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体型裤:美国杨百翰大学舞蹈团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4:21
编者按:5月5日和6日,全球最优秀的大学舞蹈团——美国杨百翰大学国际民族舞蹈团,携带着浓郁扑鼻的春天信息来到北京,在北京保利剧院献上精彩动人的舞蹈晚会,现场观众一片欢呼沸腾。在演出结束之后,年轻的美国大学生们欢快地走下舞台,与中国观众自由握手交谈,畅叙内心感受。在舞蹈团演出前后,身为杨百翰大学终身副教授、舞蹈团许多成员的中国老师,黄嘉敏教授无疑是最为忙碌的人,本报特邀请她做客“环球文化沙龙”,请她深入解读杨百翰大学的舞蹈教学理念,及其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借鉴作用。

杨百翰大学舞蹈团演出现场。  黄嘉敏 供图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张小兰
特约嘉宾:黄嘉敏(美国杨百翰大学终身副教授)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欢乐
主持人:自1979年开始,杨百翰大学舞蹈团曾先后24次来华演出,北京观众对其表演百看不厌。该团年轻的舞蹈家们曾于2002年在盐湖城冬奥会的开、闭幕式演出中,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其精湛的舞技、热情的活力和充满想象的艺术风格。此次作为美国和美洲传统文化的使者,杨百翰大学舞蹈团将民族舞蹈与民族服饰完美结合,精彩演绎美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风情舞蹈。那些在舞台上快乐健康的大学生们,身材高矮胖瘦不一,表演并不完美,却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听陈维亚导演说,他连续两天都跑到保利来看你们的演出,说杨百翰大学舞蹈团的表演给人最大的启发是舞蹈是舞者内心情感的抒发,是欢乐和协作。我想杨百翰大学舞蹈教育的秘诀,大概就在这里吧。
黄嘉敏:杨百翰大学舞蹈团的演员来自杨百翰大学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很多人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工科专业。杨百翰大学的3万多名在校生中,每年有大约1.7万人选修舞蹈课程。此外,还有很多人选修声乐、器乐等其他艺术专业的课程。杨百翰大学的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学生将来找工作,而是为了做一个完整的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欢乐。学舞蹈是为了丰富人生,更好地感悟美、懂得美。我们不难发现,杨百翰大学舞蹈团的学生们并非一水儿的俊男美女,他们从长相到身材上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但是他们个个都有着到位的艺术感觉和娴熟的舞技,有着充分舒张自如的艺术表现能力。一位来自物理系的学生曾经这样对我谈到他选修舞蹈课程的原因:(1)舞蹈中有许多东西是科学中学不到的,比如创造性、想象力;(2)舞蹈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3)身体语言有时比口头语言更有表达力量,我从舞蹈中学到了学科学习中学不到的东西,是对我知识结构的很好补充;(4)学习舞蹈使我更好地了解了我的身体;(5)舞蹈使我的精神更健康,心情更快乐。
舞蹈的魅力在于文化的力量
主持人:这种美国式的舞蹈教育给人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呢?据我所知,嘉敏老师初到杨百翰大学任教时,对美国式的舞蹈教育方式曾经非常抵触,后来您又是如何在中国式舞蹈教育与美国式舞蹈教育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呢?
黄嘉敏:我于1980年从贵阳市歌舞剧院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最早一批舞蹈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舞蹈,曾经因为舞蹈创作和编舞获得过很多奖项,1991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3年,我作为陪读跟随我先生来到美国,考入杨百翰大学人类健康与艺术表演学院舞蹈系舞蹈编导与表演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教。开头的几年,我非常排斥美国式的舞蹈教育方式,不断去找教授们进行争论。上他们的所谓创造性课程时,我觉得简直是在瞎胡闹,老师不给学生特定的评价,学生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对是错,怎么引导他们进入老师所期待的状态呢?
