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门将开球技术图解: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5:18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

亘古以来辩证方法多种,脏腑辩证、六经辩证、阴阳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如果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就很难准确辩证。六经辨证并非只辨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的病变,《灵枢经》:“是动则病”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道家谓之小周天,佛家称之为中脉。阴阳二气合一,周流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有手足三阴,三阳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君火、相火,二者合一就是气,六经表里合一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四肢清冷,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会出现排病反应,《内经》云:“药不瞑眩,厥疾不廖”。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湿、痰、饮宜温化。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因此六经辩证结合阴阳(精血津液、气)可以涵盖临床上的各种病证。

人生于精气合一,死于精气分离。精化气元气足,恣意淫欲精气泄而元气虚,风寒暑湿燥火,乘其虚而入,断淫欲守精气,方可延年益寿。中药、导引、温灸熏熨、食疗等法无不在复阴(蓄精)以回阳(养气)。

《内经》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阴而火阳。水寒而火热。水火交而化“气”,气藏水火。

阴阳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阴(水、寒)就是精微物质(精血津液),阳(火、热)

寒热分阴阳。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液耗。真寒属阳虚(阴证),真热属阳盛(阴虚,阳证),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湿、痰、水饮、寒、淤,阳是真热(津液亏而火盛)。真寒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回阳类),真热则用苦甘寒酸咸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肉桂、生甘草等),实热用苦咸寒药。辛甘化阳,酸、苦甘咸寒化阴。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很分明。

大便色白或色青,口渴饮热或不渴,此属阴寒盛在中;

大便色青渴饮冷,四肢逆冷格阴证(阳热在内格阴寒于外故四肢逆冷),急下存阴承气行。

冬天怕冷,夏怕热,口渴饮热溲短黄,精亏津亏分明象,乌梅白糖四逆汤。

若值夏天汗出多,小便短黄口饮热,此属精亏津液缺,乌梅白糖复阴液。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

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

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大便色白如陶土,阴寒极盛少阳阻,大便色青质糟粗,太阴阳明阳气虚,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矍铄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

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

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

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

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

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

面红目赤溲清长。阳极似阴肢冰霜,

口渴饮冷小便黄,鼻息炙热便溏青。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

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

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

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

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

太阴虚寒面枯黄,伸手便来理中汤。

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藏。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

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

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第二节伤寒杂病与温病

寒伤毛窍为伤寒在表,伤藏腑为直中,性皆收引、凝滞;寒病宜温之热之、宜发散。温病属于疏泄类疾病,属于中气自病,汗出热不退、呕吐腹泻等等。温病适宜收敛、温润。杂病属于伤寒与温病之外的疾病,也就是气血精津液对自然六气与人文环境产生的应答反应。仲景先师单立杂病篇,其实辩证仍不离阴阳,治法也不离温润、发散、与收敛。

温病(彭子益)开宗正义第一篇

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具备太阳病的指征,但是发热的过程出现口渴,不恶寒的就是温病,医者不明温病根源而误用汗法,发汗后身体灼热的是风温。亘古至今,温病本源明之者少,彭子益先生深明此病根源。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乃人身本身之气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的寒,变成今年的温。认为温邪由口鼻直入中道,认为伏邪变温,于是以去邪为主义,遂用去邪之药。去邪之药,最伤本气,本气受伤,病必加重。及至病加,犹以为邪难去,比比然矣。认为本气自病,自知用调和本气之药。病去身安,乃无遗误。抱本气自病的原则,以研求《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所载证状与其方法,自能得着适当的妙处,而不为其所持原理的错处所误”。

实际上温病就是太阴、阳明病变,津液升散太过所致,收之敛之,温之润之为正法,乌梅白糖汤,扁鹊三豆饮为正方。

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之模糊,不似伤寒脉象之明爽。特强壮之人,少有病温病者耳。世谓右脉大为温病、左脉大为伤寒,事实上不尽然。

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乃借温病以分别伤寒之言,非专为温病整个说法立言。温病的事实上,常有得病一日,发热之中仍带恶寒者。不恶寒之发热作渴,脉象应无虚象,而事实上则脉虚者甚多,且多不渴者。脉虚之温病,关系生死较脉不虚者迅速。温病诸书,对于脉虚温病的方法,少注重者,大概遵守论文,与由口鼻而入伏寒变温病的讹传,未及就六气的事实上寻原理也。温病实证少,虚证多,实证易治,虚证难治。此篇注重虚证,因正当厥阴风木之时,阳气幼稚故也。如果脉实,则易治矣。虚证如肆用散药凉药必死。实证的实字,乃比较上的实,非真正的实,所以温病的下证,无承气汤证。只有黄龙汤证。黄龙汤详下文。

伤寒表里之分。为荣卫腑脏,温病表里之分,为荣卫气血。亦有病在肠胃者。如两感温病,则责在肾家。各详下文。病在肠胃,乃肠胃自病。病在荣卫气血,乃荣卫气血自病。自病的意义,无人讲求,皆王叔和误解内经文字,后人又盲从叔和之故。叔和误解内经详下文。

伤寒易治,温病难治。伤寒表里寒热,界限分明。温病表里皆热,界限难分。此篇于难分之中,求分之之法。能分得出,然后用药有着落也。

温病分纯温病,兼感寒温病。初起头疼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智昏迷、精神倦怠,此病在荣卫也。舌无苔,脉洪虚躁急模糊、轻按多重按少。发热大者,方用乌梅白糖汤。肥乌梅五枚,白糖一两。舌无苔,脉虚小者,方用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乌梅证三豆证,是为不兼感寒之纯温病。

若脉洪虚,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为兼感寒温病。于乌梅白糖汤中,加绿薄荷一二钱,若脉虚小,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为兼恶寒温病。于三豆饮中,加薄荷五分至一钱。惟兼恶寒之脉,必不纯虚,必重按兼有弦紧之象。弦紧乃收敛闭束之象,纯虚之脉,只向外疏散,不向内收敛闭束也。病人所在地,冬春无大风,冬不鸣雷。少纯虚温病。

人身荣卫。荣属木火,其性疏泄,卫属金水,其性收敛,主管表气,而根于里气。节令一交木气,大气降极而升,疏泄起来。中气不足之人,本身的荣气,即随造化的木气升动疏泄。乙木为风木。甲木为相火,里气的乙木升而甲木不降,则相火外泄。荣气与木火升泄,故发热。热由木火升泄,故发热而不恶寒。荣卫失和,故头痛身痛,相火外泄的多,故发热甚大。火泄中虚,故神智昏迷、精神倦怠也。

此证脉象洪盛,乃木火外泄。重按虚微,乃木火之虚。虚者,木火升泄自伤本气也。病在荣卫之时,外泄之相火,正在浮游,尚未化生定在之热,故舌上无胎。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濇,能生津液,温病尤宜。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温病虚证。故服之病愈。若发热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脉来躁急模糊,根本动摇之象。

此证,外证与乌梅汤证同,但脉不洪虚而虚小。虚小者,木气本虚,一经疏泄便无力也。黄豆黑豆、养木气中平疏泄,兼降胆经养津液。绿豆养木养中,兼清肺热。故服之而愈。如右脉重按不虚,加淡豆豉三钱以宣滞。此方平淡和养,最宜温病。如发热之后,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豆须煮成即服,不可隔夜。生用莫炒。

乌梅汤收外以安内。三豆饮养内以和外。皆温病初起虚证的极效方法。温病脉实为顺,脉虚为逆。乌梅汤证,小便长者乌梅忌用。改用三豆饮,加倍煎服。三豆证小便短者,加白饭豆三钱。以利湿气。惟病人所在地,冬春风少,冬不鸣雷,大气中木气不伤,人身的木气较足,乌梅黄豆补木之品,只宜轻用。疹病亦然。疹即小儿之温病。

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木火之气泄而不复故也。泄而不复,中气之虚。中气不虚,木火虽泄,金气能收,火仍归水。木气得根,必不致死。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可见其虚也。三豆饮原方系红饭豆、黑豆绿豆。红饭豆即点心铺做洗沙之红豆,能除湿气,伤津液,故改用黄豆。红饭豆,世误用赤小豆,有大毒。黄豆养中养木养津液兼降胆经。温病疹病要药。

脉气洪虚,与虚小者,面色多红。面色红者,火浮于外,必虚于内。凉药下咽,即生变故。此医家之所忽。如认面红为内热,故意用凉药以清内热,必一泻而死。脉虚故也。

伤寒论立桂枝汤以治荣病之疏泄,立麻黄汤以治卫病之收敛。桂枝汤之芍药,全在收敛木火,乌梅三豆亦全在收敛木火。惟温病里气大虚,故不能用芍药之苦寒。乌梅三豆并补里气之虚。温病表里俱热,故不能用桂枝生姜以助热。不能用炙草红枣以补中,而乌梅三豆,却有补中之能。如兼卫气闭束而恶寒,兼用薄荷以通卫闭,亦伤寒论麻桂各半汤之法所变通之法。不过桂枝汤麻黄汤之荣卫病,有表里之分。温病之荣卫病,表里之分不显,而全是里虚之病耳。乌梅白糖汤三豆饮治温病,下咽即能汗出病解,出汗的理由,详原理下篇荣卫中。用此方见效之后,自能知道《温病条辨》用银翘散桑菊饮的根本全错。发热为荣气之疏泄,恶寒为卫气之闭敛,神昏倦怠为相火离根,故用乌梅三豆以平荣气之疏泄,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敛,相火离根,中下虚惫,故用乌梅三豆平和补益木气之品,不能用其它苦寒伤中之味。此中关系,非比寻常。况且木气偏于疏泄,都缘金气不能收敛。叶天士谓温病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虽不知温病原则,却已认识肺金不可伤。其谓逆传心包,因不知温病是本身木火疏泄伤肺之病,心包之脏木火自病也。

