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批发: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思想政治课业学习常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04:53
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思想政治课业学习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课业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轻 松,效果也很好。有的学生学起来却很困难,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除了后 者的学习基础差以外,主要是学习方法不正确;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废寝 忘食,“开早车”、“加夜班”,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也是学习方法不得当;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总是埋怨自己的脑袋笨、 不聪明,殊不知自己脑袋并不笨,只是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总之,无数 的事例都说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 指导。为了迎接考试,不少教师常常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对学生学习 方法的指导。学生由于在学校没有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到工作岗位以后, 不会继续学习,不能掌握现代知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给工作和个人 都造成损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对学法指导有足够而明确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教学方法本身就包括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只有把这两个 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 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 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 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教学也一样,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 识,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无 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当然,这里强调学法的重要性,并不是忽 视教法,实际上好的教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示范,好的教法有助于学生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学法和教法对立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统
一的。在实践中教法与学法应同步进行。
  其次,要明确只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如果学生 没有学会学习方法,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其主体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教师的教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就不会很大。只有教师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 法,使他们能够自学,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才能使他 们真正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好地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 得当,教师的教学就比较顺利,就会少做许多无用劳动。因此,教师对学生 学习方法的指导,于学生于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最后,要明确教师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习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浩 如烟海,没有穷尽。在很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是教不完的,学生也是学不完的。 教师最好的办法和最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的学习方 法。英国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 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 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明确指出, 教师不能满足于把文化宝库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 钥匙交给学生。”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不是要求教师奉送“黄金”, 而是教会他的点金术。
  
  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提出要“教人以渔”,不要“授人以鱼”的主张。意 思是说,给人一条鱼,只能吃一顿,但教会人捕鱼就会使人一辈子有鱼吃。 同样,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常常只能适应学生短期的需要,而指导学生 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则终身受用。有利于他们“活到老,学到老”;有利于 他们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肩负起振兴中华、实现 四化的历史重任。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对学生学习方法 的指导当作自己光荣的义务和神圣的责任。怎样才能履行好教师的义务和责 任呢?一般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根据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介绍和推广好 的学习方法
  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一般规律才 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一般规律, 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按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 主要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常识,并能运用这些常识及马列主 义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的思 想品德,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将知识、能力、觉悟转化为行为。思想 政治课的这些特殊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于 其它课程的学习方法,要求加强讨论、练习和运用。此外,中学生的心理特 点和知识程度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小学生和大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 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要求充分注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这 些特点,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和推广“读书、思考、提问、练习和归纳总结” 五个环节的学习方法,或八个环节学习法,即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 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第二,注意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应给予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有共性,更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是由 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即由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能力、习 惯、爱好、兴趣以及学习基础等因素决定的。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理解 力强与理解力弱的、记忆力强与记忆力弱的、兴趣广泛与兴趣狭窄的学生应 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深入了解和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然后给予 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此外,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男生与 女生在生理、心理上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指导学习方法时应考虑到他们之间 的差异,不要“一刀切”。总之,指导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 每个教师都应该明确,学习指导只有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使学生获得 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合理运筹学习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大 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衡量教师指导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主要是看其指导的 学习方法是否合乎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否能使学生取得实际效果。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说明实际问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常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
政治课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和常识的 基础上,应着力引导学生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 和说明实际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学生只注重背诵马列主义的词句,不重视其应用。

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这种不良倾向。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运用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帮助学 生处理好学习与运用、熟记与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常识的关系。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说明实际 问题,给学生做出表率,提供方法。最后,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 生掌握用马列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的一些具体的方式 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说明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学习前人或别人好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要靠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探索和积累,另一方 面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去获得。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创造 和积累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
  诸如毛泽东的勤动笔墨勤思索的学习方法、徐特立的日积月累汇成河的 学习方法、朱熹的“心到、眼到、口到”的学习方法、卢梭的哲学书和文学 书轮流阅读的交叉学习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等等,教 师都可以介绍和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适 合自已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
第五,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和创造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由于是 学生自己摸索和创造的,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容易被其它同学 所接受和采纳。所以,教师要注意发现,并及时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交流 和推广好的学习方法,使其它同学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在此过程中,教师 还应将各种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和提炼,以便其它同学能更好取和 采纳。此外,教师还应该组织学法讨论会,创办学法园地,成立学生学法小 组,探索、总结、宣传和推广好的学习方法,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 得到优化。
第六,引导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与勤奋刻苦结合起来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不与勤奋刻苦结合起来也不会取得优异的成 绩。马克思谆谆告诫我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 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 伟人都堪称勤奋刻苦的典范。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研读过 1500 多种著作,学会了欧洲主要国家
的语言。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立法的 20 多页文章,他曾经把整 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英格兰的调查委员会和工作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进 行了研读。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的最早翻译者之一 的王亚南,在中学读书时,曾一度将自己的床锯短一只脚,睡过一觉只要一 翻身,床就会倾倒,使自己惊醒,赶快起来读书。一次他坐船去欧洲,途中 遇到大风浪,颠簸十分厉害,他就叫船员把自己绑在圆柱上继续读书。我国 青年教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 持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 里。
  总之,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与 他们勤奋刻苦分不开的。灵感、创造是他们刻苦学习,顽强劳动而获得的奖 赏。他们头上的那些光彩夺目的光环,是他们辛勤汗水的结晶。因此,教师 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刻苦努力,勤劳好学。
  
只有这样,才会有所成绩、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离开勤奋刻苦,任何好的 方法、窍门、捷径都不会取得成功。

