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侠迅雷下载:现代散文教学四步曲 ——浅淡初中农村中学之散文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1:00

作者:武安中学 刘惠英  发表时间:2009-6-17 6:14:21  来源:长泰五中  访问次数:2608

【摘要】散文是美文,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经验积累,但是初中农村中学学生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必须寻找一些适宜的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引导学生敞开心灵,以开放的状态进入文本,从而逐步理解文章内容与文章所描绘的情境相融,并学着进行创造性解读的尝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    初中;散文 ;教学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狭义散文指纯粹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它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散文。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的一般教学步骤,以便取得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作为一种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的文体,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在打动作者本人的同时,其实透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也同样打动着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因而,这也就要求解读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虽说,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脱离了对文本最基本的解读能力,天马行空的随意而解,那也是不可取。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他们的解读障碍具体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首先是家庭条件所限。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的手头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得可怜的教科书,除此之外,几乎等同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体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难怪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深层次的拓展了。其次是来自外界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家长不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社会提供的阅读环境亦是不容乐观,现代的所谓快餐文化充斥着整个图书出版市场,比如漫画书的大肆流行,网络书籍的日新月异等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此类书籍先睹为快,而对于纯文学的散文也就避难而退了。
第二是内在因素。首先是学生本人的阅历有限。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且大量的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读文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另外学生身上存在着心理惰性。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他们宁愿选择轻松休闲之类的“快餐”书。据2006年1月3日总1932期的《每周文摘》第5版所进行的调查摘录:“现在的孩子最喜欢看什么书?近日,安徽省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对2005年全借阅记录进行统计,对合肥青少年的阅读倾向进行了颇具权威性的摸底调查,结果发现:借阅排行榜前三位的图书全是漫画书,这表明儿童的阅读口味日趋“快餐化”该文还说,专家们分析,这样的“快餐文学是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知识积累以及性格培养的需要”的。
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坚持散文四步曲即“开、入、融、出”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这四步怎么走呢,按笔者几年来的经验大致如下:
一、放怀心胸,敞开心扉。
对文章的理解是无法一步到位,理解透彻的。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曹老说:“解读是读者向文本的敞开,读者把自身体验融注到作品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感情、心结、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解读者希望在对这种‘他人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已世界的意义〔1〕”, “始者泯灭自我,澄怀静虑;终则主客消融,浑然一体。〔2〕”面对文本,如果学生存着对抗心理,那么阅读教学必然走向失败。身为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他们打开心结,使其能够欢悦地面对文本。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这样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3〕”前苏联教育论专家卡斯特金也这样说道:“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4”因而创设一个学生愿意进入的阅读情境,让学生愿意在文章面前放弃武装自己,敞开心扉,引发阅读渴望是多么重要。笔者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这样的尝试:
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比如,进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时,笔者就这样导入:“古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笔下的春是那样的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般的春景图,让我们一起同他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教师缓缓地叙述,轻柔的语调,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自然而然地以一副愉悦的心态进文本阅读。
或者注重渲染氛围,用情感打开学生心扉。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浓列各有不同,或清谈婉约,如《秋魂》;或以哲理取胜如《生命》;或朴素沉郁,如朱自清的《背影》等,诸如此类的文章,可以激情的铺陈,亦可借用他人的文章作为切入点。如有人“借用余杰的文章《哪里有柔软的石头》设计《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开场:那时候,北京的天空还是很蓝很蓝,蓝得让人想下跪;那时候,正是五四运动退潮之后,青年的血还没有凉,青年的理想还没有湮没。你来北大旁听,你来了,又走了。但北大把它的烙印留在你的身上,直到你的生命终了。
再坚硬的石头也抵挡不了那种叫“枪”的东西——有人说那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更何况你是一颗“柔软的石头”呢。你还不及呼喊就倒下了,没有电影里渲染的那样壮烈,也有目击者说,你中弹后还没有死去,你是被残忍地活埋的。这是寒冷的二月,龙华的桃花还没有开,你们再也看不到了。但是,在那片你们被埋葬的土地上,必将生长出如鲜血般鲜艳的桃花。
课堂上下顿时哀思如潮,学生情绪大受感染,师生共同默哀三分钟。用这种情感导入法能不知不觉地打开学生的心扉,并使之悟到文章的内蕴,激荡内心的无限思绪。〔5〕”让学生敞开的心灵,让他愿意面对文本,没有挂碍地进入阅读情境,并不只在于导语的切入,课堂前奏只是一个教师为理解文章铺设的桥梁。其实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阅读状态随时调整,煸情性的描述可以,哲理性的导思亦是可以,也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时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以便取得最令人期待的教学效果。正如曹老所说的那样:“在语文教学解读中问题不在于要把有限的理解力凌驾在文本之上,而是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了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
二、入得情境,学有所法。
胡晓明教授说读诗时“一旦清澈的心耳,玲珑的心机打开之后,从这一刻起,宇宙与人心之间的帷幕便永远地揭开,诗人的心灵进入陶然醉酡的悟境,物我之间的界限渐斩由模糊而消解,‘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皆不期有当于吾心者也’〔7〕”。读诗境界如此,读散文又何尝不是呢,只要学生能进入阅读情境,了解文本,那么他们的心灵,思悟也必然进入一片美的天地。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授予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怎样做呢?笔者以为:
1、学会解题
经验所知,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比如《故都的秋》一文,标题中既流露了文章所涉及的地点,同时也标明了文章的内容,如能迅速浏览一下文章便可发现,作者是通过“故都的秋”和“北平的秋”进行比较来抒怀的。 “故”蕴含眷念思旧之情,而“都”字则在文化上有底蕴。题目中有对自然景观的引述,也显示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看来,题目和内容的结合是如此的紧密,怎能弃之于不顾呢。
2、学会把握线索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刘熙载在《文艺·文概》中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致。”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文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一反常态,入笔出新,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8〕”
3、学会理解文眼
