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三镖客 吉他谱:发财秘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55:34

1993年,中国一家报纸刊登如下消息:罗马尼亚一艘货轮与在巴拿马注册的我国一远洋货轮发生相撞事故,全体人员获救。货轮沉没。中国X保险公司积极配合,在一个月中就支付理赔金额三千多万美元……”

1994年初,中国北方某市报纸刊登:我市海事法庭第一次审理海难事故,标志着我国海事审理已经走向世界……”

1994年底。中国X日报刊登:“……被我国扣留的无主肇事远洋货轮已经在天津拍卖,拍卖价格九十万美元……”

各位看了上面的几段新闻可能不会太在意,也许不会感觉到什么,实际上在这几段新闻中则隐藏着一个策划极为精确的诈骗案。总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

Z先生的工作单位是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主要负责货运和保险工作。这工作虽然收入和权力不多,但见的世面却不少。这样一来就结识了很多保险业和其他行业的人员。D先生是香港的一名老千,以前专做贸易欺诈,骗了不少钱。认识了Z先生自然也想从中捞点油水,于是就用心交往这位位低权大的Z先生。一年之后,二人果然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Z先生也认识到钱的重要性。

又过了一年,D先生告诉Z先生:我成立了一家小型货运公司,你兼职当个副总经理,我们租条船也搞货运,赚点钱花Z先生一听自然是十分高兴,反正是不需要自己投资,自己哥们儿,帮忙拉点业务赚外块又有什么不好,于是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月后,货运公司成立了,D先生果然租了一条在巴拿马注册的货轮,开始了货运生意。当时因为中国开放不久,货运系统竞争很小,D先生很快就揽到了很多生意,第一次出海货运很快就成行了。要说钱赚了多少,到美国的一个四十尺的货柜可以收到近四千美元的运费,不仅不赔钱,而且还能赚一千多美元。

按说这生意是个赚钱生意,D先生Z先生好好干下去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但问题是D先生做老千习惯了大笔赚钱,这样费心费力的生意还是看不在眼中。Z先生也在D先生的诱惑下逐步进入圈套,最后自己也成了一个老千。

第二次货运,D先生Z先生的公司已经有了信用,但D先生早有打算。分别找了几个熟悉的朋友公司,这些公司一下就有近百个货柜运量,每个货柜装的都是价值不菲的产品。经过一阵密谋,D先生Z先生的货轮就满载着货物出海了。

到了公海,货轮就转到马来西亚,D先生早在那里等候,几天的时间就将货轮上的货物卸了一空,只剩下部分朋友公司的货柜留在船上。货轮掉头驶向目的地美国。到了太平洋,货轮上的船员就开始了凿船的工作。与此同时,另一艘D先生租用的罗马尼亚籍的破旧不堪的货轮尾随在后。当目标船已被凿的差不多的时候,罗马尼亚籍的破船就直接朝目标船的要害部位撞去。目标船的船长在发出呼救信号后向船员发出通知:弃船

数日后,罗马尼亚籍的肇事船停靠在了中国天津港。

D先生和Z先生开始了紧张的索赔工作。对于海难事故,现已经是人赃俱获, 肇事船长也坦白承认,雇佣来的外籍船员也被无罪释放。保险公司一看没有什么问 ,很快就对所有保险的货物和船只进行了赔偿。

D先生和Z先生一看钱已经到手,也赶紧溜之大吉,跑到美国享福去了。

点评:

此事件发生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初期。海事诈骗是世界诈骗集团最常使用的方法。其效果明显,金额巨大,查证困难。当时的中国保险公司尚属新兴产业,对国际保险没有任何经验。加上中国与很多国家在法律上沟通不良,没有合作关系,致使很多诈骗集团将中国视为最佳目标,事实上,大家查找资料就会发现,在中国开放初期,中国海难事故出奇的多,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为什么呢?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船不好,也不是操作问题,更多的是诈骗集团将中国锁定为可以让其发财的国家。

在这次诈骗案件中,D先生Z先生先是将客户委托的货物在第三地马来西亚就地低价拍卖获得一笔款项,然后就是从保险公司欺诈保险金额,如将价值一千万的船投保三千万美元的保险。另一个方式是利用朋友公司,将很多装有沙子和水的铁桶冒充高级化工产品,申请高价值保险,每个货柜保险价值数十万美元,这样一来,数百个货柜就又有千万美元的欺诈金额。累计起来,D先生Z先生一次就欺诈了数千万美元。

在国外保险业,对新保客户均要进行背景调查,对于大型海事案件更要委托专业部门进行调查。但中国保险业在开办之初并没有这样的认识。理赔全靠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专业人士和调查人员,在海外也没有相关的调查公司相配合,不能拿出相应证据,一旦出现问题只有理赔一途。否则就会丧失信用,成为国际官司。

D先生作为欺诈老手,深知其中奥妙。在运作中更是掌握国人心态。让罗马尼亚破轮船自行投案,解除保险公司的疑虑,加快保险公司理赔速度。这样看似损失百万美元,但对于数千万美元的欺诈金额而言,成本实在不值一提。各位可以试想,有什么生意可以在数月间赚进数千万美元?有什么生意这样轻松?

