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阁拍卖公司正规嘛:一 厂 老 壶~~宜兴历史上唯一“官窑”紫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45:54
一 厂 老 壶~~宜兴历史上唯一“官窑”紫砂(2009-11-10 21:52:09) 标签:杂谈 

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俗名,而“一厂老壶”,今日一般界定在上世纪八零年代直至九零年代末,原一厂一车间较高档的壶。

 

一厂老壶究竟好在哪里?

泥料上乘

一般人,对宜兴壶的泥料有些茫然,其一大原因,因为目前市井中,最乱的除了造型,即是原料。先前最重要的泥料采集的四号井,因灌进大水成了危矿,于上世纪末封矿。今日许多搞泥的,只得从外省去采购做壶料。郑板桥说“壶用宜兴砂”,宜兴壶如用了外地砂,其乱象可想而知。

泥料是宜兴壶的基础。至今为止,无论从美感及沏茶实用功能,任何其他地方的泥料,还未见有超过宜兴黄龙山一带优质泥料的。而一厂所用的料都是黄龙山四号井所开采的。即使四号井中,无论紫泥、红泥、段泥(即黄泥,因原矿泛绿,亦称本山绿泥),都远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因此,本地人也将做壶的泥料称之为“泥中泥”。优质制壶泥如同木料中紫檀、黄花梨一样,是非常珍贵的。

纯以肉眼看壶的泥质,多看看就会发现一厂老壶的优质泥的玄机,比如紫色中隐隐可看到些微的红色或黄色,红泥中常显现出一点黄色,而黄泥中常夹杂些红色。即在一种主色中夹杂飘忽不定的它种色彩。

壶是用来沏茶的,钟爱一厂老壶的,多半精于品茶。只有优质“宜兴壶”,才能沏出茶的香气与回甘,甚至从汤色,耐泡度,抗馊等许多方面,一厂老壶确有无可比拟的优越。

 

造型典雅

形,即造型,是宜兴壶的美感基础。古人赏美,谓之,七分姿三分色。赏“宜兴壶”亦是,无论光、花器,先得视其造型。

“一厂老壶”在造型设计上,大致可分为四点:

一是仿明清及清末民国初较为古典和经典的款式。由于一厂有民国时代已成名的多位大家(他们一直被尊称为辅导员),在选择老款式时,并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融入老艺人个人审美情趣与时代的审美观念,事实上是一番再创作。

二是一厂老艺人和新秀所创作的壶式,如“辅导员”朱可心的“报春壶”、“长青壶”等多款花器壶;高海庚厂长的“集玉壶”,顾景舟辅导员的“上新桥壶”,顾绍培的“天龙顶珠壶”,李昌鸿的“竹简壶”等。

三是昔日的中央工艺美院如今的清华大学艺术学院若干教师设计的壶,其中以高庄教授(国徽定稿人)所设计,顾景舟首制的“提璧壶”最为经典。

四是画家亚明先生设计、王寅春辅导员首制的“亚明方壶”等。属当代书画家创作的,当然,韩美林先生也设计了富有他个人风格的多款壶式。在九十年代,中国书画家佼佼者唐云、罗桂祥等高品位的收藏家或一些雅士,对一厂造型同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厂艺人他们得益于前辈艺人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以及与世界各国陶艺家的交流,在造型艺术上培养出卓而不群的审美眼光。

 

做工老道

“一厂老壶”多数是由做高档壶的一车间制作的,新艺人要三年陶校毕业,实习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一车间。

我所谓“老到”,“老”是老练、老辣,“到”则基于娴熟的手法能得心应手的将技法施展的恰到好处,简而言之即做工“到位”。一个优秀的制壶者,在整个做壶过程中,拍身筒、安流、装把、用“明针”等一系列工艺做下来,行云流水,欢畅自如。

一厂老壶最受诋毁的,是所谓“做工太粗”。在我看来做工粗细,无非是工笔的精致工整与写意的自然洒脱之别。拿做壶泰斗时大彬一脉作例。他的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是公认的做活细过时大彬,以至于那时代诸多达官显贵一致认为李、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但徐友泉晚年客观公正地指出:以我的“细”依然不如师傅之“粗”。这是史籍中有记载的。陈寿珍晚年专攻掇球、仿古、有的连把子都有所偏斜,连当代最富盛名的顾景舟都认为其工虽粗,但粗旷仍不失器度恢宏。今日的制壶名家中,已很难找到陈寿珍一类“写意型”高手。我试让中年一代制壶佼佼者试做“粗工”寿珍掇球一类壶,竟一做还是细工,换言之,已不习惯用粗工来制壶了。

我并非否定能工巧匠那巧夺天工的绝技,壶技如大亨,那确实有过人的技法,让人折服。我只是想告诉爱壶者,“一厂”中诸多老艺人是受益于壶艺家们的辅导成长起来的,只有在这些老壶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做工上的多元状态。这些看似“粗工”的壶远比今日多数借助机械加工的细工壶更是传统意义上的宜兴茗壶。

 