思想政治课前学习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生产前要备料,农民生产前要备耕,教师 上课前要备课。同理,学生上课前要作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与否,主要 取决于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指导。
  明确课前准备的目的和意义。课前准备是学生听好课的基础,这犹如教 师的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一样。但不少同学不明白这个道理,不重视或 不愿意作课前准备,特别是不愿作认真细致的课前准备。结果上课时,对教 材感到陌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到突然,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带书和笔记本, 无法听课和作笔记。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明确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犹如战士上战场前了解敌情,熟悉地形那样重要,必须认真准备才 行。每个学生都应该把它作为学好思想政治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条 件。学生在明确了课前准备的目的意义后,教师就应作具体的指导。
  一般说来,课前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等几个方面,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同课型的课前准备是不同的。如讲新课与讨论课的课前 准备就大不一样。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型给学生作具体的课前准备指导。下面 仅介绍授新课的课前准备。
授新课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因为授新课是教师向学生
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如果学生不作预习,就会在上课时感到生疏、 突然。因而,预习教材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预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提 出预习的具体要求:
第一,指出预习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第二,要求学生通过教材预习,扫除文字和语言障碍。初步了解教材的 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第三,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边读、边思、边划、边记。即要求学生一
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特别是在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在 新知识的关键地方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求 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划出重点和难点,以便在上课时注意留神,把握重点, 解决难点;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记下来,把自己的 初步体会或点滴看法记下来,准备上课时解决或参考。对于学生的预习及其 效果,教师应作必要的督促检查,以保证达到预习的目的。
上课前,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做好知识准备外,还要指导学生
做好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要求学生带好教材、笔记本及其它文具和资料; 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充沛的精力去上课。对那些没有明确的目的、 轻视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应做必要的思想工作。

听课方法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 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听课。但仅有思想上的重视是不够的,要使听课取得好的 效果,就应该有好的听课方法。因此,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 听课指导,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质量。应要求和帮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集中精力、专心听课是保证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主要条件。因为,只有 集中精力、专心听课,学生才能听到教师讲的什么、问的什么、在黑板上写 的什么,才能跟得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从教师讲 课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高听课的质量。也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才能作好笔记,为课后的作业和复习打下基础。但个别同学对此却没有足够 的认识,听课的精力不集中,开小差,上思想政治课时练字、画画,或看其 它书籍,做其它课程的作业。一堂课结束了,教师讲了些什么,重点难点是 什么,课后作业有哪些,一概不知道。这种学生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所 以,教师上课时,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要 求学生专心听课。
第二,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
  听课时,应引导学生眼、耳、脑、手并用。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眼 睛要看教材、看板书、看教师的手势和表情;耳朵听教师讲的内容;脑要协 调眼、耳、手的活动,思维要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手要认真作笔记,在书 上划重点,记符号。与此同时,学生在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 记结合时,应注意和协调看、听、思、记四者的关系。一般说来,在这四者 中,首先是听。听是关键,是基础。因为听不清就记不清、记不全。思也无 法进行。听课,首先就是要听。其次是记。记是听课的收获,是复习和作业 的依据。俗话说,心记不如笔记。一堂课如果不做笔记,即使上课听清听懂 了,课后也不一定记得清、弄得懂。所以,听课笔记很重要,一定要记,而 且要记好。第三是思。思能提高听课的质量。听课时,只有一边听,一边思, 才能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才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只 有通过思,才能发现问题,得到更多的收获,提高听课的质量。第四是看。 看处于辅助地位,为听、记、思服务。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 处理好这四者的关系,既不要主次不分,又不要注意了这个忘了那个。既不 要只顾听,忘了记,也不要只顾记,忘了听,忘了思。
第三,注意听思记的方法
  上课时,学生只注意听、思、记还不够,还应该注意听、思、记的方法。 也就是说,不能什么东西都仔细听,不能什么东西都仔细想、仔细记,还应 注意它们的方法和技巧。听:主要应仔细听教师对重要问题的讲解分析,自 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答案、教师对教材补充的新内容、重要的名词和概 念的含义、作业的题目和具体要求。思:要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发现问题。主要思考那些重要的、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容易混淆的 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记:主要是记下大小标题和教师讲课的思路线索; 记下重要的观点、概念、事例、记下关键性和总结性的内容和教材上没有的 新内容;记下没有听懂和没有想通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在听课中发现的问 题;记下作业的题目、要求、课外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此外,笔记要主次
  
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切忌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也不要贪多求全, 一字不漏。

十种思想品德课堂学习模型


  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教育 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小学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 全国各地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学习结构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 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归纳起来,大约有十种 课堂教学结构。这些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中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点。
1.四段型
  低年级儿童喜欢看图画,爱听故事,尤爱童话、寓言故事,对儿歌也很 感兴趣。他们能从具体的形象中悟出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能从生产的故事 中理解一个简明的道理。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寓思想品德于趣味之中,在低 年级较为适用。
  “四段型”结构就是在一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划分四个阶段:引题(讲个 故事)→入境(看懂插图)→明理(答问点题)→导行(指导行动)。
  如学《遵守课堂纪律》时:首先,根据课文内容编成小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在学生余兴未消时揭示课文主题。
其次,以图入境,利用课文插图和挂图,引导学生看清看懂,与国中情
景产生共鸣,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深化课文主题。 再次,教师围绕课文主题,联系故事、插图,简明扼要地提几个问题让
学生在答问和反思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最后,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进行强化训练,指导行动:“不 做小动作,坐正不乱晃,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
2.艺术型
  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认为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 惊奇、精神上的感受可以使一个人情绪兴奋,情绪兴奋则可以激励人积极地 对待学习活动。这是形成认识兴趣的第一步。在小学低、中年级教学中运用 此种课堂结构,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艺术型”结构一般是综合运用故事、游戏、表演、儿歌等多种教学手
段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于活泼、欢快的训练活动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序列,应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活动总量而精心编排 和有效调控。即以故事引题→以游戏入境→以表演点题→以儿歌记忆;也可 以儿歌引题、再以故事点题,然后以游戏深化,最后以表演练习。
  如学《保持环境卫生》,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揭示主题,再组织学生 做保持环境卫生的游戏;然后,请四位同学分别演猪八戒、孙悟空、小白兔 和熊妈妈,当堂表演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从而深化主题,让学生从笑声中 得到启发。最后,学生一齐朗读、背诵儿歌,以巩固记忆。
3.五步型
  “五步型”结构基本上按照五个步骤组织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这五 步是:揭示课题→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当堂巩固→指导训练。
  中年级的学生不同于幼儿园和低年级的孩子,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父母包 办。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控制自己的能力差。因此,紧 密联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采取这些步骤是必要的。这种课型在小学中、高 年级也适应。
  
