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怎么读:简易中医的诊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9:43

 简易中医的诊断
八纲辨证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颜面望诊
耳鸣关系心肾
身体异常信号预警多种疾病
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矛盾。八纲辨证就是运用了在对立统一原则指导下的矛盾分析方法。以表里辨别病变部位,以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以虚实辨别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再用阴阳加以概括。这样并列对比,有利于辨认疾病的症候。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的一般顺序是:首先辨别表里,找到病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细察邪正盛衰;最终归属阴阳,加以总的概括。大体上表证、热证、虚证属于阳;里证、寒证、实证属于阴。
八纲辨证,对临床调理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并对具体养生产品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以及“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都是以八纲为依据的。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望、闻、问、切。望诊主要是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半个时辰(60分钟)方能准确,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以做到,所以中医加强了其它三诊。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从形体上看,往往是阳虚偏瘦,阴虚型胖;一般认为胖瘦的标准;胖不露肉,瘦不露骨即;胖不长赘肉,瘦不皮包骨。胖:分肿胖、虚胖、实胖。瘦:分寒瘦、肌瘦、气虚瘦。二从面色、双目、双耳、舌象、嘴唇上看。三从神情上看,往往是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四从寒热上看:阳虚者怕冷,阴虚者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颜面望诊
颜面望诊是几千年来中医理论精华的一部分,是中医“望、闻、问、切”之一,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红润有光泽。刚出生的婴儿脸上通常都是干干净净的;随着岁月的增长以及空气、水、食物添加剂、环境污染、基因变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健康受到伤害,面部就会逐步产生症状。
怎样看呢?由脸部观察,凡是有痣或斑、疙瘩、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色素沉淀等所在位置的器官功能较差。如果有痣,则表示这个位置器官功能先天就弱,并不代表现在就有病;如果有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所在位置的器官功能正在有疾病发生;如果有斑或色素沉淀,表示所在位置器官功能有病已久。中医理论认为“外有斑内有瘀”。
一般而言,通过面部查看五色:
黄色:脾胃,消化系统;
白色:肺,呼吸系统;
红色:心脑血管系统;
青色:肝胆,免疫系统;
黑色:肾脏、膀胱系统。
颜面望诊主要分为八大部分,即“心、肺、肝、肾、脾、小、大、生”。
首先是额头靠近发迹三分之一处,如果有症状,代表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有痣,则表示心血管机能先天不良。如果是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现在或已有一段时间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是斑或色素沉淀,则表示心血管机能长期不良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两眉间及两眉二分之一处,靠中间画圈部分,代表呼吸系统肺、咽、喉。
两眉二分之一处靠外画圈部分包括太阳穴,代表肝脏。
两眼下方,颧骨上方代表胆。两眼之间的鼻根处,代表心脑血管。
两眼与鼻根两侧间,男代表胸腔、女代表乳腺,男女都是交叉着看的。
肝脏的另外一个位置是在鼻梁中断,胆的位置在鼻梁中断两侧,所谓肝胆相连,肝胆相照。
鼻头代表脾,鼻翼代表胃。
颧骨下方至鼻头下端大U字平行处,偏外侧代表大肠。偏内侧小U字处代表小肠。
颧骨至耳之间包括耳朵、脸颊区域,代表肾功能。
人中代表膀胱。嘴四周代表生殖系统。
下巴代表肾或身上有酸痛;全脸青春痘,代表精神压力大或体内机能失衡。
注:
1、眉尾有又黑又硬的长眉(长寿眉):肝功能不足。
2、上下眼睑及眼圈发青(黑):心脏功能不足。(长期熬夜,长期肾功能不好,女孩子月经期)
3、V字线上长斑或痣:长期便秘或腹泻。
4、眼袋:肾虚。
5、下巴:肾或身上有酸痛。
身体异常信号预警多种疾病
头发易断咋回事
“人体健康状态可以反映在身体外部,如果身体内部的统一体平衡被打破,出现在体内器官的疾患就会反映在体表的眼、耳、口、鼻、面色以及四肢活动的变化上。”
人们要是留心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出现的异常信号,很多人在发病前,即使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也能早期发现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皮肤长癣:提防糖尿病
皮肤出现小疮、脓疮、疗痈或者皮肤的某些部位反复发红发痒,特别是出现较多的癣症感染,可能是糖尿病的报警信号。许建阳说,原本没有皮肤病的人如果皮肤不再光洁,容易发生皮肤感染且不易治愈,就应该去查查血糖和尿糖是否正常。
头发易断:检查甲状腺
正常人头发黑亮稠密,如果没有烫发而发质突然脆弱易断,提示甲状腺可能有问题。许建阳说,甲状腺亢进的患者开始时脖子的甲状腺部位会有突起,同时饭量增大但迅速消瘦,发质也随之改变。此时,人们应该去医院让外科医生摸摸甲状腺是否正常,并通过血液检查甲状腺素的变化。
眉梢直且燥:月经不调
一般男性的眉毛浓密如刀状,女性的眉毛弯曲如柳叶。如果眉毛稀疏,可能患有黏液性水肿、脑垂体前叶功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女性眉毛太浓时,表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眉梢直而干燥,女性可能有月经不正常,男性则大多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许建阳说,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眼皮浮肿:预示肾脏发炎
如果不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枕头过低,而在早晨出现眼睑浮肿或颜面水肿,可能是患了急、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许建阳说,此类人如果不及时医治而任其发展,将出现全身性水肿,这预示肾脏已受到严重损害。
小儿睁眼睡:多为脾虚
中医认为,眼睑可以反映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一般来说,眼睑红肿者胃肠功能有问题,眼睑肿而不红者大多消化不良;小儿睡眠眼睑闭合不全也多为消化不良;小儿双目红肿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眼睛在活动时也闭合不全可能孩子的神经系统受损;成人双目突然直视不动或上视、斜视,多为高血压或中风先兆,小儿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发烧、抽搐。
耳垂出褶:动脉硬化
正常人的耳廓外形饱满红润,且富有弹性。由于耳垂对于缺血十分敏感,当动脉硬化影响到耳垂血液供应时,耳垂就比其他部位容易收缩,出现耳褶。许建阳说,人们若出现这些耳褶现象,对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在临床上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如果病人的耳廓枯干发黑,流脓不易愈合,说明病情加重,容易出现休克。
经脉直通于耳 耳鸣关系心肾
中医认为耳鸣和肝胆心肾有关,人有12条经脉直接上通于耳,包括胆经、胃经、小肠经、膀胱经等。
