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橙多代言人小男孩: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10大谋略(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2:13

第二部分  谋略篇 九、巧借(3)

    奥斯特洛夫斯基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家喻户晓,当年所有的年轻人都抄在本子上。雷锋有一段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时年轻人都将此奉为经典。马克思十七岁时就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先哲、英烈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应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这里引用曹操“人生苦短,对酒当歌”、苏东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来谈人生意义,说理性很强。

    2.善于用自己的话陈述。如一位县委书记在县委县政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敢抓敢管,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自己要硬起来,要挺直腰杆,敢于得罪人。现在有一种老好人的作风和心态,不敢抓,不敢管,怕得罪人,驴粪蛋八面光,我觉得这是为政之德的大问题,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的原则性问题。如果我们的干部都怕得罪人,都去卖人情,那我们就谈不上对党和国家的利益负责,就谈不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不敢于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看了《郑培民》这部电影,其中郑培民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人劝他,湘西那么大地方,你一个人努力能算什么,郑培民说,如果大家人人都努力一点,事情岂不是好办了。同样的道理,引申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如果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行动起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就没有那么多需要你去抓、去管的现象和问题了,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得罪的人了。作为配套,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奖励和保护那些敢抓敢管,敢于得罪人的同志,弘扬正气,形成正确的导向。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下基层时也有一段讲话:

    要获得群众的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群众工作。苏东坡在他的《晁错论》中有一段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联系到群众工作,也可以这样来解读这句话:太平没事的时候,你也许可以不管群众,但一旦有事,你就不可救了。

    3.改造要适当。在有些语境下,适当地改变名言名句中的某些字,可以达到特殊的语言效果,也是可以的。比如毛泽东批评一些干部为评级而闹情绪,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宋楚瑜在年大陆之行时也套用了美国过去一位总统肯尼迪所说的一句话:不要光看我在大陆说了什么,要看我们在台湾做了什么。

    4.准确无误。千万不能把名言名句念错了,那样不仅不能增添语言色彩,反而会闹笑话。引用名言名句还应有话语的情境相协调,引用最能说明问题的名言名句,并且要适可而止,不能滥用。

    4.借数

    权威性的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那些科学性或知识性论点,我们尽可能用权数据来论述。这里的关键就是“权威性”,它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公布的信息、专家的论断、权威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影响的社会团体公布的正式材料,等等。一般来说,这些数据可信度高,权威大,基本不需要再经证明就可以用来进行论证的,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以之为论据是非常有力的。比如论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只要引用上级统计、财政等权威部门的有关数据,进行横向的或者纵向的比较,就很能说明观点,而无需过多阐述。其实,这种论述方法,常被各级领导在讲话中运用。如2004年5月,薄熙来随同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五国和欧盟总部。在中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贸易投资研讨会上,恰逢欧盟完成历史上最大规模扩大之时,他一开口就让现场气氛融融。“(中国是个大家庭,)在校的中学生就有2亿多人,这个家庭人丁兴旺,每天有22000个新娘要出嫁、44000个小宝宝出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伙食大为改善,每天要吃掉160万头猪、2400万只鸡。管理好这样的大家庭实属不易。我们的总理不仅要让年轻人有书读、让成年人有事干,还要照顾好2000万幼儿园的小朋友和1200多万80岁的老人。”掌声四起,听众开心地大笑。薄熙来接着话头一转,“这次随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我本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中国与欧盟这个大家庭相互靠得更紧了、走得更近了。前些天,欧盟在办喜事儿,增加了10个国家、7600多万人,人口达到了4亿5000万,是一个很大的家庭了。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更大的家庭。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关注着中国和欧盟这两个大家庭的一举一动”。他敢于打破陈规旧律,说一些别人想不到的话,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从而在人们心里,树立了一个国际化和现代化官员的新形象。

第二部分  谋略篇 九、巧借(4)

