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大排档地址:第一章 阴阳——身体的幕后操盘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56:31

第一章 阴阳——身体的幕后操盘手

中医指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属性的纲领,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就好像股票的升升降降一样,在那看似眼花瞭乱的升降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操盘手在掌控;而阴阳相摩便是我们身体的幕后操盘手。

用中医作为支点可以撬起身体这个地球?

《素问·调经论》:“阳注于阴,阴满于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网上曾见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医药的企业老总,在谈到现代人为什么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的时候,他开出了自己的“药方”,那就是缺少“平衡”。比如说,一个人感觉不舒服了,大夫到野地里揪几把野草、野花什么的,拿回来熬一熬喝;或者用银针扎几个穴位,就能治病。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平时饮食、起居以妄为常,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只有靠针灸、药物来恢复人体的平衡,才能帮助我们把病祛除。

中医的作用,能这样来解释,也许很多人都是第一回听说。但仔细想来,道理还真就这么简单,这不就是中医里讲究的阴阳平衡道理吗?

生活中很多人问我: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又是什么?我告诉他们,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客观、就是一分为二、就是阴阳!

对于阴阳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它却是我们身体的“内核”!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我们的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离开它,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片混沌,我们将不会有生命,健康也就无从说起!

在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上,很多人都知道:从某个角度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再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很多人又不知所云。其实,这个“本”就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一直以来,中医都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依的原理用以指导养生防病治病的。

古希腊著名力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尽管此话有道理,但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别说找不到这个支点,就连足够长的杠杆也找不到。但是与其道理相通的是,我们可以用中医这个支点来撬起我们身体这个地球。也就是说,我们仅仅通过中医养生之道花费很小的力气,就可以调节身体阴阳,可让自己的身体保养得很好,防患于未然。

(图1配阿基米德撬起地球图)

很多人不相信,中医真有这么神奇吗?下面是一个真实病例,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中医的神奇效果。

曾经有一位高级领导,也是先辈孔少华先生的老患者,有一次高热连续20多天不退,找过很多名医诊治无效,西医用各种抗生素也无效;后找到孔老,经辨证诊断属于湿热与阴虚合而为病。此种类型是患者素体阴虚湿热,兼感外邪所致,或者湿温失治,日久伤阴而成。因此孔老以桑菊、银翘、白虎、青蒿鳖甲汤、三仁汤合方治疗,仅服药两剂烧即退下。

现将常用方摘录如下;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银柴胡10克,条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霜桑叶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鲜茅苇根30克,杏仁泥10克,白蔻仁5克,生薏苡仁3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中医的神奇其实就在于它调节了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同样的发烧,并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本案例就是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及已发烧20多天的客观情况,辨证施治的典型病例。

¹寻医记:

问:请问老师,中医强调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这是什么意思?

答:中医学通常把人体看成是以臓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的正气。在治疗疾病时强调“辨证论治”,同时也强调“治未病”。这些都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但其最具特色的是在整体观念下进行辨证论治。

这里我们谈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以期读者们更好的了解中医。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其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的,并认为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也是一个相适应的统一整体。这种人体内在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观念,即天人相应。在诊治疾病上,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查看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表现,可知道体内病变的臓腑,进而确定如何治疗。如患暴发赤眼,病人通常是眼白红赤肿痛,怕光流泪,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这是肝经实火,肝火上炎的症状,在治疗时可用清肝泻火之类的药物。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我们说的辨证,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不同,这是“同病异治”。如同是痢疾病,有属湿热和虚寒等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如有3个患者,医生为他们的处方中开了一样的药。这时病人会问:我是高血压,他是失眠,另一个人是眩晕怎么给我们开了一样的药呢?但从脉象上看,这3个人是同一个“证”。

中医学运用辨证论治的规律,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证”的区别,不同的证治法不同,相同的证治法相同。

问:你好!我是一名中学生,爱好中医,在看一些中医书籍时,总看到一些什么脉弦数、脉滑数的,不知这些如何理解?