在国际欺诈案件中,几乎没有一个案件会离开金融行业。保险业就是金融行业中的一种,也是充满风险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有句定律:自己找上门的不是生意,只有你自己找到的才是生意。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当有人主动找你买保险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尽量要调查清楚,这样的人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小心欺诈。只有你自己找的客户经过你说服保险的人或企业才是真正的客户。其实只要大家想一想就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我曾在《旅美轶事》中的一篇文章中讲过美国的保险。在美国,你主动去买人寿保险,很有可能受到保险公司的仔细调查,尤其你想买多一点的保险时,对你的调查更会仔细。如果你曾被保险公司拒绝过,那么,你在其他保险公司就会受到更多的调查。如果你只有10万美元的身价,但你要买50万美元的保险,你一定会被拒绝。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做这样赔本的生意,更何况你的行为就很可疑,具有欺诈的意向。

小心啊!骗子无处不在,看紧自己的荷包要紧。

发财秘笈之四-趁火打劫
发财秘笈之四 趁火打劫

1984年,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一家大型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露事故,当场造成了近2000人丧生,一时间国际舆论大哗,美国公司动用全力解决问题,不仅关闭工厂,而且答应了天文数字的经济赔偿。美国公司一时债务缠身,财务困难,股票价格更是一泻千里,长期不振。

本来这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一般人是不敢与它争斗,更不敢梦想吃掉它。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在美国金融界就有一帮不信邪的年轻人,再说了,狮子再瘦肉也比羊多,在它病的时候不趁机咬上一口哪能算是正常人呢?多少人千方百计地想趁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吃上一口,如果真吃上了,哪怕只在这狮子身上割一磅肉,对于那些类似蚂蚁的小企业都是一生享受不尽的财富。

美国GAF公司就是由一帮小蚂蚁组成的小公司,这家公司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咬一口狮子肉。GAF公司经过金融界行家的帮助后,悄悄地募集了一笔风险投资基金,自1985年夏天开始暗中陆续低价买进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股票。到了九月份,GAF公司突然向公众宣布它已经拥有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10%的股份,并向美国纽约证交所递交申请,公开收购意向。

这时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正为印度事件焦头烂额,每天不断地挪东墙补西墙,想办法解决棘手的印度事件。当听到GAF公司强行收购的消息后,董事会和经理们顿时都惊呆了,连夜开会,一开就是三天。原来的管理精英也六神无主,没有钱怎么能面对这只虎视眈眈的饿狼?眼看自己没有办法,最后只有做出了一个最无奈的决定:“向摩根斯坦利投资银团求救,雇佣一家从事投资兼并专业的律师事务所,请他们商量对策,并授权他们全力营救企业”。

1985年2月7日,GAF公司宣布:“以每股68美元的价格用全部现金收购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

消息传出去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大吃一惊,用现金收购固然很有诱惑力,但股价太低了,与目前的每股接近100美元的价格相差悬殊,如果GAF公司提出的价格超过85美元一股,董事会就考虑接受。但GAF公司的胃口实在太大,咬的太狠了。结果征求了摩根斯坦利银团和律师事务所的意见后考虑了三种对策:

1.寻找另一家愿意充当“白衣骑士”的公司收购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并替代GAF公司。

2.由摩根银团筹集资金并帮助寻找其他银团支持,进行反收购GAF公司,杀个回马枪。

3.采用交换报价的方式,以每股票85美元的价格回购35%的公司股票(其中现金25美元,债券60美元),这样一来,加上公司目前自己控制的股票就可以保住公司控制权。

在美国的各个金融投机商们一听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要找“白衣骑士”,这可 是百年不遇的天赐良机,怎么能放过呢?于是就纷纷赶来想趁机也咬上一口,哪怕吃不上肉也要喝口汤。但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实在是太大了,一般的公司如果没有充分准备怎么能有实力来帮助它起死回生?结果只有一家名叫KKP的美国公司符合要求并愿意充当“白衣骑士”。它提出了比GAF更好的价格来收购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但也提出要全面更换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管理班子。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们一听简直是气疯了,这样的“白衣骑士”与GAF公司的全面收购没有任何区别,无异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GAF公司收购后还有一博,让KKP公司帮忙反倒连博的机会都没有了。大家一起失业滚蛋。

摩根银团对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也是尽力帮助,但无奈这联合碳化物公司已经被印度事件搞的名誉扫地,资本市场对它信心不足,再加上联合碳化物公司自己本身资金吃紧,生意一落千丈。而GAF公司因为收购打劫成功在望,股票价格一路狂飙,想在资本市场上再进行决战已属不易。而采用第二种方式反收购GAF公司的风险极大,稍有不慎损失更为惨重。按照公司章程,股东们将有权利追究董事会和经理们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已经是走投无路,只有用采取交换报价回购股票的方式与GAF公司在股票市场上争购股票。

到了圣诞节后,GAF又利用美国百姓节后缺钱的心理,将收购股票的价格提高到了74美元一股。接着又表示:“如果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董事会愿意友好协商,GAF可以将收购价格提高到78美元一股”。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此时的心情已经极为慌张了,看到GAF公司因为收购战已经从一个小蚂蚁成长了一头老虎,股票市场上GAF公司已经成为赚钱的标志,早就忘掉了GAF公司的真正目的。在股票市场上,GAF公司用募集来的资本以现金收购股票,很显然就比联合碳化物公司的部分现金收购有更多的吸引力。结果在这种形势下,联合碳化物公司更加被动。

