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公:两个命运挑战者的人生轨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2:59:08
两个命运挑战者的人生轨迹
2009-06-17 07:55:10    作者: 王春元     来源: 文汇报     有人说,世界的方向不仅在未来,还在过去,需要转过身去才能发现。
  
  在刚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三十年里,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无论欢心、无论痛苦,都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而无数个体生命的人生轨迹,就构成了这三十年中国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寻觅和探究那一个个时代人物鲜活、生动的生命历程,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呈现给世界的昨天、今天和辉煌未来。 
                                                               ——编者

  
  李晓华——中国第一辆法拉利的主人
  
  1992年,著名的法拉利跑车来中国举办车展,最好的一款车型“法拉利599”也在参展之列,当时厂家并无意出售,没想到有一个中国人要买,这人就是李晓华。他花三百万买下了这辆车,在天坛举行了交接仪式,给他配的牌号是京A0001。这件事马上就通过世界各地媒体传播开了,法国的《费加罗报》刊发了一幅照片:宽敞的长安街,背景是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前景是那辆红色的法拉利,在法拉利右侧,站着李晓华,他穿一件风衣,立着领子,俊朗帅气,正抬头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张照片引起的震动几乎是全球性的。
  
  这一瞬的定格,成为西方人解读当代中国的最好影像。由于这张照片,李晓华与改革开放的中国紧紧地连在一起。在此后几十年里,有五十多位造访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和世界名人曾在这辆法拉利车上签名,其中有老布什、小布什、普京、霍克、撒切尔夫人、克林顿等世界级政治名流。
  
  1994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这对于中国人是第一次。据说,这个荣誉连比尔·盖茨都申请了很多次。
  
  曾经的理想——当大厨
  
  李晓华人生成功的本源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节制。
  
  三十年风云变幻,与李晓华同时期的第一代优秀企业家大多沉寂了,只有李晓华风华依旧。节制,保证了他每一次人生蜕变的成功。
  
  探究影响李晓华走过这激荡三十年的生命激情的内在动因时,有两个点需要放大:首先要记住一条胡同、两趟列车。
  
  一条胡同是北京的钱粮胡同,这条胡同的名字与李晓华有着一种默契。钱粮胡同中曾住过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明朝的海瑞,另一个是民国思想家章太炎。这个地方清代时是储藏军饷钱粮的地方。
  
  1951年,李晓华就出生在这个地方。他父亲是北京照明器材厂的工人,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他以几十块钱工资养活一家,生活很艰难。生在钱粮胡同的李晓华,却对饥饿有一种创伤记忆,那时正长身体的他,经常饿得前心贴后背。因为饿,所以从小别人问他长大要干什么?他说,长大要当大厨,因为当厨子能吃饱饭。猪肉炖粉条,对他来说一度是最好的食品。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家里自然不可能给他太好的教育,对他的未来也没有太高的期许。
  
  两趟列车,一是北上的车,一是南下的车。
  
  北上的车是1969年发出的,这辆北上的列车承载了李晓华的青春、梦想和他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当时他十七岁,到了我国最北边一个叫萝北镇的地方,被分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第二十七团,这里过去就是与苏联的边境线。李晓华被分配开拖拉机,他曾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
  
  他在北大荒一干就是八年,就在这冰冷的世界里,有个漂亮的北京女知青走进了李晓华的生活,温暖了他的心。这个时候,开始有知青陆续回城了。李晓华也想回去,但家里没什么背景,就跟女朋友商量好,由他先偷偷地回北京去想办法。
  
  1977年,唐山大地震刚刚过去,家家都住在马路上。经贸部有个谈判大楼,里面有个当厨子的名额,说可以安置人。李晓华好不容易想法找人说通关系,让他赶快办回迁手续。他终于看到了希望,二话没说,连夜爬火车赶回北大荒。
  
  那天晚上大雪弥漫,李晓华踩着齐膝大雪,走了三四个小时赶到女朋友所在的连队时,已经半夜十二点多。他敲门,同宿舍的人说他女朋友已经回北京了!不可能,她回去得和自己说一声啊!他问她还回来吗?她们说不回来了。李晓华心里一阵冰凉,立马又直接往北京赶。那一晚,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冷得要命,而亲情和思念在他内心燃烧,他一根筋地走啊走……
  
