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献寿全集百度云:鱼病防治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34:50
发布时间:01/08/11 10:08:28
1、渔药主要有哪几类?
2、菊酯类杀虫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3、有机磷类杀虫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4、杀虫药及功能性水改在高低温季节使用的安全剂量是多少?
5、含氯消毒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6、液体消毒剂和改水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7、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哪些?
8、微生态制剂有哪几种?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那些作用?
9、既防病治病又增加鱼类体质的药物主要有哪些?
10、专用杀藻、杀青泥苔的产品主要有哪些?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1、如何巧妙利用中草药防治鱼病?
12、渔经水环的妙用。
13、13.常规养殖中低温时节(开春和越冬前)应如何选用杀虫剂和功能性水改?
14、为什么在鱼病防治工作中要强调防重于治?
15、清塘对防病有何作用?
16、苗种放养前,如何清除池塘中大量的青苔?
17、螺蚌对鱼类有哪些危害?
18、怎样判断鱼池水质是否有毒?
19、中毒泛塘的判断与解救 ?
20、为什么说养好鱼先要养好水?
21、怎样培肥水质?
22、什么叫“肥、活、嫩、爽”?怎样调节养鱼池水质?0
23、哪些药物不能混合使用?
24、为什么鱼池用过敌百虫后鱼不肯吃食?
25、在一天内什么时候用药最好?
26.用药时为什么要注意天气情况?
27、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有哪些?
28、“弄水病”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预防?
29、如何区别小瓜虫和孢子虫?
30、鲫鱼头部、鳃部、体侧及鳍条上长了许多米粒大小的黄色圆形物为何物?
31、如何防治草鱼鱼种阶段的鳃隐鞭虫病?
32、如何控制剑水蚤的危害?
33、使用硫酸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4、高温季节鱼池用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35、草鱼鱼苗头部发白是什么病?
36、鱼苗或夏花鱼种出现红头白嘴现象是什么病?
37、对常规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理化因子有哪些,如何消除?
38、草鱼使用过疫苗后是否终身不得病?
39、草鱼肝胆综合症如何防治?
40、鱼肌肉、鳍条和鳃盖发红是什么病?
41、鲫、鲢等鱼肛门红肿,鳍条基部和鳃盖,下颌、眼眶充血发红是什么病?
42、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时,为何要先杀虫后杀菌?
43、根据哪些情况可以确诊细菌性败血症?
44、鲤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发展成石蜡状肿块是什么病?
45、鲢、鳙尾部发白是什么病?
46、什么是白云病?怎样治疗?
47、草鱼、青鱼鳞片脱落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48、怎样区别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赤皮病、细菌性肠炎与病毒性肠炎?
49、青鱼身上长脓包是什么病?
50、鲢、鳙尾部或腹部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色印章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51、鲤鲫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是什么病?
52、草鱼等鱼类头部乌黑,鳃丝腐烂拖泥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53、草鱼、青鱼不吃食,体表无明显症状,仅肛门红肿是什么病?
54、草鱼为什么易患肠炎病?
55、草鱼烂鳃、肠炎、赤皮三病并发怎样治疗?
56、鱼呈苍白色、伴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继而腐烂是什么病?
57、鱼体表象裹了一层米粉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58、鱼患斜管虫病怎么办?
59、青鱼肠道前段特别粗大,肠内壁上有象花一样的许多白色小结节是什么病?
60、鲢狂游乱窜,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跳出水面是什么病?
61、病鱼皮肤布满白色小点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2、什么是车轮虫病?如何治?
63、鱼鳃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黏液增多并呈苍白色是什么病? 如何治?
64、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仔细看可发现小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65、鲢、鳙鱼种游动失常,眼球水晶体发混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66、鱼身上长了一块一块的 “白毛”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67.草鱼鱼种肠子前端膨胀象胃囊一样,并能看内有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68.鱼体腹部肿大,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腹部朝上侧着游泳,切开鱼腹可以看到体腔内充满了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69、常见危害鱼类的绦虫病还有哪些?
70、青鱼、草鱼肠道发炎,鱼体瘦,甚至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71、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如何区别?
72、鲤、鲫鳞片下有盘曲的红色寄生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73、鱼的前腹部肿大,肠道发炎,严重时肠管堵塞、穿孔,鱼体消瘦、发黑,离群靠边缓游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74、鲤、鲫的皮肤、鳃和口腔内寄生着许多褐绿色(长圆筒形,稍扁)或淡黄色、灰白色(长椭圆形,稍扁)的虫体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75、鲢、鳙焦躁不安,整天在水面上打转,鱼尾鳍上部露出水面,鳃丝末端发炎、肿胀、发白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76、鱼身上好象扎着很多针,看上去象披着蓑衣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7、鱼类身体消瘦发黑,体表及鳍上有许多小白点,病鱼常出现“浮头”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8、鱼身上有很多伤口、出血、病鱼急剧狂游、跳跃、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常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引起幼鱼大量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79、鱼体上寄生着星形虫体,虫体的第一颚足不断地绞绕扭转,虫体寄生部位发炎,血管扩张呈蛛网状,严重的引起溃烂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80.鲫鱼胸鳍基部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洞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81、鱼受伤了怎么办?
82、如何防止鱼类感冒或冻伤?
83、在哪些情况下易引起水体缺氧?
84、鱼苗身上和体内出现气泡,鱼失去游泳能力而浮在水面上,不久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85、草鱼、青鱼苗成群结队沿池边长时间狂游,由于体力消耗太大而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86、病鱼身体发黑、瘦弱、头大体小、背象刀刃、肋骨突出、活动迟钝,不久出现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87、鱼身体弯曲不直,有的鳃盖凹陷,有的嘴、鳍等部位出现畸形是什么病?
88、引起鱼类营养不良病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防治?
89、如何投喂药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90、什么是“白水”?如何调解?
91、什么是“黑水”?如何调解?
92、什么是“黄水”?如何调解?
93、什么是“红水”?如何调解?
94、什么是“蓝水”?如何治理?
95、池塘的不良底质如何改良?
96、“肥、活、嫩、爽”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97、如何判断池塘水的好坏?
98、如何调节改变“老水”?
99、如何有效地使用增氧机?
100、如何预防泛池?
101、使用渔用杀虫剂及功能性水改剂注意那些?
102、特种水产养殖品种对那些药品应特别注意?
103、使用渔用消毒剂应注意那些?
104、症状相似鱼病的识别
105、相似鱼病肉眼的鉴别
106、鱼病防治施药的几点体会
107、方法用尽,何故鱼病还是治不好?
108、鱼为什么厌食?
109、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问题
110、鱼病防治实例
1、渔药产品主要有哪几类?
公司共生产200多个各类产品,常用的产品为100个左右。按产品功能可分为:消毒及改水剂、功能性水改剂、杀虫剂、驱虫剂(内服,以往习惯放在内服药系列中)、西药抗菌剂(内服药)、中药抗菌剂(中西结合的复方剂也归于其中)、内服免疫与保健促长剂、水体营养调节剂、净水解毒剂、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其它产品(包括增氧剂、杀藻剂、水质分析盒)等十二类。这样分类使用不易用错,也易于用户掌握。
2、菊酯类杀虫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菊酯类杀虫剂有4.5%氯氰菊酯溶液、1%溴氰菊酯溶液、14%氰戊菊酯溶液三种。
菊酯类杀虫剂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
(1)水温低于20℃时慎用(或禁用)。
(2)虾、蟹等甲壳类禁用。鱼苗禁用(或慎用)。
(3)溶氧低、水质恶化、天气异常等情况禁用。
(4)水深超过2米,按2米计算用药量,并分两次泼洒,中间间隔为6~8小时。
(5)药物应充分溶解稀释,全池均匀泼洒。
(6)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
3、有机磷类杀虫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目前有机磷杀虫剂有精制敌百虫粉、辛硫磷溶液(兼有消毒作用)等二种。
有机磷类杀虫剂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
(1)虾、蟹、淡水白鲳、蚌等禁用。
(2)溶氧低、水质恶化、天气异常等情况禁用。
(3)水深超过2米,分两次泼洒,间隔时间为4~6小时。
(4)水质较瘦,透明度超过30cm时,按低量使用;苗种减半使用。
(5)药物应充分溶解稀释,全池均匀泼洒。
(6)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不能用金属容器溶解及泼洒药物。
4、杀虫药及功能性水改在高低温季节使用的安全剂量是多少?
通常我们讲的高温是指池塘水温在28℃以上;低温指在20℃以下。
品  名
低温(水质较清瘦、鱼体质较差)
高温(水质较肥)
1%溴氰菊酯溶液
5亩米/瓶
2.5~4亩米/瓶
4.5%氯氰菊酯溶液
5~8亩米/瓶
4~5亩米/瓶
14%氰戊菊酯溶液
禁     用
5~8亩米/瓶
阿威溶液
6~8亩米/瓶
4~6亩米/瓶
40%辛硫磷溶液
5~8亩米/瓶
3~5亩米/瓶
渔经水环
6~8亩米/瓶
4~6亩米/瓶
5、含氯消毒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含氯消毒剂有渔经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粉)、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粉24%、百消净(三氯异氰脲酸片)、漂白粉等。
含氯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
(1)溶氧低、水质恶化、天气异常等情况慎用。
(2)水质较瘦、透明度超过30cm时,用量酌减;苗种减半使用。
(3)药物应尽可能用较清洁的水充分溶解稀释,并贴近水面均匀泼洒。
(4)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不能用金属容器溶解及泼洒药物。
(5)渔经强氯精、百消净对无鳞鱼的溃烂、腐皮病慎用。片剂与颗粒剂直接抛洒入池,不必研细或溶化。
(6)二氧化氯溶解时应先放水,再将药物缓缓倒入水中,并边倒边搅拌;严禁先放药后放水溶解,以防爆炸伤人。
(7)二氧化氯的包装破损严禁贮运,勿与酸性、易燃物共贮混运,勿受潮。外袋破损时马上销毁。最好现购现用,切勿长期存放于生活场所(如休息室)。
(8)二氧化氯应现配现用,溶解后静置10~15分钟,待溶液变成深黄色后泼洒;泼洒时力求贴近水面,尽量避免大风天气泼洒。
(9)含氯消毒剂均有一定杀藻作用,用后注意增氧(开动增氧机)。
6、液体消毒剂和改水剂有哪几种?其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目前公司液体消毒剂和水改产品有聚碘(聚碘溶液10%)、碘辅3%、戊二醛溶液10%、苯扎溴铵溶液45%、渔经水本和渔经水吾等。
液体消毒剂和改水剂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
(1)溶氧低、水质恶化、天气异常等情况禁用,水质较清的瘦水塘慎用。
(2)勿用金属容器盛装;勿与强碱类物质混用。
(3)软体动物、鲑等冷水性鱼类慎用。
(4)对皮肤有刺激性,避免接触皮肤和粘膜。
(编者:聚碘和聚碘溶液刺激性小,最适合于虾蟹养殖池。碘辅用于养鱼池治疗效果极佳。)
7、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哪些?
目前公司水质改良产品主要有化学水质改良剂、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和肥水水质改良剂三类。其主要作用是增氧、净水、解毒、培肥(培植有益藻类)、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1)化学水质改良剂:
A、增氧剂:渔经高氧、颗粒氧;
B、净水解毒剂:水质保护解毒剂、水产用净水宝、驱氨净水宝、亚硝速净;
C、底改系列:底净活水宝、增氧型底净活水宝、靓水110、福底安、底净宝、百消净等。
(2)微生物水质改良剂:渔经可乐、养水专家、好水素、活力菌素等。
(3)水体营养调节剂:活嫩爽肥水素、活嫩爽Ⅱ型藻元素、富藻素Ⅰ型、活嫩水素等。
8、微生物制剂有哪几种?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那些作用?
目前公司微生物制剂有:渔经可乐、养水专家(高活性光合细菌)、好水素、活力菌素等。
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作用主要有:
(1)净化水质,分解消除污染物;
(2)参与养殖动物体内的微生态调节;
(3)防止动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积累;
(4)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
(5)促进动物生长。一是微生态制剂营养丰富,如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二是微生物产生的生理代谢物质,各种酶,能提高消化酶活性等。
9、既防病治病又能增强鱼类体质的产品?
目前公司既防病治病又增强鱼类体质的产品主要有:大蒜素、愈雪停、鱼用多维宝、水产多维、电解多维、保肝宁、食母生、开胃增食宝、败血宁、维生素C钠粉、利胃散、维鳝命、应激灵等。这些药物既防治疾病,又增强鱼类体质,可根据情况与其它产品(抗菌素、磺胺类、喹诺酮类、中草药等)配合使用,以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10、专用杀藻、杀青泥苔的产品主要有哪些?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公司专用杀藻、杀青泥苔的产品主要有蓝藻净、青苔净、健水乐和渔经高铜对青泥苔、水网藻、蓝绿藻等也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使用杀藻类药物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溶氧低、水质恶化、天气异常等情况严禁使用。
(2)使用后应及时开动增氧机增氧。
(3)水生动物育苗期和幼苗期及虾、蟹即将大量脱壳时或集中脱壳时慎用。
(4)瘦水塘,鱼苗塘,低硬度水适当减少用量。准确计算水体。如藻类过多,一次使用面积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5)勿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11、如何巧妙利用中草药防治鱼病?
(1)利用中草药药效稳定持久、无耐药性和大多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特点,配合饲料投喂量大,鱼类生长过快,容易出现肝胆负荷加重而引起肝胆疾病,早期内服中草药,可以有效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2)治疗疾病时,常将中草药与其它药物(如西药)配合使用,可增加治疗效果。
(3)在投喂麦子、玉米、蚕豆等粗饲料时,可以将中草药与这些粗饲料一同浸泡后投喂。此法使用简便,预防效果好,尤其是在虾蟹养殖中常用。此法关键点是:浸泡时放水要适宜,做到粗饲料泡胀而水吸干,保证药汁全部吸进粗饲料而避免药物浪费,要避光,时间不要过长。
(4)将中草药用温水浸泡后连液带渣全池泼洒,此法安全有效,但成本稍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2、渔经水环有何妙用?
渔经水环主要是用于水体中杀灭指环虫、三代虫等单殖吸虫,防治单殖吸虫病。其对贝类、蚌类、螺类等软体动物也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因此贝类、蚌类、螺类等养殖水体严禁使用。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在常规养殖水体中用于杀灭贝类、蚌类、螺类等软体动物而不危害鱼类,这种情况常在苗种养殖过程中螺蛳过多时使用。
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耐药性,可采取全池泼洒后再在食场泼浇的办法。
13、常规养殖中低温时节(开春和越冬前)应如何选用杀虫剂和功能性水改?
目前公司生产的B灭1号、阿威溶液二种产品在低温时杀虫防虫比较安全,它们均可与健水乐配合使用,效果优于“老三篇”(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
使用时应注意:
(1)因水温较低、水质较清瘦,用量计算要准确。
(2)药物要充分溶解稀释,全池均匀泼洒。
(3)B灭1号在养虾、蟹、蚌及淡水白鲳等池塘禁用。
(4)禁与碱性药物混用,不能用金属容器溶解及泼洒药物。
(5)水深超过2m,分二次泼洒,间隔6小时。
14、为什么在鱼病防治工作中要强调防重于治?
在鱼病防治工作中,应始终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避免和减少因鱼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1)发病后不仅要死鱼(直接损失),而且还将影响鱼类生长(间接损失);及时预防则可最大限度地避免;
(2)“无病先防”的意义在于综合防治,即改善池塘环境、科学投饲,增强鱼的体质和抗病力,同时也就促进了鱼类的生长;
(3)“有病早治”的道理就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对症下药,病情轻,易于治疗,用药就少,不仅花钱少,而且对鱼生长的影响也小。
鱼不象禽、畜生活在陆地上,得病后容易观察,治疗时可以采用注射或口灌等强行方式。鱼生活在水中,其活动行为不易被觉察,一旦患病,只能抽样检查,而患病鱼往往食欲减退或不吃食,即使是特效药物也难以进入体内,这些都给及时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难度。口服药物只能在鱼体丧失食欲之前进行;药物注射对鱼苗、鱼种根本无法实施;水体用药只能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对体内病原体无济于事,而且体外用药只适合于小面积的鱼塘,对大面积的鱼塘、湖泊、水库养鱼而言就很困难。实际上有些病原体(特别是致病细菌和病毒)一旦感染鱼体后,因其已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一般用药是很难使其康复的,用药进行治疗的目的就是防止水体中健康鱼体不再被感染,其实这也是一种预防措施。由此可见预防在鱼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在鱼病的预防中应通过彻底清塘等消灭传染病的来源、加强水质管理和投食管理,尽可能切断传染和侵袭的途径,以提高鱼体的抗病力,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15、清塘对防病有何作用?
