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妈黄绮珊:人品、官德之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5:20:15
                                                         人品、官德之思考

  人品、官德之思考

  人生艰辛坎坷,仕途扑朔迷离;但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就要讲人品,做官更要讲官德。正所谓经过人生历练,方知人间正道。这是重视人生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不得不思考的命题。
  一、人品是官德的本质
  人皆有品。不同的人性格有别,才能各异,人品也不同。下至普通百姓、三教九流,上至商贾大亨、高官要员,性情各异、品类繁多, 如此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品的定义,主要是对人的道德判断,也包括人的全部素质,即人的品格质量。
  古人对人品在层次上进行了很细致的划分。唐人赵蕤在《长短经》一书中将人分成五个层次,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所谓"庸人",心无信规,口无良言,交友无择,行事无定,见细微而不见大局,随波逐流而难持己。所谓"士人",心有信念,腹有计谋;智慧不求多,却细细思量;言语不求多,却追求中肯切要;不求做多少事,而要了解所做事情的缘由;处富贵不会有何增益,处贫贱也不会有何损害。所谓"君子",说话诚实守信,对人心无忌恨;秉性仁义但不炫耀,思虑通达而不武断;对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渝,自强不息;看去平常自然,似无特别出众之处,但要超过却很难做到。所谓"贤人",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言论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道性足以教化百姓;使天下富有而不积压财富,普济百姓、度民水火。所谓圣人,道德品性与天地之性融合,了解世事,通达一切;探求万事万物的起源终结,在施"大道"于天下的同时修炼自己的性情;芸芸众生无法了解其德之崇伟,不知其深远浩淼。
  张良之师黄石公在《素书》中把人才品类分为三种:一是"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这种人乃人中之俊。二是"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这种人是人中之豪。三是"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种人为人中之杰。俊-豪-杰,分别为三个等级。
  孔夫子关于"成人"(即全才)的"五三"标准比较讲究分寸,切合实际。《论语》记载,子路问什么是全才,孔子先是说:"智"、"清"、"勇"、"艺"、"礼",接着又说现在的全才也不一定非得这样,只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就可以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正直、勇敢、诚信。
  以上几种说法其中的道德判断和才干标准有许多相似之处,因为人的共性存在,人品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范畴。古人对人品的论述,积淀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特质,体现了情感倾向和心理定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提倡"德才兼备",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现在社会的人才观。
  人的品质构成中,道德高下是评价人品优劣的主要标准。古人说"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君子"好是懿德"。毛主席说,"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所以谈到人品,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人品是为"官"者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做官要从做人开始,做官的起点是做人。什么样的"德行",就是什么样的"人性",什么样的"人品"自然就是什么样的"官德"了。用百姓的话说,看什么样的官要看他是什么样的人。人品即是官德。在选用干部上,作为领导干部,应把"官德"置于首位,作为被选拔者,应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否则官非清官好官,干部亦非文武兼备,是视事业为儿戏,拿社会开玩笑,对不起群众,对不起俸禄,对不起组织的信任。不管职位高低,有了高尚的品行,才能把为人民服务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成为人民称赞的"好官"。
  二、官德是做官的根基
  "德"的最大特征是"利他"。"大德"源于"大道",合于天理,顺应万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民谋利,为民造福,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铁肩担道义",施"大道"于天下者,以天下为己任,是人间楷模,世人尊崇的英雄,是德之极致。
  鉴于此,官德,首先是对人品中道德品质的放大,就是看他是不是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看他是不是在其位谋其政,是不是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是不是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本,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是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领导干部的品德如果与人民的意志相违背,终将被人民所抛弃。所以为官者,要做"君子"不作"小人"。时刻牢记以下几点。
  (一)常想立身之本。守本分是立身之本。对领导干部来说,有本事和守本分好比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领导干部守本分起码要做到三条:一是以诚为本。具体表现在说话要口心一致,办事要言行统一,为人要表里如一,也唯有如此,"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是以实为本。要实事求是,遇事善于明辨是非利害,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三是以公为本。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心地纯洁,公正无私,才能做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生长在农村,有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深知诚实、公平、守信作为做人之本的重要性。担任领导干部,更不能忘本,忘了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是我生活、工作中的一贯做法。这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的,始终不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仅是做人的标准,而且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证。
  (二)常修为官之德。"德之不存,道将焉附。"提高品德修养我觉得要做到三点:一是境界要高。作为领导干部,提高精神境界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当"官"不为发财、为民不遗余力、办事不图回报、工作不讲私心作为基本要求,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制约;二是眼界要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为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开阔,能够登高望远,深谋远虑。要有战略眼光,把一方社会的发展始终置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不能囿于方寸;三是胸怀要宽。"将相头顶堪跑马,公侯肚里好撑船。"古今中外,凡是就成大事业者,多是心地坦荡,胸怀宽广之人。领导干部更应如此,要做一个胸怀宽广的领导。
