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坤林语墅:玉龙纹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1:00
玉龙纹鉴定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
  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春秋至汉
  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汉代的龙形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具有四足兽的体形。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世俗画龙,马首蛇尾。”这就是汉代龙纹的写照。汉以前的龙纹就是单纯的龙纹,而这时期龙纹常与螭虎纹、凤纹配合在一起构成图案。龙纹常出现在璧上,佩上。汉代因螭虎纹开始盛行,龙纹渐渐就少了。此时龙角是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一样的长角,有的勾卷,还有的分岔后再分别勾卷。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到了汉代晚期,多是眼睛的下眼皮下垂。汉代玉龙的鉴定要抓住龙的头形和眼形的特点,其次汉代有“游丝毛雕”的工艺,即阴刻线细如毫发,似续似断,我们从图中的龙纹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汉代盛行的纹饰。


  魏晋至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并且玉饰的体积极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佩饰几乎没有发现。所以研究玉器的古书中极少见到这一时期玉器的著录,几乎形成了断代期。从迄今所见到的少量玉雕龙饰看,其基本延续了汉代玉龙的风格。唐代玉雕图案完全摆脱了汉代式样,这时期玉雕注重神韵,龙纹也表现得威武雄壮,昂首奋鬣,俯仰翻腾。这时期龙纹的几个特征是:一、龙身似一条粗大的长蛇,身体两侧刻有两条阴刻线,四腿四爪、爪子臃肿有力;这时期玉龙身上开始出现似鳞纹样的纹饰及斜方格纹,纹饰从颈部直至尾部;尾为秃尾,没有什么装饰。二、这时期龙的头形长,张嘴吐舌,嘴极大,张开后嘴角超过眼角,龙嘴之大,是以前年代从来没有过的。三、唐代龙腿的小腿部分在关节处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宋代龙一般雕刻得活泼精细,还有一些简单古朴的,但不像唐代龙那么粗犷有力。宋代镂雕的立体感加深,纹饰上下交搭,侧视如剪影。宋代龙的头形与唐代基本相同,但这时期龙的嘴没有唐代张的那么大,嘴角不超过眼角,基本上嘴角在眼睛的三分之二位置;雕工线条硬,嘴出现了棱角;龙的上唇翘得很高,下唇微微翘起;同时在龙额后面开始出现两根细长角,两角的尽头往上方卷勾,这种纹饰在宋代以前很少见到。 


  宋元时期
  宋代龙素身的多,在身体两侧也是用阴刻线刻划出两道边,把龙的立体感表现出来,但两条边线比唐代的边线雕得粗。龙腿很长,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可看起来显得无劲,不像唐代的那样有力;宋代龙腿的关节处有钩形腿毛,也有呈飘浮状并长于唐代的腿毛;在小腿部位有短阴线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一般是3个或4个。宋代龙纹的尾巴尽头处有少数出现了好像火焰一样的装饰物,这种装饰物到明代龙尾上出现得就多了。这时的辅助纹饰云纹多种多样,它不像唐代云纹那么肥硕,云纹尾部拉长卷云纹式样也多样化了,还出现了龙纹旁边有山石作陪衬的纹饰。元代的玉龙盘旋曲折,上下翻腾,气势磅礴,很有气派。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层透雕相结合的手法,把龙在云中穿行,上下翻腾表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动感。元代龙纹的风格特征:这时期龙额后面有两根细长角,龙眼睛是丹凤眼,粗眉紧靠在眼上面,给人以眉毛压着眼睛的感觉,目光熠熠,一副凶猛的样子。这时期的龙有一个特点,即龙是侧龙,但同时又多出现两只眼睛。龙嘴与宋代的作品相似,上唇也是往上翘,呈勾云式,但嘴张得没有唐代的那么大。元代的龙发细长向后飘浮,线条自然优美,龙的躯体呈细长颈,鼓腹、秃尾,龙颈是用粗阴线斜刀断开,以使龙头更加突出。这是元代玉雕的一个特征,无论什么飞禽走兽,都这么雕刻。


  明清时期
  明代龙头刻划的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眼睛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明代龙纹的眼睛还有斜线形、竖线形和平线形。发型的典型特点是短发,从根部就向上前方冲。明代中晚期龙纹的腿的小腿部分很细,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没有骨骼感;在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刀口很深的卷云纹,并在关节后面出现似山羊胡子样的腿毛;爪子为风车状,有3至5爪之分,但多见的是四爪龙、五爪龙。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来表示鳞纹,身体瘦长,尾部有装饰物,有的是云纹装饰,有的是火焰纹装饰。但明代的做工比其他任何年代都显得粗糙。清代龙纹有仿古代风格的龙,也有本时代风格的龙。清代龙纹头额宽阔饱满,龙角的距离宽,龙头比明代短,发型不规律,好像从头的四周长出,到处乱飞,用“怒发冲冠”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眼睛也是凸雕圆眼,做法同明代一样,但在乳钉四周又打磨,比明代细致;此外眉毛出现锯齿眉,而腮部也是用锯齿纹来表示的。龙身的鳞纹更写实、更形象化了,尾部装饰种类繁多,有枫叶形、火焰形和锯齿形等,腿毛除了山羊胡子状,又出现了锯齿纹;此外清代龙爪子也是3至5爪,但雕刻刀法软,不像前几代那样有力。清晚期龙头扁短,没有神韵,纹饰琐细,比较呆板。
附:鉴定玉器的科学方法

  除了目鉴之外,还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帮助我们鉴别古玉和仿古玉:一、普通化学分析;二、光谱分析;三、极谱分析;四、激光显微光谱分析;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六、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七、电子探针;八、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九、核磁共振分析;十、电子自旋共振分析;十一、穆斯堡尔效应等。

仿古玉器鉴定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中,皇帝的一切嗜好、愿望就是天意,皇帝有权力无限地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各种癖好!宋代宫廷开始仿制古玉器,皇宫中设有玉院,专门生产时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时期还曾专门编了百卷《古玉图谱》,详细地描绘了他所占有的古代玉器的纹饰,器形。上行下效,搜觅古玉器、仿制古玉器之风从此大盛。古玩界对于仿古玉有这样的口诀:“唐仿战国,宋仿汉,元仿唐,明仿宋,清乱仿。”这说明仿古早已有,但是这种仿古通常是仿照先前的形制和器形进行制作,与后世的造假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如宋代,廓外有纹饰的璧并非宋代创始,宋代的玉工其实也不过是仿古而已。廓外有纹饰的璧应始于战国。战国以前的玉璧大多数素璧,偶有一些商代玉璧饰弦纹或龙纹。战国至汉代的玉璧以谷纹、蒲纹和云纹居多,间有螭纹、龙凤纹和花鸟纹的玉璧。后代龙凤纹大都是仿汉代的,镂雕的穿透也是仿汉代的。宋仿玉器始终比不上战国和汉代的雄浑刚劲。 清代仿古玉器很多,尤以乾隆与光绪年间较甚。如清代作“介圭”,竟然顶部作凸出圆弧形,即非上端尖起作等边三角形,亦非平顶。清代古玉专家吴大澄所藏的所谓“谷圭”,也是后世的制品。有些背面还有阴线刻的篆体仿古制。另一些清代仿古玉器,浮雕花纹线条均匀突起,十分清楚,与古代用解玉砂等法造成的双勾阳纹与隐起压地完全不同。

古玉辨伪要点

  玉器之所以要辨伪,因为有些玉器貌似某代作品,而实际上是后人仿作或伪作。仿制古玉始于宋代,此后历代绵延不绝,至清代,尚古之风更将仿古玉制作推向高潮。作伪者的目的是为了赢取利润,以假充真,蒙骗收购者。伪作制作年代从现有实物看,自明代迄今都有。玉器中尽管有仿制和伪作两种,但从鉴定的角度看,都属于辨伪的范畴,其辨识方法也是一致的。鉴别古玉真伪,一定要掌握各时代玉器的玉质、工艺、纹图及沁色特点。 

玉器沁色辨伪

仿造或伪造的古玉,都是想达到与某一年代作品相似的目的。不过仿者尽管手法高明,也仍然会留下某些不同时期各自的风格特点。就古玉的沁色来讲,古代玉器,凡出土品,除新疆和田玉等玉制品外,大都有深浅不一的沁色,有的其表面甚至已呈石灰质或鸡骨白色,有的沁色十分丰富,有特殊的美感。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丰富的沁色,都是长期形成的,有的已达数千年之久,因此受沁的颜色都比较自然,受沁的程度也比较深。伪造古玉者,为达到上述沁色的所谓古色效果,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手法,摹仿古玉的沁色。总之,后仿者和伪造者是以快速法或涂绘法所为,故其各种沁色即使仿得天衣无缝,也只能侵及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软玉类别与鉴识

  软玉简称玉,是我国应用广泛而又历史最悠久的玉料,是仅次于翡翠的名贵品种,按颜色可分为自玉、黄玉、墨玉、青玉、碧玉等。白玉是软玉中高档的玉料,比任何一种玉料都细腻滋润,呈白色或灰自色。白玉的品种大致可依其质色分为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象牙白、鱼肚白、鱼骨白、糙米白、鸡骨白等。其中又以细润莹白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呈黄色、橙色或黄刀绿色,硬度略高,产出稀少。黄玉颜色多为淡色,色浓者少有:因此以栗色黄和蜜蜡黄者为上品,优质黄玉也很珍贵,不次于羊脂白玉。墨玉也称黑玉,呈黑色,其黑色或为点状,或为云状,或为纯黑之色。优质墨玉如同有美丽花纹的上好大理石。青玉是一种较为含混的玉料,呈淡青绿色或深闪绿青色。其性状如自玉,但不如白玉美。以鲜青绿色为优质。碧玉呈绿色、深绿色或暗绿色,少有颜色鲜艳者。其质地不如其他软玉均匀洁净,黑斑、玉筋特别明显,以颜色鲜明、质地纯正为上品。软玉品种丰富,艳丽多彩,其品质应以质地细腻、纯净坚密、颜色鲜艳、无杂质、无瑕斑、无裂纹、无棉柳、块形完整者为优质,其成品抛光面应是油脂光泽,柔和滋润,明亮而无瓷性。 

纹饰辨伪

  如果说造型是认识古玉的宏观世界,那么饰纹是古玉鉴定的微观世界。造型是基础,是初加工;装饰是精琢,是锦上添花。无论是鉴定出土玉,还是传世仿古玉,纹饰都是重要依据。伪造玉器者,常用光素旧玉器改作纹图以求高价出售。因此,辨伪者不能仅看一个方面,而要作全面考察,哪怕一点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例如那种用光素日玉器改作的饰纹玉器,虽然玉料和饰纹仿作得很像,但是,因为刻琢纹图与玉器制造并非同一时代,所以刻纹处与没有刻纹原表面沁色和熟日程度是不同的,即刻处色新,原器未刻纹的地方表面色旧。 

新玉

  “新玉”是民国以来所制玉器的总称,也称“现代玉”。民国时期,玉的制作承袭清代风格,间或有一些适合西方人口味的制品。制玉机构也均为民办小作坊,所制之玉时代特征极不明显。1949年以后,尤其是50年代后期,形成规模生产,从而使我国的玉加工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形成把写真、玲珑、工巧摆在首位的现代玉器雕像风格,制作出大量有经济价值而又做工精巧的玉雕制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及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快,收藏古玉渐成时尚,从而促进现在仿古玉生产的发展

玉器养护法

 在中国,玉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涵义。玉,包含着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的理念寄托于玉。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大凡出土之旧玉,多遭土的侵蚀,带有各种色沁,收存后需以盘功使它恢复本性。古玉一经盘出,往往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但古玉也有畏忌:一畏火,“常与火近,色浆即退”。强光的持久照射亦应尽量避免,尤其出土不久的玉器,受光热后色更易变淡。二畏冰,“常与冰近,色沁不活”。三畏惊气,“佩者不慎,往往坠地,如落砖石之上,重则损伤,轻则肌理含有裂纹,其微细如发,骤视之而不得见”。古玉所忌为:一忌油,“旧玉地涨未足,常粘油腻,则清光不能透出,故佩玉者,把玩日久,恐被油沁,脑油鼻油则尤甚,必须用滚水洗之,方能退油,盘者倘用鼻油摩擦,是爱之反不如毁之之愈也”。二忌腥,“玉与腥物相接,即含腥味,且伤玉质”。平时可将古玉置于软囊盒中珍藏,一般温湿度条件即可,但应避免因气候变化过剧产生裂纹。如器物断裂,应用环氧基树脂或聚醋酸乙烯乳剂涂于其上黏结,缺失部分则可将合成树脂掺滑石粉塑刻或翻模成所需之形,进行黏合修补,为使颜色一致,在填科中可加入造当颜料,也可在修复后着色。器物表面如有小块缺陷或脱落,可用封蜡调配色料加以充填,再以柔和的铭黄打磨剂予以抛光。
      (供玉友学习参考)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及其仿制工艺古玉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支灿烂奇葩,了解其基本特征,掌握其辨别技巧,对认识和鉴赏古玉器有着积极的意义。古玉器的仿制技术是在各时代人们在古玉器的收藏价值不断提升,以及对其基本特征的反复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民间技艺,探讨仿制工艺的特点,对传承和保护中华民间传统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就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及其仿制工艺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以下讨论。
1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按照古玉去仿古玉比较难,其一是很少能碰到相同的古玉,即难仿其玉质;其二是古玉有沁色,即玉在地下埋久了,受地下介质影响,产生侵蚀变质和变色,而人工难仿其质和色;其三是随着各代玉器业的兴衰,从业者技术优劣不等,工艺风格变迁,其工艺造型技术特点难于再现。因此,在讨论仿制古玉器的工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古玉器的基本特征。根据对前人资料的学习以及笔者对古玉器的认识与实践,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大致为以下四点:
(1)形制与做工符合古代制玉的古朴风格;
(2)琢工明显地繁缛和费劲;

(3)磨制痕迹或残缺痕迹表现得古老陈旧;
(4)表面沁色及其分布符合受自然侵蚀的特点.
1.1 形制与风格无论是在鉴定古玉器或者是仿古玉制作中,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都是致关重要的。大致可以从形制、饰纹、琢工、玉质等方面着眼,以各时代的时间线索来分析考察。以下就新石器时代玉器、夏与商前期的玉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玉器进行简要分述

1.1.1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由于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1.1.2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制艺较粗糙。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1.1.3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1.1.4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1.1.5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1.1.6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刻划简练,勾勒神韵的汉八刀琢玉风络,是极具汉代特色的雕琢技法
1.1.7唐代玉器唐代玉器与前代玉器在风格上迥然不同,大量的写实花、鸟、虫、鱼造型和纹饰的出现是其显著特点,常见的有折枝花卉、葵花、云朵纹、人物鸟兽等。琢工颇为精细,充满生活气息和勃勃生机。在雕琢中常采用一种似凸实凹的表现手法,获得相当成功的立体效果。

1.1.8宋、辽、金、元玉器宋、辽、金、元玉器将唐代玉器进一步推向深入,出现了大量的写实的花卉、虫鸟、虎鹿山林、龙凤呈祥图案,在形神兼得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镂雕手法在这一时期运用得极为普遍,并出现一些形态逼真的仿古玉。这一时期玉雕题材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1.1.9明代玉器明代玉器质料优良,器形方正规矩,雕琢细致,线条流畅。出现以谐意美、吉、瑞的新型图案,构图罗列散漫,不拘一格。许多玉器图案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追求高雅的情趣,往往镌刻有名人款识。北方的玉器,一般粗犷,次要部位不求甚精;南方苏杭一带则追求工艺精巧,玲珑剔透。

