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咖啡减肥法:重庆农村地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46:36

重庆农村地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2009-05-10 19:23:00)转载 标签:

教育

关键字:雨水收集利用,多水缺水,利用状况,解决方法

 

背景介绍:重庆地区雨水利用与气候地形概况

“雨水不是垃圾,而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不能把它一排了之!”这是许多专家的共同观点。
   雨水利用,就是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还有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等。
   现今时代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已被提上每日议程。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陷入了水资源缺乏的困境。利用好天上掉下来的资源,就能很好的节约;反之,让雨水白白流掉,就是很大的浪费。

重庆气候、地形、水资源情况

重庆气候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它有几大特征:(1)夏热冬暖, 无霜期长。(2)降水量充沛, 时空分配不均。重庆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 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 冬季只占4%--5%; 多暴雨, 又受青藏高压和副热高压的影响, 7、8月份常出现30--50天的干旱。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一般多雨年为少雨年降水量的2.5--3倍; 降水量由东向西北逐渐减少, 黔江年降水为1445.3毫米, 而西部的潼南仅987.5毫米。(3) 秋多阴雨, 冬多云雾, 日照时数少。重庆秋季阴雨平均机率1.1--2.3次, 常年≥0.1毫米雨日平均13.7--15.8天, 降水量268--424毫米, 占年降水量的24%--31%; 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沙坪坝)。最多年份达148天, 故有“雾都”之称。(4)气候垂直分异明显。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 多雨带各地不一, 酉阳八面山出现在1200米处, 年降水量多达1852.1毫米, 南川金佛山则在1600米处, 年降水量为1654.4毫米。

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多水缺水

然而,充沛的降雨,长江、嘉陵江双双过境以及境内数以百计的中小溪河,并未使重庆成为水资源富集之地,“坐拥两江”之利的重庆如今也面临着缺水的尴尬。相关数据显示,重庆市目前年缺水量达20亿立方米以上,有近千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在缺水最为严重的渝西地区,每年因缺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数十亿元,更令人堪忧的是,重庆境内不少河流还因污染严重逐步失去了水源功能。

 我们的行动

面对异常严峻的缺水形势,重庆市在大力治理水污染、全面提倡节约用水的同时,还在努力“开源”。例如,2003年,一项名为“泽渝”的水利工程就在重庆市全面启动。针对山陵重丘使重庆无法修建大型的水利设施的特征,为解决没有进入灌区的农田获水问题,重庆市建起了面积达50余万亩的屯水田。它们由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农民自主建设,通过加高田坎的方式积蓄自然降水。因为具有投资省、产权明晰、蓄水多、无安全隐患等特点,屯水田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在缺水严重的渝西地区,屯水田更是随处可见,当地农民还在里面点了鱼苗,任其自身繁衍,四处可见农民闲时垂钓的身影。

重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逐渐加强对雨水的积蓄利用,‘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建起了30多万处积蓄水池,这些积蓄水池对解决广大山区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经果林灌溉、人畜饮水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还有,二00六年,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坐拥“两江”的山城八百多万人饮水困难,近两千万亩农作物因无水灌溉受灾,七百余座水库干涸见底。痛定思痛。短短数月间,重庆已投入逾三亿元人民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复水毁工程近四千处、新增小型水源工程上万处,蓄水能力“提升”了二百余万立方米。
     旱灾刚过,重庆各地便抓紧修复因百年大旱开裂受损的塘、库、堰、渠,全面开展已建成水利工程的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等工作,加强对建成和在建水库、水电站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救灾体系。
   重庆市还十分注重对空中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全市已配置139门高炮、69台火箭发射架等人工增雨设施。


进入我们的调查

针对重庆地区目前的情况,我们调查小组以虎溪地区为例,实地进行了考察。

实地调查

虎溪镇地处沙坪坝区西部,东邻沙区陈家桥镇,西邻壁山县,是重庆地区农村的一个典型。辖七个村、一个社区。总人口1.7万人,幅员面积29.2平方公里。虎溪镇东靠中梁山脉、西靠缙坛山脉。两山环抱,虎溪河贯穿其中,环境优美,人杰地灵,造就了虎溪人民特有的淳朴民风。随着大学城的发展建设,大部分耕地被占用,部分设施被拆除或弃用,村民的灌溉用水受到限制。所以对于虎溪地区的用水状况,我们小组一行5人前往虎溪镇进行更为深入的实地调查。

我们从虎溪镇出发,对周边农村的地势和蓄水池分布进行了考察,并走访了多户农家,调查当地弄明的用水状况。据调查发现,虎溪农村主要以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为主。虎溪镇中有多个雨水蓄水池,目测总大小约5000平米左右,是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同时进行较为简单的鱼类养殖,常年累积,水量储备丰富。蓄水池修建于地势低凹处,田间布满大小沟渠,雨水顺地势而下,汇于池中,而并无完善的管道蓄水设施。蓄水池水质较差,约60%被藻类等覆盖,未受到妥善管理。

