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景区门票价格:古代傳說的聖王__唐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0:52
唐堯之一2010-06-06 18:26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勳。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也是中國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號。生於伊,嗣後耆,故稱伊耆氏;初封陶,後徙唐,又稱「伊唐氏」。

傳說上古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遊覽觀光。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刮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捲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捲風,彷彿這旋風裡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衝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也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大風,捲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髮,上書:亦受天祐。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過了十四個月,生卜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

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哪裡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相傳堯父為帝 ,母為陳鋒氏女。帝乃黃帝曾孫,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卒後由堯之異  母兄摯繼位。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於堯。

堯的文獻記載︰

1) 據傳說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出生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山南有慶都山 , 傳為堯母慶都出生地 , 慶都逝後葬於望都 , 望都之名即由登堯山望都山而來。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記載 , 堯是黃帝的後代 , 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 , 本名放勳。帝嚳去世後 , 放勳的長兄摯繼承其帝位 , 在放勳十五歲時封為唐侯 , 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 , 發展農業 , 妥善處理各類政務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 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可是帝摯卻沒什麼突出的政績 , 各部族首領也就親放勳而疏遠摯。帝摯九年 , 摯親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於放勳 , 放勳即帝位 , 帝號堯 , 因初封於唐 , 即以唐為朝代號 ,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號 , 後人稱其為唐堯。唐堯即位後 ,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 為政勤慎儉樸 ,定曆法, 施德政, 抗天災 , 建國制 , 選賢能 , 政績卓著。

唐堯當政初期 , 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 , 百姓經常耽誤農時 , 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 , 令羲、和兩族掌天文 , 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 , 測定了四季 , 又以月亮一週期為一月 , 太陽一週期為一"年 , 一年定為三百六十 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曆法 , 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 ;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湯 , 穿用葛籐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 , 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 一張" 欲諫之鼓 "", 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 , 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 , 堯聽到鼓聲 ,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

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 , 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 " 誹謗之木 ", 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 民眾有意見, 可以向看守人陳述 ,如來人願去朝廷 , 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 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瞭解。

堯當政時, 發生過嚴重的水災, 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四處氾濫, 他讓禹治水, 疏導九河, 戰勝了洪水; 堯執政初"期 ,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 , 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 , 非常鬆散 , 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 , 所以 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 , 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 , 其中很 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 , 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 , 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年老後 , 為找到繼任的賢者 , 到處尋訪 , 四岳薦舜 , 謂舜至孝, 對迫害他的父親、繼母仍孝順無二心 , 與鄰里相處"和睦。堯以二女妻舜觀其內 , 使九男與處觀其外 , 以考察舜的品行。又納於百揆 , 賓於四門 , 試驗他的才能, 最"後叫他" 入於大麓", 讓烈風驟雨和虎狼蟲蛇考驗他的勇氣 , 舜逐一通過了考驗 , 堯放心地把國君之位讓給舜 , 卻割捨了不肖之子丹朱 , 成為歷代賢君之美談。傳說堯讓位後居養老城 (今順平縣陽城 ) 。

2)順平縣是上古帝王堯的故鄉,堯因生在伊祁山而姓伊祁,名放勳。早在漢平帝文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就曾將曲逆改為順平縣。縣境內,伊祁山。堯母洞。堯帝太子丹朱城。巾幗英雄花木蘭祠等遺址和漢孝烈將軍碑至今猶存;遼代伍侯塔、不二庵無梁殿、定遠禪師寶塔和古中山國長城等古代建築依然能見。縣內道觀寺廟150多座;九龍山聖母廟、伊祁山太子庵至今香火不斷。

3)望都古名慶都,是「三皇五帝」之一堯帝之母慶都的出生地。據史料記載,上古仁君堯帝居住於今順平縣的堯山,堯母陳鋒氏慶都居於都山,堯帝常登堯山南望都山,並以母親之名慶都命名都山一帶為慶都邑,以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至西漢時期,高祖劉邦巡遊至此,以為用聖母慶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於是改慶都為望都。

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堯母陵、堯帝廟、漢孫程墓表現了建築、壁畫藝術的高超與輝煌;廣為流傳的堯母傳說和淳樸的椒鄉風情奠定了望都文化的基礎;明末清初民間藝人創作的地方戲《新穎調》,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劇種。

4)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 , 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 , 確定了龍這一形象。根據《竹書"紀年》 ( 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 , 到東晉時 , 在魏安厘王的墳墓中發掘出來的竹簡 ) 記載 , 堯生在伊祈山( 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里的順平縣境 ), 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 , 生於斗維之野 , 今保定市西南唐縣、望都一帶。唐縣有慶都山在縣城東七公里 , 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望都縣城內有堯母墳 , 北關有堯帝廟。