1.1.10清代玉器清代玉雕空前繁荣,玉器种类、数量繁多。造型极为规整,方、圆、弧、折的雕琢一丝不苟。底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棱角分明。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从上述可以看出,随着古玉器的制作时代逐步向现代靠近,其形制与风格有如下变化:
(1)形制从器形简单、造型多为不规则形或象征性形,逐渐过渡为造型规则形或写实形的复杂器形。
(2)形制种类从为数不多的简单礼器、工具及装饰器,逐渐过渡为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礼器、器皿及装饰艺术器。
(3)玉器的题材从简单的动物、艺术性较低的繁缛纹饰,逐渐过渡为复杂的动物、人物及艺术性较高的具人文气息的图案纹饰。
(4)工艺风格从琢工粗糙,表面常有制作残痕,线条不流畅,以素面、阴线纹居多,逐渐过渡为琢工精致,表面光滑,线条刚劲流畅,阳刻纹渐多,圆雕、浮雕及镂雕的形式大量出现上述特点表明,古玉器的形制与制玉风格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是具有特殊性的,这些为鉴赏古玉器以及仿制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1.2磨制的痕迹古玉器的琢玉过程因工具和技艺落后,而总体表现为费劲和低效,再加上其久经风霜,其残留的痕迹显得古老而陈旧,其主要特征如下:
(1)表面虽光滑,但因长期把玩或埋藏,局部由于磨损或侵蚀而显得略有些自然的小凸凹

(2)古玉器的大的圆弧面较圆滑,一般不出现小平面
(3)表面残留的磨痕不甚平行,粗细不匀,深浅不一;
(4)阴纹线斜槽中残留磨痕的走向一般与线、槽壁的走向垂直;
(5)镂空透雕的孔壁中,往往残留锯搜痕迹,其走向总是顺着孔壁的走向,并常会出现细窄的通花孔壁,这一特征在现代快捷玉器加工中是很少出现的;

(6)古玉器凸出部位明显比凹进去部位磨损大,而且亮度好;
(7)古玉器上残留的磨痕为暗灰色,有油脂感和陈旧感。
(8)钻眼的孔壁除了两端孔径不一致外,还在孔壁中见有来回锥磨的痕迹。
上述特征表明,古玉器表面残留的磨制痕迹是古代琢玉工艺特殊性的印记,其特征往往是微妙的和不易察觉的,只有全面地认识它才能在鉴定和仿制中把握要领。
1.3伤残古玉器的伤残是因为长期把玩,或因为埋芷,又经盗掘出土,再经辗转流传,多次易手,总会留下偶尔磕碰或摔伤的痕迹,其主要特征为:古玉器边角部位或尖锐部位易出现不经意的崩边或裂口;崩边面或裂口断面常沾染陈旧的沁色;断面上无磨痕;断面上的凸出部位因长期把玩而略显光滑。一般来说,古玉器的伤残痕迹是较难辨别的,但如结合古玉器的其它特征,还是能够加以区别的。
1. 4沁色古玉器表面往往有沁色,是古玉器因长期把玩或埋藏,由其周围介质的侵蚀作用而自然形成的。由于介质的种类和量的不同以及被侵蚀的时间长短、或者发生侵蚀作用的环境差异,致使沁色在颜色的种类、深浅及分布上呈现较不均匀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古玉器沁色一般发生的玉石的局部,如在玉质较粗糙部位或裂绺以及伤残处,并且这些部位的沁色往往色度较为浓重。

(2)任何一个古玉器的沁色,在其颜色的深浅及分布上不会是均匀的,总是以微小的色差变化表现出自然的过渡性。
(3)个别古玉器由于其在制成时已有色皮,再经发生侵蚀作用,则会形成较大色差变化。总之,古玉器的沁色有其自然形成的特殊性,掌握这一特性,并在沁色的结构上加以区分,这对古玉器的鉴定和更巧妙地设计好仿沁工艺,都是十分有益的。

2 仿制工艺

2.1琢工的仿制仿古玉器的琢玉过程比较复杂,如宋、元、明、清。仿古玉器的生产工艺一般都有以下几道工序。
2.1.1捣沙琢玉首先需要制作玉砂。先用砧杵将石砂捣碎,再经过极细的筛子筛过。然后,漂去其浆,将净砂浸水以适用,并收集浆料,用于上光工序。

2.1.2研浆器物磨光需研制极细腻的砂(石英砂)。
2.1.3开玉用多股钢丝绞成的钢绳及浸水黑石砂(石榴石砂),以两人不厌其烦地在玉石切口上来回拉锯钢绳,经相当久的时间才将玉石剖开。如玉体极重,则用大扎锅开之。
2.1.4扎锅锅即砣,以木为轴,用钢板制成周边薄似刀片的圆盘,名扎锅。加以浸水黄砂”(石英砂) ,将去净石皮的玉材截成方块或方条。
2.1.5冲锅用4~4寸直径,2~3分厚的钢圈制成錾锅,圈内横以厚竹枝,再将其以紫胶接在木轴上,磨玉时加浸水砂冲削之棱角,使器物成形。

2.1.6磨锅磨琢,使玉体表面细腻。

2.1.7掏堂有些器如瓶、盂等的内部空间,以钢片卷成套筒,加浸水黑石砂掏其膛,完后,玉中必有一根玉琏柱,则用小锤敲击,即断。

2.1.8上花凡玉器外面需琢各种图案花纹,皆用周边薄似刀口的小钢圆盘或小钢锅磨冲之,工具之大小以方便适用为度。
2.1.9打钻如有图案需镂空透雕,就需先用锥木呈钻加金钢钻粉在需镂之处打透花眼,即钻圆孔,然后再用搜弓锯搜之。
2.1.10搜弓金刚钻钻孔之后,以一条钢丝结于弯弓两端,作为搜弓。用时先解钢丝一头穿过玉孔,复经于弓头上,用横木或竖木稳住玉器,加细石英砂,顺花样以搜之,如同木工锯搜通花一样。

2.1.11打眼有些小器物如鼻烟壶、扳指、烟袋嘴等需打眼时,因手不便扶持,得用7~8寸高大白竹筒一个,内注清水,水上置木板数块,形状不一,或有孔,或有槽窝,用时将玉器夹在板孔中或槽窝内,再以左手握扣锥木呈钻,右手拉绷弓,使锥木呈快速旋转,并借助金钢钻粉以打眼。
2.1.12木锅器物即成,玉体平净,但尚欠光亮,当用木锅加更细的浸水砂浆以磨之。但小件玉器或有很细密花纹者,不能用木锅磨之,而用细钢针顺纹槽研磨,使纹线油亮。 2.1.13水锅将牛皮包于木锅之外,加浸水浆料研磨之上光,令玉体光亮湿润。综合上述仿古玉器的琢玉过程和古玉器的表面特征以及笔者对仿古玉器的实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工艺要领:

(1)仿制琢玉工序必须基本上与古玉器的费劲和低效的琢玉风格相仿,切忌使用快捷的电动工具。

(2)磨料必须使用散砂,并且散砂颗粒的大小不甚均匀,磨制时,只能用浸水散砂法,并以钢或木质的磨砣来冲磨,不能使用胶合成型的磨砣,这样能使表面残留磨痕与古玉器的近乎一致。
(3)线槽部位只能使用钢针加散砂来研磨,可使线槽壁上的残留磨痕与扇棱相仿。
(4)圆弧面的成形需在慢速磨砣上滑动冲磨来实现。并以细砂冲磨掉所有的微小棱面,可使其没有任何小平面

(5)对镂空透雕玉器,必须使用搜弓锯来拉开所有通花,并注意留有细窄的通花,这样能使所有通花孔壁近乎逼真。
(6)钻眼必须用来回旋转的锥木呈钻,外加浸水金刚钻粉来完成,以使孔的两端及内部形成与古玉器的钻眼孔壁相仿的特征。 (7)使用皮砣和砂浆将所有表面上光,只要使表面磨痕达到油脂感即可,切忌上得很亮,也即上光要见好就收,否则就很难产生陈旧感。可以相信,若按上述要领来仿制古玉器,其效果就能基本达到以仿乱真的程度。
2.2伤残的仿制玉工琢制仿古玉时,常需要做出人为伤残,常见的人工致残手法有以下三种:
2.2.1砣碾致残多用极小的砣子或钢锥,在器表上碾出圆形或椭圆形深浅不一的点状坑,或划出长短不等的道,似遍体鳞伤的磕碰致残。若仔细观察,则可分辨出系由大小不等的纹点或随手线组成的斑痕。
2.2.2砂磋毛道在器表做出或多或少的隐约可辨的毛细划道。表示长期传世所遗留的摩损痕迹。做法是对器表面部分抛光,一部分保留粗面;也可以在器表抛光后,局部敷以玉砂稍加摩挲。如借助放大镜观察,这种毛细划道常分布较有规律性,且线条分明,清晰且新,与真品的模糊痕迹明显不同。
2.2.3敲击致残在器身轻轻敲打,使伤而不脱,造成棉白斑。或在器口部或玉器边缘敲打,造成残缺。有时把完整的玉敲断,再加粘接。为掩饰断裂口的新痕,常在这些部位进行特殊的染色处理,有时反而欲盖弥彰。
2.3沁色的仿制在《玉纪补》中记载有下列几种玉器仿沁色的方法:
2.3.1石灰古法通过烧烤玉器使其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但是,同真古玉相比,其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2.3.2血丝沁法在羊腿中植入小件玉器,数年后取出后,表面会形成如传世器上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同真古玉相比,羊玉略显干涩。
2.3.3土花血斑法将玉器放入刚杀死的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几年后,玉器表面会产生土花、血斑,俗称狗玉。但是,这种玉器表面常保留有新玉的色质。

2.3.4水坑古法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但是,这种仿古玉一般显得造作并不自然。

2.3.5牛毛纹法把玉器放入浓灰水和乌梅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成细如发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2.3.6叩锈法把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屑蚀出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2.3.7卤提法用卤提之法上色,颜色渗入玉肌,灰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3 结论

综上所述,仿制古玉器是在某一历史阶段模仿早一个历史阶段玉器的产物,无论在琢制方面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难以达到逼真,即使形制维妙维俏,其神韵也相去甚远。可以这样说,仿古玉器实质上是以间接的方式尽可能地其作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在仿制工艺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如琢工仿制中,采用与古玉器制玉风格相仿的散砂工艺;在搜锯细窄通花、滑动冲磨弧面、来回旋转的锥木呈钻眼等细微工序上把握要领,使仿制器近乎逼真;又如古代玉器在长期受到土埋、水浸等不同条件的影响下,玉质、玉色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玉匠在选材时就必须把握住这个特点,往往要选用那些苍黄、杂色、葱色或有边皮的类似出土玉器的玉材;有些必须经过染色等特殊技法来仿照古玉的沁色;另外,古玉在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多少会留下一些伤残痕迹,为模仿这些伤痕,玉匠们发明了以砣碾钻凿、细砂磨挲或敲击等多种致残方法。这些特殊的琢工、染色及致残等仿制工艺都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玉器制作技术,延续和推动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与繁荣。

 

   

古玉一般知识《精华版》
   
古 玉 的 琢 工 可 分 为 原 始玉 雕 琢 工 和 古代 玉 雕 琢 工 两 个 阶 段 。
原 始 玉 雕 的 琢 工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一 直 到商 代 早 期 , 古 代 玉 雕 的 琢工是 从 金 属 制 玉 工 具 的 诞生 商 代 中 期 到清 代 末 期 。
原 始 玉 雕 的 琢 工 , 由 于 年 代 久 远 , 了解 较 难 , 有 一 些 还 带 有 猜测 性 。 从 目 前 的 研 究 成 果采 着 , 原 始玉 雕 的 开 片 有 三 种 方 式 , 其 一为 磨 制 , 用 扁 平 状 的 玉 材 , 在 石 头 上琢 磨 , 并 且 通 过 精心 的 设 计 , 使其 达 到 所 需 的 厚 度 , 这 一 磨 制 的 玉 片会 产 生 四 周 低 中 间 高 的 现 象 ,且 有 同 方 向 的 平行 划 线 ; 其 工 为 打 制加 磨 制 , 将 大 块 的 玉 料 , 依 其纹 理 , 打 劈 成 片 状 , 再 放 在 大 石 头 上磨 到 所 需的 厚 度 和 平 度 , 这 类玉 雕 有 时 在 其 边 缘 可 发 现 一 些 有 被 击打 过 的 痕 迹 ; 其 三 为 拉 锯 加磨 制 , 这 种开 片 的 技 术 比 较 先 进 ,比纯 用 磨 制 省 时 间 ,又 比 劈 打 法成 功 率 高 ,而 目 节 省 材 料 ,可 见 当 时玉 材 的 珍贵 程 度 。拉 锯 法 开 片主 要 见 于 良绪 文 化 的 玉 器 , 目 前 出 工 的良绪文 化 玉 器 有 些 留 有 拉锯 的 痕 迹 , 从 距缝 采 着 , 留 下 的 缝 隙不 大 , 可 能 为 柔 性 物 体 加 硬 砂作 弧 度 运 动 为 特 点 的 线 切 割 , 其 表 现为 向 心 性, 不 时 留 下 凸 弧 形 的台 痕 , 其 次 由 于 线 切 割 的 两 端 拉 力 不可 能 始 终 保 持 在 同 一 水 平 线上 , 而 呈 现出 波 浪 形 的 高 低 起 伏 。 总之 , 用 细 线 加 硬 砂 来 开 片 , 成为 玉 器 和 石 器 在 制 作 工 艺 上 区 别 的 标志 ,为 后 来 玉 器 的 制 作 工 艺指 明 了 方 向 。

 

在 原 始 玉 雕 中 带 有 孔 洞 的 为 极 大 多 数, 打 孔 技 术 是 原 始 玉 雕中 的 一顶 很 重 要 的 技 艺 。 原 始 玉 雕 的打 孔 工 艺 有 三 种 类 型 : 第 一种 是 用 硬 木 棒 或 尖 细 形 石 头 或 动 物 的牙齿 打 孔 ; 其 打 法 为 用 手 反 复 地 转 动 木 棒 或 细 长 石 头 , 不 时 地 加 入 硬 砂 和 水 , 木 棒 和 石 头 因被磨而 渐 渐 的 变 细 , 且 为 一 面 钻 孔 , 因此 孔 形 如 同 马 蹄 形 , 对 穿 两 头的 孔 径 相 差 很 大 , 民 间 一 般 称之 为 “ 大 小 孔 ” 或 “ 马 蹄 孔 ” , 其 纵 截 面为 梯 形 , 这 一 类 打 孔方 法 多 用 干 较 薄的 饰 片 上 。 第 二 种 也 是 用 硬木 棒 或 尖 细 石 材 打 孔 , 只是从玉 的 两 面 对钻 , 因 木 头 和石 头 钻 具 的磨 损 从 而 形 成 两 头 大 中 间 小 的 蜂 腰 形, 同 时 由 干 玉 器 两 面 钻 孔 位置 定 位 不 准 , 从 而 形成 了 孔 内 有 台 阶, 这 一 类 打 孔 的 方 法 多 用 于 较厚 的 玉 器 上 , 如 玉 淙 、 玉 勒 子 等 。 第三 种 打 孔 方 式较 为 少 见 , 可 能是 用 某 种 管 形 硬 物 加 硬 砂 来 钻 孔 , 此类 空 洞 均 带 有 较 明 显 的 螺 旋纹 , 估 计 钻 头 和玉 孔 间 不 停 的 晃 动 使钻 孔 的 角 度 和 钻 孔 的 位 置 友生 变 化 而 造 成 的 。

