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崎兰丸和春歌:关于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3:49

       格律,是在唐朝时,因为要将诗词,拿到乐坊演奏,因此,诗就要讲节奏。
  而诗的节奏,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读诗,要按音节来,就是按两个字一个词来。所以,在偶数字上,就有略一停顿的感觉。因此,格律,主要体现在偶数字上。
  因此有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指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是要论律的。
  格律的音调,主要分为平仄两种音调.古代四声是:平上去入。
  现代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为平音.上声,去声,即为仄音.古代四声:平,
  包括现代的阴平和阳平,上为三声,去为四声。入声,是一种短促的,类似于四声的音调,上去入都为仄音。
  现在,我就说一下,句子中的平仄 。
  七言诗中,是以七个字组成的句子。
  前面已经讲过,音节是在二四六字上,因此,格律也主要体现在二四六字上。
  但要注意,这二四六字上的平仄,原则上是相间的
  就是平仄相隔,比如下面句子,以*代表一三五字数上的字
  则一句诗中的律为两种:
  1是:
  *平*仄*平*
  2是:
  *仄*平*仄*
  二四六字上,要为平仄平,或仄平仄 七律中,如果二四六字上的不是这样,
  二四六为平平仄,或仄平平,或仄仄平,或平仄仄,在对联里为平仄失替
  因此,都要以二四六字为平仄平,或仄平仄,为主要依据。
  下面,我再讲一下,每一联的律。

  上联的律如果为:*平*仄*平*
  下联的律就要为:*仄*平*仄*

  如果上下联的律调换一下,则为:
  上联的律就要为:*仄*平*仄*
  下联的律如果为:*平*仄*平*
  平仄,在每一联中的偶数字上,一定要相对
  即平仄相对
  平对仄,仄对平,音调要这样对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基本句式中的一三五七,补齐
  *仄*平*仄*,
  *平*仄*平*。
  补齐后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先要看尾音,尾音是要入韵的,而押韵主要以平音为主流。当然,偶有仄音为韵,也可以参照平音去做。
  因此,首联的尾音,都要用平。就是七律中的前两句,尾音不但要为平,而且要押韵。
  其余的字,由于两个字为一个音节,原则上就是,平前补平,仄前补仄。
  补完后,如果有不妥处,要改一三五上的律,二四六上的律不要动。
  这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七言句子中,尾部三个字,不能为三个平音,如果为三个平音,则为三平尾,是七律中格律的大忌,绝对不可以。
  和三平尾一样,句子尾部,也不宜出现三仄尾。三平尾,是严重的诗病,但三仄尾不算大的毛病,是稍有瑕疵,而不算出律。古诗中有三仄尾的,但无三平尾。
  上面是一种格式,再说另一种格式
  *平*仄*平*,
  *仄*平*仄*。
  这个补齐后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上面讲的,是主要的两种句式。
  但,这属于首联开头,还有变化的
  因为,我讲的是首联第一句押韵。如果整首诗押平韵,则首句尾音为平音,就必然要押韵,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如果整首诗押平韵,首联中第一句尾字若为仄音,就必然不要押韵,这是另一个原则。
  为何第一句尾字为仄,不可押韵呢?
  因为,如果第一句尾音为仄,而押了韵,和第二句平音韵相押韵,就属于平仄通押,这在诗律中是不允许的,是与三平尾一样的大忌。
  平仄通押,在有的格律书上,又称为平仄通叶,通叶就是通押。理解这个词汇,看到这个时,就要明白是怎么回事。
  现在,我再给大家讲一下绝句的做法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个典型的律绝,就是七绝完全按照格律来的。
  韵脚为:天、船。我们可以看到,首句尾字为柳,没有押韵
  这就是首句不入韵
  首句不入韵,那尾字就要为仄,柳即是仄音。
  这首诗的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人就说了,门字不是仄
  当然了,这个是这首七绝的格律,不是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说法么?
  因此,门为平为仄,这就是无关紧要的,和西岭的西字一样,平仄可不讲
  这首诗,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七律
  什么叫仄起?
  就是第一句的第二字为仄音的,就叫仄起。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为平音,就叫平起。
  平起和仄起,对一首诗的影响巨大。因为平和仄是对立的,如果平起的诗,和仄起的诗一对比,就会看到相同的行数中,二四六字是完全对立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仄起首句不入韵绝句。把上下联变化一下: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就是平起首句不入韵绝句。因为含是平音,这诗就是平起。