在中医来看,耳朵是肾之窍,肾开窍于耳,心气直通于耳,胆经上通于耳,肝胆互有表里关系,故肝胆影响耳朵。
耳鼻眼口七孔属清窍,有些身体壮实而脾气暴躁者,因肝火较旺,肝阳上亢而扰乱清窍。这类耳鸣者多也舌红及眼充血,他们多因生气而发病,或者冷静时耳鸣不严重,生气时就加重。
痰火,中医认为是导因之一,多喝酒,常吃煎炸辛辣食品者,肝火痰火就旺,痰火壅结在内,可能就产生耳鸣。
中医认为耳鸣在临床上分虚症实症两类,上述情况是属于实症,多发生在成年或壮年人身上;虚症耳鸣以肾虚为主,较多见于老人,中医理论说女性七七49岁,男性七八56岁,肾气开始虚弱。正因肾开窍于耳,耳得不到足够的肾气濡养,就产生耳鸣。
有些人耳鸣,听力没减退,有些两者兼有,也有些听力减退但没有耳鸣。
年轻人也可能因肾发育不全、脾胃虚弱,脾气虚,清气不可上升,以致清窍失养,造成耳鸣。
中医认为脾主管清气上升,胃主管浊气下降(排出),脾胃不好,清气不能升,浊气不能下,就可能引起耳鸣或失眠,而耳鸣者多也失眠。也有些人是因气血亏损,有些人因过度疲劳而体虚,都可能是耳鸣的诱因。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1.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肾为水脏,主津液。”肾气足,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的水分及时排出体外。《黄帝内经》讲:“女子三十五岁(虚岁)肾气渐衰〉。”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少,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 肾气足,毛发荣光
“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荣光;肾气不足则头发脱落、发质干枯。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者过百岁仍然鹤发童颜。
3. 肾气足,颈直挺、齿坚固
肾主骨,牙是骨之余。肾气足则颈椎自然直挺,人体轻松挺拔;肾气虚则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
肾气足牙齿坚固、白而亮,年过80岁也可完好;肾气虚则牙齿松动,甚者40岁左右即脱落。
所以,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做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4. 肾气足。脸上不长色斑
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则使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蝴蝶斑等。肾阳虚者在秋冬季节手脚寒凉,严重者夏季也凉,有此症状者,每年春节过后,脸上即长色斑,也叫“肾锈”。如果在进入秋冬季节时,能调养的手脚温热,并一直保持到夏季,一般情况下全年脸上不长斑。
5. 肾气足,面色白里透红
少女和不足35岁的女子,肾气足者面色均白里透红、皮肤细嫩;肾气虚者面色青白、无光泽,严重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而脸上长粉刺。
6. 肾气足,更年期可延迟10年以上
《黄帝内经》讲:女子四十九岁(虚岁)天癸枯竭,但善保养者高寿仍可生子。天癸枯竭,指女性体内雌性激素迅速减少,这时女性体内润滑物质匮乏,细胞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增大,造成内热增升、消耗元气,导致女性燥热不安,彻夜难眠,甚至狂躁、闭经。这就是女性更年期到来的征兆。
如果针对此症适时滋肾阴、降虚热,不出一个月,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月经来潮也可能延至60岁以后。
7. 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
已婚女子肾气足,对丈夫温存依恋,夫妻生活正常。需提醒的是,房事后男女皆不要立即洗浴,防止湿冷侵入体内。即时睡眠可恢复体力,次日少有疲劳感。女性肾阳虚者易患性冷淡,从而反感夫妻生活,容易导致夫妻感情不和。
8. 肾气足,二便正常
“肾下开窍于二阴。”肾气足则二便正常;肾气虚易导致小便失禁;肾阳虚则命门火衰,可致凌晨便急、便稀,也叫“五更泻”。严重者二阴可患各种炎症。
9. 肾气足,耳聪目明
“肾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10. 肾气足,心定神安
“肾主恐。”肾气足则人心定神安;肾气虚时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性疾病。
11. 补肾要领
人体肾气不足时出现的任何一种症状都会影响外在美。例如:小便失禁他人不易察觉,但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必然要影响到面容的光泽与坦然。所以要及时补肾,使其达到正常的功能,保持舒展美好的容颜。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阳虚升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如下:
(6) 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7) 阳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8) 阳虚易瘦;阴虚易胖。
(9) 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10) 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 肝养目,心明眼亮
“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六七十岁仍不眼花。如肝火上延,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有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
2. 肝养筋,指甲荣华
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成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脆,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故中医讲,“肝主筋,其华在爪。”
3. 肝气条达,心平气和
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则易生怒火,目光凶冷,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人厌恶而避之。
4. 肝阴足,血气旺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抽筋易跌,失眠多梦,惊恐不安,委屈爱哭,女性闭经或经血不止。
5. 调肝要领
肝的不适之症分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无论哪一种都会影响美。例如:肝阳亢是满腹臭气排不出,眼睛会流露出烦躁或凶冷的目光,有什么美感?又如:肝气不足或肝阴虚,二目无光,面无血色,也无从谈美。
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
1) 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气不足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 肝阳亢眼红、干涩、或眼角膜有斑(
白翳),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视神经炎。
3) 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肝气不足、阴虚者常右肋隐隐作痛。
4) 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膝酸软。
5) 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肝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肝阴虚者焦虑不安。
