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微针祛妊娠纹价格:莫让太极拳走入歧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7:03:10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甚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是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国也相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
其实,从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的的确确被弘扬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去仔细地看看其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现太极拳的这种现状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令人十分忧心的。
首先,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们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诸如撅臀猫腰、耸肩缩脖、挺胸腆腹、低头斜身等毛病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吗 ?
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古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 ( 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 ) 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 ( 软、缓、虚、隐、曲等 ) 与纯阳 ( 刚、快、实、现、直等 ) 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一味地慢、一味地软,非但在技击上呆滞松懈、笨拙缓慢而不堪一击,就是在养生上也因过于着相缓、柔而使心神呆傻,心性受拘而灵光泯灭。
其实,太极拳的松不是懈,柔不是软,而是在经过抻筋拔骨的基本功训练后,使筋腱伸长、骨缝拉开后进一步锤炼所得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弹性膨胀力。这种力松沉自然,肌松力棚,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柔内含刚,刚中藏柔,灵动活泼,变化自然。如今的太极拳练习者,从不进行各种抻拉筋骨的腰腿基本功与站桩功练习,一上手便直接学练套路,眯缝着眼睛懒洋洋地寻找体会着所谓的“松”、“静”、“缓”、“柔”。试想如此的练拳者,除了将自己练呆练傻、练软练懈外,又能练出些什么 ?
常听练太极者眉飞色舞地说柔的目的是为了刚,慢的目的是为了快,并说“柔久自刚”,“慢久自快”。但在现实中。我们所遇持上述观点和按照上述理论练功的人,却从未发现他们身上有真正的刚和真正的快,除了迟钝缓慢与松懈疲软外。便是硬如木橛似的“顶牛劲”和蛮人打架般的“胡抡滥击”。
诚然,柔是刚的前提,慢是快的开始,可我们拳术家所求的柔是真柔,慢是真慢。有了真柔和真慢,还必须要进行刚和快的专项训练,不经此项训练,任凭你的柔慢基础多好,也是无法真正的刚起来和快起来的。所以,原传的太极拳在柔行慢练之后,必须要结合忽快忽慢、忽刚忽柔、蹿蹦跳跃、式快劲刚的拳架进行太极真功的练习,从没有柔一辈子、慢一辈子而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的太极拳家。
综观现在的太极拳运动者,从“名家大师”到一般的爱好者,莫不神采飞扬地大侃特侃太极拳是天下最好的拳术,是真正的“以柔克刚”、“以慢打快”的“内家拳”,此“内家拳”在技击上以“内气”击人,触人即出,放人即飞,在养生上可治疗百病,返老还童。一提少林、八极、劈挂等拳,他们便撇着嘴露出一脸的鄙夷与不屑,轻蔑地耻笑道:“那都是些门户大开,不堪一击的‘外家长拳’,一搭手到处是漏洞,并且不能养生,是自促死亡的戕生运动 ! ”事实上,凡是练上述“外家长拳”者找这些“内家高手”切磋时,他们要么立刻换一副尊容,满脸堆笑地对挑战者说:“我这只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已,哪能跟人动手 ! ”要么说:“太极拳视技击为末技,其技击手段主要是推手,你们练长拳的没练过推手,没法交流。”对此,“外家长拳”练习者们只好无可奈何地“退避三舍”。