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不加盐,煎服。豆豉和木气以治温,葱头散卫气以治寒,平稳之方也。如不恶寒,忌用葱头。不恶寒单发热,乃纯温病,黄豆一味煎服亦愈。豆豉宣散亦不可用。黄豆润津液益中气养木气,而平疏泄故效。兼有卫气闭敛之证据。葱性疏通卫闭,其性平和,豆豉宣滞不伤中气,取效甚宏,故宜用之,比薄荷稳也。

乌梅三豆饮证,如脉不模糊,不洪不虚,重按较轻按有力,面色不浮红,昏睡不醒。是兼感寒温病,病在荣卫,里热已作。此肺金收敛力大、将木火疏泄之气,敛成有定在之实热。宜加减三豆饮金银花天花粉玉竹各三钱以清热、枳实薄荷各一钱以清肺闭、黑豆绿豆淡豆豉各三钱以养木气,兼清木热,而舒通胃滞也。乌梅黄豆皆是补品,脉不虚忌用。若舌有干黄苔,加生大黄生甘草各一钱以消胃热。此证不愈,即成下文病在气分病在肠胃两证。

发热,咳嗽,恶寒,身痛、大渴、舌胎粉白。脉象不洪、重按有力。此病在气分也。用枳实银菊散。生枳实薄荷竹叶桔梗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贝母知母各三钱,服后热退病减,过时仍旧者,其脉必实。生枳实加成五钱即愈。粉白、如铺干粉于舌上,燥而不润,满舌皆白。满舌粉白,此为肺热之证。

咳嗽口渴,舌胎粉白者,相火被卫气闭束。成为有定在之热,热胜克金,热伤肺家气分也。肺气热逆、故咳嗽。气热津伤,故口渴。气热津凝,故舌胎粉白。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知母贝母,清肺热以顾津液;薄荷竹叶桔梗枳实,破肺气之实滞,故服之病愈。脉重按有力,是气实之象。实则不模糊也。此方服后,必大汗而解。汗出之先,有发狂者,有发战者,热深故也。亦有热深脉伏者。

治温病须先分别相火浮游,与热有定在两个时期。病在荣卫,舌上无胎,为浮游时期。舌上有胎,为定在时期。浮游时宜收回相火,定在时宜清降定热。浮游时用清药,火不可清也。春初之火,只见不足,不见有余。火如被伤不能归于水位。化热灼津,上焦清虚之境,神明所出之地,尘敝烟熏,枯干窒塞。种种昏迷烦喘,气短呃逆,甚而吐血躁扰,手足瘈瘲,昏厥不语,败证迭出。如现烦喘等证,乌梅三豆两方合用自愈。不加薄荷。上焦之热愈盛,下焦之火愈虚,既现败证,其火更虚。降火而不伤火,是为治温病之大法。必热实气实脉实,热有定在,如枳实银菊散证,乃可用清热通气之药,以清定在之热。

枳实银菊散,不用黄连。因其性大寒,不惟伤火,并且败中,况黄连性极干燥,最伤津液,温病初起所忌。此病脉既有力,仍只用清凉疏淡之品,因脉之有力,乃相火化热伤津之热,非火土之气之实。相火所化之热多一分,下焦相火即少一分。相火少一分,中气即虚一分。倘用黄连大寒之药,火土一伤,必贻后患。津液再劫,必增纠缠矣。

枳实银菊散证,小便必长而次数多,或小便点滴俱无,或泻稀黄水,皆气分热也。气分热而木气之疏泄更甚,故小便长而次数多。气分热而津液胶固,故无小便。肺与大肠相表里,气分热及大肠,热气主动,大肠金气受热不能收敛,故泻稀黄水。见此证状,切不可认小便长多为小便清利,更不可认无小便为脾湿而用苓泽利尿,更不可认泻稀黄水为虚而用补濇。肺气热清,诸证自愈。《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肺气再伤,收敛更减,疏泄更甚。肺津再伤,水源枯竭,上焦更不能清降、相火更逆,木气更枯,则病重矣。

乌梅汤三豆饮葱豉汤,加减三豆饮,枳实银菊散,服后病愈,皆自然出汗。温病忌发汗,因温病乃疏泄之病,用药发汗,则疏泄而又疏泄,多致于死。自然出汗者,荣卫复和,火降中复,圆运动复原也。凡病出汗而愈,皆自身圆运动复元之故。

温病为木火上冲,肺金不能收敛之病。木火上冲,既已热伤肺金,只宜清肺家之热,不可清木气之温。因木火冲于上。必虚于下。知肺热当清,木温当养,便将温病的根本解决。温者,木气之生气也。

病在气分证中,加日晡潮热谵语,腹满拒按。舌苔由白转黄,燥而且厚。脉象右大而实,左则小弱。方用加减黄龙汤。大黄枳实厚朴各一钱,元明粉五分,党参二钱,当归柴胡炙草各一钱,白芍二钱,分三服。

病在气分,失于清降,则热结肠胃而成潮热腹满苔黄之下证。自当用承气汤下之,但热虽实,胃并不实。且气血均为热所伤耗,只宜大黄等味轻剂,并用参归补益气血,炙草补益中气,柴芍疏解木气。如一服,半日后放臭屁,腹已不满,右脉已平,无论已否得下,即止后服。虽未得下,脉平腹不满,已不拒按,是热实已解,黄苔亦将自退,不能再受下药。如脉已平腹已不满,而身热不退,用三豆饮浓煎以养中滋木,热即退矣。因温病只有虚证,无有实证故也。如服后,半日不放臭屁,腹仍满,仍拒按,脉仍不平,再服一服,得下稀粪少许即勿再服,即能热退人安,养息即愈。

以上各方,乃治温病大法。无论何证中兼见他证,如乌梅汤证兼见面红目赤,三豆饮证兼见羞明咽痛、枳实银菊散证兼见小便长多,或无小便,加减黄龙汤证兼见泻稀黄水等,皆仍用乌梅三豆等本方。因病之状态虽异,病之原因则同,原则既同,方法亦同。

相火既化成有定在之热,平日气分偏热之人,热即入于气分。平日血分偏热的人,热即入于血分,血分既热,舌色即现绛赤,脉象即转弦数,身热不退,口干而不饮,心烦夜不成寐。方用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阿胶生地龟板鳖甲各二钱,赤芍丹皮黄连各二钱,鸡子黄一枚,生调,分二次服。

阿胶生地龟板鳖甲以养血而平热、赤芍丹皮以活血而清热,黄连降心火以除烦,生鸡子黄补中气温肾阳补津液以交心肾。虽系热伤血分,亦由心经心包经火气不降,自现本气。火气不降自现本气者,中气虚而肾阳不升也。故用鸡子黄补中气,补肾阳以交心肾。脉虚甚者加炙甘草一钱以补中。如舌绛赤而有黄苔,鸡子黄炙甘草忌用。肾阳升则心火降。徒降心火不升肾阳,不能成功。鸡子黄关系此病极大。

中下阳虚,故身热不退。血热而心气不降,故心烦,肾阳不升,故不成寐。热伤血,故口干。热甚则火衰,故不能饮,血被热伤,不能养木,木现木气,故脉弦。中气虚,故脉数。

生鸡子黄对于此病之身热不退,夜不成寐,关系极大。生鸡子黄、大温大补,脾肾之药也。此病之不寐,一方面由于心火化热,不能下降。一方面由于肾阳耗泄,不能上升。生鸡子黄与黄连配合,鸡子黄温升肾阳,黄连清降心火,心肾相交,是以能寐。心肾之交,责在中土。鸡子黄温肾阳,补津液,又能温补中土。中土补起,热乃能退。此方之用黄连,全是与鸡子黄配合的关系,而阿胶又能和其燥也。

热在气分,气分热清,则荣卫和而汗出病解。热在血分,非养血清热,病不解也。如舌色绛红,中有黄胎者,是胃间兼有热滞。须于凉血养血之中,加牛蒡子槟榔各五分,研末。重者加枳实五分,研末。吞服,徐徐去之。然后可用生鸡子黄。小便短者,加乌梅二枚。如口渴能饮能安眠者,去鸡子黄。此则病轻,单是血热也。

温病忌用燥药升散药发汗药,忌下忌温补。总宜养风木敛相火保肺液保中气。如有定在之热,舌上必有胎,用清凉去滞清轻之品,莫伤胃气为治。

两感者,本身木气疏泄偏胜,伤及肾家藏气,肾阳外泄,肾气空虚,又感时令疏泄之气之病也。此病极危险,一为肾气丸证,一为大青龙汤加附子证。

恶寒发热,乃荣卫之郁,寒热不甚,而全身倦怠,则荣卫之败也。两足困乏者,肾气微少也。神志昏迷脉弱而散者,肾阳外散,中气无源。肾阳外散,则心神失根,中气无源,则脉息不振也。肾气丸附子以回肾阳,桂枝以回肝阳,以定木气之根,地黄滋津液养风木,山萸肉敛浮阳补木气平疏泄,山药补肺金助收敛,丹皮去木滞清瘀热,苓泽扶土气也。肝肾阳复,心神有根,中气有源,土气健运于中,荣卫升降于外,故病皆愈。