肝阳亢和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极,因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故有肝阴虚者或肝阳亢者,也有二者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偏凉,后者偏热。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心脏在想,而是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1.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心气足者两眼炯炯有神、信心十足,给人以美感;心气足,睡的香,精神好。心气虚者: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世。
2. 心气足,面有光华
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腻;心气虚者面白无光、毛孔见粗,因气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3. 心气足,声音洪亮
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长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
4. 调心要领
心气虚者,病因各异:劳累过度、心情抑郁暗耗心阴;受刺激郁郁不欢;步入中年、老年气已虚;大病初愈,气已伤。
调心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耗阴生热;心阴不足,久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如下:
1) “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者为阳虚;舌瘦而苔燥红者为阴虚。
2) 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
3) 长吁短叹型: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型,自汗者为阴虚。
4) 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脾主肌肉”。脾气足则肌肉丰满、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并不漂亮,但仍然可爱,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字,先有气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2. 脾气足,脸不臃肿
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如唐代看好以杨贵妃为代表的丰腴美人,就是当时大部分男性对女性审美标准的体现。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是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3. 脾气足,精神爽快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4. 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来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他人躲闪。
5. 脾气足,皮下无瘀斑
“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者,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有人会鼻孔衄血;有人会出现血汗,即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6. 健脾和胃要领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车间,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 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 脾气虚的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 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 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
5) 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五脏平衡调养益处多
肾气足,人过中年不虚胖
肝养目,心明眼亮
心气足,心静神安睡眠好
脾气足,肌肉丰满有活力
肺气足,精力旺盛
1.肺气足,精力旺盛
肺气足,人血液中的含氧量就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老年人生病时往往气短,因肺气弱而身体缺氧,必然导致精疲力竭。
2.肺气足,皮肤光滑
“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
“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光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人不虚胖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的水分,需要脾、肾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5.肺气足,不易感冒
“肺主卫气”。肺气足,可形成保卫之气,预防病邪从气管和皮肤侵入,使人不患感冒或很少感冒;肺气虚者,卫气不足,易患习惯性感冒。
6.肺气足,嗅觉灵敏
肺气足鼻子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炎,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
7.肺气足,人不忧愁
“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喜;肺气虚,人多忧愁。
8.养肺要领
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
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痰多清稀,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白、舌胖淡嫩;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燥、苔少。
脏腑失衡的判断与调养
人体的五大循环系统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五脏的功能与作用
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常会出现的症候
五脏的功能与作用
一、 脾与胃
1. 主运化。
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初步消化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而布散全身,以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将机体所需之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以滋养需濡润各组织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良,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以及营养不良等症;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布时,又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潴瘤疾患常见的病症,多为脾虚、脾湿、便不成形,重则泻肚。治疗调理类似的病症主要靠健脾
2. 统血
脾有统血的功能。脾虚可引起血不循经,导致各种出血症状。脾有生血的功能,脾虚容易出现贫血。一些癌症病人化疗期间因血象过低而晕眩、脱发、厌食等。在调理中我们给这些患者健脾,有的人血象变得和正常人一样。有位46岁的女性一年化疗6次,血象与正常人一样、头发未脱,精神非常好。血虚可以引起便秘,脾虚还可以引起咳,咳时两肋疼痛不能转身。健脾应在巳时。
3. 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正常肌肉健壮丰满,四肢有力。反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
4. 胃 主要功能接受容纳水谷,将食物消化。胃有病可出现腹胀、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5.