 

在 原 始 玉 雕 中 难 度 最 大 的 是 减 地 阳 雕和 精 细 的 阴 刻线 , 这 两类 雕 法 在 红 山 文 化 、 龙 山 文 化 以 及 良渚 文 化 中 均 有 上 佳 的 作 品 。减 地 阳 雕 即 浅 浮 雕 , 它是 用 硬 物 如 动物 的 牙 齿 、 较 尖 锐 的 石 英 、 各种 天 然 宝 石 等 刻 划 图 案 ( 图 5 ) , 再由 各 种 形 状 的 细石 , 用 手 工 慢 慢 磨 去 不 要 的 部 分 , 接 着 用 兽 皮 或 较 柔 软 的 材 料 加 细 土 打 磨 光亮 , 如此 完 成 一 件玉 雕 须 化 大 量 的 人 工 。 笔 者 曾 经 完 全 用 手 工 仿 制 又 清文 化 的 人 面 纹 玉 锨 , 终 因 进 度 太 慢 ,目 双手 起 泡 , 疼 痛 不 已 而 不 得不 放 弃 , 可 见 古 人 的 耐 性 和 艰 苦 。 阴刻 线 雕 法 有 两 种 , 一 种 是 平 面出 头的 直 线 纹 , 这 一 类 阴 刻 线 的 制 做, 如 同 前 面 讲 到 的 拉 锯 法 差 不多 , 用 锯 片 或 绳 锯 , 拉 锯 出 线 痕, 用这 一 种 方 法 产 生 的 阴 线 较 粗 、 较深 、 较 直 , 阴 线 形 如 凹 槽 , 在 良 渚、文化 中 的 玉 琼 里 有 这 类 的阴线 雕法 ; 另 一 种 是 细 阴 线 曲 线 花 纹 , 如 良 渚 文 化 中 的 大 眼 睛 等 , 从 放 大的 阴 线 痕 来 看 , 估 计 是徒手 用 尖 硬 物 直 接 刻 划 而 成 , 这 些 细 如 毫 发 。的 阴 线 几 乎 全 部 由 若 干 划 痕 拼 组 而 成 , 再 加 以 打磨得 光 可 鉴 人 , 使 ?有 这 一 类 雕 琢 技 法 的 纹 饰 达 到 了 原 始 玉 雕 的 最 高峰 。古 代 玉 雕 的 琢 工 一 直 延 续 了 二 千 年 ,直至 本 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部 分 传 统 琢 玉 工 具 还 在 使 用 。 位 于 上海 市 侯 家 路 的 上 海 珠 宝 玉 器 厂 ( 原光 明 玉 道 厂 ) 的 老 工 匠 , 都 曾 用 锼 弓 拉 过 花 , 用 铁 片 陀 子加 金刚 砂 来 碾 花 等 , 但 是 现 在 已 经 看不 到 了 。
  《 礼 记 ? 学 记 》 中云 : “ 玉不 琢 , 不 成 器 。 ” 从 出 工 的 实 物 来 看 , 用转 动 金 属 陀 子 和 金 刚 砂 来制 造 玉 器 , 殷 商 时就 已 有 了 。 1 9 7 5 年在 河 南 偃 师 二 里 头 商 代 遗 址 中 发 掘 出 一 批 玉 器 , 北 京市 玉 器 厂 技术 研 究 组 成 员 对 这 批 玉 器 进 行 了 研 究, 有 一 篇 《 对 商 代 琢 玉 工 艺 的一 些 初 步 看 法 》 的报 告 , 其 评 价 为 : “ 商 代 的 玉 器 工 艺 , 无 论 是 研 磨 、切 削 、 勾 线 、浮 雕 、 钻 孔 、 抛 光 , 还 是 玉 料 的 运 用 和 造 型 的创 作 , 都 达到 了 相 当 高 的 水 平 ” ; “ 在 评 价 上 述 工 艺 过 程 中 , 我 们 对 早 商时 代 的琢 玉 工 具 也 作了 一 些 分 析 、 研 究 , 认 为 早 商 时 代 已 经 有 了 类 似 我 们今 天 使 用 的 ‘ 陀 子 ’ 、 ‘ 管钻 等 琢 玉 工 具。 ” 报 言 对 一 件 青 玉 柄 形 器上 的 纹 饰 制 造 工 艺 进 行 研究 后 得 出 结 论 : “ 像 这 条 柄 形 器 上 的 背 面纹线 , 无 论 直 线 还 是 曲 线, 都 琢 制 得 那 么 流 畅 , 舒 展 , 多 半 是 使 用 能不 停 转 动 的 圆 形 工 具 采 琢 制的 , 这 种 工 具 可 能 也 已安 装 在 一 架 简单 的 车 床 上 。 ” 时 隔 一 年 , 1 9 7 6 年 又 发 掘 出 了 殷商 国王 武 丁 的 配 偶 妇 好 的 坟 墓 , 出 工 了 各 种 玉 器 达 7 5 5 件 , 达 到 了 殷商 玉 器 出 工 的 空 前 规 模, 从 而 对 早 期 古 玉 的研 究 提 供 了 更 多 的 出土 实 物 。 北 京 币 玉 器 厂 的 工 艺 技 术 人 员 对 这 批 玉 器 也进 行 了 分 析研 究 , 在 《 安 阳 殷 墟 五 号 墓 座 谈 记 要》 中 谈 到 : “ 从 一些 玉 器 上 ?留的 切 割 痕 迹 采 育 , 还 使 我 们 了 解 殷 商 已 经 有 了 以 青 铜丝 制 作 的类似 现 在 使 用 的 锼 弓 子 那 样 的 青 铜 丝 工具 。 正 由 于 有 了 这 种 工 具 ,殷 商 的 楼 空 透 雕 玉 器才 会 多 起 采 , 同时 也 能 在 一 件 玉 器 上 表 现 比较 复 杂 的 镂空 透 雕 技 艺 了 。 ”

从 上 面 的 研 究 中 可 以 冒 出 , 殷 商 时 期 已 经 有 了 拉 镂 空 花 用 的锼 弓子 , 研 磨 用 的 陀 子 , 钻 孔 用 的 管 站 等 , 只 不 过 这 些 工 具 全 部 都是 用 钢 采 做 的 , 一 直 到 了 战 国 至汉 代 才 有 了 铁 制 的 工 易 , 使 玉 器 的制 作 工 艺 又 上 了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 医 到 清 代 末 年 、 民 国 初 年 ,都 未 有较 大 的 发 展 改 变 。 几 千 年 来 中 国 的 玉 器 到 底 是 如 何 制 成 的 呢 ? 古代 有 句 老 话 : “ 他 山 之 石 , 可 以 邓 玉 。 ” 所 谓 他 山 之 石 ,就 是 别 的地 方所 产 的 硬 度 比 玉 高 的 砂 石 , 可 以 用 采 琢 玉 。 工 匠 们 把 各 种 硬 度 很高 的 宝 石 , 如 石 榴石 、 红 宝 石 、 钻 石 等 , 放 在 臼 中 用 长 柄 的 石 锤 去捣它 , 将 宝 石 捣 成 大 小 均 匀 的 砂 石 , 把 砂 石 用滤 网 分 成 多 种 规 格 , 以备 不 同 的 需 要 , 再 有 人 将 砂 石 做 成 浆 糊 状 , 这 就 是 解 玉 砂 。 解 玉 砂自 己是 不 会 动 的 , 必 须 用 辅 助 的 工 具 推 动 才 能 磨 玉 , 这 些 辅 助 工 具便 是 锯 、 水 凳 、 钻 等 。 琢 玉 之 前先 要 将 玉 剖 开 , 剖 玉 用 的 工 具 便 是锯 , 这 个 锯 和 木 工 用 的 锯 完 全 不 同 , 它 没 有 齿 , 需 要 很 长 的时间 由两 个 人 坐 着 锯 , 你 推 我 拉 , 在 锯 的 上 面 吊 一 把 壶 , 壶 内 装 满 解 玉 砂浆 水 , 壶 底 有 一 个 小 洞, 解 玉 砂 从 小 洞 中 不 断 的 局 下 采 , 滴 入 银 缝内 , 锯 子 采 回 运 动 推 动 着 解 玉 砂 将 一 块 大 玉 渐 渐 的锯 开 了 。 大 块的 玉 料 剖 开 之 后 , 便 开 始 按 图 形 琢 磨 了 , 琢 磨 玉 的 工 具 便 是 水 凳 ,又 称 为 旋 车 。水 凳 类 似 于 现 在 的 玉 雕 机 器 , 只 是 较 为 简 单 。 水 凳的 高 度 同 桌 子 差 不 多 , 中 间 空 着 放 一 个 盆 ,盆 内 储 藏 金 刚 砂 泥 浆 ,上 面 有 两 个 主 柱 , 架 一 个 轴 , 轴 为 木 制 或 铁 制 的 , 系 一 根 皮 带 , 两脚上 下起 落 使 轴 来 回 旋 转 , 轴 的 一 头 安 装 制 作 玉 器 时 所 需 的 工 具 , 具体 使 用 的 工 易 相 当 多 , 但 是 总 称为 陀 子 。 陀 子 可 以 分 为 两 大 类 , 一类 是 铡 陀 , 有 一 个 细 长 的 铁 棍 和 一 个 圆 形 的 铁 片 组 成 , 各 种铡 陀 的圆 形 铁 片 大 小 厚 薄 各 不 相 同 , 使 用 时 把 铁 棍 用 火 漆 固 定 在 轴 上 , 加上 金 刚 砂 浆 使 转 动 的圆 形 铁 片 将 无 用 的 玉 料 铡 去 , 铡 陀 一 般 用 于小 玉 料 的 切 割 和 玉 件 的 粗 加 工 , 铡 出 玉 件 的 大 小 形状 ; 另 一 类 是 磨陀 , 也 是 由 一 个 细 长 的 铁 棍 和 一 个 圆 形 的 轮 子 组 成 , 各 类 磨 陀 的 形状 大 小 也 各不 相 同 , 有 长 圆 形 的 , 有 稍 扁 圆 形 的 , 还 有 半 月 圆 形 的等 , 较 宽 大 的 磨 陀 用 采 磨 平 大 件 的 玉 器高 低 不 平 的 地 方 。 半 月 圆形 的 磨 陀 在 明 清 时 期 大 量 运 用 , 开 孔 和 深 槽 都 有 用 到 , 一 件 明 清 时期的 小 型 玉 器 上 一 般 会 有 不 下 十 处 的 半 月 圆 形 磨 陀 使 用 过 的 痕迹 。 在 磨 陀 中 最 细 小 的 陀 子 称 为 轧陀 和 勾 陀 , 轧 陀 主 要 是 用 采 勾出 花 纹 、 头 发 、 羽 毛 、 尾 巴 等 , 轧 陀 和 勾 陀 的 大 小 通 常 只 有 小 钉子帽一 般 大 , 在 玉 上 勾 出 一 丝 丝 花 纹 需 要 化 极 大 的 力 气 , 所 以 在 真 正 的古 玉 上 多 余 线 条 几 平 是 没有 的 。做 一 只 玉 花 瓶 , 很 重 要 的 一 环 是 掏 膛 , 掏 膛 时 用 的 工 具 就 是钻。钻 可 以 分 为 圆 头 钻 和 管 钻, 圆 头 钻 于 宋 元 时 期 多 使 用 , 许 多 宋元 玉 器 的 打 孔 、 镂 空 雕 都 用 圆 头 钻 ; 管 钻 一 般 用 干 掏 膛 ,特 别 是 明清 时 期 的 花 瓶 、 壶 、 杯 等 器 皿 都 是 用 管 钻 采 摘 膛 的 。 管 钻 的 形 状 如空 心 铁 管 , 近 口 处有 一 个 方 形 的 缺 口 , 钻 出 采 的 玉 屑 可 以 从 这 个 缺口 流 出 来 , 不 然 玉屑会 塞 满 了 铁 管 , 便 无 法 再 打下 去 了 。 管 钻 打 到接 近 底 部 的 时 候 , 把 营 钻 拔 出 采 , 器 内 会 留 下 一 根 玉 柱 , 这 时 要 有经 验 的 玉工 用 铁 套 筒 来 打 断 这 根 玉 柱 , 使 器 膛 成 形 , 接 着 用 寒 膛 锥琢 磨 , 使 玉 器 的 膛 壁 厚 薄 一 致 , 经 过这 一 步 手 续 后 玉 器 的 内 膛 也 磨光 了 , 这 一 步 工 艺 使 用 的 工 具 仍 然 是 旋 车 。

 

明 清 玉 器 中 有 许 多 镂 空 玉 牌 子 , 这 些 玉 牌 子 的 镂 空部 分 使 用的 制 作 工 具 使 是 锼 弓 子 , 它 的 做 法 是 先 将 一 根 镶 有 金 刚 石 的 钻 头打 一 个 小 孔 , 再 将 钢丝 穿 过 去 , 加 上 解 玉 砂 , 慢 慢 锼 磨 , 这 样 拉 出来 的 空 洞 挺 拔 细 腻 , 干 净 利 落 , 因 为 钢 丝 细 , 且做 直 线 运 动 , 所 以 拉 出采 的 孔 较 为 方 正 , 有 棱 有 角 , 不 会 给 人 一 种 圆 软 的 感 觉 。 锼 弓 子 的形 状有 点 像 拉 二 胡 时 用 的 弓 , 只 是 所 用 的 弦 是 钢 丝 做 的 , 新 手 不 会使 用 , 没 几 下 就 会 断 掉 。 如 会 用锼 弓 子 拉 孔 的 工 厂 还 有 上 海 钟 表元 件 厂 , 在 手 表 内 的 红 宝 石 扩 孔 工 艺 上 用 的 还 是 自 古 相 传 的 锼弓子 拉 孔 技 术 , 只 是 将 手 工 改 为 机 器 采 回 拉 , 将 解 玉 砂 浆 改 为 金 刚 石粉 油 浆 或 人 造 磨 料碳 化 硼 ,但 是 锼 弓 子 的 拉 孔 技 术 在 玉 雕 行 业 中几 乎 已 经 看 不 到 了古 玉 器 绝 大 部 分 是 润 泽 光 滑 的 , 这 一 切都 是 在 玉 件 上 光 后 才能 表 现 出 来 的 。 古 玉 器 上 光 用 的 机 器 还 是 水 凳 , 所 用 的 工 具 是 木陀 子 、 皮陀 子 或 葫 芦 皮 陀 子 。 这 些 上 光 陀 的 形 状 同 铁 论 子 一 模 一样 , 如 皮 陀 子 就 是 在 铁 陀 子 外 面 包 一 层牛 皮 而 已 。 上 光 时 所 用 的砂 与 琢 磨 用 的 砂 也 不 同 , 上 光 的 所 用 的 砂 浆 是 经 过 一 次 次 筛 选 过的 极细 的 细 砂 , 同 面 粉 差 不 多 , 老 一 辈 的 玉 雕 师 傅 把 这 种 砂 叫 做药 。 在 上 光 的 时 候 要 控 制 钢 子 的 转速 和 上 药 的 多 少 , 转 速 过 快 上药 太 猛 , 会 把 玉 器 表 面 磨 成 玻 璃 光 , 许 多 明 代 玉 件 便 是 如 此 ; 而转速 。 慢 一 点 , 上 药 少 一 点 , 磨 出 的 便 是 蜡 质 光 , 蜡 质 光 更 能 显 示 玉器 的 质 感 , 温 润 桑 滑 , 使人 爱 不 释 手 。