  再以这首诗为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你会看到:
  第一句和第二句为一联,这平仄是对立的;
  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两联相邻句,这平仄格律是相同的,当然,尾字要除外
  第三句和第四句为一联,这平仄也是对立的。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律,为平仄相对
  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律,为平仄相粘
  粘,你是念成“占”(一声),或是念成“年”,都是无所谓的。
  七律讲的是律法,要明白格律是怎么回事。
  七绝的律,无非如此。
  把七绝的律,每一句前拿掉两个字,这就是五绝的律
  五绝的律与七绝的律相同,就不用再讲了。
  现在,我讲一下做诗大忌:
  1、三平尾,这是第一大忌,绝对要避免。三仄尾,也尽量避免,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不妨用一下,但一首诗中不要出现两个三仄尾。
  2、不能平仄韵通押。绝句和律诗中的韵脚,不能平仄通押,平仄通押是第二大忌,要坚决避免。
  3、要避免孤平。
  我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孤平。
  对,你看我讲的,你就知道你的毛病在哪里了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面“两个黄鹂”的格律为例
  如果将第四句中的第三字,平改为仄,按二四六平仄相间原理,这是可以的。
  但是,这样的句子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第四字为平,就是孤平。 前后,各有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为两仄夹一平,这就是孤平。诗中不允许出现孤平,犯了孤平,是诗中的第三大忌。
  如果,把这句“仄仄仄平仄仄平”,再改一下第一个字的平仄,则为: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也是孤平
  还是前后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还是孤平。
  因此,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在实际应用中,第三字有恰当的字,需要改成仄,即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前三字的平仄动不了,因为你已经写好了,第四个又是二四六分明的音节字,也不可以改,因此,只能改第五字。
  于是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样就避免了孤平,也完全合律。
  这里面的格律,就是要避开大忌,此不动,则彼必动的原则。
  七个字中,第三字若毁于平仄,而形成了孤平,就要在第五字上找回来,避免孤平。
  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诗句行文,要注意,两个平声字、平个仄声字,尽量挨在一起,不要管是在,一二字上,还是二三字上。一二为平,三四为仄,这样顺着来。如果二三为平,则四五为仄。就是平声字和仄声字,尽量搞成两个一组。
  若弄不成组,不犯孤平,也是可的。
  下面,我讲一下七律。
  七律,在形式上,就是两首七绝叠加在一起,形成八句,共四联的诗句结构。
  下面,以我的一首七律为例:

  七律·北戴河老虎石海滨

  石如老虎水无涯,平仄波涛卷雪花。
  鸟带风光争倩影,舟行画布赛灵槎。
  粼粼海律声声碎,点点云鸥处处家。
  惬意松楼迷望眼,烟霞叮嘱浪淘沙。

  这个格律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我用的,完全是今韵,而非平水韵。
  除了尾字,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是相对的。
  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是相同的。
  第三句和第四句,平仄是相对的。
  两个相邻的联,即上联的下句,下联的上句,格律是相同的
  这就是七律的格律法,其中的诗忌三条,与绝句是一样的。
  每联格律相对,上下联的相邻句格律相同(即相粘)。
  因此,第一句是仄起的句子,第八句也一定是仄起的。
  第一句是平起的句子,第八句也一定是平起的。
  这是规律
  格律上主要是这三条。
  还有是格律之外的,就是诗中不要有重字,如果要有重字,则属于必要的重复,为修辞方法。

  重字,格律上还要对重字
  比如我那首诗中有:
  粼粼海律声声碎,点点云鸥处处家。
  粼粼--点点;声声--处处。
  这就是重字相对,要严谨。
  七律的格律,就是在七绝的基础上,又加了四句,根据同联相对,邻联相粘的原理,这样的格律,你自己都可以推算出来。
  自己能推算出来的东西,还要去背七律的律谱,你说有意义么?
  有方法,有原则,有避忌,有规律。这几项形成了严谨的七律的格律,这就是自然而然,从心算出来的格律。
  我们写诗,有了一句,就确定了平起还是仄起,还有诗的基本格调。
  还要把格律的律谱摆在旁边,再去作诗么?这个七律,就是谙熟于心的规律。
  就是写词,有的词谱,也是有规律的。
  我简单告诉你一个词谱,你不用看,你就会了。
  就是《卜算子》,记住了每段的句子为:五五七五,一共两段。
  而且,卜算子的每一句都是仄起的,押的还是仄韵,这个律谱,你自己不就可以推出来了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