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英为什么叫黄没腰:读书法中的冤假错案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0:19:28

读书法中的冤假错案有感

——“楷书基本笔画回锋法”的错误解读及严重后果续谈

  读书法中的冤假错案有感

  ——“楷书基本笔画回锋法”的错误解读及严重后果续谈

  □许纪峰(广西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教师)

  最近读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庄天明先生发表在3月12日《美术报》第903期书法周刊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如本文标题所示。庄先生在文章中对“楷书基本笔画回锋法”的错误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对这种错误的书写方法产生的严重后果也进行了全面总结,笔者多年从事书法教学对这些都深有体会。为了把这个问题引向深入,笔者也想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楷书基本笔画回锋法”错误性的认识经过

  笔者在小学时就开始学习毛笔楷书书法,当时用的字帖就是市场上普遍的被庄先生称之为“回锋法”的毛笔楷书标准字帖,因性情懒惰、嫌“回锋法”运笔麻烦没有深入练习。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工作,因工作条件所限,只能练习硬笔书法。我虽然练习硬笔字,但我一般不临硬笔字帖,而是临毛笔字帖,唐楷各体都写过,尤在欧体九成宫帖上下功最多。硬笔练字既方便,效率又高,一张白纸两面一会儿就会被我写满,那上面写的字数真是写毛笔字不可比的,近似于赵孟頫的日书万字。硬笔练字尽管有它的优越性,但也有表现力不足的缺点,所以一有条件,我就想用毛笔来练字。用硬笔练字时间长了,看毛笔字帖时间久了,毛笔字的运笔意识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当中,所以我一般不会按照毛笔标准习字帖所标示的“回锋法”写字。当时有一个困惑:按照自己对帖的理解写字写得没有少年宫孩子写得像帖,但我又不愿按照那种“回锋法”写字,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后来向专业书法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书体由篆到隶再到楷书发展,应该书写越来越便捷,怎么写欧体反而那么慢呢?老师这样给我解释:书写速度因书体不同而不同。我对这个答案不满意,因为我坚信当年的唐代没有现代的打字印刷术,欧阳询作为文官每天要用楷书书写大量的东西,他根本不可能用那种笔法写那么慢的字,那种笔法一定是现代人的误读,欧体楷书笔法应该与其行书帖中的楷书相似。心里这样想,好像还没有完全妥当,如果你用欧体行书中的楷书字的笔法写《九成宫》,很难写像,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幅敦煌遗书作品,才明白《九成宫》真正的笔法应是这样的(图1)书写得自然生动、引人入胜,根本没有“回锋法”的影子,多年看不顺眼的“回锋法”果然是错误的。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据此可以判断,很多所谓的欧体名家都没有把欧体写到家,只是用“回锋法”为了写欧体而欧体,写得又板又呆,缺乏生气。

  以后在学习中,越来越发现“回锋法”的错误,古人写字根本没有这种笔法,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清代楷书均找不到“回锋法”的踪迹,尽管各个时代、各个名家用笔千姿百态,但他们的笔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可笼统地概括为“直入直出”,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甚至像是硬笔写就,如同硬笔笔法。甲骨文自不必说,如秦汉简牍(图2)、魏晋简牍(图3)、八大山人楷书(图4)、齐白石书法(图5)等不胜枚举。