调查发现,村民的饮用水为地下井水。虎溪每户农家都有自己的水井,某农户称,附近有专门的打井人员负责钻井,井深约30米,多采用电泵汲水,清澈水质良好,可直接饮用,且冬暖夏凉,水量充足,即使在06年重庆地区大旱时期,井水依旧不断。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虎溪农村居民对雨水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直接利用

虎溪农村对雨水的直接利用主要是为农作物供水。据了解,虎溪农村主要以种植柑橘等旱地经济作物为主,不用专门引水灌溉,甚至连干旱时也只需少量水分灌溉即可养活,大部分时间都是直接利用雨水为作物供水。所以对雨水的直接利用仍然局限在这种天然的,被动的方式上——雨水灌溉。

间接利用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虎溪农村并未修建下水道和自来水管道,因此虎溪农村居民所有的生活用水和部分的灌溉用水都是地下水,而地下水利用本身就是对雨水的一种间接的利用方式,所以虎溪地区对雨水最主要的利用还是间接利用。

虎溪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每家每户都会请专业的打井人员为自家打井,井水清澈干净,可以直接饮用,也可饲养牲畜或洗衣做饭等,甚至有部分农民利用荒废的蓄水池塘,引入鱼苗,发展垂钓和农家乐,利用雨水增加家庭收入,同样是个很好的方法。

 

小结:由于经济贫乏,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和环境、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重庆虎溪农村地区对雨水的利用仍然处于很初级的自然利用阶段,对于重庆这样一个缺水地区来讲,这样的利用远没有打到我们的期望,相信全国各地其他农村也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因此,找一条出路,解决水资源危机,是相当必要的。

 

全国雨水利用的概述

雨水利用是一项十分古老的技术。我国的农民在长期的抗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雨水的经验,创造了水窖、水窑、水池等小型和微型蓄水工程形式,用于解决生活饮水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西北、华北、西南有关省区的缺水山区以及沿海岛屿兴建的雨水集蓄工程,就是应用现代技术对这些传统的蓄水方式进行的改造,采取人工收集和高效利用雨水技术,实现人工控制调节雨水,达到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一种主动做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把一定面积的降水经过集流场聚集到贮水设施内,再采取渗和防止贮水丢失,在作物缺水季节内补充限量灌溉,达到作物抗旱增产目的。它的过程包括集流收集-雨水贮存-高效利用3个环节。把雨水集蓄工程的应用范围从单纯解决饮水问题扩大到了农业灌溉上,大大提高了雨水利用效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解决了饮水和部分生产用水问题。

截止2007年6月,全国共建成水窖等小微型工程600万处、蓄水容积20亿m3,发展抗旱补水灌溉面积3970万亩,年增产粮食22亿公斤,年增加产值28亿元,解决了3600万人的饮水问题,使1500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雨水集蓄利用的实施,使许多缺水地区农民有条件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池园经济,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有了大的改善。四川省干旱地区通过兴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后,不少农户开始种植蔬菜、瓜果,有些农户还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及生产酱油、醋的作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改善了生态环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使农民由广种薄收逐步走向精耕细作,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广西凤山县弄雷屯建成54处地头水柜后,改田44亩,粮食年总产量增加1.8万公斤。同时,种竹子240亩,封山育林2400亩,池边种葡萄25O株,改善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但目前全国雨水利用仍然存在相应问题:

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资金限制,目前每年能发展的雨水集蓄利用面积不足300万亩,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不规范,部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出现蓄不上或蓄不满水的现象。

 

对雨水收集利用的展望

前面提到,不少河流因污染严重逐步失去了水源功能,使“坐拥两江”之利的重庆如今也面临着缺水的尴尬。
     特别是在缺水最为严重的渝西地区,先生活、后生产,利用好每一滴水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我们的现状是,农村地区的雨水收集系统未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蓄水池水质较差,约60%被藻类等覆盖,未受到妥善管理。不“捕捉”雨水是一种国家性浪费。而过度抽取地下水容易造成地表下沉等问题,近年来也受到了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找一条出路,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解决水资源浪费,是相当必要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能蓄则蓄,能拦则拦,以小、微型水利工程为主,把雨水利用落实到家家户户,充分利用当地的雨水资源。

具体模式如下三点:

1.天然坡面集雨模式

重庆市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沟壑纵横,山丘广布。应充分利用有利的集雨地形条件,通过修建引水沟、截流沟和输水沟,将天然坡面的径流汇集,通过蓄水设施积蓄起来,以供灌溉农田使用。

2.蓄水池蓄水模式

丘陵山区设计蓄水设施位置时应综合考虑蓄水设施的集流、灌溉和工程土质等条件。重庆市石材资源丰富,取材方便; 砖价格便宜,运输便利,重庆丘陵山地雨水集蓄适合修建蓄水池。设计蓄水池时按地形条件修建成圆形、方形或矩形,按建筑材料不同有土池、砖池、石砌池或混凝土池等,可建成开敞式、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半封闭式蓄水池与其他类型相比,可以在保证蓄水量的前提下,减少工程造价.

