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考: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3:49

 

    亘古以来辩证方法多种,脏腑辩证、六经辩证、阴阳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如果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就很难准确辩证。六经辨证并非只辨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的病变,《灵枢经》:“是动则病”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道家谓之小周天,佛家称之为中脉。阴阳二气合一,周流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有手足三阴,三阳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君火、相火,二者合一就是气,六经表里合一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四肢清冷,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会出现排病反应,《内经》云:“药不瞑眩,厥疾不廖”。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湿、痰、饮宜温化。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因此六经辩证结合阴阳(精血津液、气)可以涵盖临床上的各种病证。

第一节阴阳辩证(两仪)

   于精气合一,死于精气分离。精化气元气足,恣意淫欲精气泄而元气虚,风寒暑湿燥火,乘其虚而入,断淫欲守精气,方可延年益寿。中药、导引、温灸熏熨、食疗等法无不在复阴(蓄精)以回阳(养气)。

阴阳(寒热)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内经》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阴而火阳。水寒而火热。水火交而化“气”,气藏水火。

阴阳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阴(水、寒)就是精微物质(精血津液),阳(火、热)

寒热分阴阳。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液耗。真寒属阳虚(阴证),真热属阳盛(阴虚,阳证),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湿、痰、水饮、寒、淤,阳是真热(津液亏而火盛)。真寒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回阳类),真热则用苦甘寒酸咸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肉桂、生甘草等),实热用苦咸寒药。辛甘化阳,酸、苦甘咸寒化阴。

阴阳辨证金口诀

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很分明。

大便色白或色青,口渴饮热或不渴,此属阴寒盛在中;

大便色青渴饮冷,四肢逆冷格阴证(阳热在内格阴寒于外故四肢逆冷),急下存阴承气行。

冬天怕冷,夏怕热,口渴饮热溲短黄,精亏津亏分明象,乌梅白糖四逆汤。

若值夏天汗出多,小便短黄口饮热,此属精亏津液缺,乌梅白糖复阴液。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

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

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大便色白如陶土,阴寒极盛少阳阻,大便色青质糟粗,太阴阳明阳气虚,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矍铄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阳辨证寒热真假杂病诀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

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

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

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

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

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

面红目赤溲清长。阳极似阴肢冰霜,

口渴饮冷小便黄,鼻息炙热便溏青。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

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

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

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

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

太阴虚寒面枯黄,伸手便来理中汤。

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藏。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

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

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第二节 伤寒杂病与温病

     寒伤毛窍为伤寒在表,伤藏腑为直中,性皆收引、凝滞;寒病宜温之热之、宜发散。温病属于疏泄类疾病,属于中气自病,汗出热不退、呕吐腹泻等等。温病适宜收敛、温润。杂病属于伤寒与温病之外的疾病,也就是气血精津液对自然六气与人文环境产生的应答反应。仲景先师单立杂病篇,其实辩证仍不离阴阳,治法也不离温润、发散、与收敛。

温病(彭子益)开宗正义第一篇

温病

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具备太阳病的指征,但是发热的过程出现口渴,不恶寒的就是温病,医者不明温病根源而误用汗法,发汗后身体灼热的是风温。亘古至今,温病本源明之者少,彭子益先生深明此病根源。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乃人身本身之气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的寒,变成今年的温。认为温邪由口鼻直入中道,认为伏邪变温,于是以去邪为主义,遂用去邪之药。去邪之药,最伤本气,本气受伤,病必加重。及至病加,犹以为邪难去,比比然矣。认为本气自病,自知用调和本气之药。病去身安,乃无遗误。抱本气自病的原则,以研求《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所载证状与其方法,自能得着适当的妙处,而不为其所持原理的错处所误”。

实际上温病就是太阴、阳明病变,津液升散太过所致,收之敛之,温之润之为正法,乌梅白糖汤,扁鹊三豆饮为正方。

 

    温病的意义

    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之模糊,不似伤寒脉象之明爽。特强壮之人,少有病温病者耳。世谓右脉大为温病、左脉大为伤寒,事实上不尽然。

