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子和奇迹世代的相聚:断食与李叔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8:01:35

2007-12-02 19:26:16 来自: boks.dll(burps in smilence)

瑜伽断食法
对一切生物来说,断食是天赐给身心的改造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动物界中,不管是狮,虎,象这样的大型动物,还是鼠,虫这样的小动物,只要一生病,就会自己寻找一处静谧的地方,通过彻底的放松,休息,不吃不喝,以消除病毒,恢复健康,这就是动物界的断食法。植物界的各类植物随四时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中周期性的冬藏是其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这便是植物界的断食。人类虽然拥有发达的科技文明,终归是生物界的一分子,也许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方能拒绝疾病的侵蚀,拥有健康而幸福的生活。

据说,古代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比如耶稣,摩西,穆罕默德,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甘地等圣贤,都有定期的断食记载,他们借断食消除宿便毒素,提升思想和心灵的境界,以达到超凡如圣的境界。

相比之下,现代人的饮食生活反而违反科学。他们往往只注重营养的获取量,而忽视身体的废物的排除量,更加漠视净化身心的方法。实际上,人们长期摄取的食物中,含有一些较难排除的毒素,在体内不断的浓缩,累积,最终导致身心的异常状态。初期阶段,身体会出现疲倦,精神紧张,健忘,头疼,消化不良,心情郁闷等状态,继而出现口苦,经常感冒,皮肤过敏,便秘,腹泻,呕吐,关节僵硬,尿频,高血糖,高血压,严重焦虑,恐惧,易怒等问题,最终导致身体的各种病变,如溃疡,关节炎,痛风,偏头疼,白内障,失眠,不孕症,糖尿病,肝肾病,癌症及精神分裂症状等,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必须尽量避免身上产生毒素,这可以靠素食来实现。此外,当依靠断食来有规律的清除毒素也不可或缺。当停止进食时,能源的补充线暂时中断了,身体就会消耗体内的大量储备能源。首先利用糖类,其次利用脂肪和油脂类,最后利用蛋白质类。通过合理的断食,可以高效,安全,快速的自我燃烧废物,释放埋藏在人体深处的毒素,并且使身体各个器官得到充分的修养,整个身心焕然一新。因此,断食时防治现代文明病的一剂灵丹妙药,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断食法在瑜伽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上述对于身体的作用之外,断食还在控制心智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它能避免人体产生过多的精华液。人体精华液一旦过多,将使生殖器官,性腺及控制低等欲望的脉轮被过度刺激,产生过度的食欲和性欲,从而干扰身心的修炼。在断食期间,较低层的欲望被抑制住了,思维特别清晰,是最好的灵修时机。因此,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修行者都依靠断食法经过长期改进,能把断食产生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是方便,安全而又自然的断食法。在断食过程中,并非什么都不吃,其间可进食少量的蔬果或米汤,以维持体内的代谢活动。因此,瑜伽断食法对现代人是非常实用的,与“苦行” 的绝食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法。只要持之以恒地加以实践,健康与体能情况自然会有飞跃性的提高。

一、断食的真意:
断食真正的意义是在灵修锻炼上,瑜伽论中断食的梵文名称为 UPAVASA ,其意为保持最亲近至上意识的状态,亦即将个体心灵融入至上意识之波流中。因为断食的时候不须要用太多能量来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如果以适当的灵修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他们的心智到最高的意识境界。断食除了灵修的目的外,也是最古老的自然疗法之一,及用来控制心智和食欲的方法。

二、为什么要断食:

(1) 在瑜伽保健及自然疗法方面:
   我们所吃的食物,一半使我们赖以维生,另一半使医生得以维生.由于人长期的摄取食物,一些较具毒性的物质,身体较难排除,在体内有浓缩的现象,或起居不调和,毒素累积的结果,在初期身体会感到疲倦、精神紧张肌肉紧张、消化不良等,而后慢慢形成病变如溃疡、关节炎、痛风、失眠、肝肾病、癌症、及精神分裂等。因此保健之道要避免身上产生毒素,及规律的清除毒素,清除毒素最好的方法是断食,停止食物进入身体,让身体自动清洁一下,消化体内累积的过剩的废物并将它们排泄出去。

(2) 在控制心智和食欲方面:
  食物在体内经一连串的转换成为精华液(淋巴)精华液不足会导致疾病或心智迟钝,但过多的精华液会使生殖器官、性腺及控制低等欲望的脉轮,会被过度刺激形成过多的精液,产生过多的性欲,干扰到身体及心智。每月断食二天,只吃28天,可使身体得到足够的食物,以制造适量的精华液,同时也不会有过多的现象。其次科学家认为在满月,新月二天,通常是大潮的日子,月球、太阳等星体对地球的吸引力较大,同时对人体的影响力也较大,会把体内的较多的水分吸到脑部,这些多余水分会干扰脑的功能,引起情绪或行为之异常,使人的情绪变得较浮燥,这种情绪的扰动在新月、满月前三天就开始了,所以配合新月、满月断食可帮助人们控制心智及情绪的作用

(3) 在灵修锻炼方面:
   吃饱的肚子没办法思考,断食期间,人的能量不需照顾较低层次的欲望,而使大脑特别清晰,是最好的灵修时机。许多伟大的修行者在断食期间的修炼过程中悟道。