    如,《要管得住自己》一课,紧紧把握住关键点: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 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教育学生从小事上管住自己。在课堂学习中: 第一步,教师讲述达尔文强迫自己不吃蛋糕的故事,揭示主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第三步,抓住课文主题,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①达尔文为什么不
吃蛋糕?(不吃甜食,不吃蛋糕,是为了强健身体,完成自己的事业)②为 什么说达尔文不吃蛋糕这件事表现他是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呢?(改变自己的 生活习惯,就需要有意志力,特别是强迫自己与最爱吃的食物“断交”,就 更需要克制自己。达尔文这样做,正是他意志坚强的表现。)
  第四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体会,教师选择正反两方面 的事例加以小结。从小事上管自己,控制自己,是很好的意志锻炼。
  第五步,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一个突出的弱点,拟订一个可行的从小事 上管自己,锻炼意志的计划。
课后,同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定期进行检查总结,表扬好人好事。
4.导行型
  “导行型”结构是以指导良好的行为养成为主线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在一堂思想品德课中,主要的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践,初步养成良好的 行为习惯。其序列是:
提出课题(老师)→行为训练(学生)→比较鉴别(师生)→反复训练
(学生)→总结表扬(老师)。 这种教学结构,有利于活跃思想,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
己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在激烈的争论和不同意见的交锋中才有
可能对道德价值的知识进行反复理解。在小学中、高年级适当选用这种教学 形式,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如:《有事大家商量》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学生
懂得集体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学会商量事情,初步树立个人服从集体, 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因此:
第一步,教师按照课文采用少先队队长给知心姐姐写信的方式,摆出情
况,提出问题,创设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的条件,留下余地,让学 生自己作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小队最为关心的一件具体事情:“怎样建
立红领巾图书角”组织讨论,进行行为训练。 第三步,师生共同比较鉴别:“有事大家商量”中的“事”是集体的事,
不是私人的事。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不能个人说了算。 第四步,再以“同不同意办一期画刊”为题,由全班讨论表决。通过反
复训练,初步树立有事大家商量,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 第五步,教师进行总结表扬。
5.基本型
  “基本型”结构是移植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即读读→讲讲→议 议→练练,但不完全同于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对课文不进行字、词、句、 段的教学,而是通过读、讲、议、练,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一个道德概念,一 般在高年级运用这种课型。高年级课本中有些课文较长(有时有附录材料), 需要安排两课时,在第一节进行新教材教学时,运用“基本型”课型较好。
6.六环型

  “六环型”一般包含六个环节,即揭示课题、引起兴趣;抓住教材、讲 清要点;借助材料、激发感情;联系实际、自我教育;行为训练、培养习惯; 教师总结、提出要求。
采用这个课型要注意三点: 一是激发兴趣。很多教师就是现在也在不失时机地精细设计一堂课的开
头。教师在保持学习兴趣方面做的这个工作,在教学理论中被看作是对一课 堂、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心理学上的补充措施。
  二是讲清观点。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低中年级要 弄清前二点;高年级学生应初步弄懂第三点。
三是指导行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7.自主型
  “自主型”结构的组成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一般在 小学高年级使用。即自学(学生)→自找(学生)→自答(学生)→自议(学 生)→小结(教师)。有点类似研讨会的形式。
  如学《勤奋使人聪明》时,首先,自学课文,接着自己概括课文所阐述 的道理,自己补充有关勤奋、刻苦的名人名言,再由几位刻苦学习的学生交 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最后,教师作画龙点睛的小结。有位教师的小结很有风 趣。他把“聪”字分解为“耳”——多听;“丫”(代表两只眼睛)——多 看;“口”——多问;“心”——多思。这样,使学生对聪明的含义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要学好功课,就要勤奋刻苦;只有肯下功夫 的人,才会变得聪明。
8.开放型
  “开放型”结构可以简括为采用参观、访问、旅游、采访等方式, 走出 小课堂,到大课堂中去接受教育。一般只在小学高年级采用。
按照教材内容,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即可。采用这种方式,首先要作好充
分准备;其次要精心组织;第三,要及时认真总结。同时,还要注意安全和 纪律。
如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以后,在学校附近参观访问一个乡镇企业,
并采访这个企业的革新能手。通过这次参观访问,可极大地增强了教育效果。
9.变序型
  “变序型”结构可以简述为先到课外调查研究,后到课堂学习理解课文, 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小学高年级可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如学《要关心国内外大事》一课时,先要学生向自己的家长及其单位领
导采访,连续收听收看电视《新闻联播》,翻阅报纸,并将自己所访、所见、 所闻的材料整理成文。教师在讲课时,安排少先队长举行“小记者招待会”,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采访新闻,然后由教师总结,从而轻松愉快地达到“要经 常地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关心国内外大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 教学目的。
10·综合型
  “综合型”结构可以概括为突破关键点——理解相关点——强化薄弱 点,融知、情、意、行四要素于一炉,一般多在小学高年级使用。
  如学《发展地看问题》一课时,教师运用学生在语文课中已学过的《刻 舟求剑》,在自然课中学过的水的形态变化等已有的知识,精心选好突破口, 单刀直入。首先突破关键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
  
印象。接着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点: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强化薄弱点: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经过刻苦学习,会变成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最后, 教师小结,并提出要求,每个人都应创造和运用有利条件,促使自己成为“四 有”公民。

     教材阅读指导七法


阅读教材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 首先,书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学生要学的知识,基本都写在
上面,如果丢弃书本而不顾,只一味抄写教师笔记,是舍本求末;教师离开 书本另搞一套,是舍近求远。
  其次,从中学政治教材的实际看,教材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因此必须 要求学生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如果学生读懂了课本,就能发现学习中的重 点、难点,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为教师讲课扫清一些知识上的障 碍。起到了以逸待劳的作用。
  再次,学生在教师讲述前读书,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渴望从 老师那里了解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教材可读性强,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好,是教师必须重视的。 教材引用的材料丰富、生动、具体、形象,文字较为活泼,所讲的内容
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阅读,但如何使学生读懂、理解教学内容,需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指导得法,是师生通过读书有所收获的关键, 否则将读书变成例行公事,既耽误了时间,又使学生厌烦,教师应把指导学 生读书作为备课的主要环节,切忌随心所欲,马虎从事,一定要从教材的内 容,课型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缜密地提出读书要求。
1.自然归纳法
  教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具体的、典型的、基本的事实出发, 逐步引出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在“导读”中最易行的办法是顺着教材的 脉络自然而然地运用准确的语言,言简意赅地指出各段内容的中心,让学生 明白后再阅读,之后再归纳出所要明白的观点道理。
2.纵深引导法
  在学生阅读教材中,教师提出若干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导深 挖深掘,三言两语把问题表达得简明而深透,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能豁 然开朗,从而掌握所学的内容。
如在阅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一小节时,就要思考生产力发展所
要求的新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种新的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发 展?什么叫“隶农制”和“初税亩”?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可问什么是“公 田”、“私田”,再问是什么标志着中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土地所有 制改变,剥削方式变了,生产关系也就变了)等,学生就向纵深方面思考了。
3.逆思跳跃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的小结部分;从新 的角度或逆向思路来阅读教材,从而把握教材所阐述的内容。
  如学习《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时,先要阅读后面的封建社会生产关 系的三个主要特点,然后再阅读《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与《残酷的封建剥 削》两框的内容,由于观点一下子提了出来,教材中又有“农民头上三把刀, 租重税重利率高”和喜儿变成白毛女的具体、生动的事例叙述,学生的阅读 兴致特别浓厚。
4.设问启迪法
  即把教材的内容设列为若干个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重点、难点部 分更是这样。由于提出了问题,因而就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思考,增加
  