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乃借温病以分别伤寒之言,非专为温病整个说法立言。温病的事实上,常有得病一日,发热之中仍带恶寒者。不恶寒之发热作渴,脉象应无虚象,而事实上则脉虚者甚多,且多不渴者。脉虚之温病,关系生死较脉不虚者迅速。温病诸书,对于脉虚温病的方法,少注重者,大概遵守论文,与由口鼻而入伏寒变温病的讹传,未及就六气的事实上寻原理也。温病实证少,虚证多,实证易治,虚证难治。此篇注重虚证,因正当厥阴风木之时,阳气幼稚故也。如果脉实,则易治矣。虚证如肆用散药凉药必死。实证的实字,乃比较上的实,非真正的实,所以温病的下证,无承气汤证。只有黄龙汤证。黄龙汤详下文。

    伤寒表里之分。为荣卫腑脏,温病表里之分,为荣卫气血。亦有病在肠胃者。如两感温病,则责在肾家。各详下文。病在肠胃,乃肠胃自病。病在荣卫气血,乃荣卫气血自病。自病的意义,无人讲求,皆王叔和误解内经文字,后人又盲从叔和之故。叔和误解内经详下文。

    伤寒易治,温病难治。伤寒表里寒热,界限分明。温病表里皆热,界限难分。此篇于难分之中,求分之之法。能分得出,然后用药有着落也。

 

    病在荣卫

    温病分纯温病,兼感寒温病。初起头疼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智昏迷、精神倦怠,此病在荣卫也。舌无苔,脉洪虚躁急模糊、轻按多重按少。发热大者,方用乌梅白糖汤。肥乌梅五枚,白糖一两。舌无苔,脉虚小者,方用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乌梅证三豆证,是为不兼感寒之纯温病。

    若脉洪虚,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为兼感寒温病。于乌梅白糖汤中,加绿薄荷一二钱,若脉虚小,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为兼恶寒温病。于三豆饮中,加薄荷五分至一钱。惟兼恶寒之脉,必不纯虚,必重按兼有弦紧之象。弦紧乃收敛闭束之象,纯虚之脉,只向外疏散,不向内收敛闭束也。病人所在地,冬春无大风,冬不鸣雷。少纯虚温病。

 

乌梅白糖汤

    人身荣卫。荣属木火,其性疏泄,卫属金水,其性收敛,主管表气,而根于里气。节令一交木气,大气降极而升,疏泄起来。中气不足之人,本身的荣气,即随造化的木气升动疏泄。乙木为风木。甲木为相火,里气的乙木升而甲木不降,则相火外泄。荣气与木火升泄,故发热。热由木火升泄,故发热而不恶寒。荣卫失和,故头痛身痛,相火外泄的多,故发热甚大。火泄中虚,故神智昏迷、精神倦怠也。

    此证脉象洪盛,乃木火外泄。重按虚微,乃木火之虚。虚者,木火升泄自伤本气也。病在荣卫之时,外泄之相火,正在浮游,尚未化生定在之热,故舌上无胎。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濇,能生津液,温病尤宜。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温病虚证。故服之病愈。若发热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脉来躁急模糊,根本动摇之象。

 

    扁鹊三豆饮

    此证,外证与乌梅汤证同,但脉不洪虚而虚小。虚小者,木气本虚,一经疏泄便无力也。黄豆黑豆、养木气中平疏泄,兼降胆经养津液。绿豆养木养中,兼清肺热。故服之而愈。如右脉重按不虚,加淡豆豉三钱以宣滞。此方平淡和养,最宜温病。如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豆须煮成即服,不可隔夜。生用莫炒。

    乌梅汤收外以安内。三豆饮养内以和外。皆温病初起虚证的极效方法。温病脉实为顺,脉虚为逆。乌梅汤证,小便长者乌梅忌用。改用三豆饮,加倍煎服。三豆证小便短者,加白饭豆三钱。以利湿气。惟病人所在地,冬春风少,冬不鸣雷,大气中木气不伤,人身的木气较足,乌梅黄豆补木之品,只宜轻用。疹病亦然。疹即小儿之温病。