    一系列数字,彰显出薄熙来的睿智和学识。还是在这个活动上,针对法国以至欧盟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的恐惧心态,薄熙来讲到,中国最近购买了三十架空中客车飞机,其中五架是空客380,由于中国出口纺织品利润较低,中国出口约八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空客380。一季度中国向法国出口纺织品仅为4亿美元,在中国整个纺织品出口中这是“微不足道”的,他说不希望因此而影响中法合作的“好心情”。一组数字,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论述。这就是数字的力量。

    一位领导人在河南任职时,就农业问题讲到:我们曾经算过这笔账,夏粮生产基本上保持了200亿公斤这样一个生产能力。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特别是经过去年和今年的大旱证明,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们跨上200亿公斤这个台阶了,200亿公斤小麦里边大概有60亿公斤是可以拿到市场上流通,现在还在增加,因为农民的饮食结构也变化了,过去农民一年要吃500斤小麦,现在他吃不了了,连400斤都吃不了,我到几户农家问,他吃不了那么多了,有了个变化。实际上,从这几年看,粮食产量都是200亿公斤以上,多的时候到去年是239亿公斤粮食,我说至少要收90亿公斤。据不完全统计,大概全国优质专用小麦进口200亿到300亿公斤,小麦是我们河南的优势。一串数字,体现了领导者关注民生、致力发展的品质。

    5.借物

    有时根据现场需要,出示一下实物,增强现场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扶贫工作时,有位领导出示了特困群众常吃的饼子,并让与会者每人品尝一口,此举,让与会者大受教育。有位领导在年度总结表彰会上,手拿会议将下发的奖品—茶杯、现代汉语词典,讲到:之所以发这两样东西为奖品,“茶杯”寓意为“一辈子(杯子)”,“词典”寓意是要让大家学习,两样奖品合起来就是,提醒同志们一辈子学习,永远不忘学习。这位领导,借助事物,收到了良好的讲话效果。

    总之,历史与现实给领导讲话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我们要把这些材料巧妙地用于讲话当中,使之成为讲话内容的一部分。只要借用得合适、恰当,不因引用而喧宾夺主、转移了讲话的重点,那就请您不妨巧于借用,让讲话更精彩,让别人感受到您知识的渊博与说理的透彻,感受到您讲话的魅力吧!

    例文赏析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开发区大有希望”

    题词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

    (2006年8月20日)

    同志们:

    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欣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这七个大字,推动了20年,激励了一代人。今天,天津市政府和商务部在这里共同召开座谈会,纪念小平同志题词20周年,大家心里都很充实,因为过去20年的努力已经硕果累累,大家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期望。座谈的主题是缅怀伟人关怀,回顾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坚持科学发展。

    我们今天请到了主管过开发区工作的很多老领导,包括远在乌鲁木齐和拉萨的老同志也赶来了。他们既是开发区的见证人、拓荒者,也是当年一线的指挥员。在他们身上,体现着20年的“老开发”对事业的眷恋和对小平同志的敬仰。这20年的锐意创新和共同奋斗,使中国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成长为今天枝繁叶茂,大树参天,我们都留有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感情。这一发展是历史性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14个沿海开发区。大连开发区管委会现在还有一张照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李鹏和谷牧同志一块站在山坡上,研究确定开发区的选址。我曾在大连开发区工作,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当时的国务院特区办和原外经贸部都被视为各地开发区的“娘家”,有难题就找他们。外经贸部历任部长陈慕华、郑拓彬、李岚清、吴仪、石广生、吕福源以及何椿霖、胡光宝等老领导都为开发区的建设解决了许许多多实际问题。大家想到他们都感到非常亲切。

第二部分  谋略篇 九、巧借(5)

    我还记得,20年前挑选开发区主任的时候,都是选比较年轻的,今天“老开发”们聚在一起,很多同志的头发都白了、少了,但中国的开发区却一个个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这都是老同志的奉献换来的。

    张立昌同志昨晚会见了参会的老领导,戴相龙同志和中国开发区协会精心筹备座谈。开发区的新、老领导李勇、叶迪生、鲁又鸣同志分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开发区的亲切关怀和指导,讲述了开发区的昨天、今天,也预见了明天。