“太极大众”张口“内家拳”,闭口“外家拳”。殊不知这种可笑的见解。早在清末民初时,就被武林巨擘宋世荣宗师和孙禄堂先生完全否定并对其进行了精彩绝伦地论述。“太极大众”今日还以此浅见误人误己,实为笑话 ! 若从宋世荣宗师对拳术内外家的分析来看,当今的“太极专家”与“太极大众”,其实都是地地道道的“外家”,与真正的“内家”连边都沾不上。
再看“太极大众”的“养生成果”,一个个到老年时大腹便便。肥肉堆积,手脚笨拙,动作迟缓,宛如大象。但被“太极大众”鄙视之极的一些“外家拳师”,到老却依然清癯矫健,行动敏捷,身手灵活,精力充沛。这种摆在众人眼前的真实现象。实在是对以“健身益寿、养生延年”的“内家太极拳”的一种极大讽刺。
“太极大众”还认为太极拳的技击性是天下最科学、最厉害的。他们经常口诵“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等拳论口诀,拉着学生的胳膊“大显神通”。向旁观者讲解演示太极拳“天下无敌”的神奇技击性、实用性。讲到兴头上,还要时不时的将为自己支好靶子的学生摔上几个跟头,推出几个踉跄,以显示自己深厚的太极功夫。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上述众多“太极高手”,在放开手脚与人搏斗时往往没反应过来便已痛遭连击或“匍匐”在地了。这是为何呢 ? 很简单,现在的“太极大众”误将“推手”与“拆招说手”当做实战技击,认为“推手”和“拆手”便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层次,常将在自己学生身上使用成功的一些方法误认为是真功夫而夸夸其谈。
他们哪里知道,原传的太极拳中都有专门的喂手、散手训练,在散手技击上与其它武术门派非常接近,无非太极拳突出了一个“粘”的功夫。但这个“粘”字,要在激烈的真实格斗中随心所欲地使用,谈何容易 ! 从古到今,能在散手实战中充分运用“粘”法赢人者,实属寥寥。张三丰、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王兰亭、李瑞东、孙禄堂等这些以太极技击功夫立足武林的前辈,其辉煌成就早已成为历史。近一二十年来,太极拳的真东西丢失得更多。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前的太极拳已大多是一具空壳,散手功夫也基本上沦为“广陵散”,难得一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情况,决非鄙人糟蹋太极拳。
说句让“太极拳大众”难堪的大实话,当前武术界其它门派研究技击的武人,对太极拳根本就不屑一顾。在任何时候,他们只要一听对方是练太极拳的,便立刻对其“敬而远之”,根本不屑与之谈拳、交流。
如今的武术刊物上,有关太极拳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仔细一读便会发现,这些文章大多出自“晨练操友”之手,浅薄空洞得根本不值一读。另外,还有一些妄谈阴阳、故弄玄虚的“文人太极拳家”,大谈特谈玄之又玄、空之又空的空理。一系列惑乱人心的“太极玄理”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有时,放几张弄虚作假发人放人的照片,以显示自己的功夫。那么,照片上触人即起的“太极高手”,敢不敢与我们这些不会推手、只会散手的一般武术爱好者试一试呢 ? 我真希望你们能轻松自如地用太极将我们弹飞或击起,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太极神功击人的滋味儿。
总之,现在广泛普及的太极拳,是徒具外形的“理论拳”与消遣玩耍的“老头拳”,与真正的太极拳与太极功夫有着天壤之别。
[文:http://user.qzone.qq.com/626336530]
太极拳如今是窗户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了,大凡有了名气的拳师都到外国去教洋人赚美元,尤其是去东瀛教小鬼子。你会发现洋鬼子学拳是真学技击,都是身强力壮者。而国内都是老弱病残者。年轻的白领,都玩跆拳道。因为跆拳道馆设施好有档次,所谓软硬件都到位。而太极拳馆能有几家?即使你开业,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就会亏本。一句话,太极拳在国内没有开发市场,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谁该为此负责?我认为那些体委和体育大学教授,应该负责。历史的误导应该负责。
