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华南海是中国的:高三零诊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试卷评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47:12

 

高三零诊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试卷评析

巴三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试卷结构
      1.试卷的题型结构
       试卷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试题的数量及分值比例都与高考保持了一致。选择题12小题,共计48分,非选择题为一道学科内综合题(32分)和一道跨学科综合题(20分),共计52分。
      2.试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考查
     考查的内容为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占60分,世界近现代史占40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考查得较多,占了超过一半的分值。试题考查的基本上是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从能力考查的角度看,偏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强调学科能力,注意了对考生利用学科基本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水平的考查,并关注考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对刚进入复习的我校学生来讲,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3、试题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引导学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其实主要就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包括历史学科重要的历史事实、概念和结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主体性的知识。本次考试的试题着重考查了中国古代传统文明演进过程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事态、现象等。如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察举制、科举制;古代经济涉及了唐朝的农业生产,清朝的农业、工商业;大历史事件如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的丝绸之路、隋朝的大运河、唐朝的交通等。世界史涉及到新航路的开辟、法国大革命、罗斯福新政、三次科技革命等重要史实。
      注重对学科主干和基础知识的考查,既与近年的高考保持了一致,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掌握。

      2.以问题立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体设计思想。本次考试的命题,不回避热点,且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如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体现了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快交通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第39题考察了当今世界的巴以冲突热点问题。这些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通过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现了历史学科命题的时代感。这样,使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3.以能力立意,力图保持适中的难度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本次考试命题,在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注重教材基本史实的同时,重视考查学生审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如概括能力、全面分析的能力、材料处理能力、表述能力等等。

但是,本次零诊考试的命题还存在某些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试卷总体难度偏大;个别试题的难易梯度不合理;试题个别设计的严谨性有欠斟酌;材料的选取不够详实,增大了学生的解题难度。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从我校的普通班来看,考试得分与学生实际水平基本相符。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加之中国古代史才结束新课不久,古代史知识点多又细,而世界史已大都遗忘,因此每个班及格的人数不多。特别是第二卷的材料题的得分较低。
       2、选择题评析

从试卷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本基础知识不熟、史实欠缺、历史概念混淆、审题不严。  

3、材料题评析

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仔细,不按题目要求作答和漏答情况严重。如第37题第三问要求回答两个朝代在交通方面的异同之处和促进对外交通发展的相同原因,而部分学生只回答了异同点,而把原因分析丢了;

2、不能根据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基本史实欠缺,缺乏一分为二的评述能力。第37题第四问评析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多数学生只回答了积极影响,不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其消极影响。

3、阅读能力较差,不能较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缺乏对材料的提炼和概括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材料所给的有效信息回答问题。如39题,有些学生读不懂材料,把拉宾当成了曲作家、歌唱家,让人啼笑皆非;第四问回答萨达特的贡献,只要抓住其材料三中的表述“萨达特总统开启中东和平进程”这一句话就能找到答案。但学生却抓不住这一句有效信息。

4、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不简洁不准确,逻辑混乱。不能用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口语话化严重。

三、复习建议

1、重视研究考纲、考题

科学高效地使用《考试大纲》与以往的高考试题。《考试大纲》是命题、复习的依据;教科书是命题、复习的依托和蓝本。《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为这些内容是形成学生能力的载体,是命题的载体。要学习钻研《考试大纲》,按《考试大纲》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要把《考试大纲》与高考试题、教材、练习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和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发现高考考查方向的知识点。

2、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学科测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双基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作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复习备考历史首要的一步是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逐一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

3、加强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就是授之以渔,主要是思维方法和知识运用(解题能力)的培养。对高三学生来说,主要是应考能力的培养。应考能力主要包括:①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判断、归纳、分析、比较、评价等能力。②思维能力:包括知识迁移、知识发散、知识创新等能力,简单说就是对知识的演绎能力。③解题能力:包括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等能力。如何培养应考能力,建议从以下途径入手:①典型示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针对各种能力要求,进行典型示范,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构建起思维模式,提高各种应考能力。②引导提高: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教师要选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通过反复训练,逐步使学生能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③练习巩固:通过示范和引导两个阶段的教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自己来梳理知识,教师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再示范、引导,达到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4、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

本次考试反映出,缺乏解题技巧是一个制约成绩提高的瓶颈。建议加强解题指导,审题要仔细、题目提示信息和要求要看清、答题要先理清思路再落笔、答题要完整。另外,如何把握好答题时间、对于难题如何处理等也是需要加以指导的,有些同学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前面的选择题上,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规范化训练应贯穿整个复习备考和高考过程。复习过程的规范,实际上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所谓规范,就是答题的规范,包括卷面的整洁、答题程序的规范、表述的规范、解题思路的严谨、字词表达的规范。“规范出成绩”是有一定道理的。阅卷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比较规范地使用历史术语答题,条理混乱,字迹潦草,无法辨认,很有必要加强学法指导,否则高考失分较多。

以上分析,多为个人一孔之见,肯定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批评指正。谢谢!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