鱼塘经过一年或多年的养殖之后,底质往往沉积大量的残饵、死鱼和动植物尸体,各种有害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潜伏于淤泥中,尤其是孢囊的大量沉积。投放鱼种、鱼苗后,一旦气温回升,这些病原菌和寄生虫就会大量繁殖,并感染鱼体,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而水体中大量腐殖质的迅速分解,不仅产生有害气体,如甲烷、硫化氢等,且水中溶氧被大量消耗,这样极容易造成泛塘的危险,给池塘养殖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
清塘主要包括除野消毒、清理塘泥、清除杂草、修整池埂等,通过清塘可以清除池塘中潜伏的大部分细菌、寄生虫、敌害等,还可杀灭螺、蚌等,切断病原菌传播路线。同时通过曝晒塘底,有利于清除有害化学物质而使底质得到了改良,由此可见,清塘对鱼病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6、苗种放养前,如何清除青苔?
青苔特别喜欢生长在浅水处,早期象毛发一样附生在池底,生长旺盛时能布满全池,衰老时成黄绿色漂浮在水面。青苔因消耗池中大量养分,而影响浮游生物繁殖,鱼苗因缺乏天然饵料,生长迟缓;而且鱼苗窜入网般的青苔中被全身缠住而致死,清除池塘中青苔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交换池水,改变水体pH值和水质,再用健水乐化水全池泼洒; 另外也可加大施肥量,培肥水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按水体总面积使用富藻素I号,亩用量2kg,选择晴天上午,化水后泼洒在无水草或无青泥苔处)。清除青苔后,注意防止其腐败物恶化水质,应施用高氧或颗粒氧。
17、螺蚌对鱼类有哪些危害?
(1)争夺食料:池塘中的螺喜食豆浆和豆饼的碎粒,而蚌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料。螺、蚌在池塘中大量繁殖时,浮游生物量明显减少,池水很快变清,严重影响鱼苗鱼种的生长发育;
(2)同时还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
(3)有些螺蚌还是致病菌和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如螺就是复口吸虫和血居吸虫等的中间寄主,这些寄生虫通过中间寄主后可侵入鱼体致病,对鱼体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没有中间寄主的存在,这些寄生虫就会自动消失。所以在养殖过程必须消灭螺蚌。
灭螺蚌的方法:清塘时使用清塘剂可以彻底消灭螺蚌;在养殖过程中,可使用渔经水环,用量为100~150ml/亩·米,亦可套养部分青鱼。
18、怎样判断鱼池水中是否有毒?
在养殖过程中,池塘鱼类死亡有时不知是因病还是因水质有毒致死的,那么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试水。先将网箱放入死鱼池塘中或在木桶中装入死鱼池塘的水,再取若干尾健康鱼(最好选择与该池的死亡鱼种类相同大小相差不大的鱼)放入其中,连续观察一段时间,鱼体是否有急剧中毒或死亡现象,如果有则说明水质有毒,反之则是鱼病。
在池塘养殖中,如果池鱼因病死亡,则死鱼数量是先少后多,再逐渐减少,呈抛物线规律,死鱼的种类也是特定的几种,并会表现出特别的症状;而中毒死亡往往是几小时内大量死亡,1~2天内全部死亡,死亡种类没有严格的区分,其症状主要是出血或体表黏液显著增多,体色发白,鳃丝鲜红或发紫,但鳃丝比较完整。
19、中毒泛塘的判断与解救
一、从发生的时间判断。中毒死鱼,在白天、夜晚都可发生。一般无季节、天气之分,与池塘水质肥瘦、塘鱼放养密度关系不大。多与厂矿排污或是农田施药时在池塘中清洗施药器械;以及防病治病时用药过量或施用方法不当;个别不法分子投毒偷鱼等有关。泛塘则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季节,特别是连续的低气压闷热天气、连绵阴雨天气和雷阵雨天气,最易发生泛塘事故,并多发生在半夜到凌晨这段时间内,且池塘水质越肥、鱼越密则泛塘的可能性越大、泛塘程度越严重。
二、从塘鱼的表现判断。发生塘鱼中毒时,鱼类浮头现象一般不大明显,其症状表现也因毒物的不同而异:有的表现为行动迟缓、麻痹、体色慢慢变黑,丧失活动能力而死。而泛塘表现为塘鱼严重缺氧浮头,分散于池塘各处,口一张一合,直接从水面空气中吸收氧气。严重时在浅水处浮头的银鲴、鲂鳊等,浮头后便肚皮慢慢上翻,又挣扎着保持平衡,如此反复几次便肚皮朝上而死。
三、从死鱼的种类上判断。塘鱼中毒死亡一般不分种类与大小,连底层鱼如鲤、鲫,甚至泥鳅等都会死亡,严重的全塘鱼死光。泛塘死鱼以银鲴、鳊、鲂、鲢、鳙等较常见,其它种类较少死亡,鲤、鲫一般不易死亡。
四、解救措施。以上两种原因引起的死鱼,只要发现及时,均可解救。发生泛塘的急救措施是及时大量冲注新水和开机增氧,水源加注不便又没有增氧机的池塘可施用高氧进行增氧。塘鱼中毒的急救措施是,凡水源条件好的池塘,应立即大量冲注新水,放出池中老水,连排连灌,直到池鱼恢复平静。水源困难的池塘,应立即拉网捕鱼,将鱼迅速转移到无毒的池塘或水沟、网箱中暂养,等原池塘的毒水处理妥当后再放回原池塘。对甲胺磷、辛硫磷、除虫菊酯类等农药引起的中毒,可采用泼洒生石灰浆的办法缓解毒性,一般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对重金属、含氯制剂等引起的药害,采用泼洒水质保护解毒剂的办法进行解毒作用,每亩水面泼洒500~1000克。
20、为什么说养好鱼先要养好水?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水质不仅有利于鱼类的生长,而且能避免或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
水质的好坏可以根据水体的pH值(酸碱度)、溶氧量、有机物耗氧量、浮游生物量、透明度等指标来衡量。
(1)如pH值过低可使鱼类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缺氧症,鱼类生长受到抑制或患病,如嗜酸卵甲藻引起的打粉病就是池水呈酸性造成的;pH值过高会腐蚀鱼体的鳃组织,影响鱼体呼吸;鱼类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是6.5~9.5,最佳为7.0~8.5。水体中的溶氧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2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
(2)浮游生物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好坏,浮游生物一方面直接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饵料,另一方面直接反映出池塘水体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的状态,浮游生物量少,水体自净功能差;浮游生物量多,又形成高有机负荷,水质极易恶化。所以,追求水质的“肥、活、嫩、爽”是很有道理的。
(3)工业及生活废水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可引发鱼类致畸等疾病,直接威胁着鱼类的生存。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可以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鱼体正常的生长,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所以,养鱼必须先养水,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池中更显突出。
21、怎样培肥水质?
主要是培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水产养殖动物提供天然饵料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水质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存活,培肥水质的主要手段是施肥。
养殖水体所使用的肥料有三种,即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
(1)有机肥包括人粪尿、家畜粪尿、家禽粪尿、堆肥、沤肥、绿肥以及生活污水等。有机肥分解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易发细菌病,现已很少使用;
(2)无机肥即化学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其见效快但维持时间短。
(3)生物肥是经过发酵的有机肥,肥效快而持久,并富含多肽、氨基酸、有益菌及多种酶类物质等,已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业。
因各水体的基础条件和养殖类型不一致,而肥料的种类、肥效也不尽相同,所以施放量可以灵活掌握,一般来讲,春季施有机肥作为基肥,施肥量可以适当加大,使池水在四五月份也能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当气温逐渐升高时,鱼类的活动和摄食能力也逐步加强,可以采用追肥的措施,追肥应以无机肥与富藻素I型或活嫩爽藻类肥水素交替使用,保持水体的透明度在25~35厘米之间,追肥时一定要遵循“少施、勤施”的原则。池底种青培水池,淹水时池底的青草不宜留得过多(一般为1/3以下),淹没速度亦不宜太快,否则会引起池塘缺氧泛池。
22、什么叫“肥、活、嫩、爽”?怎样调节养鱼池水质?
“肥”指池水中有丰富的饵料生物,数量大,一般透明度为15~30厘米;
“活”指池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多,且有几种均已形成优势种群,由于生态习性的不同,早晨、中午、晚上相继上、下移动,一天中水色有变化;
“嫩”指池水中的主要浮游生物均处于年轻态,这些种群刚发展起来不久。肉眼看水的颜色很鲜亮;
“爽”指池塘表面无浮膜(油膜)、水层中无悬浮颗粒、池底无气泡泛起、水质无混浊。
良好的养殖水体要求水色以绿藻、隐藻、硅藻等优势藻类形成的绿色、黄色或黄褐色为主,透明度控制在25~35厘米。在养殖过程中,因水生动物的摄食、排泄以及人工施肥、施药等,而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往往使水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不断调节水质,为水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水质的调节包括多方面的指标,如透明度、酸碱度(pH值)、溶氧量、有机物耗氧量、碱度、硬度,以及硫化氢、氨氮、亚硝酸氨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养殖要求、水质要求进行适宜调节,如水体透明度过大,要施用富藻素或活嫩爽藻类肥水素;透明度过小,可以施用二氧化氯100~200g/亩•米或30%渔经强氯精300g/亩•米,或加注新水。pH值过低,可以适当施用生石灰;溶氧量低,可以施用高氧或开动增氧机或培肥水质增加自身造氧能力;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含量过高可用底净活水宝、水质保护解毒剂、驱氨净水宝全池泼洒等。在进行综合水体调节时,用渔经可乐1~1.5L/亩·米、好水素500~1000g/亩·米、活力菌素200~250g/亩·米等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前提下,适宜的换水是较为实用和有效的办法。
23、哪些药物不能混合使用?
在鱼病防治时,使用单一的药物不能达到防治效果时,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能混合使用,有些药物混用后其作用因相互协同而加强,称为协同作用;但有些药物混用后其作用因互相抵消而减弱,称为拮抗作用。
两种药物混合使用产生拮抗作用的在鱼病防治过程中不能使用,如:
(1)漂白粉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
(2)硫酸铜不能与氨溶液、碱性溶液、鞣酸及其制剂混用;
(3)敌百虫不能与碱性药物、阿托品等混用;
(4)高锰酸钾不能与有机物(如甘油、酒精、鞣酸等)、氨及其制剂等混用;
(5)福尔马林不能与漂白粉、高锰酸钾、甲基蓝等氧化性药物混用;
(6)磺胺类药物不能与酸性液体、生物碱液体、碳酸镁类、含硫化物、苯胺类药物混用等等。
因此,在使用药物防治鱼病时不要随意将两种药物混用。
24、为什么鱼池用过敌百虫后鱼不肯吃食?
敌百虫是一种农药,最初应用于防治鱼类寄生虫疾病时的浓度为每立方米0.1克,但长期不断使用后,寄生虫对其产生了耐药性,使用浓度已经达到每立方米0.7~1.0克。敌百虫属于有机磷杀虫剂,其毒性与水温成正比、与pH值成正比,在碱性条件下转变为敌敌畏,毒性增加l0倍,其作用机理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在突触处积累,从而抑制神经传导,导致生物功能紊乱而死亡,因此敌百虫是一种神经毒剂。同时敌百虫也属于强胃毒灭虫药,其触杀功能颇弱,用药后一般仅起到击昏虫体,使之麻痹,尤其对甲壳类寄生虫如中华鳋、锚头鳋为甚。池塘用过敌百虫后,虽然此浓度不会致死鱼类,但由于水体中的部分药物通过鱼体呼吸、摄食等生理活动进入鱼体,然后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神经系统,从而麻醉鱼类神经,使鱼类对投饵反应减弱;药物进入肠胃,致使肠胃麻醉,消化功能减弱,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使鱼厌食。水产养殖中不宜长期使用敌百虫。
目前一批新的杀虫药及功能水改产品如B灭1号、B灭2号、阿威溶液、氯氰菊酯溶液、辛硫磷溶液、氰戊菊酯溶液、溴氰菊酯溶液等已逐渐成为敌百虫的最优替代产品。
25、在一天内什么时候用药最好?
在一天内,晴天上午9:O0~10:O0时(夏季为8:O0~9:O0时)为最佳用药时间(指泼洒用药)。此时,鱼体处于一种较为安全的环境中,水体中的溶氧充足,并呈逐渐上升趋势,水温相对较低,药物毒性较小。因此,这段时间用药比较安全。
具体来说,一般氧化型消毒杀菌药和部分杀虫药(如硫酸铜等)对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一定的杀灭能力,阴天易造成水体缺氧,甚至引起鱼类浮头,而硫酸铜等药物的毒性往往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其毒性越大。因此,在一天中,应尽可能选择最佳时间用药。
当然,并不是所有药物都在这段时间使用最好,如高锰酸钾、福尔马林、二氧化氯等,这些药物则要求在阳光较弱的环境下使用较好,如傍晚前后或清晨,但应随时注意增氧和加换新水。如果缺乏用药知识,就应问清楚后再用!
26、用药时为什么要注意天气情况?
药物主要是用来杀灭病原体达到防治鱼类疾病的目的,但药物(主要指外用药物)进入水体后,在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时,往往同时也杀灭了水体中的一些浮游生物,使水体的光合作用减弱,同时杀死的浮游植物发酵会耗氧;而药物在分解或溶解过程中,也会使水体的各项水化指标有所改变,暂时打破了水体现有的平衡;再加上药物本身对鱼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使鱼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下来适应新的环境。在天气状况不佳时(如阴雨天气),水体中的光合作用不强、溶氧量较低,水体本身的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而此时用药,特别对水体破坏作用大、对鱼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水体中的作用时间也较长,往往会造成鱼类缺氧或中毒死亡。这样不仅起不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反而会造成更大损失,所以选择晴好天气用药较好。当然,如二氧化氯、水质保护解毒剂、颗粒氧等因具有改良水质的作用,可不受天气情况的制约。
27、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有哪些?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具体表现为:(1)体内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沿鱼体内的腔、管以及内部器官移行,使腔管破裂、组织损伤及脏器发生病理变化。(2)虫体的固着对鱼体表和体内器官造成刺激和创伤。(3)鳃部寄生虫的大量聚集影响鱼体呼吸,致使鱼类因窒息死亡。(4)虫体在鱼体内大量聚集时,引起腔、管的堵塞与破裂和组织萎缩,造成营养不良。(5)寄生虫释放的毒素、代谢产物及腺体分泌物毒害鱼体,严重时致死鱼类。(6)寄生虫给鱼体造成的机械创伤,为其它病原体的侵入打开方便之门,从而形成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造成大量死亡。(7)掠夺鱼体血液和其它组织及器官中的营养,使鱼体瘦弱。因此,在鱼病防治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杀灭寄生虫。
28、“弄水病”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预防?
“弄水病”是由甲壳类寄生虫(如中华鳋、锚头鳋等)和蠕虫类寄生虫(如吸虫类、绦虫类等)寄生于鱼体表或体内引起。水质清瘦或过于老化,水体中桡足类和寡毛类的水生动物过多(如剑水蚤、颤蚓等)的鱼池容易流行此病。此病主要流行季节为4~9月,主要危害草鱼、鲢、鳊等;患病鱼往往表现为摄食不旺或不摄食、鱼群成团、水中狂游,特别是傍晚前后,往往见到鱼池中无风起浪、见浪不见鱼等现象。
预防该病的发生,应保持水质良好,彻底杀灭水体中的剑水蚤、颤蚓等中间寄主。发病后,在6月份前可使用B灭1号150~200g/亩•米或1%溴氰菊酯溶液20~25ml/亩·米,6月份后可使用B灭2号150~200g/亩•米、14%氰戊菊酯溶液15~20ml/亩•米或4.5%氯氰菊酯溶液20~25ml/亩•米,施药后一般1~2天弄水现象即消失,鱼体食欲增强;鱼、虾、蟹混养池则用阿威溶液15~20ml/亩·米。
29、如何区别小瓜虫和孢子虫?
小瓜虫与孢子虫胞囊寄生在鱼体表时都是表现为“白点”症状,但通过显微镜可发现:小瓜虫体内有一马蹄形大核,且虫体作缓慢转动;孢子虫胞囊内有许多微小的孢子虫,不作运动。
肉眼区别法:(1)小瓜虫白点呈球形,大小一致,比油菜籽略小,而孢子虫白点的形态不太规则,较小瓜虫要大,大小区别较显著;(2)取一玻片,滴少许盐水,取几粒白点排成三角形,观察片刻,图形改变者为小瓜虫,反之为孢子虫;(3)患小瓜虫的病鱼体表黏液较多,而孢子虫病鱼的体表黏液较为正常;(4)小瓜虫一般全身均有寄生,且以体侧较多,而孢子虫一般多见于背部、头部、鳃部、尾鳍等。
30、鲫鱼头部、鳃部、体侧及鳍条上长了许多米粒大小的黄色圆形物为何物?