三、断食的种类:
有长时间的断食和短时间的断食。除特殊需要,及有专人指导下外,瑜伽的锻炼较鼓励一般人做从日落到下下次日升,约36小时的断食。

四、断食日期:
最佳时间约在月圆月缺前三天左右,即农历的11及26日左右二天。

五、断食的几项原则:
(1)可采渐进式断食,先只吃流质食物再减少餐数,或只喝水,到全不吃不喝。
(2)在开始练习断食时,如果会感觉肚子饿、没有体力,表示身上毒素多,可以喝柠檬水或水断食,效果较佳。
(3)当身体感觉有燥气时,最好喝柠檬水或水断食。
(4)生病时,最好请教瑜伽老师如何断食。
(5)怀孕的妇女及成长中的小孩,不应断食。

六、断食感觉:
(1)身体不净时,会有渴、累、酸、体力不继等感觉。
(2)胃肠功能不佳时,有饿的感觉。
(3)身体健壮时,会有精神好,睡不着觉的现象。
(4)身上毒素多时,有舌苔及口臭的现象。

七、复食:
复食的工作非常重要,若复食的好效果加倍,复食不好则没有效果,甚至反效果。以下简单的介绍复食过程
(1)断食过程中不时地刮去有异味的舌苔。
(2)喝大量的柠檬水(加盐巴效果更好),可加速清除的毒素。
(3)喝完柠檬水后若胃肠不适时,可喝些糖水或蜂蜜水调和一下。
(4)吃早餐前,先吞食些香蕉(为碱性食物且营养成份高,并具有清除异味、毒素及滑肠的作用)。
(5)可能的话稍待些时间再吃早餐。
(6)早餐、午餐愈清淡愈好(避免让肚子一下子又充满有毒素的、酸性的食物)。
(7)断食后,要好好的洗澡,将汗腺排出的毒素洗去。
(8)喝完柠檬水后有时会连续的上厕所,拉出又臭又脏的大便(非腹泻)。

@import url("/css/pop_login4.css");X

登录 · · · · · ·

  • 2007-12-02 19:33:48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表面上尘世劳劳,可在他的内心里倒有几分归隐之意。他写过四首歌:《幽居》、《归燕》、《月夜》、《幽人》,都是一个主题-"归隐"。

      李叔同在读了夏丏尊介绍的日本杂志中有关断食的文章后,他的信仰和信念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转变。根据日本杂志上的介绍,实行断食须在寒冷的冬天方才适宜。为此他初步确定的断食时间是当年的农历十一月。寒露那一天,他作了一首《题陈师曾画荷小幅》(陈师曾是李叔同的朋友,画家)。

      词曰: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断食是需要一处安静的地方的。根据西冷印社社友叶品三的推荐,他选中了虎跑寺。

      虎跑寺有一位大护法,名叫丁辅之,是叶品三的朋友。于是经介绍,李叔同就于1916年农历十一月底,也就是学校放年假的时候,住进了方丈楼下的一间空房子里。

      为了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断食感受,李叔同郑重地写下了《断食日志》。

      十二月一日,晴,微风,五十度。断食前期第一日。疾稍愈,七时半起床。是日午食粥二盂,紫苏叶片,豆腐三小方。晚五时食粥三盂,紫苏叶二片,梅一枚。午后到寺外运动。

      余平日之常课,为晨起冷水擦身,日光浴,眠前热水洗足。自今日起冷水擦身暂停,日光浴时间减短,洗足之热水改为温水,因欲使精神聚定,力避冷热极端之刺激也。对于后人断食者,应注意如下:

      (一) 未断食时练习多食冷开水。断食初期改食冷生水,渐次加多。因断食时日饮五杯冷水殊不易、且恐腹泻也。

      (二) 断食初期时之米粥或米汤,于微温时食之,不可太热,因与冷水混合,恐致腹痛。

      ……

      二日,晴和,五十度。断食前期第二日……是日苔白,口内粘滞,上牙里皮脱。精神如常……

      晚侍和尚念经,静坐一小时……

      三日,晴和,五十二度……是晨觉饥饿,胸中搅乱,苦闷异常,口干饮冷水……

      四日……是晨气闷心跳口渴,但较昨晨则轻多矣,饮冷水稍愈……

      五日……本定于后日起断食,改自明日起断食,奉神诏了也。……

      六日……断食下期第一日……手足乏力。头微晕,执笔作字殊乏力,精神不如昨日……

      七日,阴复晴……心跳微作既愈,较前二日减轻……晨览《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

      十日……四时半醒,气体精神与昨同。起床后精神至佳……

      李叔同在虎跑实行的断食十分顺利。他在第一周是半断食,第二周是全断食,第三周一反第一周的顺利而行之,结果良好。他在断食后,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觉得身心灵化,似有仙像。他在断食期间,平时在多以行笔字打发时间,各种书体都写,笔力丝毫不减,而心气比平时更灵敏、畅达,有一和脱胎换骨般的感觉。于是,他根据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为李婴。

      断食是按道人的规矩实行的,李叔同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断食自称"欣欣道人"。为了纪念这次经历,他拍了一张照片,也写过纪念性质的书幅。其中一幅只有两个大字"灵化",落款处写道:"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



    附录:生平介绍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 删除
  • 2007-12-02 19:46:12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悲欣交集”——福基与李叔同