  回到北京,他怎么也找不到女朋友,他并不知道她是个高干子女,他千方百计地打听,终于得知她家在北京的东方歌舞团附近。他去敲她家的门,女友的妈妈不让女儿见李晓华,并对他说,你没有本事,又没有钱,你根本不具备娶我女儿的条件!这件事的刺激让李晓华刻骨铭心,他第一次感到被伤害,自尊心遭受毁灭性打击。
  
  无奈之下,他只得独自办了回迁手续,成了一名大厨。
  
  从第一场爱情里,李晓华悟出一个道理:靠蒸馒头娶不上媳妇,感情的事还需要物质来解决。他一边揉馒头,一面想出路。那时已经是1978年,社会开始松动。他从一个兵团战友那里知道,南方的很多东西便宜,倒腾到北京来就能挣钱。从那以后,他礼拜六一下班就爬火车去南方,再连夜坐火车回来,这样来来回回地倒腾,挣了不少钱。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对李晓华的命运有着重要影响。他父亲生病,让他去海军医院抓药,上车后他不想掏两毛钱,可正好赶上公交车上有稽查,就让人给抓住了。正在无地自容时,一名穿海军制服的女军官给了售票员两毛钱,说让他走吧,他可能也是有难言之隐,票钱我给出了。当他到海军医院拿药的时候,竟然发现窗口里负责发药的女军医就是刚才帮他解围的那个姑娘。这以后,李晓华总去抓药,两人就慢慢熟悉起来。
  
  不久,李晓华倒东西的事东窗事发。那天他正在揉馒头,突然保卫部来人,后面跟着公安,他们开口就问:“你是李晓华吗?你被逮捕了,投机倒把罪,跟我们走吧。”就这样被判劳教三年,送到团河农场。女军医听说他被抓,就去团和农场看他,并且通过她在中央警卫局当头儿的父亲的关系,把李晓华从劳教农场带了出来。
  
  初显商业才干
  
  大厨的地位本来就很卑微,再加上劳教,李晓华再也回不去了,生活逼着他自谋生路。1979年,正好赶上广交会,李晓华在会上转转,发现一家美国公司有个机器制出来的水非常冰凉,他就缠着人家要买,人家说要买的话三千块钱,你买不起。李晓华的钱不够,就跟熟人借了五六百块钱,硬把这冰水机买下了。
  
  买来后,李晓华就跟北戴河街道办事处一个认识的负责人商量,说夏天人们泡海澡时肯定口渴,咱们一块卖冰水,我出设备,你出地方,卖完后分成。
  
  1979年夏天,他们把冰水机放在北戴河最繁华的中海那个地方,奇迹发生了——一毛钱一杯,每天买冰水的人排队排出一公里外,这台机器变成了印钞机。整个夏天,他每天晚上雇四个人数钱。跟他合作的办事处主任乐坏了,说这事不错,明年咱们接着干。
  
  李晓华的商业天才这个时候显现出来了。他说,明年咱们不干了。那主任说,挣钱为什么不干啊?李晓华说要不你干,我把这机器送给你。主任说,这东西这么贵重,你要实在不愿意干了,我加一倍的钱来买,接着干。李晓华说,你也别加钱了,原价给我就行。结果第二年,北戴河果然出现了一百多台冰水机。
  
  于是,李晓华对那位主任说,你再帮我一个忙,我们开个录像厅吧。那会儿他老跑广州,那里港片、爱情片、武打片特别多,而当时内地放的还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老片。录像厅一开,那叫一个火呀!他们雇了十几个小伙子维持秩序,仍然把很粗的铁钢管给挤变形了!那一年又挣了很多,但第二年李晓华又不干了。
  
  1980年初,万元户就很了不得了,但这时李晓华的资产已经过百万。李晓华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有了钱他就好买车,一年就换了三辆车,最开始买了辆126P,后来又换了老上海,他是中国最早拥有私家车的人之一。
  
  李晓华结识了很多人,其中一个叫宋学竞,是当时北京工商局的一个局长。他说,晓华你还年轻,应该去留学。李晓华说,我挣的钱几辈子花不完了,还留什么学啊?宋学竞告诉他,以后社会进步会很快,你的知识不多,到国外学习学习,对你以后发展有好处。
  
  这样,大约1984、1985年李晓华自费去日本东京商业学校读书,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商业规则,也开阔了眼界。
  