鲫鱼头部、鳃部、体侧及鳍条上的米粒大小的黄色圆形物为圆形碘泡虫,属于粘孢子虫的一种,主要危害鲫、鲤,圆形碘泡虫寄生在鱼体的头部及鳍条上,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胞囊,每个胞囊都有寄主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且这些肉眼可见的大胞囊都是由许多个小胞囊融合而成。圆形碘泡虫寄生于鱼体后,一般不会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影响鱼体正常生长和商品价值。该病主要在秋季8~9月份危害鲫鱼种,在部分地区亦可危害鲫成鱼。盐碱池易流行此病,同时,近几年该病的大量发生也与品质退化有关。
由于圆形碘泡虫外有一层结缔组织膜包围,因此,一般的外用杀虫药物很难杀死碘泡虫,但采用百部贯众散+地克珠利预混剂内服l~2个疗程后,虫体即自动脱落,效果较明显。
31、如何防治草鱼鱼种阶段的鳃隐鞭虫病?
草鱼的鳃隐鞭虫病是由鳃隐鞭虫寄生于草鱼鳃部引起的,该病在我国的危害较大,主要危害苗种,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主要流行于5~10月。草鱼被感染的早期,没有明显变化;当病情严重时,病鱼游动缓慢,吃食减少,直至不吃食,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病鱼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死。此病可以通过显微镜确诊。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鳃隐鞭虫大小与红细胞差不多,不过细胞是按同一方向流动,而鳃隐鞭虫的运动方向并不一致。草鱼鳃隐鞭虫主要危害当年草鱼鱼种,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应注意及时治疗,可选用硫酸锌粉或健水乐全池遍洒,健水乐用量为每亩每米水体350~400克。
32、如何控制剑水蚤的危害?
剑水蚤属桡足类,是一种较大的浮游动物,肉眼可见,一般水体老化时,可大量繁殖,并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杀灭剑水蚤可在清晨用4.5%氯氰菊酯溶液(也可用阿威溶液)15~25ml/亩•米沿池边一米远泼洒。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剑水蚤对受精卵及小鱼苗危害极大,因此孵化用水一定要消毒,使用时,应采取过滤措施。
33、使用硫酸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硫酸铜溶于水后游离的铜离子能破坏虫体内的氧化还原酶系统的活性,阻碍虫体的代谢或使虫体的蛋白质结合成蛋白盐,目前已成为广大渔民常用杀虫、除藻药物。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杀虫治病的效果,反而影响鱼体生长,甚至引起中毒死亡。因此,在使用硫酸铜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硫酸铜的毒性与水温成正比,因此一般应在晴天上午使用效果较好,依水温相对减少用量;
(2)硫酸铜的用量与水体肥度、有机物和悬浮物含量、盐度、pH值成正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视池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用量;
(3)水体呈碱性时慎用硫酸铜,以免形成氧化铜毒死鱼类;
(4)硫酸铜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毒性较大(尤其对鱼苗),因此在使用时应准确计算用量;
(5)溶解时勿用金属器皿,勿用60℃以上的水,以防失去药效,投药后应充分增氧,防止死亡藻类消耗氧气,影响水质,导致泛塘;
(6)硫酸铜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造血功能、摄食与生长等)和残留积累作用,故不能经常使用;
(7)治疗小瓜虫病、打粉病时切忌使用硫酸铜。
硫酸铜中毒主要是引起鱼类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肝、肾坏死,破坏造血组织,一旦发生硫酸铜中毒现象应及时加换新水,并全池泼洒水质保护解毒剂。
健水乐的主要成份为硫酸铜,使用时,可参照硫酸铜的注意事项。
34、高温季节鱼池用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高温季节,水温较高、水质变化快,鱼病经常发生,用药较为频繁,且天气变化频繁,因施药引起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在施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当鱼池平均水深不到l米,水温在30℃以上时,慎用全池泼洒的方法施药。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药物在水体中的反应速度很快,药物毒性较大;否则,容易引起死鱼。
(2)在进行全池泼洒时,要准确计算水体,用药浓度要按常规用药的下限或减半使用较为安全,用药后,应在24小时内有人看管池塘,如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加换新水抢救。
(3)鱼在浮头或刚浮头结束时,不应全池泼洒用药。
(4)药物要充分溶解后才能全池泼洒。
(5)施药时要从上风向下风泼洒,增加均匀度。
(6)施药时间应避开中午阳光直射,宜在上午9﹕00~10﹕00时或傍晚进行。
35、草鱼鱼苗头部发白是什么病?
草鱼鱼苗头部发白一般是由细菌引起的白头白嘴病,该病通过接触感染,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鳙、鲤等鱼苗和夏花鱼种。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一日之间能造成数千上万的夏花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发病原因与水质不良、病原体大量滋生、密度过大、缺乏足够的适口饲料以及鱼体抵抗力降低等因素有关,病鱼从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口周围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在池边观察在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症状。病鱼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飘游在下风近岸水面,不久即死。使用3%碘辅80~100g/亩•米或10%二氧化氯100~200g亩•米全池遍洒,连续二次即可治疗此病,同时适时降低密度、加强投饲管理和水质管理可迅速控制此病。另外在苗种下池前注意清除池塘周边的石块、杂草等也可减少该病发生。
36、鱼苗或夏花鱼种出现红头白嘴现象是什么病?
这是钩介幼虫病,又叫红头白嘴病。由钩介幼虫的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上引起的疾病。钩介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后,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较大的鱼体鳃丝上或鳍条上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影响不大,但如果钩介幼虫寄生在鱼苗或夏花鱼种的嘴角、口唇或口腔内,会使其丧失摄食能力而饿死。如寄生在鳃上则会妨碍鱼呼吸,引起鱼窒息死亡。这种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主要危害草鱼、青鱼。
防治方法:
(1)每亩用40~50公斤茶饼清塘,以杀灭蚌类。
(2)鱼苗及夏花培育池中不能混养蚌,进水须经过过滤,以免钩介幼虫随水流进入池内。
(3)渔经水环100~150 ml/亩•米,全池泼洒。
37、对常规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理化因子有哪些,如何消除?
随着精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多年池底淤泥的积聚,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水体中往往会产生亚硝酸盐和有毒氨的超标,甚至产生对鱼类剧毒的硫化氢等气体,直接毒害养殖鱼类。上述有毒物质在水体中的允许浓度为:亚硝酸盐≤0.02mg/L,有毒氨≤0.02mg/L,硫化氢不允许在水体存在。出现水质恶化时,使用底净活水宝2㎏~2.5㎏/亩•米或好水素500g~1000g /亩•米或活力菌素150g~250g /亩•米或颗粒氧200g化水全池泼洒,可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还可澄清水质增加溶氧并促进饵料生物的繁殖。
38、草鱼使用过疫苗后是否终身不得病?
不是的。草鱼使用过疫苗后,可以使健康草鱼被动获得免疫力,其免疫期为l4个月,也就是说草鱼使用过疫苗后的14个月内可以不发或少发草鱼病毒性出毛病,14个月之后,也有可能发病,但发病机率较小。而从养殖规律来讲,l4个月可以将鱼苗培育成鱼种,或将鱼种培育成商品鱼。草鱼疫苗只能预防草鱼常见的病毒性出血病,对其它疾病没有预防作用,因此使用疫苗后,还是应加强水质管理和寄生虫等疾病的防治,特别是原生动物类寄生虫病,这些寄生虫大量寄生时,对鳃部组织破坏严重,容易被细菌感染,引起烂鳃病。
39、草鱼肝胆综合症如何防治?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变化,摄食后出现窜游或痉挛,肝脏颜色略淡,轻微贫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体色逐渐变得晦暗,胸腹部、眼眶、鳃盖、鳍基充血;尤其尾鳍基部充分明显,眼球突出并伴有血丝:解剖观察,病鱼体腔内脂肪大量积累,肝脏不同程度的肿大,颜色变为白色、黄色、土黄色、褐色或局部变成绿色,肝脏失去光泽,质脆、轻压易碎;胆囊明显肿大,胆汁充盈,胆汁颜色变为深绿、黑绿或黄色。病鱼常伴有肠炎,烂鳃等症状。
危害:肝胆综合症多发于主养草鱼的精养高产塘,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成鱼,鲤偶有发生。从4月底开始引起草鱼死亡,同一发病塘鱼类死亡无明显高峰期,但病程较长,且重复发病率高;存塘成鱼和大规格鱼种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小规格鱼种。
防治:适当的放养密度;鱼种放养前严格清塘消毒并清除过多淤泥;青饲料和颗粒饲料搭配投喂;平时注意添加保肝利胆及维生素C等免疫增强剂。
以下是有并发症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案可供参考:
(1)发现因该病引起草鱼死亡后,发病塘立即减食1/3~1/2,更换饲料10~15天,并在饲料中添加保肝宁、板蓝根大黄散、愈雪停,每天1次,连喂7天为一疗程,重病池10天后再喂一个疗程。
(2)全池泼洒0.3克/米3二氧化氯或聚碘溶液和500克/亩愈雪停。
(3)重病池换水1/2或更多,换水时注意池水温差不超过3℃,以免造成鱼类应激反应,引起更多的死亡。
(4) 减食、投喂药饵、泼洒药物同步进行,泼药2天后换水;发病池停止死鱼后逐步恢复投饵量。
40、鱼肌肉、鳍条和鳃盖发红是什么病?
这是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在草鱼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以下症状:①剥去鱼体表皮,可见肌肉点状出血,或全身肌肉充血呈鲜红色,对着太阳光看时尤为明显。与此同时,鳃瓣失血变白,这种症状一般在较小(体长7~10厘米)的草鱼种中常见。②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眼眶等明显充血,但体表充血不明显,这种症状一般在较大(13厘米以上)的草鱼种中常见。③鱼的肠道全部或部分呈鲜红色,但体表和肌肉症状不明显。这三种症状分别为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出血病。三种类型症状有时也混杂出现。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危害草鱼种要比成鱼大,青鱼也有发病。该病是鱼种培育阶段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的病毒性鱼病,从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往往造成大批草鱼死亡。每年6~9月,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随之消失。
【防治方法】对发病的草鱼,目前尚无很好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下列任一措施,有一定疗效。
预防: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草鱼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泡或注射。
(3)加强饲养管理,适当稀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
外用治疗:
(1)用二氧化氯(125g/亩·米)+愈雪停(250g/亩·米)全池泼洒;
(2)病情较重,第二天用10%聚碘溶液(250ml/亩·米)或用3%碘辅(100ml/亩·米)一次。
内服治疗:
(1)按鱼5%投饲量计,用5%硫氰酸红霉素100g+鱼用多维宝100g拌40公斤饲料,一日2次,连用3~5天。
(2)按鱼5%投饲量计,用5%恩诺沙星100g+板蓝根大黄散250g拌40公斤饲料,一日2次,连用3~5天。
41、鲫、鲢等鱼肛门红肿,鳍条基部和鳃盖,下颌、眼眶充血发红是什么病?
这是细菌性败血症,渔民俗称暴发性出血病。对发病的鲫、鲢等病鱼仔细观察会发现。病鱼离群狂游、暴躁不安,鱼腹部或体侧有点状或块状充血,腹部肌肉充血,鳍盖、鳍基、下颌、眼眶充血,鳃丝发白,肛门红肿外突,腹腔有腹水,肠道内有少量食物或无食物,肠壁薄而透明,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红。
此病主要危害鲫、鲢、鲤、鳙、鳊,鲮等也感染此病。该病可使鱼类在3~4天内出现大批死亡。2月底至11月均有发病,以5月下旬至9月为甚。
防治方法:
预防:
(1) 老鱼塘必须清淤,曝晒数天,放养前7~10天带水10cm,施用漂白粉(10kg/亩·米)彻底清塘消毒。
(2)选择健壮活泼、无病无伤的鱼种,放养前鲤、鲫用10~20ppm的聚碘溶液浸洗10~15分钟。
(3)第一年发病的鱼池,第二年养殖时每20天杀虫消毒一次,用B灭1号或B灭2号150g/亩·米,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
(4) 内服:大蒜素100克+败血宁250克拌料80斤,每疗程连服3~5天。
治疗:
(1)该鱼病发生后,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或死鱼情况)选用不同的配方。尽快调控好水质,第一天用B灭1号或B灭2号150g/亩·米+渔经高铜70ml/亩·米,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渔经强氯精(250g/亩·米)+愈雪停(250g/亩·米)全池泼洒。
(2) 第二天同时开始内服败血宁250g+恩诺沙星粉250克拌80斤料,关键是使鱼能尽早吃到药物。由于药饵在水中散失较大,实际用量应先加大2倍使用,以后逐渐降低至常规用量,服药3~5天为一疗程。
(3) 隔离发病水体,妥善处理死鱼、不乱丢弃,渔具专用并消毒,以免相互传染。
经过7~10天的治疗,该鱼病基本可以治愈。发病期间或刚治愈后,最好停止半月以上的拉网捕鱼、避免大量换水和大量施肥,减少对鱼的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鱼病复发。
42、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时,为何要先杀虫后杀菌?
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该致病菌在任何养殖水体中都存在。在鱼体抵抗力较强时,一般不发病,但在环境条件恶化时,寄生虫往往大量繁殖,破坏鱼体体表及其它器官组织,而此时鱼体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因此乘虚而入感染鱼体致病,可见,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是寄生虫。在彻底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时就必须先杀灭寄生虫再杀致病菌。如果仅仅杀菌,往往引起复发,复发之后再治疗就较为困难,势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先杀菌、后杀虫,则由于用过杀菌药物后需间隔2~3天才能使用杀虫药物,这样治疗时间拖得太长、损失也较大。而先杀虫后杀菌可以连续进行,前后只需2天时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用一次杀虫药后,细菌性败血症就可治愈,如用B灭1号或B灭2号150~200g/亩•米或40%辛硫磷溶液20~30ml/亩•米配硫酸铜350g/亩•米全池泼洒,其治疗有效率一般可达90%以上。
43、根据哪些情况可以确诊细菌性败血症?
在实际生产中,细菌性败血症因鱼体质差,水环境恶劣,感染速度快,容易迅速致死,鱼体反而表现出一种无症状化趋势,因此给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就要从发病规律上来进行诊断:
(1)细菌性败血症几乎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除草鱼外),故一旦发现池塘大量死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鱼类时(除草鱼外),在排除了中毒、泛塘等情况之外,基本是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
(2)淡水鱼类其他鱼病一般不危害野杂鱼,如餐条、麦穗鱼、黄颡鱼等,因此,一旦发现池塘中有这些野杂鱼死亡,而且死亡次序在其它鱼类之前,就基本上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了;
(3)4、5月份为鲤、鲫大量繁殖季节,这些繁殖季节的鱼体质较弱,容易被感染,如发现鲤、鲫大量死亡,也可确诊为细菌性败血症。
44、鲤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发展成石蜡状肿块是什么病?
这是痘疮病。在饲养鲤时,当发现鱼体体表开始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原来的乳白色渐转变为石蜡状,略呈淡红~灰白色,上面有时有极小的红色条纹。“增生物”可高出体表l~5毫米,其表面原为光滑,后来变为粗糙,质地也由柔软变为软骨状这样的症状,可知鲤患了痘疮病。此病流行不广,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当“增生物”的数量不多时,对病鱼,特别是2龄以上的鱼无多大危害,但如增生物蔓延扩大到鱼体的大部分时,就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发育。
预防方法:为了避免疾病的蔓延,不应该从患有痘疮病的养鱼场搬运鲤鱼到其他养鱼场或水体中去饲养。患有此病的亲鲤不用来繁殖,以免传染给仔鱼,所有病鱼必须全部捞起,作为商品鱼处理。鱼池用漂白粉清塘消毒。另外,保持水质的清洁,可防止此病发生。
治疗方法:用甲砜霉素内服,有一定的疗效。但见效时间较长,一般在8天以后开始见到病灶发生变化,再过7天后才能见到明显疗效。
45、鲢、鳙尾部发白是什么病?
这是白皮病,亦称白尾病。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前扩展到尾鳍的前部、尾柄,迅速蔓延到背鳍基部后面的躯干,蔓延部分全现白色。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下,尾部朝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
此病广泛流行于各地养鱼场的鱼种培育池,每年6~8月为流行期。夏季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病菌乘机侵入,就引起流行病的爆发。主要发生于鲢、鳙,草鱼、青鱼有时也发生。特别是对鱼苗及夏花鱼种危害较大,死亡率高。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
防治方法:保持鱼池水质清爽,天然饵料丰富。在扦捕、运输等操作时,注意避免擦伤鱼体,在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20ppm的聚碘溶液浸洗10~15分钟。二氧化氯(150g/亩·米)连用2天。
46、什么是白云病?怎样治疗?
