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苹果waiting动漫系列: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3:20

 

李百浩    黄  立

    形成期(1928-1938)

  1928年,广州市市政厅"为改良发展新旧市区,建设本市为世界商港",设立城市设计委员会,并通过《城市设计委员会组织章程》,这是广州第一个专门负责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城市规划开始步入制度化。

  "马路主义"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出现了新的特点:

图5  市郊路线分期兴筑图

  在旧城改造方面,市政当局认识到市区内"马路越多,消费愈大,物力亦愈竭"[4],因此停止在市区开辟马路(图5)。在马路的修建过程中,出现了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岭南的气候特点相结合演变成"骑楼"建筑。"骑楼"下的人行道长廊,可以避雨防晒遮阴,又可以敞开门面广招顾客,适应了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也是地价渐高、人口稠密老城区辟路建设的必然选择。"骑楼"建筑一时风靡全城,城区内几乎所有的商业道路都变成了骑楼街,如双门底街(今北京路)、上下九路、中山路、长堤路、人民路、大南路、解放路、一德路、沿江路等都变成了骑楼街,形成了广州马路街景的主格局(图6)。出于对市容美化的考虑,市政当局不得不做出一些马路不准建骑楼的规定,并有《广州市内不准建设骑楼表》,要求建设骑楼的地段必须是繁盛之地,并且街道两旁多是沿街店铺;街道狭小且没有充分绿化的地方可以建骑楼,已经有骑楼存在的街道可以继续建设骑楼等,没有建设骑楼的地方需种植行道树,以美化都市。[5]

图6  广州市骑楼分布图

    拓宽内街的城市改造。"本市全市内街道路,不下六千余条,纡曲狭隘,对于消防卫生及交通均有极大之障碍。"[6]从1930年开始测量内街,主要是拓宽和提高内街标高,规定"最窄者七(英尺),宽广者且达二十余    ,"并制定了"辟阔内街原则"(图7)。与此同时,住宅区道路相继建设与发展,并改造了路面结构,大面积铺盖沥青,已铺沥青路面达32.5万平方米。并在白云路上兴建实验性的有分隔带的复式道路(即今日的两幅路),路宽45m,这是建国前广州市最宽的道路。民国23年成立"辟路审定委员会",审定核准开辟与改良道路规划。

图7  改良内街渠道分期图

  在新市区的规划中,出现全市范围的道路系统规划。1930年,工务局首次制订道路建设规划,编制了《工务实施计划》,确定全市61条市区马路和35条郊区道路,并组织实施,此时道路布局大体呈现出棋盘型。1933年市设计委员会根据市区发展拓大的状况,又制定了广州市区道路系统图,该系统增加的线路与原定的96线计划调整一致,协调各线道路连接及与环线干线的联结,并补充续辟58线(市区26线,市郊32线),以平衡市区的发展。确定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为棋盘式。规划河南刘王殿附近为新市区中心,其南北干线为子午线,东西干线用以联络粤汉铁路与黄浦地区,环形干线用以联络市区各纵横干道及河北、河南、芳村、大坦沙一带。这个规划初步确定了广州旧市区为大小方格网,外绕环线的网络系统,成为广州市道路网络的雏型。至1936年,全市修筑马路总长度达134km。

  陈济棠主政时期,广州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观,连接珠江两岸的海珠桥与过江轮渡码头的建成,对于贯通南北市区,使河南各业得到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市府合署、爱群大厦等相继建成。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城市规划文件,主要有两种类型:城市总体规划与局部地区的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方面,有1929年,广州市政府的《广州市政实施计划书》;1929年,广州市政府的《广州市之建设计划》;1930年,广州工务局程天固局长编著的《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1932年8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广州第一个正规的城市规划文件。虽然这些规划活动有外国专家参与,并有大量的国外规划理论、思潮及技术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城市规划参与人员仍能较好地融合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与传统文化,体现广州城市规划的很大的自主性与承传性,这些规划活动标志着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局部区域的规划方面,有1928年,工务局拟定的《辟芳村为工业区》;1928年9月,《发展广州市东南区域及整治河道案》;1928年,《修正筹建广州市模范居住区章程》是广州近代较早的居住区详细规划;1929年,《建筑平民村舍原则》;1929年,《发展市区及填筑河道案》;1930年7月,工务局《拓展市民住宅区计划》;1930年8月,工务局《建设河南之新计划》;1932年,市建设厅《辟大沙头为商业区》。这些规划活动在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功能分区,推动城市协调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

    1930年,在广州市工务局局长程天固编著的《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中,提出广州城市建设计划。该《计划》比1929年广州市政府公布的《广州市政府施政计划书》更全面、详细地涉及广州市区的地志、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以及道路、港口、城市公共设施等建设计划的内容,其要点包括确定广州市区界线、功能分区、发展河南、道桥建设、内港及堤岸建设等。此外,还对全市渠道与濠涌的整理、公共建筑、娱乐场所及公园等建设进行了规划。

  《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

    1932年8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是广州第一个正规的城市规划文件。主要内容有:

