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2密港法师:论毛泽东在长征中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2:27

论毛泽东在长征中的作用

摘要:长征作为人类活动史上的一座丰碑,在长征中,没有毛泽东力挽狂澜,无私无畏坚定地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关键词:长征、毛泽东、红军

长征作为人类活动史上的一座丰碑,在长征中,没有毛泽东力挽狂澜,无私无畏坚定地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一、以敏锐的现治眼光力挽狂澜

莽莽五岭,细雨霏霏。望着受到湘江之战重创的队伍,毛泽东脸上布满了阴云。此刻,他为这支由他亲毛创建的红军的命运担忧,更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担忧。

尽管当时毛泽东已失去领导权,但为了红军的命运和前途,他一刻也没有放弃与“左”倾路线的斗争。从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拒绝,建议大多不被采用,在湘江之战前毛泽东曾建议用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方法打破敌人“追剿”计划,开展新的局面,对于红军继续实行战略退却非常有利。可这一主张却不被采纳,红军丧失了扭转战局的良机,终于酿成了湘江之战的悲剧。

此后,蒋介石判明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于是构筑了四道碉堡线及封锁线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集结重兵等着红军前去钻口袋,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按照中央高层的计划,红军八万人马准备转移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李德、博古无视敌情,仍顽固地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危急时刻,毛泽东竭力主张放弃前赴湘西的原定计划,改向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在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支持和努力下,力排非议,在黔东南重镇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的主张占了上风。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前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转兵黔川寻求发展。由于毛泽东这一正确主张被接受,红军实现了长征以来战略方针的首次转变。避免了红军可能覆灭的危险。

一名曾参加红军长征的老战士说:“红军免遭进入敌人包围圈的危险,兵分两路入黔,连续攻克八九座县城,胜利抵达乌江南岸,把蒋介石的追兵远远甩在了身后。部队士气昂扬,斗争势如破竹,长征初期那种被动挨打和低沉消极的气氛一扫而光。”许多红军将士都一样,在胜利中认识毛泽东,在失败中更进一步认识毛泽东,他们忘不了,是毛泽东和朱德运用游击战争的法宝粉碎了蒋介石一次比一次凶猛的“围剿”。“左”倾路线的领导人自称百分之百正确,然而,短短几年,不但使党在白区的有生力量全部丧失,而且丧失了根据地力量的90%以上。痛定思痛,党和红军从血的教训中得出结论:唯有毛泽东才是使红军摆脱绝境,走向胜利的领袖。

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中共中央于1935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并非偶然。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长征,毛泽东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多次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并在行军途中开导一些领导人,并让他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在此情况下,遵义会议在红军力量薄弱和中国共产党几平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胜利召开。会议否定并批评了博古、李德等在军事上犯的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新的领导,从而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多方面的指导,包括有益的帮助和错误的指示,而遵义会议是在双方中断关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毛泽东一生功业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针,忽东忽西,神出鬼没地穿插于敌重兵之间。在遵义以西的四川、贵州边界反复四次渡过赤水河,巧渡金沙江,使敌军频频扑空,疲于奔命,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后又成功渡过天险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过人迹罕至的大雪山,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顺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

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战争。在长征途中,张国焘自持人多,扔兵自重,反对北上,向党闹独立,分裂党和红军,给党和人民军队告成了严重损失。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达维镇会师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反对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应是红一、四方面军今后的总方针。他个人的野心膨张,想以兵压党,篡夺党的最高领导权,坚持向川康边发展的错误方针,进而不断向党中央提出要“速决统一措挥的组织问题”,要求自任军委主席之职,并有“独断决行”的权力。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中央粉碎了张国焘的野心图谋,89日,中央在《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唯一的,绝对的领导下,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就没有苏维埃革命运动”。毛泽东认为:“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共产党的这种绝对的领导权,是使革命战争坚持到底的重要条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绝对领导,是不能没想革命战争能有这样的坚持性的”。

面临党内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但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最终争取了张国焘的北上,虽损失了一些力量,但最后还是有了甘肃会宁的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的壮奉。

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红军一次次从困境中走出来,使中国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走出敌人的包围圈、翻越雪山、踏过草地、粉碎分裂主义,为完成战略转移的目的,保存和巩固了革命力量。

二、无私无畏的政治胸怀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多一个人多一份力,毛泽东在长征中注意了团结这一问题,在领导层中极力争取可团结的力量。

争取王稼祥,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因伤病坐担架随队行动,经常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身负重伤,同样坐担架的王稼祥同行。因此,结识了这位由苏联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毛泽东一边行军一边与王稼祥交谈,到宿营地休息时更是经常彻夜长谈,商谈了许多有关领导党和军队的问题。在毛泽东的说服和教育下,王稼祥逐渐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以崭新的姿态开始向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奔进。因此,在通道合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上,王稼祥都坚决地支持了毛泽东的意见。在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时刻,在毛泽东发言后,王稼祥更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积极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投下关键的一票。也给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转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可以说是毛泽东在团结的前提下争取的领导人之一。