    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木火之气泄而不复故也。泄而不复,中气之虚。中气不虚,木火虽泄,金气能收,火仍归水。木气得根,必不致死。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可见其虚也。三豆饮原方系红饭豆、黑豆绿豆。红饭豆即点心铺做洗沙之红豆,能除湿气,伤津液,故改用黄豆。红饭豆,世误用赤小豆,有大毒。黄豆养中养木养津液兼降胆经。温病疹病要药。

    脉气洪虚,与虚小者,面色多红。面色红者,火浮于外,必虚于内。凉药下咽,即生变故。此医家之所忽。如认面红为内热,故意用凉药以清内热,必一泻而死。脉虚故也。

    伤寒论立桂枝汤以治荣病之疏泄,立麻黄汤以治卫病之收敛。桂枝汤之芍药,全在收敛木火,乌梅三豆亦全在收敛木火。惟温病里气大虚,故不能用芍药之苦寒。乌梅三豆并补里气之虚。温病表里俱热,故不能用桂枝生姜以助热。不能用炙草红枣以补中,而乌梅三豆,却有补中之能。如兼卫气闭束而恶寒,兼用薄荷以通卫闭,亦伤寒论麻桂各半汤之法所变通之法。不过桂枝汤麻黄汤之荣卫病,有表里之分。温病之荣卫病,表里之分不显,而全是里虚之病耳。乌梅白糖汤三豆饮治温病,下咽即能汗出病解,出汗的理由,详原理下篇荣卫中。用此方见效之后,自能知道《温病条辨》用银翘散桑菊饮的根本全错。发热为荣气之疏泄,恶寒为卫气之闭敛,神昏倦怠为相火离根,故用乌梅三豆以平荣气之疏泄,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敛,相火离根,中下虚惫,故用乌梅三豆平和补益木气之品,不能用其它苦寒伤中之味。此中关系,非比寻常。况且木气偏于疏泄,都缘金气不能收敛。叶天士谓温病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虽不知温病原则,却已认识肺金不可伤。其谓逆传心包,因不知温病是本身木火疏泄伤肺之病,心包之脏木火自病也。

 

    葱豉汤

    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不加盐,煎服。豆豉和木气以治温,葱头散卫气以治寒,平稳之方也。如不恶寒,忌用葱头。不恶寒单发热,乃纯温病,黄豆一味煎服亦愈。豆豉宣散亦不可用。黄豆润津液益中气养木气,而平疏泄故效。兼有卫气闭敛之证据。葱性疏通卫闭,其性平和,豆豉宣滞不伤中气,取效甚宏,故宜用之,比薄荷稳也。

 

    加减三豆饮

    乌梅三豆饮证,如脉不模糊,不洪不虚,重按较轻按有力,面色不浮红,昏睡不醒。是兼感寒温病,病在荣卫,里热已作。此肺金收敛力大、将木火疏泄之气,敛成有定在之实热。宜加减三豆饮金银花天花粉玉竹各三钱以清热、枳实薄荷各一钱以清肺闭、黑豆绿豆淡豆豉各三钱以养木气,兼清木热,而舒通胃滞也。乌梅黄豆皆是补品,脉不虚忌用。若舌有干黄苔,加生大黄生甘草各一钱以消胃热。此证不愈,即成下文病在气分病在肠胃两证。

 

    病在气分

    发热,咳嗽,恶寒,身痛、大渴、舌胎粉白。脉象不洪、重按有力。此病在气分也。用枳实银菊散。生枳实薄荷竹叶桔梗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贝母知母各三钱,服后热退病减,过时仍旧者,其脉必实。生枳实加成五钱即愈。粉白、如铺干粉于舌上,燥而不润,满舌皆白。满舌粉白,此为肺热之证。

 

    枳实银菊散

    咳嗽口渴,舌胎粉白者,相火被卫气闭束。成为有定在之热,热胜克金,热伤肺家气分也。肺气热逆、故咳嗽。气热津伤,故口渴。气热津凝,故舌胎粉白。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知母贝母,清肺热以顾津液;薄荷竹叶桔梗枳实,破肺气之实滞,故服之病愈。脉重按有力,是气实之象。实则不模糊也。此方服后,必大汗而解。汗出之先,有发狂者,有发战者,热深故也。亦有热深脉伏者。

