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管的执行标准:故宫博物院讲解内容总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4:03
故宫宣传教育部
2008年6月
目    录
目    录 2
概况 5
午门 10
太和门广场 12
太和门 13
文华殿 14
武英殿 15
太和殿 16
中和殿 19
保和殿 20
乾清门 22
南书房 23
上书房 26
乾清宫 29
交泰殿 32
坤宁宫 34
御花园 36
重华宫 40
西六宫 41
永寿宫 41
太极殿 43
长春宫 45
翊坤宫 46
储秀宫 47
咸福宫 50
养心殿 50
军机处 55
建福宫花园 57
慈宁宫 58
东六宫 63
景仁宫 63
承乾宫 64
钟粹宫 65
延禧宫 66
永和宫 67
景阳宫 68
斋宫 69
奉先殿 70
箭亭 71
宁寿宫 71
明﹑清皇帝纪年表 80
概况
故宫旧称紫禁城,居住过明清两代24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491年。其名称系借喻上天紫微星垣而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为代表天帝的星座。故而天帝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紫宫”。
天帝是至高无上的,而人间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自然也是至为尊贵的。他们所居住的宫殿即被喻为上天的“紫宫”。皇帝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保障自身的绝对安全,除了皇室成员、宫女、太监、警卫人员以及被召见的官员,其居住的宫殿是外人绝对不能涉足半步的禁区。因此,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殿既被誉为“紫宫”,又是禁地,故称紫禁城,清朝灭亡以后称为故宫。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最完整时期共有宫殿房屋1万余间,现存8707间,建筑面积155000平方米。整个宫城被10余米高,3428米长的高大城墙所环绕,城墙外是52米宽,6米深,碧波荡漾的筒子河。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是四座设计精绝,造型独特的角楼,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艺术杰作。
众所周知,古都北京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的建都之所。元时称大都,已建有辉煌壮丽的宫殿。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蒙元王朝,元顺帝北遁草原。踌躇满志的朱元璋为向天下昭示一个崭新王朝的诞生,将国都定在江南六朝古都的金陵,现为南京。并下令大元帅徐达率军将元大都城内的元代宫阙拆除,以示灭其王气。并将大都改称北平,意为北方边疆安定,不受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又派很有谋略的四子朱棣前往镇守,封为燕王。因朱元璋之长子皇太子朱标早于其父病故,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由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即建文帝。朱棣不满,遂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后其统帅的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位,改元永乐,即明成祖。但江南士大夫与朱棣心存芥蒂,貌合神离,且南京位于明朝版图的东南部,不利于天子对全国的统治,加上他留恋自己的“龙兴之地”——北枕燕山,西靠太行,东濒渤海,南瞰中原的北平。所以朱棣即位后不久即下诏将北平升为北京,以示其打算迁都北京之意。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余万,从湖广、江西、云贵、四川、山西等地采集木料;在山东临清烧制墙体所用澄泥砖;在苏州烧制殿内铺地“金砖”;在北京房山开采汉白玉……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腊月,历时14年时间北京紫禁城终于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率百官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
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项,《明史》中即有民夫进山伐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伤亡率之高!紫禁城建设中有两个人的名字不可不提,一个是负责工程管理的朱棣亲信太监安南人(今越南)阮安。另一个是苏州籍的当时著名木工蒯祥,人称“蒯鲁班”,朱棣见到他也要嘘寒问暖,赐座而谈。他们是紫禁城建设中无数劳动者的杰出代表。
古代帝王敬天法祖,明清北京城及紫禁城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天子宫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制而建。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一条中轴线贯通子午。前朝是指皇宫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即明代承天门前,大明门后(清代分别称天安门,大清门)南北狭长广场两侧文东武西的百官衙署(建国后扩建天安门广场,将两侧红墙及旧衙署拆除,广场拓宽,建成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及人民大会堂)。后市指的是皇宫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即汉唐时期既有的“宫市”。明清两代,一直到民国时期,故宫北面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直至今天,故宫北面的地安门、鼓楼一带仍是北京商业比较繁荣的地区之一。左祖指的是在皇宫左前方建立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是指在皇宫右前方建立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所以,古代的紫禁城面积要比现在大八倍多。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只包括宫城城墙以内的部分。
上面说过,故宫乃至整个北京城左右对称,是有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的,这条中轴线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明代嘉靖朝以前中轴线南起正阳门,穿越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后拆除)、百官衙署间称为千步廊的狭窄广场、承天门(清朝改称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朝中叶改称皇极门、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朝改称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宫后苑(清朝改称御花园)、玄武门(清康熙后称神武门)、煤山(也称万岁山,清康熙后称景山)、到鼓楼、钟楼为止。嘉靖时,宫中乾清宫坤宁宫之间增建了交泰殿,正阳门外加筑了今天崇文、宣武区所属的外城,中轴线南延至外城永定门,达到约8公里长。建国后拓宽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前竖立起笔直的旗杆,升起绚丽的五星红旗,广场中心矗立起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76年建成了毛主席纪念堂。今天,2008年奥运会场馆主要聚集区和各国运动员居住生活的奥林匹克公园及其两大标志性建筑,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巍然屹立于古老中轴线的北部终点,中轴线延伸至20多公里,它们和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以及历经苍桑气势磅礴的故宫共同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京城最为精彩的一笔!
自古帝王均于朝堂面南背北,居中朝阳而坐。因此皇宫正殿均坐北朝南而建,明清两代的故宫也不例外,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均是如此。但这只满足了“朝阳”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求皇宫南面要有河流缓缓流过,北面要有山峰屹立作为倚靠,地势北高南低。北京城中心属于平原区,既无山也无水,当年朱棣即下令百万民夫在建设紫禁城的同时开挖护城河,挖河之土堆筑于城北,形成今日的景山。正合背山面水朝南居中而坐的格局。真乃浑然天成,神来之笔!朱元璋定都的南京地势“南高北低,不甚规整” ,也是朱棣迁都的原因之一。
大的格局确定了,皇帝又要引经据典考虑故宫内部的宫殿因功能、规模不同而如何营建。看一看故宫的平面图我们就会发现,故宫的布局分为两大部分,以中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被称为“天街”的横街为界,往南至午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东侧文华殿,西侧武英殿为两翼,这个区域称为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型典礼以及议政、经筵等事务的场所,建筑最为高大雄伟,等级最高,也是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心。“天街”以北至神武门,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为中心,东西六宫、斋宫、奉先殿、养心殿等为拱卫,加上西六宫西侧的慈宁宫区域,东六宫东侧的宁寿宫区域(明代称慈庆宫,为太妃住所,清乾隆帝于1772年改建为自己退位后作太上皇养老居住的宁寿宫)称为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工及帝后、妃嫔、太后、太妃等人的生活居住区。内廷的宫殿体量明显小于外朝,但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外朝、内廷;阳刚、阴柔;国事、家政,何等巧妙而合理的布局,我们不得不为先人高超的智慧所折服!
综上所述,故宫建筑群既彼此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南北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东西又可分为以前三殿和后三宫为主的中路,西六宫、养心殿所属的内西路,东六宫、斋宫等所属的内东路,慈宁宫区域的外西路和宁寿宫区域的外东路。现在中路、内西路、内东路的部分宫院及外东路对广大游人开放。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1912年2月12日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所谓真龙天子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宣布退位,漫长的皇权专制统治终于寿终正寝。但根据当时民国政府和清室签订的清帝逊位优待条件,溥仪退位后仍可继续居住在故宫的内廷部分,等待“日后移居颐和园”,何日移居?没有规定,更没人知道……1914年,外朝部分成立了古物陈列所。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1917年“辫帅”张勋拥戴溥仪上演复辟的闹剧。1924年爱国军将领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派北平卫戍总司令鹿钟麟率军警将逊帝溥仪逐出故宫。1925年10月10日经社会各界努力在原内廷部分成立了故宫博物院,1948年3月1日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同年蒋介石将抗战期间南迁的故宫文物2972箱运至台北。今天,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早日统一,故宫早日破镜重圆!解放后故宫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维护和修缮,古老的宫殿焕发了勃勃生机。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珍藏着近150万件珍贵文物的宝库,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一个缩影!
下面,就请您随我走进参观吧!
午门
午门也叫五凤楼,中国古代午代表正午,代表正南,午门既为故宫的正门,也是最大最为壮观的一座门。
午门平面呈“凹”字型,上部是巍峨的如雁翅般排开的五座城楼。明清时期,城楼上陈设钟鼓,皇帝去社稷坛鸣钟,去太庙击鼓,遇有大典时钟鼓齐鸣。城楼下部是高大坚固的城台,此造型是从汉朝门阙的形制演变而来。城台正中有三座大门,左右各设东西朝向的两个掖门,建筑上称作明三暗五。中间大门专供皇帝出入,皇后一生中也只能在大婚当天入宫时行走一次。清朝时,殿试后的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在金殿传胪后可从中央大门出宫一次,披红挂彩、跨马游街,这也是封建时代读书人最大的荣耀。东边正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边正门供宗室王公出入。左右两个掖门供三品以下官员和殿试考试时考生行走,考生进宫时单号走左掖门,双号走右掖门。以上规定极其严格,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不得错走一步。实际上皇帝使用午门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到天、地、日、月四坛及太庙、社稷坛、先农坛祭祀;御驾亲征讨伐叛逆和凯旋归来;外出巡视等情况才从午门出入。其他时候从神武门进出。
除此之外,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皇帝要在午门举行盛大的颁朔典礼,颁布下一年的历书。颁朔时皇帝本人并不出席,只是由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毕恭毕敬手捧皇帝过目签字的历书到午门门楼上向跪在广场上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宣读,然后抄发全国,作为臣民来年的日历。中国古代一直是个农业国,历代王朝对年历都非常重视,把它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每年的颁朔典礼,昭示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企盼国泰民安的希望。
另外,明清两朝凡遇战争获胜,都要在午门前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广场举行献俘典礼。朝廷大将携俘凯旋,皇帝盛装亲临午门,决定对俘虏是赦是杀。献俘礼一是庆祝战争胜利,宣扬皇威浩荡;二是奖励将士,惩处败将,昭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但清末政治腐败,国弱民穷,屡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雪片般一一签订,中华民族已成为待宰的羔羊,还谈何宣扬皇威昭示皇权的献俘大典?
午门也是明代皇帝下令对大臣进行廷杖的地方。所谓廷杖,就是皇帝对触犯皇权的大臣判“逆鳞”之罪,实行身体惩罚。明朝初期,廷杖只是象征性的责打,皇帝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责罚有过错过失的大臣。明朝中后期,皇帝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奸臣宦官当道,开始利用这一制度迫害有怨于己的大臣,有人甚至被当场毒打致死。例如,嘉靖初年因“大礼仪”之争,皇帝一次下令对130余名大臣实施廷杖,当场打死17人!由此以讹传讹,民间遂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说。真实情况是:明朝“斩首示众”的地方在故宫西北的西市,清朝刑场则在故宫西南的菜市口。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位皇帝会把杀人的地方选在自己皇宫的大门口,“推出午门斩首”,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
太和门广场
进入午门就是太和门广场,广场北面正中是金碧辉煌的太和门,两侧为昭德门和贞度门,东西侧分别是通往文华殿及武英殿的协和门与熙和门。协和门南庑为内阁诰敕房,北庑是稽察上谕处;熙和门南庑是满汉翻书处,北庑为负责记载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的起居注公署。
整个广场最醒目处莫过于自西向东宛如玉带又似弯弓般缓缓流过的内金水河以及飞架河上的五座汉白玉金水桥。内金水河系因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而得名,两条金水河同绕紫禁城一周的筒子河均系古时北京城稠密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法和与和它对应的午门门洞相同,也需严格按等级穿行。走过金水桥,太和门近在咫尺。
太和门
走过金水桥就是太和门,它像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后面的太和殿。此门建在一层白石崇基之上,横9间,深4间,重檐歇山顶。门前是一对宫中最大的铜狮,日夜看护着宫门。东侧踩球者为雄,代表皇权一统寰宇;西侧抚小狮者为雌,象征皇家子孙万代,绵延不绝。清代规定唯有皇宫能用铜狮,王府以下皆只能用石狮。太和门是故宫中最年轻的建筑,现在您看到的门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火后重建的。光绪十四年十月二十日贞度门失火,延烧太和门。农历元旦为国家大典,正月二十六是光绪皇帝大婚之日。两次大典均涉及太和门,为此急坏了相关大臣。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位叫孙荩卿的能工巧匠自告奋勇,带领500人清除瓦砾灰烬,在石台上以彩绸搭了一座假太和门,再用色彩加工,居然“与原式无异”。以假乱真解了燃眉之急。
太和门也是明朝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明朝初年的一次意外火灾赋予了它重要的政治使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到百日,外朝三大殿即被一场“天火”所焚毁。朱棣怕违背天意,不敢再建,权以奉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太和门为听政之所。这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御门听政”的起因。御门听政俗称上早朝,每日天还没亮皇帝就要起床梳洗临朝议政,且御门听政处于半露天状态难免栉风沐雨,冬顶严寒夏冒酷暑,几日尚可坚持,若天天如此实在辛苦。故一般王朝前期的皇帝知道创业艰难尚能勤政,后来的统治者从小生长于宫廷,锦衣玉食,不知民间疾苦,大多荒淫怠政。明代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将近24年不上朝。整日于后宫饮酒作乐,聚敛钱财,也可算这方面的典型了。相比之下清代的皇帝大多还是比较勤政的,康熙就是杰出的代表。康熙皇帝从14岁亲政到69岁驾崩无特殊情况从不辍朝,像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北击沙俄等重大决策大多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只是清代御门听政的地点已移至内廷的乾清门。咸丰以后御门听政的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文华殿
文华殿在故宫东华门内,从太和门广场东侧的协和门向东也可到达。它与中轴线西侧的武英殿共同构成外朝三大殿的两翼。文华殿初建时,是太子的正殿,覆绿瓦。由于后来几位太子大多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改成皇帝的便殿,换成黄瓦。著名的经筵典礼就在此举行。
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皇帝要撰写御论,阐述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需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文臣们跪在御前,聆听皇帝讲论。清朝的康、雍、乾三位皇帝文化修养都很高,皇帝讲解时来了情绪,常指名让文臣们讨论。经筵结束后,皇帝赐给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最后,皇帝率众人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大家翻阅阁中藏书,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
文渊阁为二层楼房,黑瓦绿檐,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贯通为一间,楼下分为6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意,意在防火。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即收藏在这里。为了编纂这部庞大的百科全书,数千学者前后共花费了10年时间,收集了从先秦到清朝前期的各种图书3500多种,共有36000余册,内容相当广泛。并按“经”、“史”、“子”、“集”四大类编纂,故称《四库全书》。
另外,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武英殿
武英殿在西华门内,位置与文华殿相对,在明代与文华殿一样同属皇帝便殿。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进入北京后,曾于4月29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便被迫撤出北京。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武英殿为摄政王多尔衮理事之所。康熙时期武英殿设宫中修书处,清朝大批图书在这里编辑、刻版、刊印,世称“殿本书”。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就是编纂印制于武英殿,此书仅次于《永乐大典》,是我国大型百科全书之一。整个清代,武英殿编刻的图书达1200多种。这些书有满、汉、蒙、藏等多种文字,在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团结统一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等级最高最为高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
太和殿最初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太和殿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最后一次重建的。宫殿总高35.05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7米,殿内面积为2377平方米。大殿东西11开间,南北5间,共55间。与后面中和殿、保和殿共同坐落于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之上,给人与气势磅礴,如临天庭之感。殿前丹陛间陈列18尊高大平稳的青铜香炉,为明朝遗物。三层须弥座由精美的雕龙望柱围绕,柱下是1142个龙首(名为螭),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爱好戏水,故用来排除雨季殿区积水。第三层须弥座上为殿前丹墀,东西两角分别陈设古代计时器日晷和计量用具嘉量,代表皇权统治时空,公正平允。日晷嘉量之后各为一对铜制神龟仙鹤,意为“龟鹤千秋,万寿无疆”,实为造型奇特的香炉。大殿山墙两侧共有4口鎏金大铜缸,有避火之意,平时储水,确有消防功能。太和殿屋顶采用古代宫殿最为尊贵的五脊四坡重檐庑殿顶,垂脊前端以仙人骑凤为首,其后排列10个神兽,分别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犼、行什。亦为最高等级,全国古建筑中唯此一例,其他殿宇按地位不同均为9以下单数设置,等级越低神兽越少。
殿内正中偏北为6尺余高的须弥座式地平床(也叫紫宸台),地平床正面和两侧面有台阶七层,直通台上。台上设置皇帝龙椅,即金銮宝座,宝座用楠木制成,背上刻有斧钺,通体髹漆雕龙。通高173厘米,总宽162厘米,极其壮观,据考证为明代嘉靖年间遗物。1916年袁世凯复辟时于太和殿登基,因其身材矮小不喜此大椅,遂将其弃于破旧家具库中,以不伦不类的西式高背靠椅替代。直至1959年,尘封43年的国宝才被故宫专家朱家溍先生慧眼独具所发现而重见天日。宝座之后为七扇高大的雕龙屏风,也为楠木制作。在地平台上和四周设置着象征吉祥的宝象、甪端、仙鹤、盘龙香亭和鼎式香炉,均为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制成。宝象背驼宝瓶,内装五谷杂粮。象征天下太平,江山稳固,黎民百姓五谷丰登。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里,夜走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常伴明君左右。仙鹤是一种吉祥长寿的鸟,传说常为神仙所骑,云游四海。这里用来象征皇家江山永世长存,蒸蒸日上。盘龙香亭用于皇帝朝会时燃点檀香,到时缕缕青烟从镂空的亭身飘出,祥云缭绕,宛如仙境,寓意天下大治,国泰民安。鼎式香炉立于地平床前,是乾隆皇帝仿照古代礼器所制。
太和殿内共有巨柱72根,明代原为楠木,清代重建时楠木匮乏,改用东北原始森林的松木。中间最大6根高达12.7米,直径1.06米,并且通体贴金,蟠龙升腾,光彩照人,蔚为壮观,称为沥粉贴金蟠龙金柱。殿内铺设称为金砖的方砖4718块。金砖产自苏州,制作工艺复杂。相传成坯需要8个月,烧制需要136天,烧成后需用桐油浸泡100天,共计需要一年零4个月。要求敲之有声,有如金玉;断之无孔,好似磐石;不涩不滑,越磨越亮,明似宝镜。据说一块砖的制作运输铺装成本约可折合一两黄金,因此砖中虽无黄金成分但似黄金般珍贵;又因为金砖当年系苏州官窑烧制,成品后往北京进贡称为“京砖”,江浙人发音“京”、“金”不分,以讹传讹,故得名金砖。太和殿天花板正中是造型复杂的藻井,类似穹顶,上圆下方,有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为蟠龙高卧口衔一球,活灵活现。此球为铜胎镀银质地,据传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所制,称为轩辕镜。皇宫的建造者们用它来装饰藻井,以示太和殿的主人不仅是真龙天子,更是轩辕黄帝的嫡系子孙。太和殿内木构件所用装饰图案全部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据统计有13000多条金龙,真是真龙天子的殿堂,龙的世界!
