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蟒的特点:蒋经国与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3:13
[资料]蒋经国与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作者 西门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最近台湾的政要频繁来访大陆,给海峡两岸敌对的硝烟吹来了阵阵清风。每个中国老百姓都决不希望看到战争,所以我们希望双方的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拥有一颗仁慈之心。

这里陆续转载一些有关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历史资料,以供我们大陆人参考。为做到客观公正,资料采用两个不同的版本与出处。

——————————————————————————





透视蒋经国神话






02/09/2003/00:00华夏经纬网




“蒋经国,台湾想念你 !” “CCK,TAIWANMISSYOU”(蒋经国,台湾想念你),这是国民党今年纪念蒋经国去世15周年系列活动的主题词句。2003年1月13日,泛蓝阵营的高级领导人纷纷前往谒陵,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国民党纪念蒋经国的音乐会上,主调是怀旧的爵士乐。主办者说:这是因为经国先生生前是很浪漫的。在国民党掌控的媒体上,“蒋经国时代”被描绘成“那是一段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日子”。1987年12月25日,蒋经国以孱弱之躯出席台北中山堂的“行宪纪念大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当天,刚成立一年多的民进党在中山堂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国会全面改选。据说蒋经国退场时,朝抗议人群深深地注视了许久。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身患多种病症,呕血去世,享年78岁。此后台湾进入长达12年的李登辉时代。对于这12年,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批评说:“李登辉执政12年,造成国民党出现了历史、伦理、组织和政权的断层。”面对李登辉给国民党造成的这个巨大断层,并且鉴于国民党目前的落魄地位,台湾泛蓝阵营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并利用“蒋经国牌”来重新唤起民众的支持。所以,在2003年1月13日这一天,泛蓝阵营的领导人陆续来到大溪蒋经国的陵寝,以各自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嫡传地位。从当天谒陵时间先后来看,情况是这样的:清晨6时半:曾经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先到达。此举被媒体评论有新年“抢头香”之勇,把国民党现任主席连战比了下去。清晨7时:同样曾经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的台北“市长”马英九到达,在蒋经国的灵前下跪,行叩拜大礼。这个当天别人并未克隆的伏身叩拜大礼,也把其他人都比了下去。上午9时半:蒋经国的儿子,刚刚认祖归宗的国民党“立法委员”章孝严,第一次以蒋家后人的正式身份谒陵,以其同蒋经国在血缘上的亲近,把其他人都比了下去。不过在当代台湾的体制下,这点血缘关系在政治上帮不了章孝严什么忙。上午10时15分: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大批部属簇拥下到达,台湾媒体形容这是一个庞大的“上香团”,其场面之隆重,把其他人都比了下去。13日全天:受蒋经国提携并继任其职位的李登辉并没有来。据说他正在家里潜心整理与蒋经国的对话录(今年3月将出版),其淡定与潇洒,把所有国民党人都比了下去。15年前,蒋经国带着巨大的肉身痛苦和精神痛苦呕血离世。15年后,落魄的国民党不仅丢掉了在台湾的“执政权”,丢掉了民心,而且庞大的“党产”也丢得差不多了,痛苦离世的蒋经国,成为了国民党应对2004年大选的救命稻草。国民党的这种谒陵盛举,在其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1947年5月5日,在南京中山陵400多名国民党编余将领集体哭陵事件,就是一个前例。这批落魄者穿得将军呢,佩戴军功章,在游人的围观下痛哭流涕,发泄着对时局、对个人处境的伤怀和愤懑。现在,困顿中的台湾似乎进入了一个怀旧时代,不仅有蒋经国,还包括李国鼎、尹仲容等等,都以传奇时代的传奇人物身份,隆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进入中年的台湾民众津津乐道于前朝旧事,沉湎于“全民拼经济,熬夜看少棒”的共同记忆,而对“扁政府”治下的台湾现状怨气勃发:经济不景气,战和前景不明朗,黑金事件依然频繁,现实中已经没有几个公认的正派人物、公众英雄;从岛外形势看,大陆经济总量在膨胀,像抽水机一样抽取着台湾的资金;日本人大前研一最近预言,今后三年是台湾惟一拥有筹码与大陆谈判的时期,错失机会,将一无所有,无条件投降。即使是赞同“一个中国”立场的国民党,也不希望无条件投降,他们要拼回“政权”,拼回台湾对大陆的对等地位。而这一切,都需要台湾民心的支持。马英九一语道破天机:“经国先生”是本党最宝贵的资产,甚至是民众对本党的信心的来源。