    治温病须先分别相火浮游,与热有定在两个时期。病在荣卫,舌上无胎,为浮游时期。舌上有胎,为定在时期。浮游时宜收回相火,定在时宜清降定热。浮游时用清药,火不可清也。春初之火,只见不足,不见有余。火如被伤不能归于水位。化热灼津,上焦清虚之境,神明所出之地,尘敝烟熏,枯干窒塞。种种昏迷烦喘,气短呃逆,甚而吐血躁扰,手足瘈瘲,昏厥不语,败证迭出。如现烦喘等证,乌梅三豆两方合用自愈。不加薄荷。上焦之热愈盛,下焦之火愈虚,既现败证,其火更虚。降火而不伤火,是为治温病之大法。必热实气实脉实,热有定在,如枳实银菊散证,乃可用清热通气之药,以清定在之热。

    枳实银菊散,不用黄连。因其性大寒,不惟伤火,并且败中,况黄连性极干燥,最伤津液,温病初起所忌。此病脉既有力,仍只用清凉疏淡之品,因脉之有力,乃相火化热伤津之热,非火土之气之实。相火所化之热多一分,下焦相火即少一分。相火少一分,中气即虚一分。倘用黄连大寒之药,火土一伤,必贻后患。津液再劫,必增纠缠矣。

    枳实银菊散证,小便必长而次数多,或小便点滴俱无,或泻稀黄水,皆气分热也。气分热而木气之疏泄更甚,故小便长而次数多。气分热而津液胶固,故无小便。肺与大肠相表里,气分热及大肠,热气主动,大肠金气受热不能收敛,故泻稀黄水。见此证状,切不可认小便长多为小便清利,更不可认无小便为脾湿而用苓泽利尿,更不可认泻稀黄水为虚而用补濇。肺气热清,诸证自愈。《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肺气再伤,收敛更减,疏泄更甚。肺津再伤,水源枯竭,上焦更不能清降、相火更逆,木气更枯,则病重矣。

    乌梅汤三豆饮葱豉汤,加减三豆饮,枳实银菊散,服后病愈,皆自然出汗。温病忌发汗,因温病乃疏泄之病,用药发汗,则疏泄而又疏泄,多致于死。自然出汗者,荣卫复和,火降中复,圆运动复原也。凡病出汗而愈,皆自身圆运动复元之故。

    温病为木火上冲,肺金不能收敛之病。木火上冲,既已热伤肺金,只宜清肺家之热,不可清木气之温。因木火冲于上。必虚于下。知肺热当清,木温当养,便将温病的根本解决。温者,木气之生气也。

 

    病在肠胃

    病在气分证中,加日晡潮热谵语,腹满拒按。舌苔由白转黄,燥而且厚。脉象右大而实,左则小弱。方用加减黄龙汤。大黄枳实厚朴各一钱,元明粉五分,党参二钱,当归柴胡炙草各一钱,白芍二钱,分三服。

 

    加减黄龙汤

    病在气分,失于清降,则热结肠胃而成潮热腹满苔黄之下证。自当用承气汤下之,但热虽实,胃并不实。且气血均为热所伤耗,只宜大黄等味轻剂,并用参归补益气血,炙草补益中气,柴芍疏解木气。如一服,半日后放臭屁,腹已不满,右脉已平,无论已否得下,即止后服。虽未得下,脉平腹不满,已不拒按,是热实已解,黄苔亦将自退,不能再受下药。如脉已平腹已不满,而身热不退,用三豆饮浓煎以养中滋木,热即退矣。因温病只有虚证,无有实证故也。如服后,半日不放臭屁,腹仍满,仍拒按,脉仍不平,再服一服,得下稀粪少许即勿再服,即能热退人安,养息即愈。

    以上各方,乃治温病大法。无论何证中兼见他证,如乌梅汤证兼见面红目赤,三豆饮证兼见羞明咽痛、枳实银菊散证兼见小便长多,或无小便,加减黄龙汤证兼见泻稀黄水等,皆仍用乌梅三豆等本方。因病之状态虽异,病之原因则同,原则既同,方法亦同。

 