说到这里您可能不尽要问:规模如此之大,等级如此之高的太和殿当年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呢?前面说过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在明初建成时是明成祖听政之所,但使用不足白日即遭大火焚毁,成祖心灰意冷,只得于奉天门御门听政,其后代子孙也延袭此制。后来该殿重建后遂成为单一举行国家大型典礼的场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虽名称有变化,但用途未改。例如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皇帝都要御殿受贺;另外皇帝登基大典、大婚典礼、册立皇后、派将出征、金殿传胪等大型典礼和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届时,殿前广场呈“八”字形排列的白色仪仗墩上金瓜武士侍立;王公齐至,文武齐集,万国来朝;殿堂前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乐声悠扬;广场上群臣三拜九扣,蟒鞭声声,宝象翩翩起舞。普天同庆,颇为庄严隆重,皇权的至高无上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当年袁世凯复辟时将太和殿内乾隆御笔亲题的“建极綏猷”匾摘下损毁,换上他所写的“大礼堂”,一时成为笑柄。今天您看到的殿内匾联是2002年故宫博物院根据历史资料制作的复制品。“建极綏猷”匾的含义是:一方面要承天立极,一方面要顺民体性。帝王以天子自称,以沟通天帝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为己任,此匾意在昭示皇帝对上对下的双重神圣使命。
太和殿东西配殿分别为体仁阁和弘义阁,明代俗称文武二楼,西侧楼阁曾存放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清代康熙帝为调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名士曾在体仁阁特设半宴会半考试性质的博学鸿词科,清初许多著名学者均出于此。弘义阁则为当时内务府的银库。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前朝三大殿中央的位置,它前边是太和殿,后边是保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太和殿的辅殿。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开有门窗,四角攒尖殿顶,属于古代明堂结构的宫殿。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中既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句。
朝廷举行大朝会和重大活动时,中和殿起着相当于舞台后台的作用,是皇帝的临时休息室。皇帝在光临太和殿前,到中和殿稍事休息,接受身边近臣、辅臣、侍卫等的先期参拜。这些人包括内阁大学士、内大臣、翰林院起居注官、礼部、都察院、詹事府的堂官以及高级侍卫官等。这些官员平时与皇帝接近,所以先于其他大臣参拜。参拜后,他们将护卫皇帝参加主持太和殿仪式。
另外,皇帝外出午门参加祭天、祭地、祭庙、祭社稷的头一天晚上,要在中和殿休息,阅读第二天的祭文。对于皇帝来说,祭祀活动是一项重大而重要的职责。皇帝自称天子,是唯一可以与上天对话,与神灵交流的人。所以,皇帝要亲自阅读祭文,检查祭祀准备情况。祭文写在木板上,称祝版。祭祀时,礼官朗读祭文,皇帝跪拜默诵。每年春分皇帝到先农坛行亲耕礼的前一天,也要到中和殿检查种子和农具准备情况,以昭示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相当于皇室家谱的皇家玉牒每10年修订一次,皇帝也在此举行视看仪式。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北侧,重檐歇山顶,开间横九纵四,造型与前面的太和门类似。它与太和殿和中和殿同在皇宫的中轴线上,矗立于巍峩的汉白玉三台之巅。形成了前朝三大殿前后呼应,互相衬托,主辅照应的建筑风格。
保和殿是一座比较重要的宫殿。每年农历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宴请新疆、蒙古的外藩王公和文武大臣,以示安抚。新疆和蒙古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民族关系特殊,朝廷的主要危险大多来自这两个地区。清王朝自建国初期就不断征服和统一蒙古各部,后来更是武力与怀柔之道相结合,这就是康熙皇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原因,年关宫廷赐宴也是怀柔之道的手段之一。宴会时殿内每两人一桌,皇帝亲临,高坐龙椅,殿内举行宴会,殿外表演节目。与现在宴会不同的是参加宴会的全部都是男性,没有女性。公主下嫁时皇帝也在此殿宴请额附和朝廷三品以上大员。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保和殿开始作为清朝举行殿试的考场,在这之前,殿试是在太和殿外进行的。科举考试是皇帝选拔国家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代,结束于清末,延续1300余年。考试分文科和武科两种,每三年进行一次。文科考试分为4级:第一级叫童试,在县城举行,考中者称为秀才;第二级叫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三级叫会试,在京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称为贡生;最高一级叫殿试,在保和殿进行,参加者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三甲,前三名称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后两甲为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殿试后皇帝还要进行朝考、大考和考差,进一步优中选优,精中选精,遴选出翰林人才,直接提拔到皇帝身边工作。清朝的官僚制度分为九个阶梯,谓之九品。每一品有正从之别,称为“九品十八级”。正一品为内阁大学士;正二品为六部尚书、地方都督、巡抚;三品至六品为地市级官员;七品至九品为县级官员。九品以下称为“未入流”。科举考试制度最终于1905年寿终正寝,最后一名状元叫刘春霖。
保和殿在清朝初年还曾做过皇帝寝宫,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在保和殿住过10年,第二位皇帝康熙住过8年。明朝灭亡时,故宫遭到战火破坏,乾清宫和许多宫殿被毁。顺治皇帝由沈阳入关进驻北京城,就住在保和殿。顺治八年,虚岁14岁的顺治皇帝举行大婚典礼,据有关史料推断,顺治结婚的地点及洞房就安排在保和殿。康熙即位时国家初定,边防和经济还十分脆弱,朝廷还拿不出更大精力和钱财整修皇宫,年幼的康熙也住在保和殿内,亲政后才搬到乾清宫。康熙离开保和殿前的最后两年将他最为忧心的三件事:三藩、河务和漕运,用大字写成条幅挂在保和殿的宫柱上,时时提醒自己。
另外,明朝初年保和殿的名称曾叫谨身殿,顾名思义是皇帝在从乾清宫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更换礼服的场所。后来殿名虽改,此用途一直未变。殿后是一块宫中最大的云龙的石雕,此石雕为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余吨的一整块艾叶青。产自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为明代遗物。500多年前的古代运输工具还没有能力将200多吨的石料搬动。朝廷动用民夫2万多人,骡马1000多头,在冬天靠沿途挖井汲水,泼地结冰铺成冰道,一步步滑行。几十公里的路途耗时28天才运到皇宫,故名万人愁。清朝乾隆皇帝在明朝雕刻基础上进行重雕,呈显出海涛云雾,九龙戏珠的精美图案,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和震撼力。
乾清门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古人于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作乐,不吃荤,整洁心身,以示敬诚,称为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乾清门的规制明显小于前朝太和门。就连门外的一对鎏金铜狮也比太和门前的同胞少了几分阳刚和霸气门,多出些许阴柔和温顺。
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如前所述,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乾清门前有一条横街,俗称“天街”。是区分外朝和内廷的明显界线,横街以南为外朝,是皇帝执政的地方;以北为内廷,也叫后宫,是皇帝、后妃生活居住的区域。在建筑形制上,前朝的宫殿大而少,间隔疏而阔;内廷的建筑风格正好相反,数目多而形制小,排列紧凑,富于变化。以乾清门为界,无论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准许,不能进入内廷半步;内廷的后妃女眷,也不能随便跨出乾清门。
乾清门两侧宫墙外各有一排矮小房屋,东侧为九卿房,西侧就是大名鼎鼎的军机处。后面我们还会详细介绍。横街两端也是两座重要禁门,东面是通往宁寿宫、奉先殿区域的景运门;西侧是往来慈宁宫区域的隆宗门,它们与乾清门共同构成了进出内廷的交通要道。
此外,乾清门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的清代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御门听政于这里举行。那么,清代为什么要把御门听政地点由太和门改到乾清门呢?原来,太和门位于皇宫的最南部,皇帝每天早上要从后宫乘舆走过半个皇宫,在时间上是个浪费,动静也大,很不方便。康熙把“御门听政”放在乾清门,便捷得多,乾清门虽然不如太和门气派,但它接近后宫,省时省力,效率高。体现了康熙帝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不愧帝王中勤政的楷模。
南书房
南书房在乾清门内西侧,是辅导皇帝学习,解答皇帝自学中问题,编辑整理皇帝诗文的中央机构。
南书房是康熙皇帝时创建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如命,勤奋好学的皇帝。康熙5岁读书,8岁继位,14岁亲政。少年康熙昼夜苦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字字熟背,从不自欺。康熙每天写千字练习书法,跟随祖母孝庄太后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跟随满洲师傅学习骑射和满语。他后来要求皇子皇孙在上书房读书,每课读满一百遍,学习蒙古语、满洲语,学习骑射,接受汉族儒家教育,都是他早年读书学习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康熙成年以后,繁忙的军国大事激励他读书学习更加勤奋。临朝之后、夜深之时、旅途之中,康熙读《周易》、《左传》,看《尚书》、《诗经》,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但困扰康熙皇帝的是退朝之后、深夜之际,进入后宫能够陪同在皇帝身边的人除了太监就是侍卫,他们只能在生活和安全上照顾皇帝,而不能做皇帝的文化秘书。于是,康熙就从翰林中选拔博学而谨慎的张英搬到乾清门内西边办公,随时和皇帝磋商研讨文化知识,这就是南书房的由来。
南书房开始只有张英一名翰林,张英早上7点到宫,晚上7点离宫,解决了康熙白天读书学习问题。皇上晚上学习,需要咨询研讨问题,就要派人把张英叫进宫,费时费力。有时错过了皇帝的兴头或思路,于是南书房人数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学士兼朝廷要员也先后到南书房供职。南书房陪伴了康熙一生,成为康熙以后雍正、乾隆等朝皇帝的固定服务机关。
南书房还有不少编外的西方科学家。康熙40岁时得了疟疾,这是一种被蚊虫叮咬后形成的传染病,人忽冷忽热,中草药很难快速治愈,当年很多中国人死于疟疾。西方传教士洪若翰、刘应等为宫中进献西药奎宁,治好了他的病。由此,康熙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宫里设立实验室,炼制西药,并亲临观看。中国当时有一种传染病叫天花,顺治就系染天花而死。康熙破除旧习,命人先给自己的子女及宫里人种痘,然后推广给蒙古49旗部民,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于死亡。他还命人将西方《人体解剖学》等医学书籍翻译成汉文、满文,命人进宫讲解,吸收西方医学知识。并在乾清宫召见法国人白晋、张诚等6位自然科学家,接受他们献上的科技书籍和科学仪器,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康熙命皇子学习观察天象,观察日食,推算天文历法。组织人员对中国大地进行地理测绘,于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为世界地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法国巴黎在凡尔赛宫举办“康熙大帝展”,展出康熙珍藏的科学仪器有:1642年制造的手摇计算机、铜镀金比例规、刻有“康熙御制”的角尺、楠木精致的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银质和木质的绘图仪、御制简平仪、罗盘等。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热爱自然科学的皇帝。
南书房随着康熙皇帝执政时间延长,原本就年龄较大的翰林重臣逐渐年老体衰,出入宫廷困难。康熙特别准许南书房年老体弱的翰林可以在东华门换乘皇宫内代步马匹行走宫内,与皇子享受同等待遇,这是旷古未有的巨大特权。康熙尊重知识,尊重南书房大臣,爱惜人才,爱惜程度到了死罪免罚的地步。南书房翰林何焯才思敏捷,不拘小节,年龄比康熙小10岁。康熙帝56岁那年夏季的三伏天,南书房小屋闷热难耐,何焯脱光上衣坐在屋里休息,忽然康熙驾临,事先也没传旨,何焯吓的急忙钻进冬天烧火的炉膛里,连衣服都来不及披上。过了一会儿何焯误以为皇帝走了,便在膛里问:老头子走了?何焯光着上身口称老头子,在皇权社会是杀头之罪。康熙看何焯是南书房人,叫他披上衣服,解释老头子含义。何焯惊惶之下,顺口就说“先天不老谓之老,首出庶物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子,老头子也”。康熙当场赦免何焯大不敬之罪,在朝野传为佳话。现代人演义清朝故事,把这件事放到乾隆和纪晓岚身上,真实历史是康熙和何焯的一段轶事。
相传,南书房还是少年康熙智擒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权臣鳌拜的地方。体现了康熙超长的智慧和杰出的政治天赋。
上书房