    设立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小平同志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他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一大杰作。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和关心开发区,《江泽民文选》的开篇之作就是《设置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1994年他要求“努力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得更好”。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考察过天津、上海、沈阳、大连、苏州、烟台、昆山等很多开发区和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对开发区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在开发区成立2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希望开发区“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更加注重开发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也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防止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

    20年来,开发区从沿海到内地,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5%,有效地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2005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在经国务院批准的8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GDP8195亿元,同比增长24%,高于全国增幅1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5981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7.9%,增长23%,高于全国增幅6.8个百分点;税收1219亿元,增长30.7%,高于全国增幅10.7个百分点;出口113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9%,增长41.7%,高于全国增幅13个百分点;外商实际投资130亿美元,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1.6%。

    可以说,开发区的20年,是开拓进取的20年,是快速发展的20年,是希望变成现实的20年。小平同志当年讲“开发区大有希望”,这“希望”二字已经变成了现实。在一定意义上,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作用是显著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给国人以信心,也给世界以震惊。

    当前,开发区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进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从国内来看,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凸显,土地、资源、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明显加大。吴仪副总理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新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开发区不断提高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区要继续发挥三个带动作用。

    一是开放带动。开放是基本国策,中央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不仅没有变,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开发区是开放的先导区,要与时俱进,创造条件,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引进更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壮大产业集群,承接国际优质产业的转移。要营造开放的环境,完善开放的政策,培养开放的人才,力争结出更多开放的新成果。

    二是创新带动。开发区的活力在于创新。过去20年开发区在管理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和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都不断创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创新基地,也成为不少城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们要通过体制、产业、产品、研发等各方面的创新,推动开发区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有效发展。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运行机制。要更加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三是服务带动。开发区靠什么继续发展,主要是看服务、比环境、讲人才。开发区要努力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优质开发区的品牌。20年的工作积累,事实上已为中国打造了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开发区品牌。要借助这些品牌,在搞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强软环境建设,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使开发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商务部将按照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继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办好国家级开发区;要从法律上、政策上协调各个方面,为开发区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对各类开发区进行规范。要继续总结、提炼各地开发区的先进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是一大批开拓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地创新发展的集成。

    20年前,小平同志在天津为开发区题词;今天,国家又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实施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天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有深厚的工业底蕴,50年代就被确立为直辖市。天津区位独特,处于环渤海的中心,与辽宁、山东互相倚重,未来的20年,肯定会有大发展,中国经济界都在期待着!

第二部分  谋略篇 十、结网(1)

    魅力提示:人的能力有限、时间有限,领导者的时间更宝贵,要想经常学习积累,困难更多。您不妨有针对性地积累,以减少压力。遇到时间特别紧的时候,可让您的秘书给您找些素材、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相关数据等等,到时,您只用信手拈来,从听众的角度看,您不就是知识渊博的人吗?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它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例如:我们的目的是打鱼,但只有“退”而织好网,才有可能得到鱼。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张嘴闭嘴,说出的不光是话语,更是一个人的知识含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要想使自己的讲话水平有高度,有深度,最关键的就是多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开阔眼界。那么,增强讲话魅力,需要结哪些“网”呢?形象地说,就是:

    1.红色的“网”

    就是要思想先进。

    讲话的目的是使人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听众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而作为领导者,担负着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任,担负着传播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的重任,担负着对所在地区和单位的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和组织发动的重任。因此,这就要求领导者本身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这样才能远见卓识,高瞻远瞩,识前人所未识,讲前人所未讲。这是作为领导者,讲话讲出魅力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是有别于与普通演说家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说,失去了这一点,再精彩的讲话也是失败的。“思想不正,害人不浅”,毛泽东的讲话之所以能教育和鼓舞人,除了其高超的讲话艺术外,其中所蕴涵的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思想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2.优质的“网”

    就是要品德优良。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杰克在《领导驭人的魅力》一书中认为:“良好人格本身就是驭人的魅力”。如果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你的讲话越精彩,听众就越厌烦。作为一个普通人,尚应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作为领导者,更应在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官德”。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口碑。做到文如其人,其实讲话也是真实人格的客观反映。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是作为领导者的必然要求。一个有浩然正气的领导者,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一个求真务实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面旗帜,可不令而行。