极力说服张闻天。张闻天是从苏联回国的临时中央领导人,在党内地位高,影响大。毛泽东耐心、苦口婆心地开导,说服和争取他。张闻天到苏区工作是受到“左”倾中央派的排挤,派他到苏区政府工作,意在一箭双雕,既排挤地又排挤毛泽东对苏区政府的实际领导。在张闻天到政府就职的命令正式发表后,毛泽东主动同他作了几次长谈。一起工作后,相互的接触越来越多,相互的了解也越来越深。毛泽东主动与张闻天搞好团结,极力接近他,循循善诱,使他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越来越靠近,他也表现出对毛泽东的尊重。

长征中,张闻天谈论他与博古之间的急论,毛泽东则结合实际科学地分析“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和危害,说明自己的主张。在毛泽东的开导和启发下,张闻天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在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后,敌人已经发现中央红军要已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正在调集大量兵力包围中央红军。张闻天发现这一问题后便向毛泽东说了紧急情况,并问:“应该怎么办?”毛泽东明确回答:“不能再照原计划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了,而应该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张闻天说:“你的意见是正确的,否则,我们会中敌人的计谋,处境更加危险。”因此,在中央军委召开紧急会议时,张闻天态度坚决地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当时,张闻天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书记处书记,他的积极行动,对于配合当时还不在中央领导核心,在中央基本无发言权的毛泽东进行纠正“左”倾路线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紧接王稼祥之后发言,旗帜鲜明地支持无毛泽东的意见,对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作了深刻的批判,并明确提出必须由毛泽东出来领导,在这之后的长征中,无不显示着他们之间的团结。

与周恩来密切合作。在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中央时期,周恩来是重要领导人之一,堂内是政治局常委,军内是红军总政委、军委副主席。

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后,逐步认识到毛泽东的主张和战略战术原则的正确,并从实践中学到了毛泽东创造的适合中国国内战争实际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等军事思想。在毛泽东已被排挤出根据地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的情况下,周恩来仍坚持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朱德等灵活运用毛泽东在第一、二、三次后“围剿”中克敌致胜的战略战术原则,使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辉煌的胜利,使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兵力损失过半。惨痛的失败教育了周恩来,使他对李德,博古执行的“左”倾军事路线怀疑、抵制和批评。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战略战术原则的正确,从老山界开始行动上已经站在毛泽东一边。193412月中旬,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后,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提出改变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能够稍事整体。恢复体力和战斗力。周恩来公开站在毛泽东一边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尽管李德和博古坚决反对,但政治局多数同志从全局出发,同意了毛泽东西入贵州的正确主张,使中央红军避免了多出我军五、六倍敌军的围追。会议通过了放弃“左”倾“三人团”原订的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于湘西,而在川黔边最初与遵义为中心创建新苏区的战略方针,还决定恢复过去毛泽东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从此,毛泽东又开始参加对红军的领导工作。

猴场会议召开,批评了李德、博古的错误意见,重申了黎平会议决定的正确方针,规定了“三人团”要取代军委所作出的作战方针,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样就从组织上开始纠正李德对中央红军的荒谬指挥,开始恢复党领导军队的正常状态。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中起了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当王稼祥提出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倡议时,周恩来更是毫不犹豫地支持。遵义会议召开时,周恩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并全力推举毛法东为我党我军领袖。可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个领导人间的理解,支持和默契。

在团结领导人的同时,也积极的团结红军的队伍。1935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达维镇胜利会师,这本是一个很好的结果,但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党内领导的分裂的问题。个人野心膨胀的张国焘凭借红四方面军的绝对优势,想以兵压党、篡夺党的最高领导权,在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开始发难。对毛泽东筹人的领导权虎视耽耽。许多党内领导人建议把张国焘开除党籍,可是毛泽东却不同意,因为他看到了红四方面军中的力量和广大指战员,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毛泽东放弃了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建议。也因为没有开除地才有了后来在甘肃会宁的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的壮举。可见毛泽东无私无畏地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使红军长征走向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俗语。

在团结的基础上,结全中国实际,分析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在战争实践中发挥高超的指挥艺术,创造了一个个不可理喻的战争奇迹。

