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猿泽法打斗:网易解读:涨价能提高“的哥”收入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0:12

官方与部分学者都支持出租车“涨价论”

出租车业面临经营压力时常以涨价告终,调价听证“逢听必涨”

厦门出租车停运事件还在继续,然而出现停运的不仅仅是厦门。8月初杭州爆发数千辆出租车停运事件;8月9日,浙江嘉兴200多辆出租车停运;同一天,温州苍南县100多名出租车司机停运。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全国各地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已超过百起。

出租车司机选择停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油价上涨、租金过高、物价上涨致使司机营运收益低,入不敷出所致。然而在出租车司机面临盈利困难时,管理部门往往是倾向于通过涨价解决问题,让运价与上涨的油价联动。

虽然管理部门会在正式调价前召开价格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但几乎是“逢听必涨”。除了“听证专业户”等人员选择上的问题,管理部门提供给听证代表们选择的方案也都是在涨价前提下的:今年5月上海公布了两个出租车运价调价听证方案,方案一是出租车起步费由12元调整至13元,方案二是出租车运价由每公里2.4元调整至2.7元,听证代表们能够选择的也只是“这样涨价还是那样涨价”而已。

部分经济学者也从“市场”的角度,支持出租车运价上涨

对于厦门停运司机提出的提高起步费和降低租金的利益诉求,部分学者支持涨价。比如,经济学者薛兆丰就认为,应允许出租司机提高车资,至于上调多少,应由公司和司机共同探索,是为觅价行为;同时提高价格可以有效调节需求,缓解部分城市打车难的问题。

对于网友呼吁的“降低份子钱以提高的哥收入”,薛兆丰同意央视特约评论员王志安的观点:在维持数量管制的前提下,司机通过降低分子钱所增加的收入,只是垄断带来的租金而已。在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下,这部分租值会转移。司机会成为有门路的人才可以做的职业。

虽然管理部门会在正式调价前召开价格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但几乎是“逢听必涨”。

出租车司机是利益链条弱势,涨价可能损害其利益

车租车司机是弱势人群,涨价的结果可能吓退乘客

出租车业是一个政府、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四方博弈的市场。在这四方的关系中,政府同意涨价更多是基于“维稳”的目的;而消费者是涨价后利益受损者,不会支持涨价,相反有可能在涨价后“用脚投票”,减少打车;基于同样的原因,司机也并不完全同意涨价,因为涨价有可能另会使其收入减少,而不涨价又难以承受“份子钱”的压力,可以说,司机是四方博弈中最弱的一方。

而四方博弈中,占最有利地位的是出租车公司。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在司机与公司的博弈之间,司机处于弱势地位,“份子钱”由公司决定;必要时出租车公司也暗地支持司机停运,向政府施压,目的就是减少税费,打击黑车,提高运价等等,而无论最终效果如何,出租车公司的利益丝毫不会受损。

出租车公司将是涨价的最大受益者

“胡姚之争”中的“份子钱”,是中国出租车行业的痼疾。目前,国家对出租车行业实行的是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司机为获取特许经营权,根据不同的形式和合同时间的长短,都要缴纳名目不同的高额“租金”,又叫做保证金、承包金、管理费等,这些就是俗称的“份子钱”。

因为手里垄断着经营权这一稀缺资源,出租车公司往往开出非常高昂的“份子钱”,据媒体报道,北京“的哥”单班每月需上交份子钱5000元左右,双班每月则需上交7000多元。两年的“份子钱”就足以抵消公司的购车成本,而一辆车运营年限8年,公司可以从每个司机身上赚取剩余价值至少20万元。而司机为此不得不采取延长劳动时间等方法,在司机与司机之间为客源而竞争。

运价上调,承包费不变,表面受益的是的士司机,但由于有“吓客”的风险,所以最终受益的还是出租车公司,并造成‘富了公司,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的局面。

出租车业是一个政府、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四方博弈的市场,四方中占最有利地位的是出租车公司。

与其涨价、下调“份子钱”,不如放开牌照管制

涨价只是“治标”,放开管制才是“治本”

城市出租车行业本身属一般性竞争行业,但由于政府实行出租车总量控制,通过经营权招投标或拍卖等方式,将出租车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公司或个人,从而造成垄断经营,使取得出租车经营权的“指标数”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无论是出租车公司通过垄断经营权攫取的高额利润,还是拍照通过层层转包增加的成本,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是“黑车”得以泛滥的土壤。

在每次“停运潮”来临时涨价或是提高燃油补贴,只是“得过且过”的短期手段,只有放开准入限制,准许“黑车”合法化,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垄断,降低“份子钱”,令司机和消费者双双受益。

西方国家也曾实施准入限制,但因为垄断带来的弊端而放开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也曾推行对出租车市场的准入限制,主要是基于缓解交通拥堵、避免过度竞争、保证服务质量与安全水平方面的考虑。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学家开始对政府管制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政府的介入扭曲了市场竞争,阻碍了市场在提高生产率和管理效率。

美国一些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解除了对出租车行业的价格管制和进入限制。2000年前后,英国、爱尔兰、荷兰、瑞典、挪威、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相继深化了出租车市场规制改革,解除进入限制,尤其是出租车数量限制,放松价格管制,同时通过强化对出租车经营者、司机的执业资格审查来保证安全和服务质量。

(网易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