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是帝王教育培养皇子皇孙的学校,是皇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对帝制时代的宫廷生活误读颇多,了解皇帝的子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皇子皇孙从虚岁6岁就要进上书房读书,一天学习十来个小时,一年要上课360天,天天进行考试,没有毕业升级概念。清朝的皇室教育学习内容很多:汉语、满语、蒙古语、四书五经、骑射、书法等。让皇子皇孙们全面接受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本民族文化精华,全方位学习实用技能。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可以列入“学习型”皇帝,尤其是康熙,一生求学,孜孜不倦。他把两岁的皇太子抱养在自己的寝宫监督教育,把童年的皇孙乾隆拉到自己身旁亲自教授,并经常到上书房检查皇子皇孙的作业、书法。雍正皇帝为上书房写下:“立身以致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寄语。皇帝参加祭祖、巡幸、出征都要带上成年的皇子,以言传身教,使其见习各种政务及军务活动。皇帝还将担负朝廷实际事务的大臣派到上书房担任总教育长,把常年担负朝廷要职,与帝王朝夕共事的翰林派到上书房当师傅,从朝廷的实例中,传授治国安邦之道,分析总结皇权应用的经验和教训,体会古今圣君做法。清朝中前期皇帝大多在位时间较长,常把军政要务,宫内事务和阶段性专项工作分别委派给皇子皇孙,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历练提升,把书本知识古今经验应用到实践中去。
读书是皇子皇孙受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在上学环节上,皇宫有严格的纪律,有些制度达到了不近人情,无法忍受的程度。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为皇子皇孙教育做了如下规定,一是读书早:虚岁6岁进上书房,由近支王公子弟陪读;二是上课时间长:早上3点起床,4点到上书房,5-7点复习前一天功课,每课书要求背足120遍;7点钟前老师到课堂,对前一天功课进行背诵考试;7-9点皇帝到上书房检查背书;9-11点练习写字,学习满文、蒙古文;11-13点吃饭,饭后老师休息,皇子皇孙又读新书120遍,等于没有午休;13-15点到户外练习拉弓射箭;15-17点背书,一天作业要达到翻到哪页背哪页,随便翻背,翻哪背哪;17-19点练习骑射;19点放学。这是1687年康熙起居注册中,劝谕康熙这天到上书房检查皇子皇孙读书的活动记录。
清朝皇室虽是少数民族,却非常重视皇子皇孙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清代皇帝认为,汉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皇子皇孙对经典书籍要背足120遍,讲究“童功夫”,每天还要写10幅楷书。在皇宫里到处可以看到清朝历代皇帝的所写牌匾,篇篇可以称为书法艺术品。上书房里没有寒暑假,每年只有4天休息时间,那就是皇上生日和自己生日各放假半天,元旦两天,冬至一天。其他时间都要到上书房读书。
上书房考试是每天每时进行,只要按规定时间读够120遍,就要向老师背诵,一字不错才能转入下一篇学习。这种考试不记名次,不记成绩,只用红笔划记号,没有毕业概念。每天写的大字要交皇帝圈画,皇帝只批阅哪笔写的有进步,也不记成绩。上学期间成年皇子也帮皇帝办差,办完差接着读书。如嘉庆皇帝就在上书房读书20年,道光皇帝读书30年。只有父皇驾崩,新皇帝出现,老皇子才算毕业,新的皇子则继续上学。
清朝称上书房老师为师傅,皇帝选配老师的基本条件是:学问的传授者,处世做人的指导者。师傅的学问要大,朝中拔尖之人,且为人要诚实,孝道为先。根据这个条件,上书房老师不仅学问要大,为人做事还要公正善良。因此,皇帝从翰林院大学士中,从自己南书房的翰林中,从翻译满蒙文字的翻书房中为皇子选择老师。可以说,搜尽天下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国师泰斗到上书房轮番施教。有的老师一教就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在上书房教学。优秀的教师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有的老师因受皇帝宠信,也为皇子继承皇位做出了贡献。
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面宽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垂脊小兽9个,在全故宫等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前丹墀亦陈列日晷、嘉量、神龟、仙鹤、香炉,且于阶下东西两侧各设一座高大的铜鎏金亭形江山社稷金殿。乾清宫与交泰殿、坤宁宫合称为内廷后三宫,后三宫建筑形式与前朝的三大殿相似,但型制略小。
乾清宫与前面的乾清门采用高出地面许多的汉白玉石台相连,古代叫做丹陛。被召见的大臣进入乾清门后只能从丹陛之下行走,以示皇帝的威严。不过丹陛同时也阻隔了庭院两侧日精门与月华门之间的交通,细心的您会发现在丹陛北端台阶下有一个仅能容一人勉强通过的小门洞,这就是当年小太监们从日精门和月华门横穿这个大庭院的便捷通道,俗称“老虎洞”。明代天启皇帝小时候常与太监们在宫中捉迷藏,这里经常成为他的藏身之所。乾清宫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左边叫昭仁殿,右边叫弘德殿,为皇帝藏书和休息之所。两座小殿被围墙围住,围墙南面开一小门,皇帝到两个配殿无需出屋,可直接由乾清宫室内到达。
乾清宫内在明代崇祯皇帝以前没有牌匾,崇祯初年悬挂“敬天法祖”四个大字,清朝顺治皇帝入关后,把“敬天法祖”改成了“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标榜两个含义:一是皇帝的所作所为都是正当适宜光明磊落的;二是皇室的后代子孙都要以正大光明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行为准则。康熙皇帝为“正大光明”亲笔写下“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两句对联,悬挂在殿堂的楹柱上。上联的意思是:皇帝是万邦国土正大光明的表率,皇权要达到长久稳固,需要不断的谨慎修身,深谋远虑;下联的意思是:皇帝要向四海广泛传播伦理道德观念,对臣民的统治措施,万不可疏忽大意,特别注意其中的关系和艰难。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也亲书一幅联句,挂在殿堂靠里边的楹柱上,联句为“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其含义为:皇帝要成为正大光明的表率,统率万邦的圣君,就要建立一套制度和标准,宽容仁爱;皇帝要维护皇权尊严,就要对事物人物洞察秋毫,始终如一。殿堂正中有五扇屏风,作为龙椅的屏障。每扇屏风都刻着康熙读书记录的警句和格言。屏风背面是乾隆为其皇祖写下的赞语。乾清宫中的牌匾集中反映了皇室以儒家学说为主旨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执政理念。
乾清宫是明成祖朱棣至清圣祖康熙16位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中间悬挂“正大光明”匾的殿堂为皇帝理政之处,两侧为东西暖阁,是皇帝的住所。从雍正开始皇帝的寝宫移至西路的养心殿,但乾清宫仍是皇帝名义上的寝宫,后来的皇帝每天来此诵读先皇的祖训及圣人的经典,以示自己敬天法祖之意。晚清时期,光绪皇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接受国书。除此之外,乾清宫还是皇帝接受内廷朝拜的重要场所,每年元旦、冬至和万寿等重大节日,皇帝先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然后回到乾清宫,接受内廷朝贺。内廷朝贺分两批进行:事先,皇后带领众妃等候在乾清宫的东西暖阁,皇子皇孙等候在乾清宫外。皇帝回到乾清宫后,皇后率妃嫔依次进入正殿,向皇帝行三跪三扣贺礼,拜完退出乾清宫。皇子皇孙再依次进殿,向皇帝行三跪九扣贺礼,贺礼结束。皇帝离开乾清宫,皇子皇孙再退下。
此外,皇帝每年除夕和元旦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家宴。家宴分为两场,大年三十晚上一场,大年初一中午一场。三十晚上为皇帝与后妃进行的宴会,大年初一中午为皇帝与宗室诸王、皇子皇孙进行的宴会。乾清宫最大的宴会莫过于千叟宴,康熙六十一年和乾隆五十年各在乾清宫举行过一次千叟宴。康熙的千叟宴有1000余人出席,人员为在京供职的60岁以上大臣和60岁以上退休朝臣以及北京地区60岁以上老人。乾隆举办的千叟宴出席者达到3000多人,年龄最高的105岁,为福建省的邓钟岳。宴会期间共计获诗3439首,号称千古咏歌。
盛大的千叟宴也不能帮助皇帝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皇帝一旦驾崩,不论生前住在那里,驾崩于何处,灵柩都要停放在乾清宫,以示寿终正寝。皇帝遗体在入地宫之前称为“大行皇帝”,后妃、皇子皇孙、宗室、臣工都要来此吊唁,并剪发示哀。然后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将“大行皇帝”入地宫安葬。先皇驾崩,新君即位,就涉及到皇帝生前立储的问题。乾清宫殿堂正中“正大光明”匾背后即是雍正皇帝创建的秘密建储制储藏传位诏书的地方。所谓秘密建储制,就是皇帝生前不公开宣布哪一位皇子为皇太子,而是由皇帝亲笔书写预立皇太子名字的“御书”,密封在建储匣内,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临终前或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将建储匣取下开启,按“御书”所定皇太子即皇帝位。为什么要实施秘密建储制将传位遗诏束之高阁呢?总体讲秘密建储制是雍正皇帝对历代封建王朝公开建储经验教训的总结;是鉴于其父康熙皇帝因几度废立储君身心憔悴的创造性改良;是有感于自己兄弟反目争夺皇位的深思熟虑之举。这样预立储君又不公开宣布,可避免皇子争夺储位,王公大臣结党营私。即使在皇帝突然驾崩的情况下,皇权也能平稳过渡,使得朝野安定,嗣皇帝能名正言顺继承大统。雍正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均沿用了这一方法。
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乾为天,坤为地;天属阳,地属阴,殿名含乾坤交泰之意。交泰殿的建筑造型与前朝中和殿相似,渗金圆顶,殿形四方,在后三宫中体积最小。
从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一路走来,各个宫殿的装饰彩画都是龙的图案。只有到了交泰殿才出现龙凤图案,交泰殿殿门的裙板上和殿檐上画满了龙凤图案。这是为何呢?原来,皇宫内的妃嫔、女官、宫女人数众多,按照宫中礼制,皇后为后宫之首,母仪天下。交泰殿是皇后日常管理后宫和接受女眷叩拜的场所,故此殿出现象征皇后的凤纹。殿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无为”匾额,寓意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仁德教化万民,达到天下大治。
每年春天,皇帝到城南的先农坛举行亲耕礼,为天下农夫做表率,表明皇帝重农业生产;同一时间,皇后则要到御苑采桑喂蚕,昭示皇后重视农副业,与皇帝呼应,正合男耕女织。宫人要在皇后去御苑采桑的前一天在交泰殿摆上采桑所用的工具,皇后到殿中进行阅视。
此外交泰殿也是每年元旦、冬至、千秋节(皇后的生日)皇后接受妃嫔和贵族妇女朝贺的地方。朝贺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是众妃嫔;第二批是公主、福晋和在京的二品以上命妇。皇后身着礼服端坐在殿中的凤椅上,众人分批依次进殿向皇后跪拜,奏报礼单。
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收藏许多宝玺,乾隆皇帝继位后,对这些宝玺进行整理和检查,从中筛选出25颗能够集中代表皇权的收入交泰殿贮藏。年末和年初,皇帝亲临交泰殿举行庄严的封宝和开宝仪式。开宝后的宝玺随皇帝行动,皇帝在宫中,25颗宝玺收藏在交泰殿中。皇帝出宫,无论是外出巡幸还是到避暑山庄暂住,宝玺都先于皇帝到达,有专人保管和保护。外出归来,则如数交给交泰殿太监收藏。
二十五颗宝玺,是乾隆根据《周易》中“天数二十五”之说,选择的吉利数字。在中国古代所有王朝中,只有上古的东周延续了二十五世,乾隆不敢梦想清王朝万代绵延,但他祈望清朝能和上古的东周一样传世二十五代,所以选择了二十五颗宝玺作为皇室的传家之宝,放置在交泰殿,每年都要祭拜。实际上,清朝从太祖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共传位12代,乾隆的愿望没能实现。
准确测定和报告时辰是皇宫内一件重要的事情。明代以前,中国没有钟表,测定时辰靠铜壶滴漏来完成。这种工具依据水滴下落的节律来计算时间,每到一个时辰,一支标着该时辰的水箭就漂浮出水面,非常形象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负责此事的太监就捧着时辰牌,放置到乾清门台阶上,取走上一个时辰的牌子。这是按小时计算时间的牌子,分和秒无法显示出来。这种铜壶滴漏在交泰殿内左侧即有一尊。
交泰殿内右侧放置一座木阁楼包装的落地自鸣钟,这是明朝晚期万历二十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送给皇宫的礼物。这个自鸣钟用金属发条控制,万历皇帝派人到宫外学习操作,命人为它制作了一个大木阁楼装在里面。大钟运行稳定,报时准确,每月上一次发条,钟鸣声音宏亮,可以传到乾清门外。清朝嘉庆皇帝以后,皇宫内各宫院都有了大小不一的自鸣钟,但这座落地自鸣钟仍放在交泰殿内,康熙皇帝曾为这座大钟写过一首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晴不改衷肠胜,万里遥来二百年”。他还为这首诗做了注,“此器至中国,二百年矣”。
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先后有19位皇后在这里居住。清朝以后,坤宁宫不再作为皇后的寝宫,皇后婚后日常居住在皇宫的其他宫殿里。
现在的坤宁宫是清朝顺治年间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参照沈阳故宫清宁宫的制式改造的,宫门的位置偏东,不在中轴线上。进门左侧为一大间,南西北三面有木炕,西北角有煮肉大锅。这里曾是萨满教祭神场所。萨满教是流传于我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的原始宗教,神团很庞杂。具体到坤宁宫所祭祀的神灵主要有蒙古神、关帝神、释迦佛和满族始祖神等。坤宁宫祭神活动分为朝祭、夕祭、春秋大祭四种。每次祭神活动约为2小时。坤宁宫专门设置祭神活动的神职人员,全部都是满族女性,称为萨满太太。萨满太太一共20人,专司祭神工作。
右侧为东暖阁,也就是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清朝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的大婚都是在坤宁宫东暖阁举办的。其他皇帝大多做皇子时就已结婚,因此,他们的婚礼是在王府举行的。