半月后,联合碳化物公司董事会不得不作出了最痛苦的决定:“出售公司最赚钱的几家企业,将回购股票的份额提高到55%,增加剩余股票的分红派息”。

联合碳化物公司此举可以说是鱼死网破之举。其一是将企业最赚钱的企业出售,让收购公司没有办法得到实际利益,即使是GAF收购成功,得到的也是没有了摇钱树的空壳企业。其二是增加现金,使其回购股票的能力增加。

1986年1月,GAF公司一看自己已经没有更多的实力去赢得收购,而且在收购战中已经取得利润,于是就撤回报价,宣布放弃收购。

历时半年的企业收购战宣告结束。

点评:

这次收购是国际金融史上最有名的收购战,时间长达半年,金额也高达百亿美元,也是国际收购史上唯一一个现金收购失败的案例。

GAF公司本是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小公司,但它看准了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弱点,巧妙地利用了时间和资本市场及股民的心理,对这家世界级的巨人企业狠狠地咬上了一口。在这次收购战中,GAF公司顺手牵羊地掠走了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310万股股票,并在收购战中抢走了联合碳化物公司1.3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本身的股票也扶摇直上,一下就升值数倍。摇身一变成为大型企业。

在这次收购战中,参与的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也是极大的获利者,总共从中抢得了7400万美元。

可怜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这次收购战中受伤最重,本来就因为印度事件伤痕累累,这次又将债务增加一倍,股东权益减少四分之一,公司里最赚钱的企业也被出售,损失惨重,苦不堪言。

本来在国际金融界就是弱肉强食的地方,但只要机会找得好,善于利用资本市场,想在这里吃口肉还是有很多机会。

我曾讲过,生意市场就如同是一个金字塔,诸如贸易和生产企业都是金字塔

下面的基础,这里生意机会多,但经营的人更多,拼杀竞争程度远比上层要残酷; 相反,金融界是生意市场的顶端,空间虽小,但同样竞争程度也小,毕竟能进去的人不多,只要你抓住机会,得到的利益永远会比在金字塔底层得到的多。在金融界,只要你有足够的智力和胆量,一夜致富并不是梦想。请记住,狮子身上的肉永远比羊多,再小的一块肉都会够蚂蚁一生享用。

  摩根(Morgan College)商务管理学院   案例分析区

    

 

发财秘笈之一:借鸡生蛋 
             (转贴自文学城)
    话说中国开放改革之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某些人发家之道,却令资本主义的资本家们叹为观止。本文就讲一点小故事,请大家参考借鉴。 
    P先生原是中国广东一农民,1976年偷渡到了香港。几年下来历经拼杀也赚了近十万港币。虽未大富,却也衣食无虑。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数年,P先生觉得在中国应该有所发展,于是就倾其所有,带了二十万港币到深圳捞世界来了。P先生先是投资了一家电子厂,主要是组装录音机,干了一年也不过赚了几十万港币,生意也是十分红火,总比在香港打工强了许多。但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贵人,这位美籍华人,别看年纪才二十多岁,但却是在美国华尔街上驰骋多年的金融老手。经过数日交谈,P先生与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放开拳脚,大干一翻。 
    一月后,二人在香港注册也一家资本五十万港币的Z投资公司,P先生将其全部工厂投资入股,换得45%的股份,其余有年轻人出现金解决,年轻人占股份55%。前期既然已经准备完毕,就要开始实施发财计划了。 
    P先生在年轻人的指挥下,利用其在深圳开厂几年积累下来的关系,四处寻找电子工厂,并声称有美国巨额资本进入。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各种人等纷纷介入,均是要求投资合作的中国企业。年轻人看着这堆积如山的各种资料,反复筛选,挑出了S市和T市二家大型电视机生产厂。这二家工厂均是当时中国著名的电视机生产厂,资产总额超过五千万港币。于是,年轻人要求中国的工厂在谈判前提供其前三年资产报表。中国工厂的管理者那有国际金融经验,为早日促成合资成功,乖乖地将工厂详细资料交出。P先生对这些工厂答曰:“一个月后,我们完成评估,告诉结果”。各个工厂一见P先生如此认真,也就都回家等待。

 

经济论坛』(发财秘笈之三)小鱼吃大鱼
作者:草庵居士 提交日期:2001-7-31 19:25:00

小鱼吃大鱼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但如何尽快地发展自己消灭对手却是个重要的问题。
  
  当年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DIP)是日本的一家中型公司,如果依照世界排名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中型企业,也无法和美国及德国的同行业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公司借着日本的经济起飞也是飞速发展,但苦恼的是没有办法在国际上一伸拳脚,产品也无法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虽然当时的企业主管订下了用十年的时间占领世界印刷油墨的30%市场的长期战略,但真正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并且遇到了世界大型油墨公司,法国第一大化学纤维公司罗奴*普兰公司的大力围剿,在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市场上不仅没有进展,反而是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
  