  有一次他在日本看电视,电视上正在播一个中国人给一个日本医生讲怎么治秃发,这个人就是赵章光,他发明的101,治秃发特别灵,日本上层好多人也对这个东西感兴趣。
  
  这时101在北京已经相当疯狂,李晓华回北京一看根本买不到,他就天天琢磨怎么找到赵章光。李晓华到101厂一看,这是个福利厂,员工都是残疾人,上下班都比较困难。李晓华就给他们厂买了两辆大轿车,每天接送工人上下班。这一来,赵章光被打动了,为他免费生产了一批101,还把在日本的代理权全给了他。当时101在日本已经有代理人,李晓华把这批货弄走,一下子在日本成了公众人物。101让李晓华一下子成了中国最早的亿万富翁。
  
  两次人生博弈
  
  然而,真正改写了李晓华人生轨迹的是后来的两件事情。
  
  1989年,李晓华已经开始在香港做公司。这时候,可以说李晓华已经完成了由投机客向投资商的转型。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商业机遇,再加上在日本的学习,让他对他的商业手段有了很多的总结和提升。当时香港很多人移民加拿大、美国,房价出现大跳水,李晓华当时就琢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楼市不可能就这么烂下去。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在香港大量买进房产。过了六个月,香港的楼市开始疯长,他又赚了!李晓华一步步聚敛财富,但每次都在最辉煌时收手,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具有很多人所没有的这种品质。
  
  接下来的一次人生博弈,更让他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考验。1991年到1992年,李晓华已经结交了很多国家的政府官员。当时马来西亚总理的儿子告诉他一个消息,马来西亚要建的一条高速路附近发现一个大油田,问他有没有兴趣。他敏锐地觉得这里有巨大的利益,但需要投入十亿美金。他当时没有十亿美金,妻子也坚决反对他做这件事情。但他毅然向马来西亚商业银行贷款,利息巨高。在等待消息的过程中,李晓华从开始住的五星级酒店,到最后连最差的旅馆也住不起了,只能住到一个老华侨家的地下室里……
  
  直到商业还款到期的前三天,马来西亚政府终于发布消息:在高速路沿线发现了大油田……消息一出,满世界的人都找李晓华,因为那一片地都被他提前买下了。马来西亚一战让李晓华被列入了中国乃至世界级别的富豪。
  
  老布什亲自为他庆生
  
  1996年,李晓华45岁。生日这一天,他被美国前总统老布什邀请到家里为他举办生日宴会。老布什让小布什亲自驾车,把李晓华从庄园接到他的家,还请来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宴会上,老布什说了一句话:“我对你的友好和尊重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李晓华后来自己说,老布什之所以对我这么敬重不是我个人的魅力,而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只是改革开放中的一个符号,他是通过我对中国发出一种肯定。
  
  在布什家里,老布什让李晓华随便转转看看,李晓华发现布什的房间里挂了很多中国画,放了很多中国瓷器,对中国的艺术很感兴趣。布什夫人芭芭拉对李晓华说:“李先生我送给你一本自己写的书好不好?”李晓华说:“那太好了。”芭芭拉就给他在书上签了名,然后布什也为他签了名。
  
  感恩不忘邓小平
  
  经历了三十年的跌宕起伏,李晓华比以前平和了,比以前看开了,比以前通达了,也比以前更温情,更有人情味了。他说,在海外漂泊了十多年,觉得最终还是要回来,他希望把当年缺失的亲情找回来。他常常把很多北大荒的战友请回来,唱过去的老歌,老战友有困难的话就去帮助他们。他在国内建了几百所希望小学,他说当年感情问题需要用物质解决,而现在他要用情感来解决感情世界的问题,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帮助那些小人物。
  
  有人问李晓华,这一辈子你最想感谢的是谁?他说我最应该感谢、最念念不忘的人,就是邓小平。李晓华写过一首诗,题目叫《感恩不忘邓小平》,他说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大气胸怀,中国很难走出贫困,老百姓很难走上现在的道路,我也不可能跟我们的国家一起完成这一次次的转身。
  
  李书福——造就一个中国轿车品牌
  
  2005年9月13日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来自中国的参展商李书福用牡丹花装饰了一个特别大的展台,红色跑车的车身上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引得世界各地的记者都围着他转。李书福把红旗一掀开,顿时掌声雷动。西方记者惊呼:“中国人来了!中国汽车来了!”那神情就像说狼来了一样。
  