脾和胃的关系:脾为总调度,胃为加工车间,脾主升胃主降。胃气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脾气升,才能把营养输给肺,肺把营养传给其它脏腑。脾喜燥恶湿,脾湿便溏、泻肚。胃喜润恶燥;胃燥热、胃火上行目赤、牙痛。胃火上行也可引起咳,咳时呕吐,此症应在辰时降胃气,如果胃气不降,会出现恶心呕吐、打嗝、胃痛等症状。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会出现少气懒语、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或其它内脏下垂。
二、 肺与大肠
1.
主气。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三是肺主一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于肺有密切关系。一些中老年人肺中粘液过多,影响肺的采氧功能。一般在寅时清肺(用健润)效果很好,一周后肺就轻松了。
2.
主肃降,通调水道。肺以清肃下降为顺。如果肺气上逆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人体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不仅要有脾的传输还需肺的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果肺肃降不利,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湿停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水肿。肺引起咳的症状是痰中有血丝。
3.
主皮毛。肺生卫气,滋养、保护皮肤。人肌肉表面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受外邪侵袭。反之,毛皮疏松、面生暗疮、粉刺和各类皮肤病,易感冒。,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后半夜易盗汗,平时易自汗。
一般对粉刺、暗疮一类症状养肺调理,几日后就会有明显的改善,大多数可以清的干净。有人对粉刺、暗疮采取清毒的方法,那是很不利的。粉刺、暗疮是虚症,虚时用泻如雪上加霜。
承德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牛皮癣病人,多年各大中西医院治疗未有好转,因目前对牛皮癣尚无根治的办法,多是用激素控制,中医大多数采取的是泻毒之法,泻毒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免疫力,牛皮癣虽然一时好了,但人体免疫遭破坏,虚弱时使病菌死灰复燃,一旦停药,病即复发。这就是目前绝大部分牛皮癣病人用中医的方法也难治愈的原因。我们采取补卫气的方法,让患者养肺,再配以健脾、平肝、调肾,经几个月的调理,他的牛皮癣康复了,至今没有再复发。我们坚持的就是中医的养阴补益法,以驱邪扶正为主,其特点是医好了病灶,又提高了整体素质。
4. 开窍于鼻。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各种鼻炎根源都在肺。因此,我们通过养肺调好了许多各种鼻炎病症的人。
5. 肺与声音。肺通畅,声音洪亮;肺气壅塞,声音嘶哑。养好肺阴补足心气,人可多年不感冒,喉咙不会发炎或沙哑。
6 .
肺与大肠。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便秘。大肠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大肠有病就会引起便秘、腹痛、腹泻或脓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调理中对肺虚引起的便秘,我们常用滋养肺阴之法,很好的解决了问题。
三、 肾与膀胱
1.
