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龟会淹死吗:专业市场:多少财富故事在这里上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17:54
        “读不懂专业市场,就读不懂广州” 广州1300多家专业市场为何拥有神奇创富能力

  “读不懂专业市场,就读不懂广州。”广东批发市场行业协会提供的估计数据显示:广州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起码有150多家,占全省的一半左右。

广州的专业市场产品种类丰富,琳琅满目。

  相比北京上海,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专业市场,成为广州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

  对于广州的专业市场,有人觉得带来了市容乱、交通拥堵等老大难问题,也有人觉得给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注入了经济活力,打通了产销链条。

  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广东人似乎对专业市场模式格外热衷。在去年曾登广告声称“立志2012年成为世界首富”的广州某服装市场的商人,也是凭借专业市场的吸金能力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广州遍地开花的专业市场,在你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场合,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财富故事。依托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地位,广州的专业市场拥有神奇的创富能力。

  从今日起,记者将向读者剖析专业市场对广州、对珠三角的贡献及它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带你全方位了解它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2011年元旦,30出头的孟加拉国人朱维尔照例回到了家乡,一年365天,他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待在广州。专业市场密布的广州,是朱维尔一家财富的源泉。

  淘金地

  广州让外商“乐不思蜀”

  朱维尔与广州结缘,是子承父业的自然结果。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爸早在十多年前就把他带到广州,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跨国生意。

  离家很远,但朱维尔并不感到孤独。在这里,他每天都跟一群老乡打交道。“我们在广州开贸易公司,租写字楼,有人还长期租了居民楼。”朱维尔说。十多年来,他因为生意走遍了中国的大部分省市,但还是觉得广州好,所以始终没有把大本营搬到其他城市。

  “广州这个城市很包容,外国人在这感觉很自在;衣食住行也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广州除了一年两度的广交会,还有数不胜数的专业市场,能提供无限的商机。”朱维尔这样阐明他热爱广州的理由。

  专业市场,在朱维尔的生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做生意的流程:先逛专业市场,挑选他认为在本国可能会受欢迎的产品。“跟许多城市不同,广州专业市场基本上明码标价,我作为外国人,感觉放心。”朱维尔说,价格的透明让他在广州做生意显得很轻松。

  朱维尔早就知道,在广州的专业市场,每一个档口的背后都有一家、甚至几家生产厂家。在看货、谈价后,他会要求厂家在指定时间把货物就近送到指定仓库。随后,这些货物会由他的物流公司拉到最近的港口,用货轮运回孟加拉国。

  货物在孟加拉国的第一个去处同样是专业或非专业的批发市场,朱维尔在该国的几个大型市场租有档口。在那里,分销商们接踵而至,他们的采购量动辄以集装箱柜为计量单位。分销商的下游还有区域经销商,区域经销商的下面还有小批发商……最终,朱维尔从广州采购的“中国制造”经由超市、小店等终端走入孟加拉国的千家万户。“中国货在孟加拉国很受欢迎。”朱维尔特别强调。

  中国有不少城市都建有专业市场,朱维尔为何钟情于广州?

  他说:“其他城市的批发市场门类都不如广州齐全,往往只卖当地盛产的某一种产品。而在广州,小五金、布料、酒店用品……来自中国各地的产品汇集在这里,应有尽有。即便是特定的产品,广州的市场也做得最专业,产品款式丰富,性价比高。”

  创办人

  坚持“只租不卖”保专业

  这次回国前,朱维尔在番禺沙溪国际酒店用品城采购了一批烤箱和刀叉。这个全国最大的酒店用品专业市场的变化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他初到广州时,那一带还是一片荒凉。

  广州遍地开花的专业市场因何而来?为什么能在“一夜之间”扩张?不仅外国人感到惊讶,就连许多年轻一辈的广州人也解释不清。对此,45岁的张汉泉无疑具有发言权,包括大石家私城和朱维尔光顾的酒店用品城在内,他17年来在广州及周边地区一手创办的专业市场超过5家。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罗冲围增槎路和南海黄岐的家具批发市场,它们的创办人就是张汉泉。当时,张汉泉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我是顺德人,顺德盛产家具,而广州是省会大城市,我想家具在这里一定好卖。”这两家批发市场的硬件水平一般,但规模都不小。而张汉泉的经营手段也很简单:从顺德乐从批发家具运到广州的市场,“生意好得不得了”。

  在赚到“第一桶金”后,1998年,张汉泉“盯”上了番禺。当时荒凉的105国道大石段两侧已悄然出现了两排铁皮屋,建设者是一家国资背景的地产公司,转租给商人卖顺德家具。虽然条件简陋,却也远近闻名,生意火爆。

  张汉泉的朋友看好家具屋的商机,就想在旁边租地,盖上铁皮屋出租。而张汉泉则觉得,生活水平在改善,对产品档次和购物环境的需求会更高,铁皮屋以后得升级改造,潜力无穷。         于是,他大胆地提出合资买下所有铁皮屋用地,盖室内卖场,引商户入室,打造“家私城”。在他的构思里,这个市场将只卖家具。几人一拍即合,那块地最终成为当时番禺的“地王”,地价是4000元/平方米。

  买下地块后,好消息传来:番禺将撤市变区并入广州,如此一来,这块离洛溪大桥不远的番禺“地王”的辐射优势将被大幅放大。几个合资人富有创造性地把底层设计成了专业卖场,楼上的6层楼则是民居——根据当时的房价,“地王”如果只盖民居,必亏无疑。张汉泉还决定,一楼的10万平方米店铺“只租不卖”,理由是:一旦卖掉,市场就对店铺失去了支配权,无法确保专业定位。