  在美国有一家中型印刷专业公司波里库罗姆公司,他在胶印PS版生产技术方面一直是领先世界水平。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能力也是世界一流。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的专家们研究分析了这家公司的情况后得出一个结论:“日本公司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大约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和约200亿日元(含技术研究和设备费用)。更有吸引力的是美国这家公司不仅在美国有三家工厂,在英国和德国还各有一家工厂,同时还拥有近千个销售网点。
  
  既然看准了这家企业,日本公司就决定收购这家美国企业。在1978年的时候,这家美国企业的股票价格只有13-14美元/股。结果日本人一算,这家美国公司总价值只合3600万美元,于是就将全年的设备和大部分流动资金拿出来悄悄地收购这家企业。就在日本企业刚开始进行偷袭的时候,法国对手公司马上就看出了问题,如果日本公司收购了这家美国公司,不仅会占领美国市场,而且在技术上就会领先法国公司四年。欧洲市场也面临着被日本公司侵占。于是,法国公司马上就召开紧急会议,反过来也要收购美国企业。
  
  美国企业一看有二家公司要争夺自己,当然高兴的很。于是不断给各界放出利好的消息,股民们也是持股待估。眼看着股票价格在三个月内狂涨一倍。每股升到26美元。法国公司眼看着美国公司的股价被炒到如此高的价格心中案暗自高兴,因为法国公司很清楚日本公司的实力。日本公司当初只想用70亿日元,也就是3000多万美元收购美国公司,本身日本公司只有2000多万美元,其他的资本还是找银行借来的。现在美国公司的价格被炒到了7200万美元,日本公司如何去搞这么多的钱。眼看着日本公司在收购战中损失了不少金钱,法国公司心中暗自高兴起来。
  
  说日本人狡猾一点都不错,日本公司知道自己的经济实力赶不上法国公司,但马上就在日本找到了几家银团参与担保,在欧洲采用低息的瑞士法朗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有日本大银团担保,债券发行的很顺利,很快就募集到了100亿日元,约合5000多万美元。结果给法国公司打了个措手不及,很顺利地收购了美国公司。收购价格是26美元/股。总金额是7200万美元。比原来预计的收购价格超出了一倍。
  
  1985年,世界头号印刷油墨公司美国萨*凯米卡尔公司宣布要出售自己的公司,并表示只要6亿美元,当时的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已在第一次吞并后发展壮大了自己,远远地将法国公司赶出了美国市场,同时也占领了大部分的欧洲市场,日本公司看到世界头号油墨公司要出卖,自然不想让他人得到,拥有了这样的公司,日本公司就可以称霸全球了。于是日本公司就和美国公司谈判,在当时,一美元兑换250日元,6亿美元就相当于1500亿日元。但日本公司考虑来考虑去,最多只能拿出3~3.5亿美元(875亿日元)。相差这么大的数目,二家公司当然是谈不拢了。
  
  过了一年,1986年中,因为西方五国经济市场协议达成后,日元急剧升值。一美元降低到了只有158日元的市值。于是,日本公司马上就与美国公司联系,要再次商谈并购事情。经过双方多次讨价还价,最后总算以5.5亿美元成交。合日元870亿。
  
  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就通过企业并购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油墨公司,不仅实现了占领世界油墨30%的战略目标,而且还超额地达到了垄断的地位。是什么力量使日本一家中型企业在短短的十年中成为了一家世界第一的企业?
  
  这就是善用国际资本的结果。
  
  
  
  点评:
  
  在本文中的日本公司在第一次收购美国企业中实际上是被法国企业使用的反收购战略害了一步,至少是加大了收购成本,虽然法国人认为日本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成本过高,但对于日本企业当时的情况是合算的。因为日本企业要想达到当时美国的企业技术水准至少要花费十年的时间,还要投入200亿日元的投资。而收购一个企业才只需要140亿日元,而且还争夺了美国和欧洲的市场,这对日本人而言是合适的交易。
  
  但对于法国人而言花这样的代价就不同了。法国企业的技术虽落后于美国企业,但相差不多,而且拥有美国市场的相当分额。花7200万美元购买美国企业对他而言就是一个负担。另一个原因就是法国企业轻视了日本政府对企业财团的政策支持和日本企业相互参股的民族性,对日本企业银团担保没有充分认识。更没有想到日本会在欧洲募集资本来打败法国企业。结果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在第二次收购战略中,日本企业首先利用的是美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到高科技企业这一机会,然后是充分利用了国际金融募资的手段。当时日本企业为了收购美国萨*凯米卡尔公司,在明知道自己只有3亿美元的资本时,又故伎重演,在英国伦敦金融市场发行附有股票收买权的可转化公司债券,进一步募集资本2.5亿美元,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债券的利息只有2.1%,远低于正常的借款利息。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日元升值的机会,用原来计划的875亿日元来实行收购,而实际上在最后收完毕时,日本企业只用了870亿日元,比一年前的计划还少了5亿日元。
  
  在国际上用借钱的方式收购企业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投资银行都愿意进行这样的交易,帮助企业募集资本。但一般企业使用借钱的方式收购企业的最大问题是利息负担严重。严重影响企业的赢利。但日本企业使用的是可转换债券,他依靠的最基本的概念是长期的高赢利来打动债券购买者,让债券购买者有希望。并将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垄断事业上。这样一来,日本企业就用十年的时间从一家只有数千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一下变成了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世界头号企业。充分发挥了企业并购和国际金融的手段。跃为世界第一油墨垄断帝国。
  