单感时气之疏泄,肾气能自固藏,病轻。既感时气之疏泄,肾气又被拔动,故易致死。此等病证,一服辛凉,汗出腹泻即死。

大青龙汤加附子证。此方见湖南主席何健手抄伤寒古本。其证恶寒发热,身痛如被杖,头痛如斧劈,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方用大青龙加附子汤。

此肾阳素亏,又病感寒温病也。恶寒发热者,里气亏乏于内,荣卫郁阻于外也。身痛如被杖者,肾阳不能达于外,卫气不能外发也。头痛如斧劈者,肾阳离根上冲也。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者,上焦津液,被卫气闭敛之热烧灼也。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者,下焦无阳,中气失根,不能安定也。方用大青龙汤。麻黄桂枝各一钱,杏仁二钱以开卫闭,生石膏二钱以清卫气闭于上焦之热,炙草二钱生姜一片红枣二钱以补中气,加附片三钱以回肾阳也。

此证头痛而至如劈,脉又摇摇无定,肾阳拔泄,并于头上,其中下之虚极矣。非附子炙草不能挽回根本。口干而至烦渴,上焦燥热极矣。又非石膏不能回复津液。身痛如杖,卫气郁极,非麻黄桂枝不能调和荣卫。温病而用麻桂,其中必兼有卫闭也。

此病用此方,非老手确有把握,不可试用。可用三豆各三钱加薄荷一二钱煎汤,调服肾气丸五钱以代之。薄荷可代麻桂,三豆可代石膏杏仁甘草红枣。肾气丸之山药熟地丹皮,有补津液之能,山茱萸附桂可回肾肝之阳,茯苓泽泻有益中土。荣卫司于肝肺,根于中气,而起源于肾家。注重肾家以达荣卫,实为此病根本治法。见效而不犯险。

大凡外感之病,脉象微弱,或洪虚,原因皆是内伤。如浮沉细数不定,则内伤至极矣。不治内伤而徒治外感之药,无不耗散伤内者,内益伤病益重矣。脉象浮沉细数不定,为用肾气丸的根据,药店的肾气丸,内有车前牛膝,过利小便,不合此病。须用桂附地黄丸便合,即古方的肾气丸。

本篇温病方中之乌梅三豆肾气三方,皆内伤之要法,皆事实上常有,前人书中所无。前人书中何以无内伤治法,只因王叔和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句经文的冬寒的寒字,认为风寒的寒字,谓冬日伤了寒气,登时病作为伤寒,登时不病,寒毒藏于肌肤,来春发作。化为温毒。遂认温病为毒气,所以用药皆以解毒清热为主。不知温病全由内伤也,更不知春温的温字,乃天人的生气也。知温病为天人的生气为病,自知设法以保其生,自不致将人治死也。

温病若发现于冬季,病势极险。因温为木气疏泄的本气,春温为木气疏泄的正病。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气拔根,故冬温人死最多,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冬暖必起温病。

冬至前后,气候不寒而反热,发生鼠疫。发热,神昏,气微,心乱。兼证不一,此为主证。鼠疫者,冬温之死证也。大气冬时主藏,寒则能藏。今寒反成热,已经封藏于土下水中的阳气,发泄出来。阳气拔根,遂病鼠疫。鼠生活于地面之际的土中,今土中无阳,不能生活,是以鼠死。人人于此时,呼吸土中无阳的大气。本身下部,阳气逆腾,无不头晕身乏者。本身的中气,尚能维持圆运动之常,虽身乏尚不致于病倒。一经感受大气的刺激,或为饮食所伤,中气的圆运动分开,遂随阳根发泄的大气以同病。阳根发泄,则下部空虚,阳逆于上,则上部充热,阳逆下虚,所以人死。此时用凉药清热,下咽即死,上部虽热,中下阳虚故也。惟乌梅三豆并用,乌梅一两,黄豆黑豆绿豆各五钱,加白糖二两以补中气,加杏仁泥五钱以降肺气,小便不利者,加红饭豆五钱以利小便,无不特效。乌梅能收敛,由右逆升的阳气,降回水中。三豆能清上部的热,不寒中气。阳泄化热,肺气不降,故加杏仁泥以降肺气。中虚脾湿,小便不利,故加饭豆以利尿。惟治救迟延,中气已脱者,已吐血者,则来不及耳。未病时,日日服之,亦可预防。此方曾于丙辰冬绥远鼠疫,经同学实地试验,功效不虚。同学并有用理中汤加天花粉治效者。盖病的名目不同,病的原理则同。所以绥远鼠疫猖獗之时,一降大雪,遂澈底消灭。降雪则大气的阳根回复下降,人身的阳根亦随之回复下降故也。著者曾用西药之稀盐酸葡萄糖先后服下,最效,盐补中气,酸能收敛上部化热的阳气,使之下降,复其本位,葡萄糖大补下部肾家阳气,并补中气也。宇宙大气的圆运动,乃大气中的阳气,降于秋、藏于冬、升于春、盛于夏所成。人身的阳气,亦降于右,藏于下,升于左,盛于上。宇宙的冬季,人身的下部,阳气皆宜顺藏,不可逆升。冬季阳升,此之谓逆,阳气逆升,是为拔根。由右降下的阳气,乃万物生命之根,冬季寒的寒字,即是阳气下藏的事实,不寒反热的热字,即是阳气逆升的事实。阳气逆升,所以热也。并非热而后阳气逆升也。大气的中和,为生物生命的原素,冬季阳气当藏而即藏,即是大气的中和。此中和的力量,地面之际的土中最多。鼠穴地而居,向来在大气中和的中心点生活。今土中的阳气拔根,中和变成毒厉,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人之感受在鼠之后,所以鼠先死,人后死。惟中气充足阳不逆升的人,则不死耳。虽暂时不死,呼吸阳气拔根的大气,终难免死。冬不寒而反热,中和变成毒厉。一降大雪,热降入地,阳仍归根,毒厉仍变中和。此宇宙自然的疗法。乌梅三豆白糖稀盐酸葡萄糖,亦宇宙的自然疗法,降其逆助其藏而已。福建鼠疫盛行时,飞机飞过疫地境内,常常自己堕落,有疫的地方,大气的圆运动含有鼠疫的逆性故也。

温病数日,午后增热,头痛胸闷,舌苔润腻而不加渴,此为湿温。病难速已。方用三仁汤  薏苡仁三钱  苦杏仁泥三钱  蒄仁一枚  半夏二钱  生甘草一钱  白糖五钱  乌梅二枚

 温病乃相火浮散,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数日之后而成湿温者,火在土下则生气,火在土上则生湿。火浮于上至于数日之久,土下无火,所以湿生。湿生则土更败也。热为湿气所缠,故觉热增。其增于午后者,土气动于未时,金气动于申时。五行之性,虚则自动。土气动则湿起,金气动则敛结。热与湿合,金又敛之,故热增于午后也。

方用薏苡仁健土燥湿,蒄仁半夏温运中气,杏仁降肺金,开敛结以降相火,湿病最伤津液,薏苡杏仁皆温润养中,不伤津液之品,中气运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中气运,肺金降相火更降。浮散于外使人发热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气得根,能行疏泄作用,湿气自消。湿消热降,头自不痛,胸自不闷,土下火复,是以病愈。《温病条辨》方中,惟三仁汤最妙。杏仁开金气之结以收相火,功参造化之方也。

治湿温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删去为妥。加乌梅者,补木气以利尿,收相火以退热。既有甘草又加白糖,加白糖为乌梅之辅也。

凡发热之病,愈治愈热,皆不知热是相火不降使然,相火不降,又是中虚使然。肆用凉药以伤中气,故愈治愈坏。虚热之脉,其象必虚,得食之后,其热必减。若发热而小便不长,皆可用加减三仁汤极妙。小便长而多者,忌用苡仁乌梅。乌梅补木气助疏泄,倘小便长多而用乌梅,必小便不止,气脱而死。

病在荣卫,舌无苔,脉洪虚,乌梅白糖汤,归回相火,补益风木,恢复津液,疏泄滞气,补益中气,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荣卫,舌无苔,脉虚小,三豆饮补益木气,养中息风,病即自愈,不坏也。兼感寒者,加薄荷,以开卫闭,不坏也。病在气分,舌苔如粉,咳嗽作渴,枳实银菊散,清热去滞,降肺调中,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血分,舌绛脉弦,身热不退,夜不能寐,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血清热,补中温肾,病即自愈,不坏也。病在肠胃,舌苔干黄,谵语日晡潮热,腹满拒按,加减黄龙汤,泄热养胃,病即自愈,不坏也。理路分明,方法各当,一经误治,或汗或下或补,将分明的理路,混乱不清,遂成坏病。坏病之中,先分虚实,证治列下。