    病在血分

    相火既化成有定在之热,平日气分偏热之人,热即入于气分。平日血分偏热的人,热即入于血分,血分既热,舌色即现绛赤,脉象即转弦数,身热不退,口干而不饮,心烦夜不成寐。方用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阿胶生地龟板鳖甲各二钱,赤芍丹皮黄连各二钱,鸡子黄一枚,生调,分二次服。

 

    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生地龟板鳖甲以养血而平热、赤芍丹皮以活血而清热,黄连降心火以除烦,生鸡子黄补中气温肾阳补津液以交心肾。虽系热伤血分,亦由心经心包经火气不降,自现本气。火气不降自现本气者,中气虚而肾阳不升也。故用鸡子黄补中气,补肾阳以交心肾。脉虚甚者加炙甘草一钱以补中。如舌绛赤而有黄苔,鸡子黄炙甘草忌用。肾阳升则心火降。徒降心火不升肾阳,不能成功。鸡子黄关系此病极大。

    中下阳虚,故身热不退。血热而心气不降,故心烦,肾阳不升,故不成寐。热伤血,故口干。热甚则火衰,故不能饮,血被热伤,不能养木,木现木气,故脉弦。中气虚,故脉数。

    生鸡子黄对于此病之身热不退,夜不成寐,关系极大。生鸡子黄、大温大补,脾肾之药也。此病之不寐,一方面由于心火化热,不能下降。一方面由于肾阳耗泄,不能上升。生鸡子黄与黄连配合,鸡子黄温升肾阳,黄连清降心火,心肾相交,是以能寐。心肾之交,责在中土。鸡子黄温肾阳,补津液,又能温补中土。中土补起,热乃能退。此方之用黄连,全是与鸡子黄配合的关系,而阿胶又能和其燥也。

    热在气分,气分热清,则荣卫和而汗出病解。热在血分,非养血清热,病不解也。如舌色绛红,中有黄胎者,是胃间兼有热滞。须于凉血养血之中,加牛蒡子槟榔各五分,研末。重者加枳实五分,研末。吞服,徐徐去之。然后可用生鸡子黄。小便短者,加乌梅二枚。如口渴能饮能安眠者,去鸡子黄。此则病轻,单是血热也。

    温病忌用燥药升散药发汗药,忌下忌温补。总宜养风木敛相火保肺液保中气。如有定在之热,舌上必有胎,用清凉去滞清轻之品,莫伤胃气为治。

 

    两感温病

    两感者,本身木气疏泄偏胜,伤及肾家藏气,肾阳外泄,肾气空虚,又感时令疏泄之气之病也。此病极危险,一为肾气丸证,一为大青龙汤加附子证。

    肾气丸证,其证微恶寒微发热,全身倦怠,两足困乏,神志昏迷,脉象微弱散乱。方用肾气丸六钱调服。

     恶寒发热,乃荣卫之郁,寒热不甚,而全身倦怠,则荣卫之败也。两足困乏者,肾气微少也。神志昏迷脉弱而散者,肾阳外散,中气无源。肾阳外散,则心神失根,中气无源,则脉息不振也。肾气丸附子以回肾阳,桂枝以回肝阳,以定木气之根,地黄滋津液养风木,山萸肉敛浮阳补木气平疏泄,山药补肺金助收敛,丹皮去木滞清瘀热,苓泽扶土气也。肝肾阳复,心神有根,中气有源,土气健运于中,荣卫升降于外,故病皆愈。

    单感时气之疏泄,肾气能自固藏,病轻。既感时气之疏泄,肾气又被拔动,故易致死。此等病证,一服辛凉,汗出腹泻即死。

    大青龙汤加附子证。此方见湖南主席何健手抄伤寒古本。其证恶寒发热,身痛如被杖,头痛如斧劈,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方用大青龙加附子汤。

    此肾阳素亏,又病感寒温病也。恶寒发热者,里气亏乏于内,荣卫郁阻于外也。身痛如被杖者,肾阳不能达于外,卫气不能外发也。头痛如斧劈者,肾阳离根上冲也。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者,上焦津液,被卫气闭敛之热烧灼也。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者,下焦无阳,中气失根,不能安定也。方用大青龙汤。麻黄桂枝各一钱,杏仁二钱以开卫闭,生石膏二钱以清卫气闭于上焦之热,炙草二钱生姜一片红枣二钱以补中气,加附片三钱以回肾阳也。

