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是什么意思:中国有多少海洋资源被掠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38:23

中国有多少海洋资源被掠夺?

2011-06-28 10:14:52

归档在 时评 | 浏览 7989 次 | 评论 21 条

余胜海

最近,中国南海争端不断升级,风云变幻难测,倍受关注。那么中国现有多少海洋资源处于争议中?有多少海洋资源被外国掠夺?“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还管用吗?我国将如何化解争议,捍卫领海主权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在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底石油、天然气成了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

 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

 240亿吨的海洋石油资源量,是中国2003年进口石油总量(9000万吨)的260多倍。可惜的是,石油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没有争议的渤海和争议相对较小的黄海与之相比储量较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渤海是内海,水浅,但开发起来一样有难度,其油气分布零散,被称为“摔碎的金盘子”,且多以重油、稠油为主;而黄海比较“贫瘠”。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而发现的石油储量有55.2亿吨,天然气储量有12万亿立方米,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一两个百分点。仅在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东海和南海到底是不是“第二个中东”、“第二个波斯湾”,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这两个海域都是“有争议”的地区。

 专家认为,说这些海域“有争议”,其实是不恰当的,应该说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因为觊觎石油才来争夺本来属于中国的海域。“上个世纪70年代,越南外交部的声明,以及他们的教科书和地图,都说南沙群岛是中国的。”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光琪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说。

 然而,南海发现石油后,有关沿海各国变了脸,疯狂侵占我国的岛礁,大肆掠夺我国资源。我国南沙群岛现有50个岛屿,其中中国实际控制9个岛礁(含台湾1个),越南占领29个岛礁,菲律宾占领8个岛屿,马来西亚占领3个岛屿,文莱占领1个岛屿。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从1981年至2002年,越南已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除了油气以外,南海渔业资源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南海地区在矿藏、旅游、运输等方面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东海、南海争议不断的情况下,黄海也不再平静。进入2004年7月,韩国开始在离朝鲜半岛西岸250多公里的黄海大陆架下钻探,使得本已敏感、多变的区域局势更趋复杂。

 陈光琪教授多次宣讲自己的“先远后近”理论。他说:“我的观点是,我们对待石油开采问题应该有个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海上后陆上,陆上反正都是我们的,早采晚采都一样;海上应该先开采中远海,后开采近海;在中远海,先开发争议地区,后开采我完全控制地区。而我们目前所做的正好相反。”

 对此,负责海洋石油开发的“中海油”自有苦衷。该公司公共关系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列举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对我们公司来讲,南海地区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一是距离太远,距离后勤保障基地太远;二是技术难度大,投资规模大。

 国家对有争议地区的政策一直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实际情况是,争议搁置了,但并没有做到共同开发。因此,有人认为把海上石油的开发重点集中在渤海,有争议的南海地区却实际上放任别人开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贯彻走样,规划缺乏长期战略考虑。

 对此,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发言人告诉记者,这样说是有道理,但是现实情况受限制太大。“一方面我们首先必须满足国家能源的迫切需求。随着需求的急剧增大,我们必须要加大开发速度,既要加大勘探投入,多打井,又要加快已发现的油田的开发进度。所以我们只能在业务比较熟悉的近海海域着重开发。另一方面,我们也提出了要‘向深海进军’。除去资金问题和风险问题,我们在技术上问题已不大。现在一是正在造深水钻井船,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在国内制造。有了船就能打井。另一方面也有深水实验室,为深海开发进行技术准备。”

 但问题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际操作起来的结果是:离谁近谁开发。“中石油”的这位发言人说,因为距离近,开发成本低,效益好。当前各国基本都是在水深低于1000米的近海开采。南海所谓的“争议”地区,开发的地质条件对越南有利,故他们对中国的共同开发建议根本“不搭理”。你一去,被人家的武装渔船一围,就没办法了。他说:“对那里(没有指明具体地区)的开发,不是我们企业能够决定的。没有国家尤其是军力的支持,在那里的开发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

 海上石油开采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资”的三高产业,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根本不可能。特别是“中海油”上市以后,其运作要受到资本市场的监控,公司必须规避“资金沉没”的风险,避免打“干井”。

 作为研究人员,查道炯认为开采过程中应考虑到经济效益。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系主任、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时候花了不少钱还可能带来外交上的麻烦,采油得不偿失。从经济上来说,如果开采石油的经济成本远远高于进口石油,则我们应该优先考虑进口。这也正是为什么勘探做得很多,而实际开采做得少的原因。”

 先生认为,中国在海洋开发和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采成本太高。他说:“在敏感地区、争议地区的石油开发,在别人抢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与他们进行合作。”

 也有专家认为,国家从政治角度考虑,会尽量化解矛盾,保持国家间关系的稳定。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难免眼光会短浅。因此,争议地区的能源开发未能实现。

 

3上一篇 << 美国介入南海争端有何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