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变形计粉红豹卧底:[转载]与教育相关的九大滚烫心理学黄金定理(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2:26

与教育相关的九大滚烫心理学黄金定理

 

1.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由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 
 在此实验中,津巴多博士用科学的办法严格抽取了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有大学知识水平的年轻人。 随机组成了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结果那些看守会用灭火器喷射囚犯,不让犯人大小便,将犯人全裸锁在床腿上,体罚他们,关他们禁闭,让他们模拟动物交配。。。。。无休止的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虐待他们。而犯人则取笑看守,暴力发抗。随地大小便,直至精神崩溃。 
 在这个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品行端正的9名大学生只六天就被环境塑造成了冷酷无情的看守。 
 出人意外的是,当津巴多最后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类似生活中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情报;恐怖分子认为自己是为了民族解放,恐怖分子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也是道德英雄。  
 环境如此重要,好果子进入一堆烂果,只能烂掉,一杯牛奶倒入一桶臭水,只能臭掉。 
 现在问题孩子,严重暴力与攻击型的孩子,都发展到了幼儿园阶段了,为孩子创立一个稳定、安全、健康的伙伴圈是如此重要。 
 在当前初、高中校园里,班级情境真那个差,严重问题的孩子,暴力倾向的孩子竟然非常的引人注目,快成了很多学生心中的偶像与中心了。这些孩子常能在班里形成声势,使班里好多人变成“烂果子”,然后烂果子会慢慢的将整个班吞掉,对其它老实的孩子身心构成重大威胁,对教师的工作构成极大的干扰。这是当前学校教育极具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此问题基本无解,除非国家设立心理测试机构,在学生入学时将这些学生安排到特殊学校。 
 家长的修身也如此重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长,自身很多都有问题,容易成为烂果子吞掉孩子。 
 当前的社会也象烂果子,我们的老师天天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容易变成那些冷酷无情的 “看守.” 
 情境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喜欢爱和自由的就全部爱和自由的了。喜欢双语的就疯狂双语了。。。。。 
 不过嘛总盯着这些不好的地方也不太好吧。! 

2.焦点效应

指人类往往会将自己看成一切的中心。并直觉的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及突出程度。

比如,在一个较大型的会议现场,迟到者进入会场那一瞬间,他会以为很多人关注他,觉得非常尴尬,其实关注到他这个迟到者的人很少,比他想像的要少很多,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觉得有50%的人注意他的话,实际上连25%都不到。

又比如在别人宴会上成了那个唯一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人,当事人会感觉很多人正注意此事,从而脸红、尴尬,觉得非常难受。

教育上的类似案例:一位非常有名的家长或专家,在与很多家长孩子聚会的时候,恰恰他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而且还很不服他,此时这位名家长会感觉边上的人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会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及伤自尊心。―――――其实这个时候多数家长并不觉得有多奇怪,他只要将孩子带离现场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又如,今天我们这些父母,经常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带孩子出去玩时,常要求孩子自己步行,结果孩子走啊走,最后累了,走不动了,父母却一直不愿意抱孩子。这里的主因是:多数家长觉得,如果将孩子抱在怀里或是背着,其它很多家长会关注这件事。其实多数家长根本不太关注这事,家长这样想基本都是家长自己的面子在作怪。再说了,孩子身体累了,是真的走累了,而不是他不愿意走,尊重孩子身体上的需要也有很必要的吧。大不了抱一会儿或休息一会儿再走也好啊。

3.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了解自己,正因为如此,人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周围信息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系。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认为反映了他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鉴于此,现在很多的家长也以其它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其它人参加什么班,我孩子也参加什么班,其它孩子玩什么,我孩子也玩什么。。。。。。。。。。。。。。。天啊!

鉴于此,可以断定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早教书,基本没什么用,道理一段一段。一个比一个吓人,但看完后,啥也没了。最近看到的一本这样的书是《谁来教育父母》。

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关于什么射手座等什么星座什么性格的说法,这个当前社会上很流行呢。但却早就在实验室中被证明毫无道理的了。是巴纳姆效应的集中表现。^_^

脑中灵光一闪,啊!我写得这篇文章竟然也有这样的味道!!以后这样的文章不写了。

4边际效应

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有个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了你一笼包子,你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当你继续吃第二个第三个时,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来越小,直到你吃撑,越是后面的包子起的好作用越小,直到完全没有作用或负作用。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

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类似的,我们在给员工涨薪时,第一次涨薪 1K ,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1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天啊!,竟然涨了薪没有任何效果!!!这样涨当老板的快成穷光蛋啦!!!