    此证头痛而至如劈,脉又摇摇无定,肾阳拔泄,并于头上,其中下之虚极矣。非附子炙草不能挽回根本。口干而至烦渴,上焦燥热极矣。又非石膏不能回复津液。身痛如杖,卫气郁极,非麻黄桂枝不能调和荣卫。温病而用麻桂,其中必兼有卫闭也。

    此病用此方,非老手确有把握,不可试用。可用三豆各三钱加薄荷一二钱煎汤,调服肾气丸五钱以代之。薄荷可代麻桂,三豆可代石膏杏仁甘草红枣。肾气丸之山药熟地丹皮,有补津液之能,山茱萸附桂可回肾肝之阳,茯苓泽泻有益中土。荣卫司于肝肺,根于中气,而起源于肾家。注重肾家以达荣卫,实为此病根本治法。见效而不犯险。

    大凡外感之病,脉象微弱,或洪虚,原因皆是内伤。如浮沉细数不定,则内伤至极矣。不治内伤而徒治外感之药,无不耗散伤内者,内益伤病益重矣。脉象浮沉细数不定,为用肾气丸的根据,药店的肾气丸,内有车前牛膝,过利小便,不合此病。须用桂附地黄丸便合,即古方的肾气丸。

    本篇温病方中之乌梅三豆肾气三方,皆内伤之要法,皆事实上常有,前人书中所无。前人书中何以无内伤治法,只因王叔和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句经文的冬寒的寒字,认为风寒的寒字,谓冬日伤了寒气,登时病作为伤寒,登时不病,寒毒藏于肌肤,来春发作。化为温毒。遂认温病为毒气,所以用药皆以解毒清热为主。不知温病全由内伤也,更不知春温的温字,乃天人的生气也。知温病为天人的生气为病,自知设法以保其生,自不致将人治死也。

 

    冬温

温病若发现于冬季,病势极险。因温为木气疏泄的本气,春温为木气疏泄的正病。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气拔根,故冬温人死最多,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冬暖必起温病。

 

    鼠疫

    冬至前后,气候不寒而反热,发生鼠疫。发热,神昏,气微,心乱。兼证不一,此为主证。鼠疫者,冬温之死证也。大气冬时主藏,寒则能藏。今寒反成热,已经封藏于土下水中的阳气,发泄出来。阳气拔根,遂病鼠疫。鼠生活于地面之际的土中,今土中无阳,不能生活,是以鼠死。人人于此时,呼吸土中无阳的大气。本身下部,阳气逆腾,无不头晕身乏者。本身的中气,尚能维持圆运动之常,虽身乏尚不致于病倒。一经感受大气的刺激,或为饮食所伤,中气的圆运动分开,遂随阳根发泄的大气以同病。阳根发泄,则下部空虚,阳逆于上,则上部充热,阳逆下虚,所以人死。此时用凉药清热,下咽即死,上部虽热,中下阳虚故也。惟乌梅三豆并用,乌梅一两,黄豆黑豆绿豆各五钱,加白糖二两以补中气,加杏仁泥五钱以降肺气,小便不利者,加红饭豆五钱以利小便,无不特效。乌梅能收敛,由右逆升的阳气,降回水中。三豆能清上部的热,不寒中气。阳泄化热,肺气不降,故加杏仁泥以降肺气。中虚脾湿,小便不利,故加饭豆以利尿。惟治救迟延,中气已脱者,已吐血者,则来不及耳。未病时,日日服之,亦可预防。此方曾于丙辰冬绥远鼠疫,经同学实地试验,功效不虚。同学并有用理中汤加天花粉治效者。盖病的名目不同,病的原理则同。所以绥远鼠疫猖獗之时,一降大雪,遂澈底消灭。降雪则大气的阳根回复下降,人身的阳根亦随之回复下降故也。著者曾用西药之稀盐酸葡萄糖先后服下,最效,盐补中气,酸能收敛上部化热的阳气,使之下降,复其本位,葡萄糖大补下部肾家阳气,并补中气也。宇宙大气的圆运动,乃大气中的阳气,降于秋、藏于冬、升于春、盛于夏所成。人身的阳气,亦降于右,藏于下,升于左,盛于上。宇宙的冬季,人身的下部,阳气皆宜顺藏,不可逆升。冬季阳升,此之谓逆,阳气逆升,是为拔根。由右降下的阳气,乃万物生命之根,冬季寒的寒字,即是阳气下藏的事实,不寒反热的热字,即是阳气逆升的事实。阳气逆升,所以热也。并非热而后阳气逆升也。大气的中和,为生物生命的原素,冬季阳气当藏而即藏,即是大气的中和。此中和的力量,地面之际的土中最多。鼠穴地而居,向来在大气中和的中心点生活。今土中的阳气拔根,中和变成毒厉,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人之感受在鼠之后,所以鼠先死,人后死。惟中气充足阳不逆升的人,则不死耳。虽暂时不死,呼吸阳气拔根的大气,终难免死。冬不寒而反热,中和变成毒厉。一降大雪,热降入地,阳仍归根,毒厉仍变中和。此宇宙自然的疗法。乌梅三豆白糖稀盐酸葡萄糖,亦宇宙的自然疗法,降其逆助其藏而已。福建鼠疫盛行时,飞机飞过疫地境内,常常自己堕落,有疫的地方,大气的圆运动含有鼠疫的逆性故也。

