[详细]

海归潮抵不过“移民进行时”又是这般的讽刺

前两年热炒的海归潮还未平息,移民潮又成热点话题。海归们说,还是国内机会多;新移民说,去国外是为了找机会……如此矛盾,如此讽刺。

韩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国,就是如果有选择的机会你还愿意生活在这个国家。”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人口流动障碍,正变得越来越少,有了选择的自由,你还愿不愿留在这儿,渐渐成了一个话题。近些年井喷的移民热情和出走的国家精英,交了自己的答卷。谁让你生在中国!这是当今人们对社会问题无法释怀时常用的感叹。也有心灰意冷者发出“赶紧移民吧”的帖子。如果有机会,你会移民国外吗?根据某权威调查,选择不会的网友,只有不到两成。[详细]

中西之间,始终有一根拔不出的刺

今日之中国,再不是百年前那番落后、被动之模样,经济上的超速发展,让中国人逐步挺直了腰杆,露出了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自信。蒸蒸日上的大势之下,国人对于西方的情绪也有了变化。

亡我之心不死,要警惕西方“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一词出处不可考,但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人用它来反对提倡西化的胡适了。《功夫熊猫》上映后也被冠以“文化侵略”之名,北大教授孔庆东撰文称:好莱坞把中国的符号拿去了,还用“你的符号继续征服你。”“好莱坞不仅在赚你的钱,还要洗你的脑,还要征服你的心”。

类似备受争议的“舶来品”太多了,迪士尼落户上海,有人反对;洋节盛行,也有人反对。总是反对别人“走进来”,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程度呢?据中国科学院转发世界各国有关文化指标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位居世界第7,中国的“文化竞争力”位居第24,中国的“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则位居第57。这些数据,或许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考,我们的文化对于大众的历史情感、生命认同、共同记忆、精神归属和文化权利拥有方面,还缺乏在深度上、广度上的渗透,怎样才能使我们更多地建立起文化的自信,拥有更多的文化尊严呢?[详细]

“中国不高兴、中国可以说不”背后的反西方情绪

徐志摩曾说“我不知道,风朝哪边吹”,今日的国人说,中国不高兴。截然不同的心境背后,是一个在崛起的大国和一段错综复杂走向不明的中西关系。“中国不高兴”也许只是一个“非主流”的观点,但要反思的是,崛起的中国人究竟应该对中西方关系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无论是这些书中提倡的“要与西方有条件的决裂”,还是“中国要做英雄国家”,背后都有一种自愚自乐的心态:中国成了股东,不用再为世界打工,站出来很硬。这些“不高兴”病毒,正在毒化我们民族的心理,易感染人群是那些心理还在脆弱期的未成年人,以及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把青春期骚动发酵为国家人格愤懑,并发泄为暴力行为。[详细]

告别爱恨情仇,重塑大国的文化自信

曾几何时,中原文化同化了多少征服者

前文说过,晚清最大之危机在于,文化自信不在。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改朝换代,都是中原的王朝被打败的结果,比如宋朝败于蒙古族,比如明朝败于满族,而且有些败得十分惨烈,屠城的事也发生过。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把中原王朝一锅端了,我们仍然自信满满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我们在文化上有足够的自信力:军事上败阵并不可怕,文化上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战胜征服者,同化征服者,最后,征服者还得乖乖学我们一套,按我们那一套来搞,最后政权也还会回到我们手里。[详细]

“西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传统不在

邻国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崇,给世人留有深刻印象。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提出“脱亚入欧”的国策,“西化”程度远比中国为甚。二战战败后,日本终于认识到:一个国家可以没有政治、军事、经济的自主权,可以在“国家大事”上仰人鼻息,但是,只要传统文化还在,只要和服、柔道、寿司、榻榻米、歌舞伎……传统风俗、礼仪、节日还在,日本就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受人尊重的国家。文化独立的意义,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实质性的,是最本质的独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日本于1950年率先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1954年之后,又制定了对无形文化财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当代日本呈现给世界的面貌,一方面是高度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相对的古老和对传统的高度尊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达官显贵曾纷纷穿起西式的“燕尾服”出席音乐会,今天,日本的观众却重新穿起华贵的和服、以一种近似宗教崇拜的态度去观赏“能”或“歌舞伎”。而明治维新后曾一度遭禁止的大相扑,不但继续着“裸体的野蛮游戏”,更被日本社会视为“国伎”而普获尊崇。

他们在学习西方和保持传统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看看中国,拆古迹盖大楼、申故里搞旅游……用历史换来一堆毫无生命的身外物。这方面,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详细]

西方看辛亥

  • 历史学者:荒唐可笑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详细]

  • 驻华外交官:应予以承认

    “整个革命运动的重要基础是美国式的,无论是财政支持、革命理想、政治体制还是革命精神,都来自美 国;美国应立即承认此一临时政府,以表支持。”[详细]

  • 亲历者:希望中国能成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不仅促成了皇帝的逊位,同时也不妨看作“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认为东方的神已经沦落,只有西方的 神才能够拯救中国——面对突然爆发的辛亥革命,他本人最乐于看到的结果,就是“庞大中国,连同其4亿即将工业化的人口,无限的煤铁和其他矿产资源,儒教、 道教和喇嘛教等传统信仰,都会变成西方文明的一个巨大部分。”[详细]

辛亥人物志

宋教仁:孤独的民主先驱

杨度:帝王术与宪政梦

章太炎:革命路上的佯狂大师

赵凤昌:我为民国一手“接生”

结语

中国人爱西方,身不能至也心向往之;恨西方,丢不掉历史的包袱又扛上了未来的怨念;钟情西方,心心念念的都是他们的认可和微笑;仇视西方,莫名其妙地就站在了很多人的对立面。爱也罢恨也罢,又都只是我们自己的事,他们听来只莞尔一笑,并不在乎。俗话说“庸人自扰”,看看中西关系,似乎也是这回事。有点自信,最重要。

一百年来对西方的爱恨情仇——辛亥革命纪念之一 丁弘:——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 铁峰山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汇聚起民族复兴的智慧和力量——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侧记 三百年来受到两岸三地华人一致推崇的两个人是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丁弘:重新认识中山先生——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 铁峰山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闪耀辛亥革命历史光辉的写生油画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油画展·孙中山足迹写生油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七绝 .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辛亥革命网 -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罗志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社论)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弘扬中山思想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侧记 人民日报刊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历史的回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 历史的回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二) 历史的回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三) 【老齐出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四川书法展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两岸共同弘扬中山思想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思考 两岸携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 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任仲平: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