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纹小金刚盘成图:创新的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4:42

创新的起源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3.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缪尔赛在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作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著名学者弗里曼(c 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他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我国80年代以来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先生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彭玉冰、白国红也从企业的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来说,从企业角度对创新加以定义更有意义。我们总结前人的观点,以傅家骥先生的定义为基础,对创新加以界定:企业的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真的创新,成功的创新,一定是和开放后的“流出”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必须造成信息的流出。

比如说美国的麦当劳,它即是一个快餐店,也包含了一种文化,它居然就能够在全球许多地方开了分店。麦当劳吃的东西,是什么餐呢?是正宗的西餐吗?肯定不是,那会让西方正宗的西餐大师脸红的。因此只能够叫它麦当劳餐了。那么,国内现在也有快餐店模仿麦当劳,甚至有的在国内也相当成功,国内到处都是。这样仍然属于“拷贝”。我就想,将来国内能不能有一种更新的饭店,里面卖的东西,你说不上它是中餐还是西餐,不强调什么正宗不正宗,但是能够开到全世界各地去,也让全世界各地都能够见得到?只有那样,才算是真创新,才是创新成功了。

再比如说吧,我们现在也给国内的科学家颁奖。但是瑞典的诺贝尔奖,却是少颁给瑞典人的,是真正的国际奖,是颁给全世界人的。那么我就想,中国能不能也创立这么一个科学家奖,哪怕头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主要是颁给全世界各地的最著名的科学家,不要那么小家子气,以为自己的钱最好自己人得,那不是一种“开放”的想法。要让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都能够以获得中国的这个奖为荣,能不能?

再说我们的经济学,能不能发展到这个程度,创立一个全新的学派,即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而是全新的,有质的突破的经济学,不仅如此,还真能解决问题,还能够流传到全世界,使得国外的许多经济学家一发表论文,就引用我们经济学家的理论?甚至我国能够经常派出经济学家到美国到英国去指导他们国家的经济?能不能?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导致美国人要来中国学习经济学,那才是真创新。

再说文艺,国内这些年来许多新东西,其实都是拷贝外国的,比如说街舞,比如说RAP。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不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致使国外流行起来?使全世界人民喜欢?而且并不是拷贝我们的过去,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全新的小说,全新的电影,全新的某种舞蹈?

再说社会科学理论,我们不能够说没有创新,但是创新有没有到这样一种程度,就是被外国人认真地学习?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被外国人认真地学习的,比如智利的总统就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因此毛泽东思想可以认为是一种成功的创新。那么,我们新的社会科学理论,新的政治理论,哪怕就是国家领导人创造的吧,什么时候能够让外国人特别认真地学习?那才是创新成功的标志。

现在一说宣传,那就是说要有主旋律。但是,我们能不能够努力一下,导致主旋律流出到国外,成为越来越多的其它国家的主旋律?还是只呆在中国,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主旋律?

上面讲的无非就是一个道理,就是成功的创新的标志,应当是成功地流出。

再说制度,现在有一种将制度固化的倾向,我认为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因为,制度是上层建筑,它是不应当固化的,它应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前进的。因此,当生产力处于一个低的水平的时候,有一个低档的社会制度与之适应,而当生产力处于一个高的水平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社会制度的升级。

比如说,毛泽东当年把游击战纳入战略问题考虑,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共产党要永远地进行游击战,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进行正规战,再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获得战争胜利进入建设阶段。

与此相对照,当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我国农村的一些地区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设计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这种办法虽然是创新,却和上面讲的游击战一样,是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应当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不可违反的祖训,而是在农村的生产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要进行升级的。因此,农村的改革,需要根据新的生产力,新的情况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并不只是党中央想办法,全体农民也都要想办法。联产承包责任制决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终极的理想。

当初小岗村能够有十几个党员开秘密会议,搞出一个生死状。那么,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也可以有一些新农村的党员在一起开个会,弄出一些全新的东西,而由于政治的宽松,也没有必要搞什么生死状吧,党中央也应当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的首创精神爆发出来,产生真的成功的创新。

提到创新,也许就有人跳出来说对啊对啊,好啊好啊,就是要创新啊,但是他们提的建议,可能还是拷贝,但是拷贝是不成功的。包括美军在伊拉克亲自操刀的拷贝都不成功嘛。

毛泽东当年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就希望中国革命一声炮响,给全人类送去更多的东西。正如毛泽东的观点,中国应当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因此中国人没有必要那么自私,要多考虑考虑全世界,甚至也可以认为中国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的振兴。当中国人对全人类有更多的关怀的时候,可能也就顺带着解决了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