皇帝大婚是指皇帝成年后第一次册立皇后的婚姻。大婚以后,无论皇后更换多少都不算大婚。所以,皇宫里举办大婚礼仪成了每个朝代可遇而不可求的盛事。清朝皇帝大婚礼仪繁杂,按照满族旧俗,婚礼在凌晨举行。夜里一二点钟,皇后在娘家前堂跪听皇帝特使宣读册立皇后的册文,接过皇后的金册和宝玺,在皇宫特派的四位福晋帮助下,穿戴皇后冠服,乘坐16人抬的皇后凤舆沿皇城中轴线,于凌晨四时准时进入午门中央门洞。凤舆前面载着皇后的金册和宝玺,銮仪卫仪仗、车辂鼓乐为前导,京城百姓家家张灯结彩,共庆皇家喜事。皇后的风舆抬进乾清门后在乾清宫前换乘八人抬的孔雀顶轿。皇帝的妃子在大婚的前一天晚上由神武门入宫,到乾清宫前迎奉皇后。孔雀轿抬至东六宫宫殿暂歇,皇后净面、化妆。下午5时到达坤宁宫,皇帝和皇后先吃子孙饽饽(饺子),然后开合卺宴,宴会只有皇帝和皇后两人,门外一对结发夫妻不停唱“交祝歌”,直到宴会结束。晚上十二点,帝后还要吃一餐长寿面。
洞房内的装饰寓意着平平安安,国泰民安,多子多孙。床上放置宝瓶,瓶内装金银做成的米谷。被子是明黄或朱红缎面,绣有百子图案,褥子绣龙凤双喜字。大婚后帝后只在坤宁宫洞房住三天,然后皇帝回乾清宫或养心殿,皇后到东西六宫择殿居住。
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故宫最北部,占地面积约11700平方米。园中建筑上承元代下至清末,庄严中力求变化,在不大的面积中容纳了大小20余座10多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园中共栽种各种松柏树160多棵,其中树干挂红牌者为树龄300以上,绿牌者100年以上,御花园中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共有50多棵。牡丹、芍药等奇花异草遍植于细小鹅卵石铺就的路边,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智慧赋予这些普通的小石子无限的生命力,用它们组成了720多幅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美丽的图案。更有掩映于树木楼阁之间的假山怪石令人浮想联翩。真是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钦安殿是园中的主体建筑,也是中轴线上唯一的宗教建筑,更是宫中少有的自明代没有因火灾重建的宫殿。殿顶为比较少见的重檐盝顶式,殿内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应合五行学说中北方属水位的概念。殿前正中有一棵古老的“连理枝”,是两棵树干上部相交的柏树,寓意夫妻恩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御花园内有连理枝数株,这一株已有400余岁,最为引人注目。大殿左右两棵参天巨松也甚为吸引游人,两树通身布满了褐、绿、白各色相间的花纹,酷似士兵所穿的迷彩服,像两名不知疲倦的卫士一左一右日夜守卫着神圣的宗教殿堂。树名“白皮松”也叫“虎皮松”,俗称“白袍将军”,是一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宫廷园林树种。殿前西南有一巨大方形石墩,上刻龙纹,下部四角雕有龟、鱼、蟹、虾等诸多水族。此乃宗教仪式所用之幡杆座,只是因为基座太高大,顶部用来插木杆的圆洞不便看到,当为明代遗存。钦安殿四周有矮墙相围,东西两门很小,南侧的天一门较大,取八卦中“天一生水”之意。与钦安殿所奉水神相吻合。门前有一对名曰“獬豸”的神兽,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专噬奸佞之人。与之相辅的是两块天然形成惟妙惟肖的怪石,西面的“诸葛拜星石”最为让人啧啧称奇:石上分明是一位峨冠博带道骨仙风的老者正在向天空的北斗七星虔诚的拱手祈祷,连腰带都清晰可见,真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不尽让我们联想起三国故事中“孔明秋风五丈原”的一幕,为他老人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结局而扼腕叹息。东面一块叫“海参石”,石如其名,真的就像几十条海参叠加在一起,成一块屏风的形状。极其逼真。
御花园四周有亭四座:东北为浮碧亭、东南为万春亭、西北是澄瑞亭、西南是千秋亭,分别代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浮碧亭、澄瑞亭为敞轩造型,曾供奉释迦摩尼等佛教造像,现在像已无存。万春亭、千秋亭是传统的亭式结构,当年万春亭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千秋亭供奉武圣关公,符合文东武西的规制。
御苑之内的建筑在大体对称中也有适当变化,力求在深宫中营造些许清新自然活泼的气氛。园内东北角是一座不起眼的硬山小屋,名为“摛藻堂”,是乾隆皇帝收藏《四库全书荟要》的地方。《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皇帝任命和珅为总裁,召集纪昀等众多学者耗时十年时间编纂的一部继《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之后又一部非常重要的百科全书,共分“经”、“史”、“子”、“集”四部,内容十分浩大庞杂。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连续不断的阅读,要想读完这部《四库全书》,至少需要72年的时间!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根本不可能读完。为此乾隆皇帝命人将其中的精华部分编成此部“荟要”,以期自己能在有生之年阅读完毕。摛藻堂中的“藻”为大海中的植物,富含水分、与水有关,取保护图书,避火之意。堂西有一棵古柏,名曰“灵柏”,相传乾隆南巡时柏树枯死,回銮后树又复活,故皇帝赐名“灵柏”。
灵柏所依高大假山称堆秀山,由江南所产太湖石堆砌而成。山高10米,山巅有御景亭,是每年八月十五和九九重阳帝后赏月登高之处。山下东西各有一喷水龙头,古时名曰“水法”,是我国最早的喷泉之一。东侧龙头旁太湖石上有“云根”二字,乃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御花园西北与摛藻堂对应处是一座名为“位育斋”的道教建筑。奉祀道教神祇。位育斋东侧是与堆秀山遥望的延晖阁,皇帝和后妃游览完御花园之后经常登阁挥毫泼墨,吟诗作赋。阁下空地乃清代选秀女之处,清室规定秀女需出自满、蒙、汉八旗之家,首选满族。秀女的年龄为13岁至17岁,13岁开始参选,17岁以后称为“逾岁”,不再参选,可自由婚嫁。被选中的称为“留牌子”,落选的称为“搁牌子”。中选者就成为皇帝妃嫔的候选人,皇帝给予封号的即正式成为皇帝的妃嫔。有的秀女也会被指配给皇子皇孙或皇家宗室的子弟们为福晋。慈禧就是在17岁时被选为秀女,从而走上了权力之路。
花园东南之房屋名曰绛雪轩,此轩平面呈“凸”字形,梁柱油饰为特殊的绿竹花纹,取节节高升之意,门窗是楠木本色,窗格为“万寿无疆”造型,别有特色。轩外种植海棠和太平花,乾隆曾与群臣在轩内以海棠为题唱和。绛为红色之意,以海棠花瓣比喻为飘落的红色雪片,故此轩称为“绛雪轩”。轩前还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似屏风般对门竖立,乍看好似一块枯木,细观乃一珍贵的木化石,古人称之为“木变石”。此石与天一门前的“诸葛拜星石”和“海参石”并称御花园三大怪石。这块石头产自黑龙江,是乾隆时期黑龙江将军福僧阿进献。一般的木变石都比较小,但此石体态修长,高1米左右,十分难得。乾隆得到这块石头十分高兴,诗兴大发,题了《咏木变石》诗篇于其上,至今仍清晰可见。
古人讲究中庸和谐阴阳互补,御花园西南与绛雪轩对应处为依假山红墙而建的“凹”字形建筑养性斋,两处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末代皇帝溥仪曾于此处在其英籍教师庄士敦教习下学习英文,以期日后留学英伦学成归国复兴清室,他的这一计划最终成为众所周知的泡影。养性斋前种植高大梧桐并有明代所堆假山围绕,是深宫御苑中一处别有洞天的幽静所在,实为勤学苦读、对弈、抚琴、品茗之妙处。
出御花园顺贞门即是故宫北门神武门,明代称为玄武门,清代为避讳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之名改为神武门。此门专供皇室人员出入,朝中大臣不得行走。皇帝外出巡幸时,随行的妃嫔不能和皇帝同出午门,只能从神武门出宫。若皇帝与皇太后一起出宫,则只能出神武门与太后同行,以示孝道。乾隆之母崇庆皇太后曾数次随乾隆出行,游遍大江南北塞外五台等处,最终活了86岁。
重华宫
明代和清中期之前,未成年皇子一般住乾清宫东五所和西五所,仿佛今天之幼儿园。乾隆时起,乾东五所逐渐改作太监公署敬事房、宫中画院如意馆和四执库、古董房、寿药房等库房;而乾西五所则改建为重华宫、漱芳斋等。
重华宫一区建筑系拆除原西五所的东边三所而重建起来的,西边二所则变成了建福宫花园。乾隆当皇子时,曾在乾西五所的二所居住,登基后此成为“潜龙邸”,于是加以升崇。乾隆帝将祖父康熙帝比作古代圣帝尧,自比明君舜。舜名重华,故乾隆帝在改建潜龙邸时,就将此处命名为重华宫,内部装修十分精美。
重华宫区域共分三路,以中路为主,中路重华门正对西六宫中间的西二长街。门内第一座大殿名“崇敬殿”,第二座大殿即“重华宫”,第三座“翠云馆”。这些大殿的内装修都用香楠木制作,做工异常精美。隔扇上有名贵的“双面绣”和名人书画,裙板上的图案都是黄金和玉石镶嵌而成;楠木床罩雕刻着博古纹饰和藤萝、花卉,格调非常高雅。
东路是著名的漱芳斋。斋内落地花罩以楠木雕制,后殿内小戏台是仿竹木结构的方亭。方亭上悬挂着乾隆帝“风雅存”仿竹木匾,皇帝听戏的坐席上方悬“高云情”匾,风格清新高雅,足见乾隆皇帝的艺术修养。每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在此开茶话会招待文臣。茶用梅英、佛手、松实三品,用雪水烹制,谓之“三清茶”,寓意高洁。与宴限定18人,寓意“十八学士登瀛洲”。漱芳斋院内大戏台匾名“升平叶庆”,年节演出戏剧,是仅次于畅音阁大戏台的一所戏台。从故宫博物院建立起,漱芳斋就作为贵宾接待室。解放前蒋介石、张学良等著名人士在此停留过,解放后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也都到过此处。来故宫参观的各国总统、总理等国宾,照例都在此休息,接受院长赠送的礼品。
西路为重华宫厨房,是养心殿南御膳房之外的皇帝的另一处厨房。
西六宫
西六宫位于故宫的内西路,隔西一长街与中路为邻,中央有西二长街贯通南北,六座宫殿都是妃子居住的区域。分别为:永寿宫、太极殿、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
永寿宫
永寿宫位于西一街南端,养心殿的北侧,是一所独立院落的宫殿。明清两代在永寿宫住过的嫔妃较多,明代的纪妃、清代被顺治皇帝废除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等众多妃嫔都在这里居住过。
纪妃原是广西贺县一个农家女,其父亲是当地民族的首领,带头反对明王朝的统治,被朝廷派兵镇压。当时明朝规定,对待叛民,男子杀头或阉割,妻女掠到京师为奴。纪氏就被掠到了京城,因为纪氏幼小,长的端庄秀丽,就被留在宫中使用。随着年龄增长,纪氏跟随宫中女官做事认字,成为一名看守仓库的低级女官。一天明宪宗路过宫内仓库,见到纪氏,一时兴奋和猎奇就“临幸”了她,事也巧合,纪氏遂身怀有孕。
当时宪宗皇帝正宠爱着比他大十八岁的万贵妃。万贵妃骄横,尤其不能容忍宫中其他女子妊娠。逼迫纪氏吃药坠胎,但是胎儿没打下来。太监张敏动了恻隐之心,谎称纪氏得了胀肚病并非有孕,这才逃过一劫。
按照明朝宫规,有病或有罪宫女不能留在皇宫,纪氏便被送到北海西侧羊房夹道院内圈禁,明宪宗成化六年生下皇子朱佑樘。太监张敏等人把男婴藏在暗室,偷偷喂养。朱佑樘长到5岁,张敏找机会向宪宗皇帝哭诉了隐情。宪宗当时后继无子,就到北海羊房夹道看望儿子,5岁的朱佑樘从暗室出来,非常瘦弱,胎发未剃,头发拖倒脚面,明宪宗好生悲喜,就把朱佑樘接进皇宫,封为太子。纪氏因儿得福,被封为皇妃,脱离苦海,住进永寿宫。
但好日子只过了一个月,纪氏就突然暴病而死。宫里一致认为是万贵妃所害,但皇帝却置之不理,不予追究,成为永寿宫历史上一桩悲惨疑案。
太极殿
太极殿在永寿宫的西边,中间隔着西二长街,初建时叫未央宫。因为明朝嘉靖皇帝的父亲出生在这里,嘉靖做皇帝后追念其父朱佑杬,改名为启祥宫。清朝中前期也一直沿用启祥宫这个名字,清朝晚期慈禧太后主政,将启祥宫和它北边相连的长春宫打通,把启祥宫改称太极殿。
太极殿发生过一个与永寿宫纪氏相类似的故事,也是永寿宫故事的延伸。故事的主人翁仍然是明宪宗皇帝、万贵妃和朱佑樘等人。纪妃在永寿宫突然去世的第二年,皇太子朱佑樘已经6岁,宪宗的邵贵妃也为皇帝生下了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朱佑杬。
邵贵妃出身和经历与纪氏有些相近。邵贵妃是浙江昌化一个穷人家庭女孩,父亲以淘沙为生,因为贫穷,把女儿邵氏卖给了当时镇守杭州的太监。邵氏姿色出众,太监便令人教其识字,并且送邵氏进宫应聘,结果被选中,做了宫里掌礼的女嫔。当时正值万贵妃横行后宫,邵氏为躲避万贵妃,假装有病住到宫外御苑里,也是事有巧合,偏偏被宪宗皇帝碰到。邵氏姿色出众,宪宗怜香惜玉,当天就和邵氏共度良宵,邵氏有了身孕。
万贵妃刚刚在永寿宫害死纪氏,宪宗虽没有追究,但已疏远了她,尤其宪宗母亲周太后更加十分厌恶她。一时间,万贵妃气焰顿收,百般与邵氏结好。邵氏因身怀龙种,受到宪宗皇帝喜爱,被册封为妃,住进太极殿。生下皇子朱佑杬后,皇帝又把邵妃封为邵贵妃。朱佑杬长到11岁,被封为兴献王,万贵妃和邵贵妃联合劝说宪宗皇帝废掉朱佑樘改立朱佑杬为储君,但未能实现。1487年,41岁的宪宗皇帝病死在乾清宫,太子朱佑樘做了皇帝,改年号为弘治。朱佑樘从小受苦受难,幼年丧母,对邵贵妃试图废黜自己立其弟朱佑杬为储君的整个过程非常清楚。即位后就责令其弟兴献王朱佑杬远赴湖北安陆居住,其母邵贵妃仍然住在皇宫,令其母子不能相见。朱佑杬在湖北安陆生活到43岁,在藩邸病故。邵贵妃在皇宫日夜哭泣,两年后双目失明。
朱佑樘18岁做皇帝,36岁去世。其儿子继位,就是明武宗,也属短命,在位15年也去世了。皇位到这里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朱佑樘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儿子,而武宗又无子,皇帝死后,皇位继承成了满朝大事。追根朔源,追到兴王朱佑杬的后代。
当时满朝大臣就把居住在湖北安陆,承袭兴献王爵位的朱佑杬之子朱厚熜请回皇宫,拥立为皇帝,年号嘉靖,等于把皇位传给朱佑樘的侄子。朝臣对嘉靖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嘉靖皇帝在手续和程序上要过继给已经死去15年的朱佑樘作为嗣统,离开他原本的藩统。可嘉靖继位后不久就与大臣翻了脸,不但不肯承认朱佑樘为其父,而且还要追认其父朱佑杬为皇帝。于是君臣进行了激烈争执,130多名大臣在太和门外哭谏,要求嘉靖皇帝收回圣命,但嘉靖坚持追封生父为帝,并下令将这些大臣拉到午门外施行廷杖,当场打死17人,重伤多人。嘉靖皇帝胜利告捷,把朱佑杬出生的未央宫改为启祥宫,追封其为兴献皇帝。已被嘉靖尊为太皇太后的邵氏得知孙子嘉靖皇帝把儿子朱佑杬追封帝号,改未央宫为启祥宫后,心满意足,当年就仙逝而去。
太极殿生活过的妃嫔还有明末崇祯皇帝的宠妃田氏,清代同治帝的瑜妃等。
长春宫
长春宫位于太极殿的北面,这里曾居住过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乾隆称她为古今贤后之一,把她所生的皇子立为皇储,可惜不幸夭折;后来又把她所生次子立为储君,但次子又不幸中途夭折。两子相继夭折使孝贤身心受到极大打击,最终因悲伤过度年仅40岁就去世了。
孝贤皇后死后,乾隆下旨:长春宫要长期保存孝贤皇后生前的模样,并于正中悬挂皇后的画像,皇后用过的朝珠和礼冠也要长期陈设。乾隆帝经常来此凭吊自己这位红颜薄命的贤后。