   在企业界,小鱼吃大鱼并不容易,但只要你有能力,即使在资金和技术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应用策略得当,合理使用金融手段,也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看看日本企业的成功,中国的企业家们也应该想一想如何让自己的企业成为国际一流企业,想一想如何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手段让自己这条小鱼变成大鱼。
  
 
  经济论坛』 {发财秘笈之四}趁火打劫
作者:草庵居士 提交日期:2001-8-5 11:03:00趁火打劫
  
  
  1984年,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一家大型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露事故,当场造成了近2000人丧身,一时间国际舆论大哗,美国公司动用全力解决问题,不仅关闭工厂,而且答应了天文数字的经济赔偿。美国公司一时债务缠身,财务困难,股票价格更是一泻千里,长期不振。
  
  本来这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一般人是不敢与他争斗,更不敢梦想吃掉他。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在美国金融界就有一帮不信邪的年轻人,再说了,狮子再瘦肉也比羊多,在他病的时候不趁机咬上一口哪能算是正常人呢?多少人千方百计地想趁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吃上一口,如果真吃上了,哪怕只在这狮子身上割一磅肉,对于那些类似蚂蚁的小企业都是一生享受不尽的财富。
  
  美国GAF公司就是由一帮小蚂蚁组成的小公司,这家公司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咬一口狮子肉。GAF公司经过金融界行家的帮助后,悄悄地募集了一笔风险投资基金,自1985年夏天开始暗中陆续低价买进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股票,到了九月份,GAF公司突然向公众宣布它已经拥有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10%的股份,并向美国纽约证交所递交申请,公开收购意向。
  
  这时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正为印度事件焦头烂额,每天不断地挪东墙补西墙,想办法解决棘手的印度事件。当听到GAF公司强行收购的消息后,董事会和经理们顿时都傻呆了,连夜开会,一开就是三天。原来的管理精英也六神无主,没有钱怎么能面对这虎视眈眈的饿狼?眼看自己没有办法,最后只有做出了一个最无奈的决定:“向摩根斯坦利投资银团求救,雇佣一家从事投资兼并专业的律师事务所,请他们商量对策,并授权他们全力营救企业”
  
  1985年报2月7日,GAF公司宣布:“以每逢股68美元的价格用全部现金收购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
  
  消息传出去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大吃一惊,用现金收购固然很有诱惑力,但股价太低了,与目前的每股接近100美元的价格相差悬殊,如果GAF公司提出的价格超过85美元一股,董事会就考虑接受。但GAF公司的胃口实在太大,咬的太狠了。结果征求了摩根斯坦利银团和律师事务所的意见后考虑了三种对策:
  1. 寻找另一家愿意充当“白衣骑士”的公司收购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并替代GAF公司。
  2. 由摩根银团筹集资金并帮助寻找其他银团支持,进行反收购GAF公司,杀个回马枪。
  3. 采用交换报价的方式,以每股票85美元的价格回购35%的公司股票(其中现金25美元,债券60美元),这样一来,加上公司目前自己控制的股票就可以保住公司控制权。
  
  在美国的各个金融投机商们一听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要找“白衣骑士”,这种天赐良机可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怎么能放过呢?于是就纷纷赶来想趁机也咬上一口,哪怕吃不上肉也要喝口汤。但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实在是太大了,一般的公司如果没有充分准备怎么能有这样的实力来帮助它起死回生?结果只有一家名叫KKP的美国公司符合要求并愿意充当“白衣骑士”。他提出了比GAF更好的价格来收购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但提出了要更换全面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管理班子。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们一听简直是气疯了,这样的“白衣骑士”与GAF公司的全面收购没有任何区别,无异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GAF公司收购后还有一博,让KKP公司帮忙反倒连博的机会都没有了。大家一起失业滚蛋。
  
  摩根银团对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也是极力帮忙,但无奈这联合碳化物公司已经被印度事件搞的名誉扫地,资本市场对他信心不足,再加上联合碳化物公司自己本身资金吃紧,生意一落千丈。而GAF公司因为收购打劫成功在望,股票价格一路狂飙,想在资本市场上再进行决战已属不易。而采用第二种方式反收购GAF公司的风险极大,稍有不慎损失更为惨重。按照公司章程,股东们将有权利追究董事会和经理们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已经是走投无路,只有用采取交换报价回购股票的方式与GAF公司在股票市场上争购股票。
  
  到了圣诞节后,GAF又利用美国百姓节后缺钱的心理,将收购股票的价格提高到了74美元一股。然后又表示:“如果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董事会愿意友好协商,GAF可以将收购价格提高到78美元一股”。美观联合碳化物公司此时的心情已经极为慌张了,看到GAF公司因为收购战已经从一个小蚂蚁成长为了一头老虎,股票市场上GAF公司已经成为赚钱的标志。早就忘掉了另一个GAF公司的真正目的。在股票市场上,GAF公司用募集来的资本以现金收购股票很显然就比联合碳化物公司的部分现金收购有更多的吸引力。结果在这种形势下,联合碳化物公司更加被动。
  