  “只租不卖”的规矩,一直被严格执行至今,即便是在资金紧缺的艰难时期,张汉泉也始终坚持这一点。他认为,这是家具专业市场成功的关键。

  此后,华南板块迅速崛起,在大石家私城后,吉盛伟邦、红树湾等家居市场纷至沓来,番禺成了著名的家居市场集中地。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张汉泉却不紧张:“这是好事,做专业市场有个特点:市场越多,生意越好做。只要定位准确,不仅不会被抢生意,反而能够从中受益。”

  实际上,为了寻求差异化竞争,他把大石家私城的产品定位为中档,以区别吉盛伟邦等兄弟市场。在他的顾客中,约有一半来自广州“老八区”,几大市场共同营造的“集群效应”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借地利

  依托“广东制造”做大

  家私城成功后,张汉泉又开始寻找项目。他发现沙溪村五金塑料批发城的周边有空地,紧挨华南快线的出口,交通便利,于是动了想法:再建一个五金塑料批发市场如何?

  为此,他聘请了一个专业调研团队,进行可行性研究。但结论令人沮丧:在同一地段再建一个五金塑料市场,几乎不可能成功。张汉泉却较上劲了:“那里交通方便,又是华南地区的中心,怎么可能不行?”

  2000年,沙溪五金塑料城对面200亩的土地上很快就建起了定位专卖五金塑料用品的商城,取名“广州沙溪商业城”,开始招商。

  招商的效果不错,租赁率有七八成。但开业后,商贸城的生意不如对门的五金塑料城好。张汉泉苦思冥想,寻找症结,他最终得出结论: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场内客户是否有品牌,而在这一点上,新生的商贸城显然无法跟积淀更深的五金塑料城相比。

  2005年的某一天,张汉泉猛然发现,商业城的租户中,有七成产品跟酒店有关。当时,中国内地的“酒店用品”还处于萌芽期,行业发展尚不明晰,但他仍然凭着商业直觉,作出了个大胆的决定:通过赔偿违约金的方式,把三成产品与酒店无关的租户“送”走,把市场重新定位为酒店用品专业市场。从今往后,只租铺给跟酒店用品有关的商户。

  为了“送”走那三成租户,张汉泉付出了巨大的金钱代价,但他仍然感到庆幸自己坚持了“只租不卖”的商业模式。

  2005年,市场最终改名为“酒店用品城”,专业效果立竿见影。不仅实现了满租,还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了。

  广东省酒店用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张杰认为,这一成功,与广东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密不可分。早在2008年,全国酒店用品行业的产值就达8000亿元,其中43%出自广东。广东在几大酒店用品的主要产品门类上都有着充裕的产能。以“陶瓷之都”潮州为例,其六成产品用于出口,甚至有外商直接到潮州开办陶瓷厂。“2008年金融风暴,外地有一堆酒店专业市场死掉了,沙溪市场却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好,这与广州和广东的经济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专业市场就像一台永动机,能够为所有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施展着神奇的财富魔力。张汉泉的专业市场版图越来越大,他成立了信基集团,开始着手把这种商业模式向其他省市复制、扩张。在沙溪酒店用品城之后,周边又出现了另外一家同业市场,2008年后被张汉泉策划收购。今年,他又在边上加建了几个新场馆。他扩张的想法依旧很朴素:“市场越大,生意越好做。”

  发迹史

  草根从“走商”变“坐商”

  林奕镇是张汉泉的租户,1991年,年仅18岁的他怀揣父亲给的200元“家底”,离开潮州农村到广州闯世界。临走前,父亲对他说:“在老家种地没出路,你出去闯一闯,混不下去了也不要紧,回来继续种地。”

  “不仅在我们这个市场,在其他专业市场也一样,几乎每一名租户都有着跟我相同的经历。”林奕镇告诉记者。

  来到广州后,林奕镇决定销售老家盛产的陶瓷器具。他把自己的创业初期定义为“走商”,靠两条腿、自行车和公交车,四处上门推销。他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客户是滨江路某酒楼。那家酒楼想购买林奕镇价值9万元的餐具,但在他提出要收1万元的订金时,酒楼的负责人严词拒绝了:“你要是拿着钱跑了,我们该怎么办?”这让林奕镇无言以对,因为他是个“走商”,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别人凭什么相信他?

  这段对话影响了林奕镇此后的一系列抉择,他有了坚定的想法:以后一定要有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否则生意没法做大。

  靠着勤奋的两条腿,林奕镇逐渐有了积蓄,他在城中村里租下了固定的办事处,平日里外出“跑单”,客户想看样品,就带去办事处。随着生意做大,林奕镇掌握的客户资源越来越多,对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生产技术也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于是,他在潮州老家开办了陶瓷厂,从生产到销售“通吃”。

  厂子设在潮州,销售还得在广州,“因为广州的辐射力大,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商多。”生意越做越大,设在民居里的办事处却成了他的心病,再好的产品摆在那里都会显得掉档次,他觉得自己本质上还是没有摆脱多年来“走商”的模式。

  4年前,他在沙溪酒店用品城租了档口,把办事处搬到那里。对档口进行了装修,装上好看的货柜,产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档次也显出来了。“左邻右舍卖的都是同类产品,营造出专业氛围,客户来档口看样品,感觉比以前好多了。”

  林奕镇分析:“专业市场让我从‘走商’发展到了‘坐商’。坐着谈生意,容易发展壮大。这四年来,我的经营业绩起码翻了两倍;铺租涨了一半多,我要是转手,可以赚一笔‘顶手费’。”

  如今,在全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林奕镇的客户,他的产品三四成外销,有些外商来自他此前从没听说过的国家。(文/记者 张强 图/记者 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