清朝晚期的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也曾在长春宫居住过。同治元年,慈安住在长春宫东暖阁,慈禧住西暖阁。一直到同治十年,慈安搬出长春宫到东六宫的钟粹宫居住,这里成为慈禧太后的独有宫院。1884年,慈禧也搬出长春宫到她早年居住过的储秀宫居住。为庆祝自己的50大寿,她下令将长春宫前的体元殿改建成戏台,在众多妃嫔和命妇的簇拥下在这里连续看戏达半个月之久。长春宫最后一位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
细心的您游览长春宫时不但可以欣赏抄手游廊墙壁上以红楼梦为题材的精美壁画,还会发现在殿外东南角铜缸下有一块酷似枕头的汉白玉石雕,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据溥仪《我的前半生》回忆:他小时候在此玩耍,有太监告诉他这块石头叫“卧龙枕”,是先朝皇帝放在这里给西侧不远处雨花阁殿顶的四条金龙晚间休息用的。因为传说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雨花阁的四条金龙就会腾空而下,到长春宫阶下的水缸中游泳洗澡……这个石枕正好让金龙在洗漱完毕之后美美的睡上一觉。不过滑稽的是就连小皇帝溥仪听后也不相信这个故事,这个石枕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何放在这里至今仍是一个小小的迷。这一轶闻也许只是当年禁宫中大家枯燥生活的一点调剂罢了。
翊坤宫
翊坤宫明初叫万安宫,嘉靖年间改称翊坤宫。明清两代翊坤宫居住过许多妃嫔,最为著名的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郑氏。
郑贵妃是北京大兴人,万历六年(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即将大婚,当时许多民众害怕自己的孩子被选入宫,纷纷争相嫁女。北京大兴郑家十五岁的女儿(即后来的郑贵妃)已许配给邻居家为媳,但邻居家聘礼一直没能凑齐,见到宫里选婚,邻家就要趁机不给聘礼而娶走郑家之女。郑家不干,两家在街上发生争吵,郑家十五岁的女儿倚在门上哭泣流泪,引来众多乡邻围观。奉命选妃的太监走近看热闹,发现郑家女儿相貌姣好,就定为候选宫女。
郑氏入宫后,由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妃子,逐渐被万历皇帝真心宠爱,并为万历皇帝生下一子,郑氏遂被封为贵妃,搬到翊坤宫居住,成为后宫唯一经常陪伴皇帝,共同起居的贵妃。
万历皇帝共有8个儿子,郑贵妃所生排行为三。按照明朝祖制,郑贵妃所生的皇子,是不能立为皇储的。因此,尽管万历皇帝和郑贵妃采取多种办法,其子也只能受封为福王。万历皇帝为宠爱郑贵妃,把储秀宫赐给福王居住,打破皇子不居住后宫的历史。
万历晚年身体臃肿,受多种慢性疾病折磨,头晕目眩,腿脚不便,过着隐秘生活,寸步离不开郑贵妃,连杯茶水都要郑贵妃经手,否则滴水不进。郑贵妃在皇帝的极度宠信和依赖中,权利渐大。万历皇帝去世后,她依仗皇帝晚年宠信,为了取得太后封号实现垂帘听政而大闹乾清宫,但她的表现令大臣们厌恶,最终未能得到朝廷支持,自导自演的闹剧羞臊收场。
清朝末年翊坤宫成为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接受妃嫔们朝拜的场所,如今屋檐下可见两个锈迹斑斑的小铁环,是当年宫女们荡秋千的地方。
储秀宫
明朝和清朝前期,储秀宫居住的都是普通妃嫔。从清嘉庆朝开始,这里成为西六宫一所重要宫殿,居住过许多重要的后妃。晚清慈禧太后做贵人、贵妃以及太后时都曾居住在储秀宫,末代皇帝溥仪的正妻婉容则是储秀宫的最后一位主人。
储秀宫是慈禧太后的发祥地,在这里她由贵人直升至皇太后,所以对这座宫殿很有感情。光绪十年(1884年)是慈禧的50大寿,为了给自己祝寿和居住,慈禧下令对储秀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装修。将储秀门改成了体和殿,又重施彩画,重挂联匾,重修了紫檀木落地花罩和楠木门窗,这次大兴土木共花费63万两白银。殿前两侧游廊的墙上刻着《万寿无疆赋》,这是慈禧50大寿的时候朝中梁耀枢陆润庠两位大臣上的祝寿文章。梁陆二人都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文臣,两人都是状元出身,陆润庠后来还做过溥仪的老师。实际上《万寿无疆赋》本身是一篇不符合封建礼制的文章,帝制时代普天之下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称为万岁,在正规场合即使长辈也得向其施以君臣之礼。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皇太后皇后等的生日称为千秋节。慈禧虽贵为太后,按礼制也只能称为千岁。因此寿诞贺辞称为《万寿无疆赋》实为越制之举,同样道理,储秀宫阶下不放翔凤瑞鹤而陈列的铜质腾龙亦为越制。但面对盛气凌人的大清国圣母皇太后,当时年仅14岁懦弱的光绪皇帝又能说些什么呢的?
慈禧的小名叫兰儿,这也是储秀宫中多处以兰花为题材作装饰的原因。她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活了73岁,也算长寿。实际统治时间长达48年之久,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慈禧自幼就聪明漂亮,攻于心计,咸丰二年(1852年)17岁时被选入宫,封为兰贵人,想尽办法博得皇帝欢心。咸丰五年在储秀宫生下同治,当月封为懿妃,咸丰七年封为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病死在热河时慈禧年仅26岁,带着刚刚即位的6岁小皇帝,真可谓孤儿寡母。然而就是这个拥有非凡政治天赋的年轻女人与慈安皇后和恭亲王奕联合发动北京政变,将咸丰皇帝委任辅佐小皇帝的顾命八大臣杀的杀关的关,全部清除,进而改革为太后垂帘听政的制度,使自己成为清王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
同光两朝,她政治上大权独揽,对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农民起义和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等同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囚禁光绪皇帝,残忍的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双手站满了人民的鲜血。对外见洋人如老鼠见猫,唯西方列强马首是瞻,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蜕变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代言人,竟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可憎言语。生活上慈禧太后骄奢淫逸,极尽奢侈浪费,洗一次澡就要用160多条毛巾!仅从用膳一项,奢华程度就可见一斑:慈禧用膳排场和皇帝一样,伺候她吃饭有专门的厨房叫“寿膳房”,用膳地点在储秀宫前的体和殿,每膳上菜、侍立、布菜等侍奉人员多达十几名。膳食内容更是我们这些老百姓难以想象的,光主食就有十几种,菜肴更是有七八十道,还有各式茶点。这么多饭菜慈禧一个人当然吃不了,大多数菜只是摆摆样子,一些剩下的菜就赏给皇后、皇妃和宫女们享用。慈禧一餐之费动辄要花几十两白银,如果是年节就更无法估算了。故民间有“太后一顿饭,百姓一年粮”之说。更有甚者,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方将士在军饷弹药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北京城大内中的太后老佛爷却全然不顾国难当头,照例歌舞升平的耗费大量民脂民膏对自己的生日大肆操办。先前的1888年更是曾悍然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享乐的颐和园。国家兴亡、百姓死活哪抵她一人逍遥自在?难怪当时有人写联这样讽刺她:“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复幸古长安,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疆无”。
储秀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当时已是20世纪初期,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早已传入中国。贵族出身的婉容更是从小就接触到这方面的东西,并把其带入紫禁城,带进储秀宫中。在这里婉容穿洋装、吃西餐、弹钢琴……并把储秀宫的后殿丽景轩改建为西餐厅,安装豪华水晶吊灯、陈设钢琴。从此,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的紫禁城中时常飘荡出西式宴会上葡萄酒的甘冽清香,传扬出钢琴圆舞曲动人而优雅的旋律。今天您来储秀宫参观,在后殿丽景轩依然能够看到当年末代皇后婉容用过的西餐餐具桌椅和弹奏过的钢琴。
咸福宫
咸福宫位于西六宫西北角,明清两代有许多妃嫔在这里居住生活,都已作为封建制度可怜的牺牲品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西六宫上下近600年,演绎着皇室太多太多的故事,明清两代,24位皇帝,上千位后妃,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每个人都有一番读不完说不尽的悲欢离合,我们只能撷其点滴,以飨今人,供您品味。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故宫的内西路,由此向东进入月华门可达内廷正殿乾清宫,南出内右门可抵军机处及乾清门广场,沿西一长街向北便可到达西六宫各处院落。交通非常便捷,地位十分重要。这里是清朝中后期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共居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位皇帝,时间将近200年。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在此颁布退位诏书。养心殿成为清王朝最终寿终正寝的地方。
养心殿由前后两个殿组成,两殿之间有一道南北穿堂相连接,殿堂平面呈“工”字形。前后两殿都是独立院落,前殿正堂及西暖阁前建有抱厦,这也使养心殿成为故宫中少有的左右不完全对称的建筑。东暖阁外窗直接受阳光照射,是宫中最早安装玻璃的地方,因而室内光线充足,当时称为“明窗”。多数情况下皇帝在东暖阁起居,西暖阁理政,后来将整个前殿都作为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场所,起居之所移至后殿。清朝晚期,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处就设在东暖阁。
前殿正堂悬挂着雍正皇帝手书的“中正仁和”牌匾,匾下设屏风、掌扇、龙椅、御案、甪端、香炉等。东暖阁和西暖阁多处悬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圣训和格言,作为帝王执政经验的总结。在这些圣训和格言中,属被称为“温室”的西暖阁北墙雍正皇帝题写的“勤政亲贤”匾额及其下方“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对联最为有名。是雍正从唐朝《大宝箴》中“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转化而来。不但展示了雍正帝深厚的书法功底,而且寓意深刻,是其勤政思想的一种体现。雍正在位13年,不巡幸、不游猎,更曾7年坐卧不离养心殿,日夜理政。在此批阅了4万多件奏章,每天将近10件,平均每件所批字数在500字以上!
清代总结历代经验教训,皇帝大多比较勤政。以移居养心殿之后为例,起居理政时间如下:5点钟起床,穿衣、洗漱、梳理之后,到西暖阁阅读历朝实录或圣训一卷,这是自康熙开始,天天如此的一门功课,以增强对太祖太宗及前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了解。7点在殿内进早膳。早膳快结束时太监例行端上一个盘子,盘上放着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牌子,牌子上写着当天等候进宫奏事或外省请求觐见官员的姓名,皇帝根据政务安排,决定当天召见的官员,安排自己一天的召见工作。8点参加朝会或御门听政,朝会或御门听政结束之后到太后宫中请安。13点进晚膳(清代皇帝每天用两次正餐,以此餐为晚膳。晚上用茶点,但不算正餐)。9点至下午3点左右安排三件事:第一件是听侍讲学士讲解“四书五经”;第二件是批阅奏章;第三件是召见大臣。其中召见军机大臣不用事先安排,皇帝根据批阅的奏章随时召见;召见朝廷奏事大臣或外省觐见大臣由奏事处太监到乾清门外东侧朝房传叫。准备觐见皇帝的大臣凌晨就来到皇宫,提前数小时等候。将要上任的大臣需做好被召见的准备,奏报自己履历,回答皇帝的提问,恭听皇帝训喻。皇帝召见大臣的顺序是:先是六部大臣和外省大臣,然后接见军机大臣,最后接见新上任的大臣。大臣们若当天没有被召见,需重新递牌子,等待第二天召见。下午3点以后是皇帝的休闲时间,或绘画做诗写字,或游览御花园。
东暖阁是同光时期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室内正中坐东朝西设皇帝御座,座后设一宽大罗汉床,上铺黄缎褥子,两座间垂挂黄纱帘一层。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先后象征性的坐在前面的御座上,政务悉由身后并坐的两宫太后裁决,这种情况共计延续了20年。慈安死后,慈禧太后更是大权独揽,肆无忌惮。1874年同治皇帝患天花死于东暖阁东北套间名叫“随安室”的小屋内。同治死时无子,慈禧遂选其堂弟光绪继承皇位以祧咸丰,为自己继续垂帘听政扫清了障碍,实际掌权时间将近48年。
前殿最西边是一间只有4平米大的小屋,这就是在书法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希堂,是乾隆皇帝所开辟。乾隆是一代明君,同时也是一位实力雄厚的收藏家。他酷爱古代书法,尤其对号称“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顶礼膜拜,遂在寝宫养心殿的西暖阁专门开辟了一间幽雅的小屋用以收藏自己挚爱的王羲之家族的三幅法书。也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其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侄孙王珣的《伯远帖》。三件法书为历代文人骚客梦寐以求的稀世之宝,东晋至清代更是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三件至宝实为难能可贵。故而乾隆将此斗室命名为“三希堂”,还御笔书写了“怀抱观古今,身心讬毫素”和“三希堂”匾联悬挂于室内。政务闲暇时经常在此对字帖观赏临摹,还亲自为其题跋并钤盖“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等珍惜印章。今天,《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在我院的地下文物库房中珍藏,不定期的对广大观众朋友展示,欢迎您届时前来观赏。我们相信,大陆和宝岛和平统一之日即是三希破镜重圆之时!