    1918年,刚过完农历的正月十五,潮湿阴冷的杭州西湖边游人稀少,一个雨天的午后,西湖白堤南岸飘来了一叶小舟,在小舟停泊的埠头边,站立着一位僧人打扮的男子和一位年轻女子,两人四目相对,静默无语。风雨中,飘来远处寺庙依稀的钟声。

    这位僧人打扮的男子就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佛教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那位年轻的女子则是他的日本妻子,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几个星期后,他的日本妻子,特地从上海赶到杭州,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劝说丈夫切莫弃她出家。这一年,是两人相识后的第11年。

    1907年,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的李叔同,在东京结识了他的这位日本妻子,两人最初的相识是因为学习西洋绘画的李叔同急需一位女模特。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商贾之家,12岁开始学习传统诗书和中国绘画,父亲李筱楼曾是清末光绪朝的吏部主事,后引退持家,经营盐业和银钱业,因为乐善好施,李叔同的父亲在天津被人称为“李善人”。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我们家里头粮店后街62号,距离海河很近,离海河现在来量才30米,距离海河很近,往家里运银子都是用船来运,所以当时家里一时很红火。曾经成立过备济社,还有施馍厂

    1905年,25岁的李叔同在母亲王氏病故后,觉得再也没有可以牵挂的事,便决定寻找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这一年的秋天,李叔同离开中国,东渡日本留学。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他这个学习西方的经验非常成功,无论是科技上还是文化上还是教育上,都有那个非常长足的进步。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他能够他想到,就是说用最经济的方法,能够最快的速度,能够把自己的所要达到的目的达到,他就选择了到日本留学这个途径,也就是说借用日本这个跳板能够遥望西方的一些文化。

    到达日本后的第二年,李叔同剪去了脑后的长辫子,报名参加了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的入学考试。东京美术学校是现在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成立于1885年,1896年增设西洋画科。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教授)胡志毅:当时考这个专业的本科,相当有难度,三十个人考试,有五个(被)录取了,其中两个就是中国人,就是他跟曾孝谷

    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后,抱着吸收西方绘画理念的宗旨,李叔同开始了他从未接触过的西洋绘画学习。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他选择这个艺术门类能够把这个西方,最新的美术理念音乐理念,能够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把它吸收进来,然后传回国家,进行一些文化方面的宣传教育。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他的这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彻底,他对艺术也想追求个究竟,不只限于中国绘画这种绘画方法和绘画技巧,他也想把西洋画和裸体画,所有的绘画技巧,都想问个究竟,学个究竟,追求个究竟。

    西洋绘画注重写实,进行人体写实练习是一项必修的课程,然而寻找裸体绘画模特,成了李叔同在刚开始学习西洋绘画时最棘手的问题,李叔同先是在学校里用男模特进行人体写生,但女模特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办法解决。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在当时的日本,在艺术院校当中,采用裸体进行美术教学,这个事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李叔同自己在学画的过程当中,自然也按照教学的要求,做过西洋裸体画的训练。

    这一年的11月,带着浓浓凉意的秋风开始吹遍了日本东京的各个角落,这一天,正在练习绘画的李叔同无意中发现了给他送饭的房东女儿,刹那间,李叔同发现了自己寻觅已久的最佳模特人选。

    (《弘一大师》作者)徐星平:第一次见面,这女的给他送小菜,送米饭,这是最初的照顾。他在日本呢,他觉得日本比中国开放,在日本提出这个要求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在当时,日本的女子当中,作艺术院校的裸体模特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害羞的事情,

    李叔同请房东女儿作自己裸体模特的要求让这位姑娘觉得十分突然,裸体在日本并非一件有损脸面之事,但把它画在画上,当时,除了艺术学校外,在社会上仍然不被大众所接受。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关于这个日本的裸体问题呢,丰子恺有一篇文章,叫作《日本的裸体问题》,你比如说,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个裸体开放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你比如说,他们的温泉浴室,你比如说他们这个,丰子恺有一次,到一个日本的朋友家里去,然后门没有关,一个女主人就在家里洗澡,见到丰子恺之后,一点都没有好象难为情的样子,就是把自己的衣服一披,告诉他,对不起我失礼了,但是丰子恺同时他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日本艺术界所画的裸体画在公众展示的过程当中遭到了极大的排斥,甚至有官方,用树叶,用硬纸板把私处给遮掩住。

    女裸体三联画《智慧、印象、感伤》,是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的系主任,日本西洋画之父黑田清辉于1897年创作的,在东京展出时,因被指责为有伤风化,最后不得不从展厅撤走,然而11年后,他的中国学生李叔同却对一个陌生的日本女子提出请求,让她作自己的裸体绘画模特,这让这位年轻的日本女子十分吃惊。也正因为这个特殊的请求让这位日本姑娘开始对李叔同有了初步的印象。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我祖父青壮年的时候,是非常帅气的 他的脸型是长的,有一种东方青年的那种美。他的眼睛不是特大的那种大眼,也是很庄严的很东方的一种男性的一种美

    让李叔同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日本姑娘竟然很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理由是她觉得李叔同是一个有才华的,诚实的中国青年。

    (《弘一大师》作者)徐星平:日本这个女的,从小她也知道画画,对女的来讲也是很好的爱好,那女的后来跟李叔同结合起来,更是好机会了,所以她学李叔同画画,刚好学的是书法,绘画,(作)模特。她也要去,这女的也很自愿地参加了模特的行列了。