了学生的阅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如《奴隶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框学习中,就可向学生提出
这样一些问题: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方面?为什么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发展更快?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否 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学生边学边思考,教材上的内容一般也就能够掌握。
5.段段串接法
  顺着教材内容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往下读,读一段就指出该段的重 点内容,然后再把各个自然段的要点—一连接,所要掌握的内容就串起来了。 如分析《推翻封建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框,就可由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受到封建政权的种种束缚——行会制度设置障碍——封建 割据的禁锢——等级制度的压制——贵族特权的限制,一串起来就清楚“只
有推翻封建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
6.结构纲要法
  先简要指出教材相互间的联系,然后把学习内容用结构图表列出来,再 对照结构图表自已阅读,弄清教材。
7.重点反复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可在学生初次阅读后,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再次阅读 后回答。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就可达到预期的要求。如私 有制产生问题,可在学生初读教材后,提问私有制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末 期)、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结果,生产力提高在私有制产生 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交换只是起促进、加速作用)、过程(强调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标志(土地)、结果(氏族成员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出现贫 富分化)等。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就能认识到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 将来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灭。
以上七种阅读指导法也是学生常用的课文阅读法,使用这些方法,还有
一个必须遵循的共同的操作要求,即:
“三到”、“四遍”、“三出”。
  所谓“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最为 重要,“眼到”、“心到”,就是边读边思考,“手到”,就是运用各种自 学符号,划、摘、记,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促进思维。
所谓“四遍”,即第一遍,了解全貌,胸有全局;第二遍,了解结构,
分清层次;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第四遍,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 系。阅读第一遍时,使学生感到如登高远望、纵观全景,要求学生重在一个 “全”字;阅读第二遍时,使学生感到犹如缓步其中,逐层观景;阅读第三 遍时,要求学生感到留连忘返,观赏奇景,要求学生重在一个“要”字;阅 读第四遍时,使学生感到如归途回味琢磨,方知理在其中,要求学生重在一 个“联”字。
  所谓“三出”,就是把自然段标出来;概念、原理、重要的观点画出来; 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三出”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具体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想 一想,提出问题;反过来想一想,提出问题;前后反正想一想,提出问题; 深入一步想一想,提出问题;与各科横向联系想一想,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 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自己的理解 逐条地进行讲解,这样既解决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
  
视野,增进了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使课堂教学在一派和谐的气氛中进 行。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是完成中学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理解教材七法

1.扩大显微法
  所谓扩大显微法,就是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含 义分解为若干个层次,然后逐层展开分析的方法。
  比如,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教材指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 专政的国家政权。”分析时,应指出:这个解释点明了四点。其一,点明了 领导力量,即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 现的。其二,点明了阶级基础,即工农联盟。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民 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的区别及联系。其三,点明 了基本职能,即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在我国现阶段,人 民又包括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 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四,点明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政权,这种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运用扩大显微法分析教材,使学 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2.概括浓缩法
所谓概括浓缩,就是精炼教材,揭示主干,把握要领。 比如,在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形
成的”这一论点时,可以将教材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作用的论述文字概括
浓缩为“五个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指出一条出路”(即彻底推翻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 国);“找到一条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道路);“改变一个局面”(即政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一 个转变”(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一个任务”(即完 成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 务)。
运用概括浓缩法,一是有利于抓住中心和要领;二是有利于理清内容脉
络;三是有利于记忆。
3.变式设疑法
所谓变式设疑,就是对于同一内容从多角度、多方位设疑。 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生义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可以变式设疑:
(1)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间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
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3)怎样理解“社会 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政治上的本质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变式设疑,既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培 养审题能力、应变能力。
4.异同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 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加强对一些易混概念和问题的辨析。在思 想品德课诸多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是比较实用和常用的一种教学法,因为它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掌握道德观念更清晰, 获得道德概念的印象更深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发展学生 的思维,提高学生上好思想品德课的自觉性,并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
  
概念和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主要政治现象,逐步发展学生的分析 能力和综合能力。
  (1)列图表比较。一般是将课前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的数据和资 料汇集于一表作比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观性和可感性。
  如,为了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设计一 张家用电器对比统计表,填写后在课堂上请学生交流比较,使学生看到改革 前后情况的变化。
  (2)设疑比较。设置疑问若能恰到好处,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改变课堂中的 沉闷气氛。
  如《热心为人民做好事》一课,可设置这样的疑问:在周一校会上,校 长表扬了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王开防同学用自己的钱给五保户老人买火 柴、买盐,赵红拾到一块手表交给学校??李伟想:做这些事有什么了不起, 我还不愿意做哩!我做大的好事。你说李伟同学的想法对吗?错在哪里?为 什么?王开防、赵红的品德为什么受人称赞?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热 烈争辩,最后统一认识;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都要热心去做,好事要从身边 小事做起。
(3)联想推理比较。联想能激起道德情感上的波澜,推理能促进道德评
价能力的发展。巧妙地运用联想、推理进行比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 果。
如《学会礼貌用语》,设计这样一道让学生联想推理的题目:“小锋踩
着了小刚的脚,道歉后,小刚仍不原谅,要是你是小锋怎么办?”在大家热 烈的联想推理中,教师及时“导行”,围绕普及礼貌用语这个中心,坚持正 面教育,表扬小锋同学自觉运用礼貌用语的良好品德,使学生进一步“明理”。
5.系统梳理法
  教材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政治教材的纲目之间、知识点之间总是相互联 系、相互贯通的。它们是课本知识的整体的各个不同要素,它们决定了思想 政治课知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条理性和连贯性。所谓系统梳理,也就是根 据教材内容列出知识点,按照不同的纲目关系,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 然后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纳入统一的系统整体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知识网 络。(例略)系统梳理法不仅适用于复习课,而且也适用于新课教学。它不 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结构,驾驭教材整体,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6.主线贯通法
即按照教材编写的主要线索和指导思想去阅读理解教材。 比如,由于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阶级现象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最基
本的政治现象,在现阶段,国内阶级斗争和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并具有长期性,所以,高中《政治常识》应当贯穿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 法这一主线。不仅如此,还应当坚持全面运用教材前言中提出的“三个关系”、 “三个基本观点”和“两个正确方法”去学习和领会教材,去认识当代主要 的政治现象。
  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联系,要注意运用阶 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运用阶 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特点;还要注意运用科学
  