养心殿后殿的规模明显小于前殿,但结构更为精巧复杂。后殿连同其两厢可分为中间皇帝的寝宫、寝宫东侧皇后侍寝时的临时住所“体顺堂”、西侧皇贵妃及贵妃等侍寝时的临时住所“燕禧堂”和位于东西两座厢房的答应常在等侍寝时临时居住的东围房和西围房5个部分,现在皇帝寝宫的东半部及体顺堂和东围房对观众开放。皇帝的后妃等人平时居住在东西六宫自己的宫殿里,只有皇帝需要她们侍寝时才可以到以上地点居住,短暂的像民间夫妻一样和皇帝生活在一起。您可能认为皇帝的寝宫不似想象中高大、宽敞、明亮,更不如某些影视作品中渲染的奢华,到略给人一种狭小阴暗的感觉。现在我们看到的屋内陈设是按清末光绪时期的样子布置的,好像倒是有些符合这个自愧不如汉献帝的皇帝的阴郁心情和当时国家的状况。其实您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皇帝的寝宫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却正是人们日常居住最为舒适合适的尺度;虽然室内光线不是很明媚,但您抬头就会看到天花板上在普天之下大多数人夜间还靠油灯和蜡烛照明时这里就已安装的电灯;虽然室内摆设不是很多,但每一样都是精品,都是由翡翠、和田玉、玛瑙、黄金、紫檀木等名贵材料精心制作的国宝,或者就是精心烧制限量出产的官窑瓷器!皇帝好像跟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些珍宝固然让人流连忘返由衷赞叹,但最吸引大家注意力的还是东稍间里皇帝的龙床,这张龙床是明清时期最为典型的架子床造型,通体用极其名贵的紫檀木制作,体型庞大,大约占据了房间三分之一的空间。帐幔和被褥均为江南织造进贡的上等丝绸制作,帐幔间悬挂着温润如脂的和田玉璧和不时散发出淡雅清香的精美荷包,给人如入芝兰之室的美妙感觉。床框两侧镶嵌着明亮的玻璃镜子,其中西侧镜子的位置稍显宽大,分为两扇小门,酷似现在的衣柜。实际上打开门里面是一个不大的空间,这里就是皇帝的“厕所”,当时称为“官房”,马桶称为“如意盆”,是用银子制做的,里面铺满稻草灰,皇帝用完之后有专门的太监负责将其倒掉并冲洗干净。寝宫内还多处悬挂了如:“又日新”、“毋不敬”、“自强不息”、“天行健”、“庄敬日强”等光绪皇帝御笔亲题的珍贵牌匾。内容多出自《论语》等书籍,多为鼓励人进取、努力之意,体现了皇帝力求上进,变法图强的积极心态。
军机处
军机处是雍正时期创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也是皇帝直属的的高级私人秘书班子,更是雍正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一机构持续存在近200年,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军机处地处乾清门广场的西北角,是一排低于宫墙的狭长房屋,室内狭小的空间及简陋的装饰与其重要的地位很不协调,唯一醒目的是墙壁上雍正皇帝题写的“一堂和气”和咸丰皇帝题写的“喜报红旌”两块匾额。这里是到故宫的每个游客都想参观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军机处的有关知识吧。
雍正皇帝是军机处的创立者,他1722年即位,时年45岁,正值盛年,年富力强。近40年上书房学习的积累,近30年辅助父皇打理事务的实践,使其即位之初即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雍正以前,清朝的中央机构有议政处和内阁。议政处主要由皇室的王公贵族组成,参与谋划重大事项;内阁则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力。大臣的奏章通常由内阁先看先议,议出处理条款;皇帝的诏令由内阁起草、下发,阁臣对诏令有权封改,甚至延迟下发。这种行政方式利弊都有,但对于力图积极改革创新的雍正帝来说委实有些碍手碍脚,他要乾纲独断,绝不容皇权旁落,更不许臣下阻扰政令的实施。所以,成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直接秘书班子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从而架空议政处和内阁,将其排除在权利中心之外。另外,雍正初年西北用兵,加急的军情奏报每天如雪片般传至养心殿。而议政的内阁远在紫禁城的东南角,不但人多嘴杂,内阁大臣从内阁大堂到养心殿穿越大半个紫禁城的长途跋涉也很容易贻误军机,泄露军情。雍正于近在咫尺的养心殿成立军机处便有其提高效率,增强保密的实际意义,为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雍正皇帝在位13年,其间一直住在养心殿,军机处就设置在养心殿以南几十米的地方,君臣见面极其方便,省时省力。军机大臣名额不定,官位也不一定很高,但必须由皇帝绝对信任的人员担当。他们肩负着极其繁重的任务,白天黑夜值班,随时听候皇帝召唤。军机处廊下常年摆放着烧饼、油炸果品等食物,专门供军机大臣在工作间隙垫肚子。他们偶尔跑到东华门外买点小吃调剂,算是“过年”。
军机处担负着国家政权的运转,权利很大,制度也相当森严,非军机处人员绝对不允许靠近窗户和门口,更不许他人进入,连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在内,没有皇帝准许,也不得进入半步。皇帝在军机处旁边专门设置一个特派监察大臣,监督军机处人员出入和其他人员靠近,违者立即纠劾。但就是这样一个机要所在,在同治年间竟然发生了盗窃事件:一颗用100两黄金铸造,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太平天国万岁”宝玺在军机章京值班室被盗,成为对军机处的绝妙讽刺。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军攻破太平天国大营,夺得天王洪秀全宝玺三枚,其中有一颗为金制“太平天国万岁”宝玺。曾国藩将其送入皇宫,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看后,贮藏在军机章京值庐。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是军机大臣的秘书,著名的谭嗣同既曾担任过此职务,他们负责誉录副本,保存档案。军机章京有满汉章京两种,分屋办公,三枚宝玺贮藏在汉屋。百两黄金印引发了满章京兼刑部郎中萨隆阿盗窃之心,贪欲得逞一年之后,萨隆阿为了销赃将金印拿到东四牌楼的万盛首饰铺,溶化成10根金条。
军机处被盗,金印丢失,震惊朝野。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动用内务府刑司审查宫里,番役处在皇城内外寻找线索,很快就找到东四牌楼的万盛首饰铺,事情败露,萨隆阿被捕下狱,定为绞刑。但是一颗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已再也无法复原。
1911年,清廷成立责任内阁,历时近200年的军机处寿终正寝。今天您来这里参观可以有幸看到关于它历史沿革的详实资料和一些当年在军机处里使用过的珍贵文物,还有清末几位著名军机大臣的历史照片。前人的功过是非就看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评说了。
建福宫花园
建福宫花园是乾隆年间在乾清宫西五所西边两所的地址上建造的,占地约4000平方米。花园内遍植松、竹、梅,建筑物较多,且造型优美不落俗套。主要有惠风亭、静怡轩、轩后有慧曜楼,楼西是吉云楼,再西为敬胜斋及碧琳馆,馆南为妙莲花室和凝晖堂,堂前为较突出的建筑延春阁,延春阁南侧有屏障式的叠石假山,山上有亭曰“积翠亭”。这些殿宇都是贮藏珍宝之处。乾隆向以文治著称,生前曾搜集了大量的珍宝古玩。乾隆死后,嘉庆皇帝下令把这些宝物全部贮藏于此处的殿宇之中,从而这里成为清宫贮藏珍宝最多之所在。
宣统退位之后,利用“优待条例”中尚可居住后宫之机,不惜任何手段盗卖贮存之国宝,消息传开,遭到各界人士的反对,宫廷准备清查账目,盘点库房。
1923年6月26日,敬胜斋失火,随之火势蔓延,致使上述殿宇区变成一片焦土。火灾后的确切损失,不得而知。逊清皇室为了应付社会舆论,公布了一篇缩小若干倍的账目:烧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数万册…….
火灾之后的垃圾由城内一家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来,从中拣出17000多两熔化了的金块。余下的灰烬又装成许多麻袋,分给内务府的大小官员,其中有人从这些灰烬中提制了两座直径约1尺的黄金“坛城”。垃圾清理完毕,溥仪把这里改成网球场。后来称“火场”之处就是指这个花园的旧址。
现在,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建福宫花园的重建工程已接近尾声。这座历经沧桑的禁宫御苑即将重获新生,它必将在新时代以200多年前典雅高贵的古韵迎接您的到来!
慈宁宫
慈宁宫位于西六宫的以西的外西路,是专门用于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慈宁宫外形似坤宁宫,门前是与众不同的一对鎏金麒麟,门匾为满蒙汉三种文字书,为宫中独有。盖因清代太后中以孝庄为代表的蒙古族血统者较多的缘故。
中国古代皇宫建筑十分严谨,后宫中轴线各宫殿为帝王和皇后所有,中轴线两侧的宫殿是妃嫔的住所,再侧为太后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宁宫本殿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的住所。明朝的太妃养老区除了西部院区外,在后宫的东北部也建造了一部分宫院。清乾隆年间,把东北部的太妃养老区改建成了自己退居太上皇后养老的地方,太后太妃养老之地就集中在了慈宁宫。这里以慈宁宫为主要建筑,还包括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和慈宁花园等部分。慈宁花园为清宫四大花园之一,占地面积6800多平方米,虽是宫廷式花园,但布局开朗,共有富丽华贵的大小建筑11座。园中古木参天,绿荫压地,给人以宁静肃穆之感。慈宁宫历经明清两朝四百多年,居住和生活过众多太后太妃,我们重点了解三位。
一位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万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怠政皇帝,他几十年不理朝政,不迈出后宫一步,遭到后人无尽指责,但他却是个大孝子,对自己的母亲李太后照顾的非常殷勤周到。
万历皇帝10岁即位,继位后尊奉生母李贵妃为慈圣太后,每天都要按时到太后居住的慈宁宫问安。宫中元旦节,冬至节和皇太后生日,万历皇帝都要恭请皇太后出席节庆仪式。在仪式上,万历皇帝经常超越礼仪限定,双腿跪地,跪行到太后跟前,举杯庆祝,以奉太后之欢。万历十四年,慈宁宫莲花盛开,李太后高兴不已,认为祥瑞来临。万历皇帝立即召集群臣,集聚慈宁宫,文武百官和诗称赞,共祝李太后健康长寿,这成为万历帝为数不多的一次君臣见面,可见其重视程度。
另一位是在慈宁宫生活了44年的清朝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奶奶。顺治六岁登基,康熙八岁登基,是孝庄皇太后亲自将两位皇帝从童年,少年辅佐成为有重大历史贡献的皇帝。顺治年间,孝庄皇太后竭力辅助儿子顺治皇帝处理朝政,克服危机,使刚刚入关的清朝平稳进入和平建设轨道。1656年2月,顺治皇帝为庆祝孝庄太后生日,曾连写三十首诗献给母后。康熙初年,孝庄竭尽全力教养年少的康熙皇帝。康熙帝数十年如一日奉养皇祖母,成为中国历代帝王孝行的典范。他每天早晚两次到慈宁宫请安,几十年从不间断。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朝野发生什么事情,皇帝肩上有多大精神压力和负担,总是能带着欢愉的心情去见太皇太后,把幸福和欢愉带给祖母,把痛苦和压力悄悄留给自己。
每当孝庄出京避暑,康熙皇帝无论朝中多少事情都要放下,跟随祖母出行,全程倾心照料。康熙骑马跟随在祖母车后,遇到道路坎坷,下马手扶祖母御舆,天气下雨,康熙就依傍御舆,随时防止车辆滑坡,到达目的地,必定会亲自搀扶祖母下车。外地属国进贡的珍稀果品,康熙都要先送给祖母品尝;外出狩猎获得野味,也要派快马送进宫中。康熙十一年二月,孝庄太皇太后要到赤城疗养。早晨四点多钟宫中突然来报,康熙年仅四岁的长子夜里突然离世,康熙极为震惊和悲痛。早上七点,康熙照常来到慈宁宫问安,搀扶祖母上车,他忍住悲伤,笑语如常。为了不使祖母伤悼,康熙把前来请示安葬事宜的大臣叫到僻静处,含泪面谕丧事,转脸又能平复心情,笑语侍奉祖母。
康熙二十六年,75岁的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每天侍奉在祖母床边,检验药方,调配汤药,亲自喂服;祖母躺下,康熙席地跪坐,听到祖母翻身叹息,便起身侍立床边;祖母有需求,就双手捧送祖母所需物品,不让侍女假手。太皇太后病况愈下,康熙就顶着寒风从皇宫步行到天坛,祈愿上苍减少自己的寿命,增加祖母之寿。皇帝哭诉祝文,陪同大臣全部哀声落泪。
还有一位是寿高86岁的崇庆太后,崇庆皇太后是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皇帝的贵妃。乾隆继位后,太后就入住慈宁宫,在慈宁宫生活了42年。乾隆也应该称之为孝行的典范。像他祖父一样,乾隆每天都到慈宁宫问安。逢年过节还率领王公大臣到慈宁宫向太后致贺。崇庆太后56岁那年,身体有恙,乾隆就留宿在慈宁宫,每天问安尝药三次,直到母亲康复。太后是江南人,年老思念家乡,乾隆就特地在清漪园修建一条苏州街,仿照苏州样子开设店铺,使得母亲欣慰。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是崇庆太后80寿辰,乾隆率领儿子孙子,女儿和孙女在慈宁宫办理寿筵。筵席期间,61岁的乾隆皇帝身穿彩色衣服,模仿天真儿童,为母亲捧杯祝寿。
但是,像李太后、孝庄太后、崇庆太后这样拥有幸福晚年的先皇后妃毕竟是少数。她们因为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而荣升太后,孝顺的儿皇对母亲的照顾十分殷勤周到。她们生活上充实,经济上富裕,受到宫内宫外朝野上下的万般敬重,大多比较长寿。还有一些太妃的儿子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得以受封王公,掌握朝中重权。这些太妃有儿子支持,过年过节有人孝敬,虽然没有太后的威风,也还比较幸福。除此之外,大多数太妃太嫔的生活是较为困苦的,她们通常年龄偏小,没有儿子女儿,做妃子时间短,受皇帝赏赐少,积蓄可怜。做了太妃,有名无实,架子大,出处多,宫中固定的补贴难以应付,只能靠省吃俭用,有的还要做女红,让太监出宫变卖。她们极少与人交际,年纪轻轻就关在自己的养老院中,终日依靠烧香念佛在虚无缥缈中度日。