大约1955年之后,国内取消了打雷比武,同时也取消了拳击。武术走入表演胡同。许多知名拳师给出路,安排到疗养院当推拿按摩师------例如李健吾、王芗斋,也有到体育大学当按摩师的如冯志强。当武术表演形成体系,有了庞大的师生队伍后,这些人成为当今武坛专家权威后,他们把体操、技巧的动作引入武术表演体系,比赛放音乐,限定时间,快了慢了都扣分,好像是冰舞。这样做我认为也可以,但是要明确该项运动的名称,应当叫做太极操和太极舞,从武术体系中划分出去。据说,某大学那位教授是武术大家,大的厉害,没有哪种拳他不懂,出的光碟不计其数,人家请教他各派的懒扎衣的区别,他说不明白,出国教拳,膝盖充水瘸着回来------还算不错,活着回来了。上海有一位拳师到美国教拳赚美元,结果受伤回上海不久驾鹤。现在的晨练太极操,能怪那些大爷大妈吗?不能。
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气功热以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以及外家拳,一直和气功并行发展。后来气功遭到打压,伪气功盛行,如香功。水去车仑工力乘机入侵,犯禁。为了填补禁后空白,各级体委快速培养了一大批太极拳辅导员,去占领晨练阵地,功不可没,这是政治,没得商量。经过多年,那邪教已经消声蹑迹,但是太极拳却进入歧途,沦为太极操太极舞。人事体制也是一个原因。民间大师,许多至今是忙时种田闲时造拳,农民身份,不能进入体制内,不能评定职称。陈正雷当年也是农民身份,在平顶山做些小买卖,后来受聘担任平顶山武术研习院名誉校长,有了身份,也有了高级职称,这才开始打开局面,这是凭真功夫得来的。许多民间武师就没有这么好运气。当今太极拳贡献大的当属陈小旺,因为能打的太极拳到目前为至只有陈式太极拳,其他门派没有弟子上擂台叫板陈拳。估计10年后能看到其他门派的。太极十年不出门,从现在起从娃娃抓起,10年后,不到20岁,正当年。
有一个视频很有意思:王战军参加全国推手比赛决赛,对手是卫冕冠军体育大学的黄康辉(据说他包揽过去几届),王战军至今是农业户,是草根了,黄康辉是体制内的,比赛规则很逗,第一局黄康辉进攻,王战军防守,黄没有将王推出圈子,失分;第二局王进攻黄防守,黄顶不住,败绩。规则中的一方进攻一方防守好像是自由式摔跤,一人趴地上,进攻者用力用技巧将趴着的翻过来。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是互相攻防的,结果变成那个样子。还有一个视频,是上海陈式太极拳比赛,一队裁判进场,叫你大跌眼镜,就凭这种裁判能评判出什么呢?
说一个真的故事,有个体委下面的晨练拳场的站长,学了推手,我听说了后找他试手,我伸手要搭手,他摆手,说按套路来,我说什么套路,他说先抱拳施礼,再双方平举双拳相碰确定距离,然后做起势,右掤手跨右步,搭手,先做四正推手,然后右手单推,再进步接左手单推立圆,再进3步双推手,退3步推手,然后活步大捋,等等。一大套。我一听,这不就是吴阿敏在中央台闻鸡起舞节目里的套路么!我心里寻思,你好厉害,才几天就练到大捋了!我说,这些套路不会,咱先单推手吧。搭上手后,我小心听劲,他有200斤,我130斤,我不敢稍有松懈。失望。走不到一个圈,我的掤劲他化不了。他问为什化不了,我说,你双重。他问,什么叫双重。我晕。练太极拳不懂双重!单推手走不成圈,何言大捋!原来,把推手当套路学。可见他们所练的太极拳都是样子货。某年,有个站长带领队员到焦作参加太极拳比赛,赛毕,评为说,你们怪整齐,但是你们打的不是太极拳,是太极操。窥一斑而知全豹也。这些无所谓啦,太极拳不靠大爷大妈传承,得依靠有权部门。
有四点建议:第一,要像重视足球那样投入经费和组织赛事;第二,广泛建立场馆基地,把太极拳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焦作已经这样做了),工矿企业公司机关恢复工间操锻炼时间,打太极拳;第三,不拘一格降人才,民间拳师确有功夫和愿意教授拳艺的,可以聘请为专兼职教练破除体制隔阂;第四,群众健身太极拳和商业化运作太极拳双轨发展,政府扶持拳师办武馆(武馆也要学习瑜伽、跆拳道馆的经营方式)。
[文:http://user.qzone.qq.com/709923284 ]
田秋信演示太极推散手实用拿法、步法
',1)">
流星桩.十三杆
',2)">
太极抱球打桩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