白云病的病原是恶臭假单胞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单个或成对相连,极生多鞭毛,无芽孢。
白云病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常并发竖鳞病、水霉病,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此病可不治而愈,在没有水流的养鱼池中,很少发生或不发生此病。
患白云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斑状白色黏液物附着。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好似全身布着白云,尤其头部、背部及尾柄处黏液更为稠密,故叫白云病。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鳞片脱落,鱼靠近网箱旁边,不吃食,游动缓慢,不久即死亡,剖开鱼腹,可见肝、肾充血。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并需刮取体表黏液进行镜检确认。注意:鲤科斜管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鱼苗、苗种体表有大量黏液分泌,并引起病鱼死亡。进一步确诊,则必须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①进箱的鱼种应选择健壮、未受伤的鱼。网箱应选择维尼龙线制作而成的。在进箱前鱼种要用聚碘溶液或盐水等药浴,杀灭体表寄生虫及病原菌。
②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免疫能力,提高抗病力,并缩短越冬待食期。
③在该病流行季节,鱼体受伤的情况下,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拌饵投喂,每1kg体重每天拌饵投喂0.8g~1.6g,每月投1次,每次连喂3天即可。
(2)药物治疗
①外用药。在网箱或池塘内遍洒渔经水吾溶液,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250克。
②内服药:用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拌饵投喂,每1kg体重每天拌饵投喂0.8g~1.6g,连续投喂5天。
47、草鱼、青鱼鳞片脱落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赤皮病,又名赤皮瘟或擦皮瘟。鱼体出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基部充血,鳍的梢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块状红斑,鳃盖中部有时色素消退或烂去一块,有时鱼的肠道亦充血发炎。
此病广泛流行,遍及全国各养鱼区,每年放养及扦捕后最易发生此病;因为鱼的皮肤在扦捕时及搬运中受伤,病菌乘机侵入鱼体。严寒冬季,水温很低,鱼的皮肤也会因冻伤而感染此病。此外,鱼在水中与固体物磨擦以后,伤口而发生此病。此病从早春至严冬终年可见,常与肠炎病并发,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扦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治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10~20ppm的聚碘溶液浸洗10~15分钟也可预防。
(2) 24%溴氯海因粉用200~300克/亩•米,第二天用渔经强氯精(250g/亩·米)+愈雪停(250g/亩·米)或用3%碘辅100克/亩·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5%恩诺沙星100g+板蓝根大黄散250g+鱼用多维宝100g拌40公斤饲料,一日2次,连用3~5天。
48、怎样区别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赤皮病、细菌性肠炎与病毒性肠炎?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赤皮病从体表症状看很相似,主要表现为:体表发红、鳍条充血。但细菌性赤皮病的体表发红,只是表皮出血,而非肌肉充血、出血,剥去表皮后,肌肉颜色正常、不发红,鳍条(特别是尾鳍)的充血,充其量只是鳍条末端。但病毒性出血病,体表发红是肌肉充血、出血引起的,剥去表皮后,其肌肉呈块状或点状甚至全身肌肉充血、出血发红,鳍条充血在靠近肌肉的基部。另外,细菌性赤皮病往往伴随着鳞片脱落、鳍条糜烂等。总之,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出的是体内深层次的,而细菌性赤皮病所表现的症状是体表的现象。
细菌性肠炎肠内表面有脓状液,且有溃烂;病毒性肠炎肠内表面红肿,无黏液,无溃烂。
49、青鱼身上长脓包是什么病?
这是疖疮病。在饲养青鱼时,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青鱼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用手摸之,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充血发炎。此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但发病数量比较少。主要发生在青鱼、草鱼、鲤中偶有发现。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
防治方法:
(1) 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扦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10~20ppm的聚碘溶液浸洗10~15分钟。
(2) 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注意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用10~20ppm聚碘溶液浸洗10~15分钟左右。
(3)二氧化氯150克~200克/亩•米,病情严重者,连用2天,全池泼洒。
(4)渔经强氯精250克/亩•米,全池泼洒。
内 服:①愈雪停150g+败血宁250g+10%诺氟沙星粉50g拌饲40公斤,投喂3~5天;②10%恩诺沙星粉100g+板蓝根大黄散250g +鱼用多维宝100g拌饲40公斤,连喂3~5天。
50、鲢、鳙尾部或腹部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色印章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打印病。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似有在鱼体表皮加盖的红色印章之感),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位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内周缘部位的烂在表皮内,外周缘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在整个病程中长期出现皮肤腐烂,以后随病势逐渐扩大其直径和深度,形成锅底形小潭,严重时肌肉腐烂,露出骨骼或内脏,病鱼随即死亡。
主要危害鲢、鳙,在各种年龄的鱼中都有发病。夏秋两季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爽,捕捞、运输过程中注意避免擦伤鱼体。
(2)二氧化氯150~200克/亩•米,病情严重者,连用2天,全池泼洒。
(3)用愈雪停250~300g/亩•米, 病情严重,连用2天,全池泼洒。
51、鲤鲫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是什么病?
这是竖鳞病。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鱼体后部)向外张开象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称。鳞囊内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故又称鳞立病。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着脱落。有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出血发炎,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表现游动迟钝,呼吸困难,继而腹部向上,持续2~3天后,终于死亡。
此病主要危害鲤、鲫、草鱼,鲢和金鱼有时也会发生。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出现。有两个流行期:一为产卵期,二为越冬期,一般以11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主要流行季节。此病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
病因:①水质恶化,水中病菌迅速繁殖。②工具带菌传染。③鱼体受伤,病菌乘虚侵入。
防治方法:
(1)防止鱼体受伤而引起细菌感染;
(2)发病初期冲注新水可使此病停止蔓延;
(3)在拉网、运输时用10~20ppm的聚碘溶液浸洗10~15分钟也可预防;
(4)二氧化氯150克~200克/亩•米,病情严重者,连用2天,全池泼洒;
(5)渔经强氯精250~300克/亩•米,全池泼洒,连续2~3天。
内服:10%恩诺沙星粉100g+板蓝根大黄散250g +鱼用多维宝100g拌饲40公斤,连喂3~5天。
52、草鱼等鱼类头部乌黑,鳃丝腐烂拖泥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烂鳃病,又称“乌头瘟”。在饲养草鱼时,病鱼常离群独游水面,行动缓慢,食欲减退或不吃,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肉眼检查,病鱼鳃丝腐烂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面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此病在草鱼、青鱼、鳙、鲤等鱼都可发生,但主要危害草鱼。此病在全国各养鱼地区终年出现。在水温15℃以内少见,20℃以上开始流行,28~35℃是最适宜流行。尤以夏季多常与肠炎病同时并发。
防治方法:
(1)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
(2)不要直接施用未经发酵的动物粪便。
(3)二氧化氯150~200克/亩•米,病情严重者,连用2天,全池泼洒。
(4)用3%碘辅100克/亩•米或渔经强氯精250~300克/亩•米,全池泼洒,连续2天。
内服:10%恩诺沙星粉100g+板蓝根大黄散250g +鱼用多维宝100g拌饲40公斤,连续投喂6天,效果很好,兼治肠炎病。
53、草鱼、青鱼不吃食,体表无明显症状,仅肛门红肿是什么病?
这是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口,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坏。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淡黄色的黏液或血脓。病鱼失去食欲,行动迟缓,离群不久即死亡。
此病在草鱼、青鱼中非常普遍,鲤、鳙中也有发现,尤其对当年草鱼和一龄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高,一般在50%左右,有的鱼池可达90%以上。此病中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l~2龄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发病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同时并发。
预防方法: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清洁,严格执行“四清、四定”措施,是预防此病的关键。在此病流行季节:控制投饵量,定期采用药物预防(同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采用内服和外用药物结合进行。
(1)二氧化氯150~200克/亩•米,病情严重者,连用2天。
(2)渔经强氯精250~300克/亩•米,全池泼洒,连续2天。
内服:10%恩诺杀星粉100g+板蓝根大黄散250g +鱼用多维宝100g拌饲40公斤,连续投喂6天,效果很好。
碘辅100克/亩•米全池泼洒后。也可以采取将内服药一餐拌饲,一餐洒食台的办法,可提高效果,节约劳力。
54、草鱼为什么易患肠炎病?
(1)草鱼肠炎病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在水体及池底淤泥中常大量存在,在健康鱼体的肠道中也常有。当鱼处于良好的环境条件、体质健壮时,并不引起肠炎病;只有当水体条件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该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就可导致该病暴发。水体条件的恶化是多方面的,包括水质恶化、溶氧低、氨氮高、饲料变质、投饲无规律、吃食不匀、寄生虫大量寄生等。草鱼一旦患肠炎病,肠道内少食或无食,肠道充血发炎,黏液增多,肛门红肿,并伴有血黄色黏液流出。该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鱼种,死亡率高。
(2)草鱼采食量大、口大、肛门大与水体水质接触面大,进入肠道的食物(病原菌与某些化学物)也多,发病的机率大。
(3)草鱼为草食性,食物粗糙、纤维成分高,时常易损伤肠道,易为感染。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改善环境条件、加强投饲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
治疗方法:
(1)全池遍洒碘辅100克/亩•米或二氧化氯100~200g/亩•米一次;
(2)内服恩诺沙星粉或新愈雪停3~5次,每天一次。
55、草鱼烂鳃、肠炎、赤皮三病并发怎样治疗?
草鱼烂鳃、肠炎、赤皮三种病并发时,表现症状主要是:病鱼肛门红肿突出,肠管发炎,呈紫红色;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部分烂掉,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离或脱落,鱼鳍基部充血,鳍条间的组织被破坏,末端腐烂。
防治方法:
(1)防止鱼体受伤而引起细菌感染;
(2)发病初期冲注新水可使此病停止蔓延;
(3)在拉网、运输时用10~20ppm的聚碘溶液浸洗10~15分钟也可预防;
(4)二氧化氯150~200克/亩•米,病情严重者,连用2天,全池泼洒;
(5)碘辅100克/亩•米全池泼洒。
内服:10%恩诺沙星粉100g+板蓝根大黄散250g +鱼用多维宝100g拌饲40公斤,连喂3~5天。应注意病鱼实际吃食量,可参照按体重配药法。
56、鱼呈苍白色、伴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继而腐烂是什么病?
这是鳃霉病。对病鱼进行鳃部检查时,可发现这样的症状: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小片肿大粘连,鳃小片充血、出血。
此病是急性型的,从发病起,如环境适宜,在1~2天池鱼即出现暴发性的急剧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每年4~10月流行,尤以5~7月期间为最甚,一般在水质恶化,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很高,水质肮脏又发臭的池塘,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 经常保持池水的清洁,不让池水有机质过多,适时加注新水,可以减少发病机会。
(2) 采用生石灰清塘代替茶粕清塘,混合堆肥代替大草肥水和粪肥直接沤水法培育苗种,可以预防鳃霉病的发生。
(3) 发生鳃霉病的鱼池,第一天上午用水质保护解毒剂500g/亩•米,下午用二氧化氯150g~200g/亩•米;第二天用聚碘溶液250克/亩·米。
57、鱼体表象裹了一层米粉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卵甲藻病,亦称打粉病或白鳞病。发病的鱼种,最初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成几个环游不息的小圈。病鱼体表随着甲藻的不断侵袭、生长和发展,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鱼体表像裹了一层米粉。“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并往往引起肤霉病继发,尔后病鱼瘦弱,大批死亡。发病鱼池池水呈酸性。
防治方法:
(1)发过病的鱼池,在放养之前,每亩用l5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同时又能使池水呈碱性。
(2)发病鱼池,每亩定期用生石灰l0~20公斤全池遍洒,使池水调节到pH 8左右。
此病切忌用硫酸铜全池遍洒治疗,否则会造成大批病鱼死亡。
58、鱼患斜管虫病怎么办?
病状:斜管虫寄生于鱼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使鱼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鱼呼班困难,食欲减退,鱼体发黑消瘦,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贴近塘边,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
危害:全国各地常有发病。此病对鱼苗和草鱼、青鱼、鲢、鳙、鲤等鱼种危害特别严重,初冬和春季流行,适宜水温在12~18℃,20℃以上一般不会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 阿威溶液10ml~15ml/亩·米,全池泼洒。
(2) 渔经高铜溶液40ml+40%辛硫磷溶液用于15ml~20ml/亩•米,全池泼洒。
59、青鱼肠道前段特别粗大,肠内壁上有象花一样的许多白色小结节是什么病?
这是艾美球虫病。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膨大,肠道前段的腹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的病灶,好像开花样,肠管特别粗大,比正常的大2~3倍。这些小结节:由艾美虫的卵囊群集而成,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节病状。病鱼体色发黑,失去食欲,游动缓慢。
此病主要流行于江浙、两湖地区,可使1~2龄青鱼造成严重损失。流行季节4~7月。
防治方法:
(1) 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2) 鱼塘换茬轮养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 百部贯众散500g拌45公斤料,连用3~5天。
60、鲢狂游乱窜,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跳出水面是什么病?
这是碘孢虫病,又叫疯狂病。病鱼极度消瘦,尾上翘,打圈子或钻入水中复又跳出水面。病鱼最终失去正常活动和捕食能力而死。
防治方法:
(1) 每亩用125公斤生石灰清塘,可杀灭塘底淤泥里的孢子。
(2) 鲢苗鱼种阶段(6~9月),用B灭1号150g/亩·米,全池泼洒。
61、病鱼皮肤布满白色小点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的泡,体表黏液增多。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泳迟钝,漂浮水面,反应迟钝,有时集群绕池,鱼体不断和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此病全国各地都有流行,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病。从鱼苗到成鱼都可发病,引起大批死亡。但以夏花阶段和鱼种受害最大。水温15~25℃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密养。
(2)每亩水深l米,用鲜辣味粉250克,干姜片100克,混合加水煮沸,全池泼洒。
62、什么是车轮虫病?如何治?
病鱼患病严重时,体表或鳃上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尤为明显。危害下塘l 0天左右的鱼苗时,发现成群沿塘边游,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
此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一年四季都有发病,4~7月较流行。
防治方法:
(1) 合理施肥、放养,用漂白粉清塘。
(2) 渔经高铜溶液20ml+阿威溶液10ml~15ml/亩·米,全池泼洒。
(3)开胃增食宝200~250克/亩·米,用水浸泡后,化水全池泼洒,第二天二氧化氯150克/亩·米泼洒。
63、鱼鳃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黏液增多并呈苍白色是什么病? 如何治?
这是指环虫病。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显著浮肿(特别是鳙更为明显),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贫血。指环虫病此病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大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主要危害鲢、鳙及草鱼。
防治方法:
(1) 渔经水环100~200ml/亩•米,全池泼洒。
(2) 渔经水环500ml+阿威溶液100ml用于5~6亩•米,全池泼洒。
64、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仔细看可发现小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三代虫病。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低倍显微镜检查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可确诊。
此病寄生于饲养鱼类的体表和鳃。每年春季和夏初危害饲养鱼的鱼苗、鱼种,金鱼也常受其害。
防治方法:渔经水环500ml+菌虫杀手100ml用于5~6亩•米。
65、鲢、鳙鱼种游动失常,眼球水晶体发混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双穴吸虫病,又叫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这是一种急性病,是由于双穴吸虫的幼虫寄生在鱼体内,侵袭鱼的循环或神经系统而引起的。在养鱼生产中,如果发现鲢、鳙鱼种游动失常,有时跳跃着游动;有时上下游动,有时头朝下,尾朝上打转,头部充血,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有时鱼体出现弯曲,有时病鱼眼球水晶体发混,出现白内障症状。此病发病率高,往往会造成鱼种大批死亡,有时几分钟内可使鱼发病至死,每年5~8月间是该病的高发期。
由于这种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中的部位比较特殊,因此一般药物很难奏效,最有效的办法是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这种寄生虫成虫主要寄生在水鸟体中,并通过水鸟粪便落入水中,虫卵孵出后首先寄生在椎实螺体中,发育成尾蚴后钻入鱼体内。因此,应注意驱赶水鸟,不让它们飞近鱼池。同时用绿水草扎成草把放入池中,待椎实螺爬上水草后将水草及附在上面的椎实螺一起埋掉。还可用生石灰、茶饼等清塘,消灭寄生虫及虫卵,起到预防作用。
防治方法。
(1) 每亩(水深l米)水面用100~150公斤生石灰进行清塘。
(2) 每亩每米水体用渔经水环100~200克杀灭椎实螺。
66、鱼身上长了一块一块的 “白毛”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是水霉病。水霉营腐生生活,它在鱼体上以“伤口寄生者”的规律出现,通常未受伤的健康鱼不易感染。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到症状,当肉眼可见时,其菌丝已深入肌肤,蔓延扩散;外菌丝向外生长成棉毛状物附着在鱼体上,菌丝短的象附着小块旧棉絮,菌丝长的象沾着一个小棉球,此种现象俗称“长毛”,并称其为“白毛病”。鱼卵孵化时,极易感染水霉,整个鱼卵象小绒毛球,漂浮于水体,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早春和晚冬(水温10~22℃)是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操作时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注意合理密养,勿使越冬鱼池密度过高。
(2)用3~4%食盐溶液浸泡鱼卵或病鱼5分钟左右,或用0.5~0.6%食盐溶液浸泡1小时均有疗效。如用0.04%食盐和0.04%小苏打混合浸泡,不仅抑制水霉效果良好,而且能促进鱼体伤口愈合。
(3)聚碘溶液(250ml/亩·米)或水霉灵500克/亩·米,全池泼洒。
(4)二氧化氯150g/亩·米全池泼洒后,再用愈雪停250克/亩·米全池泼洒,重复两次,有非常好的效果。
67、草鱼鱼种肠子前端膨胀象胃囊一样,并能看内有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九江头槽绦虫病,是由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这种寄生虫的卵在水中孵化出后,首先寄生在水蚤中,鱼吞食了带有寄生虫的水蚤后即感染生病。每年育苗初期,鱼就开始感染此病,短期内大部分鱼都会被感染,并造成大批死亡,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更大。但当鱼种体长超过10厘米时,发病率就开始下降,在二龄以上的鱼中则很少见。
防治方法:
(1)用2%的吡喹酮预混剂,一次量,每1千克饲料,1~2克,每3~4天1次,连用3次。
(2) 6%阿苯达唑粉,一次量,每1千克饲料用4克,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3)阿威溶液10~15ml/亩·米,杀灭中间寄主水蚤可有效预防此病发生。
68、鱼体腹部肿大,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腹部朝上侧着游泳,切开鱼腹可以看到体腔内充满了白色带状寄生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舌状绦虫病,由舌状绦虫寄生在鱼体中引起的。这种寄生虫的成虫寄生在鸥鸟体中,产卵后卵随鸟粪便排入水中,卵在水中孵化出来后被水蚤吞食,鱼吃了这种水蚤后会感染此病。由于寄生虫充满了鱼的体腔,压迫鱼的内脏,影响了鱼的正常发育和生长。有时舌状绦虫会从鱼体内钻出来,引起鱼类死亡。鲫、鲤、鲢、鳙、鳊等都会感染此病,夏季是病的流行季节,鱼越大得病率越高。
防治方法:
(1)驱赶水鸟,不让它们靠近养殖水域;
(2)用生石灰清塘,杀灭水蚤和虫卵;
(3)用吡喹酮预混剂按说明书量拌饲内服2~3天即可;
(4)碘辅100克/亩·米全池泼洒。
69、常见危害鱼类的绦虫病还有哪些?