 

  9# 发表于 2008-8-2 10:5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辨识生坑/熟坑的古玉

 

一般地说,辨别熟坑古玉比生坑古玉要容易,而辨别生坑古玉却要在先,这当然是玩古玉的基础。
  古玉的鉴别通常是从型制,玉材,做工,沁色和包浆上综合判断。如有任何不自然处或是做假的痕迹,即需格外小心。

  观看唐代以来的玉器,主要在于辨别是否为和田玉的制品,及玉质的品级和做工,凡手工铊制的和田青白玉类的玉器,多有收藏的价值。和田玉的辨别这里就不加多说。在做工上,通常玉好就会有好的做工,换句话说,做工好的玉质也一定会不错,这尤以乾隆年间的为甚。而其带的色是沁色或为真为染或为原皮,则需作出区别。

  目前的研究,有以和田玉为“真玉”,以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为标志,玉文化算是进入了真玉时代。已确定的和田玉器,大约出自距今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的遗址。玉文化约有万年之久,距妇好的时代相间数千年,其间当然会有不少和田玉的制品,但大量为其它玉材。史前之器,多因确少对照的标准器而不易被确定,玉料相当繁杂,有的料甚至于不知出自何处。

  因此玩古玉,通常对史前的玉器,并不特别重视其材料。如果玉料是和田的或硬度大于6度,收藏价值会高些,因除了水晶玛瑙和一些石英类的外,有玉质感而硬度高过6度的,多为透闪石类,比阳起石类和蛇纹石类的质量要好些的,如良渚文化的多数玉器用料。

  当然,不论是何种玉料的史前古玉,通过盘玩都会变的很美,但还是以古和田玉为最。古玛瑙和古水晶虽极难盘出光彩,也会在盘后变得十分温润可爱。

  古玉的做工,商至汉的并不难鉴别,只需上手观察过一些真品就明白:古人的制玉方法,如游丝毛雕的刀法,是无人能仿造出来的,甚至双勾阴线的工整和汉八刀的简练犀利也为后世无人能及,这就如同后世的玉器再也做不出史前的神秘感一样。

  如史前的良渚玉器,比较坚硬,大约在5-6度,常带黄色和白色光点。其上的阴刻线多是一种断续刀法,尤其是曲线,是由短斜细线组合而成的,细线密集的程度用肉眼难以看清,一般在1毫米内少则3-4条;多则达6-7条,这种不可思议的极为高超的手工,即便乾隆时的工匠大师也只能望而兴叹。而有无这种手工,便成为辨别良渚玉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造假的充其量只会形状貌似而已,但现在有用激光雕刻机做伪的.表现为在10倍方大镜下观察,在一条细小的刻线里.其刻线由很多斜向或平行的短小刻线所组成.玩家要小心
.
  做工上比较难断的是一些工少的史前器物,需要仔细查看有无任何机器加工的痕迹,但即使看不出机器工的,也不能仅以此作出判断。但可从器表的土蚀状态进行判断
.
  古玉的型制主要是指玉器的外形与制作时的构思,各个时期的玉器,因文化背景和工具的使用水平,各种形状制法都有其特征,以此可判别一件玉器的大致年代。各时期型制的判定主要是依靠出土的标准器,这部分的器物资料,近来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做了很好的汇总。

  以型制判别古玉,需要对出土的标准器十分熟悉,这是玩玉者较难练的基本功。说较难还因为标准器一般为国家所垄断,普通爱好者光看图看书,不能上手仔细观察,就比一些专家们差了许多硬条件。所以,某些个专家比较牛些也是能理解的。
  型制是目前造假者最能用以扰乱市场的手段,因为大部分玉器的外貌形状是不难仿造的。造假者为了谋利,一般是成批仿现成的,易于出手,在某类玉器高价时也去造单个的古怪形状。而看型制或器物的神韵来分辨真假需要丰厚的知识和经验,故不可单从外形上判别真假。

  70-80年代末期,辽西红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形状前所未有的玉器。90年代初中期在市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古玉器,其中又有一部分似乎是不大能造假出来的东西。因此,各种与标准器难以对照的;或所谓红山文化的造型古怪的器物就让人相当头疼。少人收时,这类玉器便大量各处流散。

  对待这类东西的客观态度,还是应该作出区别来。红山遗址的东西,不能说就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型制和最高级别的,其前其后数千年和各地域之间还存在着不少考古空白。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至商代之间玉器的型制还是有相当的模糊。即便是商代的东西,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好也不过是妇好墓的,而更高规格的东西,如历代商王的和其祭祀用的玉器,就仍是我们所未知的。

  红山文化的古人治玉,不但能做很好的做阴刻线和减地阳起,也能做大开片和圆雕。良渚文化的古人就更让人不可思议,而这时期距商中期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因此,有谁能断定良渚文化的典型纹饰会雕在哪类形状的玉器上呢?又谁能断言古人在这时期中不会有大量的创作呢?齐家文化的玉琮和玉璧就上承良渚文化的影响.所不同的是其使用的玉料的不同
.
  应注意到一个的现象是,国内在92年后兴起了建筑热,这是不同于前人建设方法的;前所未有的大挖掘,许多还是在人类长期居住过的城乡之地进行。可以无疑义的说,会有相当数量的散乱的文物随之出世,而史前深埋地下,千年不朽的玉器应占了其中多数。这个数量当然无法统计,但以国土之大开工地点之多,数以万计至数十万计应不会是夸大之词。

  这种现象的发生碰巧与红山器物初入市场和造假玉的高峰期相遇,一类难以被确认的东西,过数万件的在古董市场流动,再加上大量的假货搅入,引起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就连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都难以幸免。面对这般情形,大众对古玉的认知的基础本来就很弱,专家们也几乎束手无策,有以全部敬而远之加以否定的,有以与标准器不符而拒之的,致使古玉市场一落千丈。

  其实某类古董有数十万件并不算个很大的数目,十万件对十亿人也只是万分之一而已。对来源不明但有可能是真品的,将其分类分级就不难解决,任其自行流失只能是文物的灾难。

  分类更可使真器得到市场定位,如正式出土的为A类,有传承记录的为B类,与标准器相近的为C类,与标准器不同的但具真器特征的为D类,甚至有一般鉴定过的也可列作E类,各类还可细分各级等等。古玉具有与其它类型的古董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拿出不同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凭我们中国人的才智,这点小事应该不是太难的。

  目前,从各处市场不难低价购到真古玉。但既然从型制做工玉材和沁色上都难以把握,只有常规手段的一般玩家,对生坑古玉该将如何鉴别呢?玩家除了多看多比较,下硬功夫之外。这里的建议是,可以从造假者难以或无法做到的地方下手,其综合应用的办法有:

  在做工上,真品一般加工光滑流畅无蹦裂,刻线中和收尾处应有许多极细的铊蹍痕迹。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刻划较多的器物,造假者难于处处做手脚。
  玩家们需知,手工治玉在中国已失传有约半个世纪,这种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炼成的,尤其高超些的,需要不间断的传承才可能达到,而一旦失传就没可能再恢复,如良渚工,汉工,乾隆工,后世工匠无论怎莫炼也是望尘莫及。甚至老玉工歇几年后再后干也绝非易事。我们不需要将机器工看得很厉害,一般假品多粗糙不堪,个别高仿的也破绽多多。这需要细细观察,对手工与机器工的特点作出判别。作假的有时看去会流畅不蹦裂的地方,而真品也会有个别蹦线。这是由于玉有干老鲜嫩之别,玉工技术差些时,用砂用力不当或失手时,玉质嫩的就会有蹦。最后告诉大家,古玩市场有真古玉器.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宁可买错.而不要放过!!

 






玉器的价值鉴别

 

大家经常在市场上网上看到各种假玉:白的、青 的、黑的、黄的、绿的、红的,无其不有。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假玉滿街舞?那么大的玉牌、玉琢、玉板指、玉手件、玉摆件,敢称和田玉就只卖几十元人民币、敢称和田子玉就只卖几百元人民币、敢称羊脂玉就只卖几千元人民币,令人匪夷所思。有那么便宜的吗,鬼才相信呢?另外还在什么祖传的,地里挖出的假古玉,朋友托卖的,还有什么花纹的,更可恶的是还有什么合成料做成的假和田玉,让您防不胜防,总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眼花撩乱,名堂还真不少.........可惜啊!哈哈哈哈!全是假的!全是骗人DD!
几十元,几百元买回去扔着玩还不错,买些假玉、档次低的东西玉、低档玉,放在家里自已看着都烦!

和田玉真是能那么便宜吗?真的能遍地开花到处都是吗?从价值上分析一下行情,让朋友们明白和田玉器的价值所在。


     1、重要启示:美玉玉质

玉质的好坏是买玉时最先需要去评量的部份。

从原材料看,选材要选名贵的精品。料:有和田料与青海料、南方料以及各种地方玉的区别,所谓千种玛瑙万种玉,辨析玉料,没有行家掌眼可谓难矣!买不好拿到假玉,轻者弄得您晕~~,重者气得您吐血555555。

和田玉在中国行情,价格上未曾低过,且因年年少,年年涨。有的人会问:为什么玉这么贵,小小的一块就要成千上万的?那钻石更小,却要16800、168000、1680000,这又是为什么呢?此问题就像问轿车一般价格是多少一样。宾利要几百万上千万,而夏利只要几万。玉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是不分大小来分辩价钱。和田玉料的价值如何呢,让我们看看吧:

新疆一位青年企业家原强收藏到的一块罕见的羊脂玉,它重达20多公斤,玉石研究鉴定家杨伯达老先生称它为稀世之宝。结果他高出别人近100万,以五百万元拿下了。杨老和其他的几位专家给这块玉石做了鉴定,认为是一块上等的羊脂玉子料,估价6千多万元。

最近新闻报道中,有和田地区的一位农民采到罕见美玉:71KG的和田子料,价值800万元

和田玉原料现在的行情:

在新疆和田玉产地,一般稍好一点的籽料的价格每1克已经100元左右了,而羊脂玉更是价高无货。和田优质玉料现在每年产量极少,市场价每公斤已逾十万元,去年11月份市场出现1块漂亮的枣红皮羊脂玉,以每克1000元的价格成交,现在只要是红皮色,价格都比8、9月份涨了3~5倍!!!

这样分析,大家就可知道美玉的价值啦。如果还有几十元、几百元件冒充的“和田籽玉”“和田羊脂白玉”,您还会相信吗?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近年来和田玉的价格一路上扬,致使一些消费者连呼太贵。那么,和田玉价格缘何持续上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易爽庭说,和田玉本身很高的知名度,是和田玉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在和田较早做玉石生意的人说,和田玉价格一年增长一倍,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相比,和田玉的价格已经翻了数十倍。和田玉的价格取决于和田玉的供需关系,现在和田玉采挖困难,一年之中玉龙喀什河采挖的子料有限,上品极少。山料处在昆仑山雪线上,开采更为不易,再说好矿点也少。物以稀为贵,量少了价格自然就高,自然就上涨。另外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客商纷纷登陆,大量选购100克左右的和田玉籽料。和田玉器也同样水涨船高,让收藏者不亦乐乎!


     2、重要启示:工艺价值

工艺价值是作品的人工因素,同样一块和田玉,但由不同的人雕琢价值也不一样,如同书画作品,知名度高的工美大师的作品更适合投资。

玉不琢不成器,雕琢不得法,反而糟蹋料子,因此工也特重要。就像一张宣纸价值100元,书画家在上作画,可价值几千元乃至价值连城;如果是幼童在上塗鸦,则连宣纸钱都不值也!最著名的雕琢良工有苏州工、扬州工,因技艺高超,为历代收藏者所推崇。

好玉加上好的雕工才能称其为完美的作品。听说,上海一位房地产商最近收藏了一块翡翠,在一尺见方的一整块上等翡翠玉中,有工美大师雕琢的九条祥龙,这件作品被估价超过1亿元。

     3、真皮与假皮的区别

不同点在于真皮无色!真皮的色是从玉里透出来的,真皮不管它是什么颜色玉工雕玉时琢下来的玉粉都是白色的,而染色的假皮则浮于表面、色凝凹处,磨下的玉粉是带色的。一件带皮籽料是否为真皮,玉工最清楚。所以小铺所售的带皮籽料的皮色都是经过玉坊再三保证的。

和阗玉的皮色是次生的,一般厚度小于一毫米。

形成原因是由于和田玉中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为三氧化二铁所致。

常见皮色有白皮、黑皮、枣红皮、秋梨皮、鹿皮、芦花皮和粗地红皮。除后两种的料子较差,前几种皮色料只要润都是上等好料。

有经验的玉工有时凭皮色就能知道料子的好坏和玉肉的大致走向,从而决定如何创意制作。现在好多朋友喜欢各种皮色,如:洒金、秋梨皮、虎皮、枣红皮、黑皮等等。现在全国的朋友对红皮最感兴趣,只要沾红皮料子的价格就是非常高的。其实好玉不上色的。顶级的羊脂玉也就是很淡的洒金皮,就算有皮色也是上皮色的部分有伤裂和带微微的浆才挂住的皮色。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带撒金黄皮的料子是带皮色料子里最白的。活的红皮料子底下一般玉质都是青的,很少白玉,更不要说羊脂了。这里带入一个概念什么是活皮?活皮就是皮色直接生成在玉的表面,光亮艳丽很薄的叫活皮。浆皮就是皮色生成在玉表面的石浆上,颗粒粗而且厚的叫浆皮。掌握了这些可以对我们买料时起指导作用。比如这个料子很白(达到顶级的白度)但却长上了漂亮的红皮,我们就要怀疑这个红皮了,是不是染色的。如果2个料子都被撒金和红皮包满,料子里面如何呢??一般来说红皮料子里玉质发青带脏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撒金的料子 。

 

玉石雕刻.机压与雕刻件的辨别(会有大量的真,假的详实资料)

 

在网上参考的资料,自己编辑了一下图片.
机压件,就是用超生波雕刻机压出来的,用模具压制,没有工艺技巧,线条很生硬,都长得一模一样,呵呵```
我一直说机压的东西就象是用斧头砍出来的一样,一根阴线就是一个深坑,人像雕件没有什么生动表情,生硬死板得很~``
机压件最多的就是佛公件和貔貅件,观音件现在也开始多了起来了~`
不过也有很多人手很难或者无法完成的图样,会用电脑设计出图,再照图出模具,用超声波压制出比较特别的东西,如我们的八卦钱,那钱上的符咒是没有办法找到那么优秀的懂画符,还要画得那么有板有眼的工匠来做,因为八卦图和那后面的符是不能画错的,图案比例勾描深浅都有讲究,于是我们就是依靠电脑设计,找专门出模具的工厂照图出模,再用超声波压制的。
人手雕刻的东西,有工艺高低,有对种色绺方面的配合和运用,能够从图案设计到用工艺来抛却掉不完美的部位,再更加突出完美或特别的部位,表情生动,线条优美流畅,整个图案有灵性,而且每一件都有不同,没有一模一样的作品,一件好的雕刻作品,无论从工艺方
面、文化内涵方面、石头的特点方面都能完美展示,一个好的工匠就是能够用自己的一双手,赋予石头充满灵性的生命。
明代玉器的工艺特征与鉴定