答:很多接触中医时,都会遇到这些难懂的词句。脉弦数所指的“弦脉”就是有弓弦感觉的脉搏形态。就像我们按到琴弦一样,绷得较紧,端直而长,直起直落。弦脉是肝胆病的主脉,肝为刚臓,病则经脉筋经紧急,所以脉端直而弦。痛证脉也多是弦象,因胃腹痛多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所致。此外,痛证多由寒邪引起,寒主收引,使经脉绷急,此时脉弦。某些动脉硬化的病人是典型的弦脉。

另一种是滑脉。滑脉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就像是珠走玉盘一样,滚滚滑利。滑脉主痰饮。因为痰饮内阻,在正气不虚的情况下,可出现气血涌流,所以脉显滑利。一般情况下,那些高烧病人,热鼓血行,脉也滑利;女性受孕之后,气血涌流以养胎儿,也是典型的滑脉。

上述只是针对一般规律而言,实际临床情况较为复杂,还要四诊合参才是。此外,实际临床中更应该考虑人体体质上的差异,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别把阴阳想得太神秘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人体的结构是相当复杂和精密的,也许是当今地球上进化最完美的生物,用中医名词解释,就是阴阳高度的平衡和与自然高度的适应性。

在这里,我们重点谈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总纲、大纲,其间的学问是丰富的、深奥的。中医所说的阴阳是合乎辩证法的,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中医不科学。中医所说的阴与阳,与算命术士所说的阴阳,完全不是一回事。正如网络上的一位网友所说:“阴阳其实主要就是来说明事物的可分性、相对性、运动性、相互转化性等,确实没什么值得神秘的,尤其不要与江湖术士之糟粕混淆!”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身体—疾病—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阳的最初含义非常朴素,它用来表示阳光的向背,向为阳,背为阴,也就是说,阳光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后来我们的祖先用阴阳表示气候的寒暖,进而推广之,用阴阳表示一切相对的事物,如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说文解字》指出:“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阳,高明也。从阜,易声。”从中可知,阴阳并不神秘。它们作为一对名词,本义各表示“山阜”的一部分;“阳”代表日光照射的一面,“阴”代表日光照射不到的一面。

(图2配阳光照射在山上,显阴阳两面的图)

《周易·系辞》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一阴一阳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一阴一阳之谓道”表示了万物的阴阳属性,万物均有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其他依赖太阳之光热而生长的万物均属于阴。因此,依照万物均有阴阳属性和阴阳变化的特点,后世易学家对万物的阴阳属性作了归类: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状态类似:光热、上升、强大、运动、速度、向外、亢进、兴奋、春夏、功能的都属阳。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状态类似:晦暗、寒冷、下降、弱小、沉静、缓慢、抑制、衰退、秋冬、物质的等均属阴。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阴阳属性

空间

(方位)

时间

温度

湿度

亮度

质地状况

事物运动

状态

上、外、左、南、东、天、表

昼、春夏

温热

干燥

明亮

轻、清

上升、动、兴奋、前进

下、内、右、北、西、地、里

夜、秋冬

寒凉

湿润

晦暗

重、浊

下降、静、抑制、衰退

阴阳的划分具有相关性与普遍性,一方面凡用阴阳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均属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一定要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就拿人的性别来说,女性为阴,男性为阳;而相对于人的性格来说,温柔为阴、刚强为阳。虽然女性性格多温柔,男性多刚强,但也有例外情况。另一方面,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或者同一个事物的内部,其各自的特性也可用阴阳加以概括分析。

阴阳的划分也具有相对性。凡用阴阳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是可以转化的。就拿白天相对于晚上来说,根据阴阳属性划分,晚上为阴,白天为阳;但属于白天的下午相对于同属于白天的上午而言,则上午为阳,下午为阴。

我们的机体内也蕴涵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易经》指出,人的身体是由阴阳气化所产生出来的,所以人的身体机能也不能脱离阴阳的范畴。机体内的阴阳的分类与自然界分类相似。

就身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臓腑来分,五臓(心、肝、脾、肺、肾)为阴,这是因为它们的功能相对六腑而言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阳,因其功能相对五臓来说以动为主。五臓之中,根据位置不同又可分为阳臓(心、肺)和阴臓(肝、脾、肾),每一臓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人身上的经络也分阴阳,经络分为阳经、阴经。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器官,在不同的对比分类中,其阴阳是不同的。

此外,身体生长、人体运动、性格刚强坚韧、心情兴奋愉快、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等都属于阳性;而性格内向、生活态度消极、心情愁闷等则属于阴性。

总而言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与之对立的另外一个事物,任何事物自身又包含对立统一的两面。而这其中,阴阳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变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阴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¹寻医记:

问: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年人还有再生能力,这与天地阴阳有关吗?