  很多人嘲笑李书福,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讽刺议论如影随形,甚至有人断言,三四万元的吉利车一上路就得抛锚。但李书福坚定、倔强、决绝地往前走,谁也不能相信,这个1997年才接触汽车的人,不到十年竟造就了一个中华民族轿车品牌。
  
  90元相机挣来第一桶金
  
  讲李书福的故事,要从教育开始,又从教育结束:一个不想读书的人,最后他要去创办一所大学——吉利大学。
  
  李书福生于1963年,到他上学时,台州这个地方的生活已经好起来了,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哥哥姐姐都没怎么读书。到他这儿,父母希望他去读点书。李书福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但读到初中时,他发现家里人都在劳动,只有他在读书,就死活不愿意读书了,家里怎么说都不行。他回家劳动了一两年,开始有机会考大学了,家里人就劝他继续念书。他一考就考上了当地的重点中学台州一中,学习成绩也还真不错,老师说,凭你这个成绩,考大学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临考大学前,他又不考了。班主任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问了一下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挣多少钱?他们说五十多块。李书福说,我上高中一个月就得花四五十块钱,与其上大学四年后挣五十多块钱,还不如现在挣几十块钱,自己养活自己。
  
  李书福离开学校后,跟人借了九十块钱,买了一个江苏生产的虎丘牌相机,骑着自行车天天在乡下四处游逛给别人照相,当时人们称他“野照相”。就这么着,他还真挣了一些钱,他最大的理想是自己开一个照相馆。在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之后,他真的开了一个照相馆,他的第一桶金就是从照相馆挣来的。
  
  李书福的第二桶金是靠炼银赚得的,他怎么会成为一个“炼银术士”?原来他发现,冲洗照片的显影液中含有银的成分,可以通过加氯化钠的方式提炼出来,纯度还挺高。这是中学化学课本里就有的化学公式。1983年,一个台州农民就用这个公式作为创业的出发点,他收集各种旧家电,把上面镀的银提炼出来。
  
  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分的东西

  
  李书福骨子里有一种特别不安分的东西,有点钱了他就开始考虑做大。那时乡镇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他最早做的是冰箱,而且做得特别火,青岛有一个品牌叫澳柯玛,就是李书福生产的,在青岛贴的牌。这是1984年,台州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向外界,大部分台州人连普通话都讲不好。在这样的条件下,李书福居然跟人才、技术聚集的大城市国有企业竞争,而且居然成功了,这个冰箱厂让他赚到了几千万。
  
  1989年,李书福把这个厂、库存、土地、连同厂里的存折全部交给了政府,一分钱都不要,然后去了深圳上学。上学的过程让李书福开阔了眼界,他说,把企业交出去我一点都不后悔,人生只有起点和终点是黑白的,是枯燥的,而过程是色彩斑斓的,我追求的就是这种美好的过程。
  
  读了两年书,李书福又回到了老家,他开始做铝镁曲板、建材材料,当时全国就他一份,生意如日中天,购买都得提前预约。他又挣了一大笔钱。
  
  1993年,李书福又有不安分的想法了。当时台州政府组织台州的个体户到各地去参观学习,他们参观了一个摩托车厂后,李书福就开始到处考察怎么做摩托车。当时有一款台湾的摩托车,脚踏板式的,叫木兰,台湾叫光洋,他就想方设法把这个技术引进来,开始在大陆生产最早的踏板摩托车。没想到,他的踏板式摩托车卖得很火,但他觉得做摩托车不过瘾,他的梦想还是做汽车。他做了一个调查,大众的甲壳虫,中国的销售价是美国的三点六倍,于是得出结论,汽车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汽车工业不让民营企业进入,认为造汽车技术含量太高,民企做不了。李书福却“不买账”,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有什么可难的?”李书福就是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农民,他知道自己会被别人嘲笑,而他却以倔强的姿态回答:“如果在嘲笑中长大是一种必然规律的话,那就让这样的嘲笑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就是中国汽车模仿秀第一人!”
  