的比较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7.考评思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考后指导是完善教法的一 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考后指导,对于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是非 常必要的。考后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评”。即指导学生按参 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自评或互评单元测验的部分答卷。通过组织学生直接评 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题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强化对所考内容的理解和 记忆。二是指导“思”。即指导学生考后反思,让学生开展“质量分析”, 以便找出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制订改进措施。三是指导“改”。即针 对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再设计一些“模拟错题”,交学生辨析并改 正,这样能有效地防止“旧病复发”,从而把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纲要信号图表学习八式


  前苏联教育家 B·Φ·沙塔洛夫的教学法(简称沙氏教学法)传入我国, 并在某些学校的应用中取得成功。
  沙塔洛夫认为,学生的智力虽有差异,但是,只要教法得当,每一个学 生,包括那些后进学生,都有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基于这一观点,他 借助于“纲要信号”图表,把课堂讲授和复习巩固分成六个阶段:
①教师按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
  ②出示“纲要信号”,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 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加以概括;
  ③把小型的纲要信号图表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根据“信号”的提 示消化理解所学习的材料内容。同时,把课堂上用的大型的图表贴在墙上, 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复习巩固;
④要求学生回家后按教科书和纲要信号图表进行复习;
  ⑤第二次上课,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前节课上“纲 要信号”表。
⑥让学生在课常上按图表回答问题。 沙塔洛夫提出“纲要信号”法,虽然没有提出其系统论的科学观点,但
确实体现着系统论的科学思想,这是一种偶合。所谓系统论,它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从整体考虑问题,就 是说在注意局部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系统内部 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等因素,看成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从这些联系中,研究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变化情况。 显然,从沙塔洛夫“纲要信号”的制作,可以窥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在时 间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上体现出系统科学的功能。
“纲要信号”图表的形式虽然随着所需表现的内容不同而各异,但也有
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基本模式可作如下粗浅的归纳:
1、分解式
就是把某一事物、原理分解为几个部分或特性,简化环境的复杂性,以 便“各个击破”,其“纲要信号”图可表示为:








  在这里,A 代表某一事物或原理,a,b,c,n 代表这一事物或原理的各 个部分或特性。例如,“什么是实践”这一框题的“纲要信号”图可为:
  


定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客观性
社会性
实践?特点?
能动性
群众性

生产活动

基本形式?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由此也可见,分解有时可以进行多次,但每一次分解的根据必须统一。
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反而无助于认识事物或原理的构成或特性。
2.归纳式
就是把某一事物的各个部分、特性或众多的特殊事例进行综合归纳,得 出一般结论。其“纲要信号”图可表示为:








式中 a,b,c,n 代表某一事物的各个部分或特性,有时则代表众多事物 中的不同事物,A 代表一般结论。例如,“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一节 可用下面的“纲要信号”图表示:






比较式
就是通过比较,区分和确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和认识,其“纲要信号”图可表示为:








  在这里,A、B 代表两种存在着异同点的事物,a,b,c,n,分别代表这两 种事物的不同特性,“←—→表示相互对立的特性的比较。例如讲解“辩证 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就可运用如下“纲要信号”图: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孤立 发展←—→静止

           矛盾←—→片面 如此比较,可以引导学生精思明辨,开拓智能。在教学中还可作新旧比
较,以加深印象;作难易比较,以增强感知;作正伪比较,以提高认识。
4.递进式
  就是依据事物或原理的内在逻辑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形成“知识链”,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正确 把握事物或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递进式的“纲要信号”图可表示为:
A→B→c→n
式中 A、B、C、n 分别表示相关联事物的各个部分。
5.表格式
  就是通过列出“纲要信号”图表促使学生扼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要点, 帮助记忆,或者用于突破教学难点。表格有时可以由教师设计并填好,在教 学时展示,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时则可由教师设计,而让学生边 阅读课文边填写,成为一种促使自学的工具,有时教师可以只提出要求,让 学生自行设计、填写、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能力的 手段。
6.复合式
  复合式就是以上模式的组合运用,一般用于课文小结或系统复习。这种 大型图表为在教学中较系统、完整地讲授理论知识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 把知识的各个部分放在一个整体中来理解,从而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
7.抽象式
就是从个别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具体形象中,舍弃相异的非本质属性,抽 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其“纲要信号”图可表示为:








在这里,A 代表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B、C、D、n 代表事物的相异的 非本质属性。例如,列举人们从梨、苹果、桃中概括出水果的实质,说明人 们从特殊之中概括出普遍性,就可运用如下的“纲要信号”图:






8.描述式
  就是依据某一抽象原理,描绘出具体形象,加之生动的讲述,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具体。其图示可为:
A—→α
  式中,A 代表某一抽象原理,a 代表依据抽象原理所描绘出的具体形象。 描述式不仅可用于举例,也可用来描述基本原理,以诱发联想,启发思 维。例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框,仅应掌握的新概念就达八个之多。 我们可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诸种形式比作教学楼的楼梯,用描述图示配
  