    从此,这位日本姑娘成了李叔同的专职模特,从这张模糊不清的李叔同当年的画作上,我们仍能依稀看到这位日本姑娘的神韵,每当画作完成,李叔同都会让这位日本姑娘评价一番。在一段时间的合作后,由于相同的爱好,又彼此真诚相待,两人开始跨越画家和模特的界限。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他平时在一起学画的时候,在一起有过交往,逐渐地增加了感情,所以就闯入了他的生活

    (《弘一大师》作者)徐星平:就是从画像开始表示感情的,就说我爱你行不行,李叔同知道这是真的爱情,因为李叔同那时候喜欢她,这是自己需要的,所以他坠入爱情圈里面了。

    1907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节,经过几个月的交往后,李叔同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滋味,尽管他早年在天津已经娶了一房妻子。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李叔同最早跟他的结发夫妻姓于,究竟叫什么名字我们现在也没办法考证了 我们大家都叫他于氏,天津的原配夫人,这个婚姻状况我们应该认为就是中国旧式婚姻的一个典型代表。也就是说,是父母为媒的,谈不上他们两个人自己之间有多少恩爱的感情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他对他的母亲非常孝敬,所以他母亲说话,这是由母亲来作主的,由我曾祖母作主为他定的这门亲,所以他对他母亲非常孝(顺),他母亲说话他是不去反驳的。

    出于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李叔同接受了这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着情感上的遗憾,直到这位日本女模特出现,这种遗憾才逐渐消散。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他很孝顺自己的母亲,既然是长辈为我定下的这门婚事,我自然要去服从,但是自己遇到了新的感情追求的时候,也自己具备了新的知识,新的观念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勇敢地选择了感情生活,

    新的爱情生活让李叔同的心境更加开阔,这一年,他在自己的诗作《朝游不忍池》中曾写道:小桥独立了无语,瞥见林梢升曙曦。——《朝游不忍池》

    不忍池是李叔同寓所边上的一个小湖,从此湖边经常有了李叔同和那位日本姑娘一起散步的身影。由于李叔同关于这位日本姑娘的文字记载很少,至今人们都不能完全确定她的真实姓名。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有的说叫诚子,有的说叫枝子,具体叫什么还真的不确切,也曾经到日本去找过这个人,有没有下落,一直也没有找到。

    1917年1月11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断食,在他后来所写的《断食日志》中曾提到一个叫福基的人,后来的研究者经过考证,觉得福基很有可能便是李叔同在日本结识的那位女模特的名字。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这个日记当中多次提到了福基这个人,而提到福基这个人的时候,讲到的事件都是私人的问题,你比如说给我送棉被,都是一些私人的问题,所以说我们认为这个福基可能是他的日籍夫人的名字,那么我们也问过一些日本学者,福基这个姓氏在日本,流不流行,都说确确实实是一个日本的名字。在弘一大师的这个研究过程当中,所有跟他交往过的人,我们几乎都能考证出这个人是谁,唯有福基这个人没有资料可考,所以我们倾向于意见,他的日籍夫人的名字可能是福基

    与这位日本姑娘相爱后,因为不用发愁模特的问题,李叔同很快掌握了人体绘画的技巧,同时,多才多艺的李叔同也开始了自己在音乐和戏剧上的创新。此前,他编写的《音乐小杂志》开始在东京印刷并寄回上海发行,成为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在与日本姑娘相爱的同时,李叔同还与同学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这个艺术团体春柳社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戏剧团体,按照他们的本意,这个团体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还是美术,还是戏剧都涵盖在这个团体当中,只是他们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先排一出戏,先进行一场舞台演出,可能更方便入手,所以说他们就决定,先从事话剧演出。

    1906年,长江中下游发生水灾,沿江各省均受灾严重,这个消息传到日本后,春柳社准备在东京组织一场以赈灾募捐为目的的义演,已经开始广泛接受西方艺术熏陶的李叔同立即想到演出新式话剧。留学日本之前,李叔同曾是有名的京剧票友,这张照片便是1901年李叔同在上海客串饰演黄天霸时的剧照。李叔同与春柳社其他社员准备上演的新式话剧完全区别于中国传统的京剧,而这时的日本已经有了新式话剧的演出,它也区别于歌舞伎、舞乐、能乐等传统日本戏剧。日本在现代话剧艺术的起步上,比中国早了十多年。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教授)胡志毅:京剧的话,比较强调就是写意,程式化,表演比较程式化,西洋话剧它强调不仅要写实,同时另一方面又是有造型。

    与春柳社的其他社员们商量后,演出的剧目确定为《茶花女》,由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改编而来。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教授)胡志毅: 当(时)又有那个话剧就是小仲马的话剧,他们就根据这个来改编,其中把后两(幕),阿尔芒的父亲去找玛格丽特那一段,加上最后是玛格丽特就是得肺病,抱憾终生嘛,这个两幕里边他们是选场演出,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为了排演这个《茶花女》,李叔同个人是在经济上出了很大力的,比如说舞台的背景,布景的设置,服装的购置,化妆,排练的费用,李叔同是出了很多钱的,所以说李叔同在这个排练,整个排练当中,应该讲是全身心地投入。