答:这些老年人本身先天禀赋超常,且后天效法天地的阴阳变化之道,遵循了日月运行的规律,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的及寒暑变化来调养身体,使得气血经脉通畅,肾臓精气旺盛,故能再生。当然,这也是有一定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精气也就竭尽了。

理解了阴阳就理解了中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治病,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了解阴阳学说的内容对理解中医有重要的帮助。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所谓的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比如说,白天与晚上,白天为阳,晚上自然为阴。在白天人的生理功能是以兴奋的“阳”为主的,而夜间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的“阴”为主;如果我们晚上加班熬夜,或者白天睡觉、晚上工作,这种黑白颠倒的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久而久之就会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自然会生病。

《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它的运用范围较广,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如天与地,天为阳,地为阴),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人体的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

阴阳对立不是静止、凝固的,而是有联系的,即所谓阴阳制约。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就是阴阳的对立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变化。当然,有了斗争就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打破了动态的平衡,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

——阴阳互根

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昼与夜,昼为阳,夜为阴,没有昼怎么能有夜呢?热与冷,热为阳,冷为阴,没有冷就无所谓的热。所以说,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如《类经图翼·阴阳体象》中所说:“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

比如说,有的夫妻家庭不和,有的夫妻闹离婚,这是什么呢?用阴阳互根的原理去分析,就是夫妻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彼此必须互相依存,没有了其中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如果夫妻一方只强调自己,只要对方迁就自己,自己不迁就对方,这最终就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破裂。如果在“不和”的时候就能认识到“依存”的重要,双方都各退一步,也许就能海阔天空,重归于好。

就人的心理需要来说,如果没有别人的需要,你的需要也就没有意义。男女之情也是一样,如果对方不喜欢你,你就无须强求,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举例来说,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慢慢升发、渐盛,阴气减弱,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抑制慢慢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阴气慢慢升发、渐盛,阳气减弱,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拿一个人的心理需要来说,阴阳的相互消长即表现在:当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需要时,他总要牺牲别的需要,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得失”的问题。你要得到这方面的满足,就必须付出另一方面的需要。熊掌与鱼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我们清楚这一点就能尽量不去做极端的选择。头脑冷静的人牢记这一点,就会从容地处理自己的选择,克制自己被诱惑起来的冲动和欲望。

在疾病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程。一方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不及,反之亦然。阴阳偏盛,是属于阴阳消长中的某一方“长”的太过的疾变;而阴阳偏衰,是属于阴阳某一方面“消”的太过的病变。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高度概括。

——阴阳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正所谓原始反终、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我们了解了阴阳学说的这些基本内容,对于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就容易得多了。

¹寻医记:

问:人体阴阳的出入有先后顺序吗?

答:在人体内,阴阳的出入是同时的。阳向里入的同时,阴则向外出,阴阳两道并行不悖。一般情况下,阴阳出入量是相等的,称为“平”;阴阳是相贯通的,阳入则阴出,阳生则阴长,阳杀则阴藏。不要误解为阴阳相互矛盾,其实它就像人体中动静脉结构一样,各自出入,并行不悖。只有这样理解,阴阳的道理就活起来了。

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曾被有些人认为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它的理论,总觉得与现代的科学名词挂不上钩,许多抽象的用语,如经络、三焦、阴平阳秘等等都拿不到化验室,难登现代科学的大雅之堂;比不了现代科学能通过仪器检验和化验,在人们面前展示,像西医那样有根有据。因此,中医曾一度受到冲击,也曾出现过西医热。一段时期内,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其实很简单,中医是我国的原创医学,本就不是现代概念下的科学,对此笔者始终认为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但中医学是科学的,和现代医学相比,所关注的层面不一样,并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因此没有可比性,更不能简单地以物质眼光看待中医学,因为中医学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东西,甚至哲学社会文化属性等。