常见危害鱼类的绦虫病有:
(1)三枝钩绦虫病:三枝钩绦虫寄生在肉食性鱼类的消化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剑水蚤吞食。当鱼类吞食带有三枝钩绦虫的剑水蚤后,即感染此病。三枝钩绦虫大量寄生在鱼体内,使鱼的内部器官受压挤而萎缩,功能受到破坏,引起鱼类死亡。
(2)阔节裂头绦虫病:阔节裂头绦虫的卵在水中孵化出来后,被剑水蚤吞食,吃浮游生物的鱼类吞食带有这种绦虫的剑水蚤后即感染此病。当人吃了带有这种绦虫的鱼后也会得病,因此,这是一种危害到人类的一种鱼病。
70.青鱼、草鱼肠道发炎,鱼体瘦,甚至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毛细线虫病,由毛细线虫寄生在鱼的肠道里引起的。毛细线虫的虫卵随寄生的粪便排入水中,在水中孵化成幼虫,但幼虫并不出卵壳,鱼吞食了含有幼虫的虫卵后感染此病。
此病多发于青鱼、草鱼、鲢、鳙、鲮和黄鳝等鱼类,并引起草鱼并发九江头槽绦虫病。
防治方法:
(1) 彻底清塘。
(2) 用2%的吡喹酮预混剂,一次量,每千克饲料,1~2克,每3~4天1次,连用3次。
(3) 6%阿苯达唑粉,一次量,每千克饲料用4克,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71、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如何区别?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与肠炎型,其中肠炎型的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的症状从外观上看极其相似:肠道发炎、呈红色、肠内无食。但细菌性肠炎病的肠道颜色似呈红色,而病毒性出血病的颜色较红以至鲜红,有时呈血栓状或点状、块状出血,病情重者撕开表皮可见全身肌肉呈红色,往往伴随着肛门红肿。另外细菌性肠炎肠壁发炎糜烂、无韧性、肠道管腔变窄,肛门外突;而病毒性出血病的肠壁发炎,但不糜烂、有韧性、肠道管腔无变窄现象。当然,有时可能两种病同时存在。
一般来说草鱼在鱼种时,容易患病毒性出血病,随着鱼体长大抗病力增强,病毒性出血病逐渐减少,而细菌性肠炎病则逐渐增多,至二龄时主要患的是细菌性肠炎病。
72、鲤、鲫鳞片下有盘曲的红色寄生虫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嗜子宫线虫病,又称红线虫病。是嗜子宫线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疾病。在放养鲤时,有时会发现鲤鳞片竖起,鳞片下可以看到红紫色的花纹,掀开鳞片能看到红色的寄生虫,虫体寄生处的肌肉充血、发炎、溃疡,嗜子宫线虫是卵生的,成虫在水中产下幼虫后,幼虫被水蚤吞食,鲤鱼吃了含有这种寄生虫的水蚤后即感染此病。这种病流行范围很广,主要危害二龄以上的鲤,多发于鲤产卵季节,可造成亲鱼死亡。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杀灭嗜子宫线虫幼虫。
(2) B灭1号150g~200g/亩•米,全池泼洒。
73、鱼的前腹部肿大,肠道发炎,严重时肠管堵塞、穿孔,鱼体消瘦、发黑,离群靠边缓游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棘头虫病,是棘头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一种疾病。棘头虫的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产卵后随脊椎动物的粪便排入水中,虫卵被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目等吞食后,在它们体中孵化成幼虫。当鱼吃了寄生有棘头虫幼虫的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昆虫后即得此病。此病的感染率一般不高,也很少出现死亡现象。
防治方法:
(1) 彻底清塘。
(2)用2%的吡喹酮预混剂,一次量,每1千克饲料,1~2克,每3~4天1次,连用3次。
(3) 6%阿苯达唑粉,一次量,每1千克饲料用4克,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
74、鲤、鲫的皮肤、鳃和口腔内寄生着许多褐绿色(长圆筒形,稍扁)或淡黄色、灰白色(长椭圆形,稍扁)的虫体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鱼蛭病。是由鱼蛭的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上引起的疾病。鱼得病后表现不安,经常跳出水面,鱼体表面出现出血性溃疡,严重时坏死。鱼鳃感染此病后,鱼呼吸困难,鱼体消瘦,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死亡。寄生数量较少时,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B灭1号15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
75、鲢、鳙焦躁不安,整天在水面上打转,鱼尾鳍上部露出水面,鳃丝末端发炎、肿胀、发白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中华鳋病,又称翘尾巴病。此病流行范围较广,每年5~9月是病高发期,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鲢、鳙和草鱼,严重时可引起鱼类死亡。
防治方法:
(1)阿威溶液10~15ml/亩·米。
(2)阿威溶液100ml+4.5%氯氰菊酯溶液100ml,用于8~10亩·米。
76、鱼身上好象扎着很多针,看上去象披着蓑衣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蓑衣病。危害较大的锚头鳋有三种:
第一种叫多态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鲢、鳙的皮肤及口腔内;
第二种叫草鱼锚头鳋,主要寄生在草鱼皮肤上;
第三种叫鲤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青鱼、淡水鲑等鱼的皮肤、鳍和眼睛上。
锚头鳋虫体一般长0.6~1.2厘米,寄生在鱼体上时一般前半身钻入鱼体中,后半身露在外面。鱼感染此病后会出现不安、食欲减退、身体消瘦、鱼体周围组织红肿发炎、鳞片脱落、鱼体变形等现象,并可引起死亡。此病流行范围较广,感染率高,流行时间长,危害大。但鱼得此病后可获免疫力。
防治方法:
(1)用B灭1号150~200g/亩•米(低温时使用,高温时使用B灭2号,剂量相同),全池泼洒,可以杀死锚头鳋幼虫。一般情况下,如果鱼体感染的锚头鳋多为“幼虫”,可在半个月内连洒2次药,如果多为壮虫,则施药l次,如多为老虫,则可以不施药。
(2) 成鱼塘发生锚头鳋病采用全池泼洒法,每亩池塘用溴氰菊酯溶液20ml~30ml/亩•米或氰戊菊酯10~20ml/亩•米,先用水稀释,然后全池泼洒。3~7天后再泼洒第二次,第二次用药量可略小于第一次。
77、鱼类身体消瘦发黑,体表及鳍上有许多小白点,病鱼常出现“浮头”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日本新鳋病。由日本新鳋和长刺新鳋寄生在鱼的鳍、鳃和鼻腔等处引起的。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鲫、鲢、鳙、鳜、鲶等鱼类,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阿威溶液10~15ml/亩•米。
(2)阿威溶液100ml+4.5%氯氰菊酯溶液100ml,用于8~10亩·米水体。
78、鱼身上有很多伤口、出血、病鱼急剧狂游、跳跃、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常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引起幼鱼大量死亡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这是鱼虱病,是由鱼虱的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上引起的疾病。鱼虱的腹部长着许多倒刺,可以牢固地寄生在鱼体上,在鱼体上不断爬动,撕咬鱼的皮肤,造成鱼体破损。鱼虱可以随时在水中游动,它的卵主要附着在池中各种物体上随水流、动物或人为的携带而传播,因此很容易传染。此病流行范围较广。常引起鱼类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引起鱼种大量死亡。在南方这种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防治方法:
(1)B灭1号150g~200g/亩•米,全池泼洒。
(2)阿威溶液10ml~15ml/亩•米。
(3) 阿威溶液100ml+4.5%氯氰菊酯溶液100ml,用于8~10亩·米水体。
79、鱼体上寄生着星形虫体,虫体的第一颚足不断地绞绕扭转,虫体寄生部位发炎,血管扩张呈蛛网状,严重的引起溃烂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马颈鱼虱病,由马颈鱼虱和拟马颈鱼虱寄生在鱼体上引起的疾病。严重时会引起鱼类死亡。
防治方法:水温低于23℃时,用B灭1号15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水温高于23℃时,用B灭2号15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
80、鲫鱼胸鳍基部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洞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鱼怪病,由鱼怪的寄生虫寄生在鱼体内引起的疾病,鱼怪成虫一般成双成对地寄生在鱼体内,通过小洞与外界相通,鱼苗一旦被鱼怪幼虫寄生后几分钟内就会死亡.夏花鱼种感染此病后会出现表皮破损,体表充血,鳃片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等现象.鱼感染此病后性腺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丧失生殖能力,这种寄生虫病流行范围较广,但主要发生在湖泊、河流、水库等大水面以及围拦、网箱养鱼.
鱼怪成虫生命力较强,又寄生在鱼体内,因此耐药性较强.在较大水域范围内杀灭鱼怪成虫非常不易,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杀灭其幼虫,切断其生长过程。
防治方法:水温低于23℃时,用B灭1号15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水温高于23℃时,用B灭2号15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
81、鱼受伤了怎么办?
有时因为各种原因,鱼体容易受伤,如果伤势较重,会引起死亡。即使伤不重,也会引起受伤部位发炎,造成鱼类死亡。引起鱼类受伤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
(1)压伤:当鱼体某一部分长时间受压时,就会引起该部位组织的血液流动不畅,引起组织萎缩、坏死。如越冬池中的鲤,胸鳍基部或腹鳍基部常出现溃疡,这是因为越冬的鲤靠在池底,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身体,承受体重压力的缘故。尤其是较瘦弱的鱼或池底土质较硬的池塘,更容易发生这类损伤。
(2)碰伤或擦伤:鱼类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由于所用工具不合适或操作不小心,经常引起鱼体损伤,轻则掉鳞、断鳍、擦伤皮肤,重者肌肉破损。这种情况在冬季和夏季捕鱼时最容易发生,虽然不会引起鱼类当场死亡,但会引起鱼体受伤部位发炎,造成鱼类死亡。
鱼体受伤后治疗比较困难,因此要以预防为主,要改进捕捞工具和运输容器,尽量减少捕捞和运输次数,必须捕捞和运输时,操作要小心谨慎,并选择适当时机。越冬池的底质不易过硬,越冬前要加强对鱼类的肥育,以增强其抵抗力。在人工繁殖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慎引起的损伤,可以用10%聚碘溶液浸泡。
82、如何防止鱼类感冒或冻伤?
鱼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当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时,鱼的皮肤颜色就会变得暗淡,失去原有的光泽,严重时导致休克,侧卧在水面,失去活动能力,甚至死亡。这是因为水温突变使鱼患了感冒。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鱼对水温的要求不一样,当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12~1 5℃时,鲤鱼种就会出现休克。把鳊、鲫、鲤从水温为21℃池中移到水温1~2℃的池于中,3个小时就会死亡。罗非鱼在水温ll℃的淡水中就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把鱼从一个池子移到另一个池子时,应注意两个池子的温差不能超过2~5℃,这样就不会引起鱼感冒。
83、在哪些情况下易引起水体缺氧?
如果水体缺氧,鱼类就会浮头,严重情况下甚至引起泛池死鱼。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引起水体缺氧:
(1)池塘上下水层对流。一般而言,水体上层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空气溶解的氧气而溶氧丰富,尤其是晴天的中午前后往往达到过饱和,而下层水有机腐殖质较多,还原性物质较多,使溶氧缺乏而形成“氧债”,如上下水层对流,上层溶氧量高的水传到下层去,下层缺氧的水被送到上层,水中的溶氧很快会被用来还“氧债”和被有机腐殖质及还原性物质氧化而消耗,从而使整个池塘的含氧量迅速降低,出现缺氧。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傍晚突然下雷阵雨、傍晚刮西北风等天气,这时上层水温急剧下降,比重增大而下沉,下层水因温度高比重小上浮,从而引起上、下层水对流。
(2)水中溶氧量求过于供:夏季若遇连绵阴雨,或有大雾,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水中溶氧的补给量小,而池中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却需要消耗大量的氧,以致造成水中溶氧求大于供,引起水中溶氧缺乏。
还有一种情况,阴雨天有时水清见底,浮游植物很少,水蚤很多,几乎吃光了池中的浮游植物,因缺少光合作用产氧来源而造成缺氧,各种鱼整天浮头。
(3)“氧债”大: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由于大量投饲施肥而造成水质过肥,透明度低,水中有机物多,上、下层氧差大,下层“氧债”大。如长期不加注新水,就会因水质过肥或败坏而会引起缺氧浮头。
(4)片面追求产量,放养密度过大,造成水中氧气供应不足。
总之,加强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管理,防止水体缺氧,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鱼类浮头,避免泛池的发生。
84、鱼苗身上和体内出现气泡,鱼失去游泳能力而浮在水面上,不久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气泡病,是由于水中某种气体过多引起的,主要有三种原因:
(1)池中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塘底分解放出细小的水泡,鱼苗误将水气泡当作浮游生物吞食。
(2)水中藻类过多,当阳光强烈照射时,藻类光合作用增强,引起水中溶氧过饱和。
(3)有些地下水含氮量过饱和。
鱼体越小对气泡病越敏感,如不及时抢救,常会引起大量死亡。此病多发于春末、夏初季节。
防治方法:
(1)注意水源,不用含气泡的水,用地下水应先经过充分曝气。
(2)发现鱼得气泡病时,立即灌注清水,同时排掉部分池水,或将鱼移到清水中。
(3)每亩(水深0.7米)池塘用0.4~0.5公斤食盐水,向含有气泡病病鱼的水面均匀泼洒,数小时内便可见效。
(4) 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不让池内浮游植物繁殖过多。85、草鱼、青鱼苗成群结队沿池边长时间狂游,由于体力消耗太大而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跑马病,由池塘中缺少草鱼、青鱼苗的适口饵料或因为池塘漏水,鱼苗长期顶水游泳,体力消耗过大而引起的。
防治方法:
(1)控制鱼苗放养密度,随着鱼苗发育长大应增加投饵量,增喂一些草鱼、青鱼苗适口的饵料。
(2)防止池塘漏水或洪水冲入池内。
(3)发现鱼得跑马病后,用芦席或其它东西从池边隔断鱼的狂游路线,并沿池边投喂豆渣或豆饼浆或米糠等+鱼用多维宝100g/50公斤饵料堆滩。
86、病鱼身体发黑、瘦弱、头大体小、背象刀刃、肋骨突出、活动迟钝,不久出现死亡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这是萎瘪病,由池中鱼类放养过密,缺少饵料,鱼长期吃不饱引起的。鱼得了萎瘪病后常常在池边缓慢游动,失去吃食能力,不久就会死亡。鱼种在整个培育阶段都会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掌握合适的放养密度,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投放充足的饵料,尤其是越冬前要让鱼吃饱长好,尽量缩短越冬期停饵时间。
(2)多喂营养丰富的饲料,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鱼病,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营养。
87、鱼身体弯曲不直,有的鳃盖凹陷,有的嘴、鳍等部位出现畸形是什么病?