主藏精。一是藏生殖之精华,一些不能生育的男女,病因在于肾藏精华不足;二是藏五脏六腑之精华,这些精华主管人的生长、发育和其它重要生命活动,一些人个子矮也与发育期间肾虚有关。给一些长得慢但正在发育期的孩子调肾,身高增长非常明显。
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生外寒,怕冷、手脚秋冬凉,严重者夏天也如此;阴虚生内热,手脚心发热、出汗、牙根松动、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尿血等。
肾为先天之根。肾虚者大部分与先天有关,肾阳虚者其外部特征是耳朵较薄、耳垂小而薄、甚至没有耳垂,这种人比一般人怕冷、手脚凉,女性成熟后月经少而不准、经血色暗甚至有血块,进入30岁后心易发慌、易疲劳,子宫、卵巢、乳房易长肌瘤或肿瘤,脸上长斑,四十岁以后提早绝经;男子40岁以后性欲减退,重者阳痿。
肾阳虚还可引起咳,其症候是咳时口流黏液,牵动后腰疼痛。
我们在调理时通过温补肾阳,使一些过早绝经的女性恢复正常经期;面有黑斑者,春节以前褪斑,并且全年不再长;各种肌瘤三个月左右逐渐消失;因手脚寒凉而睡眠不实的人不再怕冷,睡眠踏实;老年男性两个月后可提高房事能力。
肾阴虚者则怕热,无论秋冬春季天凉,总想把脚伸出被子外边,通过滋阴降热,肾阴虚内热引起的多发性口腔溃疡,一周后逐渐改善;糖尿病人也可以逐渐好转。
2.
主水,肾是调节体内水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若肾调节水不利则尿急尿频。有一位61岁的女性患者,夜里平均一两个小时就要小便一次,经我们调理后,逐渐减少为每天起夜一次。
有些儿童、少年夜里尿床,通过健脾、补肾,一般一个月左右基本可以调好。
3.
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所以,肾精充足,骨头、骨髓、大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反之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另外,牙为骨之余,肾气衰则牙齿极易松落。
{1}、肾主骨。肾不主骨,易生骨刺或骨质增生或类风湿。一位48岁男性患者,坐骨神经痛、颈椎痛,连续几夜不成眠、厌世、烦躁,经给他补肾、补气、调脾胃,后能睡觉了,精神稳定,吃饭有味觉了,10天后气色明显好转,脸色红润了,他非常激动,一再感谢我们。
{2}、生骨髓。骨髓是人的高级神经,所以有坚硬的骨头予以保护。肾精不足,骨髓不充盈,人浑身酸懒,精神不振。男女房事之后,肾精皆有损耗,第二天精神疲惫。在房事之后调养肝肾,可调拨体内其它营养迅速弥补肾精不足。这样,第二天人不感疲惫。
{3}、通于脑。肾气虚的人,男40岁、女35岁记忆力下降过快,及时补肾气或滋肾阴,可使记忆力迅速恢复。
4 . 肾固齿。“肾主骨,牙是骨之余”。凡是牙齿松动者,怕冷时升阳,怕热时滋阴,一个月内牙齿牢固。
5.
主纳气。呼吸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肺主肃降、肾予接纳。如肾不纳气,人会出现虚喘、气短,其特点是出气多、吸气少,故有“肾为喘之源”之说。
6.
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聋、耳鸣者除外伤所致外,主要是肾虚造成。经调肾,一些耳鸣患者两个月左右症状消失;耳聋者也可改善听力。
二阴指肛门和尿道,属于肾的下窍,如肾阳虚时怕冷或手脚偏凉,肾阴虚时怕热、腰酸软,二者皆可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漓不尽,后腰疼痛、起身不灵活是命门火衰,可致黎明腹泻,也叫五更泻。
7.
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脱落,反映肾之盛衰。肾气旺时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时则毛发稀疏脱落或变白无光泽。养发必须养肝补肾,肾主毛发、肝藏血、发是血之余。
8.
肾与膀胱。它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肾与膀胱相表里,如果肾正常,那么膀胱的上述两项功能相应就会正常,否则,就会出现尿急、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有些人患小便失禁去做膀胱手术,一定要谨慎,因为从“个体包含整体”的哲学角度讲,如果膀胱松弛那么体内的其它器官也会同步松弛,连接骨头的筋也松弛,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据目前我们调理的情况看,小便失禁,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症都可以得到良好改善。可见只有提高人体脏器的功能,使其整体恢复到正常状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四、 肝与胆
1. 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
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活动时,肝将血供给各个器官,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呕血、流鼻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月经过多等症。此症应养肝阴和肾阴不足,在亥时养肝滋肾。
2.
主疏泄。肝有疏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管全身的舒畅条达。如果肝疏泄不好就可引起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痛、胸肋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这种便秘在7种便秘类型中称为气秘)等,有的女性月经期间头痛,重则呕吐。此症应在未时或亥时舒肝;重者丑时肝经旺时再调效果极佳。
若肝气升发太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若久治未愈,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痛剧烈或眼红、眼痛、耳鸣、耳聋;再发展肝阳亢极化火生风,则可发生中风症状。一般情况下,此症亥时舒肝;重者丑时肝经旺时再调。肝郁不舒还可引起咳,咳时右肋疼痛,也用上述办法调养。
肝气升发不足时,人会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此症一般情况下于亥时升肝气,重者丑时再调,一周后症状可渐渐消失。
3.