    由于新式话剧刚刚起步,没有女演员,李叔同在《茶花女》的演出中反串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演这个茶花女,他把留起来的小胡子也剃掉了,为了演茶花女,他就自己束腰,因为男的腰,怎么着也稍微比女的腰粗一点,他要束腰,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他为了使自己的腰能够收得更细,他就几天可以不吃饭,当然这个不吃饭不等于讲一点都不吃,就是节食,然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个照片,他的腰就非常非常得细,这个后面也有人回忆,他为了演得像,不惜于自己的身体

    中国戏剧有男子反串女角的传统,民国初年的四大名旦都是男子,在早年的话剧演出中,女角也基本由男子来演,这种现象一直到1922年,在美国学习戏剧的洪深回到中国才得以改变。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教授)胡志毅:洪深当时从美国回来以后,他最反对就是所谓男扮女装,反串,因为美国的这种戏剧的演剧制度,他因为看到了那是非常完整的一个戏剧演剧制度,所以他来了以后,就在戏剧协社里边,比如说他们当时也是要用反串的方式,而他在这里边 他就说他自己也搞一台就是男女合演的,两台戏放在那里,就是形成一个反差,人家就觉得那个男扮女装的这个戏就很可笑,就是男人扮女人,有种忸怩作态的这种样子,就是人家观众看着就不舒服起来了,本来没有反差的话,他没有这个感觉,一旦有比较以后,就觉得就是这个男扮女装这个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那么这样的话,洪深就认为当时所谓这个男扮女装就寿终正寝了。

    李叔同等人排演的话剧《茶花女》,由日本戏剧权威藤泽浅二郎担任导演,1907年,中国农历的正月,在东京基督教青年会新落成的剧场里正式开演。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教授)胡志毅:他们这个戏当时演出,据说还有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都来看,这个演出以后,反响也蛮强烈的,包括日本,包括国内都有一些报道,像松居松翁对他李叔同,(又名)李息霜,他的那个扮演玛格丽特还有很高的评价。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没有想到,他们这个时间所从事的这件事情,成了中国话剧的一个里程碑,也就是说,他们这个团体也就被后人称作是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而这出演出,这场演出成了中国话剧的一个开场

    这一天,福基也坐在了观众席里,看着台上的李叔同把玛格丽特悲惨的命运演得如此感人,也禁不住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茶花女》成功演出后,李叔同又演出了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后便没有再参与话剧活动,而是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了绘画上,福基继续作李叔同的模特,直到1911年3月,李叔同即将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回国,李叔同回国前,福基正式提出了与李叔同结婚的要求,并决定同他一起回中国。

    (《弘一大师》作者)徐星平: 李叔同当时反应(是)矛盾的,他又爱她又不敢带她,心情非常矛盾,最后女的提出一定要跟你走,跟你到中国,所以带到中国来的

    回到中国后,李叔同把日本妻子安排在上海居住,自己先是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图画老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正月十五,来到杭州六年后的李叔同,因醉心于佛法在杭州虎跑寺皈依佛教,为正式出家做着积极的准备。

    正月十五过后,在上海的日本妻子福基听说李叔同已经准备出家,便在李叔同挚友杨白民的陪同下,从上海赶到杭州,李叔同得知后,不好回避,于是同意在西湖边会面。初春的西湖,时常阴霾蔽日,淫雨往往不期而至,福基恳求李叔同不要弃她而遁入空门,但是李叔同去意已定,在送给妻子一块手表后说道: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说完,李叔同便离岸登舟。小舟在西湖的薄雾中渐渐远去。

    关于这一幕场景,李叔同的同学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 黄炎培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正式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号弘一。

    日本妻子福基与李叔同未育有儿女,在李叔同出家后回到日本,从此再无任何消息。

    李叔同在出家前创作有《送别》、《忆儿时》、《悲秋》、《月夜》、《春游》三部合唱曲等多首俗时歌曲,成为中国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百原寺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交妙莲法师,三天后,圆寂于温陵养老院。享年62岁。

    > 删除
  • 2007-12-02 19:48:46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弘一法师与念佛法门

    作者:黄夏年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代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土宗的大师印光老法师非常相契,推崇印光法师的念佛法,专门将这两人的念佛教说选入自己编的《晚晴集》和《寒笳集》里,作为礼品与人结缘,广为散发。他平常坚持念佛,尤其是在碰到了不顺心和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更以念佛为务。对一些上门学佛的人,他首先劝人念佛,然后再学佛。

      他还组织念佛会,参加活动,作演讲,强调念佛的好处,使人心向佛,众生归佛。弘一认为,念佛是学佛的门阶,生起信心的途径,增加定力的措施,获得解脱的归宿。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发出了“念佛不忘爱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狮子吼,体现了他的一片爱国赤子之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佛教徒抗击日寇的决心。他尤其重视生灵离世前的念佛,强调“一念”的作用,主张为即将离世的人实行助念,这是当代佛教临终关怀的源头,已为后人所效法。

      弘一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呵护众生,爱国爱教,著述等身,赢得了广大的佛教徒的尊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一位高僧。



      弘一大师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佛门巨匠。他出家20余年来,以身作则,关心佛教,严于律己,热心助人,做好表率,受到了僧俗两界的尊敬和崇拜。今天我们来回顾和讨论弘一大师的思想,缅怀他的业绩,对即将来到的下一个新世纪佛教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弘一法师与念佛的关系为论题,试图揭示大师的高尚品格,谬误之处,祈盼方家指正。