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龍 隨之……既而陰風四合 , 赤龍感之有孕 , 十四月生堯於丹陵。 今伊祈"山堯母洞 , 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 , 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係 , 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5)值得一提的是,「冀」這個河北省的簡稱,蘊含和寄托著美好的願望。如前所述,河北省簡稱「冀」是由古冀州而來。那麼,「冀」是什麼意思?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堯,誕生於河北省順平縣,後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亦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動,順平縣、定州市、唐縣、望都縣、隆堯縣的地方志中,都有關於帝堯活動的記載。東漢(公元25至220年)時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來的書叫《釋名》它在解釋「冀州」

這個地名的由來時這樣寫道:冀州位於北方,這裡居住過帝王,這個地方有險有易,紛亂希望得到治理,貧弱希望變得富強,荒歉希望獲得豐收。 「冀」是個多義字,在漢語裡有多種含義,其中有一義是「希望」的意思。在漢語的書面語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這些詞。《釋名》解釋冀州這個名稱的含義就是在「希冀」這個意義上使用的。這樣,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麼,如今簡稱「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6)顓頊時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頭絆倒,一滴鮮血灑在那塊石頭上,一會兒,整座山嶺全變成了紅色。後來人們將這座山嶺叫丹嶺(順平縣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將它寫成丹陵。那滴鮮血,竟孕育成一個嬰兒。嬰兒第一聲啼哭,正巧來採藥的陳鋒氏(原居寶雞,後來主要一支遷移到河南淮陽,次要一支遷移到河北保定)女聽到,陳鋒氏抱回家中撫養,取名慶都。慶都十三歲時養母陳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長孺夫婦可憐她收為義女。帝嚳母也姓陳鋒氏,命帝嚳納慶都為第三妃,封伊祁長襦為伊祁侯。慶都懷孕後,回娘家於甲申年生下堯。 堯從母姓,姓祁(伊祁)。堯年輕時,堯就以擅長製作陶器在遠近部落中著名。堯身材高大面色如蠟,長著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個瞳孔,頭髮特別長。

帝嚳看到自己的兒子有出息,便把堯封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從此堯又被稱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劉邑,於是堯成為管理強大的劉氏族的首領,而劉氏族以前的首領一方面佩服堯的才幹、甘願讓賢,一方面迫於天子帝嚳的威嚴也不得不讓賢。堯20歲時,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堯有10子,其中第九子繼承源明(監明),號丹朱,繼承了陶唐氏族首領職位,繼續住在劉邑。

堯當上天子後,為便於統治天下,統治也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脅,將首都從帝丘遷到平陽(今山西臨汾),所以平陽留下了很多堯的遺址。堯的封地劉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沒有跟隨堯到首都去當官。

堯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曆法,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並詳細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詳細安排夏季的農活兒。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陽落下,有步驟的安排秋天的收穫。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後來,堯老了,認為兒子丹朱的德行,做劉邑陶唐氏族首領還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夠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薦了鯀。 榆罔氏之後,炎帝部落演化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為九州姜戎的共主,發展於今豫東北及冀南地,曾與顓頊爭帝。共工女嫁與顓頊兒子駱明(黃帝系),生鯀(姓姒),鯀被封汶山石紐(今四川省北川縣),娶有莘氏之女修己為妻,生下禹。鯀後來東遷,返回中原,被堯封於崇(嵩山)。後鯀因治水失敗喪失了繼承天子的資格。

7)保定市歷史悠久,從徐水縣南莊頭髮掘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證明,遠在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這裡繁衍生息。相傳,4000年以前,在唐河流域堯被封為唐侯,並禪讓於虞舜。

品質與才智︰

堯的品質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後,局面大變: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首先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係,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曆法的制定︰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曆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

《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政治失誤︰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衝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徵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9年,毫無功績。這是關於堯的傳說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誤,類似的不足之處還有若干,總之堯的時代也不是盡善盡美,故又有舜繼起的一番勵精圖治。

帝堯訪賢︰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戰國時莊周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堯曾想以天下讓善卷,他回答說:「我生於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種秋收,有勞有逸,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心滿意足,我要天下幹什麼!可悲啊!你太不瞭解我了。」善卷因此離開北方,到南方今江蘇宜興縣的一溶洞中隱居,如今善卷洞的說明詞中還指明他是從今天的山西這個地方去的。

莊周曾說: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日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谷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後稱講道台。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後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後稱蒲子國,後來這裡稱蒲子縣,今稱蒲縣。

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一字巢父,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嚙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為逃避帝堯」。嚙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堯只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

過了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佔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托于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裡築巢,也不過佔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裡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 不做供品,祭祀也   不會去代替烹調的。」許由於是到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傳說,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到河裡去洗耳朵,後有洗耳河之名。有人牽牛去河裡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洗了耳朵把這裡的水弄髒了,我不想讓我的牛喝這污水。就牽著牛到河的上游去飲水。

帝堯曾去拜訪一個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請教過後覺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將天下讓給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現在正患有幽憂之病,正準備好好治一治,不能夠接受。」帝堯也不好勉強,但十分敬重其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