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岛充值比例:“学案导学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45:31

“学案导学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的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试验操作等能力。它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分析力等多种能力于一体,是素质教育中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本人在实践生物教学中尝试运用“学案导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课讲解知识点“满、透、细、实”的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学案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案导学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一份导学学案,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资料,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协作,组间互助,通过多种形式解决问题,最后师生总结、评价,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上的构建。

2、“学案导学法”的程序模式图

参照学案       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       提出疑问

分组探究       合作学习

知识总结       测试评价

3、“学案导学法”的具体操作说明

3.1设计导学学案,引导学生阅读

“学案导学法”的关键:教师给学生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导学学案。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把握所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记下思考所得及疑点、难点。

导学学案一般来说,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3.1.1单元学习目标

在学案中编入学习目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行为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标准。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3.1.2单元学习重难点

这一项目是为了指明学习中攻坚的方向,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一节课的学习时间,避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精力。

3.1.3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预习具有复习检验所学知识的作用。在预习新知识之前,先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去理解新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1.4单元学习线索指导

该项分为“引入课题”及“展开课题”两部分“引入课题”的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一定联系,但又有一定反差,使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展开课题”部分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实验、插图、课外读等。提出讨论题让学生思考,挖掘概念的内涵、外延,注重在看似“无疑”处设疑,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让学生熟悉从多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3.1.5附录背景资料

教材上有的章节内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教师可从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渠道摘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开阔学生眼界。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科普杂志等,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不时在旁指导、督促和启发,教给方法,授之以“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精读、泛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预习笔记,学会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自学能力。

3.2鼓励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在导学学案的导学下,仔细阅读了教材,心中或多或少有所惑。此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况呢?一、可利用自然现象,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等提出问题。如引导农村孩子从耳濡目染的农谚提问:“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农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呢?”“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是说明什么道理?”。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与光合作用从原料、产物、条件、本质等方面加以比较,引导学生提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正好相反,二者是不是简单的逆转过程呢?”“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两者作用不是互相抵消吗?那对植物的生活有何意义?”三、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景。生物学有些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如在观察草履虫和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这两个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提出问题“显微镜下的草履虫与教材上的草履虫模式图为什么不一样?”“草履虫对刺激有反应,说明它有神经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发挥学生中“小教员”的作用,让学生当堂解决。如果问题有一定难度或有普遍性,或要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则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实验,实现合作学习,这就进入下一环节。

3.3学生分组探究,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建构。教师仅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老师应在熟悉每位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规模大约一致的小组。小组内每一成员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合作学习任务,各成员轮流当组长,负责综合汇报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难度,或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可就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合作学习,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也可由教师提供开放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如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单元时,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内容有(1)结合自身及社会实际,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方面的环境污染?它们都有哪些危害?(2)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3)根据“实践活动”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认识到每一位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只局限于课堂内的小组讨论或组间辩论,更可放在广阔的课外,可采用观察纪录、调查研究、参观访问、查阅资料、亲自劳动等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综合运用,如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各小组的合作采取调查研究的形式、调查校园内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它们的名称、形态特点、分布特点并分类,然后写成调查报告。又如利用地方优势,带领学生参观果园,访问种果树大户,学习无性繁殖方式。如鼓励学生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克隆、转基因食品等知识。合作学习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及用具,进行初步的实验探究,利用组内异质,培养小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和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学习开始前,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究或讨论议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在进行探究实验前,教师要准备学习过程中可能用到,而学生有可能还没想到的实验材料用具等。在合作学习进行中,老师要做好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及纠正,但是,老师仅起指导者的作用,切不可包办代替。

合作学习重视过程,同样重视结果的评价。及时、准确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更系统、更全面。对于非开入式的学习内容及验证式的实验,合作学习的成果应该取得一致,对于成功的小组应当给予表扬,而对于与结果有偏差的小组,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对于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及探究性的实验,结果不要求完全一致,教师应首先肯定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并作出科学评价,既肯定正确或创新成分,又指出不足或需改进之处,然后在全班共同讨论之上,总结出一个最优的方案。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开阔全体学生的思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取得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4知识系统总结,练习测评效果

教材的知识结构,由“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章节,每一章节之间有纵向的联系,经过了每一单元的自学,有必要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总结,由发散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构知识模型。

归纳总结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归纳、自我总结,把知识内容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结构。知识总结的形式可采用学生复述,学生自编知识网络,学生自编图解、表解等。在总结前教师稍加点拔,在学生总结后针对不足,予以补充、纠正并加以完善。

在完成了“导学、质疑、探究、总结”四个环节后,学生是否真正将知识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了呢?这就需要通过习题来测试评价。习题的制作可由学生设计,教师改编,也可教师制作。习题不能太易,否则达不到测试目的,同样不能太难,应与当前生物学热点如克隆、基因组计划、生态学等等相关。习题题型要多种多样,有填空、选择、填图、分析等。其中一类多应采用的为信息题,这类题要求学生能从提供的信息在提取有用信息解答问题,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习题测评学习效果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解答中反馈出的信息进行总结,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最后的弥补。针对个别学生的不足,还应个别指导。只有在经过了“测试、评价”后,“学案导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才算圆满的结束。

4、运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体会

4.1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较好地挖掘出学生潜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4.2课堂上民主气氛浓厚,师生间由对立转为平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3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脱离了对老师的依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学案导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需要逐步渗透,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