 

    湿温

    温病数日,午后增热,头痛胸闷,舌苔润腻而不加渴,此为湿温。病难速已。方用三仁汤   薏苡仁三钱  苦杏仁泥三钱  蒄仁一枚  半夏二钱  生甘草一钱  白糖五钱  乌梅二枚

    温病乃相火浮散,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数日之后而成湿温者,火在土下则生气,火在土上则生湿。火浮于上至于数日之久,土下无火,所以湿生。湿生则土更败也。热为湿气所缠,故觉热增。其增于午后者,土气动于未时,金气动于申时。五行之性,虚则自动。土气动则湿起,金气动则敛结。热与湿合,金又敛之,故热增于午后也。

    方用薏苡仁健土燥湿,蒄仁半夏温运中气,杏仁降肺金,开敛结以降相火,湿病最伤津液,薏苡杏仁皆温润养中,不伤津液之品,中气运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中气运,肺金降相火更降。浮散于外使人发热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气得根,能行疏泄作用,湿气自消。湿消热降,头自不痛,胸自不闷,土下火复,是以病愈。《温病条辨》方中,惟三仁汤最妙。杏仁开金气之结以收相火,功参造化之方也。

    治湿温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删去为妥。加乌梅者,补木气以利尿,收相火以退热。既有甘草又加白糖,加白糖为乌梅之辅也。

    凡发热之病,愈治愈热,皆不知热是相火不降使然,相火不降,又是中虚使然。肆用凉药以伤中气,故愈治愈坏。虚热之脉,其象必虚,得食之后,其热必减。若发热而小便不长,皆可用加减三仁汤极妙。小便长而多者,忌用苡仁乌梅。乌梅补木气助疏泄,倘小便长多而用乌梅,必小便不止,气脱而死。

 

    温病的坏病

    病在荣卫,舌无苔,脉洪虚,乌梅白糖汤,归回相火,补益风木,恢复津液,疏泄滞气,补益中气,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荣卫,舌无苔,脉虚小,三豆饮补益木气,养中息风,病即自愈,不坏也。兼感寒者,加薄荷,以开卫闭,不坏也。病在气分,舌苔如粉,咳嗽作渴,枳实银菊散,清热去滞,降肺调中,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血分,舌绛脉弦,身热不退,夜不能寐,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血清热,补中温肾,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肠胃,舌苔干黄,谵语日晡潮热,腹满拒按,加减黄龙汤,泄热养胃,病即自愈,不坏也。理路分明,方法各当,一经误治,或汗或下或补,将分明的理路,混乱不清,遂成坏病。坏病之中,先分虚实,证治列下。