  ●确定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仍以1923年工务局所划定的权宜区域和拟定区域。

  ●将全市地域划分为工业、住宅、商业、混合等4个功能区。其中工业区分布在临江一带,如西村、石围塘东南部、牛角围、牛牯沙、罗冲围等处。原有的商业区在旧城区内,新辟的商业区设在黄沙铁路以东,河南西北部,东山以东,省府合署地点以西一带。住宅区分为两种,一是风景优美的住宅区,分布在河南中、北部,东山以东一带以及车陂东部、白云山至飞鹅岭之东南麓等处;二是工人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与工业区毗邻的地方,如市西泮塘及茶等地。旧城区规划保留为混合区。

  ●确定市区道路干线。分为直达干线与环形干线,依其所在不同的区域及道路等级而定,一般分为大道(30~40m)、干道(25~30m)、一等街(20~25m)、二等街(15~20m)、三等街(10~15m)五个级别。

  ●规划接通粤汉、广三两条铁路,经过牛牯沙岛,建两座跨江桥梁。另由石围塘经上芳村至白鹤洞设一条单轨铁路,以便于沿河货物的运输。黄沙火车客站规划改为货站,沿黄沙堤岸兴建码头,以利水陆联运。新火车客运站设在西村省立一中的东南,民用飞机场拟建于河南琶洲塔以东及市西北部牛角围以北的地方。

  ●规划新建水厂和电厂。新水厂拟定在市西北松溪一带,新电厂择定在西村士敏土厂之北或牛角沙以南。

  ●规划黄埔为广州的外港,白鹅潭一带为内港。石围塘至下芳村一带的堤岸,规划建设码头、仓库,停泊来自上海、厦门等埠的轮船。黄沙一带的堤岸,拟建码头仓库,停泊港澳轮船及四乡轮渡;大涌口一带停泊其他各项运输的小汽船,沙面至大沙头一带不宜多泊船,以免阻碍河道交通及附近一带的风光。

  《修正筹建广州市模范居住区章程》

    1928年,广州市政府公布修正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章程后,编制了供有钱人居住的模范住宅区规划。该规划确定了模范住宅区的范围及用地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用地占总用地57%,公共建筑用地占4%,道路用地占39%。全区规划新辟、扩宽道路11条,长19950英尺(约6080m),按其宽度划分为五等(150英尺、8O英尺、60英尺、40英尺、24英尺),并确定各级道路的横断面。规划区内设置公共建筑的项目有:小学、幼儿园、礼堂及图书馆、儿童游乐场、网球场、公园、公共厕所、公共电话所、消防分所、派出所、水塔及水机房、市场、电灯等13项。全区住宅用地划分为5个地段,规划兴建住宅514幢,层数不超过3层,按其面积大小分为4等,其中甲等63幢,乙等262幢,丙等130幢,丁等59幢。

表3  1928--1938年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活动一览表

时间 规划活动与文件 部门机构人物 主要内容 1928年 拟辟芳村为工业区 工务局   1928年 修正筹建广州市模范居住区章程 广州市政府 编制有钱人居住的模范居住区计划 1928年9月 发展广州市东南区域及整治河道案 计划“填筑河南以通河南”, “整理东、西、北江水道,以弥水患,而利通行”。 1929年 广州市政实施计划书 广州市政府 城市公共设施等建设计划 1929年 建筑平民村舍原则 广州市政府 择定马鞍、蚬岗建筑平民村舍 1929年 发展市区及填筑河道案 工务局 “将长堤一带堤岸,先行向北填阔,展筑路面,并将海珠公园划入堤内以利交通。” 1929年 广州市之建设计划 广州市政府 对全市市场、游艺场、游泳场、赛马场、与平民宫、平民村及公共坟场进行规划,并计划改良全市厕所,建设市府合署等 1930年 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 广州市工务局局长程天固 涉及广州市区的地志、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以及道路、港口、城市公共设施等内容。 1930年7月 拓展市民住宅区计划 工务局 “将东郊马棚猪丝岗附近之青菜岗、上下坟头岗、大岗咀、蚬壳岗等处开为住宅区域。” 1930年8月 建设河南之新计划 工务局 将河南地区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与住宅区。 1932年3月 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 广州市政府 包括面积人口、界线、道路系统、林荫道及公园地点规划、市郊公路之交通、路面设计、铁路与车站、公用事业地点之选择、航空站地点、学校地点、港口、分区大要、渠道大要

  停滞期(1938-1945)

  日本对广州的占领不仅打断的广州城市规划发展的连续性,而且对广州的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一时期的规划活动趋于停滞。

  恢复期(1945-1949)

  恢复期虽然时间较短且多方面因素影响,还是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规划文件。1945年,广东省政府编写的《建设广州新市简要方案》;1946年10月,广东省政府编写的《广东省五年建设计划草案》;1946年11月,广东市工务局编写的《规定工业区地域》;1947年,广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通过《重划计划书》;1947年,广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讨论通过《广州市土地分区使用办法(再修正案)》。