这是弯体病,是因为鱼体缺钙或池塘内重金属离子的影响而引起的。易得弯体病的主要是草鱼、鲢、鳙、鲤的鱼种,而且流行范围较广,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 池塘内发现鱼得弯体病后,应增加换水次数,以改善水质。
(2) 新开池塘应先放养成鱼,经过1~2年后再放养鱼种。
(3) 加强饲养,多投喂含钙量多、营养丰富的饲料。每亩可用1公斤硬壳宝或每万尾鱼种用0.2~0.3公斤硬壳宝拌入饲料中投喂。
(4)用0.5公斤石灰加入5公斤豆浆拌入池中,效果也很好。
88、引起鱼类营养不良病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防治?
随着养鱼生产尤其是高密度养鱼的发展,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人工配合饲料必须具备全面、丰富、合理的营养,才能保证鱼的生长。否则,某种营养成分缺乏或多,都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不仅造成饲料的浪费,而且会引起鱼类生病或死亡。
防治方法:
(1)购买信誉好的全价配合饲料,并注意经常添加鱼用多维宝或电解多维内服。
(2)根据水质状况进行施用水体营养调节类预混料。
89、如何投喂药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投喂药饵准确估计用药量外,还应注意:饵料必须选择鱼喜吃,能研成粉末,且制成药饵后的浮沉与鱼栖息习性相似为宜。如草鱼须用浮性的米糠等,青鱼须用沉性的菜饼等。
(2)若粘性不够,须加粘合剂,以免遇水后不久即散失,影响药效.但也不宜过粘,尤其象草鱼,一边吃食,一边排泄,饵料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不长,过粘也会影响药效,一般每40公斤饲料或青草需添加公司的水产药物粘合剂250克。
(3)有条件的药饵最好加工成颗粒状,粒径与鱼相适应,使鱼适口。
(4)投饵量应比平时少2~3成,以使药饵每天能吃完,即使病愈后也只能慢慢地增加投饵量,尤其患肠炎病时,过多投饵容易引起复发。
90、什么是“白水”?如何调解?
“白水”,确切讲应该叫瘦水。远看白水渺渺,近看清澈见底,它己经不能用透明度来衡量。这种水色缺少养殖所需的浮游植物,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缺肥。
(1)这种水色对水产养殖的主要危害:
①水体中缺少浮游植物,食物链容易断链,鲢鳙食物短缺,严重影响其生长,总鱼获量起不来,产量低;
②水体中缺少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降低,减少了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池鱼容易产生浮头。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瘦水浮头”。
(2)解决“白水”的三大措施:
①低温季节用阿威溶液10~15ml/亩·米化水全池泼洒。高温季节用B灭2号或用4.5%的氯氰菊酯溶液全池泼洒,杀灭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尽量减少养殖水体中的溶氧损耗和浮游植物总量的降低。
②迅速适量施用有机生物复合渔肥,如活嫩爽藻类肥水素、富藻素I型等。要求:泼洒前用池水浸泡2~4小时,选择晴天阳光强的8:00~9:00时全池泼洒,2~3天后全池泼洒“渔经可乐”或“好水素”,使水体中的生物菌群产生“靶向” 作用,并形成强势有益菌群,在光的作用下生产足够的溶氧,消除可能发生的浮头现象。
③加注新水,每次10~15cm;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
91、什么是“黑水”?如何调解?
黑水,通常意义是指己经老化的养殖水体。上层清澈,下层黑不见底。黑的程度越大,说明池水老化越严重。这是由于池底有机物或者施用的肥料在缺氧状态下不能充分分解,浮游植物不能快速合成。此种水色对养殖鱼类非常有害。主要危害有三:
(1)浮游植物繁殖慢, 老化的藻类占优势,生物链随时有断裂的可能, 鲢、鳙(滤食性鱼类)就会随着生物链条的断裂而处于缺食状态。
(2)有机物或者渔肥不能迅速在有氧作用下分解,就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直接侵害而发生疾病。如: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等超标。
(3)此种状态的养殖水体,浮游植物量小,光合作用强度低,溶氧严重不足,遇到气候变化,如:气压太低、闷热难耐、连续阴雨等就有出现泛池的可能。
对于养殖水体出现的黑水现象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迅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根据我们平时工作的经验建议采取下面三步措施:
①在清晨用4.5%氯氰菊酯溶液化水沿池边一米喷洒,尽量多的杀灭水体中的浮游动物,保持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群量的增长, 降低溶解氧的损耗。
② “底净活水宝”化水全池泼洒,亩用量2.5kg。5~9月上午9~10点泼洒,下午4~5点水色由黑变清,第二天水色正常,即泼洒渔经可乐或好水素,渔经可乐用量为1.25kg/亩, 好水素用量为500g/亩(泼洒前用池水浸泡2~4小时)。
③加注新水,每次10~20cm;开动增氧机, 进行压迫式增氧, 辅助水质快速转化。如缺乏良好水源,采用二氧化氯15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可以加快水体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进程。
92、什么是“黄水”?如何调解?
黄水是因为甲藻数量大,使水色变黄。其表现形式为养殖水体表面上有一层黄色薄膜,拨开黄色薄膜,水体的中下层是清水,严重时薄膜叠厚成金红色,在鱼池的下风可见金红色的长条。
此种水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质过瘦,其它有益菌藻量小,使甲藻形成了强势种群所至。
解决办法:
(1) 二氧化氯150~200g/亩•米化水全池泼洒。
(2) 泼洒二氧化氯后的第二天施用富藻素I型,亩用量为1~3kg, 第四天施用渔经可乐, 使养殖水体生成足够量的、具有靶向的强势生物群体。
93、什么是“红水”?如何调解?
讲到红水,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注意。
“红水” 是由裸甲藻大量死亡而产生。红水产生后,如果处置不当,极易产生严重后果。
(1)裸甲藻大量死亡所产生的生物毒素可直接对养殖鱼类产生毒害。
(2)裸甲藻大量死亡,其尸体腐败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养殖水体处于缺氧状态。
(3)裸甲藻大量产生,其它有益藻类群体总量就会减少,当裸甲藻发生死亡使养殖水体发红时,水体中的光合作用随之降低,溶氧明显减少,最严重的后果是随时可能泛塘。
(4)怎么改掉红水,建议三条措施:
①最好立即按200~500克/亩·米施用水质保护解毒剂。也可以彻底换水。上口灌水, 下口放水,起码换掉1/3至2/3的池水来缓解养殖水体中生物毒素的浓度。
②晴天时,第二天用二氧化氯250克/亩·米全池泼洒,也可以施用好水素或活力菌素全池泼洒,同时开动增氧机进行压迫式增氧。
③ 用过磷酸钙2.5~4kg/亩全池泼洒,连续3天。第1、2天抛洒颗粒氧效果会更快更好。
94、什么是“蓝水”?如何治理?
蓝色水的形成: 养殖水体因富营养化而引起。
蓝藻类(如: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在养殖水体中形成了优势群体,抑制了其它生物种群的发展。蓝藻在养殖水体中形成强势群体后, 水色即为蓝、绿色,拨开水体上层藻类,水体中下部分为清水。当蓝藻种群开始老化,并发生大量死亡时,水面上浮起一层蓝绿色的薄膜,随着死亡量的加大,薄膜越叠越厚,被阳光照射后,水面上呈现出黄绿色,伴有腥臭味,严重的还飘逸出硫磺味道。
(1)蓝藻发生后,主要有以下几种危害:
①一般发生时,水呈绿颜色,它的光合作用能生产充足的溶氧,鱼不浮头或者很少有浮头现象出现。但是,蓝藻的大量产生抑制了其它有益藻类的发展,而蓝藻个体大不易滤食,且不消化,鲢鳙缺少了适口的饵料,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滤食性鱼类的养殖产量。
②蓝藻有一特点,即固氮能力相当强。池塘施肥后,绝大部分氮原素都会被蓝藻吸收而发展蓝藻群,池塘中所施用的渔肥就不能起到它应该发生的作用,这对养殖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③发生蓝藻的养殖水体如果施肥量大,易发生水华,其老化的藻群尸体腐败,池水变恶发臭,毒性很大,对养殖非常不利。
(2)下面就我们平时调理“蓝水”所采取的几种措施及效果作一介绍。
①用蓝藻净按100~150克/亩·米,并配食盐500~1000克/亩·米一起化水后全池泼洒。在晴天上午使用;
②第2天上午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当天下午用水质保护解毒剂500克/亩·米,晚上抛洒颗粒氧200克/亩·米。
③如果是连续晴天,可在第3天上午用活力菌素250克/亩·米全池遍洒。隔两天可重复施用一次。
95、池塘的不良底质如何改良?
造成养殖池底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残饵、粪便、死亡的藻类等有机物过量沉积,无法完全分解造成。沉积于水体底部的不良底质在风浪、水体对流和交换等因素影响下,可再一次进入水体,诱发水质的二次污染,导致水体溶氧下降,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浓度升高,造成中毒、缺氧等症状;同时不良底质也为病原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温床,使水体病原菌数量增加,导致各类细菌性疾病。
防治方法:
(1)底净活水宝,每亩每米水体,1~1.5kg,干粉全池泼洒,l0~15天1次。
(2)水质保护解毒剂或水产用净水宝,每亩每米水体,均为l~1.5kg,全池泼洒1次。
(3)靓水110,每亩每米水体2kg,全池泼洒,l天1次,连用l~2天。
(4)活力菌素,每亩每米水体,200~250g,全池泼洒,7天1次。
(5)好水素,每亩每米水体300~500g,全池泼洒1次,以后每隔l5天施用1次。
(6)驱氨净水宝,每亩每米水体150~200g,全池泼洒,l0天1次。
96、“肥、活、嫩、爽”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肥活嫩爽的生物学含义:
肥:水色浓,浮游植物量大,一般在20~100mg/L,透明度15~35cm之间。
活:水色、透明度随着温度的高低、光线的强弱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活水特征:鞭毛藻类游动较快,表现出明显的趋光性,白天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产生垂直或水平移动。早晨上下水层分布较均匀,看起来水色很淡,随着日出逐渐向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集中在水体表层,使水色看起来很浓,随着光照的减弱,藻类逐渐下沉分散,水色转淡。以上这些变化的变幅越大,说明越活。
嫩:肥而不老:水色过浓,透明度在10cm以下, 或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使水色发黑, 此为老, 反之则为嫩。
关于老水的表现形式及数据:浮游生物量﹥200mg/L;透明度﹤20cm;光合速率下降, 昼夜氧差减少(白天光合作用不够强);p H﹤9~10,并居高不下;水色浑浊,浊白的水色是养殖水体缺少二氧化碳,使水体中的碳酸氢盐形成了碳酸盐粉末的结果。
爽:爽水的基础是嫩。即浮游植物处于种群增长期,也叫发展期,同时,在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之外的杂质很少。
根据群众看水色的经验,认为肥水具有肥、活、嫩、爽的表现。
“肥”就是池水浮游生物多,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
“活”就是水色不死滞,随光照和时间的不同而常有变化,这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盛期的表现。
“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也是以消化浮游植物较多,细胞未衰老的表现,如蓝藻等难消化种类大量繁殖,水色呈灰蓝色或蓝绿色,或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减低水的鲜嫩度,变成“老水”。
“爽” 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厘米,水中含氧量较高。
综上所述,肥活嫩爽的具体要求为:
(1)浮游植物量20~100mg/L, 少了为瘦水, 太肥的水容易形成老口水。
(2)鞭毛藻类较多,小型兰藻较少或无,藻类种群处在增长期,藻类细胞未老化。
(3)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悬浮物少。
97、如何判断池塘水的好坏?
养殖的品种不同或放养模式不同,往往对水质的要求就不同,适应于此种养殖的水就为好水,反之则为不好的水。
池水反映的颜色简称“水色”,它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反射等因素综合而造成。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池中浮游生物经常变化而引起水色改变。
在养鱼生产过程中,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是一项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据此大致了解浮游生物的繁殖情况,判断水质的肥瘦和好坏,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投饲、施肥等),保证鱼类正常生活生长。在这个方面,我国渔民积累了看水养鱼的宝贵经验。现仅粗略地根据池塘水色划分水质为以下几个类型,以供大家判断借鉴。
1)瘦水与不好的水:
瘦水水质清淡,或呈浅绿色。透明度较大,一般超过50厘米,可达60~70cm以上。浮游生物数量少,水中往往生长丝状藻类(如水绵、刚毛藻等)和水生维管束植物(如菹草等)。
下面几种颜色的池水,虽然浮游植物数量较多,但大多属于难消化的种类,因此为养鱼不好的水。
(1)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水中团藻类、裸藻类较多。
(2)灰蓝色:透明度低,混浊度大,水中颤藻类等蓝藻较多。
(3)蓝绿色:透明度低,混浊度大,天热时有灰黄色的浮膜,水中微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
2)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混浊度较大,水中多数是鱼类消化及易消化的浮游植物。
3)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40cm。水中浮游生物数量较多,鱼类易消化的种类如硅藻、隐藻或金藻等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有时枝角类,桡足类也较多。肥水按其水色可分为两种类型:
(1)褐色水(包括黄褐、红褐、褐带绿等):优势种类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同时有较多的微细浮游植物如绿球藻,栅藻等,特别是褐带绿的水。
(2)绿色水(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优势种类多为绿藻(如绿球藻、栅藻等)和隐藻,有时有较多的硅藻。
4)“水华”水:
“水华”水俗称“扫帚水”、“乌云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浮游生物数量多,池水往往呈蓝绿色或绿色带状或云块状水华。渔民们常据此来判断施肥后的施肥效果优劣和肥水情况,此时应防止发生“转水”而引起“泛池”(尤其是在天气突变时)。
“转水”:藻类极度繁殖,遇天气不正常时容易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群众称为“转水”。这时池中溶氧被大量消耗,往往引起池鱼窒息而大批死亡(即“泛池”)。
“水华”水中鲢、鳙生长较快,保持较长时间的“水华”水,不使水质恶化,可提高鲢、鳙、鲮等的产量。
98、如何调节改变“老水”?
“老水”水体呈灰蓝色或蓝绿色,有时呈黑褐色,尽管水色较深,但水体透明度却较大,一般超过40cm。水体中鱼类难以消化的藻类较多或细胞衰老。这样的水体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生长不良,草鱼、青鱼等鱼类易发病,尤其是施肥后水不易变“肥”(表现为水色无变化),造成施肥效果不好。那么如何调节改变这种“老水”呢?通过近年观察和实践,同时向经验丰富的养鱼生产者交流请教,得到了如下体会和方法:
方法一:
(1)首先是灭菌杀藻(即消毒),杀灭水中不易消化的藻类和衰老细胞,杀灭水中的有害病菌,预防治疗鱼病。常用如下药物效果较好:
①渔经强氯精,250~300克/亩•米,全池泼洒。
②漂白粉,1~1.5千克/亩•米,全池泼洒。
(2)然后过3~4天水体变清后,按正常情况或稍加量(化肥切不可一次过多)施肥肥水。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后,一般过2~3天池水水色就会调节改变过来,达到你所希望的水色。
说明:在灭菌杀藻过程中要注意溶氧的变化,适时增氧。如果在灭菌杀藻前3~4天用渔经氯氰菊酯溶液、辛硫磷溶液、B灭1号等药物杀一次虫(用量按说明书或技术员指导使用),防治鱼病的效果更好,同时又调节了水质,可谓一举多得。
方法二:
(1)先用下列药物调节水质。
①好水素:首次施用量为500克/亩米,以后每隔l5天施用一次,用量为250克/亩米,全池泼洒。
②渔经可乐:l千克/亩,使用时最好提前l2~24小时进行培养后,稀释全池泼洒。
③驱氨净水宝:250~500克/亩·米,全池泼洒。
(2)然后过3~4天按正常情况施肥,就可以变“老水”为肥水,水色变化明显。
此方法尤其适用亚硝酸盐、氨等有毒害物质较多的水体的水质调节,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效果。
99、如何有效地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是精养池塘常见必备的生产设备之一,已在渔业生产中得到普遍使用,其类型较多,而以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效果较好使用最为普遍。
1)增氧机的作用:
(1)增氧:据测定,一般叶轮式增氧机每千瓦小时能向水中增氧约1kg左右,具体增氧效果与增氧机功率及负荷水面有关。
(2)搅水:叶轮增氧机有向上提水的作用,因此有良好的搅水性能,开机时能造成池水垂直循环流转,使上下层水中溶氧趋于均匀分布,因此晴天中开机,而傍晚不宜开机。
(3)曝气:增氧机的曝气作用能使池水中溶解的气体向空气中逸出,其逸出的速度与该气体在水中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夜间和清晨开机能加速水中有毒气体(如H2S、CH4、NH3等)的逸散。
2)增氧机的有效使用:
增氧机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情况来掌握,目前生产上以使用3千瓦叶轮增氧机为主,对面积较多的池塘(超过8亩),功率负荷较大,实际增氧效果在短时间内不甚显著。因此最好夜间在池鱼浮头前开机,即在含氧量为2毫克/升左右,池中野杂鱼开始浮头时开机,这样可预防鱼浮头。阴天或阴雨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造氧不多,耗氧因子相对增多,溶氧供不应求,这时须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及早增氧,改善溶氧低峰值,预防和解救池鱼浮头。
总之,增氧机最适开机时间的选择和运行时间,应根据天气、鱼类动态以及增氧机负荷面积大小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采取: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积小开机时间短等方法,确保及时增氧。
100、如何预防泛池?