近年来,在中国、在西方,甚至在全世界,中医的地位又开始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自身确实存在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它在治病救人方面的功绩。中医的辨证论治,很少产生西医西药的副作用;某些在西医看来需要切除的器官,中医可以通过药物使其恢复正常;某些西医诊断的不治之症,中医也有一些相应的治疗办法……中医具有这些长处,在当今信息时代重新受到重视也成为一种必然。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理论的根本。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阴阳学说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中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这样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什么是“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所谓天地之道,是探讨宇宙万物生生变化的自然规律,应用到我们人体就是阴阳两纲,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的表里、虚实、寒热六要(有说是八纲辨证)。

我们研究中医时,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物的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离得开这个阴阳。阴阳是变化的根本,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阴阳。

阴阳作为万物的纲纪,同时中医也将阴阳作为认识疾病的总纲。中医对人体的结构、功能、人体的病理变化,都是用阴阳理论进行解释的。而且中医诊断中的八纲辨证最后还是要归到阴阳这个根本上来。“六要”可分属于阴阳,故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如阳证可概括表证、热证、实证,多见于正邪两旺,抗病力强或疾病初期;阴证可概括里证、寒证、虚证,多见于正邪两衰,抗病力低或疾病的后期。

中医诊病治病之根本,全在阴阳辨证,而后是虚实、表里、寒热。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所以中医在临床诊病中之首务,在于辨明是阴证还是阳证,如果失去这个前提,后面的事情也许全是错误,因为失去了根本。一个中医水平的高低,也就是鉴别病因和病机是属阴还是属阳的能力。

中医几千年前的法则为什么还可以治今天的病?它的真正精髓就在于——辨证论治。人们在诊断病情时,如说话声音比正常洪亮者属阳,声音低微者则属阴;面部色泽比正常人偏鲜明者通常属阳,面色晦暗者则属阴;如果脉搏跳动比平时速度更快、位置更表浅、力量更大的属阳,相反脉搏跳动更慢、更深、力量更小的则属阴等等。

中医通过这些内容辨证施治,就可以逐步辨清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病理变化趋势等,从而进一步区分整个疾病的阴阳属性。如疾病的位置在人体的浅表,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物质或功能比正常偏多引起的(中医称为实证),病人体温升高或自己感到身体发热(称为热证)之类的疾病属阳;而相反,病位更深、虚证、寒证则属阴。

既然疾病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引起的,那么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标是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因此,如果是寒病(阴),就用可以发热的药(阳)来平衡;反之热病用寒药来治;如果是阴阳某方面绝对过剩,就用有驱除作用的药,把多出来的部分“泻”掉;如果是阴阳某方面相对不足,就用有补益作用的药来补足……这些都是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等治疗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根据阴阳关系而确定的。即使治疗疾病所用的药物,也要分阴阳属性,如寒凉性药物属阴,温热性药物属阳等等。

阴阳学说贯穿了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阴阳的概念在现代人眼中也显得有点太玄妙神秘,似乎很难理解,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实只要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理解阴阳概念其实并不难。

¹寻医记:

问:近几十年来,有些学者喜欢用“阴阳平衡”来替换“阴平阳秘”,那么,阴平阳秘的说法是否可以代替阴阳平衡呢?

答:解释古书最好用经解的方法。用“阴阳平衡”来替换“阴平阳秘”,似乎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中医学的新阐释,促进了中医学的现代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平衡”是近代概念而非现代概念。在医学界,人们的科学观念是以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为基础来理解“平衡”的。用“阴阳平衡”取代“阴平阳秘”的实际结果,是删除了“阴平阳秘”论的许多更重要的内容,而把对它的理解引向简化和浅化。简化和浅化的结果往往失于偏颇!