其脉实者、则热不退而烦扰潮热谵语脉转沉细。坏病大概,不过如此。脉实的实字作滞字看,不可作虚实的实字看。

无论脉虚脉实的坏病,只要大便不泻,即不致死,虽迟至十余日以至二十余日不大便,亦吉。如滑泻不止,便成死证。因温病乃上盛下虚之病,不滑泻者相火虽散漫于外,中气未亡,圆运动的根气尚存。只要相火下降,中气复旺,旋转升降,自能复圆。如滑泻不止,下焦早已空虚,再加滑泻,则空而又空,中气全灭,圆运动的根气全消,故死也。前人谓大便泻乃热有出路,认为佳兆,此湿热病的佳兆也,非温病所宜也。前人于温病喜用下药,亦盲从王叔和伏寒变为温毒之故。切须认清,不可含糊。

脉虚坏病,无论舌上有无黄胎,先以乌梅汤酸甘相得,徐徐饮之,自能热退身凉微汗而解。凡用乌梅汤,如脉有热,兑入清茶半杯。热退之后,舌上黄胎者,再以大黄末一二分,作三次开水吞下,以清胃滞,自然胎退思食,调养而愈。如温病过汗,热而神昏足冷者;用西瓜汁或冬瓜汁调服肾气丸三钱,或用三豆饮调服亦可。清温并用即愈。

脉实坏病,脉既转沉细,必脉沉细有力。此为津液被热灼伤,经络燥结。而烦扰不安,中气之虚极矣。先用生党参二两生石膏三钱煎汤热服,养中生津,清润燥结,必得安眠。安眠之后,烦扰自止,然后用枳实银菊散原方三分之一,加柴胡厚朴大黄各五分,每日申酉服之,以清热去滞。再用草果槟榔片各五分每日煎汁,少少饮之,一日二次,数日后必大泻稀水臭粪,战栗出汗而愈。泻稀水臭粪者,裹气和而积结通也。汗出者,里和而后表和。战栗者,荣卫失和已久,复和不易也。

坏病愈后,调养甚难,多有三四月方能复元者。坏病治法,最宜细心,最宜静耐,因良医治病,多系接手坏病之故。

日久不大便者、必自己欲大便,方是大便之时。自己不欲大便,切不可妄用下大便之药、以夺中气,以伤肠胃津液。自已欲大便大便不下,乃肛门干燥,注射当归水润之,或服当归一钱,大便即下。如仍不得大便,是肛门之间有燥粪数枚,因津液缺乏不能送出,非内服润药所能送下。须用手术,取出肛门燥屎,余屎自下。

乌梅汤治脉虚坏病。养津液收相火复中气。服汤得微汗,内外调荣卫和也。西瓜汁肾气丸治脉虚坏病,生上焦津液,以清肺热,复下焦元气,以生中气也。枳实银菊散,治脉实坏病,通滞气以调升降。清积热以复津液。升降与津液俱复,中气旋转,肠胃活动于内,荣卫调和于外也。原理甚简,不过一面服药,一面静候自已的圆运动回复耳。切不可求速而进重剂以致祸。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护阳根也。有人问曰温病既是阳虚,何不用热药以补阳、不知温病之阳虚,乃水中相火浮于水外也、相火浮于水外,乃木气疏泄,肺金不收。养木气,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此温病补阳之法也。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肺肾之阴再伤,岂不阴绝而死。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

温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胜,收敛不足。疏泄偏胜,最伤阴液,最泄阳根。盖能收敛则气降而液生,能收敛,阳根乃能下藏,能收敛,然后疏泄可不偏胜。收敛之气,肺金主之,脾胃为肺金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敛方足。中气在脾胃之间、故治温病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必津亏热起、烧着肺家,始可用清凉之品,以泄热保肺。必津亏络濇、气机阻塞,始可兼用去滞之品、以活络清气。必津亏热盛、伤及血分,始可兼用凉血之品,以养血。必津亏热盛、热积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因不能用补药之故也。虽不能用补药,然相火下降,热回下焦,津液续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气自然回复,即是天然补药。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错误,大补亦非所宜,补则气机益滞,中气益难回复也。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2

 温病脉是虚象

    体壮的人,得了温病,热盛脉实,一经清解,便无余事。然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温病。其脉模糊躁急,皆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故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亦有热深脉伏、疾数不明,服清凉之药.热退脉显者,乃是实脉o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人身气降化水,水升化气。脏腑荣卫之气,升降调和。气化水而不滞,水化气而不停。一病外感,脏腑之气郁于内,荣卫之气郁于外,气水化生之间,即停滞不通。汗即停滞的水气,此为作汗之原素一也。荣卫分离而又复合,阴阳交通,即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热,一旦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气通而降雨泽,此为作汗之原素又一也。具此两种原素,所以荣卫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经方发汗,实际上乃调和荣卫也。此理自古至今,未明于世,何发之有。

    伤寒阳明腑病忌发汗、服承气汤得大便后,病人安卧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三阴脏病忌发汗,服四逆汤后亦通身微汗,而病解。并非承气汤四逆汤发汗,亦脏腑荣卫之气复和之故。温病忌发汗,亦与桂枝杨证忌用麻黄之理同。温病之得汗而解,亦与桂枝汤证用芍药敛荣气以与卫气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过不可用桂枝生姜大枣炙草热性横性之药耳。


    温病出疹之关系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红亦有凶者。中气将脱,表里分离,荣卫无归则疹出而红,疹虽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红未可为吉也。疹出而黑,阴气已绝,故凶。然热极亡阴,阴气但能续复,外出之疹虽黑、内竭之阴已生。仍可转凶为吉。

    其实诊断温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关系,全在腹泻不腹泻,胸紧不胸紧。如腹泻胸紧,便伏死机。缘人身之气,阳位在上,而根于下,阴位在下,而根于上.腹泻不减,则阳根亡于下,胸紧不减,则阴根亡于上,是以人死。

    世人谓疹不出,则温邪之毒必攻心而死,盖都认为温病是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作病,与认为寒气变温,藏于肌肤,至春始发之故。温病原理,非明了造化的圆运动不能知道,又何怪乎。温病出疹,乃温病结果上的事,其原因并不在疹。叶天士治温病,谓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认为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为病,要赶紧把外来之邪透出耳。不然则亦认为温是内伏着去年的寒毒。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遗祸也。王叔和是搜集仲圣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功臣。他于医理,完全是门外汉。

温病汗下之过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泄之气,然寒下伤中、多有下后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于死者。不过不似汗之登时奇变耳。温病大便泻下,前人认为热有出路,然脉虚忌泻,根本大防,岂可忽诸。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温病发热,神志昏迷,脉来虚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燥病发热,神志不昏,脉来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内收敛。《温病条辨》之银翘散一方,连翘桔梗竹叶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气之药。桑菊饮一方,较银翘散不大伤肺。但桑叶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结内敛生热之方,温病乃木火外泄,肺金虚散之病。如当服本篇乌梅汤,三豆汤之温病虚症服之,无不热加病重,腹泻而死者。燥气为病,由外向内,是实的,温气为病,由内向外,是虚的。实者热实肺气实也,虚者肺气虚,木火虚,中气虚。虚而用银翘散与桑叶石膏,肺气再伤,至死不知其所以然。伤寒论,风温病,发黄,惊痫,失溲,直视,身重,息鼾,语言难出,无一不是肺气伤极之坏证。《温病条辨》开首二方,即大伤肺气,可怕。北方少燥气病,金气凉降能澈底也。西南方多燥气病,金气凉降不能澈底也。北方秋凉之后,愈降愈深,由凉而寒,由寒而冰,相火之气,既收于土下,即藏于水中。来春开冻,相火出土,万物发生,不出奇病。西南方秋凉之后,忽又大热。已经收降入土之相火,又复逆升于土面。降而复升,凉而复热,凉降入土的金气,被逆升出土的火气,拒格不下,遂裹速火气而燥结于中气之际。燥病之脉,不浮不沉,弦结于中,其故在此。金气燥结,升降不通,病症发作,有不可以常理论者。世乃称为秋温。燥病肺气实,温病肺气虚,金气之病命木气负责,虚实相反,所以银翘散桑菊饮治秋燥见功,治春温见过也。西南方四季皆有燥病,故银翘散桑菊饮四季皆宜,然一遇温而不燥之病,亦复用之,死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应改称燥病条辨。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石膏,阳明燥金病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曰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则内热,内热则外寒。火气外散,病则外热,外热则内寒。内寒则禁用石膏。仲圣怕人不知此点,故于用石膏之条文,一则曰外无大热者,再则曰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无少阴证者。外无大热的大字,因胃实的热证,内外皆热,故外无大热。外热如大,即相火外泄的多,内必寒也。口渴则燥热伤津也。背微恶寒者,背乃胸之阳,燥热灼伤胸部津液,热盛在胸,则背部之阴,不能交于胸中之阳,故背恶寒。凡热证之恶寒,皆热盛于内,阴为阳拒,不能相交,阴现本气之故。无少阴证,无少阴内寒证也。伤寒阳明燥金一气独胜,既热且燥,既燥且结,伤耗肺液胃液,为唯一燥证。故用石膏清燥开结。温病虚证,外热内虚。石膏败火寒中,温病服之,无不一泻而死。石膏治燥病之实者,即伤寒阳明白虎汤证是也。温病由内疏泄外出,燥病由外收敛内入,出外则虚,入内则实,病源各异,岂可忽诸。本篇枳实银菊证之口渴,可用石膏。然究非阳明实证,而是相火烧灼肺液之虚证。用麦冬等清热较为稳妥。麦冬与石膏同性而寒中之力较轻。