泛池是指池鱼因缺氧而引起窒息死亡的现象。成鱼池塘一般鱼类密度较大,特别是精养鱼池,投饲施肥量大,水中有机物质多,耗氧因子多,因此容易发生鱼类因缺氧而浮头的现象,稍微疏忽,便可引起严重浮头和泛池,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故在水温较高容易浮头的季节,必须多加注意,防止浮头和泛池的发生。
1) 浮头的预测和预防:
因水体缺氧而促使鱼类至水面吞食空气的现象称为浮头。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预测浮头。
(1)天热水温高和水较肥时,池鱼可能在黎明前下半夜浮头。如天气闷热,再加整日阴霾或有阵雨,可能提前浮头。
(2)鱼体无病,但吃食量突然减少,表明水中缺氧,可能发生浮头。
(3)水质过浓,透明度小,如天气变化,水色突变(“转水”),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分解,不仅消耗大量氧,并可能产生大量有毒物质(硫化氢、氨等),而引起严重浮头。
(4)4~5月份,水温逐渐升高,水质逐渐转浓,如遇天气变化,池鱼往往发生“暗浮头”,大批鱼集中到水的上层,但尚未达水面。当暗浮头继续进行,使上层水中缺氧时,就可能浮头。
当预测可能发生浮头时,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用泵加水或开始动增氧机),预防浮头。同时停止施肥,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吃食量。如水质浓,但天气正常,可适当缩短吃食时间,饲料在下午4时前吃完,不吃夜食;如天气不正常,估计可能发生严重浮头时,应停止投饲,并把已投放的草类捞起,以免注水时妨碍池水流转和加重浮头。暗浮头池鱼初次浮头,对缺氧尚不适应,因此当发现暗浮头时必须及时注水或开增氧机,否则池鱼可能会陆续死亡。
2)浮头轻重的判断:池鱼浮头时可根据以下情况判断其轻重的程度。
(1)浮头开始的时间:浮头在黎明时开始为轻浮头,日出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水中溶氧增加,浮头便逐渐消失。如在半夜或上半夜开始为重浮头,因为水中溶氧在夜间有减无增,而距次日日出还有较长时间,浮头只能越来越严重。
(2)浮头的范围:鱼在池塘中央部分浮头为轻浮头。如扩及池边。整个池面都有鱼浮头为较重浮头。
(3)鱼受惊时的反应:浮头的鱼稍受惊动(如击掌或夜间用手电筒照射池面)即下沉,稍停又浮头,表示浮头较轻。如鱼受惊时不下沉,说明水中已极度缺氧,为严重浮头。
(4)浮头鱼的种类:缺氧浮头,各种鱼的次序不一样,可据此判断浮头的轻重。罗非鱼、鳊、鲂浮头,野杂鱼(如麦穗鱼等)和虾在岸边浮头,为轻浮头;鲢、鳙浮头为一般性浮头、草、鲮、青鱼(如饲料吃得多)浮头为较重的浮头;鲤鲫浮头为重浮头;如草、青鱼在岸边,鱼体搁在浅滩上,无力游动,体色变淡(草鱼现微黄,青鱼淡白),并出现死亡,表示即将开始泛池。
3)及时解救浮头,预防泛池:
(1)开动增氧机增氧或及时冲水增氧。
(2)泼洒增氧剂:最好泼洒于池塘一定区域,使该区域形成富氧区,解救效果更好,如高氧。
(3)在抢救浮头时,切勿中途停机或停泵,以免浮头的鱼分散到池边,不易再引集至水流处,而发生死亡。
(4)若无增氧设备或来不及增氧,各地群众采取一些急救措施,也有一定效果,不妨一用。其方法为:
A)向池中泼洒黄泥水加食盐水(每亩池塘用黄泥10Kg,加水调成糊状,再加食盐10公斤溶液,拌匀全池泼洒)。
B)  食盐水10Kg/亩。
C) 明矾水3~5 Kg/亩。
D)石膏粉3~4 Kg/亩。
101、使用渔用杀虫剂及功能性水改剂注意那些?
一、渔经水环:按正常用量,胭脂鱼发生死亡;淡水白鲳、斑点叉尾回敏感;各种贝类敏感。无鳞鱼慎用。
二、菊酯类杀虫药: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鱼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鳙鱼死亡。虾蟹禁用。
三、杀虫药(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当水深高于2米,如按面积及水深计算水体药品用量,并且一次性使用,会造成鱼类死亡,概率超过10%。
四、阿威溶液:按正常用量或稍微加量或稀释倍数较低或泼洒不均匀,会造成鲢和鲫鱼的死亡。海水贝类在泼洒不均匀的情况下,易导致贝类死亡。
五、内服杀虫药:早春,如按体重计算药品用量,会造成吃食鱼的死亡,概率10-20%。
六、水质因素: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杀虫药。用量后48小时内,应加强对用药水体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七、辛硫磷:对淡水白鲳、鲷毒性大。不得用于大口鲶、黄颡鱼等无鳞鱼。
八、敌百虫:虾蟹、淡水白鲳禁用;加州鲈、乌鳢、鲶、大口鲶、斑点叉尾回、鳜、虹鳟、海水章鱼、胡子鲶、宝石鲈慎用。
九、盐酸氯苯胍:若拌饲料不均匀,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特别是鲫鱼的死亡。
102、特种水产养殖品种对那些药品应特别注意?
按品种划分,使用各种药物应注意:
鳗鱼:福尔马林、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强力霉素、新诺明及其它磺胺类等禁止使用。
鳜鱼:对敌百虫、氯化铜等较敏感。0.2g/m3的敌百虫、0.7g/m3(pH值小于或等于7)的氯化铜均能造成鳜鱼中毒。
巴西鲷:慎用强氯精、不用敌百虫。
黑鱼: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
鲈鱼、鲶鱼类:对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较为敏感。用药应控制在0.3 g/m3以下。
虹鳟:对敌百虫、高锰酸钾较为敏感。敌百虫不得高于0.5 g/m3,高锰酸钾不得高于0.035 g/m3。
淡水白鲳:对有机磷农药最为敏感。敌百虫等有机磷均属绝对禁用药物。忌先泼洒生石灰再施杀虫药,而应先杀虫后杀菌消毒。
罗氏沼虾、青虾:严禁使用敌百虫等有机磷杀虫药、氯氰菊酯等菊酯类杀虫剂。漂白粉用量应在1 g/m3以下,硫酸铜用量在0.7 g/m3以下,生石灰用量在25 g/m3以下。硫酸铜慎用。
河蟹:对菊酯类、含氯化合物、敌百虫(0.3 g/m3以下)、氨基甲酸甲酯类等药品敏感,应慎用。
蛙类:怕盐。成蛙、幼蛙在1%的盐水中无法生存;养蝌蚪的池水含盐度不得超过0.1%,不得用盐水防病、消毒。
103、使用渔用消毒剂应注意那些?
一、含氯、溴消毒剂:当水温高于25℃时,按正常用量将含氯、溴消毒剂用于河蟹,会造成河蟹死亡(在室内做试验,则河蟹不会死亡),死亡概率在20~30%。在水质肥沃使用,会导致缺氧泛塘。
二、外用消毒、杀虫药:早春,特别是北方,鱼体质较差,按正常用量用药,会造成鱼类死亡,特别是鲤死亡,概率5~10%,且一旦造成死亡,损失极大。对患有肝胆综合症以及其它内脏疾病的鱼类,降低用药量,否则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三、水质因素: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杀虫药。用量后48小时内,应加强对用药水体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四、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类(如大菱鲆)有伤害,并可能致死。
五、一水硫酸锌:用于海水贝类时应小心,有可能致死,特别注意使用后缺氧。
六、硫酸铜、硫酸亚铁:贝类禁用,用药后注意增氧,瘦水塘、鱼苗塘适当减少用量;30天内的虾苗禁用。广东鲂、鲟、乌鳢、宝石鲈慎用。
七、硫酸铜:不能和生石灰同时使用。当水温高于30℃时,硫酸铜的毒性增加,硫酸铜的使用剂量不得超过300克/亩·米,否则可能会造成鱼类中毒泛塘,且烂鳃病、鳃霉病不能使用。
八、高锰酸钾:斑点叉尾回、大口鲶慎用。
九、有效成份大于20%的海因类含溴制剂,在水温超过32℃时,若水体内三天累计用量超过200克/亩·米,会造成在脱壳期内的甲壳水生动物死亡。
十、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若用于软体水生动物,轻者会影响生长,重者会造成死亡。海参不得使用。
十一、所有能杀藻的药物在缺氧状态下均不能使用,否则会加速泛塘。
十二、季铵盐碘:瘦水塘慎用。
十三、生石灰:水体中氨氮含量较高时,严禁使用生石灰,否则,会氨中毒,造成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
104、症状相似鱼病的识别
目前,流行较广、危害较大并且比较常见的鱼病有十几种。这十几种鱼病中,常有一些症状相似而病原体不同的病症,必须正确诊断,才能彻底防治。现将具有相似症状鱼病的识别方法介绍如下:
(1) 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
①相似处
病鱼体表都有白点。
②不同处
A、白皮病 病原体是白皮假单孢菌。白点出现于背鳍基部或尾柄处,病情发展了只是白点本身的面积扩大,最终表现为以背鳍至臂鳍为界的整个后部皮肤呈白色。
B、打粉病 病原体是嗜酸性卵甲藻。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但随病情加剧白点数量增多,最终白点遍及全身,整个体表似擦了一层粉末。
C、小瓜虫病 病原体为小虫瓜。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的红斑,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带有白色小点的囊泡。
D、微孢子虫病 病原体是微孢子虫。病鱼死后2~3h,观察其发病部位,仍有白点的是微孢子虫引起的,如果没有白点的是小瓜虫引起的。
E、痘疮病 病原体是痘疮病毒。特征虽与小瓜虫相似,但小瓜虫病可用肉眼见到小瓜虫游动,而痘疮病在普通镜下看不到病原体。
(2)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赤皮病和鲩内变形虫
①相似处
病鱼肠管都呈红色。
②不同处
A、病毒性肠炎 病原体是病毒。病鱼肠道局部或全肠出血,呈鲜红色。口腔、肌肉、鳃盖和鳍条等处有充血现象,肠黏膜皮肤一般不腐烂脱落。
B、细菌性肠炎 病原体是鱼害黏球菌。病鱼肠道呈紫色,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
C、赤皮病 病原体是荧光假单孢菌。鱼体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
D、鲩内变形虫病 病原体是鲩内变形虫。鱼病特征虽然相似于细菌性肠炎,但一般只表现于肠道的后部。
(3)白头白嘴病、车轮虫病和钩介虫病
①相似处
病鱼都呈白头白嘴状。
②不同处
A、白头白嘴病 病原体是黏球菌。刮下病鱼皮肤镜检,可见蠕动的细菌。
B、车轮虫病 病原体是车轮虫。较大的车轮虫主要侵袭幼鱼的皮肤,它分布于鱼的全身,特别喜欢聚集在鱼的鳍条和头部,有时也出现鳃上。
C、钩介虫病 病原体是钩介虫。肉眼可见病鱼嘴、鳍及皮肤都有钩介虫寄生。
105、相似鱼病肉眼的鉴别
在目前水产养殖中,流行较广、危害较大的一些常见鱼病,往往有许多相似的症状,必须加以严格区分,才能对症治疗。
(1)“鳃盖张开”状鱼病的鉴别
“鳃盖张开”状鱼病包括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等。前者有典型的“白头白嘴”、鳃丝鲜红等症状;后者鳃部明显浮肿,鳃丝呈暗蓝色。
(2)“肠壁膨大”状鱼病的鉴别
球虫病、侧殖吸虫病、许氏绦虫病、九江头槽绦虫病、刺棘虫病以及鲤长棘吻虫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膨大或肠道堵塞等症状。
侧殖吸虫病和九江头槽绦虫病分别有闭口不吃食物和口张不吃食的明显症状的区别。球虫主要寄生于青鱼,许氏绦虫和鲤长棘吻虫只寄生于鲤;但后者一般是寄生于前肠,严重时肠管发炎、肿胀和溃疡,肠壁穿孔。刺棘虫病主要危害草鱼。
(3)鳞片隆起症状鱼病的鉴别
主要有鲤嗜子宫线虫病和竖鳞病。前者鳞片隆起的程度较大,虫体寄生部位的皮肤肌肉充血发炎;患竖鳞病的病鱼鳞片竖起如松果球状,鳞片基部水肿呈半透明小囊状,挤则出水。
(4)具“急躁不安”、“狂游”、“跳跃”现象的鱼病鉴别
该类鱼病包括疯狂病、中华鳋病、鲺病、锚头鳋病及复口吸虫病等。
①疯狂病和中华鳋病。主要危害鲢、鳙。前者病鱼具有脊柱向背部方向弯曲、整个尾部极度上翘而露出水面、呈波浪形旋转运动、一时沉入水底、一时露出水面的特征;后者脊柱不弯曲、尾鳍仅上叶露出水面,且病鱼仅在水体表面打转或狂游。
②大中华鳋病和鲢中华鳋病。前者寄生于草鱼、青鱼的鳃部,病鱼跳跃不安;后者寄生于鲢、鳙鳃部,病鱼一般不跳跃。
③中华鳋病与鲺病。两者均有跳跃现象,但只要掀开鳃盖观察就可发现前者鳃丝末端挂有许多白色小蛆状物,群众称为“鳃蛆病”,后者无此症状。
④锚头鳋病及复口吸虫病。二者同样呈现病鱼急躁不安的现象,但前者严重感染时鱼体似披蓑衣;后者还表现为在水面不安地挣扎,有时头朝下、尾朝上,严重时,具眼球脱落成瞎眼等症状。
(5)池边聚集周游或头撞岸边鱼病的鉴别
这可能是跑马病、泛池或是由小三毛金藻引起的鱼类中毒。前者仅是绕池周游,驱之难散;泛池一般发生在无风、闷热,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打雷不下雨或雷阵雨的情况下,在半夜以后发生,全池鱼类均浮在水面,用口张着呼吸,或横卧水面或头撞岸边,呈奄奄一息状态;小三毛金藻病往往有大部分鱼类狂游乱窜,一般池鱼向池的四隅集中、驱之才散,病情严重时,池鱼几乎都集中排列在池边水面附近,头朝向岸边,静止不动。
(6)“乌头瘟”的鉴别
包括青、草鱼肠炎病和细菌性鳃病。其共同症状是体色发黑,头部乌黑。区别在于前者腹部肿胀且有红斑,手摸柔软,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乳黄色黏液流出;后者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病往往在同一鱼体上发生。
106、鱼病防治施药的几点体会
鱼病防治是养鱼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鱼塘发生鱼病以后,应该正确诊断,科学施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一、正确诊断,对症下药。鱼病发生以后,无论是细菌性鱼病,还是寄生虫性鱼病、病毒性鱼病等,都有一定的发病症状,这就可以依据症状判断或请专家诊断。鱼塘施药一定要建立在“正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基础上,切不可盲目胡乱施药。
二、准确丈量养殖水域面积。不论属哪种类型的鱼病,均是依据养殖水面的水体大小和发病程度确定用药量,所以要尽可能准确地测量水体体积,避免因计算不准引起用药过量或不足,影响防治效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根据季节、天气等灵活掌握。一般鱼病防治药物的药性与水温、水质、天气等有直接的关系。夏季水温高,药物在水中挥发快,可按常规剂量施用;冬春季水温低,可适当增加用药量,但应特别注意鱼的体质,如体质弱,应根据鱼的体质适当减少用量。另外,晴天比阴雨天施药效果好,上午比下午好。如果在有风的天气全池泼洒药物,则应贴近水面,不可扬洒太高,泼洒时先从上风头开始进行。
四、讲究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有些发生的鱼病,不是单纯一种病,而是并发症,这时就要讲究轻重缓急,先治疗较严重的那种病症;如果同时发生细菌病和寄生虫病,则应先治虫,后杀菌。
五、如水质恶化或鱼病同时发生,应先调水,再治病。一般情况下,将水质调好,鱼病可不治自愈。
此外,给鱼塘施药,一定要及时、均匀,最好能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切不可心存侥幸或主观上急于治好病而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107、方法用尽,何故鱼病还是治不好?