东六宫
东六宫与西六宫遥相呼应,建筑形制基本相同,共同形成后三宫的两掖。明代和清初,东六宫居住的妃嫔比西六宫的妃嫔地位高,东宫为上,西宫为下。清朝雍正皇帝把寝宫搬到了西路的养心殿,以后的皇帝也都以养心殿为寝宫,西六宫的地位逐渐提高。特别是清末慈禧太后发迹和执政的历史多与西六宫有关,使后人对西六宫认识更多,印象更深。然而,东六宫中同样上演了一幕幕或脍炙人口或鲜为人知的宫闱故事,下面我们就对东六宫分别作一了解:
景仁宫
景仁宫在明代中期以前叫长安宫。故宫东西六宫在建造初期多用秦汉以来历代皇宫中最为著名的宫殿命名,例如太极殿原名未央宫,永寿宫原名长乐宫,钟粹宫原名咸阳宫等。明朝嘉靖年间对东西六宫的殿名重新命名,清朝一直沿用。清朝景仁宫曾经住过两位伟大的母亲,一个是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一个是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她们都“母以子贵”让后人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是顺治皇帝的妃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春天,佟佳氏已怀孕八个月,到孝庄皇太后宫中请安,出门时,太后发现佟佳氏衣裙上有光,便对近侍说:当年自己身怀顺治皇帝时,也有这种祥瑞,佟妃若生子,这孩子必有大福。日后,康熙应验了孝庄太后的语言。1654年3月,康熙出生在景仁宫,当年佟佳氏15岁,顺治皇帝16岁。
康熙继位后,佟佳氏被尊封为皇太后,但仅仅两年就不幸病故,享年24岁。她没能看到儿子智擒鳌拜,统一台湾,抵击沙俄,平定三藩等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
乾隆皇帝的生母钮钴禄氏是雍正皇帝的妃子。雍正继承皇位后,当年就秘密确定乾隆为皇储,令钮钴禄氏住进康熙皇帝生母住过的景仁宫。一直到乾隆继位钮钴禄氏被尊封为崇庆太后,才迁到专门供太后养老的慈宁宫。这是可能是雍正帝的有意安排,因为只有他知道将来由谁继承他的皇位。
清朝末年,珍妃也曾住过景仁宫。珍妃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的妃子。两人恩爱有加。珍妃14岁时和姐姐瑾妃同时进宫做光绪的妃子,她天生丽质,性情活泼,不施脂粉,不喜女装,读书识字,善诗、善画、善音乐,与光绪皇帝有许多的共同爱好。因为支持光绪变法维新,与慈禧太后政见不同,被慈禧以言语冒犯,跪拜失礼等过失施以杖刑,降为贵人,关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临行之前,慈禧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中的井里淹死。
1902年1月,慈禧太后从西安避难回到北京。一年多来,慈禧多次梦见珍妃浑身水淋淋的向她索命,为了安慰亡灵,解脱自己精神枷锁,慈禧命人从井中打捞出珍妃的尸骨装棺入殓,追封为珍贵妃,1903年按照贵妃品级埋葬。珍妃之死给光绪造成极大的精神刺激,五年以后38岁的光绪皇帝也因病去世。
承乾宫
清朝初年,承乾宫曾经是顺治皇帝董鄂妃的寝宫。董鄂妃从入宫到病故,在承乾宫一共只生活了四年,但她的神秘故事至今让人难以解开谜团。
董鄂妃美貌动人,气质高雅,是朝中内务府大臣鄂硕的女儿。她最初嫁给了顺治皇帝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亲王做福晋,是亲王的正室。偶然机会被顺治皇帝碰见,两人一见如故,产生感情。博穆博果尔亲王得知董鄂妃与自己的皇帝哥哥关系不正常,异常气愤,在家中狠狠地训斥了董鄂妃。顺治知道后,无缘无故打了博穆博果尔一计耳掴。年仅16岁的王爷年轻气盛,没有多长时间,竟然因愤恨死去了。
董鄂妃失去丈夫,被顺治皇帝名正言顺的接入宫中,册立为贤妃,就住在承乾宫。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下一位皇子,但是孩子没过多久就夭折了。董鄂妃产后悲伤,孩子死后不久也病故了,棺梓就停放在承乾宫。
顺治皇帝与董鄂妃4年情分,真心实意。董鄂妃故去,顺治理智丧失,先是要求放弃皇位,遁入佛门;后又产生虚幻,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孝庄皇太后命人日夜守护他,防止皇帝自尽。顺治是个任性脆弱,多情善感的皇帝,董鄂妃去世使他的精神支柱垮塌,百余日后这位痴情天子也驾崩于皇宫,享年24岁。
钟粹宫
在钟粹宫居住过的后妃中有两位最为有名:一位是慈安、一位是隆裕,都是清朝历史上的有名皇后。
慈安太后姓钮钴禄氏,是咸丰皇帝的皇后,也是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的皇太后。咸丰皇帝做皇子时,慈安是咸丰的侧福晋,咸丰继位后福晋病故,慈安被册封为皇后,住在钟粹宫。咸丰皇帝命短,20岁做皇帝,31岁就去世了,在位11年。咸丰病故以后,慈禧与慈安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成功,成为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慈安排名在慈禧之前。
慈安识字不多,性情温和,说话很少,名义上是两宫垂帘,实际是慈禧说了算,慈安听任慈禧为所欲为。但是两宫垂帘的时间一长,慈安对慈禧的许多做法表示明显不满,有时甚至表现强烈。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猝死钟粹宫,享年45岁。据说,慈安是吃了慈禧派人送来的甜饼,当晚就暴病而死的。丧礼当天,百官亲临钟粹宫吊唁,看到慈安十指青紫,但没人敢于提出质疑,这也成为晚清一大迷案。
钟粹宫生活过的另一位有名皇后是光绪皇帝的正宫娘娘隆裕,她自结婚进宫一直住在这里。
隆裕姓叶赫那拉,是慈禧太后弟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慈禧太后为了权欲需要,强迫光绪皇帝与其成婚。光绪是慈禧太后同胞妹妹的儿子,隆裕的表弟,他4岁登基做了儿童皇帝,在慈禧太后的严厉监管下长大成人。1888年光绪在西路的体和殿选婚,慈禧太后端坐中间,光绪皇帝在旁侍立。光绪面前的黄案上摆着一个玉如意,两个绣花红荷包,得到如意者当选皇后。候选者包括慈禧的侄女隆裕,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和礼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18岁的光绪皇帝一下子被德馨的两个女儿所吸引,因为慈禧事先假意表示不干涉光绪的婚姻自由,年轻的皇帝就拿起玉如意径直向她们走去。慈禧看自己的侄女即将落选,猛的喊出:“皇上”,声音带着不容驳斥的威严。光绪如梦初醒,直挺挺愣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国之君,婚姻大事却不能自己做主。光绪皇帝无奈之下走到了隆裕面前,将如意赐予她,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慈禧怕夜长梦多,命人将德馨的两个女儿赶出殿外,并匆忙把两个荷包交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就是后来的瑾妃和珍妃。
婚后,光绪与隆裕夫妇二人有名无实。隆裕虽为六宫之主,实际生活却非常不幸,除了早晚到太后和皇帝宫中请安外,其他时间就把自己关在钟粹宫中,过着寂寞无味的生活。
延禧宫
延禧宫位于东六宫的最东南角,属于比较冷僻的宫殿,皇后和贵妃都不愿意居住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曾多次失火,大家把它看成不祥之宫。只住过少量的答应和常在。
慈禧死后,光绪的瑾妃提议对延禧宫进行新式改造,在院内修建一个大水池,水池里用钢铁和大理石为材料建造了一座池中一层地上两层的西式房屋,意图池中注水养鱼,并在房屋的墙壁、地面和屋顶安装水晶玻璃,号称水晶宫,以压火灾。水晶宫开工后,身为端康皇贵太妃的瑾妃亲笔题写了匾额,定名为“灵沼轩”。只是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座奇异的宫殿也就停工了。
永和宫
永和宫在延禧宫之北,是东六宫外边三宫中间的宫殿。雍正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妃嫔乌雅氏曾在此居住过45年。晚清时这里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瑾妃的寝宫。
乌雅氏在康熙众妃中地位较高,但是她生性老实,与世无争,除了生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外,没有留下太多的事迹。康熙去世那年乌妃63岁,雍正尊奉乌妃为皇太后,乌妃极为谦和,百般推让。她反复讲:自己十四岁入宫,十九岁生下雍正,在先帝生前没有丝毫尽力之处,先帝将自己的儿子选定为皇帝,自己连做梦都不敢想,原想随康熙先帝一起同去,何敢图太后之位?但雍正皇帝说:你若随先帝同去,我也随你同去。苦苦哀劝,乌妃才受封号。但坚决不肯接受雍正和百官的行礼。
乌妃作了太后仍住在雍和宫,雍正要把乌妃迎进紫禁城中安享晚年,但乌妃却于雍正元年在雍和宫去世。享年64岁。
景阳宫
景阳宫在清朝乾隆时期是宫廷藏书处,乾隆以后一直作为书画储藏之地。但在明朝却有众多妃嫔在此居住过,最有名的是明光宗的生母王恭妃。
王恭妃是万历皇帝的妃子,在万历十年生下了皇子朱常洛,排行老大。王恭妃年少时作为秀女选入宫中,因为没被万历皇帝看上,年龄也稍大些,就被派到慈宁宫侍奉太后。一天,万历皇帝到太后宫中请安,“私幸”了王氏,王氏遂有身孕。但万历皇帝却不承认此事,太后盼望得到皇孙,就拿出内臣记注本,逼迫万历皇帝承认。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万历皇帝将王氏封为恭妃,住在景阳宫,实际上等于关进了冷宫。
王恭妃生下光宗朱常洛后就与儿子住在一起,母子相依为命。万历皇帝的宠妃郑氏后来也生下一个儿子,万历至爱不已。郑贵妃为使自己的儿子能够继位,就对王恭妃与朱常洛百般陷害排挤。万历二十年(即1601年),在太后和大臣们的全力争取下,万历皇帝不得已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搬出景阳宫。王恭妃在景阳宫深知皇宫险恶,日夜替儿子担忧害怕,哀怨自己命苦,哭瞎了眼睛。
万历三十九年,也就是册立太子后十年,王恭妃病危,太子千百次请求皇上允许他去探视,终于获得批准。朱常洛奔向景阳宫,宫门紧闭,外面上锁,太子砸开门锁,跪见母亲。母子相见,生死诀别,王恭妃以手代眼,把儿子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只说了一句话,“我儿长大,我死何恨”然后就断气了。宫中有人说,王恭妃留着最后一口气,就等着见儿子。
斋宫
斋宫位于东六宫南侧,建于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是皇帝在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地方。这里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采用了传统的前殿后寝的布局,前殿即为斋宫,后寝名叫诚肃殿。
斋宫天花板的正上方为精美的蟠龙藻井和轩辕镜,这是一种等级很高的建筑形式,只有在太和殿、养心殿、皇极殿等非常重要的殿宇才能看到。斋宫作为皇帝祭祀上天前斋戒之处也有此种设置,表示了皇帝敬天法祖的无比隆重和巨大诚意。
在古代,皇帝于冬至日到南郊祭天是一项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情。祭祀前为表示对上天的无限尊敬,皇帝需提前三天离开紫禁城住进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不过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雍正是一个勤于政事兢兢业业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喜怒无常,性格多疑,政敌较多的皇帝。总是担心在宫外斋戒安全没有保证,害怕有人谋害自己,所以就命人在宫内建起了这座斋宫,改在此处进行斋戒,称为“内斋”。
那么斋戒的内容究竟有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要求皇帝过上三天像出家人一样的生活,但根据皇帝的特殊身份又有所变通。例如:斋戒期间皇帝需不理刑名(不得下令处死犯人)、不入内寝(不得召后妃侍寝)、不开设宴会、不接触歌舞音乐、不饮酒、不食荤等。最有意思的是不食荤:不食荤是可以吃肉的,但绝对不能吃葱、蒜、薤、韭菜、兴渠这五种有刺激性气味儿的蔬菜。因为斋戒就是要皇帝清除心中杂念,一心只向上天,以求天人感应。而这五种蔬菜难免辛辣带有异味,对人平和的心情会产生不好的刺激和影响,会触怒上天,故而禁绝。
三日斋戒完毕,皇帝既移驾天坛,于冬至当天的日出前7刻在圜丘坛举行隆重而庄严的祭天大典。
奉先殿
奉先殿在斋宫东面,它是皇帝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称为奉先殿。奉先殿采用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与至高无上的太和殿相同。这在故宫中是不多见的,主要因为这里是皇帝祖先“居住”之所,皇帝自然要毕恭毕敬。
当年,在奉先殿中供奉着已故历任皇帝皇后的神位及他们的生前遗物,并摆放着香案等各种祭祀用品。每到帝后的祭日和元旦、冬至等重要节日,皇帝都要亲临奉先殿祭拜,祈求祖先们的保佑。应季的瓜果蔬菜和皇帝狩猎打获的野味也要及时送到奉先殿给祖先们“尝一尝”,称作“荐新”。皇帝对祖先们的恭敬和关心可谓无微不至。
我们在故宫“概况”中曾经提到紫禁城的布局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也就是皇帝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就在自己皇宫的左前方建立了专门供奉、祭祀祖先的太庙。那么皇帝为何又在宫中另设奉先殿呢?