回望“蒋经国时代” 国民党来台后的台湾社会经历了三个重大转折点:第一个是1975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上台;第二个是在蒋经国去世前的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实施了长达38年的戒严令——世界上实施世界最长的戒严令。以笔者看来,第二个转折点比第一个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或者说,真正的“蒋经国时代”,差不多是在蒋经国去世前才开始的。李登辉“执政”的12年,至少在岛内政治方面,是延续了蒋经国所期望的政治改革路向,并取得了诸多实绩。台湾社会也由此迎来了第三个转折点:2000年的政党轮替。至于李登辉的“台独”和“媚日”,当然为海峡两岸人民所不齿。蒋经国是台湾政治转型事业的开创者,在他生前,解严、开放党禁和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互通信息等等,都已成为事实。立足于本土社会的民进党上台,可以说与蒋经国也有关联,蒋经国生前就重视台湾政治的本土化问题,注意培养本土政治人才,他甚至选择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农经专家李登辉来担任“副总统”。但是蒋经国并非台湾政治转型事业的惟一开创者。我们不能忘记,在戒严时期的台湾,在“肃清匪谍”的滥杀滥捕下,是台湾的党外力量在勇敢地、努力地耕耘,最后其力量终于蔚为大观,民主转型成为社会共识。 此外,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对于蒋经国发动台湾政治转型,也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在蒋经国去世前,对于台湾的未来发展,他有四点计划。第一点是民主化,包括全面选举。第二点是本土化,外省人垄断“政权”的时代必将结束。第三点是作为“完成前两点的关键”,必须继续提倡民生主义,大幅提升“国民”所得和生活水准。第四点是震撼性地要与大陆“发展工作关系”。李登辉时代在政治转型方面基本上是萧规曹随,包括民主化和本土化。1991年4月,台湾当局召开“国民大会临时会”,制订“宪法增修条文”,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92年5月,台湾“立法院”取消“阴谋内乱罪”及“言论内乱罪”。1994年,台湾“省长”直选。1996年,台湾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总统”民选。2000年5月20日,非国民党籍的陈水扁成为台湾地区的新领导人。据笔者的粗浅观察,在某种程度上,虽然蒋经国是在1975年成为国民党的新领导人,但真正区别于前一个时代的“蒋经国时代”是始于1986年他公开表示考虑解除戒严,而止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前的蒋经国“执政”时代,仍然是蒋介石戒严时代的延续。当然,蒋经国上台后在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关于注重民生,蒋介石在1949年2月1日的溪口日记中反省失败教训时就已幡然醒悟,这不能算是蒋经国的特色。90年代中期之后,李登辉由蒋经国事业的继承者,转而成为台湾的“麻烦制造者”,他憎恨国民党的心态也日渐流露,台湾社会那种团结、奋进的形态被打破,社会进程变成了混乱和动荡,“没有蒋经国的蒋经国时代”也就此结束。因此,似乎可以说,“蒋经国时代”是由半个蒋经国和半个李登辉共同完成的,即由蒋经国“执政”后期和李登辉“执政”前期共同构成。泛蓝阵营借谒陵来否定“李登辉的12年”(1988~2000),而推崇蒋经国的13年(1975~1988),似乎没有看到蒋经国13年前期的“蒋介石特色”,也似乎没有看到李登辉12年前期的“蒋经国特色”,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虽然蒋经国在岛内外受人景仰,但我们不能忘记他紧跟其父蒋介石在台实行白色恐怖的种种行为;虽然李登辉已经是千夫所指的“台独”分子和“媚日”分子,但我们也应当对于他执政前期执行蒋经国政治转型路线所取得的成绩,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
蒋经国的政治遗产蒋经国的政治遗产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开创了台湾政治转型路线,另一个是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廉洁、亲民、勤政等等)。从目前泛蓝阵营在大溪谒陵时发表的言论来看,他们更注重后一部分遗产,并试图通过弘扬这部分遗产来唤回民心,重建泛蓝阵营的竞争力。而对民心到了鞠躬以求的地步,这实际上也是拜蒋经国政治遗产的前一部分所赐。在台湾戒严时期,民心是不重要的,在“反攻大陆”和“肃清内部”的政治任务之下,民众的种种自由都可以被限制、被剥夺。后来蒋经国决意要实行政治转型,就必须首先解除戒严令。马英九回忆说:经国先生曾让他研究“戒严”(martiallaw)的含义,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戒严的观感。马英九告诉蒋经国,“戒严”的英文意义是“军事管制”、“没有法律”,国际上当然对此持有恶感。蒋经国大感惊讶:“我们没有这样啊!”连连说台湾被误解了。这场词汇探讨,也可算作是后来“解严”的一个“非线性原因”。1986年10月7日下午,蒋经国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Graham女士时,正式告知对方台湾“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马英九回忆说:在将蒋经国的原话翻译给来访者时,他产生了一种“我们正在改写历史”的强烈感觉。当天晚上,马英九走出病魔缠身的蒋经国的卧房,仰望着深秋的星空,想到“经国先生”断然改革的魄力和呕心沥血的形象,“内心交织着深刻的敬佩与强烈的不忍”。