  二、“楷书基本笔画回锋法”泛滥原因的再分析

  对于“回锋法”出现的时间,庄先生作了一番探访考究,认为可能产生于清代中晚期,没有下确论。笔者认为“回锋法”出现较早,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这句话:“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意思是写真书(即楷书)不通草书之意,不是书法艺术。由此可以看出在唐代就有人不按照简捷、流畅的笔法写楷书,极有可能是用较慢的“回锋法”来描头画脚,描画出楷书的样子。对于“回锋法”一统天下局面的形成原因,庄先生分析得很有道理:一是印刷出版物覆盖面与影响力之广大;二是日常书写工具毛笔被硬笔所取代,毛笔的书写速度不被重视。但是对于“回锋法”风行天下的深刻历史原因,庄先生文章中没有作深入分析。如果能仔细找出“回锋法”泛滥的历史原因,将为今后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笔者认为“回锋法”泛滥的最重要原因是书法不再作为读书人科举晋升的必修课后,人们对书法艺术认识水平的低下及对书法艺术的漠视。上面提到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用错误的笔法写楷书,为什么在过去没有风行起来,我们现在很难在解放之前古人的书法墨迹中寻觅到类似作品,主要原因有三点:1.古人科举晋身考试致力于书法着力最大的是小楷,而不是现在青少年描红用的大楷,小楷因字形小、笔画相对较细,又要求一定的书写速度,从书写空间和时间上拒绝了“回锋法”的生存;2.过去碑刻较多,古人即使学习大楷也能直接从原石碑刻中体会到用笔之意,这种用笔之意与小楷用笔之意一脉相承,没有分割与断裂,而现在所用毛笔楷书标准字帖大多黑底白字、有的仅存毛笔字的外轮廓,在体会用笔之意上比原石碑刻要逊色很多,再加上错误“回锋法”的标注,误导是不可避免了;3.古代社会上到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大量读书人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深刻也是“回锋法”不得市场的重要原因。返观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书法的地位一落千丈,昔日辉煌的国粹艺术只有少数书法专业人士才能稍通皮毛,社会大众对书法早已敬而远之,在他们的印象中,书法过去是多么地至高无上,甚至有些神秘,而如今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所谓修身养性的消遣工具,把字写得有点模样就可以了,不值得在书法上多用心思。由于书法艺术本身具有的既简单又复杂、既平易又高深的特性,且不说书法艺术的修炼不容易,单是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也绝非简单,使得社会大众与真正的书法艺术的隔膜更加牢不可破。

  三、“楷书基本笔画回锋法”的破解之道

  认清了“回锋法”泛滥的深刻历史原因是当今社会书法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无足轻重,致使社会大众在书法艺术认识上的浅薄无知,如若不从根本上改观现状,提高书法艺术的地位,推动社会大众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楷书“回锋法”泛滥的局面也终将无法改变。庄先生在文中提到,一个习俗形成不易,改变更难,以此类比楷书“回锋法”的习俗,笔者对此并不认同,回想书法国展走过的30年历程,楷书“回锋法”在国展初期的大行其道,到很快被抛弃,乃至被鄙视,这种情况说明什么,说明书法圈内对书法认识水平的提高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楷书“回锋法”在最初的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在群体的书法认识水平。尽管书法专业圈实现了这种转变,但是似乎根本撼动不了整个社会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水平,一个全国性的书法团体中国书协加上全国省市各级书协,人数不可谓不众,提高民众书法认识水平尚且显得人微力薄,所以有不低智慧的启先生也只能不厌其烦地宣传自身的书学思想,不会冒出单枪匹马力挽狂澜的傻气。书法专业群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较快提高书法艺术认识水平,但把这种方法简单推之于民众显然不行,民众没有这种学习的热情、时间与精力,要想彻底改观楷书“回锋法”泛滥的局面只能靠制度建设,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关于书法教育的改革与完善,从孩子、从根上来抓起。可喜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有有识之士在推动改革,每年在全国和各级“两会”上提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艺术教育的多项提案,相信不远的将来,突出汉字书写在人文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让书法重进课堂,成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一定会实现。笔者有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建议:建议今后高考语文试卷作文一律用毛笔小楷来书写,加大书法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只此一招,今后中小学书法教育必进课堂,全民书法艺术水平必然有质的飞跃,民族素质也将显著提升,楷书“回锋法”将无人理会,被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在此也请同仁、同好们就这一建议进行思考和讨论,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目的是发扬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素质。

  上面所说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在愿望还没有实现的今天,面对楷书“回锋法”我们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要从出版发行和教育两个方面努力。出版发行方面,希望今后出版界多编辑出版印刷清晰的经典楷书墨迹字帖,不标示错误的“回锋法”,出版书法学习指导类书籍,不仅要避免进行错误的笔法误导,最好显著批评“回锋法”的错误以警示后学。教育方面,分非专业性书法教育和专业性书法教育两类,区别对待,对待非专业性楷书教育,因其对书法艺术没有多高追求,任其自然,不作过多要求;对待专业性书法教育,在楷书教学上,多年来我的做法是严格以古代书论、启功书学思想作指导,严肃批评楷书“回锋法”的荒诞错误;另外,重视小楷教学,指出众多名家行草书法是在其小楷书法基础上的连笔快写,楷书与行草书顺势贯通,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对于受楷书“回锋法”毒害已深的同学,我的做法是在让其明白错误的同时,多体会经典作品作者的用笔之意,有时要求多做硬笔临摹练习,收到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