    2002年4月1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在一个会议上大谈“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讲正气”。数小时之后,他被“双规”,再次出现时已经是全国最大卖官案的主角。与此同时,马德谈及廉政建设的种种“官话”也被当作笑料广为传播:绥化市主要领导集中观看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片《胡长清案件警示录》,马德事后要求大家“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做到自警、自省、自律”。同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接受监督”。而后来他被送上法庭时,起诉书上写明的受贿金额是6031857元。言语和行动的巨大落差使得这些“官话”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所以,言行一致是增强领导讲话魅力的一个根基。

    3.巨大的网

    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是讲话精彩的基础,是语言风度的基础。因为讲话是多种知识与能力的展现,也是领导者长期生活积累、文化素养、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综合反映。领导者要有丰富的学识,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也是讲话成功的基本条件。古今中外的演讲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的,他们之所以能旁征博引,妙语惊人;之所以能把生动、具体、精彩的事例自如地组织到演讲中,就因为他们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的今天,领导者如果不了解新知识,新事物,不掌握新信息,从大处讲,就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就会落后于人;从小处讲,就不能给人传递新的信息,就不会使讲话新颖生动,讲话必将是失败的。

第二部分  谋略篇 十、结网(2)

    那么,如何结成这些“网”呢?关键就是把学习作为领导者的一项不可荒废的任务,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因为学习对讲话是有着直接影响的,不学习、缺乏知识的人,讲话时即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其内容也肯定苍白无力,令听者不甚明了。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自少年时开始积累的古文功底。资料显示,毛泽东八岁的时候就被送入私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少年时的毛泽东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孔、孟、程、朱的儒家学说,学习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做人、居官、行军“八本”,学习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他博览群书,钻研文学、历史和哲学,,并且对自然科学和佛学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即便是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仍不忘挤出时间读书学习,每次战地转移,他的行李常常是大箱小箱的书籍。到了晚年,他的病榻上、床头边也常摆满了书籍,甚至在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直接看书的情况下,也坚持让工作人员念书给他听。应该说,毛泽东是在厚重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吸取了古今中外语言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每位领导者,都应学习毛泽东精神,养成爱好学习的习惯。

    1.多读书。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讲话也是如此,读书多的人,往往能出口成章,讲得精彩;读书少的人,或者口齿木讷,或者不着边际,顶多是在重复堆砌一些辞藻。我们想要避免套话、虚话、官话连篇等“话”风不正的问题,就必须多读书,注意吸取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营养,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领导者,固然不应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但通过读书,确实可以达到提高讲话水平的效果,可以说,“书中自影响力,书中自有领导魅力”。古今中外伟大的政治家、演说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书里的知识,给他们带来智慧,让他们才思敏捷,让他们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素养,当然在讲话时也有了与众不同的表现。

    那么,应怎样读书呢?我认为,读书应讲求方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现在出版事业如此发达,每年出版的书籍有数百万种,如果不加选择地读书,除了浪费时间与消磨精力,不会给人带来多少好处。

    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与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读,走博览群书与精读特定书籍相结合的路子。对于自己业务需要、兴趣浓厚的书,要多读,并尽量精读;对于扩充知识面,与自己工作生活需要关系不大的书,要广泛涉猎但不宜花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

    对于提高讲话水平而言,读书的内容应主要集中于自己的职务所需与兴趣所在,同时也要大量阅读一些经典理论著作,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读物和文史哲及社会学方面的著作。理论著作教人思考,政经读物让人了解政策与社会发展形势,而文史哲及社会学著作则能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学功底,增加词汇量与语言色彩,使讲话更动听。

    2.勤实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在实际工作中的发明创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毛泽东讲话风格的形成,除了知识丰富外,离不开伟大的革命实践。领导讲话,本身就是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实践的体会和感悟,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领导者,无论如何也讲不出深受群众欢迎的话来。所以,要提高讲话水平,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实践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工作实践,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新做法和新经验,从实践和群众中吸取营养,使我们的思想真正体现时代风貌。一句话,就是在向实践、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部分  谋略篇 十、结网(3)

