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天的话唠日记:解读重要句子含意的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57:57

解读重要句子含意的策略

 

安徽利辛一中  朱文成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一个考点,它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现代汉语语感水平、语境解读能力和审美体悟能力。2004年和2005年高考各有十一套试卷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检测了这一语言鉴赏点,其分值为3—9分不等。面对这一类型的题目,部分考生感到无从下笔,常凭借朦胧的感觉回答,以致失分严重。针对这种盲目答题的现象,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四种策略的阐述为考生搭建一个准确解读句子含意的平台。

  策略一:抓住关键词语

  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高考示例]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005年高考重庆卷第17题)

  [语段信息]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解题思路]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含意,就应抓住关键词语,即句子的主干:汉文化、咳血和低吟。正确地解读了这三个词的含义,就准确地理解了句意。语段内容界定了“汉文化”的特定含义,由“等级”“三纲五常”“伤感”等语词可知,“汉文化”指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咳血和低吟”传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情感态度,含义为陈腐没落。整合后可表述为:在这样的南国宅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这种陈腐没落的文化。

  除句子主干成分是关键词语外,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也是理解句子内涵的关键词语,它们有时标明作者表情达意的倾向;抓住了修饰限制成分的关键词语,就能有效地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与走势。例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题目虽是要求理解词语的含义,但解题时必须抓住句子定语中的“人生”一词,因为该词告诉我们,作者表面上是在写门,实际上是在写对“人生”的感悟。抓住了“人生”这个词就找到了解题的基本思路,因为题目中的句子是全文的总纲,所以搜索下文便能锁定答案信息在第六段:由“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每一扇门的关门就意味着一个结束”等语句便可得到答案——“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一个结束。

  另外,如果考查的是复句,就要辨明分句间的关系,找出表意侧重的分句,并进一步分析该分句的关键词语是主干成分还是修饰限制成分,再对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读,最后整合表述。

  [高考示例]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005年高考全国卷第18题)

  [解题思路]试题要求理解的是假设复句,其语意表达的重点自然是表假设的分句“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仔细分析该分句,状语“把她的大美”里的“大美”是关键词语,这个词是张家界“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本。所以,试题考查的句子意在赞美张家界的风景是世界上最美的。因此,全句的含意是: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策略二:关注所在语境

  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的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高考示例]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2005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

  [语段信息]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们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解题思路]试题考查的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联系语境便知,“也许太过悲观”是作者对“这个结论”即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文化灭亡观已经应验了的评价,作者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因为作者相信人类精神存在文化就不会灭亡。“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一句是作者对“娱乐至上”“这样的行径”的理性批判,理解该句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像”“诅咒”:波兹曼《把我们自己娱乐死》一书的文化灭亡论并非诅咒,如果我们放纵自己把严肃的精神活动娱乐化,那么他的话将应验。整合后答案应为: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高考考查的“重要句子的含意”,有时分为表层含义与深层涵义,答题时二者都不可偏废。表层含义只是语句的字面意义,它不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本真,但与解读句子的深层涵义密切相关。语句的深层涵义常与比喻修辞和象征手法有关,理解时要关注语境抓住文段的核心意旨。

  [高考示例]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9题)

  [语段信息]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够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以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蓝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解题思路]考题中的语句是个比喻,其含意分为表层和深层。理解表层含义的关键词语是“祖荫”——祖宗留下的大树的树荫。研读文段便发现,作者把人、树、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是作者针对“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这一现象有感而发的,该句的比喻义(即深层涵义)是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并非俊彦美女(或空头美术家)的急就而成。

  当遇到理解揭示作品主旨的句子时就要联系全文仔细揣摩思考,准确把握语句的内涵。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必须联系具体语境——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由语段可以看出,“跪下”的前提条件是“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联系全文对鹤池及其环境前后四十年变化的对比描述的“大语境”可知,即是“我”假如能看到鹤池的池水幽深、周围皆松、白鹤翔集的景色,“就会跪下来……”。所以,句子的正确含义应是: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期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明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策略三:查看文中地位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高考示例]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

  [语段信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便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黄河。西周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威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①埃来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尼罗河传》等。

  [解题思路]首先,应抓住语句的关键词语“站立起来”和“飞跃”,如此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其次,由语段可看出,其行文脉络是描述壶口黄河到赞美中国人的精神,“黄河站起来也是一个飞跃”一句统领了前两段的内容。再次,细读两段文字便知,这两段分别是近观与远眺中的黄河,它们分别解说了“站立起来”和“飞跃”:扣住了第一段的“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的“活”字,联系下文的“自然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真正的淋漓尽致”等语便可知,“站立起来”的含义是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抓住了第二段的“考验也在这里了”“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等语句就得出了“飞跃”的含义: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

  有一点必须警记,那就是面对高考设置的理解统领句或总结句,必须慎而又慎地确定答案所在的区间范围,切不可疏忽大意,造成答案要点的遗漏。

  策略四:联系作品主旨

  抓住关键词语、关注所在语境、查看文中地位,是理解句子含意的基本策略。但对某些概括性较强或特别含蕴的语句的理解,尚须联系作品的主旨才能解释得更加具体准确。

  [高考示例]文章结尾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20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尾句(见上题[语段信息]部分),该句的关键词语是“该”和“自传”。要想理解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必须联系作品的主旨。由倒三段最后两句和倒二段可看出,作者写黄河经受了壶口的考验之后无可阻挡、一泻千里,目的是书写中国的悠久历史、展示并赞美中国人以自信与决心为内核的人文精神。所以,“该”字意在强调为黄河作传的缘由——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自传”是针对非洲的尼罗河由欧洲人路德维希作传而言,其意为应该由中国人为黄河作传,并以此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整合后的表述: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所以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并以表现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由欧洲人作传。

像上面这道试题还容易让人想到要联系作品的主旨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因该句的位置特殊——文章尾句。有时,理解文章开头或中间部分的语句也要联系作品主旨,原因是有些文章的主题思想渗透到各个部分,一些重要句子与主旨有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联系。考生要加倍关注这种情形的语句。

  [高考示例]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

  [语段信息]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

  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

  “行路人啊,为什么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

  [解题思路]题中的句子是作者追述怀表的来历之后有感而发的。理解此句,在抓住该句关键词语“追赶”“晨曦”的基础上,既要关注具体语境第七段(全文共十段),又要联系散文的主旨。《怀表,很老很老了》一文记述了怀表的来历(“只要知道时辰”、辛勤工作一生的父亲的遗物)以及“我”得到的启悟。这启悟从倒二段的“还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和尾段的“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等句得以凸显:珍惜时间,振奋精神,积极进取。所以,“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一句的含意是: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含义);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此为“晨曦”含义)。

  上面四种解读句子含意的策略,只是提供了一个思维的导向。面对具体的理解句意题,考生要灵活运用,务必使答案表达得准确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