 

玉器以质地温润、光泽优美、雕刻精湛、品类繁多、造型典雅被视为珍宝。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玉器有各自的特征和用途,或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或是物质财富的标志,到如今古代玉器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质地,致使人们崇玉、尚玉、藏玉之风经久不衰。如何把握古玉器的时代特征和真伪,就成为收藏领域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
  鉴玉辨玉首先应以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作为断代及鉴定依据,并结合古文献记载及传世玉器,分析典型作品的造型和图案的发展规律。每个时期的用料、雕琢工艺都有时代特征可寻,因此要把握住各个时期的雕玉技巧和工具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仿古作伪的基本方法。现将笔者总结的明代玉器工艺特征和仿古作伪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明代玉器工艺特征

    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仿古作伪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泽特点,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马脚。近年来的仿古作伪者改变了抛光技术,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可出现类似玻璃的光泽,但光泽如新,犹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绽。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与标准器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泽的差异,找出破绽。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磨平棱角的方法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花纹图案的浑厚感。
  明代镂空玉器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此时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圆管状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圆痕,钻孔周边的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钻孔的圆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图1、图2 为明代云鹤联珠纹玉片,长7.7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主纹饰雕琢两只仙鹤上下翻飞,圆眼,眼周较毛糙。鹤身以刚劲有力的粗犷阴刻线表示结构,外饰联珠纹椭圆形边框。联珠纹珠面下陷,玻璃光强。整个器物镂空雕琢,层次感明显,具有明代琢玉的特征。
  图3为明代白玉龙,高5.5 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白玉质地滋润。器形呈扁平状,厚薄均匀,龙呈蹲伏状,昂首鼓腹,张口,吻上翘,一绺呈板刷状须弯曲外展,上刻整齐阴线,双眼外挑似蟹眼。此器具有明晚期的雕刻特征,角大,毛发长而弯卷,尾下卷至腹部,胸部画有间距相等的阴线,身上绶带飘逸,富动感,后腿上饰火焰纹。
  图4为明代白玉梅花纹杯,长10.7厘米,宽8.25厘米,高3.75厘米,白玉有赭黄沁。杯呈圆形,阴刻花瓣纹,杯内底有凸出花蕊。周身绕以透雕梅花纹,花朵三两错缀,枝干疏朗圆润,弧圆中带方折。这种周身雕花卉的造型在明代流行,具有玲珑剔透,奇巧雅致的特殊韵味。

    图5为 明代白玉龙纹桃形带,长5.1厘米,宽4.7厘米,厚0.8厘米。白玉桃形框内透雕一升龙,背面有三对象鼻眼。明代带跨除采用两层透雕的工艺外,还常用减地深挖的雕琢方法,其地子不平,雕工较粗,此件为减地深挖的雕琢工艺典型器。
  图6 为明代白玉鱼龙樱桃纹带,长7厘米,宽5.2厘米,厚0.7厘米。器呈长方形,透雕鱼龙、云海,樱桃累累、缠枝过梗,下凹的枝叶透出玻璃光泽。鱼龙龙首,尾为分叉状,有飞翼,其形象似从摩竭鱼演化而来,也称“鱼龙化身”或“鱼龙变化”。此龙双目斜向排列,头发向上飘扬,为明代龙特征之一。

    图7 为明代圆形梅花纹玉饰片,直径5.5厘米,厚0.4厘米。圆形中为一朵大梅花,周围五朵小梅花,以枝叶串联。镂空雕刻,每个梅花中心均有一个圆孔可能是镶嵌宝石用,构思巧妙,布局匀称和谐。
  此梅花佩玉饰片质细温润,色白微闪青。镂雕技艺高超。主体深雕,花瓣枝叶交错掩映翻转交搭,再深入叶脉。明代由深凹渐渐变浅,“压地”“打凹”到中后期成了规格化手法。

    二、新仿玉的作伪与鉴定

   鉴定玉器首先应从玉器质地上辨别,新疆和田玉洁白无瑕,润泽有油脂感,特别是羊脂白玉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光泽含蓄,细腻滋润,柔美可爱,给人以刚中见柔的感受。现在新疆和田玉,数量少,价格高。新仿玉大多用的俄罗斯玉料,此料密度紧细,白的也很白,但在制作过程中,尤其做到细工时容易崩裂,技工称此玉“起性”,打磨水头很好,光亮滋润还可以,但与真正的新疆仔料相比,在滋润度上还是有距离。
  青海料,此料大量采用是近几年的事,其白度与新疆和田玉接近,硬度比和田玉要软,但透明度高于和田玉。另外还有岫岩玉、独山玉、新疆山料等玉。

    玉器制作工艺特征也是识别玉器真伪的十分重要的依据,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古代玉器制作大多世代相袭,从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烂熟于心,同时皇家贵族用玉,从来不计工本,不惜劳力,碾磨非常精细。而作伪者,是讲本图利,不会下那么大功夫,作伪时只是一味细心摹拟,功夫不深生怕走样,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细心观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势。过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动”,坐在木凳上用落后的钝器工具制玉,在玉器表面反复刻划,刀痕表面下凹,上宽下尖,剖面呈V字型。现代制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于现在玉雕行业广泛使用各种电动设备和各种人造金刚石刀具和钻头,最近又出现激光雕琢、打孔以及超声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机器设备,由于用这些设备制作,玉器出现了阴线宽窄若深若浅,线条不均深浅不一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痕迹等现象。老玉器打眼用两面对钻的穿孔法,两头各呈喇叭状,中间留有旋痕。但现代机械穿孔后,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缘,这样孔中间的一小部分依然笔直光滑。以上这些是使用现代机械化生产工具造成的现象。同时仿古玉制作由于作伪者腕力不足,刀势无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线条呆滞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鉴定古玉的重要参数之一。沁色是矿物质构成的玉器长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质的侵蚀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产生的颜色,习惯上称之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铜沁、血沁、水银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蚀剥落现象,可呈片状脱落。沁色在玉器里颜色自然。
  现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几种:熏烤、烧、煮、炸、化学试剂蚀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

    玉海浩瀚无涯,每个时期的用料、琢磨工艺、风格、纹饰等等都有时代特征可寻,与当时的审美时尚及用途、工艺水平相联系,伪玉器多少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伪手段与鉴别能力都是在彼此较量中发展的,当拿到一件玉器鉴定真伪时要对器物本身进行仔细观察,多看多比较,多听多问,不被假象所迷惑,多找疑点。同时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玉器的认识把握。

 


辩工识玉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玉盖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 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2、 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3、 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

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 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 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 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 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不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现代新工由于设备、工具、磨料都会比古时先进,精心制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过陆子刚!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现代工艺去创造当代崭新的玉器艺术,是我们共同赞成和希望见到的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条作用可以互相转换。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玉辨伪四误区
  很多谈古玉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一)、造型辨伪。

  有些资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的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记》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政府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还都散存于民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辨伪依据。 

  (四)、风格辨伪。

  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于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玉器收藏巧鉴定喜欢玉的人,最怕的也许就是赝品,就是我通常所说的假货。

  市场上玻璃仿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一批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讨人欢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冒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肉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手上有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鉴其真伪,可以从三处观察: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就是玻璃。

  三、玻璃加人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等等,还有好多色。但它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比较难识的品种,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为主。其颜色可以任意调配,放大镜也难找气泡,据说红外光谱仪上能立显原形,但目验除了一般不实用的破坏性检验,敲碎找石质断面,火烧看其反应等办法外,关键要看器表有无天然石纹。人为加工的毕竟不自然,高情放大镜下更会暴露无遗。

  玉器的鉴定,分新玉和旧玉两类。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有些技术性内容前已涉及。然而旧玉的鉴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得玉器的制作时代和在历史上的价值。

  玉器历史价值的证实,是以明确的时代为基础的。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流行色质。接着再参阅有关论及某一时代玉器特点的论文,互相联系,你对玉器的断代水平便会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到这个时候,你应尽可能多的接触实物,以校正书上图画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另外,时代的判断在有些玉器上允许有一定的跨度。因为玉石器比较珍贵,又不易腐朽,因此,作为传家宝,早期的玉器出现在晚几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上个时代的晚期与下一个时代的早期的玉器,风格上也不完全是一刀切的。没有记年的玉器,细微的出入亦属正常。



宋代玉器的鉴定 

  宋代玉器的鉴定是古玉器鉴定的难题之一。很多风格相似的旧玉器,在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准确断定它是唐代的、宋代的,还是元代的,甚至明初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没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暂且仍然按照老方法将其笼统地称为宋玉。而重要的是一定要将宋玉与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区分开来。因为宋玉是十分珍贵的,宋玉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鉴定宋玉的主要依据。

  玉器一经制成即被珍藏,但说到古玉的鉴赏研究,在过去则附属于金石之学,加上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以前识物难以准确,所以过去的鉴赏家仅能依据形制文饰的风格大致将古玉分为周玉、汉玉和宋玉,并且尤其重视周玉和汉玉,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高度的工艺技艺确实到了令近世之人惊奇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宋玉文饰怪诞,造型奇异,多属礼仪之器,有关“先王典章制度”,所以有敬天法祖传统的中国人自然视发同的古玉为珍宝,甚至祥瑞。乾隆皇帝鉴赏古玉的御制诗有八百首,其中只有三首是题宋玉的。现代科学时代更为准确的古玉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披在古玉身上的封建神秘外衣已经剥去,但从先秦直至两汉的我国玉雕艺术的光辉成就仍足以使世人赞叹,不愧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代表。

  至于宋玉,老辈鉴赏家因其远离礼器,全归玩物而不睬;现代又因科学发现的标准器少而难以从大量的传世古旧玉器中区分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宋玉。因为大家知道,我国中世纪(约是唐宋元明时期)的文明更为辉煌灿烂。比如,宋画和宋瓷(官窑为主)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被举世公认为我国及东方美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瑰宝。玉器等工艺美术品以绘画为基础,因此必然与其有着同样的时代风格,因此也应该有相应的价值认可。宋画尚流传下几千件,何况是质地坚韧,不怕水浸火焚的玉器,问题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古旧玉器中将其鉴别出来。

  在这方面,老一辈的鉴定家如傅忠谟先生、傅大卣先生、张永昌先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们主要依据绘画及其他雕刻工艺,将历代古玉从形制文饰到玉质刀工,进行了大量严谨细致的分类排比研究,找出了唐宋元明玉器的特点。杨伯达先生又依所文献对宋玉的朝代背景进行了阐述,特别是考证出春水、秋山等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玉器。加上虽然有限但很重要的唐辽金窖藏和墓葬的发现,使中古时期玉器的面貌日益清晰。

  从先秦到两汉的玉器与唐以后的基本上比较容易区分,因为晋唐以后的我国社会虽然仍是封建社会,但与两汉时期相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到意识形态领域,因此美术品呈现迥异的风格。总的来说,形式上由变形的图案转为写实的形象;内容由神怪及狩猎宴乐为主题材变为以山水花鸟的自然风景及世俗生

  活为主;社会的主导思想由追求功业荣华变为追求清幽安逸。玉雕艺术品的风格自然也发生这样的变化,连乾隆皇帝也曾认识到“刻玉为图斯鼻祖”。当然这种变化是渐变,始地晋唐,定型于五代两宋,延续至明清。另外汉玉中仍大量存在所谓礼器形制,而后代的玉器则几乎都是陈设和饰物了。加之先秦两汉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标准器多,因此将唐以后的玉器与之区分开来比较容易。

  接下就是分出唐、宋、元甚至辽金等时代和地域的玉器以及对其进一步认识,比如这些玉器具体的用处等问题了。尽管如前所述,老先生们已经打下了基础,但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仍然遇到许多难题:许多形制和文饰跨越几代变化不大,比如龙的形态,汉晋轻矫灵动之姿与明清苍老臃肿之态,非常明显;而晚唐五代到宋元的龙,都正值健壮英武之中年,形态变化不大。其他如肿骨之鹿、衔花之鸟、鼠头之螭、穿芦之雁、多岐之流云、带托之茶盏等等,许多是从唐至宋或从宋至元都有的。另处,许多单面浮雕或透雕、背面有孔或无孔的玉饰,究竟是在带子上还是在帽子上?宋玉炉顶是不是元人帽顶?诸如此类,一时还难以明断。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暂弄不清没关系,我们不妨仍停留在乾隆时期的水平,认识为笼统的宋玉。因为本来大的时代风格相同,比较绘画虽然已经研究得很细了,但两宋与元甚至明初院体的画,有时区分起来还需费些功夫。作为手工艺的玉雕,更是这样,风格传承,变化缓慢。我们又对比唐宋元的玉器,发现连玉质和刀工都相似。而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则不同了,从材质用料、设计构想到工艺水平都远不如前,因此,其历史与艺术价值相差很大,所以说重要的是要将宋玉从数量巨大的明以后制作的玉器中鉴别出来。

 



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手工业匠人的身份自由,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过去许多专为帝王贵族生产的工艺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难免出现粗制烂造的情况。一是数量多,传世玉器中大部分是明中晚期以后制造的;二是水平底。首先说用料,唐宋之玉俱是上等白玉,偶有青灰,玉质也极细密温润;此后的玉器除了乾隆宫廷水准的之外,民间很多玉质不好。关键是设计和工艺水平不行。宋玉如同宋画,是写生作品,因此构图疏朗,形象生动,加之技法高超,刀工繁简得当,因而既简练又传神。比如叶芯只挖一刀则叶态舒卷;锯齿状几下则鸟翅飞张;小坑作眼动物就活灵活现,只用四刀人物就秀目通鼻……看那威严的力士、可爱的飞天、双鹤起舞、丹枫呦鹿、鱼跃水、龙探珠、仙女下凡、饺龙出岫、凌霄双放、柞石双兔……一件件如同打开了宋人纨扇册,美不胜收。而后来的则大不如前,题材设计虽然变化不大,但明显程式化,山水先是吴门派,后呈四王面目;花鸟题材也都变成了吉祥图案;人物也都面目丑陋。工艺上,要么粗糙笨拙,连定陵皇帝墓里出土的玉器也是如此,要么十分繁琐,虽精雕细镂,却如同虫蛀鼠咬。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也不乏精品和能工巧匠,要么陆子冈凭什么闻名?况且后来乾隆皇帝力图振兴玉雕工艺,他凭借其帝王的实力,招名匠,用好料,不计工本,精益求精,制造了大量玉雕巨制,但从艺术水平上来比较,终究不及汉玉和宋玉,连乾隆皇帝自己也感叹:后人端是让前人
  笔者通过学习鉴定和整理宋玉,深深感受到,宋玉和宋画一样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亦应算做艺术史上的珍宝。在流散世间古旧玉器中一定还有许多宋玉,希望引起大家对其价值的认识,收集保护并借鉴其优秀的艺术传统。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玉盖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 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2、 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3、 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

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 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 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 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 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不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现代新工由于设备、工具、磨料都会比古时先进,精心制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过陆子刚!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现代工艺去创造当代崭新的玉器艺术,是我们共同赞成和希望见到的!