    其脉虚者,则热不退而昏迷,精神微弱。呼吸短促。

    其脉实者、则热不退而烦扰潮热谵语脉转沉细。坏病大概,不过如此。脉实的实字作滞字看,不可作虚实的实字看。

    无论脉虚脉实的坏病,只要大便不泻,即不致死,虽迟至十余日以至二十余日不大便,亦吉。如滑泻不止,便成死证。因温病乃上盛下虚之病,不滑泻者相火虽散漫于外,中气未亡,圆运动的根气尚存。只要相火下降,中气复旺,旋转升降,自能复圆。如滑泻不止,下焦早已空虚,再加滑泻,则空而又空,中气全灭,圆运动的根气全消,故死也。前人谓大便泻乃热有出路,认为佳兆,此湿热病的佳兆也,非温病所宜也。前人于温病喜用下药,亦盲从王叔和伏寒变为温毒之故。切须认清,不可含糊。

    脉虚坏病,无论舌上有无黄胎,先以乌梅汤酸甘相得,徐徐饮之,自能热退身凉微汗而解。凡用乌梅汤,如脉有热,兑入清茶半杯。热退之后,舌上黄胎者,再以大黄末一二分,作三次开水吞下,以清胃滞,自然胎退思食,调养而愈。如温病过汗,热而神昏足冷者;用西瓜汁或冬瓜汁调服肾气丸三钱,或用三豆饮调服亦可。清温并用即愈。

    脉实坏病,脉既转沉细,必脉沉细有力。此为津液被热灼伤,经络燥结。而烦扰不安,中气之虚极矣。先用生党参二两生石膏三钱煎汤热服,养中生津,清润燥结,必得安眠。安眠之后,烦扰自止,然后用枳实银菊散原方三分之一,加柴胡厚朴大黄各五分,每日申酉服之,以清热去滞。再用草果槟榔片各五分每日煎汁,少少饮之,一日二次,数日后必大泻稀水臭粪,战栗出汗而愈。泻稀水臭粪者,裹气和而积结通也。汗出者,里和而后表和。战栗者,荣卫失和已久,复和不易也。

    坏病愈后,调养甚难,多有三四月方能复元者。坏病治法,最宜细心,最宜静耐,因良医治病,多系接手坏病之故。

    日久不大便者、必自己欲大便,方是大便之时。自己不欲大便,切不可妄用下大便之药、以夺中气,以伤肠胃津液。自已欲大便大便不下,乃肛门干燥,注射当归水润之,或服当归一钱,大便即下。如仍不得大便,是肛门之间有燥粪数枚,因津液缺乏不能送出,非内服润药所能送下。须用手术,取出肛门燥屎,余屎自下。

    乌梅汤治脉虚坏病。养津液收相火复中气。服汤得微汗,内外调荣卫和也。西瓜汁肾气丸治脉虚坏病,生上焦津液,以清肺热,复下焦元气,以生中气也。枳实银菊散,治脉实坏病,通滞气以调升降。清积热以复津液。升降与津液俱复,中气旋转,肠胃活动于内,荣卫调和于外也。原理甚简,不过一面服药,一面静候自已的圆运动回复耳。切不可求速而进重剂以致祸。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护阳根也。有人问曰温病既是阳虚,何不用热药以补阳、不知温病之阳虚,乃水中相火浮于水外也、相火浮于水外,乃木气疏泄,肺金不收。养木气,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此温病补阳之法也。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肺肾之阴再伤,岂不阴绝而死。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温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胜,收敛不足。疏泄偏胜,最伤阴液,最泄阳根。盖能收敛则气降而液生,能收敛,阳根乃能下藏,能收敛,然后疏泄可不偏胜。收敛之气,肺金主之,脾胃为肺金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敛方足。中气在脾胃之间、故治温病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必津亏热起、烧着肺家,始可用清凉之品,以泄热保肺。必津亏络濇、气机阻塞,始可兼用去滞之品、以活络清气。必津亏热盛、伤及血分,始可兼用凉血之品,以养血。必津亏热盛、热积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因不能用补药之故也。虽不能用补药,然相火下降,热回下焦,津液续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气自然回复,即是天然补药。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错误,大补亦非所宜,补则气机益滞,中气益难回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