  半月后,联合碳化物公司董事会不得不作出了最痛苦的决定:“出售公司最赚钱的几家企业,将回钩股票的份额提高到55%,增加剩余股票的分红派息”。
  
  联合碳化物公司此举可以是鱼死网破之举。其一是将企业最赚钱的企业出售,让收购公司没有办法得到实际利益,即使是GAF收购成功,得到的也是没有了摇钱树的空壳企业。其二是增加现金,使其回购股票的能力增加。
  
  1986年一月,GAF公司一看自己已经没有更多的实力去赢得收购,而且在收购战中已经取得利润,于是就撤回报价,宣布放弃收购。
  
  历时半年的企业收购战宣告结束。
  
  
  
  点评:
  
  这此收购是国际金融史上最有名的收购战,涉及时间长达半年,金额也高达百亿美元。也是国际收购史上唯一一个现金收购失败的案例。
  
  GAF公司本是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小公司,但他看准了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弱点,巧妙地利用了时间和资本市场及股民的心理,对这家世界级的巨人企业狠狠地咬上了一口。在这次收购战中,GAF公司顺手牵羊地掠走了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310万股股票,并在收购战中抢走了联合碳化物公司1.3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本身的股票也扶摇直上,一下就升值数倍。摇身一变成为大型企业。
  
  在这次收购战中,参与的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也是极大的获利者,总共从中抢得了7400万美元。
  
  可怜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这次收购战中受伤最重,本来就因为印度事件伤痕累累,这次又将债务增加一倍,股东权益减少四分之一,公司里最赚钱的企业也被出售,损失惨重,苦不堪言。
  
  本来在国际金融界就是弱肉强食的地方,但只要机会找的好,善于利用资本市场,想在这里吃口肉还是有很多机会。
  
   我曾在讲过,生意市场就如同是一个金字塔,诸如贸易和生产企业都是金字塔下面的基础,这里生意机会多,但经营的人更多,拼杀竞争程度远比上层要残酷。相反,金融界是生意市场的顶端,空间虽小,但同样竞争程度也小,毕竟能进去的人不多,只要你抓住机会,得到的利益永远会比在金字塔底层得到的多。在金融界,只要你有足够的智力和胆量,一夜致富并不是梦想。请记住,狮子身上的肉永远比羊多,再小的一块肉都会够蚂蚁一生享用。
  

作者:fablewind 回复日期:2001-8-8 19:53:31
  我要咬一口

作者:yiyan 回复日期:2001-8-9 15:41:34
   这个案例也曾看过。你的分析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不过最后一段话倒是完全的废话和盛气凌人。
   风险和收益是相关的,而且一般是正相关的。有点金融知识的人都该知道,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后者理所当然是高风险高收益并寸。感觉你又在居高临下的教训人。其实你是什么大富翁关我们何事?

作者:mayaman 回复日期:2001-8-10 12:33:50
  捞钱高手们,你们好啊
 股市论谈』 [发财秘笈之二]移花接木
作者:草庵居士 提交日期:2001-2-14 10:25:00移花接木
  
  
  一日,我银团来了一位中年男子,L先生。自称来自上海,有重要投资项目要谈。于是,我就请有关项目投资经理与之面谈,但谈了半天,土生土长在美国的项目投资经理怎么也不能理解这位中年男子说的好项目的可行性在那里,只觉得他说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无奈,就请我过去一同面谈,但这位来自中国的L先生一见我是华人,怎么也不想信我是这家银行的总裁。经过反复说明才解除顾虑,向我说出了计划。我一听,就知道此人不同寻常,忙安排人员与L先生配合行动,并告诉有关人员坚决不能放过这笔生意。
  
  一个月后,L先生和中国H省的电力公司签定了合资合同,其中明确规定:“甲方(L先生)投资7亿美元,与中国H省N电厂合资,。。。。。。7亿美元用于建立新的电厂,。。。。。。N电厂原来的发电厂折合资产6亿美元,并入新的合资公司,占股份45%。。。。。。”我银团看到L先生送来的中国政府有关证明和文件,很佩服L先生的能力。但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将文件送交美国驻中国使馆的商务处,请求查证。半月后,我银团接到了美国驻中国使馆的回函:“经中国政府确认,一切合法无误”。既然如此,我银团也就大胆行动起来。协助L先生进行投资和融资工作。一年后,L先生的中国电厂投资工作完成,L先生不仅赚了一亿美元,而且成为了中国电力大王。据说,L先生的电力公司讲在近日股票上市。
  
  
  
  点评:
  