马英九还极力赞颂蒋经国“少说话、多做事”的为人。蒋经国早年历经磨难,生性寡言沉静,但话一旦说了,往往掷地有声。例如他针对台湾“十大建设”所说的“我们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在晚年解除戒严前说的“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在如何认识权力方面所说的“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在权力交接方面所说的蒋家人不能也不会再做“总统”等等,都已刻录进历史。需要指出的是,蒋经国的人格魅力不是民主条件下的那种,而是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体制下的特有现象。威权主义之下的人格魅力具有内生、超凡的特征,其左右国势与民生的程度,是其它条件下的领导人难以企及的,往往是一个眉头耸而天下动,结果则往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威权主义领袖往往还具有近乎自虐的“勤政”、“日理万机”的魅力。在外国记者眼中,蒋经国具有“深入追根究底的精神,全然蔑视我们所称的民主权利,可又展现出在此间罕见的忠勤任事、专心致志精神;有一股内心发出的精神力量,驱策他每天上午6时半就起床,全速工作到半夜”。蒋经国晚年多病,饱受身体疼痛折磨,据说他在“荣总”医院的病历卡可以堆到腰那么高,他的主要病症是糖尿病、视网膜模糊、肾脏发炎、双腿肌肉坏死。作为政治强人,蒋经国集党、政、军、特种种权力于一身,难怪会积劳成疾。蒋经国呕血而亡,其人格魅力则再上层楼。15年来,前来大溪蒋经国陵寝瞻仰的人潮不断,每年都有100万人上下。15年来岛内媒体对历任“总统”的民调,他总是独占鳌头。蒋经国逝世15周年之际,民意调查显示,对于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的历任领导人,有45%的民众认为蒋经国对台湾民主发展贡献最大(其余是李登辉24%,陈水扁8%,蒋介石5%);61%的民众认为经国先生对台湾经济贡献最大;50%的民众觉得蒋经国“执政”时代的社会风气最好。这个时代居然也成为怀旧者的最爱,须知蒋经国“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台湾仍处在“戒严”和特务横行的状态!对于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台湾民众来说,蒋经国“执政”时代绝不是一段“闪亮的日子”。蒋经国把留苏时对苏联制度的耳濡目染,和他父亲蒋介石的中国式集权政治理念结合起来,在台湾实行严密的特务统治,党外的政治活动空间几乎没有,倒是使海外的“台独”运动成为了反体制力量的代表。1970年4月24日,发生了蒋经国访美遇刺事件(未遂)。海外“台独”积极分子黄文雄向蒋经国开枪那年,黄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另一名行刺参与者郑自财当时在纽约当建筑师。这些人不仅在岛内成为了“英雄”,在国际上也成为了“英雄”。蒋氏父子的集权统治之下,民主运动受到压抑,反而方便了“台独”运动的异军突起。这当然也可算作是蒋经国不经意中留下的“政治遗产”。
蒋经国归来在离开人间15年后,蒋经国似乎有“归来”为国民党2004年大选助战之势。“蒋经国”能否救现在的国民党,事实上还要看国民党自己能否脱胎换骨,自我改造。“蒋经国”不仅被国民党“招魂”,请回台湾参加大选,而且也曾经在80年代末期在大陆登岸,成为当时大陆政治改革的某种方案的象征。这个方案当然就是曾经热门一时的“新权威主义”。当时持此论者谈到:中国需要有像蒋经国这样温和的新权威主义领袖……当蒋经国去世时,成千上万人在街头列队致哀,岛上鲜花贩卖一空,为什么?他终结了自己家族的统治,取消党禁、报禁,他的心态就是:好吧,我是专制者,可我是最后一位专制者,我将运用我的权力,确保引进民主。当时大陆旁观者看蒋经国的眼光,总算是比较清楚的:蒋经国是专制者,但把自己定义为最后一位。而现在的国民党呼唤蒋经国“归来”,却囿于党派利益,无法正视蒋经国为人诟病的那一面,乃至陶醉于“蒋经国”和“蒋经国时代”的光环里,而不能正视本党目前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半个多世纪的台岛政治视野之外,还曾有一个“蒋经国”,却不知他会不会回来。1935年,身在苏联的蒋经国发表了给母亲毛氏的公开信,信中说:“您的儿子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道路,他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他也许永远不会再落入父亲——那个笨蛋的手中,去做一个可怜胆小的孩子。”这封信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留下了一个沈从文“边城”式的悬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1937年,在中苏合作的氛围下,蒋经国被斯大林送回中国。但那个在给生母公开信中存在过的“蒋经国”,那个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而遭中学开除的蒋经国,那个继而在北京参加争取民主运动而入狱的蒋经国是否归来?在蒋介石身边受教、在溪口学曾国藩家书、在蒋政权党政军中厮混并充当“太子”角色的蒋经国,无可挽回地落入了他父亲的手中,成为他父亲路线的首席执行官。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那个青春年少的蒋经国似乎才突然归来。 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压得这个人呕血而亡,而血吐干净了,他就会真正快乐起来。(庄礼伟)南风窗




