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出殡:抽象 夏华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36:43

抽象     夏华博

    我是个作家,一个已经闯出些名头追求时尚的作家,一个力求把抽象方法融入写作之中的作家。就在三个月前,一个画家朋友约我到他的画室,他告诉我有一幅杰作,一幅抽象艺术的杰作要让我开开眼

    “就是这幅画!”是自豪还是骄傲,我分辨不出来,也许两者兼有。

    我很惭愧,真的,我一点儿也不懂画,尤其是抽象画。我对画的评价只是好看和不好看,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的欣赏能力。我只看到一个黑色的大方块在画幅中央。

    “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我抱歉地说。

    “你看这些线条,这些色彩,”他用手比划着,“线条多么优美,粗犷,色彩多么绚烂。”

    我随声应和着,怀疑我是不是色盲和近视。

    “所谓抽象就是将画面抽象为基本要素——线条和色彩,这样就可以留给人们最大的想象空间。”他开始给我普及绘画知识。

    灵机一动,我不是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抽象的写作方法?我入门了,开始认真思考,我注意到简约不是抽象。我们说,鸟儿在林间嬉闹,风儿送来了花的芬芳,简约的说法就是鸟语花香,这是古人的说法,如果说这就是抽象,哪里有现代派呢?

    电话响了,原来是杂志社D编的约稿,而且是急茬。好吧,对抽象的思考先放放。我摊开一张纸,铅笔上的橡皮头几乎被我咬烂了,还是没有思路。

    第二天,起床穿衣服时,准确地讲,正在系衬衣第二个扣子的时候,我终于悟出了写作中的抽象。抽象就是大道无形,这太抽象,举例来说,就是大师们的带功录音带中的气,就是老和尚们开过光的东西中的灵。对一个小说家来说,真正的抽象不是通篇不分段,不是去掉所有的标点符号;不是把字体排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不是话都说不利索,一会儿跳到东,一会儿跑到西;不是语法错误百出,让读者不知就里,不明所云。那都是左道旁门,不是真正的抽象。真正的抽象就是无形,抽象到极致就是什么都不写。

    我把一张白纸叠好放在信封里,郑重其事地给D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这是一部用抽象方法写成的三卷本小说,当然注明了字数,因为稿费是按字数计算的。

    信寄出几天后,D编的电话来了,他说已经接到了我的信,可至今没收到我的小说手稿,是不是寄丢了?我告诉他书稿就在信里,又给他详细解释了我的抽象方法,我的天才创造,至少在小说界这是独一份的。虽然看不到D编的脸,但我敢肯定他一定是目瞪口呆,因为最后他在电话里话都说不出来了。

    杂志出版后,D编照例给我寄来一本,粗粗一翻,发现杂志中加有一张白页,那一定是我的连载小说了。好了,我就等稿费了。几天后接到了杂志社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只有一张如信封大小的白纸。我看看背面,也是空白,这是什么意思?

    我拨通了D编的电话。

    D编一听是我,马上开始恭维,“您的抽象方法对我们的启发太大了,您真是天才!”

他喋喋不休地赞美,诸如我极有可能是下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天才中的天才,使我都不好意思问他那张白纸的意思了,一个天才居然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懂。脸儿红红的,鼓足勇气,我还是厚着脸皮问了一句:

   “那封信中的白纸是……?”

    “那是您的稿费。”

    “我的稿费?”

    “不好意思,我们根据您的抽象理论对稿酬作了一系列改进,您的稿费当然是最优的。”D编在电话那头优雅地说。“这是按照您的抽象理论,抽象到极致的稿费。”

(选自《小说选刊》2009年第7期)

16.小说开头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17.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

                                                                     

18.本文以怎样的故事和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表现了什么主题?(6)

 

 

【参考答案】

16.①引出下文,交代作者去见画家的缘由;②设置悬念,以“杰作”和下文的“黑色的大方块”构成强烈反差,增强讽刺效果。③突出画家自命不凡、故弄玄虚的形象。(4分。第2点和第3点,答出其中之一即可。每点2分。)

17.①开端:“我”应邀去看画,听画家解说“抽象”;②发展:“我”悟出写作中抽象的极致就是什么都不写,并给D编寄了抽象到极致的书稿——一张白纸;③高潮和结局:D编发表了抽象到极致的作品——一张白纸,寄来抽象到极致的稿费——一张白纸。(5分。把情节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个阶段,并围绕“抽象”进行概括,给5分。不出现“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概念,不扣分。情节划分过细,答出4点或5点,给4分,答出5点以上,给2分。不围绕“抽象”概括,最高给3分。情节概括不准确,酌情扣分。)

18.本文通过“我”领悟抽象到极致的写作方法,并“创作”抽象到极致的“三卷本小说”的故事,以夸张、荒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追求新奇走火入魔的小说家形象,强烈讽刺了当今文坛某些不学无术的人打着探索、创新的幌子,靠花样翻新、胡编乱造、故弄玄虚来追名逐利的现象。(6分。内容概述1分,表现手法1分,人物形象和主题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