三、以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艺术夺取长征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运筹帷幄、多谋善断、高瞻远瞩、纵横捭阖、所向无敌的指挥艺术,在战争指挥实践中锤炼和表现出来,令世人交口赞誉、叹为观止。在长征中,毛泽东创造了弱军战胜强军的奇迹,与敌 人运动、周旋、适时进击、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等。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高超指挥艺术的表现。1935129日,红军各路纵队经土城,原厚场向西第一次渡过赤水河。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赤水县城,相机从四川的沪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但由于国民党军重兵阻挡,四面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在川黔边境。针对这一情况,为保存兵力,红军决定暂缓北渡长江的计划,待机歼敌,毛泽东决定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集结,218日至20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难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重入贵州,迅速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完全出敌意外,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取得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获三万敌军的胜利,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同时使追击之敌落在红军后面三至四路程,争对蒋介石的部署,毛泽东立即指挥红军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再次转兵西进,毛泽东以红九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排徊寻敌,吸引川军向东,迷惑敌人,以主力由遵义西进寻机歼敌,进一步扩大战果。316日至17日,红军在贵州的茅台地区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重入川南,再次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途中击溃川军一个团的拦阻,而迅速进入附近山沟丛林用隐敝集结。同时,派出一个团的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向西北挺进,佯装红军要北渡长江的态势,使蒋介石上当受骗。

鉴于调动敌人向西的目的已经达到,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向东”,“渡过赤水河,寻求主动”(2)。321日至22日,红军主力由大村,两河口地区北上,在二郎滩,太平渡等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并从敌人重兵间分路向南急进,直逼防守空虚的贵阳城。而后红军主力乘虚从贵阳、龙甲之间,迅速空过湘黔公路,大踏步地由黔南向云南前进。从此,中央红军转入无保垒地区机动作战,取得了运动的自主权。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是运动战中灵活用兵的光辉典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红军长征史中,写下了美丽的篇章。

巧渡金沙江,在蒋介石亲自到昆明督战,急调军队增援云南并派飞机在金沙江一线侦察红军行踪的情况下,红军一军团经武定、元谋迅速赶到当时川、滇的主要通道——金沙江的龙街渡渡口,但此处江面宽阔,敌机可以低飞骚扰, 不便渡江。为了迷惑吸引国民党军,毛泽东出了个主意叫红军伪装架桥,作出要渡江的架势,果然国民党军以为红军主力将在龙街渡渡江,便集中全力围追,企图围歼红军于元谋地区。此时,红军中央军委纵队和三五军团分两路向禄劝方向的金沙江急进,军委纵队干部团抢占绞车渡、三军团抢占洪门渡、五军团垫后掩护。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找到七条小船在绞车渡开始渡江。毛泽东渡江后,就在渡口边一个山洞内日夜指挥大队人马迅速过江。人多船少,经过七天七夜,红军才全部渡过金沙江。可见毛泽东的多谋善断。

抢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两边是险峻的高山,部队在深山沟中,没有回旋余地,极易被敌军伏击歼灭。此时蒋介石一面令薜岳、周浑元部继续围追堵截,一面令四川军阀杨森为大渡河守备指挥,并要想方设法捉毛泽东。

毛泽东首先给红军打气,激励军心。再让红军先遗队冒着细雨在夜间火速赶到安顺场,迅速消灭在那里恭候的敌军,控制了安顺场渡口,加紧渡河准备。

翌日上午,由十七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在连长率领和南岸红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乘一条小船,随着汹涌的波涛颠簸前进。小船劈涛斩浪迎着弹雨前进,靠岸后勇士们猛攻,很快控制渡口的工事,红军继续渡河,全力杀敌,敌人军心大乱,全部溃散。占领渡口,乘胜追去,并在渡口下游缴获两只小船,要很快渡过全部红军实非易事。毛泽东立即决定,红军一师继续渡河,沿左岸北上;主力沿右岸北上,直奔距安顺场三百二十里的沪定桥。

时间只有一天,路程却有二百四十里,沿路不但有高山深谷,而且还有敌人的阻拦,极之艰难。赢得时间就是赢得胜利。红军必须分秒必争,三步并作两步,一夜急行军,在拂晓前终于抢先国民党军赶到了沪定桥,占领了桥西端,经过一天的争夺,控制了沪定桥。在此毛泽东发挥了“兵贵神速”的兵法。走出了历史的梦魇,走出了历史上石达开未能摆脱的境地,留下了长征史中一段神兵佳话。

19358月走出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渡过白龙江,通过残缺而危险的栈道,夺取腊子口、突破渭河防线和西兰公路、平固公路之间的防线、越过六盘山高峰,于十月十九日到达陕北保安吴起镇,与刘志丹为首的陕北红军会师。十月下旬在陕北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

总之一年的长征是毛泽东集中展现其卓越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的时期,毛泽东力挽狂澜,多次挽救了红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领导红军排除困难,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无私无畏团结党和红军,使党和红军团结一致。俗语说:“团结就是力量”,在团结的基础上,党和红军以弱小的力量击败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巩固了力量,为红军长征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的高超指挥艺术使红军保存了有生的革命力量,削弱了敌军的力量,为战略转移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毛泽东英明伟略的领导下,历经一年,跨过十二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

注释:(1)转摘自《毛泽东兵法十三篇》

2)转摘自《毛泽东兵法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