经常有些养鱼户忧伤地谈到,他们所饲养的鱼患病后很难治好,花钱用了很多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勤饲养的鱼一天天死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当前发生鱼病仍是人为因素居多。如鱼池不彻底清塘消毒,清除淤泥。盲目提高放养密度。过分强调投饲以期达到高产出。再就是乱投药,乱施肥,长期不换水。这样做主要是由于养殖户尚未完全从传统养殖技术转化为集约化养殖的要求上来,必然违背鱼池卫生管理的基本要求,致使投饵在池中积聚大量有机物(如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尸体等),加之池水补充氧气措施跟不上,最终使鱼难以为生,也给鱼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其次,是由于养殖户治病心切,不计后果所致。每当鱼出现异常时,就大泼硫酸铜、敌百虫及各种药物,并随意加大用药量,致使鱼死亡。虽然有时也能控制住鱼病的发生与流行,但同时也杀灭了分解鱼粪、浮游生物尸体等有益微生物,间接增加了池水的污染。也有的急病乱投医,消毒剂与抗菌剂不是一个厂家的,甚至同样是防治细菌性病的药物也来自好几个厂家的,使养鱼池变成了实验场。这样治好了鱼病也不知道是如何治好的,治坏了更不知何故。长期乱用药会致使养殖鱼类患肝病而陆续死亡或在越冬过程中全军覆没。
再次是养殖户购饵料贪图便宜。随着养鱼利润的逐步下降,养鱼户都希望找到一个饲料成本较低的鱼料。但因受品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限制,往往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为此,有些饲料厂为了满足这部分养鱼户的心理要求而非法追求利润,在鱼料中大量添加激素和抗生素。这种饲料前期投喂时鱼确实喜食,而且增长速度明显,但使鱼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抗应激、抗病能力降低。这种鱼抗缺氧能力差,运输中易死亡,人食用后会对人体免疫生殖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害。
所以从总体上看,对于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而言,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以牵扯到水质环境,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等重要方面,不能单纯依靠药物,而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即要运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做好清淤消毒工作,还要使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掌握适宜的投喂量,避免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调节好水质,当水中非离子态氨接近0.05毫克/升(国家水质标准0.02毫克/升)时,泼洒有效微生物制剂(如活力菌素、养水专家),或科学换水,保证池水清新,勤于检查,强化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108、鱼为什么厌食?
一、浮游动植物失衡
众所周知,正常情况下鱼儿一天之中吃食最不好的时候应该是早上,原因很简单,水体中的溶氧经过一昼夜动植物的呼吸以及有机物的分解耗氧,在黎明前后达到最低值。而很多渔民选择在早上8点左右投喂饲料,虽然经过短暂的光合作用,但水中的溶氧还未达到鱼进食的要求,早上鱼儿厌食就可想而知了。通过对水体观察,这样的水体大多浮游动植物比例失衡。特别是浮游动物的数量过多,如一些原生动物和轮虫。浮游动物数量过多,一方面它们自身要消耗水体的溶氧,同时它们也将吃掉水中大多数的藻类,降低藻类的光合作用。防治方法:早晨沿池周泼洒阿威溶液,每亩每米水深用10~20ml,杀灭水体中过多的原生动物和轮虫,隔日用靓水110全池抛洒,1kg/亩·米。
二、藻相不平衡
淡水水体常见的藻类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硅藻、裸藻以及绿藻,其中绿藻中的微囊藻对鱼危害较大,一旦这种藻类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将会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形成微囊藻水华。养殖池塘中较常见的藻类主要以绿藻、裸藻及隐藻为主,有时甲藻、金藻中的一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形成优势种群。根据经验,养殖池塘中的藻相一般以绿藻、裸甲藻为主,少数有隐藻、裸藻的水体,鱼吃食均较好。而单一藻类过多的池塘,一般吃食不好。
防治:在清塘消毒后施用富藻素I号2 kg/亩·米以及渔经可乐1 kg/亩·米,培养藻相以及微生态平衡。
三、有害物质的超标
养殖池塘中的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也会引起鱼厌食,甚至中毒。一般晴天下午水体的pH值明显比上午高。当pH值与氨氮同时偏高时,就会引起氨中毒。因此鱼在中午、下午吃食不好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此外,亚硝酸盐超标会使鱼体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这就是为什么水体溶氧十分充足而鱼却不进食甚至死亡的原因。预防方法:全体泼洒活力菌素200~250g/亩·米以及中午开增氧机2小时左右,时间为12:00-14:30。
四、人为因素干扰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会引起鱼厌食外,人为泼洒药品、大量换水以及捕捞后均会短时间内造成鱼厌食。
以上四点原因均是鱼生长的外部环境引起鱼厌食,但如果鱼体本身有疾病,如寄生虫疾病、肠炎病等均会造成鱼吃食不好。因此,在投喂饲料时应注意观察,最好能专人投饵,发现问题及时请技术人员诊断,切莫随意滥用药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09、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问题
(1)盲目加大药量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对于池塘环境来讲,无论是杀虫药物还是杀菌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内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容易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甚至中毒死亡。一些渔民在鱼病发生初期不够重视,认为随便泼一些药就行了,到了鱼病暴发大规模死鱼时慌了神,以为加大药量就能把病菌杀死得更快。还有一些渔民觉得今天用药不见好转明天就应加大份量,此外还有一些渔民认为一次性加大份量下足够的药物来一个疾病一扫清。当然这些办法有时能凑效,有时疾病消除了可是鱼也死光了,有时根本就没有效果。盲目加大用药量除了给渔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外,不管它有效还是无效,这个用药成本首先是增加了。
(2)什么是协同与拮抗作用
在前来求诊的渔民当中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用生石灰加硫酸铜泼洒没有问题而用生石灰加敌百虫就出现死鱼呢?要想知道为什么,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药物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简单地说协同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其疗效会比它们单独使用时加强;拮抗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会发生某些物理化学反应使得疗效降低或是完全无效,还有可能是毒性增加了。比如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合用发生协同作用其杀虫效果会更明显,但是硫酸铜与生石灰合用就会发生拮抗作用,因为生石灰是碱性物质,而硫酸铜偏酸性,当它们合用时就会发生中和反应,疗效降低甚至无效。大多数消毒药偏酸性,所以都不宜与生石灰合用,如二氧化氯、强氯精、漂白粉、高锰酸钾等。生石灰特别不能与敌百虫合用,因为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生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非常容易引起中毒死亡。常见的协同作用还有:青链霉素合用、双氧水与冰醋酸、大黄与氨水等,常见的拮抗作用还有:氟派酸(诺氟沙星)与金属离子、利福平、四环素类药物如土霉素与青霉素。
(3)使用过期、违禁药物
过期药物往往会失效或变质,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延误治疗时间,甚至引起中毒死亡。有些渔民贪小便宜,使用违禁药物,结果省了不该省的钱,花了不该花的钱。如果渔民还是继续使用,最后吃亏的只有自己。常见违禁药物有:呋喃唑酮、五氯酚钠、孔雀石绿、氯霉素等。
(4)病急乱投医、频繁用药
不少渔药在使用后次日可能出现更多死鱼现象,这是因为一些老弱病残、特别是症状严重的鱼受到药物的刺激反应而会死得更快的原因,所以用药后次日死鱼增加一般来说是正常现象。但是一些渔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是埋怨你的药物没有疗效就是埋怨你的技术不行,于是今天这个人说用什么药有效就马上下什么药,明天那个人说用什么药又下什么药,其结果可想而知。在这一点上渔民朋友应该懂得一点,其实鱼病发生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感染期,暴发期和衰退期,所以鱼病治疗也分一定的疗程,如发生寄生虫病,通常1~2天为一个疗程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发生细菌性疾病,则需要3~5天为一个疗程,所以用药3天后如果死鱼逐渐减少摄食恢复正常说明该药有效,如果不见好转,病情越来越严重才可判定该药无效,应重新诊断症状换用别的药物。
(5)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
每年都有渔民来问,为什么鱼塘里别的鱼类没有问题而唯独死了淡水白鲳,为什么虾类会浮头甚至死亡了而鱼类也没有问题,这就需要了解鱼类对某些药物的敏感程度问题。正如某些人对某些药物过敏一样,一些鱼类对某些药物也是非常敏感的,那怕是很小剂量也会引起死亡。常见名优水产品用药禁忌有:鳜鱼对敌百虫、氯化铜敏感不宜使用;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应禁用;淡水白鲳对敌百虫敏感应禁用;加州鲈对敌百虫较为敏感应慎用;青虾对甲胺磷、敌百虫较为敏感应慎用,对菊酯类杀虫剂特别敏感应禁用;罗氏虾对菊酯类、敌百虫敏感应禁用;蛙类在1‰的盐水中就无法生存,所以蛙类要特别注意盐的含量。广大渔民应牢记以上用药禁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高温季节用药
大多数渔民都这样认为:温度越高疗效更强,治疗效果会更快更好。所以有渔民就纳闷:为什么以前泼过同一品种同一剂量的药物治好了病而现在按同一方法使用却出现浮头、上跳下窜狂躁不安的现象呢?经打听才知道是高温季节中午泼洒药物造成的。我们强调池塘泼洒药物时间一般应在早上8~9时,中午一般不用药。这是因为当气温超过38℃时,鱼停止摄食,而药液挥发加快,如果在高温季节中午用药,不仅起不到防治鱼病的效果,反而会造成鱼中毒。大多数药物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特别是杀虫类药物,如硫酸铜,在16~30℃范围内,水温每升高5℃,药效便会增强85~90%。高锰酸钾水溶液不稳定遇光发生分解,生成二化锰沉淀。碘制剂在高温下易挥发等。
(7)长期单一用药产生耐药性
近年来渔民都发现车轮虫特别难对付,反反复复用了各种各样的杀虫药都无法彻底消灭它。据了解,其他地方也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排除了药物的真假因素外,问题应该出在鱼病本身。由于杀虫药都比较有针对性,如车轮虫都是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指环虫就用甲苯咪唑,锚头鳋就用氯氰菊酯等等。经过长期使用,寄生虫对它们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要想杀死它们必须不断加大份量。就拿硫酸铜来说,本身安全范围较小且一过量就会引起鱼类浮头,但是今天再按相同的份量使用那是根本没有效果,所以只有加大份量,但是这个量应加到多少合适,很多人心里都没有底。已经有渔民试过加大一倍份量使用也没有出现问题。所以说,广大渔民朋友必须清楚耐药性带来的严重后果,等到某一天发现无药可用时麻烦就大了。
(8)不了解病理导致疾病的反复发生
我们都知道鱼病的种类可分为四大类: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引起的疾病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对某些常见性疾病我们如果懂得它们发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就可以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还没有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患病毒性疾病的水产动物用药,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病原性细菌对水产动物的二次感染。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治疗水产动物的寄生虫病时,还应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周期来适时用药,如锚头鳋在平均水温25℃时寿命为14天左右,而从产卵到孵化则为2~3天,因为敌百虫只能杀死锚头鳋的幼虫不能杀死锚头鳋的成虫,必须连续用药2~3次才能彻底治愈此病,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一般为7天,水温高间隔的天数少。又如小瓜虫因其在体表形成胞囊,这些胞囊药物很难除掉,被杀死的仅是刚孵出的幼虫,在水温15~20℃时,从胞囊形成幼虫破囊而出一般需23~25小时,所以也应连续用药2~3次才能彻底治愈。需要指出的是,治疗小瓜虫不能用硫酸铜,否则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卵甲藻病也是如此。
(9)使用土方偏方
经常遇到这样的渔民,他们蛮有经验的说:我养鱼从来不用买渔药的,只要人用什么药鱼就用什么药,便宜多了。虽说这些独门秘方可能一时半会会有效,但是还是缺乏科学性,必定存在一定危险。在目前全面提倡健康养殖的新形势下,中草药逐渐被推广到鱼病治疗范围上来,它们的安全性高、残留少、来源广,所以广大渔民应懂得一些中草药的基本性能,做到科学用药。如防治病毒性鱼病的中草药有大黄、黄柏、黄芩等,防治细菌性鱼病的有五倍子、大蒜、穿心莲等,防治寄生虫类鱼病的有苦楝树叶、桉树叶、干辣椒、生姜等。
(10)水质调控问题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池塘水质也非常容易变黑变浊变臭、有毒物质增加等。在水源不便的情况下,大多数渔民都是一味地追求各种各样的调水药、解毒药、底质改良剂等药物,而不少渔民都反映这类药物效果都不那么明显,收效甚微。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得出以下两种药物既经济又实用,而且效果非常明显:第一对于水质变浓变臭的池塘采用泼洒底净活水宝,因为底净活水宝成分的结构特殊,具有非常强的吸咐能力,不但能吸咐水中悬浮物澄清水质,而且还可吸咐水中有毒物质从而降低它的含量;第二对于单纯是有毒物质含量高的水体,采用泼洒颗粒氧,效果明显。曾有一位渔民看见他的池鱼停食了但是没发现有鱼病发生,于是他就拿水来检验,经检验得知他的水质pH值偏高,达9.5,氨氮含量高达到1.5mg/L。鱼类在这样的水质中生活不停食才怪呢。众所周知氨氮中的有毒氨在碱性环境中的含量会更高,所以这样的池塘万万不能使用生石灰。这种池塘使用颗粒氧,第二天鱼类就可开口摄食,而且逐渐恢复正常。因为颗粒氧抛洒水体后,放出大量的氧气,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都被转化为无毒物质。
110、鱼病防治实例
(1)基本情况:某养殖户的池塘为11亩,平均水深约1.4米,池塘淤泥厚约30厘米,有清洁的自然水源,池塘用漂白粉消毒,2009年6月10日投放草鱼鱼种(10厘米)6万尾,投放时鱼种未经消毒。
据养殖户介绍,该池塘7月19日死鱼65尾,7月20日死鱼83尾,7月21日死鱼265尾,7月22日死鱼545尾,7月23日死鱼1035尾,7月24日死鱼2157尾;该养殖户发现有死鱼后,用过强氯精和生石灰全池泼洒,内服药投喂过鱼病宁和晶体敌百虫,但未见有所好转。
(2)临床症状及诊断分析
肉眼检查:现场调查发现,病鱼离群,在水面上缓慢游动,反应迟钝,击掌后病鱼缓慢潜入水中;鱼体色变黑,十分瘦弱,口常张开,但食欲减退;鳃丝黏液较多,明显肿胀、贫血,鳃丝之间、鳃片之间相互粘连一起;鳃瓣呈灰白色花鳃状,特别是紧靠鳃盖的第一对鳃片,鳃丝明显呈灰白色;病鱼呼吸困难,频频呃水,如浮头状;严重的病鱼,前腹部有膨胀感,触摸时感觉结实,鳍条完整无损,鱼身体上及鱼鳃没有锚头鳋等大型寄生虫寄生。
(3)解剖检查:剖开鱼腹可见前肠形成胃囊状扩张,剪开前肠扩张部位,即可见大量乳白色带状虫体聚集,有些卷曲团状,而有些则伸长成带状,虫体由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2个深沟槽,由此可确定为XXXX,最多者一尾鱼肠道寄生有40多条绦虫;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胆囊未见异常情况,大部分肠内无食物,有的肠道有少量食物;剥开鱼皮,未见肌肉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4)实验室检查:最后带几条病鱼回实验室检查,将病鱼身上的黏液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在40~1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大量的呈帽形或碟形或圆盘形(内部结构为齿轮状结构)、活泼移动的虫体,由此可确诊为XXXX,每一个视野内有22个虫体左右;剪下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清水,在40~1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除了见到大量的XXXX外,还可见到指状扁平而长、头端分为四叶、用后端固着器的锚形大钩和周围小钩牢固地固着在组织上、身体不断伸缩运动、试探与寻找着食物、移动时作尺蠖状(蚂蟥似)动作的虫体,在显微镜下,虫体可将身体伸得很细长,约可达原长的4倍左右,由此可确诊为XXXX,每一个视野内有15个虫体左右。根据发病症状和解剖、诊断结果初步确诊为XXXX病、XXXX病、XXXX病三病并发症。
(5)本病流行时间及水温:
XXXX病主要在广东、广西两省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鱼种,越冬草鱼鱼种死亡率可达90%。
XXXX病流行高峰期一般为每年的5~8月,流行水温一般在23~28℃。此病都会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
XXXX病流行季节在春末夏初,越冬鱼种池在开春后也容易发生,流行水温一般在23~28℃。此病都会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
叙述以上3种疾病为何病,病原体是什么,阐述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