主筋。由于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说全身的筋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如果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濡养,就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等症。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为“肝风”。此外,“爪为筋之余”。所以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肝血不足则指甲枯槁、变薄变软,故称“其华在爪”。有的老年人指甲薄软甚至脱落,养肝一个月后开始长出新指甲;一些膝盖发软、髌骨软化、骨质疏松、筋酸无力的人,养肝一个月后不良症状均消失。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恢复人体脏器的功能,使其在食物中吸收人体需要的元素是根本,而不应是盲目的补钙。试想,如果一个人连食物里的微量钙元素都吸收不了,人工合成的钙能吸收吗?长期补钙不仅伤胃,还会引起脏器进一步退化,最后可能导致内脏衰竭。
4.
开窍于目。眼睛疾病的根源在于肝。肝火上行则目赤,肝虚则视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初期花眼的人经调理可摘掉眼镜;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均可控制病情,有的还彻底恢复了健康。
5.
肝与胆。胆主要功能是贮藏胆汁,肝胆相表里、肝胆相连;肝不正常胆则不利,因此治疗胆的疾病主要是调肝,子时胆经旺的时候调理效果最佳。胆不正常也会引起咳,咳时口里有苦水,重时会咳出胆汁,可用上述方法调理治疗。
五、 心与小肠
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它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1.
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人如果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就不够,人极易乏力,也难以推动肠蠕动,就会形成气虚性便秘。一些中老年人长期便秘,给他们补心气,几天之后有力量排泄了,便秘便消解了;气血足人也有力气了。
2.
主神志。人心气虚弱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还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就是由心气虚而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达到了精神难以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时产生的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到极限时便走向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做“疲劳死”,定为工伤。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听到一些人因家庭矛盾或生活压力而过于忧虑、压抑,情绪不能调整,往往会出现厌世自杀行为(女性偏多),遇到这种情况,给患者补心气,很快,气通血畅了,心情也就好了。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虚的人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了。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人的脸和舌血脉分布的比较丰富,故心的功能正常与否能直接反映出来。若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或白是心气循环不畅或气虚;舌尖红是心火过旺;舌头僵硬难以转弯是心脑血管急病的前兆。有些人气血不足、面色无华,靠美容和营养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们给这些人调养气血,面色即出现红润有光泽的健康状况。
心与汗。“汗为心之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病人用药发汗过度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大汗,可损害心阳,重则会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险现象。所以,平时发现心虚出汗,就应及时补气。
心包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属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如果患温热病,人神昏乱语。在19点戌时心包经旺时应清心,效果较好。
4.
心与小肠。小肠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运输于脾残渣送入大肠和膀胱。心和小肠为表里,心火过旺,可转移到小肠,有的人会小便短赤,重则尿血;有人会咳,咳时肛门排气。这种情况可在13点未时小肠经旺的时候清除小肠热。
六、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司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七、 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宫”, 即子宫,及其附件
主要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这些作用又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养生原则
所谓养生原则,就是在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主要的养生原则有: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顺天时、调气机。现分别论述如下。
调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陈者,列也。这里可引申为等比、相等的意思。陈阴阳,即使阴阳相等,各无偏胜。这里所说的阴阳相等,各无偏胜,亦即阴阳调和之意。而阴阳调和,即可达到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顺从。这样,内外就能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正气运行如常。由此看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是多么重要。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协调状态,不仅可使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可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疾病的治疗,就必须从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认识和处理。这里的本,即根本,就是指阴阳。因为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疗疾病,就必须探求病变的根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阴阳气血,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这里的疾不生,是指不生病,而人体不病的关键又在于“阴阳得其平”,平,即阴阳平和,不偏胜不偏衰。《国医指南?阴阳之义》也指出:“凡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阴阳二字,和则生,不和则病。”这段原文更进一步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阴阳失去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偏盛偏衰,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医生,关键是要掌握辨证论治。
中医学有多种辨证方法,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但无论哪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和脏腑
和,调和,协调之意;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又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灵兰秘典论》里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这里的十二官,即是指人体五脏六腑,另加心包络。不得相失,即是指各脏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以此养生则寿,是说若人体十二脏腑在心的统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寿命久长。可见,养生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功能活动正常,尤其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保持人体脏腑功能健全的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是以下三条:
一是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人类不仅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肝者……通于春气;肾者……通于冬气;脾……通于土气。”这里的土气,是指长夏之气。从原文可以看出,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相应,人体五脏只有适应了五季的气候变化,才能“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得道,是说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这样才能不发生疾病。否则,“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截,肾气独沉。”由此看来,保持五脏功能正常,必须要使内在的脏气活动与外在环境取得统一协调,而适应外在环境的具体方法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是要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