  说干就干,1997年,李书福开始了造汽车之旅。按照规矩,做汽车行业要五个亿才能起步,可当时李书福只拿得出一个亿。做汽车还要政府发许可证,当时民营企业不能做。就这样,他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但是李书福对梦想从来不放弃,当时一汽工业公司的党委书记叫方劫(现已去世),李书福曾找过他。他说,李书福搞汽车是有几分悲壮的。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李书福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我清楚》:
  
  人在旅途,谁能知道前方有多少条路,
  
  清晨沐浴阳光,
  
  星光为我引路。
  
  春夏秋冬,喜欢就永不服输,
  
  擦干泪,坚持住,
  
  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
  
  他就一直在这条路上闯。1999年,李书福曾对当时到吉利视察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说过一句话:“希望国家给民营企业一次失败的机会,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感动了曾培炎。
  
  他满世界找,偶然发现四川德阳有一个监狱,监狱厂有一个汽车准生许可证,他就为这个企业注资70%,给它起了一个特牛的名字: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凭借这个准入证,1998年8月8日,李书福的第一款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了。当时很多人质疑他“你觉得自己的车好看吗?”他说确实不怎么好看,因为受很多的条件限制,但请相信,以后的吉利车不会总是这个样子。
  
  吉利车上市后给中国的汽车行业带来了一场市场搏杀:当时最便宜的夏利是九万块钱,吉利豪情的上市价格是五万八千元,这是1998年。很多消费者说五万八千元的车能开吗?李书福听了这话很兴奋,说如果要是能开,消费者就肯买。所以他的宣传口号很简单:“中国最便宜的轿车。”夏利厂被迫降价,吉利降一次价,夏利就降一次,跳水价到了三万一千八百元,最后吉利挂牌两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元!
  
  李书福是一个破局者,一个挑战规则的人,他把离老百姓很远的汽车价格给冲破了。提前开上车的中国百姓得感谢这个人,他让中国人早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圆了汽车梦。
  
  有人问李书福,你为什么一定要自己造汽车,你让人家干不就行了吗?人家也照样上税,给我们安排劳动力。他说,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我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汽车,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我们要做,我们一定要拼搏下去。
  
  如果说开始时李书福做的吉利车是在无序环境下求生的一种搏命,那么仅仅过了五年,在各地市场上都能够见到他做的几款精巧细致、技术超凡的车型,而且颇受消费者欢迎。现在他的车已经卖到东欧一些国家,非常畅销。他渐渐从无序状态融入世界汽车的商业秩序当中,并在这样一条井然有序、归入大海的长河里上下翻滚,呈现出绚烂的浪花,现在谁也不敢再小瞧他。
  
  在李书福逐渐从农民向城市过渡的过程中,他身上带有一种明显的推手感觉,你可以看出来他在刻意做一些事,哪怕有时很笨拙。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会穿一双增高鞋,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他自卑和自负的心态。在台州他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墙做成的假书墙,透露出他骨子里是一个崇尚知识的人。在夹缝中成长的李书福具有一种挑战一切的精神,他的身上有一股农民式的野性、豪情和洒脱。
  
  在十年时间里,李书福完成了一次优美的转身,这个转身让很多人受益,尤其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中国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个梦的提前实现,应当归功于李书福。
  
  办学培养中国汽车人才
  
  李书福成功了,但他心里非常清楚,做汽车需要人才,吉利在整个生产扩张过程中需要人才,但他发现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很多人才在他这儿是用不了的,不适应的。所以他办的吉利大学首开了汽车专业,在浙江很多地方都开了汽车工程学院,他说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缺乏人才,我们要抓紧培养。
  
  2007年5月17日,吉利远景在全球上市,李书福正式向外界宣布,吉利汽车进入了战略转型期。一直以来凭价格优势取胜的吉利汽车,开始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优势。到2015年,吉利要实现产销量两百万辆的目标,要占领国内将近百分之十五左右的份额,在国际市场上占到百分之二点五的份额。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汽车展上,吉利车的展位跟宝马、奔驰的展位一样大,二十三款出厂车型中有十三款为首次发布的新车,十款为今后的量产车型。这些车型覆盖了当前市场上所有的主流车型,不再只是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包括中高级轿车,SUV、SPV跑车等,还有一款超级跑车叫吉利GT,在混合动力方面也有所涉及,不少车型让国人眼前一亮,较以往的吉利有了极大的改观。
  
  有人问李书福:“如果将来要写中国的汽车发展史,你会怎么评价吉利?”他说:“中国的汽车工业曾经有吉利出现。”
  
  李书福写过一首诗,叫《挪威的森林不属于中国》,其中写道: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哪有吉利;
  
  如果没有吉利,
  
  哪有三万到五万亿辆汽车;
  
  如果我们不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
  
  哪有中国汽车工业;
  
  如果没有中国汽车工业,
  
  哪有中国汽车在世界上的地位。 (编辑:赵露)
  
  《转身》 王春元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