      念佛历史

      很多人都指出,弘一法师在佛学方面有这样一些特点,即:“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或“…… 律师入佛以后走的路有三条:研究的是华严,修持的是净土,弘扬的是律宗。” 以上两说虽小有出入,但无碍大局,不管是“崇信”还是“修持”,都肯定了净土思想是弘一大师一生的特色佛学思想体系之一,所以要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他的佛教贡献,净土思想是不能不谈到的。笔者孤陋寡闻,迄今所见,有关弘一大师的研究文章数百篇,已出版的书也有好多本,然而在这些文章中,谈大师的律学思想和华严思想的文章居多,谈净土思想的文章少见,目前仅见有杨梓铭撰《弘一大师对净土教义之信受奉行》一文,因此,对弘一大师的净土思想研究,至少在目前还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众所周知,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法门,它产生于印度,但完成于中国。庐山慧远(公元)法师组织白莲社,结众期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中国净土思想肇始。北朝昙鸾(公元476-542年)法师著《往生论注》,判易行与难行二道,其后道绰法师(公元526-645年)讲《观无量寿经》,著《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门,为净土宗的创立打下了基础。唐代的著名僧人善导(公元613-681年)法师讲经注疏,传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净土法门的特色思想之一是念佛。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到后来吴国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人译出的《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平等圆觉经》。姚秦的鸠摩罗什、刘宋的宝云等译出的《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都包含了念佛的思想,善导就认为,念佛是沟通他力本愿说、往生论二者的中介和手段,这也是净土宗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

      念佛有几种方法,一是观想念佛,二是持名念佛,三是实相念佛。所谓观想念佛是说通过静坐入定,观想佛的种种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佛所居净土的庄严美妙。持名念佛,即口称念佛或口念佛名,念佛名字,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本愿,以声声相次的念佛,是生安乐时。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道绰法师一生劝人念阿弥陀佛号,用麻豆计算数量,又穿木珠以为数,曾对善导的称名念佛法门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实相念佛说,即谛观佛的法身,体悟诸法实相。弘一法师以“净土为果”,念佛是他作为佛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那么,他到底从事的哪一种念佛活动呢,以下将就此展开讨论。

      念佛事迹

      弘一法师与佛教的因缘的确很深,可以说他从小在家受到佛教的薰染。他父亲的妾郭氏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长嫂也是一位佛教徒,会念咒语,曾教法师背诵经典。 法师5岁时因父亲有病乃至去世,家里请僧人做法,于是效“焰口”施食之戏。法师从小就在家里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坑上念佛玩。” 以上说明,弘一法师之所以能出家成为佛门一员,是有其缘由的,或者说这种因缘早就在他身上种下了慧根。所以从一开始,“念佛”就对他的成长起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

      1915年法师36岁,开始萌发出家的念头。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断食20余日,其间“或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或“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 1917年,38岁的弘一法师已经发心吃素,请佛经供佛像,天天烧香,甚至过年也住在庙里不回家。再过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为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书好友夏尊丏,延请宏祥、永志二法师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又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家后第一次给人写字。因为在他看来,得到大势至菩萨的果位,是通过念佛,才证得佛性的。此后,法师一生与念佛活动不能分开,据林子青先生著的《弘一法师年谱》记载,法师出家后与念佛縈縈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岁)大师劝旧友袁希濂念佛。又与诸道侣为卧病不起的小黄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岁)于新城贝山掩关念佛,书佛号。印光法师致书大师,劝其“息心专一念佛”。
      1921年(42岁)为女弟子朱贤英开示念佛。
      1922年(43岁)师患痢疾,留言临终时,请数师助念佛号,但病康愈。
      1923年(44岁)大师发愿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并请印光法师作“最后训言”。
      1924年(45岁)于绍兴城手写佛号千纸,分赠善友。
      1925年(46岁)复邓寒香书,勉励“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清除。”
      1926年(47岁)手书佛号赠日本竹内居士,并作题记。
      1927年(48岁)师与当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见面。又自题菩萨号,由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岁)致书蔡丏因论《往生论注》……引杨仁山居士谓修净业者须穷研“三经一论”,鸾法师注至为精妙。
      1929年(50岁)撰联赞地藏菩萨,“尽修忏法,愿生极乐,早成无上菩提”。
      1931年(52岁)撷取《灵峰宗论》名言,成《寒笳集》。又与道俗助念佛号,送圆照禅师往生。发明“听钟念佛法”。
      1932年(53岁)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撮录古德嘉言,普劝念佛。
      1933年(54岁)在妙释寺为念佛会讲《改过实验谈》。
      1934年(55岁)至万寿岩参加念佛堂开堂典礼,为众开示三日。
      1935年(56岁)于万寿岩校读清末自日本请回的灵芝元照律师著的《阿弥陀经义疏》。开讲《净宗问辨》。
      1937年(57岁)于日光岩念佛会开示,节录《印光法师嘉言录》数则。致书鼓浪屿念佛会,谓“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净土法门;于当代善知识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师。”又移居南普陀,手书《观无量寿经》。为闽南佛学院学僧开示“净土宗入门初步”。
      1939年(59岁)为纪念法师出家20周年,于漳州尊元经楼开讲《阿弥陀经》,回向众生,同证菩提。
      1940年(60岁)于泉州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1941年(61岁)于永春城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1942年(62岁)于福林寺念佛期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在泉州大开元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1943年(63岁)圆寂前四天,独自默念佛号。遵法师遗嘱,众人助念法师往生西方。
      以上略述了弘一法师一生与净土念佛法门的种种事例,虽然这些事例还不完整,但已经足以表达出法师与净土念佛之间的因缘,也就是说,法师的净土思想和念佛情结,在他的后半生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和地位,也就证明了前面提到了要全面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理论,净土与念佛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资粮,不容忽视的这样一个事实。