1996年,我申请教课,教授中国舞蹈,杨百翰大学第一次有了中国舞蹈选修课。我教得非常认真和投入,从动作和技术入手,精益求精,恨不得把自己多年的积累和感悟全都教给选修我课程的学生们。但是在学期末学生对老师背对背的评价中,他们却给我提了一大堆意见,认为我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人,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没有平等地看待学生,没有民主意识。比如我让身材好、表演佳和技术强的学生站在前排表演,我拼命向学生灌输舞蹈技巧而压制了他们的创造力等等。他们认为教授舞蹈应该从文化入手,应该注重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一些在我们中国的教学中习以为常和被认为正确的方法,在杨百翰大学却遭到激烈批评和抵制,让我感到很愤怒,认为他们简直是在挑战中国老师。一个饰演神猴的小女孩,因为我没有征得她的同意就给她扎上了小辫子非常不高兴,她的家人向学校起诉我对孩子进行精神迫害。令我尊敬的学院院长萨拉丽(Sara Lee Gibb)也找我谈话,让我了解到学艺术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去创造,而不是把学到的知识积攒下来成为技术和知识的陈列馆。
在杨百翰大学,每个学生都可以选修舞蹈,舞蹈是每个人的权利,与国内舞蹈演员选材时三长一小(长胳膊、长腿、长脖子、小脑袋)形成鲜明的反差。现在是美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美国杨伯翰大学人类健康与表演学院院长的萨拉丽教授当时请我去听她的舞蹈课,令我非常震惊。她的课上有一个脑瘫、两个残疾、一个侏儒,他们不停更换舞伴,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前排表演,每个人都非常开心和投入。萨拉丽院长在我毕业的时候说:“做一个老师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舞蹈是所有人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老师没有权力选择谁可以学、谁不可以学舞蹈,审美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相比之下,我们学舞蹈的孩子身材虽然统一,小眼神也都是一样的,但往往不会触动你的内心,你觉得很欣赏,但是不会被感动。
杨百翰大学的舞蹈课不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他们认为,学生必须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每个人都应该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在杨百翰大学的排练室,学生演的都是自己编排的舞蹈;穿的是自己设计制作的演出服;在他们的电视制作中心,学生自己拍摄制作电视片、动画片,而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只是参与、指导或为学生提供帮助。
主持人:太有趣了。其实学生当时对您的批评背后也蕴涵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此后您所做的舞蹈教学工作,正是在理解和接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传播和融合了中国的文化理念,从而成为促进中美文化理解的桥梁,而且我2003年去杨百翰大学时发现,学生们对您的评价非常高,称赞您的课是最有价值的一门舞蹈课,改变了学生未来的生活,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底蕴,使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艺术技巧和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您一直以来其实起到了东西方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转换器的作用。
黄嘉敏:我在美国可以说是经历了思想上的大起大落,我所要做的是,既要把中国的文化融入美国的教育,让美国学生赞赏中国文化,又要让中国学生汲取美国文化的精华,实际上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冲撞中达到融合和互相促进。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从国内受尊敬到那里没人理睬,七八岁的孩子都直呼我的名字,后来我终于接受了。美国人不以职务看人,而是以人的价值体现来看待你,并不看重你的社会地位,而是看重你的学术地位。美国的艺术教育更注重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认为发挥潜能比告诉结果更重要。相比而言,我们的艺术教育给学生的东西太窄了,不从文化的角度入手,而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很枯燥,对非舞蹈专业的人来说,也没有必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充其量只是个匠人,视野太狭窄。而他们的教育,主要是着眼于终身受益,缺少难度和技巧。我把两种东西相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成为杨百翰大学舞蹈课中教技术最好的老师,被学校授予舞蹈教学的首位亚裔终身副教授,这在杨百翰大学是非常高的荣誉地位和学术位置。中国的许多舞蹈元素,长绸、水袖、扇子,他们没有,但我让他们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现代的思维去表现这些元素,他们的表演也带给我很多启示。我在教授技术和激发创造力中找到了平衡点,很注重为学生阐释舞蹈动作背后的中国文化。
卓有成效的海外学习计划
主持人:在萨拉丽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您开始启动“中国舞蹈海外学习计划”项目,并担任项目总监。从此杨百翰大学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开始深入。5月6日 ,我在保利剧院见到了萨拉丽院长,她真的很了不起,你们一起来中国多少次了?今后的设想怎样?
黄嘉敏:差不多每年都要来一到两次,这个项目启动之后,不仅我常年在中美两边跑,萨拉丽院长也成了中国的常客,她非常热爱中国。
在中国舞蹈海外学习计划启动之前,尽管杨百翰每年都要和80多个国家地区交流,但中国艺术的海外学习始终是个空白。“把学期整个挪到中国来上”,为了说服学校同意这个大胆的设想,我一次次请他们来中国实地考察。沟通说服工作一做就是6年。2001年,“中国舞蹈海外学习计划”立项,2002年启动。“中美舞蹈艺术交流之桥就这么建立起来了”。通过“中国舞蹈海外学习计划”,美国的孩子一批一批来到了中国。在课程设计上,“舞蹈海外学习计划”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诸如京剧、昆曲、书法、绘画、音乐、功夫的学习,美国学生惊叹中国古老艺术和现代艺术有许多触类旁通之处。这次学生们表演的舞蹈《茉莉花》,就是孩子们来到中国深入体验中国文化之后的成果。
说到底,“舞蹈海外学习计划”项目,就是中国文化底蕴和美国创造力的双向互动。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瞎子摸象。“中国书法线条的流动,节奏的对比,用力的方法,简直就是现代舞蹈。”在中国的每一天,学生们都有新发现,新进步。他们说,“是中国的学习交流改变了各自未来的生活。”
现在和今后,我想做的只有一个:舞蹈教学和交流。虽然身在美国,但是我最牵挂、最在意的还是中国。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更多项目,促进中美艺术交流。通过“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中方教师可以赴杨百翰大学免费研习;通过“中国高级艺术管理人员研修项目”,中国的大中学校校长们分批赴美进行艺术教育交流。下一步,我还将在中国招收舞蹈研究生,最终在杨百翰大学形成让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教学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