以上温病全篇摘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了悟本篇则明造化浑然一体,本坏则末乱。

 

 


治则

临床辩证,先辨伤寒,百病皆因寒而起,再辨温病与杂病。先观神气(精化之气)之有无,望为四诊之首,次察中气之盈亏,再辨六经也就是称量精血津液的盈亏而选择发散、温润、与收敛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温病歌诀

〈一〉   温病定义: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温病。
脉阴阳浮又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
语难汗出身灼热,是为风温诊不难,

此为津亏精气虚,理中滋阴方不误。
〈二〉伤寒与温病的鉴别诊断:
1.伤寒病
伤寒病起之荣卫,终于脏腑细酌参。
荣腑皆热卫脏寒,寒热虚实应祥辨;
脉象紧数按明爽,神色清明真伤寒。
2.温病
温病亦起之荣卫,终于气血皆属热。
荣卫气血热不寒,皆虚不实是明征,
脉象洪、小按躁急,神色晦暗是温病。

〈二〉   病机、论治:

阴主成形精津液,阳主化气阴为根,

阴气生津又收敛,阳气疏泄动相火;
疏泄太过气不足,温病之机在外越,

上行就是汗和吐;下行就是尿和泄。
温病之治戒汗下,保养阴液阳根摄。

 


第三节 六经阴阳(精血津液)辨证法
太阳病
太阳概论

    太阳,在外为肤表与毛窍,在上为头、颈肩背,在背部贯五脏六腑之俞,在内为手太阳小肠(标热)、足太阳膀胱(本寒)及其经络所过。心为胸中之太阳。

    太阳之功能:分清泌浊,敷布阳气。因此太阳为一身之主气,太阳病则气机敷布异常。全身体表之毛窍属于太阳所属,具有推陈致新,吐故纳新之功,春夏宜常开,开则清气敷布体表,润肌肤,营关节,濡筋腱,秋冬宜常敛。太阳之开把体内的阳气输注于体表与外界大气进行能量交换,使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六微旨大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人身皮毛汗窍之功用,在交通阴(太阳寒水)阳(内生之火热),也就是吸入外来的寒气,来中和体内的热气,形成太阳寒水(汗液、小便)排出体外,使人体始终处于阴平阳秘状态。

凡风、雨、寒、暑之邪,乘人气(水火所化之气)之虚而外中伤于皮毛,留止经络、筋骨者、肌肉者,皆为太阳病。《灵枢》五变篇:“百疾之始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仲景所谓太阳病有六:“中风、伤寒、温病、痉病、中湿、中暍是也”。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浮者,太阳伤寒也,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足太阳经脉在人体背部为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背部之俞穴之连线,所以太阳为一身精气的总汇。六气伤人,气勇(体质壮实之人)者,气行则已(正气驱邪外出),气怯(精气亏)者则著(留注)而成病。

太阳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小肠把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化太阴、阳明之气敷布体表,寒邪难以入侵,太阳为开,即便入侵,也是郁而化热(太阳不开),《内经》言:“在外者发而越之”,麻黄汤主之。

寒伤太阳,寒性凝滞,太阳不开,玄府(毛窍)闭塞,少阴气化不升,外不得化汗而出,小便(属浊气)难下。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用四逆汤少加开太阳之专药(麻黄) 佐之,事半功倍。

太阳开之太过(疏泄太过)就是太阳伤风病,脉浮缓,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啬啬恶风、淅淅恶寒。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滋阴补阳温润中上二焦,灌溉阳气于四肢,其方剂配伍辛甘化阳,苦甘化阴,阴阳合一,温气一团。

太阳为六经之首,一身阳气聚集于此,太阳为三阳,水火所化之气,阳气敷布体表,周流全身,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六十四卦为水火既济。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也为一身之藩篱。太阳为三阳,因为阳极,所以阴寒最易生,伤寒占大多数。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之功。

太阳经证可分太阳伤寒和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脊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伤寒直中少阴,少阴坎阳被寒邪所侵不能化气入膀胱,膀胱为之不利,小便难下,这在常人看来就是瘀阻膀胱,哪知这是太阳不开!这时麻黄开太阳,附子入肾助肾阳,细辛直搜寒邪,再配合四逆汤助少阴化气,血得热而行,湿得温而化,膀胱病变如癃闭(西医属于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只要药量足效如桴鼓。

 太阳为寒邪所伤,玄府不开,水道闭塞,小便全无,则水走大肠,大便为之溏泄,此病夏天见之太多,而西医认为是什么细菌病毒感染,妄用抗菌素、抗毒素,而在中医治法仅三个字:开太阳。辩证应用麻黄汤、葛根汤立竿见影。

营血素虚之人,感受风邪(太阳伤风),自汗、乏力。此为太阳开之太过,应合之,桂枝汤之类可用,加附子效更佳。

在此说说麻黄,麻黄用药取其茎,中空而多节,按照象数理论,物以类聚,所以走皮肤窍道,因此体表病变,关节病变,用之捷效,又因为其中空与膀胱同象,所以也可治疗膀胱病变。时人只知见瘀血即活血化淤,不知玄府宜开,开则气血畅达,不知阳气虚则血行迟缓,助阳则血行无阻。


证治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

 病人恶寒轻发热重,头项脊痛,身痛,骨节疼痛、腰痛、苔薄白,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此时小便清澈或者淡黄,则为太阳伤寒证。宜开太阳,麻黄汤类。或直取手、足阳明、足厥阴肝经经筋以指代针即用金刚禅指拨之,则患者立刻出汗痊愈。太阳伤寒以无汗、疼痛为首要认证。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24da0100jr2k.html) -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2_老恕_新浪博客

歌诀:太阳本是阳之大,小肠膀胱是属辖,寒水伤之毛窍闭,体实之人热易发,头痛项强微恶寒,麻黄汤方急急煎,麻黄汤中用麻黄,意在毛窍被闭伤,辛温合桂来开达,杏仁入肺滋太阴,以防辛温肺叶伤,炙草补中助气化,清升浊降气机通,咳嗽腹满效堪夸。


太阳伤风证(开之太过,或阴阳两虚)

则有头痛、项强、身痛、发热、出汗、恶风,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等表现,小便也清;治宜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燮和营卫。太阳伤风以有汗、恶风、头项强痛为首要认证。

方用桂枝汤或者桂枝加附子。

歌诀:风伤于卫阳气伤,气伤营阴不归藏,外泄变汗营也伤,和调营卫桂枝汤,桂枝汤中桂草姜,作用辛甘来化阳,芍药甘草加大枣,苦甘化阴去和阳,阴阳合一化成气,营足卫强体健康。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太阳病营虚伤寒颈项强(温病)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咽喉疼痛,葛根汤主之。营血素虚(伤精之人),出汗后伤寒,寒束毛窍,项背强急,用桂枝汤燮和营卫,麻黄开毛窍散寒邪,葛根辛甘生津解肌热。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歌诀:汗出伤寒精气伤,毛窍闭塞颈项强,恶风无汗咽喉痛,葛根汤方来煎尝。

太阳与阳明合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营血素虚之人平时必多汗,畏风,感寒之后气虚不足亦抗邪化热出汗而解,必自下利(大便稀),葛根汤主之。


蓄水证(阴证饮停膀胱)

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腹胀满

小便不畅,脉浮。治宜化气行水,兼解表邪。方用五苓散。

指针疗法:阳明、厥阴、少阳经筋。

太阳少阴合病

伤寒之后,太阳不开,少阴阳虚气化不利,口不渴,无汗,恶寒、咳嗽,水停膀胱,小腹胀满,小便难下。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歌诀:恶寒热少病少阴,寒束太阳气不升,少阴虚寒太阳寒,麻黄附子细辛痊,再加四逆增效验。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阳明经筋。


蓄血证

太阳伤寒之后,少腹急结或硬满、狂躁、小便自利、脉沉涩、舌紫暗或有瘀斑。治宜泄热通阳、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

歌诀:少腹硬满或躁狂,瘀停膀胱热气伤,泄热化瘀通阳气,方用桃核承气汤。

指针疗法:取足太阳、 厥阴经筋。


津亏伤寒(里热表寒)

太阳病伤风(营虚津亏内热之人)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风伤卫,寒伤营,营血素虚之人极易出汗,再伤寒之后,毛窍闭塞,所以无汗身痛,伤寒身痛恶寒,伤风出汗恶风。

大青龙汤

麻黄  甘草  生姜  大枣  桂枝  杏仁  石膏


营虚伤寒咳喘

营血素虚之人,卫气不足,经常自汗,再伤于寒风,则身痛咳喘而无汗或微汗,,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45)  五味子20  半夏28  干姜45

上方八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去滓,温服200ml,一方无干姜。

 


太阳病尿血

太阳病(太阳不开,毛窍被寒所闭)失治,寒气陷少阴,少阴清气不升,尿血不止,大便稀溏,宜开太阳助少阴气化。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