      念佛理论

      上面曾经谈到,弘一法师从小就受到佛教的薰陶,念佛的举动在他还是孩提时代就已经有之。但是这仅是法师的外缘或助缘,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他的内缘或内因。法师出家后的事佛生涯里,念佛思想是他的佛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实践佛教修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方面,法师受到明代澫益和当代印光二位大师的影响最深,他编年谱、编文集,收入这二位净土大师的文章,宣传他们的思想,要信众学习。他说:“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统观以上印光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多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诰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当代印光法师教人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者,必先劝信因果报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乃云:‘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又说: “窃谓吾人辨道,能伏我执,已甚不易,何况断除。故莲池大师云:‘当今之世,未有能证初果者。’……若持名念佛,横出三界,校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乎?澫益大师也云:‘无始妄认有己,何尝实有己哉。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持净戒,求生净土,功深力到,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即见佛,即成佛矣。’又云:‘倘不能真心信入,也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了承当,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蓦地信去。’由是观之,吾人专修净业者,不必如彼禅教中人,专持己力,作意求破我执。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消除。较彼禅教中人,专持己力竖出三界者,其难易,奚啻天渊耶!(若现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当来见佛闻法时,见惑即断。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诚言如此,所宜深信。)但众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门深入者,有应兼修他行者,所宜各自量度,未可妄效他人,随分随力,因病下药,庶乎其不差耳”

      通过弘一法师赞叹的印光和澫益两代大师的念佛活动,可以知道,弘一法师崇尚的是持名念佛,即口称念佛或口念佛名。他自述:“义海渊微,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 “净土宗者为佛教诸宗之一,即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门也。此宗现在最盛,以求广大普遍,并利三根。印光法师现在专弘此宗。余亦归信是宗。甚盼仁者亦以自利利他。他如禅宗及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禅宗尤为不宜。以禅宗专被上上利根,当世殊无此种根器。其所谓学禅宗者,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 又说“余自信佛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但亦尝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如来圣典,提倡求生于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惟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则昔日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与本愿无违。” 弘一法师以念佛为归信,并把它作为“现在最盛”的法门,要求诵佛名号,并且批评其它的禅、天台、唯识等宗为“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的法门,特别是禅宗, “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此为弘一法师崇尚念佛的最有力之注脚也。

      不过,弘一法师虽然认为“他如禅宗及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但又从佛法圆融一味,诸宗融和的角度来解释了法相宗、密宗等人士的修佛西方的活动。他说:“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对有人提出的“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的疑问,他回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按照净土宗大善导大师创立的念佛理论,念佛主体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因素即念佛主体的三心说。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个方面。至诚心是真实心,亦即善导大师所说的:“至者真,诚者实。” 信佛要信的真实,不能假,相应之众生的身、口、意三种活动,就一定要以真实为基础,而“外观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之心” 是不能进入佛国世界的。这是从信者的活动的基础上而言的。深心又称深信,即深信之心,指对佛法要起深厚的信心。善导说:“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 这是从信仰上而言的。一方面要求修行者对佛陀的怀有深厚的感情,确立自己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又要求信者对佛经的说法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回向发愿心是指在取得功德之后的信心。信者在取得功德时,将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促成众生共同往生西方净土。三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佛教徒从追求到行动再到结果的一体化过程。“追求”是趣向净土,“行动”是念佛活动。“结果”是往生净土。所以善导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在善导之前的隋净影寺慧远和吉藏等人都讲观佛三昧,善导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倡念佛三昧。他认为观佛三昧是说废,念佛三昧是说立,一废一立,就确立了《观经》的念佛宗旨。善导认为“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飘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 因此在他的五正行中,将称名之行定为正定之业,要求众生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众生念佛名号,即“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佛亦亿念众生,彼此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念佛号可使“众生如愿见佛,佛即应现前,故名近缘。” 特别是“众生称念佛名,即除多劫之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则诸邪业无能系得,故名增上缘。”

      弘一法师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念佛思想。他强调:“别修礼诵等课程。每日除听讲、研究、钞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今诸道侣,……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又说:“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之预贺者也。” 但他所说的念佛法门,与前辈相比,则已经简化多了,实修的成分大于理论。可以说将善导大师的“三心”简化为“一心念佛”,充分发挥了善导的“增上缘”的修为。澫益大师说:“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方便,以助显第一义也。” 然而澫益在强调念佛时,仍然认为:“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元即佛知佛见矣。” 这与善导的念佛三昧一废一立的说法仍有继承的关系。到了印光大师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它法,又有何憾?” 可见印光法师的念佛法门已经非常简化了。所以从善导到澫益再到印光,实际上体现了佛教净土念佛法门由繁到简的世俗化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之路。弘一法师推崇澫益的“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蓦地信去”。又赞同印光法师“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到他自己“专宗弥陀净土法门”,诵佛名号,是历史的内在逻辑使然。

      弘一法师虽主张只念佛名,但是他并不排斥经论。当有人问他:“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他回答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