  (三)常怀律己之心。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为清"。为政清廉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一斗;广厦万千,夜卧八尺。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在名利面前能否持有淡泊之心、超脱之怀,是判断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
  在新的时期里,要做到为政清廉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无欲则刚。古人曾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大祸,莫大于不知足。"人有七情六欲,领导也食人间烟火,但在个人欲望上一定要严加克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二是谨防防线。俗话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荣誉、金钱、利益、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千万不能动心,一定要谨慎对待"社交圈"和"生活圈",仔细算好"政治账"、"经济帐"、"社会帐"、"家庭帐",加强自我约束;三是要慎守坦途。人在逆境时,往往比较谨慎小心,因而也会平安无恙。而在顺境中,则容易麻痹,骄傲,出问题。愈是在个人成长、进步顺利之时,愈要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同时要做到三个自觉,首先自觉改造自己。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是定位。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目标追求,安全度过"功成"和"身退"两个危险区,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观方面,要正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其次自觉警醒自己,在权、钱、色面前,不伸手,不侥幸,勿忘司马迁的"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想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第三、有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善于"倒骑毛驴看人生,"想想"人家骑马我骑驴,细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时时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地位、报酬、个人地位方面知足长乐,而把精力放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事业中去。
  (四)常谋进取之道。"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在领导的岗位上,组织赋予你一定的权力,首先是交给你一定的责任。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边是腐败,一边是政绩,中间是平庸。作为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不仅是组织的要求,也是展示个人才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更是一份为人民负责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责任。所以一定要有所作为,不能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反而在其位谋私利,那就不仅是不作为的问题了,而是失职渎职、成为事业的蛀虫,最容易滋生腐败,到那时就是人格崩溃、自毁人生了。
  三、修炼人品与官德
  "器出于养,才出于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好的人品并非与生俱来,好的官德更需后天修炼。儒家崇尚内圣外王之道,在修身方面颇多训示。孔子强调"学"、"思"、"行";孟子提倡"养气"、"寡欲"、"反求诸己";《中庸》则要求做到"自明诚"、"慎独"。现代人要达到人品的优化,则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下真功夫。
  (一)学习。人莫不有长短。善于学习,就能假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不只是读书,更不是读死书,还包括实践,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的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与肝胆人处事,于无字处读书",不乏修炼之一道。书本知识要广泛涉猎,而又有所专;无字之书,就是书本以外的知识,还要做到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总结。"为官不学半个盗",可见后果严重。
  (二)修养。就是在道德、人格、习性等方面塑造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的要求。关于修养,儒家有"三戒"、"九思"之说。所谓"三戒"就是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所谓"九思"就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概括起来就是修养可归结为言和行两个方面。古人讲"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一个人如果把一言一行都和人格修养联系起来,就能真正做到克己自律、自强不息。
  (三)磨练。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检验自己、提高自己,是完善人品的关键,正所谓"铄金索坚贞,洗玉求明洁"。任何知识和道德在实践中的融合和贯通,都是一个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道理人人都懂,过程漫长而艰辛。有人怯阵,有人敷衍。持之以恒最可贵。
  品有等级,德有优劣。"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见识,乃有大文章"。人人都求上品,却不知上品来之不易。惟有自我努力刻苦磨练,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的人品,才是人生之要义,更是一名为官者的必修课。
  做人一辈子,做官一阵子。做一个好人,一个助人为乐、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是我们的基本追求,做个品格高尚的人是我们完成心灵塑造的终极目标。生活不是为了选择做官,但一个人一定要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品是官德的决定因素。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是好官必须首先是一个好人!也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做个好官,才是一个群众拥护、满意的官。我们允许庸庸碌碌之人存在,我们不苛求每个人都是雷锋,但我们不能允许做官之人有人格方面缺陷。做一个好官是做人的道德升华,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从做人到做官的过程中,道德品质必须保值升值,而不能降值贬值。人品决定官德,官德更提升人品。作为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在群众的眼里都是官,都是人民的公仆。所以要立定根本,先做人后做官,抱定宗旨,为人民办大事,不为自己谋大官。他这样做了,他就从一个普通人上升为一个大家都敬仰、崇尚的人,他的生命价值一定会提升,人生意义也会非同寻常。
  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众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最幸福的人。"我们都应该用这样的幸福观来打造自己的人品,塑造自己的人生,最终成为品行高尚、道德至极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