《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内经?灵枢经脉篇》:“足太阳之脉“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属于足太阳经的经脉病候。太阳腑证中的少腹急满、小便不利或自利,也因足太阳经脉“络肾,属膀胱”之故。


太阳暑病

暑为热邪,其性炎热,易伤津液,只在暑季(或极热之环境)发病,此病是由少阴虚寒,心肾阳虚,阴寒内存导致虚阳外越于外,及至夏日暑热与外越之阳二阳合一煎灼津液,导致大汗亡阳而虚脱,法宜积极回阳救阴,处方四逆汤加生晒参治之。灸关元,命门。指针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上经筋。


太阳痹证(厥阴太阴合病)

项背强急疼痛,关节肿大甚至变形,汗出、恶风,如现代的肩周炎、关节炎、类风湿、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均属此类。此由营血素亏再感于寒,寒伤营,湿滞营中之气,风伤卫,营卫俱伤,导致血脉不能周流,使痰饮流注关节所以肿大疼痛甚至变形。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颈项僵硬加麻黄葛根适量,关节肿大变形,加麻附辛,威灵仙、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以补脾祛湿。

处方如下:

桂枝45  生白芍45生甘草30干姜60 大枣12枚  生附子30  麻黄20 葛根10 细辛10  白术30 陈皮30  茯苓30  威灵仙30  佩兰30  肉桂10  薏苡仁30

血虚久痹: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体虚自汗,头昏乏力,关节疼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宜当归四逆理中汤化裁治疗。

处方

当归15 桂枝45白芍药25 干姜25细辛5 通草10 生甘草30大枣12枚(擘开)黄芪30生白术10党参15川附子25生川乌(打粉)10生姜10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15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后服用。

说说桂枝,桂枝其用全在皮,而诸书说去皮,是传写之误,桂枝气轻善走上肢,故上肢病变,心肺痰饮可温而化之。

 


太阳病证八卦解

太阳主开,开则气机敷布,背部阳气充足,耐寒。太阳病就是太阳(乾)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乾为头、颈肩、背,骨节,凡太阳经所过均包含在内。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太阳病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

太阳伤寒(太阳不开):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兑为秋,瑟瑟秋风,习习凉气),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闭塞,肺气不宣,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热未里传,所以小便清澈或者淡黄。发散风寒(开太阳)可用麻黄汤类。

太阳伤风证(太阳开之太过):为外伤风邪之意,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而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阴和阳,敛津液,营卫调和则腠理致密。


太阳腑证

少阴虚寒,坎阳素虚,太阳寒邪直传(中)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五苓散,兼太阳表证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四逆汤、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3

阳明病
阳明

阳明为中空之器,卦象离(中虚),水谷之海,手阳明大肠传导之官,主液,足阳明胃,腐熟之官,六腑之部位,《内经.本脏篇》:“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手足阳明所过所出现的病全为阳明病。

《素问》六节脏象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难经》第三十五难:“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谓青肠,胃谓黄肠,膀胱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阳明为合(阖),《难经》第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阳明之官能主吸纳水谷之精微以养身,七门以闭为常,故曰阖”。

六气之中燥气主之。水谷乳糜经肠胃而成糟粕者,由阳明燥气之所化也。若燥气太过(合之太过),则大便鞕,燥气不及(合之不及)则便溏泻。

凡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六腑失和者,皆为阳明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于六腑。太阴阳明论: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其受病之部有口、张路玉《千金方衍义》:“齿者,骨之余,属肾,而实阳明所司”。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此言太阳之热传阳明。

阳明合之不及,也就是开则大便溏泻,又分阴阳。太阳阳明合病见上。

阳证腹泻

阳证小便黄赤,大便灼热稀溏,口渴饮冷,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阳证便秘

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大便秘结,肚腹胀满,口渴能饮,小便黄赤属承气汤证,宜增液承气汤。

手太阳小肠所化生的热量是阳明之火的根本,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阳气充养。阳明之气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阳与手足太阳之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等,从而产生阳气与津液的作用。这叫做“二阳合明”。

阳明病证八卦解

二阳合明为阳明,阳明主合,合则五谷得以腐熟,二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卦象为兑,兑为口,宜合,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热一团的(卦象离)。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阳明食积

暴饮暴食,食积阳明腑气不通,或积而疼痛,或郁而发热,其热与太阳病发热不同,太阳病发热往往兼有体痛,而食积发热是腹痛伴有发热,或者贪凉饮冷,或者寒滞中焦脾胃(戊己土),腹中冷痛喜按压。

治疗方法:

通用方:

陈皮、生山楂、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可加适量红糖。

分治法:肉食积滞,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米面积滞,神曲、麦芽、生姜各30克烧水喝;

鱼虾蟹子:紫苏、山楂、陈皮各30克烧水喝;

乳食积滞可用乳酸菌奶口服。

贪凉饮冷引起的腹痛可用生姜红糖汤食疗。

清淡素食是健康之本,上方是为不知道素食利益的人权宜设计,动物食品是在为细菌、病毒提供营养。

 

阳明阳虚

与太阴虚寒同治,以其表里相通,表寒则传里。饮食生冷则直中。法宜温中散寒,理中汤或者生姜红糖汤调理,或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素问?热论篇》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灵枢?经脉篇》云:“足阳明之脉“腹胀……狂、疟、温淫、汗出”。手阳明之脉“口干”。这是阳明病的来源。阳明在手经属大肠,在足经属胃。《灵枢?本输篇》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在生理上,胃与大肠相连,在病理上也息息相关。故阳明经感受热邪,极易产生胃肠腑气不通的病变。

阳明病经证

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上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主要证候(阳证实热):身热,出汗,口渴喜冷水,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治宜泄热存津。白虎汤类主之。

指针疗法:取太阴、阳明经筋。

阴明腑证

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主要证候(阳证阴虚):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拒按)、潮热、汗出、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鞕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有力或滑数脉。治宜通便泄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或用增液承气汤。

阳明病歌诀

(一)       阳明病经证
太阳不解入阳明,二阳邪热交成病。
发热面赤脉洪大,出汗心烦苔黄燥。

渴喜冷饮无燥粪,泄热存津白虎煎。
(二)阳明腑实证
邪陷阳明津被灼,便结腹满痛拒按。
潮热汗出燥谵语,舌红苔黄或燥黑。
脉沉迟实或滑数,泄热通便急存阴。
此是阳明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少阳病
少阳

少阳者,手少阳三焦之部位,行于上肢中侧,足少阳决断之官胆所过之经络部位,在下肢外侧中部,凡是少阳所过之病变皆属于少阳病。

《素问》疟论:“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又曰:“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魏念庭曰:三焦者,无形而以躯壳为郛郭,是躯壳即其形也。本一气而分三,亦以躯壳之上、中、下分之也。肺与心居上焦之中,肝、胆、脾、胃俱居中焦之中,肾与大小肠、膀胱居下焦之中。上、中二焦分界处,有上连心主包络之大膜为护卫。中、下二焦分界处,有傍连两胁下,后连脊骨,辅裹肾之脂膜为周布。截然三界,原有天、人、地之义也。至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说,正于无形中取象也。如雾者,拟之天气之正象,论人身温热之气浮而上也。如沤者,气在水上,论人身中段气在血中之象也。如渎者,气凝于血中,如水之在地而水中莫非气也”。 

少阳为枢,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其气内外贯通,上下交流,具开阖出入之功能,相火之所在,故为枢。转侧不利责之少阳。


总论

寸关尺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凡三阳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少阳为枢,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太阳病传变或风寒直犯腠理,均可致少阳病;或厥阴病的阳气来复,也可能转属少阳病。总之少阳病阳气转枢不灵。以疏解邪气、调和阳气为基本治法,简称和法。

少阳病主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喜呕。往来寒热。


证治

少阳病阳证湿热(伤阴)

胸胁胀满而疼,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口渴喜冷饮,目眩,苔黄脉弦。治宜疏调气机,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类。

指针疗法:阳明、少阳经筋

少阳病阴证痰饮

口苦,咽干,目眩(眼花),舌苔白滑,舌两边有齿痕,或水滑质青,脉多弦象。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汤主之

太阳少阳合病

少阳病兼太阳主证伴发热、微恶寒、自汗,肢体疼痛。治宜和解少阳、调理营卫。方用柴胡桂枝汤,取穴同上,酌情加大杼风门肝俞合谷大椎等,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少阳太阴合病

太阴湿困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化谷腐食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舌两边有齿痕,舌苔水滑,食不下,脉弦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泽泻白术饮或加四逆汤或理中汤化裁主之。

 

少阳阳明合病

少阳病兼阳明证,主证伴日晡潮热、大便不通、脘腹胀满。治宜和解少阳,通调腑气。方用大柴胡汤。

《素问?热论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疼而耳聋”。《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脉“口苦……心胁疼……汗出振寒、疟”。这是组建少阳病的依据。主要由于手足少阳经脉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布于胸胁之故。