      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这是说修习净土宗的人专念佛号之外,不可偏废经论,即持佛名念佛与学习经论是一体的。他认为有人说:“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这是不对的。持名念佛是在现世中得到的,“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

      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说穿了就是念佛可以随人而缘,到处可学,是一种方便的善法,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事情。他说:“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再详言,应分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因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 弘一法师指出了深奥的佛理,对一些人来说是很难洞其深察,如果专修净土,持名念佛,那么就能取得“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的功效,这也是不解其义,又可修为,直抵境界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他认为念佛的好处有很多,而且在经论中也提到。他说:“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念佛的内容

      弘一法师的念佛活动主要由内外两部分组成,构成了他的念佛事业的整体。对内是念佛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对外是他不断劝人念佛,而且教人念佛。

      他强调修净土宗者要“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就是“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 此外专修念佛之人,还要做一些慈善事业,“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他特别发明了“听钟念佛法”,认为 “初学念佛,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时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时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它喧闹之声,自可不扰其耳也。又听钟工夫纯熟,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无二无别。常响则佛声常现矣。” 以钟声的频率来确定念佛的节拍,不仅可以帮助初学的佛教徒掌握念佛的技术,而且还可以警摄人心,甚至“佛声常现”,这是弘一法师在当代社会下弘法的应机方便法门,因之很有现代意义。

      他又说:“初学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号。起初不必求长,半小时、一小时都好。惟须专意,不可游心于他事,要练习专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计算,以每五句为一单位,凡念满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满五句,摘念珠一颗。如此则心不暇他顾,而可专意于念佛了。初学者以这步工夫为要紧。又念佛时不妨省去‘南无’二字,而略称‘阿弥陀佛’。” 可见,对初学念佛的人来讲,关键要熟悉念佛的形式和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念佛习惯,这是因材实教,与人于佛。

      他还认为念佛可分为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一为临时念佛。“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尤为可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这里的“长年念佛”就是寺庙念佛堂的回向延生活动,“临时念佛”是寺庙里的普佛经忏活动。弘一法师肯定了念佛堂长年念佛的活动,对经忏为主的普佛性质的念佛颇有微词,看来他是主张将念佛与经忏分开的,并且以念佛来代替经忏,这是受到印光法师的“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的影响,所以他力劝众生“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闵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闵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

      弘一法师比前辈们更进了一步。从昙鸾建立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理论,到善导的正行,主要强调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的读诵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国的观察正行;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的礼拜正行;一心专门供养、赞叹阿弥陀佛的赞叹正行;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的称名正行。“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以后佛教徒持名念佛的根据。但是弘一法师不仅要人念阿弥陀佛,而且还要人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他强调“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例如对念地藏菩萨名号,他认为净土与地藏的关系甚深。在地藏三经中,除《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外,《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二经都谈到了净土的关系,劝人往生净国,特别是《占察经》明确提出了:“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地藏经被称为“佛门之孝经”,讲孝母的因缘,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修三福净业之因的第一福孝养父母是非常符合的。

      历代净土祖师如八祖莲池、九祖澫益到印光法师都对地藏经尊崇,劝人读诵,依教行持。又如,对《华严经》来说,“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还有“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但是“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弘一法师劝人念佛是非常上劲的。在他给弟子写的信和传碑铭等中,劝人念佛的话语比比皆是。如“蔬食念佛,求生安养。”“一心念佛,诵读经咒,皆由祥鸿写大字,便其寻识。” “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义海无渊,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 “自今以后,笃信佛法,精进修持。(虽商业多忙,亦可觅暇念佛,每是应有定课。)将来裟婆缘尽,往生西方……” “仁者为亲诵经,谨为拟定日课如下:诵《阿弥陀佛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少八百句,后诵回向文三遍。”“仁者初始出家,亦宜息心念佛,不宜与各方通信,以扰乱其意志也。” 等等。他还特别强调临终助念佛号的作用。每当他的身体有大病时,或者一些居士行将往生时,他都要请人助念佛号,或劝人助念佛号。他说:“临终一念,最为紧要。(临终时,多生多劫,小来善恶之业,一齐现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辍,即往生可必。(释迦牟尼佛所说,十方诸佛所普赞,岂有虚语!)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 《观经》下品下生文中讲“此人为苦所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当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以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亦得往生安乐国。” 善导认为这是临终十念,就是十声称佛。因此他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观经疏》解释“具足十念”时说:“今此十声称佛之中,十愿十行具足。” 弘一法师正是继承了善导的理论,但是又更加方便了信士,进行助念,实际上是对行将离世的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使之能够安心、不再痛苦地离去。在今天看来,佛教的临终助念与世间法提倡的临终关怀有异曲同工之妙,弘一大师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提倡了这种活动,因此他是我国当代提倡临终关怀的先驱之一。

      念佛思想给了弘一法师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佛教信仰。如果说佛教是弘一大师后半生的归宿,那么念佛思想则是他的佛教思想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使他信仰弥坚,终身不改,铸就了他的高贵人身品格,并将此融化在后半生的弘扬佛教的伟业中。由是才有了他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发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狮子吼,欲以身殉教,把自己的一生与佛教、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佛教徒作出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 删除
  • 2007-12-02 19:53:40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佛法十疑略释

    作者:弘一大师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象,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墙。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

    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探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义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苦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此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等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种种慈善事业。

    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从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

    “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做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异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法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做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做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消除 种种之误会。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 ,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 ,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