2005-5-1 14:23:002 楼 
作者 西门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对台湾贡献最大的人物:1949年以后的蒋经国(3)

http://www.sina.com.cn 2004/12/27 15:55   光明书摘

  管理整个政府    

  1969年,60岁的蒋经国接任"行政院"副院长,开始接手管理整个政府。在这之前,他已拥有完整的党政军资历,当过"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国军退休人员辅导会"主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国防部"副部长,蒋经国担任"行政院"副院长时,台湾"外交"刚好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国际局势出现重大变化,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力量加强,另一方面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使得中美战略联盟的空间扩大。1972年蒋经国接任台湾"行政院长"那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上海公报》,接着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台湾"外交"上受到严重的打击,面临了空前的考验。这年蒋介石身心交瘁,昏迷不醒,由蒋经国独撑大局,1973年,在台湾社会处于强烈的外交挫折感之际,他宣布提出一项大规模的经济发展计划"十大建设",预计在五年之内迅速完成"南北高速公司"、"中正国际机场"、"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工程"、"苏澳港工程"、"台中港工程"、"大钢铁厂"、"大造船厂"等能源、交通和重工业制造等基础建设,以快速地将台湾推入高度开发的社会。事实上,由1950年到1970年大约二十年间,台湾已完成由农业生产到轻工业生产的初期累积,1971年台湾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顺差,这或者也是现代史的首次,接下来势必要进入重工业的发展阶段;虽然如此,蒋经国的"十大建设"因规模过大,向外贷款过巨,仍遭到经济专家的质疑,认为这项计划将拖垮财政,不过他却以"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力排众议。事实上,他的考虑是多方面的。简易地说,当外在局势难为时,蒋经国将资源大量投入内部的建设上,使得人民建立信心并从中确认自我的价值。