  
  投资电厂本是个大资本的投资行动,但L先生身无分文,怎么能赚钱,而且又能有7亿美元投资进入中国?某些人看来这是一种很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你如果了解国际金融界的规则,你也就会见怪不怪了,也许你也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1. 国际上对电力和交通这样的投资均称之为基础建设,这都是一次投资长年受益的好项目,他的收益率虽然低,但不需要考虑市场,没有损坏和滞销的顾虑。是国际股票市场的常青股票。
   2. 国际上的各个国家对设备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或提供出口贷款。美国就是一例。L先生投资7亿美元,主要是设备款。即用于购买美国发电设备。在美国可以申请三十年的出口设备贷款。只是你要每月交纳部分本金和利息而已。
   3. 但你申请设备贷款,你就要有担保人,谁会给7亿美元做担保?L先生很聪明,他在合资的时候将原来的电厂一同合资了进来。原来的电厂是非曲直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他在运转中,可以每天产生利润,这就保证了美国出口设备贷款能每月有钱归还。而且L先生的7亿美元投资又是控股。他对新的合资电厂有发言权。这样美国的银行就会很愿意让他以原来的电厂做抵押,来担保新的贷款。
   4. L先生在给中国投资购买的设备中依照惯例是可以加价5%-15%,而设备生产工厂也会给L先生5%左右的佣金,这样一来,L先生在购买设备中就会有近一亿美元的收入。L先生不仅没有出一分钱,就拥有了近十几亿美元的资产,而且还在其中赚了一亿美元。
   5. 因为美国的法律是以全球行使权为本,L先生的美国公司因为控股中国电厂,所以,美国银行接受他的抵押。但对中国工厂并无法律问题。但在有纠纷时,中美就要看谁的法律会更强,更重要的时比国力了。但即使损失了中国投资,因为L先生根本没有一文投入,所以L先生只会赚,不会亏。更何况每月还会有电厂的工资和分红。
  
  很多看似很多很大的投资,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金钱,很多时候,只要你抓住了机会。你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人人羡慕的亿万富翁。由此你就可以想象为什么香港的首富L先生为什么要投资中国的电厂,高速公路,而且每次都以数十亿美元计算了。
  
   想一想,你该怎么发财。
股市论谈』 [发财秘笈之一]借鸡生蛋
作者:草庵居士 提交日期:2001-2-14 10:28:00借鸡生蛋
  
  话说中国开放改革之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某些人发家之道,却令资本主义的资本家们叹为观止。本文就讲一点小故事,请大家参考借鉴。
  
   P先生原是中国广东一农民,1976年偷渡到了香港。几年下来历经拼杀也赚了近十万港币。虽未大富,却也衣食无虑。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数年,P先生觉得在中国应该有所发展,于是就倾其所有,带了二十万港币到深圳捞世界来了。P先生先是投资了一家电子厂,主要是组装录音机,干了一年也不过赚了几十万港币,生意也是十分红火,总比在香港打工强了许多。但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贵人,这位美籍华人,别看年纪才二十多岁,但却是在美国华尔街上驰骋多年的金融老手。经过数日交谈,P先生与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放开拳脚,大干一翻。
  
   一月后,二人在香港注册也一家资本五十万港币的Z投资公司,P先生将其全部工厂投资入股,换得45%的股份,其余有年轻人出现金解决,年轻人占股份55%。前期既然已经准备完毕,就要开始实施发财计划了。
  
   P先生在年轻人的指挥下,利用其在深圳开厂几年积累下来的关系,四处寻找电子工厂,并声称有美国巨额资本进入。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各种人等纷纷介入,均是要求投资合作的中国企业。年轻人看着这堆积如山的各种资料,反复筛选,挑出了S市和T市二家大型电视机生产厂。这二家工厂均是当时中国著名的电视机生产厂,资产总额超过五千万港币。于是,年轻人要求中国的工厂在谈判前提供其前三年资产报表。中国工厂的管理者那有国际金融经验,为早日促成合资成功,乖乖地将工厂详细资料交出。P先生对这些工厂答曰:“一个月后,我们完成评估,告诉结果”。各个工厂一见P先生如此认真,也就都回家等待。
  
   年轻人一见,大喜过望。钓鱼的第一步已经完成,后面就是要赚钱了。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奋战,年轻人将二家工厂的资料重新整理,一共三册,厚达一尺。然后转身回港了。三日后,年轻人在香港给P先生打来电话:“马上与他们合资,每家工厂签定合资合同后,我公司支付第一笔投资款300万港币,其余款项在三月内全部支付”。P先生一听,不觉一愣:“你那里有这么多钱?千万不要硬撑”。年轻人笑答:“我已经与XX投资银行达成协议,此款由他们垫付,你尽管等着收钱”。P先生见情况至此,也无二话,急忙与二家工厂联系,告之同意与他们合资经营。二家工厂听到消息,欢欣鼓舞,马上报告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一听,又有大笔外资进入,政绩了得,马上通知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全部绿灯”。P先生也马不停蹄,飞来飞去,数周后,二家工厂的合资手续全部完成,P先生与年轻人在香港的Z投资公司控股51%,中国工厂占股49%,每家三百万美元的第一笔投资款也顺利到位。P先生和二家工厂均都兴高采烈,得意洋洋。中国工厂自以为得计,我高估了工厂的价值,这P先生和年轻人竟然不查,工厂在中国,你也拿不走,到头来,还是我说了算,反正老外的钱有的是,不骗白不骗。但中国工厂的老总哪里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合资不过一周,这年轻人通知中国工厂:“我公司邀请各位领导出国考察,并在国外召开工厂介绍会,前往的国家有香港,英国,美国。。。。。。”。中国工厂管理者一听又有免费出国旅游机会,岂有不去之理。半月后,在年轻人和一批随同人员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出国去了。
  