    3.善思考。人是思考的动物。善思考,才能出观点、出新意。不思考,就会人云亦云,没有真知灼见;就会老生常谈,提不出新思路、新见解。懒于思考,怕动脑筋,缺乏对新事物的判断,也不会有自己的见解,只能从文件上拷贝,从上级领导报告中摘录。照猫画虎,层层转述,即使有新的思想,也被这些套语所扼杀。

    真正新鲜生动、富于创造性的见解,是与深入的思考、对实际生活的独到体验和认识分不开的。形象、有力的论述,同样来自对事物的深刻分析和细心观察。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真领会上级的精神,还要努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富有思想性和创造性,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4.常积累。讲得精彩不仅仅是嘴上功夫,而且是平时积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茶壶里有饺子才能倒得出来,有深厚的积累和扎实的根底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效。心虚气短、心浮气躁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到“点子”上的。

    那么,如何积累?光靠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每看一本书,每去一个地方,就把所学所见完全记下来。事实上,人们容易记住的,只是那些兴趣最浓的、或者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部分知识,绝大部分知识学过之后,只会在大脑中留下短暂记忆,如果不用其他方式巩固记忆,那用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大部分有用材料,都可能在那些容易遗忘的部分中,即使它们属于兴趣所在,记忆深刻,但仅凭主观记忆,也难免产生偏差。所以,要想把知识真正学到心里去,就必须学会积累知识、固化知识,不让知识流失。

    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供您选用。

    —常做笔记。随时将所学有用的知识用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读书笔记是增加记忆、积累知识无可替代的方法。有时候记一个关键词或一个关键句子就能让自己回忆起一段话。对于一些名言警句、一些重要的数据材料,则要完整记录,避免出错。

    —剪贴报刊。把需要的材料复制或剪贴下来,妥善保管。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大收获。不要完全依赖互联网,有些资料要靠自己保存。

    —记好日志。把每天发生的重要事情、工作经历,尤其是一些工作感悟,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可能就是你讲话的出处。当然,如果您实在太忙了,不妨在枕边放一个记录本,每晚睡觉前用上一两分钟时间,回忆一下当天的事情,用上三五句话记录最关键的东西,哪怕一句话也行。只要养成习惯,相信这一点每个人都能做到。

    总之,丰富的知识是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演讲大师制胜的法宝,是领导者讲出魅力的根基。想要自己讲话精彩,那就养成爱好学习的习惯吧。经常打开书本、翻开报纸,看看电视电影,展开笔记本,把好的东西都记下来。不用多少时间,您的知识就会变得丰富了,您的讲话,肯定会更受欢迎。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1)

    魅力提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形成了高超的讲话艺术,他们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堪称一代语言大师,我们很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学习他们的讲话艺术。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形成了高超的讲话艺术,他们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堪称一代语言大师,我们很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学习他们的讲话艺术。这里,就让我们重温一下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共同感受他的魅力吧!

    1.风趣幽默,富于情感

    毛泽东既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说家,他的语言风格,有时幽默风趣,有时高亢激昂,有时像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有时又像黄河巨浪,催人奋进,饱含一位伟大领导人的革命热情,其感染力和鼓动性非常强。尤其是他风趣幽默、富于情感的讲话风格,更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毛泽东对战士、对人民的感情非常深厚。1944年9月,张思德牺牲之后,毛泽东把警卫队长叫到窑洞详细询问情况,严肃地说:“前线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是不应该的。”他珍惜生命,爱护战士,心中时刻牵挂着群众的安危。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他将这种深情融入平静的叙事和恳切的说理之中,在阐明了张思德的死所显示出来的崇高境界和深刻意义之后,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正是毛泽东这次不朽的演讲,使一位以身殉职的平凡战士化作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

    而对敌人,毛泽东充满憎恨。毛泽东1963年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2.语言通俗,贴近群众