回到教育上,很可能类似的事儿是,第一次表扬学生时很有效果,第二次有效果,第三次一点点效果,第四次。。。。。。。。。。。。再没效果了,再继续,学生只会对单一的表扬表示厌恶。因此一般的应对方法是,表扬的手段多样化,今天表扬他一下,明天拍拍他的肩膀,后天呢,再换一个,这样会好一些,因为不断的改变形式,每种形式对一个人来说里面的价值感与肯定感是不一样的。更好的办法则是不用多表扬,让学生去做一些事儿,在做成功时,他自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感,将他的学习欲变成内驱式的,将他对肯定的需要与价值感的需要变成内在的,而不再依赖于外在的环境。记得从简单点的起步。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生活里的实例:荣誉越多的科学家,将会得到更多的荣誉;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其作出的成绩往往很难得到承认。1973年这种现象被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教育上,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好与差的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对于一些教师眼中的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对另外一些学生仅因为分数不高,就长期处在被教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又如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机会多,发言机会愈多则能力愈强,能力愈强,则更受同学与老师器重,并取得领导地位,学习能力弱者反之,直至完全丧失学习兴趣,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两极分化。

消除学习中的 “马太效应”,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评价的公平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习过程,要讲究评价策略,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墨菲定律

美国一位叫墨菲的上尉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这同事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因为猪听不懂的可能性很大,并因此生气)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律”,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街上准备拦一辆车去赴一个时间紧迫的约会,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当你不需要租车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空车在你周围游弋,只待你的一扬手,车随时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个月前在浴室打碎镜子,尽管仔细检查和冲刷,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不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

墨菲定律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灾祸发生的概率虽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

这墨菲定律常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对我的安全教育。―――“你小心不要碰热水瓶。”结果我选择了“灾难性”后果,将热水瓶打破了。妈妈说:“你别玩火,小心新裤子烧破了”结果我使劲玩火,将新裤子烧了个大洞,哈哈!看!人都会选择灾难性后果。由此可以想到孩子的安全工作,不在于“你不要作XXX事”叫地响亮,而在于家长作好防护工作。

我们经常说,家长对孩子要诚实些,不要表里不一,按墨菲定律来看,你说谎与表里不一被孩子抓个正着的机会虽小,但早晚会被孩子抓住,从此孩子再不信你,这也是墨菲定律定律的一个方面――――会发生的事儿一定会发生。

这个墨菲定律定律还让人想起了90后孩子综合症,无数的社会各色人物对90后头痛无比,这个合墨菲定律里的“不要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任何想改变90后现状的偿试差不多都是这个样,90后也许只有在他们自己深入生活,体验了方方面面后也许才会有所改。不过基本不看好。


.通感效应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现象。

如听觉、视觉、文字的互相转化与渗透,因此培养孩子音乐、美术、文学方面天赋的家长不妨让孩子多接触其它门类的艺术,多接触大自然环境,这有利于孩子不同感觉的渗透与转移。这也有利于学习的触类旁通。这个从前曾写过长文,能在这里旁证一下,挺开心。

 

.猩猩实验

心理学和动物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时而奔跑嬉戏 ,时而耳鬓厮磨,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的“同类”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已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猩猩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面对学生,教师要投以友善态度,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友善姿态,学生那怕不以友善姿态回应教师,起码不会暴力回应,如果老师粗暴地对待学生,早晚学生会想出办法对付你。

教师还应注意班级风气建设,创立一个安全、稳定、风气良好的班级很重要,一个班的孩子如果攻击性强,风气不良,则会出现上面第一个效应―――路西法效应所描述的种种不良后果。

应给孩子创建一个相对稳定、安全、温馨家庭环境,还得想法为孩子创立相对稳定、安全、友好的伙伴圈,如此,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

暴力会打破一个人内心的平静,使这个人产生对另一个人暴力的行为,并不断蔓延。。。。形成暴力蝴蝶效应。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即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晕轮效应在教育上的一个经典现象是:孩子在出生时,父母看她的眼光是完美无缺的,然后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眼光更多地盯着孩子的缺点,并放大孩子的缺点,将孩子讲的一无是处,结果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多,因此作父母的要记着:永远用孩子刚出生时的眼光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