阴阳平衡是五行和谐的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臓、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古书中经常提到“四时五行”或“四方五行”,说到五行,那何为五行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五行中“行”的甲骨文写法:

 

(图3:“行”字甲骨文图)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的“行”,是一个十字路口的形象。《说文解字》中说:“行,道也。”这里,“行”暗含着四个方向、四种行动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站在这个“行”字的中央,也就是处于十字路口时,会有五种选择:前进、后退、左拐、右行,而另一种选择就是“不选择”,也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说“行”有五,是指的四种“行”以及一种“不行”。从字面上看,“行”字本身就是四种行动方向的象形,当然同时也就包括了那个无形的“中”。

五行与“木、火、土、金、水”又怎么扯上关系的呢?《黄帝内经》认为,凡是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划分的九州,或者是人体中的九窍、五臓、十二关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的。由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而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且可以根据五行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加以概括和分类。《黄帝内经》又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样,五行便演变成了我们所说的“木、火、土、金、水”。

从中医观点来看,阴阳平衡是五行和谐的基础。五行之间同样保持着阴阳消长转化的关系,其中,木、火、土、金、水又分阴阳。

中医学里讲,只有阴阳保持平衡,五行之间的承制关系才能正常进行,五臓之间也才能保持和谐。

——五行的属性

“木曰曲直”:指树木生长的状态,有开发、向上、向外、舒展等特性,凡具有升发、向上、向外、舒畅之特性的事物均属“木”。

“火曰炎上”: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之待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之特性的事物均属“火”。

“土曰稼穑”;稼者,育种,穑者,收获,指土有播种和收获的作用,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均属“土”。

“金曰从革”:从者,顺存,革者,变革,指金有克刚、清润、变革之特性,凡具有清润、敛降特性者统属“金”。

“水曰润下”:指水有滋润或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特性的事物统属为“水”。

——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特点

五行相生:即五行顺位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即五行隔位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图4:配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行相生相克,有利于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生与克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无生,就不足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无克,就不足以保持平衡,形成紊乱。

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根治的办法常常是治母也治子。有一位针灸医师曾为一位患者治疗腰痛病,扎针20天之后,她的腰痛渐渐痊愈了。她还说:“原来的咳嗽也好多了。”这是因为金生水,肺金是肾之母,因此治其子竟将母病也治好了。值得说明的是:不一定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方法,因为人是复杂的。

要想五行和谐,更要注重食补。《黄帝内经》认为:如黑色食品入肾和膀胱;红色食品入心、和小肠;白色食品入肺和大肠;黄色食品入脾、胃;绿色食品入肝、胆。因此,肾虚者宜多吃黑芝麻、黑木耳之类黑色食品;肝病者要多吃青菜和水果;脾胃病、肺病患者宜吃黄色与白色食品,如胡萝卜、黄豆、百合、银耳、莲子等;心臓病患者宜吃荔枝(壳红)、红皮花生米等。

当然,这些只是一般规律,生活中要因人而异,补也要补得适当,要注意饮食要多样化,不宜挑食、偏食、滥食,否则人体会发生紊乱,导致阴阳失衡而引起疾病。

¹寻医记:

问:五臓是否有五行之分?

答:有!

肝具有升发的特性,故肝属木——肝在体主筋,开窍于目。

心具有温煦的作用,故心属火——心在体主脉,开窍于舌。

脾具有生化的特性,故脾属土——脾在体主肌肉,开窍于口。

肺具有肃降的特性,故肺属金——肺在体主皮毛,开窍于鼻。

肾具有主水的特性,故肾属水——肾在体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

问:从五行分布来看,中央的位置很特殊,“中央生湿,湿生土”,而脾又属土,这也决定了脾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如何解释这一说法呢?

答:脾属土。以脾的造字来说,左边的部分为“肉月”,右边为“卑”。《周易·系辞》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卑是地、是土。所以,脾的这样一个造字,便将它的属性、它的定位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质在土。

“土”的最大的特性是生化、承载、收纳,意思是说:植物种在土里,从土里吸收一切营养;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万物之母。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营养吸收进人体各个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供应营养,故脾属土。这里也反映出,多吃埋在深土里的食物是可以健脾的。

土何以配湿呢?土是万物之母,是生养万物的。土不能离开湿,如果土失去湿性就会变成焦土了,就像大地如果持续干旱,就会种不成庄稼。当然,土也不能过湿,如果过湿就会涝。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