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波现实中的老婆:毛泽东在外交中引用的一首诗:万里长城今尚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6:41:53

毛泽东在外交中引用的一首诗:万里长城今尚在……



   毛泽东在与外宾谈话时,常常引用诗词,使谈话大为生色。

1956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原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吟了两句诗:

     万里长城今尚在,
     哪见当年秦始皇。

两句诗是毛泽东巧化“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成的佳句。这两句诗的出处说法不一,见到最早的是明朝人林翰《诫子弟》。诗云:


    何事纷争一角墙,
     让他几尺也无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是一首譬喻劝诫诗。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忍让是一种美德。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气平和。作者告诫子弟不必为一角墙与他人冲突,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死时不能把身外物带走,我们何苦为一角墙或几尺地争吵?

毛泽东是针对当时中苏关系引用的。1956年苏共20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公开挑起中苏论战,把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企图使中国外交政策服从于苏联全球战略的需要。毛泽东在接见尤金大使时,将“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改成“万里长城今尚在,哪见当年秦始皇”,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英雄豪气、豪迈胸襟,也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外交艺术。毛泽东的用意极深,恐怕尤金大使未必释然。

一说是清朝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公元1799——1873年) 写的诗。诗云:

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令一说是清朝人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公元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升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方姓邻居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张英在京,接读家信,得知事情经过,便赋诗带信,诗云: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书后遵瞩立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人家得知后,也效仿让出三尺,于是成了六尺巷道。此事传为佳话。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传说。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年11月22日-1765年 劝弟让墙的故事。郑板桥诗云: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怎么不见秦始皇。

此外还有明朝郭朴说。吏部尚书郭朴曾写劝弟诗。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

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

如此众多说法,都大同小异,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也许考究古诗到底为谁所作永远是个谜,但古诗所体现的以宽厚待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