和田玉的加工

 

中国谚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艺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才能面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称著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享有 " 东方艺术 " 之称,琢玉大师以自已的勤劳智慧,把玉质,玉色,工艺技术、艺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是中国的瑰宝,是世界艺术之林宝贵奇葩。中国制玉工艺方法是起源于先祖的生产劳动,在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说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这说的是琢玉的工艺程序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成型修冶;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就是抛光。这些技艺从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琢玉工艺大放异彩。古代琢玉是脚踏玉盘使其转动,并用解玉沙使玉切开然后用硬度高的铊钻之类工具雕琢。古老的琢玉机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其功能和操作方法基本相似,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所使用的琢玉机也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以后,研制成功了新式琢玉机及许多专用设备,使用钻石粉工具,从而结束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玉雕艺术的表现能力,解决了以往难度大的技术问题。然而,琢玉操作技术主要手工劳动,现代化没有代替不了人的高超构思和技巧,因此,人的技艺仍起着主要作用,人使用琢玉设备,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才能制出绚丽多彩技艺精湛的玉器,才能涌现出世之珍宝。
  【 琢玉设备和工具 】琢玉主要设备为琢玉机,其次有开料,打孔,抛光等设备。雕琢工具按功能可分为铁工具和钻石粉工具两种。

  1 、铁工具的功能用于切削和研磨,主要有:

  ①铡铊:当于圆形锯,安装于磨玉机上,转起来带动金刚砂,用于铡去墨线以外的无用部分。工艺上又分为摽、抠、划。摽是切棱挂角;抠是指两个角度歪线切割,剜取中间部分;划是切和抠的反复运用。这些均用于造型出坯工艺。

  ②錾铊:是小型铡铊或钻石粉錾铊,可用于出坯,以及根据凸凹深度进一步錾去无用部分。

  ③碗铊:用于旋碗。

  ④冲铊:用于冲磨大的平面。

  ⑤磨铊:用于大小不同的磨铊磨出大样,如手、人头等等,使作品出具较致细模样。

  ⑥轧铊:有平口轧铊、快口轧铊、膛铊等,主要用于造型进一步加细,有推搬、叠挖、顶撞等功能。

  ⑦勾铊:用于勾出更细致的文饰。

  ⑧钉铊:功能较多,它的快口既切割又碾轧,用平面还可以顶撞,向里面掏掖。

  ⑨擦条:用于磨孔眼不平处。

  2 、钻石粉工具,就是琢玉工具表层有钻石粉,其功能与铁工具相仿,有切铡用的,也有碾轧磨的,由于钻石硬度最大,用于琢玉,功率为提高。

   【 玉器的加工程序 】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中国古代已有一套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扎埚、冲埚、磨埚、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木埚、皮埚、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内容。

  1 、选料。

  这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玉石品种多,变化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这主要根据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等指标来判断,从而确定作什么产品,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必要时,还要进行去皮、去脏、切开等审查工艺,把玉料吃透,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用精确,巧妙用料,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

  对和田玉的选料,要对玉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质量好、瑕疵少,可依靠颜色和块大小及形状确定选用,方形料宜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用于人物造型。如玉有性、瑕疵等,可切下阴阳面一端的表皮,进行观察,以确定选用。带有一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在选用之中。

  2 、设计。

  玉器产品不是定型产品,每件都有变化,设计工作要贯穿玉器制作的始终,设计首先是造型设计,既根据玉料特点设计造型,使造型舒适、流畅和受人喜爱,为此,必须发挥原材料的特点与造型美相结合,突出料的不同特点,如质地、光泽、颜色、透明度等。质地美,发挥玉的温润特性;颜色美,注意表现艳美题材。造型设计还要从玉材特性出发,保证工艺技术可以制作,如脆性大的料,不可太玲珑剔透,韧性大的料,可作细工工艺。

  设计考虑周密后,要在玉料上画绘图形,有粗绘、细绘两道工序,粗绘是制作以前,把造形和纹样绘在玉石上;细绘是作出粗坯后,把局部细致的要求绘在坯上。在制作过程中如出现变化,要随时修改设计,设计者与制作者互相配合,使玉器精益求精。

  和田玉的造型设计,要根据玉质和玉色等精心设计,有的一块玉料可以设计几件产品。有俏色的玉料在造型中巧用俏色,产品更加生动有趣。白玉产品重视洁白和润美,造型面要求圆润,多用于器皿造型,在人物造型中制作仕女,佛像,象征道德情操美,青玉色浅淡的,可取用薄胎造型,青玉色浅淡的,可取用薄胎造型,色浓重的,可制作动态较大的兽类造型。墨玉根据全墨,聚墨和点墨不同情况造型,全墨多用于器皿,聚墨用于俏色。
  3 、琢玉。

  设计完成之后,制作者利用磨玉机和工具、磨粉等,按设计意图加工成产品。技巧千变万化,归根到底是琢和磨,琢就是利用铡铊、錾铊等,将造型中的涂料切除,其手法有铡、摽、抠、划等。磨就是利用冲铊和磨铊等,将造型中的余料研磨掉,有冲和轧的不同方法。在基本造型完成后,为清晰西部,还要进行勾、撤、掖、顶撞等工艺。勾是勾线;撤是顺匀线去除小余料;掖是勾辙后的底部清理清楚;顶撞是把地纹平整。打孔、镂空、活环琏等工艺一般是琢磨时一起进行的。琢玉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创造性劳动,琢玉人员的水平是关键一环。中国的琢玉以高超精巧的技艺称誉世界,正如世界许多学者、艺术家所说那样,玉及其雕琢的特技,是中国人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现在中国的玉雕厂都拥有现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精湛的琢玉艺人,在生产车间进行创造性劳动,艺人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碾出精美的玉器。

  和田玉的韧性大,在制作产品中,仅可能施以细工工艺,使其形准、规矩、利落、流畅。细工是细部的精加工技术,难度较大,是精美玉器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田玉用以制作薄胎,更能反映玉质之美,薄胎玉器是中国精美玉器的重要品种。其制作技术主要是串膛和做花,使造型薄厚均匀,色泽一致,产品以器皿类为主。在一些玉器中还勾槽压金银丝和嵌镶宝石,压丝嵌宝技术是很有特色的技术之一。此外,在制作中还要注意玉性处理,不能因有玉性把宝贵的玉废掉。

  4 、抛光。

  抛光是把玉器表面磨细,使之光滑明亮,具有美感。抛光首先是去粗磨细,即用抛光工具除去表面的糙面,把表面磨得很细;其次是罩亮,即用抛光粉磨亮;再次是清洗,即用溶液把产品上的污垢清洗掉;最后是过油、上蜡,以增加产品的亮度和光洁度。

  和田玉玉器的抛光,要求使玉面平顺,以反映玉的润美,这就要把玉性压下去。
  经过上述程序,把玉器制成后,还配上富丽的装潢,以美化和保护玉器,并提高身价。座是玉器的主要装潢,用木、石、金属等制作,其形状、高矮、厚薄和造型雕刻都应以玉器造型为依据,使之浑然一体。匣是放置玉器用的,大体反映了玉器的高贵程度,有专门的技术要求,以保持中国匣的风格。
  总之,一件玉器制成,从选料开始,到装进匣才算全部完成,凝结着琢玉艺人的心血。一件产品,少则一月,多则数年,稍不留意就是损坏的危险,琢玉艺人历经风险,费劲心机。所以,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而琢磨之功更是难得可贵。

 




购买收藏玉器的十条要领

 

购买收藏玉器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一些不法商人以假充真的行为,使得人们在购买玉器时往往忧心冲冲、望而驻足。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识别玉器的要领,以帮您淘到质优的真品。
  1、目前玉器赝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的次料进行伪造,成形以后再进行人为强化腐蚀,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这种皮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后根本没有洁净透润的质地。这种花地杂色料是历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现代骗人用的一种石料。

    2、要认识和掌握历代玉器绘画风格及表现风格,并掌握各时代玉器造型风格结构特征。在辨伪中,有些玉器可以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但是有些高仿赝品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

    3、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古玉完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

    4、从古至今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尽可能地去了解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在实践中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要认识到玉器的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分析工艺效果,哪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操作的不稳定性造成,从这方面区别真伪。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认识玉工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识破赝品故意制造工艺误差或某些工艺技术缺陷,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现代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的组成成分与传统之间的差别,造成纹饰线条方面的工艺磨制产生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设备工具及材料造成的,不是现代设备能够模仿的。古玉器的加工磨制主要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这与现代赝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形的玉器有明显的工艺差别。要掌握历代古玉在工艺磨制程序方面的规律,以及各种工艺技术处理手段方面的特征规律,对比赝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处理手段有差别。
  5、历代古玉普遍存在着巧色及带色料玉器的现象,但这种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经历长期地下环境的浸蚀,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蚀,这方面有这样一些特征规律。玉器被氧化浸蚀部位大部分是由于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蚀性差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内部应力造成的玉器裂纹,这种状态会被首先渗透或浸蚀,它与赝品人为制造的假效果有结构上的差别。现代赝品利用色料、边角脏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别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皮假冒,这种造伪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实际上这类赝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结构和色差,与真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必须识别哪些是色料杂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赝品,哪些是真正腐蚀受沁。真正的古玉无论受到哪些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渡等现象,而赝品人为制造的明显的渗透现象、硬度变化、色差和过渡等现象。要在广泛的实践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蚀受沁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区别哪些是人为的强化作伪,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蚀受沁。

    6、掌握生坑玉器的主要特征。所谓生坑玉器的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造处理,玉器本身粘附着各种沉积物质,而且附着力极强。而赝品是采用人为制造在玉表的附着物,这种人造附着物质粘结密度及粘结力很差,这是辨别真伪的一方面,生坑玉器应没有任何人为处理留下的痕迹。

    7、半生坑玉器主要指出土后经过人为的清洗处理,这类玉器已失掉了生坑玉器的种种出土特征。一般情况下,死角部位或某些腐蚀残损部位能够留下沉积物质,由于清洗有些部位会出现轻微划痕,工艺棱角出会产生轻微的人为致残现象。而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赝品主要采取制造表面氧化层工艺方面采用保持工艺棱角部位的锋利度,死角部位沉积物质附着力却很差。要特别注意并有能力区别半生坑玉器。
  8、半熟坑玉器的指出土后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收藏,手感及透润程度并没有达到相当的熟旧程度。这类玉器表面有氧化质感并有轻微的磨损,轻微的棱角碰伤,有些死角部位仍然存留沉积物及其他各种特征。这种玉器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仿造成这类玉器的赝品主要是采取球磨振荡设备及喷沙设备制造表面氧化质感效果,使整体结构及工艺棱角产生圆滑过渡。这类玉器的仿造难度很大,与真品对比会找到赝品的很多漏洞。

    9、熟坑玉器是长期收藏把玩使用的玉器,工艺棱角有相当的圆滑过渡,手感极好。在把玩中,人体的汗液、酸、碱、植物蜡等渗透到玉器纵深,使玉器内部折射光加强交反射到玉器表面形成半透明状态的油透感,经过人为长期盘磨会使玉器表面产生不同时期的划痕重叠现象,有些残损会产生残痕圆滑过渡。而赝品不具备这种时间和条件,因此只能采取加强表面光亮度的手段进行假冒。当前有一定数量的假熟坑玉器,仿造效果普遍不佳。

    10、收藏玉器应当对雕塑、瓷器、绘画、竹木牙角、金银铜器等古董的收藏知识也作一些了解,因为其他类古董的特征规律与玉器是相通的,尤其同时代的物品往往在形状、花纹等方面会有一些相同的元素。了解这些知识,对玉器真假的辨别会起很重要的作用。

 





明代玉器的工艺特征与鉴定

 

 玉器以质地温润、光泽优美、雕刻精湛、品类繁多、造型典雅被视为珍宝。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玉器有各自的特征和用途,或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或是物质财富的标志,到如今古代玉器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质地,致使人们崇玉、尚玉、藏玉之风经久不衰。如何把握古玉器的时代特征和真伪,就成为收藏领域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
  鉴玉辨玉首先应以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作为断代及鉴定依据,并结合古文献记载及传世玉器,分析典型作品的造型和图案的发展规律。每个时期的用料、雕琢工艺都有时代特征可寻,因此要把握住各个时期的雕玉技巧和工具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仿古作伪的基本方法。现将笔者总结的明代玉器工艺特征和仿古作伪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明代玉器工艺特征

    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仿古作伪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泽特点,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马脚。近年来的仿古作伪者改变了抛光技术,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可出现类似玻璃的光泽,但光泽如新,犹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绽。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与标准器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泽的差异,找出破绽。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磨平棱角的方法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花纹图案的浑厚感。
  明代镂空玉器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此时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圆管状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圆痕,钻孔周边的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钻孔的圆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图1、图2 为明代云鹤联珠纹玉片,长7.7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主纹饰雕琢两只仙鹤上下翻飞,圆眼,眼周较毛糙。鹤身以刚劲有力的粗犷阴刻线表示结构,外饰联珠纹椭圆形边框。联珠纹珠面下陷,玻璃光强。整个器物镂空雕琢,层次感明显,具有明代琢玉的特征。
  图3为明代白玉龙,高5.5 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白玉质地滋润。器形呈扁平状,厚薄均匀,龙呈蹲伏状,昂首鼓腹,张口,吻上翘,一绺呈板刷状须弯曲外展,上刻整齐阴线,双眼外挑似蟹眼。此器具有明晚期的雕刻特征,角大,毛发长而弯卷,尾下卷至腹部,胸部画有间距相等的阴线,身上绶带飘逸,富动感,后腿上饰火焰纹。
  图4为明代白玉梅花纹杯,长10.7厘米,宽8.25厘米,高3.75厘米,白玉有赭黄沁。杯呈圆形,阴刻花瓣纹,杯内底有凸出花蕊。周身绕以透雕梅花纹,花朵三两错缀,枝干疏朗圆润,弧圆中带方折。这种周身雕花卉的造型在明代流行,具有玲珑剔透,奇巧雅致的特殊韵味。

    图5为 明代白玉龙纹桃形带,长5.1厘米,宽4.7厘米,厚0.8厘米。白玉桃形框内透雕一升龙,背面有三对象鼻眼。明代带跨除采用两层透雕的工艺外,还常用减地深挖的雕琢方法,其地子不平,雕工较粗,此件为减地深挖的雕琢工艺典型器。
  图6 为明代白玉鱼龙樱桃纹带,长7厘米,宽5.2厘米,厚0.7厘米。器呈长方形,透雕鱼龙、云海,樱桃累累、缠枝过梗,下凹的枝叶透出玻璃光泽。鱼龙龙首,尾为分叉状,有飞翼,其形象似从摩竭鱼演化而来,也称“鱼龙化身”或“鱼龙变化”。此龙双目斜向排列,头发向上飘扬,为明代龙特征之一。

    图7 为明代圆形梅花纹玉饰片,直径5.5厘米,厚0.4厘米。圆形中为一朵大梅花,周围五朵小梅花,以枝叶串联。镂空雕刻,每个梅花中心均有一个圆孔可能是镶嵌宝石用,构思巧妙,布局匀称和谐。
  此梅花佩玉饰片质细温润,色白微闪青。镂雕技艺高超。主体深雕,花瓣枝叶交错掩映翻转交搭,再深入叶脉。明代由深凹渐渐变浅,“压地”“打凹”到中后期成了规格化手法。

    二、新仿玉的作伪与鉴定

   鉴定玉器首先应从玉器质地上辨别,新疆和田玉洁白无瑕,润泽有油脂感,特别是羊脂白玉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光泽含蓄,细腻滋润,柔美可爱,给人以刚中见柔的感受。现在新疆和田玉,数量少,价格高。新仿玉大多用的俄罗斯玉料,此料密度紧细,白的也很白,但在制作过程中,尤其做到细工时容易崩裂,技工称此玉“起性”,打磨水头很好,光亮滋润还可以,但与真正的新疆仔料相比,在滋润度上还是有距离。
  青海料,此料大量采用是近几年的事,其白度与新疆和田玉接近,硬度比和田玉要软,但透明度高于和田玉。另外还有岫岩玉、独山玉、新疆山料等玉。