3.小型农户集雨模式

丘陵山区农户多分散居住,房舍为平台地,旁边建有院坝或晒场,房前多有菜地、农地。可充分利用庭院地面、院坝、屋顶等作为集水场地,将雨水引入到蓄水池或水窖蓄存起来,满足人畜饮水需求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和进行农田灌溉。

对于重庆的中小型农户,具体集雨工具大体上有以下两种:

(1)集雨面

生活雨水集蓄利用最常用的集雨面是屋面。屋面的结构和材料影响着屋面收集雨水时的稳定性和收集的雨水的质量。屋面的材料主要有瓦楞铁、石棉板、各种瓦和石板等。这些材料都比较适合作为屋面收集雨水。在雨水集蓄利用较多的重庆地区,瓦楞铁的应用日渐增多。

(2)集雨槽

集雨槽就是收集雨水的装置。集雨槽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屋面收集的雨水聚集起来;二是将聚集的雨水输送到贮存设备内,例如各大中小型蓄水池。集雨槽的材料和形状多种多样,有工厂生产的专业集雨槽,也有家庭用竹子、铁皮或其他材料自制的集雨槽;其断面形状有半圆形、矩形、三角形等。为了降低系统的造价,在雨水集蓄利用较多重庆的地区常采用本地区可获得的价格较低的材料,如用镀锌的薄铁皮经剪切和弯折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断面的集雨槽。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要与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提倡一水多用,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利用好水资源的一种良好方式。

利用好了水资源,特别是雨水资源,也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在四川盆地周边和重庆地区,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水资源相对充沛,但由于水低地高,加上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干旱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区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地形修塘筑坝,集蓄降水,利用山区优势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正如虎溪的橘子林,应照此把规模扩大。把雨水集蓄利用与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产品质量优、品种特色强、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业。

总结

07年重庆洪水,大旱,全国冰冻灾害,世界其他地方的海啸,龙卷风,台风等自然灾害。总之,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我们今后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由于温室效应和其导致的全球变暖的影响,最近10年的气候变化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地球上保持了千万年的生态环境、地貌甚至是大气成分都在人类的所谓“建设”中以难以忽视的速度改变着。像这样下去自然灾害只会越来越频繁。下一次的旱灾、水灾又会是何时呢?谁也不知道,我们能做的只有尽我们所能做好准备,只有这样做,在下次旱灾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不会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才能为世界环境事业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而我们大学生能做的不仅是调查和研究,我们更应该动员大家一起参与进来,把科学利用雨水的方法推广到全国,尤其是那些缺水和多旱灾地区,真正把理论用到实践上去。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对重庆农村地区及全国的雨水利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更多的传统与现代雨水集水技术知识,并在最后的讨论中提出了许多的建议,大大地激发了我们思考热情,本次调查是一次对我们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考验,不仅使我们在知识与实践能力提高上受益匪浅,还让我们享受到团队合作带来的乐趣。

重庆地区降水丰富,双江过境,地理条件优越,但因长期的工业发展对水体的破坏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使重庆成为了一个水资源相当匮乏的地区。经过大旱的考验后,饮水困难、饮水安全、因缺水而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等问题暴露了出来。重庆市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同时为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多次引导资金,组织修建蓄水设施,修复设施,引入新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启动了“泽渝”等大型水利工程,大大增强了蓄水能力和利用效率。因此本次调查是对重庆地区雨水利用的初步了解,是对重庆水资源利用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

通过实地的春游考察,我们对雨水利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虎溪地区的雨水利用主要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雨水利用设施较为落后,仍是以被动的雨水蓄积方式来利用。由于经济和生产力的限制,对雨水的利用仍处于低级的自然利用阶段,相信通过一定技术的改进,并加强雨水的多次循环利用后,不仅能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对该地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正是符合了当前提创可持续发展这一准则,也能对以后再次出现大旱情况做最好的防备。我们相信一旦这一举措得以成功实施,能对周边乃至整个重庆地区农村做出最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对雨水利用的发展,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科学与环保。

根据全国对雨水利用的现状以及对重庆地区独特背景的分析,我们对重庆地区的雨水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重庆农村地区的雨水利用前景进行了适当的展望。建议因地制宜,采用天然坡面集雨、蓄水池蓄水、小型农户集雨等模式,发展特色的山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便在将来能够应对更强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