  1946年10月,根据《都市设计法》与《都市设计委员会组织章程》广州政府成立了都市设计委员会。城市复兴政策上,《广东省五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改良现有城市与建设新城市两种类型。《广州市土地分区使用办法(再修正案)》是对于广州这种土地使用关系较为混乱与复杂的地区尤为重要,也是历次广州规划成果的重要总结。这一时期的规划活动主要着眼于复兴与重建城市,由于战乱的原因最终未能实施。

    《广东省五年建设计划草案》

1946年10月,《广东省五年建设计划草案》的第八章城市建设类,分"改良现有城市"与"建设新城市"两种类型论述广东省城市建设。广州属于改良现有城市,分复兴灾区、改良道路规定系统、修建下水道、改善内街、划分工业商业居住区、建设新型居住区、整理自来水电灯电话、整理交通车辆、增建市场、改良公厕和建设码头货仓等十一项内容。

  《重建计划书》

    1946年,工务局拟定黄沙、西堤、海珠桥北岸、南堤等多个灾区(日本侵华时轰炸广州所致)的营建计划。民国36年,广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修正通过4个灾区的《重划计划书》。其主要内容:一是确定灾区用地范围;二是确定新辟或拓宽道路的走向及宽度(20~30m);三是划定商业区、住宅区范围,并规定在不同区域内营建市场、学校、儿童游玩场等公共建筑及其配建设施。

  《广州市土地分区使用办法(再修正案)》

    1947年,广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讨论了《广州市土地分区使用办法(再修正案)》,该《办法》将广州划分为普通住宅区、田园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风景区、农业区等六种,并对在不同区域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物的性质、高度和建筑密度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在居住区、商业区、风景区、农业区内不准建设有污染的工厂,凡属易燃、易爆、有污染、用地规模大的工厂,其建筑地点须经市政府核定。

  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

    广州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开埠的城市,其近代的城市发展是在外力作用下,经历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纵观广州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属于开埠城市规划类型,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与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此经历了"冲击、接受、吸收、移植、融合"的过程,体现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活动自主性与承传性特点。

  在规划理论的传播途径上,广州显示出较强的主动性,与其它的开埠城市相比,由留学人员传播带来的影响大于外国殖民者的移植,使得西方规划理论在广州的实践避免了盲目性和被动性。

表4 1945--1949年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活动一览表

时间 规划活动与文件 部门机构人物 主要内容 1945年 建设广州新市简要方案 广州市政府 该方案从市制、市政设施、土地政策、社会事业、交通建设、卫生设施、康乐设施、文化教育、建设新住宅区与工业区和美化市容等十个方面论述了重建广州,使之成为“新型都市”的措施。 1946年 广东省五年建设计划草案纪要 广东省政府 提出了改良现有城市与建设新城市两种类型及措施 1946年 规定工业区地域 市工务局 确定发展工业的地区 1947年 广州市土地分区使用办法(再修正案) 广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广州划分为普通住宅区、田园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风景区、农业区等六种,并对在不同区域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物的性质、高度和建筑密度作了明确规定。 1947年 重建计划书 市工务局 确定灾区用地范围、道路划定商业区、住宅区范围等内容 1948年 建设平民住宅计划草案 市工务局 分征租办法与工程计划及建筑地点两部分内容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广州显示出较强的承传性,广州的近代城市规划认识到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与西方规划思想的区别与矛盾,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注意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关系。

  因此,广州近代城市发展是开埠城市发展普遍性-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与特殊性-自主接受先进的理论的结合,近代广州城市规划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发展自身要求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结合,是"问题-解决"模式。

  结语

    广州的近代城市建设正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处置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理念的矛盾过程中,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其历史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活动经历了从无到有,在引入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指导广州近代城市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改变"有机生长方式"的城市建设,开始了以改造物质环境的近代城市规划。●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活动在指导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建国后至今的城市规划规划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活动对广州现代城市规划活动引导作用。说明近代城市规划作为"科学的、技术的、文化的城市规划是连续的"。

  ●城市布局结构:广州近代先后制定规划文件,发展河南区域、向东发展工业区居住区、开辟芳村工业区、向北开辟白云山居住区等,在建国后的历次城市规划活动都是对这些规划文件的发展与延续。初步规划了"方格网+环线"的棋盘式道路系统。城市突破城墙束缚,规划了较为清晰的城市布局结构。

  ●空间形态布局:以越秀山为依托,通过传统城市中轴线与珠江相连,延伸至河南的刘王殿新城市中心,形成了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城市骨架,体现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结合。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延续了古城格局,规划控制建设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骑楼街,市区内开始出现高层建筑,改变以往"二维扩展"的发展模式,城市开始在垂直方向扩张,形成了沿江的中多层区。

  因此,广州近代城市规划是广州由自然发展的城市向人为规划的城市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推动广州近代化乃至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28~270

    [2]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3]广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辑出版,广州市志·卷三,广州出版社,1995

    [4]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5]黄佛颐编纂,广州城坊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6]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7]胡华颖,城市空间发展--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8]丘传英主编,广州近代经济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9]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0]孙文,建国方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1]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广州名城辞典,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12]黄爱东西,老广州:屐声帆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13]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14]龚泊洪,朱小丹,商都广州,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15]董鉴泓主编,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6]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17]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18]马秀之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广州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李百浩,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黄立,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