    毛泽东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把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他教导人们掌握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不是呆板地死记硬背书本的词句,而是将马列主义中国化,加以融会贯通,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中国古典文学典故和民间故事,去说明马列主义的思想核心,他给予马列主义以中国的民族形式、中国的风格和气派,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把马列主义哲学变成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毛泽东注意语言的通俗化,更注意以大量文学手段为语言技巧,使文章深刻生动,出神入化,增强思想艺术感染力。毛泽东提出了“三个吸收”: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始终注意以群众生活语言为基础,努力从上述三方面吸收语言营养,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

    在闽西,当有些人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时,毛泽东不是去讲大道理,只是用了八个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回答,形象、通俗、而又富有哲理,消除了人们的悲观情绪。

    延安时期,毛泽东常常到抗大去讲哲学,抗大的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就把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在讲《矛盾论》时,为了说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个观点,他举了鸡蛋因得适当温度而变化为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的生动例子;讲《实践论》时,他举了一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在举这些生动的例证时,听课的同志全都笑了。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2)

    井冈山斗争前期,许多同志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也不懂得什么叫游击战术,毛泽东扼要概括为“十六字诀”,又进一步解释道,打仗行军就是一门学问,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赚钱就来,蚀本不干。几句简短、通俗而又深刻的话语,就把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讲明白了。

    3.生动形象,开导力强

    毛泽东善于运用群众听得懂、喜闻乐见的话语论述重大问题。比如,为了阐述革命路线和政策问题,毛泽东就引用一个中国神话故事作比喻,生动地向大家说明什么是路线、政策以及它的重要性。他说:“张果老下华山,去蓬莱朝圣,这个人不是凡人,是个仙家,所以,他骑毛驴和我们不同,是倒骑。走着走着,遇到仙人吕洞宾,问张果老去何处?张说去蓬莱,吕洞宾惊诧地问:蓬莱在东,你骑毛驴向西,怎么能到?张果老生气了,认为自己有理,反驳道,我的脸是朝东方蓬莱的!”讲完后毛泽东说:“想要革命的人,如果路线方向不对,革命还是不能胜利的,张果老虽然脸朝蓬莱,但路走错了,永远也到不了。”当年听毛泽东讲话的许多人至今对此还记忆犹新。

    又如对整风问题,毛泽东说:

    我们党现在准备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整风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党同人民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次整风,就是整顿三风,整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发扬起来。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种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听说去年评级的时候,就有些人闹得不像样子,痛哭流涕。人不是长着两只眼睛吗?两只眼睛里面有水,叫眼泪。评级评得跟他不对头的时候,就双泪长流。在打蒋介石的时候,抗美援朝的时候,土地改革的时候,镇压反革命的时候,他一滴眼泪也不出,搞社会主义他一滴眼泪也不出,一触动到他个人的利益,就双泪长流。听说还有三天不吃饭的事情。我说,三天不吃饭,没有什么要紧,一个星期不吃饭就有点危险了。总而言之,争名誉,争地位,比较薪水,比较吃穿,比较享受,这么一种思想出来了。为个人的利益而绝食,而流泪,这也算是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这个风也要整一下吧。有泪不轻弹是对的,伤心处是什么?就是工人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危急存亡的时候,那个时候可以弹几滴眼泪。至于你那个什么级,就是评得不对,你也要吞下去,眼泪不要往外头流,要往里头流。世界上是有许多不公道的事情,那个级可能评得不对,那也无须闹,无关大局,只要有饭吃就行。革命党嘛,以饿不死人为原则。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革命意志衰退的人,要经过整风重新振作起来。(一九五七年三月《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在这段文字中,毛泽东强调的是整风,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在论述中,他善于运用一些纯口语化的语言,用调侃的语气,批评了那些争名夺利的现象。生动、风趣而又入木三分。其实,在毛泽东的许多讲话和文章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

    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田只能一块一块地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3)

    4.善于引用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他非常善于引用。经过他点石成金的引用,许多古代词语、民间熟语进入了现代语汇,注入新的活力,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毛泽东极具推陈出新、化平凡为神奇的语言才能。他善于从古代历史、文学中,从群众生活中吸收大量的成语、典故、熟语和格言警句,并加以提炼改造,赋予新的内涵。如“愚公移山”、“实事求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诫;有则改之,无则加免”、“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钦差大臣满天飞”、“东风压倒西风”、“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眼睛向下”、“纸老虎”、“小脚女人”等等。