少阳枢机

少阳经气沟通联系着躯体两侧胸胁,是人体的表里通道。风寒之邪留阻于此,则少阳之气外不能转枢透达走背而出太阳之表则恶寒,内不能枢转阳明之里,致胃家之阳热反郁于里则发热,换言之,邪凑少阳,阳气不能助太阳阳气之开则寒,反入里益阳明阳热之合则成热。邪留于此阳气游离转枢之处,不能全塞,又时不通,正邪分争,时而能枢泄阳热,热泄则身凉,邪气不爽而复作恶寒,因而寒热往来。这是阳气转枢在表与里、开与合之间的障碍。太阳主阳气敷布于外为开,开之不利太阳病则发热重、恶寒轻。阳明主聚合阳气于内,阳明病恶热,是太阳邪热内传阳明。

由于邪阻少阳,津液不能敷布转枢,反成饮邪郁阻于胆,胆气上逆,故见口苦、咽干、目眩。口苦、咽干、目眩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邪阻经络,结于胁下,或郁于胸中,三焦失于枢转,故胸胁苦满。本病尚可出现经脉所过的各种症候,这些就是我们临床辨证的依据。

少阳与它经合病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阳气转枢不利的小柴胡汤证。若兼太阳伤风证,是柴胡桂枝汤证;若少阳病迁延,兼伤风且腹中胀满食不下,邪气滞留,气液不枢,痰饮结于胸胁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若少阳病,痰热扰心而兼胸闷烦惊,小便不利,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若少阳邪热耗伤阳明之阴液,兼见潮热者,为柴胡加芒硝汤证;若少阳热邪传阳明致胃家传导阻滞者,是大柴胡汤证;若热邪下迫大肠致下利腹痛,是黄芩汤证;若邪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加凉血之剂,随证治之。柴胡气香能开太阴,味苦能助少阳枢转经气体液。

少阳病歌诀

三部俱弦少阳病,枢机不利阳不升;
便溏溲浊阴不降,口苦咽干目眩晕,
往来寒热喜呕吐,泄火滋阴 “和”为贵。
阳证湿热小柴胡,阴证痰饮柴桂姜。
表里通道风寒阻,津液不敷少阳枢,
少阳诸经同合病,柴胡汤方加减施。

 

太阴病
太阴

太阴者,一身之阴液之总汇,是人体最大的营养系统。其气则营卫、津液,其质则肌肉、脂膏,皆其所属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五癃津液别论:“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人之所赖以生者,天气与水谷。天气入鼻,由肺而传于周身;水谷入口至胃,由脾行其精气津液”。近世生理学谓之淋巴液,其精气曰淋巴球,入脾化为白血球,入肝化为红血球,为荣养人身之要素,故曰荣气。卫气即脂膏中津液,其气之盛衰,上应月光之盈虚,以其为卫护人身之要素,故曰卫气。荣养系统在阳明部位者曰乳糜腺,在少阳部位者曰淋巴腺,在太阳位者曰脂肪腺。

太阴为开,太阴营养系统,主为阳明行其精、气、津液,故曰开。六气之湿气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泻”。王启玄曰:“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合,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凡内伤外感失治,而致营养系统元气之湿不化者,皆为太阴病。随其脏腑阴阳之偏,而有虚实寒热之分。湿之质即水也。肺为水之上源,湿郁于里则化而为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解惑论》谓此吐当是吐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是也。湿淫于表,则为风水”。《素问》水热穴论云:“其本在肾,其末,皆积水也。脾主为胃行津液而恶湿,若湿盛而郁于阳明部分则为自利,若挟胆液而瘀热外发于大阳部分则为黄疸”。《灵枢》决气篇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呜”。《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本论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太阴病实热即是阳明病热证,阳明虚寒则太阴虚寒病。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或沉濡者,面黄洁,太阴受病也,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宜开,主内,开则清升浊降,合则腹满食不下,大便秘结,气喘懒言。开之太过,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1太阴寒湿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不下(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受热或触按时则感舒适,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迟或缓。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舌淡苔白,脉迟缓而弱)。太阴是三阴之首,其病证的部位在腹,性质属寒,属湿、多虚。治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方用理中汤(身体羸瘦)、四逆汤(形盛气虚)类。

指针疗法:太阴、阳明少阳经筋。

《素问?热论篇》:“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疼而嗌干”。《灵枢?经脉篇》:“足太阴之脉“食则呕,胃脘疼,腹胀善噫……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疼、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这是组建太阴病证的依据。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系于咽喉。足太阴经脉上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故太阴病以腹部(脾胃)、咽喉(食道)病证为主。

2、阴结便秘(阴证)

腹满、便秘、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黄不灼热,食不下或食欲不振,脉迟或缓。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主之。

3、太阴伤燥

    冬之时本应寒而反温阳气不能归藏,燥伤津液,咽喉干痛、灼热,全身发热,此时应滋阴泻火润燥,或者用乌梅白糖汤滋阴生津。

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麦冬、鲜橘皮、生姜、生甘草、甜桔梗。

葶苈子10大枣3枚掰开麦冬15鲜橘子皮1/3个生甘草15甜桔梗10水煎频频服。

乌梅10白糖30(后下),直到小便清长为止。

指针疗法:少泽穴,也就是手小指甲外侧尖部用力按压。

4、阴证腹泻

大便溏泻,小便清冷而长,口不渴,舌苔白,脉迟,四逆汤主之。大便溏泄,口不渴,小便正常,理中汤之类主之。

5、阴证黄疸

面色晦暗,大便稀溏,口淡不渴,小便自利或不利,茵陈术附汤。

面色晦暗,大便清谷不化,转侧疼痛,呕吐,食不下,属于太阴少阳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理中汤主之。

面色晦暗,色黑,小便黄,口不渴,大便稀溏,属厥阴太阴、少阴病,当归四逆理中汤加味主之。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24da0100jr2o.html) -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刘文澄]3_老恕_新浪博客

6 阳证黄疸

太阴病湿热黄疸,小便黄赤,口渴引饮喜冷饮,面目黄,大便秘结,腹满身热,茵陈汤合五苓散主之。

 

7着痹

郑钦安大师谓:太阴以湿为本(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也),阳明为中气(胃与脾为表里),太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夫痹者,不通之谓也。经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行痹流走作痛,着痹痛在一处),风为阳而主动,风行而寒湿随之,故流走作痛;寒为阴而主静,寒停不行,风湿附之,故痛有定处。风寒湿三气,闭塞经络,往往从本经中气化为热邪,热盛则阴亏而火旺,湿热薰蒸,结于经隧,往往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突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不可不知也。

着痹属寒湿着于肌肉组织,肢体沉重冷痛,法当祛湿散寒,薏苡仁汤主之。

8太阴伤风

风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120芍药45枳实10(炙) 甘草45(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9太阴津亏

太阴病,下利口渴,发热汗出,此为脾津竭,脉当虚数而涩,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主之。
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方:
   生晒人参45白术45生姜15切大枣十二枚甘草30(炙)饴胶30 左六味,先煮五味,去滓入饴烊化,分次服。
10行痹

湿(寒)挟风邪走串作痛,痛风是其一种,痛风属于太阳少阴病,膀胱气化不利,少阴虚寒,心肾阳气亏虚,血脉不能周流,痰湿留注关节。法宜开太阳,助少阴气化,寒束太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四逆汤,久虚血痹脉微细欲绝,四肢逆冷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11五饮证

郑钦安大师谓:“夫饮者,水之别名也,即以一水字括之,不必另分名目。名目愈多,旨归即晦,学者更无从下手,故仲景列于太阴。太阴主湿,湿即水也(本经是水,复得外来之客水),水盛则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泛溢,或流于左,或流于右,或犯心下,或直下趋,或化为痰,种种不一,故有五饮之说焉。经云:“脾无湿不生痰。”即此一语,便得治五饮之提纲也。治法总不外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因其势,随其机而导之利之,即得步步立法之道也。

13温病

     温病属于疏泄太过的疾病(太阴津亏,少阴精亏),汗出而热不退,小便短少色黄赤则用乌梅10白糖30熬汤服用,小便清澈即痊愈。

12崩漏

    太阴虚寒,中气亏虚,气不摄血,崩中漏下病作。舌苔厚白属寒湿用理中汤。

舌苔薄白、头昏乏力时而心悸属气血两虚,用归脾汤加干姜。

太阴病歌诀
太阴阴液之总汇,营养肌体益营卫;
太阴宜开湿气主,为阳明行精、气、津。
内伤外感若失治,营阴会被湿来困,
此皆易生太阴病,虚实寒热要辨清。
手太阴湿郁为痰,足太阴病吐腹满。
太阴阳明相表里,太阴病湿阳明寒,
阳明寒湿太阴病。太阴寒湿宜温化,

太阴阴虚精津亏,甘寒温润正相宜。

 

少阴病
少阴

少阴,五脏包括心肾,心卦象离中虚,有血管经脉之象,肾卦象坎中满,主水液,有血液之象。《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荣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本神篇:“五脏主藏精者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荣,荣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痈疽篇:“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肝脾二脏为生血器,心脏为发动机,是循环系统之中枢;肺脏为气息推陈致新滤清器;肾脏为泌溺及化精器。魂魄神意志,是五脏神经之官能。经络为血液运输之道路。毛脉孙络为血液散布之究竟。人身气血调和,水火既济则无病。而气血之调和,水火之既济者,全赖血脉循环之作用。其中有所瘀而不行,致肾水不上升则烦,心火不下降则躁。而渴衄咽痛,下利清谷,小便色白等证作矣。《内经》以心肾属之少阴,而本论少阴篇中多心肾之证者以此。