《古文观止》在评注《曹刿论战》时说:“‘远谋’二字则一篇文眼”“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评,着着奇妙,此用乃谓远谋也。”抓住“远谋”讲解此文,就像掌握了一把阅读钥匙,文章的中心、结构和方法等就不难理解了。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有时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内容前后互有照应,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刻的文章内涵,无论在哪,理解文眼对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一来,抓住文眼就能举纲张目,有效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的出现。“背影描写两次虚写,两次实写,笔墨互殊,虚实相济。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尺寸各异,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工笔细描父亲穿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饱含作者铭感五衷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嗣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地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多年后同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悲剧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关合,构思愈加缜密,而由于衬上了灰暗社会的背景色调,收到了言有尽而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联想的余地。〔9〕”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
当然,理解一篇散文不是单凭以上几点便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根据不同的散文特点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尽快地走入文本,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以上所阐述的这几点做法,只是针对文章,让学生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而要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还应做到:
三、心物同型,文我相融。
曹老说“解读是一种‘参与’,它力图亲身再次地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解读者通过散文来探索和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受与认识〔10〕”。他又说到“心物同型的感应应该是文本解读活动的最佳境界〔11”。散文是一种至美的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它描绘的情境,感受真情带给心灵的震撼,让作者的喜怒哀乐进入读者的心胸,引起共鸣,感同身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领略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意境教学是散文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难关,其实在于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高招,在这,我只就几点深有感受的地方进行重点阐述。
1、重视朗读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周颐认为真正的解读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12”也就是说,真正理解了一篇散文应该是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通过朗读消除了文本和读者两者之间的对立,从而使彼此界限消融,也许这就是我们教学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怎样才是文我相融的境界呢?看看朱光潜读李白的诗《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也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他说:“常常高声朗读。朗诵时的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脸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是读到最后‘惟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13〕”假如我们的学生朗读时也能像这样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我们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2、重视音乐的渲染。
乐曲是有声的力量,当它与文本散发的情调相一致时,对文本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适合的音乐背景伴于深情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有力的直观的冲击,在这样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比如《春》可以配之以的《星光》,而像《荷塘月色》则可选择恬静的《月光奏鸣曲》了。
音乐的渲染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不必篇篇都用,有选择的采用,才能做到使学生耳目一新。
3、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学会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的味,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比如《春》这一课,其中的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踢几脚球……”这段描写春天的小草,一个“钻”字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状写活了,春草那绿绿的情态,多种多样的姿态仿佛触手可及。其次对于文中修辞语句,学会展开想象进行美化。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散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4、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受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还是以《背影》来谈吧。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文中,我们却一再发现,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泪流满面,那一种强烈的情感,一次次撞击着读者的心,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赤子心。”“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无从宽恕的自责、愧悔之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无可慰藉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一弥足珍贵和无可报偿!〔14〕"抓住了这一细节,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
领着学生走进了散文这情与景的美妙意境中去,对农村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了,但是,仅停留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因而,我们还希望学生能:
四、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伽达默尔曾这样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15〕”其实,也就是指阅读时能做到“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受。〔16〕”这样的解读“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17〕”但是,这样的阅读要求对初中生来讲难度很大,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一大挑战。因而笔者只是偶尔进行简单地尝试,希望能让学生在收获一种创造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为今后地阅读安上一对想象的翅膀。
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正如伊塞尔所说:“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于他参与 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18〕”鲁迅在《风筝》这篇文章中提到:看着弟弟偷偷的扎风筝“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这种于空白处的再创造解读,必然跨出文本,揭开新发现,新感受,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重新获取一次检视自己,感悟生活的机会。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其实教无定法,学也如此,散文教学的四步教法只是对自己几年来教学尝试的一个小结,瑕疵是难免的,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呢?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如继往地继续探索。
注释: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2第1版:  201.
〔2〕同(1):   207.
〔3〕、(4),转引自《福建中学教学·中学教育论文集》增刊号,1996.6:   184。
〔5〕吴月凤:《导入语,为课堂导入灵思》,福建教育2005.3.(623):    53-54.
〔6〕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2第1版:  203.
〔7〕胡晓明:《万川之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第1版:   69.
〔8〕黄蔼北:《优美的意境  纯美的文笔》,《语文报·初中教师版》,2004.2.20(28):  C版。
〔9〕李扬镜:《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欣赏》,海南出版社,1995.9.第1版:   351.
〔10〕同(1):  199.
〔11〕同(1):  221.
〔12〕(18)转引自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2第1版:  220.
〔13〕同〔12〕:   221.
〔14〕同〔1〕:    350.
〔15〕同〔1〕:    307.
〔16〕同〔1〕:    204.
〔17〕同〔1〕:    214.
参考文献: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福建中学教学·中学教育论文集》增刊号,1996年6月。
吴月凤:《导入语,为课堂导入灵思》,《福建教育》2005年3月,总第623期。
胡晓明:《万川之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黄蔼北:《优美的意境  纯美的文笔》,《语文报·初中教师版》,2004年2月20日第28期。
李扬镜:《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欣赏》,海南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王国维:《人间词话》(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2005年8月第6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