原因有两点:(1)奉先殿等级虽高,但太庙规格更为尊贵,皇帝只有遇到大的事件时才到太庙祭告祖先,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在午门前举行的“献俘大典”,而在平时和节日里,皇帝对祖先的供奉就在宫里的奉先殿进行了。这样既方便简单又不失礼仪,更无需皇帝经常奔波于紫禁城内外。(2)太庙本质上是封建国家的“国庙”,宫中的奉先殿则是皇帝的“家庙”。但封建社会是专制独裁父子相承家国不分的家天下时代,一脉相承的统治者家族就是整个国家的全权代表,国事就是皇帝的家事,皇帝的家事也就等同于国事。故而,不论宫外的太庙还是大内的奉先殿,实际上供奉的亡灵都是一批人——当今天子的祖先。皇帝在自己的内宫中设立和太庙供奉对象一致的奉先殿,就是再次向天下宣示自己是本朝政权缔造者的嫡系子孙和正统继承人,是国家唯一的代表和绝对主宰!将来的皇帝也必须是这一皇室脉络的继续延伸,以期家天下的封建政权享国万代……
箭亭
出乾清门广场东端的景运门,您会看到一片宽阔的广场,它的北面是斋宫,东面是宁寿宫的锡庆门,南面是一座不算很大的建筑,这就是箭亭。
箭亭的建筑样式与众不同,它没有窗户,东西两边全是墙壁,南北两面是8扇大门,而且南5北3,并不对称。这座建筑为什么叫箭亭呢?原来这里是当年皇家观看射箭的地方,满洲尚武,又以骑射为主,每当宫中要演习射箭时,就在亭前的空地上摆上箭靶,然后八扇大门全部打开,皇族子弟就站在亭中引弓射箭,队列两边的武士摇旗擂鼓、呐喊助威,情形十分壮观。时至今日,箭亭中还立有一块乾隆皇帝告诫子孙们要“操演技勇”、“永垂法守”的石碑。
箭亭前的广场是清朝考武举的地方,与文举不同,武举的主考项目是武艺和骑射,所以不在室内而选择这样宽阔的广场进行。考试结束也要选出武状元、武进士。我国古代长期重文轻武,文状元荣耀无比,可以位至宰辅;武状元就差多了,最多做到一个省的提督,督抚以上的大官是他们望尘莫及的。
宁寿宫
宁寿宫位于故宫的外东路,南北长424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它自成体系,四周围绕着高大的宫墙,主要靠西南端的锡庆门和北部的贞顺门与其他宫院沟通,俨然禁宫中的世外桃源。明代这里叫慈庆宫,是太妃的住所,与外西路的慈宁宫相对应。清代康熙时期略有改建,真正使其形成今天面貌的还是享寿89岁,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这里是他为自己做太上皇修建的养老宫殿。
公元1735年,25岁风华正茂的爱新觉罗·弘历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继承其父雍正的皇位,改元乾隆,成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即位之初曾对大臣们说:自己最崇拜最尊敬最想念的人就是已经去世13年的皇祖康熙,为了表示自己对逝去皇祖的无限崇敬,即使自己再长寿,做皇帝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在位61年的康熙,只到一个甲子,也就是60年,就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归政养老。我们知道,康熙皇帝活了69岁,在位61年,在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中国古代帝王中已是高寿,在位时间也是最长的。但他即位时才8岁,还是一名儿童,所以69岁的寿命在位时间即达61年。而乾隆皇帝即位时已经25岁,若真能在位60年,届时已经是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我国历史上能够寿登80的皇帝更是只有梁武帝萧衍、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三人而已。所以,估计乾隆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有如此长的寿命。因此,皇帝这番话或许真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也可能只是为了向臣子表现一下自己的高姿态,向天下彰显一番自己仁孝之君的风范做做样子罢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公元1772年,十分懂得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已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依然十分健康,60多岁的皇帝预计自己也许真的能如当年所说的一样寿登耄耋翘首期颐,最终长寿禅位。虽说放权退休对一个几十年大权在握的人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但不管情愿与否,君无戏言是天下皆知的道理。乾隆旋即下令从全国广招能工巧匠,耗银近144万两,历时5年营建自己日后归政尊养的宫院。就是您现在看到的宁寿宫,也称宁寿全宫。为了体现太上皇的特殊身份,宁寿全宫拥有自己独立的中轴线,也分划了相当于外朝和内廷的前后两个区域,所属宫殿大多仿照故宫的主体建筑而建,名称也多含长寿和颐养天年之意。从南至北主要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建筑和乾隆花园、畅音阁等处。宁寿宫以南相当于外朝,养性殿以北等同于内廷。
九龙壁位于宁寿全宫的最南端,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特殊照壁。照壁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多立于门前,不仅有辟邪之意,同时也是古建筑里一种重要的审美需要。九龙壁主体是用270块黄、蓝、绿、白、紫等各种颜色琉璃砖拼砌而成的形态各异的九条巨龙,九条巨龙各戏一颗宝珠,在祥云海水中翻腾自如,形态栩栩如生,喷薄欲出,极富立体感。不过您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点秘密:原来,从东面数第三条白龙肚子上呈弧形的一块砖不是和别处一样的琉璃,分明是一块干枯的木头!为什么别的部件都用琉璃而这块用木头呢?说起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工匠们将九龙壁拼砌到最后时不慎把这块砖打碎了,将真龙天子的象征损坏,这可是非同小可的罪名!如果让皇帝知道了,整批工匠都要倒霉。大家急忙连夜商议,最终急中生智:用一块木头将砖按原样重雕了一块,再刷上厚厚的白油漆,小心镶嵌在破损的地方。因为这是一块装饰性的照壁,皇帝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亲自摸一摸,就这样这块木头隐藏了近200年。直到近代,岁月的洗礼使油漆剥落,这块以假乱真的部件才被人们发现。
由九龙壁向北进入地位相当于故宫午门的皇极门再穿过外形酷似乾清门地位相当于太和门的宁寿门就到了宁寿宫区域最重要的建筑:皇极殿。看到皇极殿您会感到特别熟悉,因为它的外形和前面参观过的内廷正殿乾清宫非常相似,同样也有高出地面的丹陛把它和宁寿门相连,只是整个规模都略小一些。皇极殿是宁寿宫的正殿,虽然外表酷似乾清宫但内部装饰和身份却与太和殿雷同,它是太上皇接受群臣叩拜举行典礼的地方,这一点从殿名就可看出。宫与殿一字之差,用途却大不相同,殿一般是不住人的,主要用来举行典礼和会议,例如太和殿、保和殿、交泰殿;而宫大多是供人生活居住的,例如乾清宫、坤宁宫、储秀宫。所以,根据功能故宫外朝的建筑大多称殿,内廷的房子一般叫宫。但也偶有例外,例如养心殿,因为它起初并不是皇帝的寝宫,只是到了雍正以后功能才有了变化才成为皇帝的居所,但也没必要为此更改殿名了。综上所述,皇极殿的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了。它既意味着太上皇退休之后将在后宫归政养老,颐养天年;又表现出乾隆皇帝贪恋权利,试图退而不休,归政仍训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情。
事实上乾隆皇帝根本没有真正在宁寿全宫居住过一个晚上。公元1796年元旦,乾隆履行诺言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大典,在满朝文武和各国使节众目睽睽之下将皇帝的玉玺郑重交予多年的储君——十四阿哥颙琰,是为嘉庆皇帝。但乾隆禅位后以嘉庆年纪尚轻不甚成熟,自己60年兢兢业业,归政后旦夕放心不下江山社稷为由仍然大权独揽,不给嘉庆一点实权,大臣有事均需先奏太上皇裁决然后才转呈皇上。乾隆也没有搬到宁寿宫依然住在养心殿,嘉庆只得恭恭敬敬继续住在做皇子时居住的毓庆宫,每天到养心殿向太上皇请安。并且,自禅位后天下早已改用嘉庆纪年,宫中却照旧继续使用乾隆年号,直至太上皇龙驭殡天的“乾隆六十四年”。另外,嘉庆皇帝最忌恨最忌惮的人就是乾隆身边炙手可热的宠臣——大贪官和珅。此时似乎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乾隆已一刻也离不开和珅,经常上午说过的话下午就忘了,只有和珅最能揣摸他的心思,听懂他时常吐字不清的话语。80多岁的太上皇对这个比自己小39岁的大臣言听计从,信任度绝对超过自己的皇帝儿子。嘉庆倍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早想查处和珅,但因大权在握的太上皇健在也丝毫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后来嘉庆处死和珅抄没他的家产已是乾隆驾崩之后的事了。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乾隆退位只是表面文章,并未真正放弃权力,至少在他死前没有半点不问政事颐养天年的迹象。实际上乾隆60多岁下令修建宁寿宫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乐观的认为自己将有100岁的寿命,他打算履行诺言禅位后再继续训政4年,到期颐之年的90岁再真正退休住到宁寿宫颐养天年。很可惜,当年他低估了自己的寿命,这次又高估了自己的寿命,寿至期颐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总之,乾隆因为贪恋权利,并没有到早已建好的宁寿宫居住过。他虽没有超过自己皇祖康熙在位61年的记录,但实际掌权时间却是历代皇帝中最长的,长达近64年!
虽然乾隆并没有在宁寿全宫居住过,但清朝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仪式却曾经在皇极殿中举行。嘉庆元年(1796年)在皇极殿里举行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老人共有3056位,身为太上皇的乾隆也已经是86岁高龄了。宴会上乾隆和老人们极尽欢娱,与会年龄最大的老人为106岁的熊国沛和100岁的邱成龙,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并赐给六品顶戴,同时赐给90岁以上老人七品顶戴。宴会的最高潮是即席联诗,共得诗3497首。无论当年的乾清宫还是此时的皇极殿,皇帝举行千叟宴无非是营造一种普天同庆、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花费是非常巨大的。乾隆以后清朝国力日渐衰弱,就算统治者想粉饰太平,也无力举办这样盛大的“千叟宴了”。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89岁的太上皇乾隆在身感不适仅仅一天的情况下驾崩,灵柩停放在皇极殿内,接受皇帝、王公及群臣的吊唁。按常理,皇帝死后应停灵内廷正寝乾清宫,但乾隆是历史上少有的太上皇,故而停灵于太上皇宫区的正殿皇极殿,这也是清代仅有的一个例外。此后,宁寿全宫在沉寂了近100年之后,在晚清光绪年间再次热闹起来,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自比祖先乾隆皇帝堂而皇之的住进这里。我们知道,慈禧的身份是皇太后,应该住在外西路太后养老的慈宁宫。但她是同治、光绪两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不愿别人把她和其他烧香礼佛无所作为的的太后一样看待,所以住进了太上皇才可居住的宁寿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在皇极殿以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身份接见了美、英、法、日、德、俄、意、奥等国使臣。1904年是慈禧70岁大寿,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她把再次把庆寿场所定在当年太上皇乾隆举行过千叟宴的皇极殿。1908年10月22日,慈禧病死于中南海仪銮殿,按照她生前的遗嘱,这位大清国“女性太上皇”的灵柩被运到皇极殿停放。最后一次把自己与号称“十全老人”的祖先乾隆皇帝相提并论。这位利欲熏心的老太后到死也不忘记显示自己的权威!
皇极殿后面的建筑是宁寿宫。外东路宫殿群统称宁寿宫,这座单独的建筑也称宁寿宫,它的规制如同中轴线后三宫的坤宁宫,是太上皇行萨满教祭神礼仪之所。殿内有煮肉祭神的大锅、木炕及萨满教宗教活动的法器等。
宁寿宫后也有一条类似于中轴线乾清门广场的东西向横街,它把太上皇宫区井然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再往里就是当年乾隆为自己做太上皇营建的居住生活区了。这里又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有畅音阁大戏台及庆寿堂等;西路为南北修长的宁寿宫花园,也称乾隆花园。养性殿是本区中路第一座宫殿,无论外形和作用都相当于内西路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是太上皇日常起居之所,但乾隆并未真正于此居住过。养性殿后为乐寿堂,是乾隆的书屋,规制仿照圆明园长春园中的淳化轩。东西有游廊与养性殿后檐相连,廊壁镶嵌有乾隆御笔《敬胜斋法帖》石刻百余块。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由储秀宫移居乐寿堂,在此庆贺她的60大寿。西暖阁为慈禧寝室,进膳在堂中,四张膳桌横向排放,慈禧坐西头,光绪坐西北角。出乐寿堂后门是颐和轩,是乾隆看书和休息的地方,正厅东西侧墙壁上镌刻有乾隆亲题的《西师诗》和《开惑论》,是他两次派兵平定新疆叛乱的经过。
畅音阁在本区东路,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座戏台。戏台高21米,共分三层,称为“福、禄、寿三台”。每层间都有活动的天花板和地板,台底有水井和水池,可演上天入地的神鬼戏,并能引真水上台。戏台对面的阅是楼是皇帝后妃看戏的地方,两厢廊下为赏王公大臣听戏之处。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来此演出,现在故宫仍然保存有当时演出的珍贵录音。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位于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的西侧,全园由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四部分组成。此园亭台楼阁富丽精巧,曲径回廊玲珑剔透;古树奇花争妍,湖石假山斗奇;彩画雕刻精美,布局格调清雅;既有宫廷花园富丽堂皇的气派,又融汇了江南园林精巧秀雅的特色,别有一番情趣。
衍祺门是乾隆花园的正门。门内假山为屏,中通一径,绕过假山,空间豁然开朗,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造园手法上称为“抑景”。院内古木参天,山石起伏,正面繁枝掩映着一座敞轩,匾额为乾隆御笔“古华轩”。轩体梁、柱、天花板、落地花罩等均为金丝楠木制作,雕工细腻,精美异常。轩前有古老楸树一棵,树龄300年以上,当为建园之前既有。西南有坐西朝东一座“品”字形亭,名曰禊赏亭,系仿照东晋王羲之在浙江兰亭曲水流觞咏诗作赋之情趣。亭中地面上刻着如蜿蜒蟠龙般南浅北深的水槽,亭南侧假山后隐藏一口蓄水巨瓮,瓮中之水可注入槽中,水槽北端有一出口,水可随地势流淌,似潺潺小溪。届时众人环坐四周,将酒杯置于水上随波逐流,水尽杯停时距酒杯近者需赋诗一首,否则当酌酒杯中满饮此杯。亭东侧假山上乃仿秦皇汉武求仙故事之承露台,东南则挺立一座名为“撷芳”的小亭,它冲破了宫墙的轮廓,大大扩展了视野,使人感到亭外还有美景。
在古华轩后,进垂花门有一组三合院建筑,三面游廊相连,正面为遂初堂,取乾隆祈求长寿退位初愿得遂之意。园中耸立着几块奇妙的太湖石,四周汉白玉石座上陈列着富有天然情趣的山石盆景。整个院落显得古朴宁谧。
遂初堂北小山上为耸秀亭,小山东南为三友轩,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饰。再北是萃赏楼,前后为走廊,楼后有山。山上有以小见大的悬崖峭壁和“一线天”,山顶平台上设有石桌石凳,阳春赏景,夏夜纳凉,秋日对弈,数九观雪在此均为可心之地。
萃赏楼北有两座建筑:一为假山之巅玲珑精致的碧螺亭,此亭由5根柱子托着5条屋脊,呈5瓣梅花形,宝顶上有琉璃梅花,天花板上雕着梅花,门楣上绘着梅花,石栏上刻着梅花,可谓傲霜临雪的梅花世界。另一是全园最高建筑——符望阁,阁内装饰精美,壁画迷离,结构复杂,有迷宫之称。人走进去要转20次方向才能走出来。阁内道路有真有假,有的是镜子反光,看起来似通非通。阁西有一处雅致的小院,被弧形小墙包围,大理石门上刻着“映寒碧”三字。假山上有小阁亭一座,名竹香馆。阁旁有翠柏4棵和簇簇修竹。这里奇花异草,清香扑鼻,是寻幽探胜之处。
在全园的最北端是绿顶黄檐的倦勤斋,室内装饰讲究,极为雅静,设有龙榻和小戏台,是乾隆游园休憩的地方。“倦勤”有乾隆“让位”的寓意。
倦勤斋东,贞顺门内就是著名的珍妃井。这是一口普通的水井,因珍妃而得名。珍妃是光绪之妃,礼部侍郎长叙之女,因支持光绪新政被慈禧打入冷宫(在景祺阁北边的北三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外逃前命二总管崔玉贵将其抛入此井淹死,死时年仅25岁。第二年慈禧回京后命人打捞上珍妃遗体,追封为贵妃。皆因其一年来常梦见珍妃索命心中惊惧的缘故。慈禧死后,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贞顺门穿堂东间设珍妃灵堂,名怀远堂。今日,珍妃井是参观宁寿宫的必游之所,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人来凭吊这位香消玉殒红颜薄命的晚清名妃……
明﹑清皇帝纪年表
明 朝
字 号
年 号
庙 号
谥 号
在 位 年 限
朱元璋
洪 武
太 祖
高皇帝
1368——1398
朱允炆
建 文
恭闵惠皇帝
1398——1402
朱棣
永 乐
成 祖
文皇帝
1402——1424
朱高炽
洪 熙
仁 宗
昭皇帝
1424——1425
朱瞻基
宣 德
宣 宗
章皇帝
1425——1435
朱祁镇
正 统
英 宗
睿皇帝
1435——1449
朱祁钰
景 泰
代 宗
景皇帝
1449——1457
朱祁镇
天 顺
英 宗
睿皇帝
1457——1464
朱见深
成 化
宪 宗
纯皇帝
1464——1487
朱佑樘
弘 治
孝 宗
敬皇帝
1487——1505
朱厚照
正 德
武 宗
毅皇帝
1505——1521
朱厚熜
嘉 靖
世 宗
肃皇帝
1521——1566
朱载垕
隆 庆
穆 宗
庄皇帝
1566——1572
朱翊钧
万 历
神 宗
显皇帝
1572——1620
朱常洛
泰 昌
光 宗
贞皇帝
1620——
朱由校
天 启
熹 宗
悊皇帝
1620——1627
朱由检
崇 祯
思 宗
愍皇帝
1627——1644
清  朝
福 临
顺 治
世 祖
章皇帝
1643——1661
玄 烨
康 熙
圣 祖
仁皇帝
1661——1722
胤 禛
雍 正
世 宗
宪皇帝
1722——1735
弘 历
乾 隆
高 宗
纯皇帝
1735——1796
颙 琰
嘉 庆
仁 宗
睿皇帝
1796——1820
旻 宁
道 光
宣 宗
成皇帝
1820——1850
奕 詝
咸 丰
文 宗
显皇帝
1850——1861
载 淳
同 治
穆 宗
毅皇帝
1861——1874
载 湉
光 绪
德 宗
景皇帝
1874——1908
溥 仪
宣 统
190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