《素问?五脏别论》里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这里的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五脏精气应当丰满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不满而虚,就是五脏功能衰退的病理表现。这里的“实而不满”是指水谷而言,是形容六腑转输水谷的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只有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是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所谓五行学说,起初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后来人们把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称之为“五行”。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火有温煦的作用,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由于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在医学领域里,即能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本)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关系。
由上可知,五脏之间均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这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明一个脏与其他四个脏的关系。兹以肝为例,生我者为肾(水生木),我生者为心(木生火),克我者为肺(金克木),我克者为脾(木克土)。根据这种理论,在养生中就能及时纠正五脏之间的偏盛偏衰。这里还以肝脏为例说明之:春天时肝气偏旺,往往会克制脾土,发生食欲不振、腹胀等,那么在饮食上就要“补甘减酸”。补甘,就是要多吃点甜味的东西,以补益脾气;减酸,就是要少吃些酸味的食品,因为酸入肝,会使本来偏亢的肝气过亢。这也就是《难经?七十六难》所指出的“欠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用五行学说的术语来说,亦即“扶土抑木”。这个例子讲的是怎样用五行学说的理论纠正肝脏的偏亢。若五脏之中有一脏偏衰时,如肺脏虚,常表现为短气、面色(白光)白。自汗出、声低息微、脉虚弱,就可采用“培土生金”法,即健脾益气。因为肺中所需的津气,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应。
总之,在养生中要经常注意维持五脏之间的功能正常,若发生了偏盛偏衰,要及时注意加以纠正。
通经络
所谓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原因是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决生死”。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原文都非常清楚他说明了经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若没有经络的这种沟通和联系,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又靠什么濡养呢?人体气血,贵乎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严重者导致死亡。
再看“处百病”。这里是说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医学家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说:“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上述原文都高度概括地说明了疾病的治疗,病体的康复,都必须从经络入手。众所周知,疼痛是人们患病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究其原因,中医认为是“疼则不通,不通则疼”。只有经脉畅通,才能运行气血;只有气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
再谈“调虚实”,调是调整,虚实是指证候,不是虚证,就是实证,人们患病后常常用虚实来概括说明证候的性质。中医学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即是病邪盛而正气未虚,正邪斗争激烈所表现的证候;虚证,即是正气虚衰,机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现的证候。《灵枢?刺节真邪篇》里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有余是指实证,不足是指虚证。对实证要用泻法,如胃痉挛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缓;对虚证要用补法,如胃弛缓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缩加强。当然,由于虚实证不同,尽管都针刺足三里穴,但采用手法不一样,一个用泻法,而另一个用补法。这个例子说明,经络有调整虚实的功能。
总之,保持经络的畅通是非常必要的,此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要时时处处使自己的经络之气畅通,具体地说,以下方法有畅通经脉的作用:
一是要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二是常练气功。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
四是要心情愉快。因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得开,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吗?
葆阴精
大医学家张景岳曾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主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这里的皆本乎精,一语道破了葆阴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养生一定要注意葆阴精。
俗话说,人身三宝精气神。但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精,即阴精,包括脏腑之精在内。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是重视葆精的,他曾提出过“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主张,《管子》则明确提出了存精以养生的主张,认为精存则外安内固,泉源不竭,长生久视。《吕氏春秋》有“情欲”专篇,论述了情欲当节、过之伤人的道理,主张对精要“知早涩”,认为“知早涩则精不竭”,阐明了欲当存、精宜固的重要性。《黄帝内经》则明确指出,精是生命的基础,人体寿夭的关键,人“半百而衰”是由于不知保持精的盈满,汉代名医张仲景亦重视养生防病,他在经典著作《金匮要略》里曾提出“房室勿令竭乏”,并把此作为致病因素之一,体现了他重视保养阴精的思想。元代朱丹溪更是重视阴精,他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著“色欲箴”,其要旨是言肾中阴精难成易亏,而肝肾相火容易妄动,因此主张收心养心以抑制相火,节房事远帷幕以保护阴精。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都是非常重视保养人体阴精的,足以证明,养生必须重视养阴精,这是养生的一条基本的原则。至于具体的保养阴精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将会在以后的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中涉及。
重养神
在谈到养生为什么必须养神时,《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之”。由此看来,神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在生命过程中,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神来健身防病,抗衰延年,从而形成了养生学中的静神学派。可见,养生一定要养神,这又是养生活动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养神的方法很多,但以清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人体之神亦不例外,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素问?痹论》亦有同样认识,原文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身心的清静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而身心的躁动则会导致神气的外弛甚至消亡。故嵇康《养生论》又说:“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指出了神躁不静的极端危害性。所谓清静养神,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老子提出“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主张“志闲而少欲”,照此而做,减少了私心,降低了嗜欲,就会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保持身体的健康。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静神”的新含义,他在《老老恒言?燕居》中说:“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同时还指出:“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曹氏所提出的“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摈除杂念及神用不过。由上可知,古代养生家的所谓静神,主要是指神静不用,神用不过,神用专一等内容,从而脱胎于道家又高于道家了。