合理论说明,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讨论指导学习法


  讨论式学习法就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 的相互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和提高觉悟的一种 课堂学习方法。
1.讨论课的课前准备指导
  讨论课是思想政治课常常采用的一种课型。这种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或对某个实际问题进行争论,提高 认识,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说明现实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及其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遗憾的是许多讨论课 常常达不到这些目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 生在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因此,教师应重视和加强讨论前的准备指 导。
  第一,应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意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要求每 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作好讨论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目,写好发言提纲和发言稿。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讨论题目提出论点、拟出论据,然后进行论证。一般说 来,学生提出论点没有什么困难。但论据常常找不到、找不准。有的同学找 到了论据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和论证。因此,教师应在这方面多加指导,以保 证讨论课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已学的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常识与社会实际、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不要只谈 理论,不与实际沾边。
第三,学生写好发言稿后,应要求学生熟悉,作好发言准备。特别是应
对那些胆子小,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做好思想开导工作,鼓励他们在讨论时 大胆发言。如果是分小组讨论,就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如果是全班讨论, 只有少数学生能发言的话,则应由小组推荐或由教师挑选那些认识深刻的、 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对这些发言稿教师应进一步审阅修改,以保证讨论课 的效果和质量。
2.课堂讨论步骤
  (1)认真阅读教材。每节新课开始,用一定时间阅读课文,要求做阅读 笔记,把课文中的主要概念、主要观点(或原理),名人名言,用铅笔在书 本上划下来,将疑难问题写在笔记本上。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得多,重 点抓得准,问题提得多。这个步骤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的开端,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后,脑海中已 有了初步观点。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或疑点,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对 疑点的思考,进入了主动的思维状态。
  (2)提问·质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尽量把问题提出,把疑点摊开, 对于有可能忽略的一些重点问题,则启发引导,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 来,再经过适当的综合和归类,作为下一个环节讨论的内容。表扬在此环节 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能提出引起师生重视的、见解深刻的问题的 学生。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显得更重要,通过深入分析而发现问题, 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3)讨论。讨论前必须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综合归类,确定讨论的中心 议题,对于中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逐一讨论,而
  
只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深入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掌 握了观点和方法,其它问题自行得到解决,也就是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因此,正确选定中心议题是开展有成效的讨论的先决条件。
  讨论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错误的观 点不可采用简单的否定态度。注意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论证问题,使他们 的观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讨论中不要回避现实问 题,要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启发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象,使他们在思想和能力上都得到提高,是思想政治教 育课的根本任务。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教师必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而同 时必须采取耐心说理的方法。对于学生中的一些特殊的、个别的问题,不论 属学习上的问题或是属思想问题,应采取个别谈心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解 决,使学生群体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思想状态之中。
  在讨论中尤其要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由基本事实导出基本理论的原 则”,对于理论性的问题,一定把握好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好论述的广度 和深度,不单纯追求理论体系上的系统和完整。
  (4)综合、归纳、评议。待问题议论到某种程度后,教师必须将各种不 同的见解综合、归纳、对所论问题提出鲜明的观点,作出明确的解答,同时 对讨论过程给予评价,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予 以表扬,对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典型的思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给予评议,启发他们正确地去思考问题,致力于提高他们分析、判断和论证 能力。
讨论和综合归纳在一节课里有时还可以交替进行,使问题的论述渐次深
化。
3.克服四种心理障碍 要提高讨论的质量,必须克服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 一是从众心理。政治课的讨论会上,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最初发言的几
位同学对某一问题发表了一致的看法,往往会影响其它人的态度。
  这种人云亦云的从众意识,干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压制了不同意见的 发表,造成了认识完全一致的假象,直接影响讨论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减少 从众心理,可以试用以下办法:
①启发诱导。向大家讲明:每个人的思维方法、认识能力和看问题的角
度各有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个人有不同见解,本身是 件好事,说明动了脑子;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②分组辩论。对某些问题有分歧时,按学术观点分甲乙两方进行辩论。 这样做,阵线分明,论点集中,发言机会均等,易于畅所欲言。
  ③安排顺序。一般应该让没有“头衔”的同学打头炮,把平时不爱说话、 缺少主见的同学往前安排,最后再安排学习骨干和班干部。
  ④广开言路。通过橱窗、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园之声等多种途径 展开讨论,形成群言堂的讨论气氛。
  二是随意心理。不少学生讨论前对布置的题目不动脑、不思考、不打稿 子、不做准备,使讨论出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谈的自流现象。
  克服这种心理,要在提高学生对讨论重要意义的认识的同时,做好这样 几项工作:
  
  ①设题适宜。讨论题目不能设得太大、太笼统,题目要有实际意义,有 探讨价值。
  ②形式多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造像交流体会、演讲、答 辩、竞赛、点将、对话这样多种的讨论形式,活跃讨论气氛。
  ③增加压力。对讨论的准备情况,要像布置“数理化”作业那样,及时 督促、检查、批改、讲评,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准备,在心理上有 一种压力感。
  ④注意引导。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自始至终都要把大家想的说的引导到讨 论题目上来,围绕主题循循善诱,使大家既敞开思想,又话题集中。
  三是逆反心理。片面认为政治课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讨论不解决问题, 从而产生了厌烦政治课的心理。讨论中也随之出现了阴阳怪气、不负责任、 怨声载道、挑剔指责的偏激情绪,使讨论会变成了“牢骚会”。
抑制这种心理,不妨试用这样一些办法:
  ①分解组合。讨论分组时注意把那些有偏激情绪的人均匀的分到各小组 参加讨论。
  ②邀请社会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以弥补教学水 平的不足,解开学生思想上的各种“扣子”。
③做好准备。讨论前,教师要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搞清楚、琢磨透,
并有充分回答各种问题的思想准备,以便进行疏通引导。
  ④善于等待。对那些一时难以回答、无法把握、而又容易诱发大家抵触 心理的问题,可以布置题目,暂不讨论,启发学生去理智地思考,自悟正确 答案。
四是回避心理。
  ①缺乏准备的沉默。讨论前对题目没有认真准备,讨论中谈不出什么东 西,不好发言。克服的办法是:安排人率先发言,抛砖引玉,启发大家开阔 思路;也可以边学边议边提问,在讨论之中进入角色。
②临阵怯场的沉默。心里想得条条是道,因平时缺乏燃烧,不敢在大庭
广众之下发言。克服的办法是:多给机会,鼓励发言,并表示对他的发言很 感兴趣;也可以让他把心里想的写成简要提纲,再逐渐甩掉“拐杖”。
③防范性的沉默。怕在政治上被人抓住把柄,抱着言多必失、少说为佳
的戒备心理。克服的办法是:不抓辫子、不戴帽子,创造敢于直抒己见的心 理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发言无顾虑,不发言有压力。
④论资排辈的沉默。学生等待组长的发言,组长等待班长的发言,你等
我看,最后谁都不张口。打破这种局面,一是指定发言人或发言顺序;二是 讨论题目的设置要有层次性。