    玉器制作工艺特征也是识别玉器真伪的十分重要的依据,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古代玉器制作大多世代相袭,从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烂熟于心,同时皇家贵族用玉,从来不计工本,不惜劳力,碾磨非常精细。而作伪者,是讲本图利,不会下那么大功夫,作伪时只是一味细心摹拟,功夫不深生怕走样,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细心观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势。过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动”,坐在木凳上用落后的钝器工具制玉,在玉器表面反复刻划,刀痕表面下凹,上宽下尖,剖面呈V字型。现代制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于现在玉雕行业广泛使用各种电动设备和各种人造金刚石刀具和钻头,最近又出现激光雕琢、打孔以及超声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机器设备,由于用这些设备制作,玉器出现了阴线宽窄若深若浅,线条不均深浅不一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痕迹等现象。老玉器打眼用两面对钻的穿孔法,两头各呈喇叭状,中间留有旋痕。但现代机械穿孔后,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缘,这样孔中间的一小部分依然笔直光滑。以上这些是使用现代机械化生产工具造成的现象。同时仿古玉制作由于作伪者腕力不足,刀势无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线条呆滞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鉴定古玉的重要参数之一。沁色是矿物质构成的玉器长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质的侵蚀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产生的颜色,习惯上称之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铜沁、血沁、水银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蚀剥落现象,可呈片状脱落。沁色在玉器里颜色自然。
  现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几种:熏烤、烧、煮、炸、化学试剂蚀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

    玉海浩瀚无涯,每个时期的用料、琢磨工艺、风格、纹饰等等都有时代特征可寻,与当时的审美时尚及用途、工艺水平相联系,伪玉器多少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伪手段与鉴别能力都是在彼此较量中发展的,当拿到一件玉器鉴定真伪时要对器物本身进行仔细观察,多看多比较,多听多问,不被假象所迷惑,多找疑点。同时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玉器的认识把握。

 


辩青海白玉和俄罗斯白玉

 

青海白玉(青海料)和俄罗斯白玉(俄料)在市场上出现不过是十数年历史,从其物化性质和内部构造来看,完全符合软玉的理化指标,因而它们均属名副其实的软玉。所以有些不法商人抓住鉴定机构的漏洞,以青海料或俄料到机构出个(软玉)的鉴定书,充当和田玉,但由于地质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得两者的成品与和田白玉成品存在不同的感官效果,且把玩后所呈现的滋润感较和田白玉差,这也是和田白玉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青海白玉的特点是透明度一般较和田白玉好,做成的成品有点半透明的感觉,有的青海白玉内部有白色透明的“筋”俗称(水线)。从硬度与比重来区分青海白玉与和田白玉很困难,因两者无多大差别.。但一般来讲,青海白玉佩件贴身盘玩后很难达到和田白玉那种滋润的感觉,显得“粗”、“涩”、“粳”。另青海白玉经常光照较易变色。

俄罗斯白玉的特点是质地较粗糙,“白”而不“润”,给人一种“死白”的感觉。如将和田白玉与俄罗斯白玉放在一起比较,前者“润”而白得细腻,后者“糙”而白得无神;且据玉雕行家认为,俄罗斯白玉在铊下容易起“性”,做细工时容易崩口。

另外,区别这三者的另一个方面是,成品在用硬物轻轻敲击之下,和田白玉发出的声音正如古人所言“其声清引,绝而复起,残音远沉,徐徐方尽。”而青海白玉与俄罗斯白玉其声音则显得“沉闷”。

总之,和田白玉与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之间的区别,要多看实物,多比较其细微之处,用“心”去体验,才会积累经验,提高鉴别水平 .

 




和田料与青海、俄料的区别
青海料的特点:一是“干”无油润度,但玉友要当心有的商人把青海料沁入油中,时间一久丑态毕露;二是“白”;三是“透” 大多呈透明状……青海料更多见疏松的类型,容易上色,不好打磨,容易出橘皮,容易黯淡
俄料大致分为白皮料和糖(俄)料,这是新疆行内的叫法。 好的俄料特白,但不是和田料那种糯白、阴白色(微微泛青),俄料的白度无含蓄柔和之美(实物对比一目了然)俄料实物上手——稍稍透光“毛毡状”的结构明显(肉眼可看),另外,由于本身的分子结构特点,俄料不好打磨加工,大多情况下反光有班班驳驳的感觉,这也是鉴别的直接方法。

有糖色的俄料--俄料的糖色很特殊,是酱色的,有很多用它来冒充和田玉,甚至利用它的糖色与白肉的结合处,让白玉表面带点糖当皮来骗人。白皮俄料也能做色,做的好的,很难分辨,高档的俄料由于它的白度要比绝大多数的高档和田白玉高,俄料也有带皮子的,但俄料的皮艳(更象沁色)并伴生石皮厚,因此在分辨带皮籽料时请注意,

和田籽料的皮色薄且无石皮,这跟两种籽料的成因有关,原矿都存在与石皮结合的可能,但石皮强度始终是不如玉石的,和田籽料经玉龙河水的反复、持续的冲击,环境不同造成分离度的不同,疏松的被淘汰,剩下的总是坚实的,因此可归纳出和田籽料皮子的上述特性。俄料因为没有这种环境条件,因此石皮保留着原结合状态不变。

和田料: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和田玉呈油脂或蜡状光泽且滋润感较强,好的料无瓷性,和田玉因玉质厚度不同而有区别,总体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手感较沉光滑,硬度一般在6度至7度(新矿以及质地较差也有5.7度左右)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通常的说法是:和田上五公里出大料,中间出把件,下五公里出小子料且带皮的概率大 品质最好的当属20克左右。俄料子料受环境的锤炼是与和田子料不同的。和田子料承受的磨难更艰苦、更复杂,上至万古冰川沁淬、剥蚀,因地壳变动随冰川运动剥落出来,逐步形成山水流,风餐露宿,饱受温差折磨,遇到山洪又投入到急流怀抱,有的被带到了戈壁,有的埋没在水沙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万年亿年的磨炼方成就今生。因此即使同是子料,俄籽料也脱不了闷。冰对玉的萃取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和田子料原生矿在海拔5000以上,覆几十米甚至百米厚万古冰川。不同环境下,出生的玉秉性也是不尽相同的。和田玉要更加温润、晶莹,且越盘越油。而俄料变化过程相反,越玩越透(浑白变干透,放在白布上特白,拿在手上却显干透)。

    和田玉有原生矿和次生矿,习惯上把原生矿叫山料,把次生矿叫山流水与籽料,它们的特点如下。
山料特点是性脆,块度大,受开采的影响,容易带裂含绺,质地偏干,水头、油头欠佳。但色泽、玉质上好的山料也是难得之宝。如清代的不少玉玺、大型玉雕,都是用上好的山料雕琢而成。山料的质地一般不如山流水与籽料,但山流水与籽料最早也是山料,只是经过自然选择之后“好玉”富集了,看上去籽料比山流水好(总体而论),山流水又要比山料好。可见山料的品级涵盖面极大,既有羊脂玉也有玉含石、石含玉。一概而论地说山料不好是不公平的,好的山料比差的籽料还要可爱,山料的好与差要因玉而论,辩证评价比较公平。

山流水是经过水流的搬运,在移动跌落的过程中,那些有裂有绺的部分往往破碎失去,留下的部分玉质较好,外部边缘也渐渐被磨去了棱角,玉质也会比山料鲜亮,水头、油头较好。山流水一头靠近山料,一头靠近籽料,它的特征介于山料和籽料之间,故而山流水的品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是山流水,也许玉质迥然不同,它是一个过渡阶段。一般把看上去不如籽料的玉统归山流水。当然,如果能见到未曾加工之前玉料的原貌,那么山流水就很好认定了。

籽料是经过长期搬运,外部磨圆变色,在水中浸泡年代久远的玉料。籽料经过自然选择之后,不好的部分均被破碎和剥蚀风化,只有最好的核心得以保留。玉质致密细腻,水头、油头均好,是上好的玉料。其中纯白、细腻,水头充足、油头上佳,橘皮细微的白玉称之为羊脂玉,是白玉中的极品。羊脂玉籽料,乍一见鲜嫩白净(指新玉),水头足、油头好,看不到内部的不均匀和杂质,镜下观察橘皮细小不易见到,要不是沉重压手似乎是一块“料器”(一种低温玻璃),但它的表面、光泽又有别于“料器”,罕见难得。籽料随玉种和玉石的其他特征也可分为好、中、差等不同的品级。

和田玉的颜色(玉种)

自古以来喜欢白玉的朝代占多数,喜欢黄玉的次之。由于羊脂玉被公认为玉中极品,而羊脂玉是白色的,故而白玉应该是最好的玉种。其次为黄玉,因为黄玉很少,不易得到,十分珍贵,色正玉细的黄玉(如鸡油黄)也是玉中珍品,不亚于羊脂玉(红、绿玉极少,也归于此)。碧玉、墨玉虽然颜色重,离白玉最远,但具备特有的凝重和光彩,加之产量少,物以稀为贵,可位居第三。青白玉、灰白玉不如白玉白,但有白玉相似的品质,温润可爱,只是在颜色上处于下风,加之产量较多,只能位列第四。糖玉多出现在白玉和青玉之中,属于从属地位,一般不单一划为一个玉种,它和色重的青灰玉可排位第五。往后均属差玉(次玉)之列,大多是玉质不纯,夹石含绺,杂质多,玉色浑,光泽、水头、油头都较差。

 

      玉器鉴定和盘玩心得

     

     
汉以前的玉器,用途多为礼器,即便佩饰玉也常具某种礼仪的象征性,拥有者决非普通民众。玉器的造形多神秘而抽象,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如龙和螭都不是现实中有的动物,观赏起来却异常生动。故有学者将汉代之前的玉器时代,称之为巫神玉时代。[我个人认为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就是巫神文化]汉以后,玉器逐渐民俗化,造型写实,刀工软弱无力,神秘感尽失,令人索然无味。
     


再者,玉器有一种特性:接触其他东西[或说元素]时间长了会受沁。其沁色或浅或深,或成点成片,深可入骨甚至成皮壳。沁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玉器,更喜欢古代玉器,最喜欢带有沁色的玉器,这从乾隆皇帝下旨叫工匠给新玉染色便可知一斑。形容沁色的称呼有如:白色有象牙白、雪花白,红色有鹤顶红、人参朵、枣皮壳,黄有梨花黄、秋葵黄,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绿有鹦鹉绿、蕉牙绿等等,不一而足。玉的沁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让人叹为观止。而入骨的和多彩的沁色,需入土一两千年以上才会有比较到位的沁色
.


三是,只有古玉经盘玩后玉质脱胎换骨,才能美伦美奂。于是生坑器到熟坑的把玩品赏过程,便滋味无穷了。你只要自己亲自把玩一件古玉器,从她的出生[生坑刚出土]把玩,直到脱胎.你才能有这种感觉!-------说不请,道不明
!!!


因此,古玉爱好者不可不知:几百年前的旧玉器与近时的新玉器在文化上和沁色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无论从玩赏性、文化内涵和品级上,只有汉代以前的玉器才堪称古玉”[不表示乾隆时代的玉器不好
!!!!!!!!]

     
生坑与熟坑古玉的分别  :


生坑古玉是出世后,未经清洗和整理甚至还带着泥土的古玉器,基本保持着出世时的原貌。



凡清洗过后,经人把玩,或在有人气之处长期摆放过的古玉,便是转入熟坑的。对比熟坑器,盘熟程度分一至九成熟,也可简称半生或半熟。


     
经过常年盘玩后土气和葬气味全去,沁色不再转色的,通身美妙滋润,状若宝石(即呈蜜蜡状并带宝石光)的为熟坑古玉。


未曾入过土的古玉器称传世古,传世品多会有些牛毛纹,并不会脱胎,故不在本文的话题内。



古玉的盘与不盘



说盘玩古玉,一般是对爱好者而言。


     
古玉盘玩是玉文化和古董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她区别与其他古董的最基本的一点是她能通过人的感官和触摸给人一个信息的交流.譬如一幅古画或一件古铜器和瓷器,即便再喜欢它,也是不大能拿在手上来把玩搓弄的,更不能指望它会越玩越靓。因此说,盘玩是对古玉的一种再创造,也就自然高出一等。[不反对其他意见]


古玉可说是集古董文化全部主要特质的唯一古玩门类,无论从何角度,如年代,品级,观赏性,保存和普及程度
.
     
玉还具有实用性,它不但是上古时的工具,现今还能经常拿在手上玩,据说还能治病,能玩又能医当然算是一种实用性。而盘玩又能使古玉发生变化,这就使古玉还带有再创造性,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再者,能否将一块古玉盘出,亦是判别古玉真伪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通常的情况下,在盘的初期数月,真古玉就逐渐出现原本所没有的少量的变化,时间越长光会越多,玉质感也越强,玉的沁色会出现宝石光样的变化,这是任何假古玉所无法具有的特征。



因此,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没有盘玩过古玉的玉器爱好者是很难令人相信其人属于爱古玉之人的。

   


个别研究玉器的专家,有说自己从不收玉也不玩玉。[我的其他帖子里有关于这类人的描述的,简单讲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不可能拿件宫廷里的玉器把玩,或许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把玩,因为什么???他有这个时间去给人家讲课多好!即授他人以业,自己也得到实惠,还能帮助朋友买卖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是工作性质不允许,如是搞考古的或是他的工作是上面分派的,而并非是真的因爱好才去研究玉器,他们工作时接触的东西也是包真的。如此,这类不盘玩玉的专家对古玉的认识程度,至少是对古玉深层次的变化上和倡导方法上,是有点欠缺的。也因此:考古的专家并不一定就是认玉和玩玉的专家。

   


这当然无需大惊小怪,自清代乾隆年后,玩古玉大概就没此前时髦了。清朝遗老刘大同写的<古玉辨>当纯属避世之作,从清末至大陆解放以前,在乱世中有心思玩古玉的人应该已经没几个的,以后又一路是搞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又有谁敢玩这玩意。可以准确的说,盘玩古玉这事,在大陆至少是中断了三、五十年,因此真懂玩的人极少,也就不足为奇了。会玩能玩好的少之又少,玩出彩的几乎没有.如今我们有幸再玩起这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完全是拜当今太平盛世百业兴旺所赐啊。



生坑器若是经过清洗整理后,为便于观赏而长时间接触人气后会逐渐熟化,而失去生坑的原本面目。如果要保持生坑器最好是:不清洗还要用玻璃罩密闭起来,还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并且要固定好.[用钓鱼的线最好
]


哪何种情形下才需要保持生坑古玉器呢?


1、凡科学考古出土而具有标准器性质的,和其它具有研究价值的。
     
考古挖掘出来的古玉器,多数可以是所有传世玉器断代的标准器。通常的情况下,对任何传世古玉的判断,无论从型制、做工、用料及沁色上都需要尽量参照标准器。标准器一般只会为国家单位所有,不大可能让个人拿去随便玩的,也就不大存在盘玩的问题。


一块古玉出世时,一旦无科学记录的离开了原地,即成为来历不明的传世品。[我们大家所持有玉器99/100属于这类器物]而这里说的古玉,大致上也就是指的这类器物。除了少数有传承记录的外,这类古玉器尤其是史前的,几乎完全失去了研究价值,反正不会有哪个学者糊涂到会用来历不明的器物去发学术报告的。即便有的做了某类鉴定出来,也肯定不会有哪个部门能要它去做标准器的,而百姓们拿来玩自可是乐在其中了。当然,这类器物的价值远不能与标准器相比的
.