装饰美观

一厂老壶的装饰,代表了一厂的基本格调。装饰中的刻字刻画,是借助于中国书画艺术。调沙、泥绘则是宜兴壶艺家独创,这些都是其它制壶者望尘莫及的。比如看似简单的“调砂”,一厂确有独到手法,以手将一种黄色粗砂镶嵌入泥壶中,使其疏密有序,自然得犹如不经意间看到云际繁星。

一厂老壶中有不少字画,出自今日颇有名望艺人之手,其师承,可看到任淦庭的影响。

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线条装饰,置放在壶身哪一部位是恰到好处的,也是由名艺人反复尝试而最后定稿。

窑火适宜

一九七三年,国家投资一厂建起了一架新式隧道窑,以重油做燃料。为防止油烟中杂质侵入壶面,壶成胚后一律置入耐高温材料制成的掇罐之中,紫泥一千一百度左右,红泥九百六十度左右,窑温稳定,熄火后掇罐内壶将有十多小时依然在隧道窑中慢慢降温。因此,烧成后的壶“水色”绝佳。这架窑,今因油价飞涨早已熄灭,被海内外一厂壶收藏家誉之为“官窑”。就于紫砂,自古至今除了“一厂隧道窑”官方从未投资建起第二座窑炉的。邓小平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壶,以及紫光阁较早陈列的二十多件紫砂器,皆是隧道窑烧成的。过上百年写史者将一厂老壶列为唯一“官窑壶”,亦不是不可能的。

 

沏茶上乘

茶是介于中药与食品之间的瑞草。我们只要联想到当今熬中药以砂罐、餐饮中以砂锅炖煮或煲汤,其原理完全一样。宜兴优质壶能沏出茶之佳味、汤色纯正,茶味醇厚。好的宜兴壶,素为嗜茶者首选之佳器。

这里我捎带说一下“养壶”。我个人不喜欢以一支养壶笔沾了茶水,在茶壶上再三涂抹,更不提倡以手揉搓,以面擦壶,使壶油光锃亮。壶上有了这类“包浆”,有损沏茶功能。我想,所谓“养”便是保养。使用得法,保养得当。仅以废茶水浇淋壶身,或以纯棉毛巾加以擦洗,每天必将壶中茶叶倒掉,清洗净,使壶置空气清新处阴凉干透即可以了。

关于一厂老壶的收藏

同其他类收藏一样,其铁律是“物以稀为贵”。一厂壶代表了历史,“方圆牌”且是几百年中最大的一个品牌。“宜兴壶”中有钱人可以收“名家壶”以显示身份,聪明的白领同样可另辟蹊径藏古旧壶;藏一厂“文革壶“,“一厂老壶”亦为大陆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地作为收藏主题。我所熟悉的京、沪、津、广西、东北都有藏了几百乃至千余把“一厂老壶”的。在宜兴,我前几年如逛壶店还常有少数一厂老壶出售,可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

近些年陶都出现专仿“一厂老壶“的作坊,这些老板生意相当不错。尽管是赝品,可如果泥还说得过去,又是一厂老艺人制的,还不算坏壶。但赝品用泥一般都远差于真“老壶”,由于没了母模,再翻一次模,往往走形。我曾以个人收藏什锦壶同仿品做比较,外行人也能明显看出其明显优劣。

“一厂老壶”若未用过的,在其二十来年时间中,分别有四种徽标。赝品中也有仿“方圆标”的,但是翻印的。真标识颇似云南普洱名牌“大益”中的内飞。

“一厂老壶”仅这七、八年间,其价格一路飙升,从上百元至一两千元,有些罕见的或颇有名气的更是上万元。那么,未来还有升值空间吗?我个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预测前景十分看好。一是其不可再生性,仿品毕竟是仿品,二是泥料之危机目下仅初显,待十年、八年后会更加严重,三是通胀势不可挡,在中国诸多泡沫被挤后,一厂老壶一类含金量高的工艺品会被更多人青睐。四是爱茶者懂茶者会愈来愈多,茶文化是最易为国人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买“一厂老壶”也是顺理成章的。置把老壶,沏壶老茶相得益彰。

 

 

张学明先生

张先生故籍江苏南通,现居北京香山。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闲暇嗜藏中国古陶瓷,尤以集藏宜兴壶蜚声海内外,曾两度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于国内外发表一百多篇关于宜兴壶及茶事的文章,深具影响力。

 

一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曾经是新中国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紫砂陶生产及外贸出口专厂:

1955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州、蒋蓉、集中民间所有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成立了合作社,这是宜兴紫砂厂(一厂)的前身。

1958年,合并其他28家私办的紫砂厂家建立“宜兴紫砂厂”。
1970年,文革后,紫砂生产逐渐恢复,并在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窑。
1984-1985年,一厂的工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拼紫与铺砂的工艺大量使用,使泥料的变化更加丰富。
1986年以后,诸多非国营的紫砂厂陆续成立。
1997年,宜兴紫砂一厂,结束官方经营,改制为民营。
2000年,黄龙山4号紫泥矿井封闭禁采,之后因水患整个矿井被淹没。
2002年,原紫砂一厂隧道窑被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