概念学习八法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的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成果 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切科学的理性认识活动都需 要借助于概念才可以进行。在政治课教学中,抓好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 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正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剖析定义法
  剖析定义是指根据下定义的方法分解定义,通过分析定义概念之间的关 系来揭示被下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种概念=种差+属概念。根据这种下定义 方法,教学此类概念时,可分三步进行:一是分解,二是归类,三是区别。 如教学“商品”这一概念时,首先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分 解为“用来交换”和“劳动产品”两部分,便于掌握种差和属概念。其次是 把商品归类于“劳动产品”,指出它是经过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界 中现存的东西。最后又把商品和劳动产品区别开来,指出“用来交换”的劳 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教学,从特殊到普遍,又从普遍到特殊,有助于学生 从种和属的联系与区别中较准确地把握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在政 治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剩余价值”、“矛盾”等,都可以用此方法讲解,
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此法自己去分析理解。
  另外有些概念,如“实事求是”等,它们的定义不直接揭示概念所反映 的对象的某种特有属性,而是通过说明或规定有关语词的意义,间接揭示语 词所指称的那个对象的某种特有属性。这种概念的教法就在于讲解有关语词 的意义,借助对语词的理解去理解概念,如讲清“实事”、“求”、“是” 的意义,学生也就间接掌握了“实事求是”的全部含义。
剖析定义的方法易于把握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因为抓住了“种
差”这个特殊性,也就抓住了特殊的质。同样,把握了说明或规定概念的各 个方面的含义,也就把握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部含义。这种方法对学生 识记概念,分析理解新概念有较好的实际作用。
运用分析句子成分法和分层注释法,是剖析定义,掌握复杂概念的直接
方法。
  有的概念文字表述较长,附加成分多,结构复杂,可通过这种方法理解 记忆。
如“阶级”的定义:
  (1)定义的主干是:阶级是集团,这就说明了阶级不是指个人,而是指 集团。
  (2)阶级既然是一个集团,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集团呢?是一个集团能 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的集团。这就揭示了阶级的本质,说明不是任何集 团都能够成为阶级的。
  (3)为什么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 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这就指明了划分阶级的标准。划分阶级不 是按人们的政治地位、思想态度、职业状况来划分的,而是根据人们在一定 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尤其是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来划分的。
(4)什么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呢?就是人们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这样通过先分析定义主干,再逐层深入分析其内在联系,就能很快理解
掌握这个概念。
2.演绎归纳法
  有的概念抽象难懂,教师可通过先举例分析,然后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来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如,“剩余价值”概念。 首先,师生同算一笔帐,以教材中天津东亚毛纺厂 1936 年毛线生产为
例,通过计算,一个工人每天创造 2.40 元的价值,其 0.4 元是支付给工人 的工资,剩下的 2 元,就被资本家白白地拿走了。这 2 元就是剩余价值。在 算帐过程中教师可启发提问:①比较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自己得到的工资 可以说明什么?②这 2 元钱是由谁创造的,最后被谁占有了?这样学生就会 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 所得的工资。由工人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叫剩余 价值。
  至此,教师可进一步启发提问:一个工人一天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2 元,一年创造多少元?如果资本家雇佣了 200 个工人,那么一年共为资本家 创造多少元?一个工人一年创造:2×365=730(元);200 人一年创造:730
×200=146000(元)通过计算,学生会清楚明白:资本家是靠无偿占有工人
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发家致富的。 这样,学生对“剩余价值”概念似乎明白了,但是有的学生也许会产生
联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不是也远远大于自己的工资?
如果是,那么除工资以外的那部分价值归谁占有了呢?学生经过讨论,教师 可归纳: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也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 工资,除去工资以外的那部分价值由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和集体所有。这是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合理”扣除,与资本主义剥削有本质区别。这样复 习.学生就能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综合法
  所谓综合法,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种成分、要素或特性有机地联系起来 加以认识的方法。客观事物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规定性综合起来考察,形成对于客 观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通过分析,知道它有两种基本属性:价值和使
用价值。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就得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统一体”这样一个完整认识。这和归纳法不同,归纳只是个别归纳成类,把 每一个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归到商品中去。至于为什么能交换,归纳法不能 揭示这一点。综合法就不同,它能把商品内在的多种规定性完整地反映出来, 回答了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所揭示的概 念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因而也深刻得多。
  又如,“法律”这个概念,通过分析知道它具有几种基本属性:它不仅 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而且也调整着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从 而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它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 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因而,是对全体 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把“法律”
  
的多种规定性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法律”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综合,并不是把感性材料凑合在一起,而是对客观事物内在 的多种规定性,有机的、统一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建立在对事物的矛盾进
行分析的基础上的,是经过思维加工的,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分析和综合通常也是结合使用的。既然客观对象
是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因此认识它时,既要有分析,又要综合。分析是综 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同样,分析也不能离开综合,没有综合的 分析,会陷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缺乏全面的观点。庖丁解牛,首 先就有一个对牛的整体的认识,没有这个认识,庖丁也无从下刀。另一方面, 分析和综合在思维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的。在分析中 有综合,在综合中有分析。
4.归类比较法
  归类比较是将反映同类事物的系列概念进行比较,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 象的特殊本质或个别特征的方法。
  归类比较主要用于同一标准划分的子项概念之间的比较。进行比较时, 首先是归类,把握其共同属性。
  如教学“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就可以先 把这些概念分别归类到“矛盾”、“认识”中来,懂得这些子项具有同类(或 属)的属性。然后,根据划分标准,进行量的比较,揭示质的差别。如通过 不同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就可以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区别开来。经过多次的比较,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凡此类概念,只要 把握好两点:一是归类定性;二是定量分析,即在把握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划 分标准去区别量的不同,进而揭示质的差别,这就很容易把握概念所反映对 象的个别特征。如“意识和动物心理”,它们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划分的 根据是能否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能否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根据这个标准 就可以清楚地把握二者的区别。
归类比较也用于不同划分层次、不同划分标准的概念的比较。
  如“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们就是两个划分层次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对同时存在的许多矛盾主次的划分,后者是对一个矛盾两方面的划 分。尽管都是根据“地位和作用”来划分的,但“地位和作用”的量不同. 所以质也不同。
又如“矛盾的主要方面与肯定方面”,它们都是对矛盾两方面的划分,
但根据不同,不是同一标准的量,一个是以对事物性质的决定作用来划分的; 另一个是以对事物性质的维持和转化作用来划分的。抓住了不同的划分标 准,也就容易把它们区别开来。
  归类比较还可以用于似类非类概念的比较,如“规律与规则”。按照归 类比较的步骤,首先归类。因为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是主观的,二者并非 同类,这就把它们区别开来,然后比较所谓相似的地方。规律和规则对人的 行动都有约束力,但规律的约束是必然的,规则的约束是偶然的、可变的, 这就说明它们并非相似。
  一是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学习。这是在学一种新的概念时同过去学习过 的有关概念进行对照比较。
  如学习政治经济学,讲到“资本”这一概念时,就与前以前学过的“货 币”概念相比较地进行学习,从而认识到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
  
