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尼姑综合网:汉字的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8:44:10
《汉字的起源》     《因特思互联纪录网》www.ytsjl.com报导:对于汉字的起源,人们作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迄未得出一令人信服或看法较为一致的结论,有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汉字起源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一说法凭借网络的途径在网友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此,我们和提出这一假说的北京女学者苏三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对这一新的学说,我们并非完全赞同其所有的观点及表述。我们所看重的是苏三大胆探索与想像的精神,并相信苏三的猜想必将给读者以一定的启迪。多样性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它的背后是对话、交流、溶浸和融合。我们也希望能借此文抛砖引玉,使一些对汉字起源有所研究的专家、学者能够勇于出来谈谈他们的研究成果。
     汉字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一个千古谜团。我们被灌输的知识是:汉字是自源文字,它的源就是甲骨文,是中国人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产生的。
     日前,北京一女学者苏三在一个名为"文化研究"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破解甲骨文起源》的文章,称汉字的起源主要借鉴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同时还借鉴了包括腓尼基文字、楔型文字在内的其他文字系统。她的这一独特破解之说,在公众和学者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赞成和批判之声互有交锋。
     苏三此前曾出版过两本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书,即《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和《向东向东、再向东》,同样是争议不断,各种各样的质疑也绵绵不绝。中央电视台以及香港凤凰卫视还分别讨论过她关于三星堆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的见解。她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假说:三星堆文化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更具体而言,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主体为红海沿岸古闪族人,尤以信奉犹太教前的古以色列人为主。中国的龙、凤崇拜可能来源于这个外来文化,三皇五帝也与其有关。这个外来文明独立特征的逐渐衰亡恰好在中国文字出现前后,所以在中国现有的史料中看不到关于它的准确记载。
    《汉字主要借鉴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三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文字确实使用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体系,但到底是一种中途的借鉴还是彻头彻尾的人种加文字在异地的传播和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我初步的看法是:甲骨文的主流就是借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然后又融合了一些其他文字,最后有了自己的独立发展,成为甲骨文,最终经过完善成为今天的汉语。
     人类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后来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现了腓尼基文字,现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重要符号,也是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文明具有强烈的传播性,并且其基本规律为:从发达文明地区流播到不发达地区。落后的文明族群最先可能都只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最先都从借鉴发达文明的文字开始,这个惯例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日语、韩语借鉴汉语,到蒙古文借鉴突厥文字,突厥语借鉴阿拉伯文字,再到希腊字母借鉴腓尼基字母,腓尼基文字借鉴古埃及象形文字。很可能古埃及象形文字还借鉴了两河流域或其他地区更早的文字。那么汉语有没有借鉴其它的文字呢?
     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借鉴并决心形成自己文字系统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的文字符号明显借鉴了腓尼基文字。从目前我掌握的情况看,夏符号与腓尼基字母相近率达到30%左右,与埃及象形文字相似率也可以接近30%。而总体来看,中国商朝晚期出现的甲骨文主要接受了埃及象形文字的造字逻辑,并且直接采用了部分埃及的词汇与发音,尽管也有腓尼基等语言的痕迹,但是恐怕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促使生成了甲骨文,这个需要逐步深入研究才能找到甲骨文所有借鉴过的语言,恐怕两河流域的楔型文字也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得出这些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甲骨文之间的连通主要有三个方式:音、义、形以及组合方式、借用逻辑等。
     总体讲,古埃及语言无元音的特征构成了听觉上的"生硬"感。这一点至今保留在汉语以及相临的日语、韩语之中,与富有音乐感的柔和西方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我认为是语言根源上带来的传统。同时也是汉语言古老的一种表现。
     其实今天的西方文字也应该说与中国文字有一定的牵连,因为希腊文字来自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来自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中国文字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且是一种没有经过大幅度改革的文字,它至今遵循的基本规律依然是6000年前的;但走向西方的文字已经彻底看不到他们老祖母的痕迹了,其变化从根本上就走向了反面:字母化、音节化。通过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汉语中的某些文字与西方文字存在着奇特而有趣的关联。例如中国的"羽"与英文"E",古埃及表示"羽毛"的象形文字与"羽"字十分形似,但它的读音为"yi",英语中的"E"实际上不仅保留了最初的发音,而且保留了该字母最初的象形特点。历史多么疯狂,"羽"与"E"之间"象形"与"发音"的近亲联系竟然是辗转通过腓尼基语字母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得以实现。
      和汉字一样,古埃及文字也有所谓"会意"。如古埃及文字中的兔子下面画上水纹表示"离开"的含义,取自水的流动性与兔子快速奔跑的特点。类似的逻辑看中国文字,如"人言"为"信","昔"在甲骨文中表现为"水和太阳",表示"流年似水"的过去。
      古埃及象形文字经常是2个、3个甚至是4个基本符号组成一个新字,甲骨文中同样有类似的组合。如"宾"这个字的甲骨文,起码有三部分或者三个不同的象形字组成:首先是房屋(画),这个形状恰好也是古埃及文字中的房子,然后里面是个人,表示家里来人了。另外,巴比伦象形文字中的"泪",是一个"眼睛"加上"水",造字逻辑与中国汉字完全相同。
     从书写方式上看,所有古老的文字都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从埃及象形文字到中国古文,再到腓尼基文和希腊文都如此。古埃及的书写顺序有上下书写的习惯,与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一脉相承。在中国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书写方式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今天的香港依然在使用。
     还有,古埃及在大约4000年前写字颜料通常使用黑色,但是作者的名字用红色,这也与中国古代书法用黑墨红章的习惯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