顺天时
这是在祖国医学“天人相应”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所谓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不仅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且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把人体生理现象、精神活动与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生命规律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也就是宇宙万物一体的观念。从文字记载考证,最初人们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朦胧的,如《管子》书中这样写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里从天人关系中提出两者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到了西汉初年,《淮南子》用人同天相比,发现一些类似之处,说:“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这种简单的类比,自然没有多少科学价值,但它试图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有一定关系,从这一点来说,则有某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黄帝内经》的问世,科学地奠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素间?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间?生气通天论》里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些论述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而明确地指出了宇宙的整体关系。
大家知道,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各有其特点,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连续性方面,春天到来,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东风解冻,蛰藏之生物又开始活动起来,整个自然界充满一片新生气象。到了夏季,气候炎热,一切植物长得十分茂盛,各种生物活动更加活跃,整个自然界显现蓬蓬勃勃景象。秋天来了,气候开始凉爽,果实成熟,草木凋落,生物活动逐渐减少,整个自然界呈现一片清肃收敛景象。冬季一到,气候变得寒冷,植物枯萎。泉水冰冻,许多小生物都蛰藏而停止活动,整个大地好像封藏起来一样。似这春温而生,夏热而长,秋凉而收,冬寒而藏,虽然四季有各自的特点,但实质上却又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因为有了春温而生,才可能有夏热之长,秋凉之收,冬寒之藏。可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是有连续性的,每个季节总是在前一个季节的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藏,这里我们仅以气候为例说明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万物之间彼此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万物从天地自然而生,最后又归于自然,反复循环,无有终时,这是宇宙万物的固有规律性。
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受大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唐代医家王冰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这里的谨奉天时,就是指人们必须要顺应四时。顺应四时,不仅养生者宜遵循,即使是对于康复医疗来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这是因为要达到身体的健康,必然要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只有内外环境平衡协调,才能保持生理活动正常。那么,又怎样顺应四时呢?
一是要适应自然,避免外邪。
所谓适应自然,即是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所谓避免外邪,即《黄帝内经》所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吕氏春秋?尽数》中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雨)、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自然界的四时六气是人类生、长、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要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复健康。古人根据四时六气,对养生康复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二是要利用自然,促进健康。
《灵枢?玉版》中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因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能够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于生存,促进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养生家就很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孙思邈在年老时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终”。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并要求“事事不妨亲身之”,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心。此外,还可在空气新鲜、纯洁的溪流和瀑布附近进行空气浴;利用山地。海滨美好环境进行气候康复;或者用温泉疗法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为恢复和增强人体健康服务。
调气机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而言,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气机运行紊乱有关。
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运动的主要形式,其病变直接关系着人体的盛衰寿夭。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李东垣则提出,升降出入必须平衡调和而无偏盛偏衰,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里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常欲四时匀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因此,他主张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肺之肃降,肝之升发,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活动,所以升降失常就会波及脏腑经络、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多种病理变化。如肺主肃降,以下行为顺,若逆而上走,则发为喘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但若过亢,升发有余,则将上逆而出现面红目赤、性情急躁、眩晕、头痛甚至昏厥等症;胃主降浊,亦以下行为顺,若失其和降而上逆,则致暖气、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脾主升清,能转输布散水谷精微,若清气不能升,脑海失养则致头晕目眩;运化失职,则致便溏腹泻,甚至中气下陷,则致腹部坠胀。便意频数。脱肛或子宫下垂等;心阳不能下交于肾,肾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则表现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等症;肾主纳气,若肾虚不能摄纳,则致呼多吸少、喘促短气、声低气怯,动则尤甚。综上所述,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论七条养生原则,贯穿在中医养生活动的两个方面。例如,顺天时的养生原则,既要在精神保健里实行,又要在起居方面实施;葆阴精的养生原则既要在性保健里遵循,又要在运动保健里予以重视,总之,一定要深刻领会各条养生原则,并灵活运用到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科学。
中医养生的特点:1、独特的理论体系(天人相应、形人和一)。2、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3、综合、辨证的调摄(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用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4、适应范围广泛(养生保健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演变为“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中医养生学为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增进健康和特殊的预防保健措施。其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一致,因此将在今后人类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健康人体,属第一医学范畴。  有0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