  毫无疑问,无论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那是台湾历史上的黄金岁月,走过那一段路的台湾百姓都记得,自己如何买下第一间漂亮的公寓房子,创办第一间公司,接到第一张海外订单,走上第一趟海外之旅等等。    

  全面起飞   

  1980年代是台湾全面起飞的年代,无论是经济、科技、艺术、出版、电影、流行音乐都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人民求知若渴,知识性的杂志、书籍和在职进修皆风行一时,而且受到广泛的讨论。过去"藏富于民"的做法逐渐形成了"藏智于民"的结果。如此噪动的社会反映在政治上一样是生动有力。1977年,因桃园县长选举发生了"中坜事件"、1979年非国民党人士在高雄游行引发了"美丽岛事件",接着反政府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受政府管制的杂志如雨后春笋,内容许多是批评政府或揭露蒋家的秘闻。尽管有些是明显的胡诌,但在政府公开的打压下,大家反而激起一睹为快的欲望。许多文化商人便利用这种被封馆关门的边缘发了大财。对于异见人士的活跃现状,大多数的国民党人士一开始马上联想当年在大陆的情形,并主张用强硬的手段对付。起初蒋经国也严厉地镇压,并且惯性地认定人民会站在他这一边,然而这一次人民并不必然会站在他这一边。人民已不像过去那样因为生活的改善就对政府感恩戴德,他们变得更富裕的同时,也变得更聪明、理智。这批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政府与异见人士之间常常扮演着中立的角色,其是非的评判标准仍然是根据他们本身的利益。社会变得更多元,涌现了许多类似消费者、环保、妇女、伤残者等等中间组织,社会管理的专业分工也比过去细腻,因此过去那一套由政工人员传达指示以统一行动的方式也成了社会进步的阻碍。过去满怀理想、朝气蓬勃的政工人员现在已是中年人了,他们不像过去那样受到尊重,他们的指示不再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事实上,在更多人的眼中,政工人员看来像是无一技之长,只会官场逢迎而且一旦丢了工作就没地方去的可怜人。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已日见成熟了。大抵上,中产阶级要求更开放、更专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规范,因此他们会支持异见人士的冲撞,不过同样的,如果异见人士丢石头,烧车子,他们也会强烈谴责,并立刻站在政府这一边,因为社会动荡同样威胁他们的利益。因此,中产阶级要求在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开放政治民主,这种特性会促成政府持续开放政策,同时也迫使异见人士在体制内进行和平改革,并接受他们所参与制定的法律的所有规定。

  此时蒋经国显然明白了,过去在大陆,人民上街反对国民党,是因为他们饿肚子,要求有饭吃,而且他们会跟任何提供粮食的政党走,而且为了不饿死,他们无从选择是和平或暴力的手段;今天在台湾,人民上街反对国民党是因为他们够温饱了,也够聪明了,他们所掌握的财富与知识的资源越来越与政府等量齐观,因此他们要求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政党不再是他们的主人,而不过是他们利益的代理人,因此上街是为了确立所有人都有选择利益代理人的权利,所有政党代表社会群体利益的竞争必须是和平和公平的。简易地说,人民饿肚子上街游行与人民温饱后上街游行,其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蒋经国晚年的时候,糖尿病一直缠着他,令他痛苦不堪,也可能影响他的心智判断。不过历史证明,他绝没病昏头。1987年,在他过世的前几个月,终于决定顺势开放报禁与党禁,允许充分的言论自由和政党政治,他开启了现代宪政的大门。

  在中国大陆,不少人对1949年后的台湾存在一个刻板的印象,觉得那不过是小朝廷的后段戏,或者是一个被赶到海岛的独裁腐败政权的苟延残喘的故事罢了!然而"苟延残喘"四个字绝无法解释台湾日后在经济、科技、流行文化上的一些表现,这中间必然存在某种被长期塑造过的意志。而蒋经国正是台湾半世纪历史中最关键的人物。

  (本文节摘自《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一书,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005-5-1 14:27:003 楼 
作者 当当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顶!2005-5-1 14:27:004 楼 
作者 风花雪月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蒋经国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