  年轻人虽然年轻,但颇具中国传统风貌,一路上对待中国工厂的各位领导们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吃喝玩乐。但到了一地总有当地投资银行接待,照例要召开记者招待会和演讲会,各为老总们也是风光一时,每每登场演讲。这位年轻人在世界各地的良好人际关系也让中国工厂的老总们佩服的五体投地。总也搞不清楚这为年轻人何以有如此的能力,每到一地竟能让各国的大银行总裁们对他鞠躬效劳,甚至各国政要也要亲自出马。
  
  一个月的海外旅行很快就结束了。年轻人在送各位中国老总上飞机的时候,根据每人的不同,分别送上1-2万美元的红包一个,并高兴地对他们讲:“你们回到中国后,工厂全部交给你们管理,我们全部放心。三日内,所有投资款项一率电汇到位,请你们放心”。中国工厂的各位老总手捧红包,又见各国旅行中年轻人的能力,那有不信之理。不仅如此,而且还心中窃喜不止:“如此年轻,怎么能算计过我们这样的老姜”。
  
  坐进飞机,等到飞机起飞后,一位老总顺手拿起一份飞机为旅客准备的当日香港报纸。一看报纸经济版的头条新闻竟然这样写道:“。。。。。。P先生和M先生(文中的年轻人)合组的XX投资公司今日正式挂牌上市。。。。。。市民狂购中国概念电子股。。。。。。。XX公司成功募集港币7亿多元。。。。。。”。这位老总感到有些不平,心想:“这P先生和年轻人,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告诉我们一声,有喜同贺嘛”。告知其他各位老总,各位老总也是心有不平,但转念一想:“人家的公司上市,与我们又有何干,告诉我们,我们还要破费一番,还是年轻人有礼貌”。这样一想心中释然。
  
  一周后,P先生和年轻人果然依合同将投资款全部汇入中国工厂。S市和T市政府也分别召开了庆功会,将这一成功的合资经验向全市场推广。
  
  
  
  
  点评:
  
  各位看过这个故事可能觉得并不希奇,因为中国每天都有众多的工厂在与外资合资。各地政府也无不为能引进外资而兴高采烈。可能各位读者也还要问我,在这篇文章中你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是发财秘笈。其实在这个合资案件中藏有很深的问题,反映了中美的不同的经济文化。其结果是有人被骗却还沾沾自喜,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被人卖了,还要为人数钱”。不信,我讲给你听:
  
   1. 依照西方法律,公司上市只要能证明你的条件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市。
   1. 公司属下机构,只要你占有绝对股份就属于你所有,全部资产可以一并计算在内。
   1. 上市公司要有前三年的赢利报告,以证明你能力。
  
  年轻人和P先生正是熟悉西方金融市场的操作规程,懂得如何进行金融运作。所以开始了发财计划。但也由于中国政府在金融方面的无知和政策上的问题才造成P先生和年轻人的成功。
  
  中国政府的问题:
   1. 法律规定:合资企业,外方资本可以分批投入。
   1. 对合资企业在资金未完全到位时,中国政府出具政府认证:“合资经营批准证书”,和“中外合资营业执照”
  
   P先生和年轻人在合资之初,即以谈判之名取得各中国工厂详细资料,年轻人身为金融专家,自然会以是否符合在香港上市的要求来审核这些资料。然后编写(假定)的上市公司资料去与香港的投资银行商谈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一旦符合条件,年轻人就与投资银行签定协议,要求上市前的融资,当然,投资银行会提出响应的回抱条件。同时,年轻人要求P先生与中国工厂签定合资协议书,办理合资手续,一旦合资手续办理完成,中国政府的文件就是证明P先生与中国工厂的合资是合法的。顺理成章地将其合资工厂的全部资产加到他和年轻染在香港成立的Z投资公司名下,这样Z投资公司的上市条件就完全具备了、不仅有了巨额资产,而且还有三年一上的良好业绩。中国市场有很大,怎么能会不吸引股民购买。最后一个重要阶段就是要进行公司上市前的宣传。这就有了年轻人带领中国工厂老总到世界各地进行记者会和招股说明会的一幕。但可惜的是中国工厂的老总们并不了解这一切,到处宣传自己工厂的优点和业绩。当然年轻人要好好招待。等到这一切全部完成,Z投资公司在香港上市时,这些中国的老总们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该回国了。
  
  也许有人回问:“上市不是很好吗?P先生和年轻人赚了什么”
  
   在此我给大家算一笔帐。
   1. 中国工厂的总价值是五千万港币。Z投资公司控股份51%。也就是说Z公司要投资3千万港币就可以。
   2. Z公司在香港利用中国S市和T市二家工厂的优良业绩上市,募集资本7亿港币,按他只要支付中国工厂3千万港币。你计算一下,他赚了多少?如果中国工厂自己在香港上市,这7亿港币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3. 年轻人和P先生赚了多少?
   A. 计算上市的费用,扣除投资银行的包销费用8%,约4千万港币。
   B. 会计师和律师的费用5%,约2千五白万美元。
   C. 其他费用2%,约1千万港币。
   D. 中国工厂的合资投资款,3千万美元。
  年轻人和P先生净赚:6亿港币。
  
  短短的数月,P先生和年轻人就利用中国金融界的不足赚取了6亿港币。可见金融操作之厉害。、亦可见中国必须要改革开放,知识的短缺,必然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看一看中国每天在进行的合资项目,有造就了多少这样的亿万富翁。
  
  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