但目前古玉市场较为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比较严格而精确的鉴定标准,而这种标准是有可能建立的。专家们在顾着系统和宏观上的研究时,应同时注重建立微观的辨认体系,如历代碾砣的手工特征(可以是10-50-100倍放大的观察)就可以作出明显的区分。甚至盘玩过程中会出现的特别规律也可作为鉴定条件。

其实仅仅挑一些标准器出来做盘玩,并将变化公诸于众,都会对倡导大众如何辨玉玩玉有极好帮助作用.

2、以为生坑器容易卖钱的。
     
想多卖钱当然不错,但见过熟坑古玉的人都明白:那价值比生的要高得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能将一件古玉玩上几年,别人再出十倍的价钱你也未必会肯出让。爱玉与从商是两码事,若是爱玉,真切的去玩赏它,既赏心悦目又能体会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才见人生乐趣。光想着它是否好卖的只是商人或是造假者了。

3、多了没空玩或专留给后人去玩的生坑古玉的选购.
   
一般地说,辨别熟坑古玉比生坑古玉要容易,而辨别生坑古玉却要在先,这当然是玩古玉的基础。

   
古玉的鉴别通常是从型制,玉材,做工,沁色和包浆上综合判断。如有任何不自然处或是做假的痕迹,即需格外小心。

   
观看唐代以来的玉器,主要在于辨别是否为和田玉的制品,及玉质的品级和做工,凡手工铊制的和田青白玉类的玉器,多有收藏的价值。和田玉的辨别这里就不加多说。在做工上,通常玉好就会有好的做工,换句话说,做工好的玉质也一定会不错,这尤以乾隆年间的为甚。而其带的色是沁色或为真为染或为原皮,则需作出区别。

     
目前的研究,有以和田玉为真玉,以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为标志,玉文化算是进入了真玉时代。已确定的和田玉器,大约出自距今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的遗址。玉文化约有万年之久,距妇好的时代相间数千年,其间当然会有不少和田玉的制品,但大量为其它玉材。史前之器,多因确少对照的标准器而不易被确定,玉料相当繁杂,有的料甚至于不知出自何处。

     
因此玩古玉,通常对史前的玉器,并不特别重视其材料。如果玉料是和田的或硬度大于6度,收藏价值会高些,因除了水晶玛瑙和一些石英类的外,有玉质感而硬度高过6度的,多为透闪石类,比阳起石类和蛇纹石类的质量要好些的,如良渚文化的多数玉器用料。

     
当然,不论是何种玉料的史前古玉,通过盘玩都会变的很美,但还是以古和田玉为最。古玛瑙和古水晶虽极难盘出光彩,也会在盘后变得十分温润可爱。

     
古玉的做工,商至汉的并不难鉴别,只需上手观察过一些真品就明白:古人的制玉方法,如游丝毛雕的刀法,是无人能仿造出来的,甚至双勾阴线的工整和汉八刀的简练犀利也为后世无人能及,这就如同后世的玉器再也做不出史前的神秘感一样。

     
如史前的良渚玉器,用料多为一种青玉,产地不详,比较坚硬,大约在5-6度,常带黄色和白色光点。其上的阴刻线多是一种断续刀法,常常是弯曲的地方用连续的线距均匀的跳刀法.尤其是曲线,是由短斜细线组合而成的,细线密集的程度用肉眼难以看清,一般在1毫米内少则3-4条;多则达6-7条,这种不可思议的极为高超的手工,即便乾隆时的工匠大师也只能望而兴叹。而有无这种手工,便成为辨别良渚玉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造假的充其量只会形状貌似而已,就是用如今的高科技手段加许多工夫,也不可能完整而逼真的刻划出来。[现在的高仿品,40倍放大镜下就会现原形.]

     
做工上比较难断的是一些工少的史前器物,红山和良渚需要仔细查看有无任何机器加工的痕迹,但即使看不出机器工的,也不能仅以此作出判断。


     
古玉的型制主要是指玉器的外形与制作时的构思,各个时期的玉器,因文化背景和工具的使用水平,各种形状制法都有其特征,以此可判别一件玉器的大致年代。各时期型制的判定主要是依靠出土的标准器,这部分的器物资料,近来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做了很好的汇总。
以型制判别古玉,需要对出土的标准器十分熟悉,这是玩玉者较难练的基本功。说较难还因为标准器一般为国家所垄断,普通爱好者光看图看书,不能上手仔细观察,就比一些专家们差了许多硬条件。所以,某些个专家比较牛些也是能理解的。

    型制是目前造假者最能用以扰乱市场的手段,因为大部分玉器的外貌形状是不难仿造的。造假者为了谋利,一般是成批仿现成的,易于出手,在某类玉器高价时也去造单个的古怪形状。而看型制或器物的神韵来分辨真假需要丰厚的知识和经验,故不可单从外形上判别真假。

    70-80年代末期,辽西红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形状前所未有的玉器。90年代初中期在市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古玉器,其中又有一部分似乎是不大能造假出来的东西。因此,各种与标准器难以对照的;或所谓红山文化的造型古怪的器物就让人相当头疼。少人收时,这类玉器便大量各处流散。

    对待这类东西的客观态度,还是应该作出区别来。红山遗址的东西,不能说就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型制和最高级别的,其前其后数千年和各地域之间还存在着不少考古空白。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至商代之间玉器的型制还是有相当的模糊.即便是商代的东西,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好也不过是妇好墓的,而更高规格的东西,如历代商王的和其祭祀用的玉器,就仍是我们所未知的。

    红山文化的古人治玉,已不但能很好的做阴刻线和减地阳起,也能做大开片和圆雕.良渚文化的古人就更让人不可思议,而这时期距商中期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因此,有谁能断定良渚文化的典型纹饰会雕在哪类形状的玉器上呢?又谁能断言古人在这时期中不会有大量的创作呢?

    应注意到一个的现象是,国内在92年后兴起了建筑热,这是不同于前人建设方法的;前所未有的大挖掘,许多还是在人类长期居住过的城乡之地进行。可以无疑义的说,会有相当数量的散乱的文物随之出世,而史前深埋地下,千年不朽的玉器应占了其中多数。这个数量当然无法统计,但以国土之大开工地点之多,数以万计至数十万计应不会是夸大之词。

    这种现象的发生碰巧与红山器物初入市场和造假玉的高峰期相遇, 一类难以被确认的东西,过数万件的在古董市场流动,再加上大量的假货搅入,引起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就连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都难以幸免。面对这般情形,大众对古玉的认知的基础本来就很弱,专家们也几乎束手无策,有以全部敬而远之加以否定的,有以与标准器不符而拒之的,致使古玉市场一落千丈。

     
其实某类古董有数十万件并不算个很大的数目,十万件对十亿人也只是万分之一而已。对来源不明但有可能是真品的,将其分类分级就不难解决,任其自行流失只能是文物的灾难。

     分类更可使真器得到市场定位,如正式出土的为A类,有传承记录的为B类,与标准器相近的为C类,与标准器不同的但具真器特征的为D类,甚至有一般鉴定过的也可列作E类,各类还可细分各级等等。古玉具有与其它类型的古董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拿出不同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凭我们中国人的才智,这点小事应该不是太难的。

     目前,从各处市场不难低价购到真古玉。但既然从型制做工玉材和沁色上都难以把握,只有常规手段的一般玩家,对生坑古玉该将如何鉴别呢?玩家除了多看多比较,下硬功夫之外。这里的建议是,可以从造假者难以或无法做到的地方下手,其综合应用的办法有:

    1.在做工上,真品一般加工光滑流畅无蹦裂,刻线中和收尾处应有许多极细的铊蹍痕迹。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刻划较多的器物,造假者难于处处做手脚。

    玩家们需知,手工治玉在中国已失传有约半个世纪,这种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炼成的,尤其高超些的,需要不间断的传承才可能达到,而一旦失传就没可能再恢复,如良渚工,汉工,乾隆工,后世工匠无论怎样炼也是望尘莫及。甚至老玉工歇几年后再后干也绝非易事。我们不需要将机器工看得很厉害,一般假品多粗糙不堪,个别高仿的也破绽多多。这需要细细观察,对手工与机器工的特点作出判别。真品也会有个别蹦线,这是由于玉有干老鲜嫩之别,玉工技术差些,用砂用力不当或失手时,玉质嫩的就会有蹦。

    2、沁色包浆极为自然,由外及里.拌有多色的,而色泽鲜嫩或艳丽者,或成皮壳状的.如沁色有如桂花般艳黄,如鹦鹉羽毛般油绿,皮壳真如同枣皮和茄皮者.
染色易色靓难,上色易做皮难
.

    3、带沁斑和出灰,未见有假品能有此特征.

    4、带蝇翅状宝石光..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出来
   
生坑的良渚玉器多带有白或黄色光点,这种光和苍蝇翅在一般的生坑器尤其是生坑和田古玉上较为少见,只会在盘玩后才逐步出现.为判别真古玉的有效手段之一.

    5、有虫噬小坑,坑状不规则并外口小内里大, 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便能看到洞壁带纤维状.这是需千年以上在特殊环境下的虫蚀才会出现的事,并不多见.这种洞采用高科技手段也极难做出.

    6、带裂痕的其纹有头无尾,纹路多会有塌陷.
   
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经历极缓慢的压力和侵蚀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间有裂,而裂纹两头不到.或是从边上看裂的挺大,却并不到头完全裂开,裂纹有隙处也会受自然的侵蚀而塌陷.极难以靠人工制作出来的
.

    其实,真品的任何表现都是与假仿品有别的. 想要辨别真伪,大量的实践必不可少要上手玉器,再综合运用其它知识,下真工夫方可奏效. 任何仅仅用一种或数种所谓方法和手段,都不足以为最终的依据.
在综合判断后,型制有与标准器可比对的当然要好,对于似史前古玉而具真品特征的,亦可先不去理会其型制.以盘玩做最后的辩别,当会物超所值
.

     盘玉的方法

     盘玉就是用手经常去搓摸玉,久而久之古玉就会变得很美。基本的方法是:

   
其一:用水先煮一下。生坑器要清洗干净后[可以加一点洗洁净清洗],用清水煮30分钟后再盘。[要自然冷却到室温]100度的沸水对玉性没有影响,可以将古玉的土水气提出一些,但对带有铜沁的不可煮
.

   
其二:常搓。盘有急盘慢盘意盘之别. 一件生坑器需20-70年才可能盘出,因而不能性急.想快点盘出,每天可间歇的搓上1-3小时,小件的可常佩戴.以夏天三伏盘的效果最好。刚开始盘每天盘总时间一小时,每次5 分钟左右盘时间长你的手指头受不了.以后每天加点时间即可
]

   
其三:忌油。玉是忌任何油脂和化学品的。盘的时候手务必要干净,也不要放在脸或头上搓,当然贴身佩戴是可以的
.

   
其四:盘一段时间可用沁斑出现,这是正常的也是真古玉的现象,假的则不会。

   
盘玉还有提灰法,有用麦麸之类的甚至加机器搅.不大值得提倡,在纯棉的布上做些搓磨还是可以.
   
一般在盘的初期数月中效果相当显著,其后会变的缓慢,当古玉不泛出土气并不再转色,变的十分润泽美妙,质地如同蜜蜡,通身宝石光时,可为盘出。总之,一件能愈玩愈美的古玉器,就肯定是真的
.

   
关于宝石光,这是玉石在被人加工成器物后再埋上千年后产生的奇特现象:原本并不折射出闪光的玉,再被人盘玩后不但滋润美妙,沁色转变,通身还有部分会折射出宝光,使古玉如宝石状,美不可言,而且以古和田玉为最。一般宝石光是通过盘玩才逐步出来的,一件生坑器在开始盘玩后就会出现数点反射的闪光,盘的时间越长闪光就会越多.有称这种光为"蒼蝇翅",形容这种光给人的视觉感受,因为很多时这种光非常柔和,有如极薄的丝绒般美妙,而也有的如钻石光而不刺眼.通常反射的为白色光,也会有红、黄等色,甚至有罕见的绿光和金光.有的玉器上会集合几种光,如所谓的"五色玉",盘玩后便可能这样,极具观赏性.难怪旧时有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之说. 如此将一件古和田玉器盘玩品赏,也更加明白: 钻翡翠石只可悦目,而美玉可悦心-的说法绝非是虚言了。


   
古玉器可盘出宝石光的现象为明清代的玉器所罕有,这表明与玉器入土的时间长短有关,而一块未曾与人体一起如过土的玉料也是玩不出宝石光的。可见宝石光和沁色转色现象是天然质地的玉料,加工后又长期入土再出世经人盘玩时产生出的特有现象,其本质大概是天地精华与人类之间的一种交流和互动的产物或叫化学反应,极特殊也极为有趣。这种有趣不但是我们盘玩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为辨别古玉真假的万无一失的最后的手段。

   
将这种光称为"宝石光"是比较恰当的.需要分辩清楚的是"玻璃光""宝石光"这两种词的区别,有人将玉器表面看上去如同镜面般光亮(尤其是战国-汉代玉器)称做带"玻璃光",而有的将打磨的很光滑的清代玉也这样叫,这当然不错,如在近距离观察玻璃的表面和碎片时,直观感觉就是这般.但玻璃的反射光不会有如钻石或苍蝇翅的感受.这就需要明确:不要将玻璃光与宝石光混同.和田玉器上玻璃光中闪着宝石光时,才见其真美.

   
假仿的古玉,由于材料是新的,又往往用高温和强腐蚀手段,玉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无法通过盘玩变的更美,也更不可能变得如同宝石状。假玉如盘了,看上去会显得油腻和脏,似隔夜的油炸桧,可能还带来霉运损坏健康。真古玉无论怎样受沁或土蚀砂咬,或经常把玩,都是很干净的。


   
有的石头开出来就有光,如一些花岗石类.而年代一长久,非但是古玉,即便加工过的一些石头也会有光,大概是常沾人气的缘故,如孔庙里的清代石鼓和故宫走廊的汉白玉护栏.但这些器物上的光与古和田玉上出现的美妙宝石光,难以相提并论。有个别石英岩类的假品,本身带有些闪光,不是盘出来的,光色硬而刺眼,分布较匀。

   
照片上的这件玉斧,盘玩好长时间,原来是沁色是黑色,现在变成黑红色,而且布满宝石光.像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开演时的辉[].
盘玩时还有的情形绝大多数情况是这样:


     1
,玉质越坚硬越不易盘出,水晶玛瑙最难盘出宝石光,翡翠则例外。但只要是真古玉就一定可以被盘出来。
     2
,鸡骨白/雪花白较易盘并会转成黄色和红色或黑灰色,史前带皮壳的和良渚类的易盘。
     3
,和田玉带强玻璃光泽的难盘出宝石光。
     4
,盘时有搓出泥的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会长期出现。
     5
,即便长期盘玩后玉器出灰现象会持很久。
     6
,和田玉是相当坚硬的,有锋利感的汉代古玉长期盘玩也会依然锋利。
     7
,用棕毛或任何物料的刷子刷玉都不能称为盘,不能替代手的把玩。人与玉接触才能信息交流
        
玩古玉,玉器会回报你的,相信古玉器的确是有灵性的.从盘玩玉器找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