少阴为枢

水谷之精气经肝肺二脏而化为血液,外以充肌温肤,内以化精养神,上下周流,循环不息而居太阴厥阴之间,故为枢。

六气之热气主治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热者,人身之阳气”。皮肤为太阳寒水之属有调节体温之能,故少阴之热与太阳之寒相对待。

 

总论

少阴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

少阴为枢,转枢太阳、厥阴,少阴宜气化,少阴气化则小便自如,膀胱开合有度,身体轻健;气化不利则枢机不转,小便清冷而长或点滴难下,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的阳气来源于肾中元阳,即命门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枢转敷布、温煦着全身脏腑组织,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温煦着太阴脾家与阳明胃家,使阳明得以“合”,太阴得以“开”,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与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以维系着自身的恒存。能藏精化气,使太阳有充足的阳气敷布于表,司其卫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这是少阴作为太阳之里的很重要的机能,其阳气又游离敷布于少阳,以使气液枢转全身上下、内外,协调全身。


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素问?热论篇》:“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灵枢?经脉篇》:“足少阴之脉“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疼、烦心、心疼、黄疸、肠澼 ”,手少阴之脉“嗌干心疼”。手少阴经脉挟咽,舌乃心之苗窍,足少阴经脉挟舌本,络于心。心为君火,肾属寒水,水火相济,则心肾协调,水不制火,使阴虚火旺,虚火随经上冲,则生下虚上实之证。

病入少阴则阴阳两虚,心脑为之失养。

证治

少阴病主要表现寒化与热化。

1、寒化证(阴证)

恶寒,不发热、身倦,嗜睡,手足清冷,小便清长自利,口不渴,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脉微细或沉。四逆汤类主之。

2、少阴伤风

风伤少阴,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主)之。素来阴阳两虚之人,气虚津亏,少阳枢机不利,凡能转动之处,皆少阳之属。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23芍药23甘草15(炙) 柴胡60 半夏15人参(生晒参)23黄芩23生姜23大枣六枚(劈)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热化证(阳证阴虚)

心烦、失眠,口渴,饮冷,大便正常,脉沉细数。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剂组成: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

4、少阴病急下证

少阴病,自利清水,粪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饮冷者,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5少阴精亏

口渴饮热叫精亏,冬天怕冷夏怕热,补之以味,乌梅、菟丝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之属,配合大辛大热的川附子、干姜之属来化阴为气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处方举例

小便短少,口渴饮热,脉沉细弱,舌质淡,舌苔少,全身乏力,四肢倦怠,腰痠腿沉,属于精亏阳虚。

处方

大剂四逆汤或者当归四逆汤加乌梅、菟丝子、桑椹子、枸杞、生地、熟地、生晒参。

6少阴病证八卦解

少阴一个阴(爻),阴少所以为少阴(卦象离),阳(爻)多本身不病,二阳抱阴是为心(离),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于上则扁桃肿大不变色,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也是其原因;

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太阳邪热传少阴(病态乾卦,离中阴爻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卦象为坎,二阴抱一阳。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形成一个既济卦,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也就是太阳的来源。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躁,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虚阳外越则脉沉细,身反不恶寒,手足心热,面赤,口渴喜热饮,脉微欲绝。

处方:四逆汤类回阳救逆。温灸关元,足三里。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证候。

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少阴寒化,口渴饮热,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热化,口渴饮冷,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少阴病歌诀
少阴五脏为心肾,手、足少阴心和肾。
心之卦象离中虚,有如血管静脉象。
肾之卦象坎中满,肾主水有血液象。
少阴为枢
水谷精微源脾胃,经由肝胆化生血。
在外充润于肌表,在内化养精气神。
居于太阴厥阴间,上下周流循不息。

少阴气化转枢忙,温煦敷布体安康。
少阴主病
少阴为病转枢难,脉象微细但欲寐。
手少阴心挟于咽,心为君火济肾水。
舌乃是心之苗窍,病患嗌干与心疼。
足少阴肾挟舌本,络之于心属寒水。
口热舌干病少阴,咽肿心疼肠澼患。
水火相济体协调,水多火少阳虚见。
虚火上冲眠不安,下虚上实疾病现。

 

厥阴病

厥阴

厥为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及其经脉为其所属,精神意识之主宰、脑髓为其中枢,志意是其妙用,而主宰全体知觉运动之机关也,心包与肝经及其经络所过之病变为其所属。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两阴交尽也”。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厥成为巅疾”。

《灵枢》决气篇:“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本藏篇:“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即生理学所谓神经系统。志谓神经末端。意谓神经中枢。其在太阳之部者,有骨以为之干,而知觉锐敏,能随意运动。在阳明及少阳之部者,除九窍外,皆知觉迟钝,不能随意运动,名曰自和神经。然在太阳及阳明部位者,有感斯应。在少阳部位者,则常动不休也。

厥阴为合(阖),精气血液化为脑髓,藏于骨内,居至幽之所,二阴之气化至此而尽,故曰厥阴为阖。六气之风气主治之。风者,天之号令,由阴阳二气磅礡而生。人身精神志意之妙用,全借元气之风以为运动。风气太过或不及,则失和而为病。在太阳部位者,四肢厥逆。在少阳部位者,消渴寒疝及厥热进退。在阳明部位者,呕哕下利,皆神经失和为所致

总论

寸关尺三部脉浮沉不一,俱弦微弱者,面青黑,肢青冷,伤在厥阴也。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冷宫寒,少腹冷痛,不孕,男子囊下湿,阴囊缩,不育。

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处于阴尽阳生之际,是正邪交争,进退消长的关键时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症情多表现为寒热交错、上热下寒、舌黄而干、脉弦或沉伏。治宜滋阴、清热温寒、安蛔降逆。方用乌梅丸汤类审视阴(血津液)阳(生理之火)之盛衰而用药。

指针疗法:厥阴,太阴、少阳阳明经筋

《素问?热论篇》:“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脉“胸满、呕逆、飧泄”,手厥阴之脉“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烦心、心疼”。这是组建厥阴病的依据。除了反应手足厥阴经脉的病理变化外,还与脾胃虚寒有关。

.证治

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消渴,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太阴误治则出现脘腹冷痛,腹泻,呕吐,甚或呕出蛔虫。

1、厥阴阴虚

消渴(口渴饮冷),气上撞心,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一贯煎去川楝子化裁。

2、厥阴阳虚(厥阴寒证)

少腹冷痛,男子茎中寒,阴冷、囊下湿,囊缩,精少不育;女子阴寒宫冷不孕,带下清稀,经血色暗,崩漏。脉微细欲绝,手足清冷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转侧不利,自汗怕冷,大便稀溏者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四逆汤主之。

3、厥阴伤风

仲景曰: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诀:汗出恶风转侧难,风中厥阴之为肝,胁痛头痛小柴胡,气机枢转治不难。

4、厥阴头痛

呕而胸满巅顶痛者,手足逆冷,实际上是太阴厥阴合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5、虚劳

   房劳、辛劳、心劳之人精血亏虚,阴阳两伤,气机升降失常,夏天畏热、冬天怕寒,四肢逆冷,小便清长,手足心出冷汗,动则自汗,头昏、心慌、乏力、气短,昏昏欲睡,腹胀满不欲食,甚至大便溏泄,腰酸腿沉甚至疼痛,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冷不孕,男子囊下湿,女子经少色黯。此时之病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经病变,涉及多经。

当归15桂枝45白芍药25干姜25细辛5通草10生甘草30大枣12枚(擘开)黄芪30生白术30党参15川淡附子25乌梅30六付水煎服分四次服用。

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15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四次三餐后服用。

6、厥阴热利

四肢逆冷,口渴饮冷,大便色纯青稀溏而下,肛门灼热,此属热结大肠,白头翁汤主之,大承气汤也主之。

白头翁汤:秦皮 黄连 黄柏 白头翁

厥阴病歌诀
〈一〉总述:
厥阴在手为心包,在足所属厥阴肝。
精神意识是主宰,中枢脑髓志意妙。
主身知觉和运动,经路病变为其属。
〈二〉病证:
厥阴主病六气风,精气血液化脑髓。
藏于骨内居幽所,二阴气化至此尽。
厥阴合则肝血足,血足阳升四肢温。
开则女子阴宫寒,少腹冷痛生育难。
男子囊湿缩不育,调和阴阳治不难。
〈三〉病机、治则:

六经最后传厥阴,阴尽阳生正邪争。
       进退消长是关键,阳胜则热阴胜寒。
       症情表现为多端,寒热交错细琢参。
       上热下寒舌黄干,在脉现弦或沉伏。
       治宜清热温经寒,安蛔降逆治则验。
        乌梅汤方急急煎,平衡阴阳体安泰。

消渴气上撞心下,确是胃中津液亏,

胁痛隐隐不欲食,饥是釜中无水润,

一贯煎去川楝子,滋阴生津肝胃安。

巅顶疼痛厥阴病,寒湿留在太阴经,

湿困太阴厥阴寒,阳气不能达巅顶,

吴茱萸汤用枣姜,意在散寒祛湿殃,

吴萸味苦气臭温,降浊又能治寒藏,

生晒参味苦微寒,生津醒脾补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