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颠覆至尊txt下载:南板蓝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10:27

南板蓝根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南板蓝根,中药名。为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避疫杀虫。入肝、胃经。治伤寒发斑,丹毒,瘟疫发颐及大头瘟。”

中文学名: 南板蓝根 拉丁学名: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别称: 土板蓝根(通称),蓝靛根(四川),板蓝根(湖南、四川、广东) 科: 爵床科 种: 马蓝 分布区域: 主产福建、四川,云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亦产。

目录

基本信息
中药药性
  1. 性味归经
  2. 功效主治
  3. 各家论述
  4. 用法用量
  5. 用药禁忌
  6. 应用配伍
药方选录
复方制剂
化学成分
药材鉴别
  1. 性状鉴别
  2. 显微鉴别
  3. 理化鉴别
药材来源
  1. 品种考证
  2. 药材基原
  3. 产地溯源
药材炮制
  • 本草集解
展开
    

原植物-马蓝(图1)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中药名 南板蓝根《中药志》  拼音名 Nanbanlangen  原植物 .  用药部位 以植物的根和根茎入药。[1][2][3]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凉血消肿药。  附注 植物描述,详见词条:板蓝马蓝

编辑本段中药药性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肝、胃经。[1]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丹毒;痄腮;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肺炎;疮肿;疱疹。[1][2]

各家论述

  1.《广西本草选编》:“治钩端螺旋体病,上呼吸道感染。”  2.《云南草药》:“治小儿疳积,痢疾,血吸虫病。”  3.《本草图经》:“(马兰)连根采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  4.《现代实用中草药》:“清凉解热,解毒。用于丹毒,产褥热,大头瘟,产后伤寒,小儿游丹。”  5.《广西中草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乙脑,流感,流脑,肝炎,腮腺炎,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丹毒,毒蛇咬伤。”[1]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1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1]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无实火热毒者慎服。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凡非实热及虚弱作泻者慎用。”[1]

应用配伍

  用于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及大头瘟等症。南板蓝根苦寒清泄,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消肿,对温毒时疫诸疾,未病可防,已病可治,单用或复方咸宜。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常配大青叶、生石膏、黄芩等药,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治大头瘟、丹毒、痄腮、喉痹等证,常配黄连、玄参、僵蚕、牛蒡子等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治疮肿,可配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疗疮。治疱疹,可配龙胆草、山栀子、紫草等药,以清热解毒,泻肝疗疹。  临床常以南板蓝根治病毒性疾患。如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单用或配茵陈、大黄、阴行草等清热解毒利胆之品,对退黄消除症状有促进作用。治感冒发热,可配荆芥、柴胡、银花等药,以发表退热。治毒性肺炎,咳喘憋气,可配麻黄、杏仁、石膏、大青叶等药,以清热解毒,宣肺平喘。[1]

编辑本段药方选录

  1.治喉痛:南板蓝根30g,开喉箭30g,山豆根30g,马勃9g。煎水服。(《重庆草药》)  2.治热毒疮:南板蓝根30g,银花藤30g,蒲公英30g,土茯苓315g,。炖肉服。(《重庆草药》)[1]

编辑本段复方制剂

    

复方南板蓝根片(图2)

【药名】复方南板蓝根片  【处方】南板蓝根1000g ,紫花地丁1000g, 蒲公英1000g 。  【制法】 以上三味,取紫花地丁100g,粉碎成细粉,过筛,剩余紫花地丁与南板蓝根、蒲公英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2小时,第二次 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加入紫花地丁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 该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甘、苦、微涩。  【功效主治】 消炎解毒。用于腮腺炎、咽炎、乳脾炎,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3片,一日 3次。[4][5]

编辑本段化学成分

  根茎中含大黄酚(chrysophanol),靛甙(indican),靛玉红(idirubin)靛蓝(indigo),β-谷甾醇( 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白桦脂醇(betulin),羽扇豆酮(lupenone)。[1]

编辑本段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及根全长10-30cm,根茎长5-10cm。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时分叉,直径2-6mm;上部常具短地上茎,有进分枝。表面灰褐色,节膨大,节处着生细长而略弯曲的根,表面有细皱纹。茎及根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纤维状,中央有髓,较大。根质稍柔韧。气弱,味淡。  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1]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细胞切微延长,具小纹孔。韧皮产散列多数纤维,微木化。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4个相聚,多径向排列,林射线宽2-6列细胞,有纹孔。髓部薄壁细胞密生小形纹孔。薄壁细胞中含圆形或椭圆形种乳体。[1]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数滴滴于滤纸上,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紫红色荧光。另取剩余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加醋酐1ml及硫酸1滴,溶液渐变黄、红、紫、蓝、墨绿色的变化。  2.薄层色谱:取该品粉末2g,加氯仿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试品溶液。另取靛蓝、靛玉红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靛蓝和靛玉红分别为1mg和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氧仿-丙酮(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立即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靛蓝、靛玉红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的蓝色和紫红色斑点。[1]

编辑本段药材来源

品种考证

  该品在宋代《本草图经》即载其药用,云:“马蓝,连根采之,培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纲目》载:“蓝凡五种,其中之马蓝者即是该种。”《植物名实图考》中图蓝二据其植物形态亦应是该种。[1]

药材基原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的干燥根和根茎。[1][2]

产地溯源

编辑本段药材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闷润,切成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为类圆形、大小不一的薄片。外表皮灰棕色或暗棕色。切断面显纤维性,中部有白色海绵状的髓。质硬而韧。气微,味微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1]

编辑本段本草集解

  1.《本草经集注》:“此即今染(纟禁)碧所用者,至解毒人卒不能得生篮汁,乃烷,(纟禁)布汁以解之亦善。以叶涂五心,又止烦闷。尖叶者为胜。”  2.《新修本草》:“陶氏所引乃是菘蓝,其汁抨(普更切)为淀者。菘蓝为淀惟堪染者。”  3.《本草图经》:“有菘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箴;马蓝’是也。又福州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益菜。  4.《本草衍义》:“蓝实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实者,非是。《尔雅》所说是解诸药等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注不解实,只解蓝叶,为未尽。《经》所说尽矣。蓝一本而有数色,刮竹青、绿云、碧青、蓝黄,岂非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也。生叶汁解药毒,此即大叶蓝,又非蓼蓝也。”  5.《纲目》:“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卖,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二蓝花子并如蓼蓝。苏恭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爽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  6.《三农纪》:“枝蓝形如蓼蓝,不花实。间有花,红靛色。无实。以枝栽土中,即生叶,比蓼蓝大而皱拗,色深青而圆。秸赤有节,节间发叶,叶可出淀,味辛,不堪食。”  7.《植物名实图考》:“蓝,《本经》上品,李时珍分别五种,极确晰。为淀则一,而花叶全别,今俗所种多是蓼蓝、菘蓝,马蓝即板蓝,其吴地种之木蓝,俗谓之瑰叶蓝,亦间种子。”[1]
参考资料
  • 1

    《中华本草》7(20):452-453  

  • 2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170  

  • 3

    原植物-马蓝(图1)-《中华本草》附图  

  • 4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WS3-B-0971-91):107  

  • 5

    复方南板蓝根片(图2)  

    http://000719.3156.cn/uploadpic/productpic/20081/200812sa4d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