币,但是,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当作资本的货币是根本不同的,二者 的不同在于:
  ①概念内涵不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商品;而资本则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流通公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W—G1。
  ③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获得他所需要的使用 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获得货币的增加额,即剩余价值。
  ④本质不同。货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体现的是资本家剥 削工人的剥削关系。
  ⑤产生的时间、寿命不同。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随着商品交换 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商品生产的消亡而消亡;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 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 而灭亡;同时,对二者的相似之点也进行了比较,都是一定的物,都用字母 “G”来表示,只是资本要用“G’”号,表示有增加额,就是后来讲的剩余 价值。这样,同学们在学习新概念时,既对已学过的概念进行了复习、巩固, 又使新学的概念辨析清楚,以准确掌握。
二是在逻辑上紧密相连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 如讲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时,便将感觉和知觉进行比较,再将知觉和表
象进行比较、然后把感觉、知觉和表象三者进行比较。由对事物个别特性的
认识到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再到对整体形象保留和再现的认识。这种用纵 比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此及彼、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
三是相对立的概念进行比较。
  如讲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及新事物和旧事物这样相反的 对立概念,只要抓住一个就可讲清另一个相对立的概念来。学生也易于理解 掌握。
四是将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
  如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理、化学上的物质概念进行横向比较,这样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还有,在复习时可将系列概念进行比较学习。
总之,政治课的基本概念很多,比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上述几种比较学习的方法,同学们在比较中掌握概念,扩展知识,
学得更活一些。
  运用归类比较有利于学生把同类概念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由 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到特殊,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既看 到对象之间的差别,又看到对象之间的联系。
  运用概念时就能较正确地、全面地反映客观对象,可以准确地进行判断、 推理。
5.联系对比法
  在政治概念中,有些概念表述上比较近似,有的仅一字之差, 用联系和 对比法,既能加深对概念涵义的理解,又可避免概念之间的张冠李戴。
  如:一般违法和犯罪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就可举出这样一则案例:中 学生李某原表现较好,后来跟社会上有流氓行为的人来往,逐渐养成好逸恶 劳、贪图享受等不良习气,并开始偷同学的少量财物,受到学校警告处分。 但他未接受教训,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他仍
  
不悔改,不久又持刀拦路抢劫,触犯了刑法,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5 年。 回答:
1.李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为什么?
2.哪些行为属于严重违法?为什么?
3.比较以上两种行为有何相同点,有何不同点? 学生边讨论、边回答问题,教师填下表:
基本特征一般违法犯罪相同点不同点危害性 违法性 惩罚性

6.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是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的方 法。一般表现为矛盾分析、质量分析、领域分析等。
(1)矛盾分析。用于具有对立统一关系概念的比较。其步骤: 一是从对立中去把握概念反映对象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把握
其中一方面具有某一性质,也就可以推导出另一方面不具有这一性质,而具
有与之相反的性质。如把握了肯定方面具有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事物的性 质和现状,肯定一事物是该事物的性质,否定方面也就不具有这种性质,而 具有与肯定方面相反的性质,即具有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性 质。
二是从统一方面去把握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关系,懂得某一概念是相对于另一概念而言的,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 在,如无肯定方面,也就无否定方面;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没有新事物, 也就没有旧事物。
运用矛盾分析,学生可从重点把握对立统一概念中的一个概念所反映的
对象的特征,推导出与之对立统一的另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征。同时, 在运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某一概念时,就可以联系与之对立的另一概念,准 确把握该概念的适用范围。
(2)质量分析。用于数量关系表示质差的概念分析。其步骤:
一是直接把握概念质的数量界限。 二是假设概念量的突破引起质变来加深对概念质的认识。 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阶段的分析中也可以把握二者质的不
同。一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一个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质量分析也可以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根据同一系列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的反比关系.把握概念反映对象的个别特征。 如“规律与经济规律”、“价值与交换价值”等,就可以采用量的分析
来把握质的差别,即根据外延的宽窄,来把握内涵的多少,区别质的不同。 运用质量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反映对象的数量界限,以便准确把
握概念的应用范围,根据理性认识活动的需要准确选用概念表达思想。
  (3)领域分析。用于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意义的概念分析。由于世界是无 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研究,往往需要分门 别类,划分领域。因此,同一语词或词组在不同的领域表示不同的内容。这
  
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教学“矛盾”、“斗争”、 “肯定”、“否定”时,要在讲清楚它们在哲学、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含义的 同时,指出它们在其它领域的含义,让学生懂得语词或词组联系的对象不同, 概念的意义也不同。这样,可以准确把握同一语词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运用 概念时就可避免出现概念不一的现象。
7.具体形象法
即运用比喻、故事、成语、诗句、典故等理解概念。 有的概念不但抽象,而且很难通过具体事例说清楚,教师采用这些方法
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如《社会发展简史》中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可朗诵《诗经》
中描写奴隶主对奴隶剥削的名篇《硕鼠》;在复习封建社会中地主对农民的 残酷剥削时,可用歌谣“农民背上两把刀,租米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如牛 毛”来控诉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在复习《法律常识》中违法和犯罪的关 系时,用“小时偷针,大来偷金”的名训和古代一人小时偷鸡蛋,长大后偷 耕牛而被杀头的故事,点出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分析 “大法不犯、小错不断”思想的危险性,学生受到很大的教育。
8.表解图示法
  表解是指用分类排列的方法分解概念的定义,展示定义概念之间的联系 来加深对概念整体的认识,或对同系列概念某些特征进行比较以区别概念间 的异同的方法。
例如:
本身固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