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雷被削后闪光六连:西方为什么需要中国稀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1:59
西方为什么需要中国稀土

李 静 

    

    “1992年邓小平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时候,包括我们自己还没感觉出稀土在战略上有那么高的位置。”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黄春辉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不过,随着2010年稀土之争的加剧,即使最普通的中国人也开始关注“稀土”这个字眼。“近两三年,国家对稀土的重视程度加大很多。”五矿集团公司五矿稀土研究院院长廖春生对本刊记者说,作为科研人员他的感受比较强烈:原来能争取到十几万研究资金就觉得很不容易,现在国家一个项目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
    其实根据中国商务部和中国稀土学会等机构的统计,中国目前虽然拥有全球30%的稀土资源,但是按人均资源量计算,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在此情况下,中国却拥有世界90%的产量。这是为什么?

                               停产的外国稀土

    从稀土的工业储量来看,稀土不仅存在于中国,在美国、澳大利亚、越南、俄罗斯及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区都有一定的储量。根据2009年统计,美国稀土储量占世界13%,而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也为零。
    根据统计,占有全球70%稀土储备的其他国家只开采不足10%的稀土资源。
  “尽管稀土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资源,但1995年以后世界上绝大部分稀土都是由我们来供应。”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徐光宪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比如美国,目前没有一家稀土加工厂在运营。
    其实在20世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开采稀土,只是中国稀土技术在世界引发的一场冲击波改变了这一情况。
    上世纪60年代,世界最大的稀土矿-中国的白云鄂博开始向国外少量出口稀土。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稀土开采主要集中在美国一家叫做Mountain Pass的稀土矿。而较为先进的稀土分离技术则被法国Rhodia稀土厂掌握并垄断着。
    彼时,中国急需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稀土生产大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稀土分离技术。70年代后期,中国研究出了“稀土萃取串级理论”。
    黄春辉回忆说,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很便宜、高效地进行稀土分离,“从前从一个矿过来到设计出产品,流程一年都做不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新的技术工艺一个月就可以完成。”
    到90年代,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逐渐领先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场“中国冲击波”。比如,美国Ames实验室是全球较早做稀土的机构,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稀土分离。它的提取浓度是每升百分之一克。而中国用萃取理论,提取的浓度达到一升几百克。国际上开始意识到中国有纯度很高的稀土。
    “中国稀土分离技术的低成本、高效应用,生产出大量单一品种的稀土,一方面形成了对国外稀土生产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稀土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廖春生说。
    随着稀土分离技术路径的清晰,稀土行业的高利润也开始被发现,“分开的单一稀土产品比没分开的价格高许多。特别是一些产量小的元素比没有分开时,贵出几千倍。”徐光宪说,民间有说法:送出一车稀土,可以开回一辆桑塔纳。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方稀土厂、私营稀土厂一哄而上,中国短时间内涌现近100家稀土厂。当时全世界的稀土需求量只有10万吨,中国的稀土分离能力到了15万吨以上,开始超过了需求。
    在中国强大的稀土生产能力下,各国不再开采自己的稀土,都购买中国稀土。到90年代中期,世界较大规模的稀土企业均关闭了生产线,法国的Rhodia厂和美国的Morlycorp厂相继停产。

                               替代的可能性很小

    2010年,随着中国加强对稀土行业的管理,国际稀土生产格局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中国现在的稀土出口量放到3万多吨,出现很大缺口,价格也随之上升,国外稀土资源一定会重新开发,补上缺口。”廖春生表示,“比如国外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剂需要大量的稀土。中国稀土供应量的减少,使得像镧这样的稀土产品价格迅速攀升十倍,稀土价格的回归使得国外稀土资源的开发变得有利可图。现在大家拿出来说事的还是在磁性材料上,因为各个国家的制造业都脱离不了磁性材料。而磁性材料产量,我国占到全世界80%。”
    尽管已经习惯依赖于中国,一些稀土消耗大国还是开始另谋出路,寻找新的稀土来源。美国酝酿着恢复开发过去封存的稀土矿山,两家澳大利亚公司也在准备开采稀土,韩国则与缅甸达成了开采缅甸稀土资源的协议。
    其中日本的行动最快。2010年7月,中国宣布下半年稀土出口配额将减少。9月2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就与蒙古总理巴特包勒德在纽约举行会谈,达成共同开发稀土的共识。2010年10月26日日本国会又通过了3369亿日元的追加预算案,专门用于和第三国合作开发稀土资源。对于一向相当谨慎的日本国会这次可谓动作神速。
    黄春辉表示,在“稀土进口来源多元化”的策略下,日本正准备赶到越南开发稀土,力图在当地生产,以此替代长年依赖的中国稀土。
    对于日本的这番尝试,徐光宪指出,日本到越南开采的成本比起中国稀土要高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国外的稀土矿中,“独居石”占的比例较大。它具有放射性,开采首先要进行处理,难度很大。相对而言,中国的稀土矿比较好开采,放射性低。
    同时,国外发现大多是轻稀土,宝贵的中、重稀土集中在中国南方五省。从目前各国公布的情况,国外尚未发现。
    廖春生则告诉本刊记者,越南开采很困难,不仅是因为放射性和稀土自身质量的问题,更因为开矿的地方全部是山区,“原来是作为打仗的战场,全是地雷,风险很大”。
    除了寻找新的稀土来源,“稀土替代材”也成为日本、美国等稀土消耗大国的新选择。2010年,日本提出,将和美国加强在稀土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稀土替代材料。它从2007年就开始了投入70亿日元的稀有元素替代品研究计划。
    2010年9月30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新能源与工业技术研发组织(NEDO)已成功研发出完全不必使用稀土的铁氧体磁铁驱动马达。但NEDO也承认:与采用稀土元素的驱动马达相比,铁氧体磁铁驱动马达功率还不强。
    “替代稀土的可能性很小。”廖春生指出,“如果真要替代稀土,除非牺牲材料的性能优势。现在的情况是稀土进入了高科技竞争领域,牺牲一些优异性能,将会大大削弱竞争优势。现在说可以替代稀土,应该只是一种谈判手段。”

                                  流失的技术

    如今,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稀土与高精尖的产品有关。其实人类最早接触的稀土产品,却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熟悉的物件:打火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将稀土用于石油的炼制。廖春生说,稀土开始真正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是从稀土分离得到单一纯稀土开始的。
    “70年代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以低成本、高效的应用,提供了大量分离的、单一的稀土,这就推动了中国甚至世界稀土的研究和应用。”廖春生说。
    80年代末,徐光宪带着一批学生在全国各地开学习班,向上海跃龙、包钢稀土、甘肃903厂等这些国营大厂讲解全新的稀土分离技术,并帮助工厂将技术运用到生产一线。
    不过在徐光宪看来,技术推广原本是好事,但因为没有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也造成了此后稀土分离的核心技术流失。
    80年代无偿提供给国营大厂的分离技术,在10年后因改制等进入了私营企业。世纪之交,停产的国外各稀土企业又以合资的方式陆续进入中国,早期分离技术也被国外公司掌握。
    (《环球视野》第355期,摘自2011年2月24日《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