    5.富有独创性

    毛泽东善于借鉴,但从不照抄照搬,每次讲话,都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富有独创性。他认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他十分注重“吸收群众语言而不失却其典雅高致,吸收古典营养却又戒绝文言痕迹和旧书卷书,吸收优秀外国语言却又不流于繁冗拖沓”,充分体现出善于融汇众长的综合能力。有人这样评论:在集农民、学者、政治家、诗人的秉性于一体的毛泽东身上,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学者的渊博和儒雅、政治家的胸襟和胆识、诗人的激情和浪漫想象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其个性突出的语言特征。

    一是创造新词。毛泽东在讲话中常常创造一些极富表现力的“新词”,既突破常规,又符合情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说,我们不是“文化团体”,我们有军队,我们是“武化团体”。(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毛泽东:《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是翻新旧词。毛泽东善于打破人们用词的思维定势,将旧词翻新,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有时,毛泽东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将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或将大词小用、小词大用,或将今词用在描述古代人物特点上,或将某一行业的专用术语用作其他领域,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例如:

    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除了洋气以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

    ……

    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以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反对党八股》)

    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4)

    “创作”是褒词贬用,“调查研究”是大词小用,“青年团员”是将今词用在古代将领头上,“传染”是将医疗行业术语用在政治领域。通过旧词翻新,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6.气势恢宏,感染力强

    伟大的革命实践,使毛泽东形成博大精深的思想,翔实丰富的知识经验,联想奇巧的艺术想象力,他的语言也显示出了气象万千、瑰丽磅礴的恢宏魅力。如毛泽东在庄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向美国政府、全世界郑重声明:

    我们的敌人认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前摆着重重的困难,他们又用侵略战争来反对我们,我们没有可能克服自己的困难,没有可能反击侵略者。出于敌人的意料之外,我们居然能够克服自己困难,居然能够反击侵略者,并获得伟大的胜利。我们的敌人眼光短浅,他们看不到我们这种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他们看不到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横蛮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这不是因为我们好战,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们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这样讲到: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思维具有跨越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他把天上人间、神仙皇帝、凡夫俗子、花鸟虫鱼,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联系起来,在他的语言中,常常见到鱼在飞翔,鸟儿在说话,党八股在吓人,语言像个上海的小瘪三那样可憎等等这些充满奇思异想的描述。

    ……但是很多人的调查方法是错误的。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在高山上观察人民城郭。(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毛泽东:《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语言风格,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感召力,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7.联系实际,注重实用

    毛泽东非常注重联系实际,讲究语言的实用性。他认为,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才是讲话的最大弊病。所以,毛泽东倡导并发起的“反对党八股”的运动,“既成为唐宋以来崇尚文以载道的古代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成为对流行一时的党八股的一记猛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毛泽东不满足于把话讲得清楚明白,而是力求富有表现力,力求鲜明的个性和魅力。毛泽东这种讲话风格,为后人提供了光辉典范。

    反对党八股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5)

    (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

    刚才凯丰同志讲了今天开会的宗旨。我现在想讲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

    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大笑)

    党八股在我们党内已经有了一个长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有时竟闹得很严重。

    从历史来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

    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总之,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的,教条式的。这就是老八股、老教条。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五四运动还有和这相联系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大功绩;这个反对老八股、老教条的斗争,也是它的大功绩之一。但到后来就产生了洋八股、洋教条。我们党内的一些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则发展这种洋八股、洋教条,成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东西。这些就都是新八股、新教条。这种新八股、新教条,在我们许多同志的头脑中弄得根深蒂固,使我们今天要进行改造工作还要费很大的气力。这样看来,“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反对封建主义的老八股、老教条的运动,后来被一些人发展到了它的反对方面,产生了新八股、新教条。它们不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了;不是前进的东西,而是后退的东西了;不是革命的东西,而是阻碍革命的东西了。这就是说,洋八股或党八股,是五四运动本来性质的反动。但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但在共产党内也不是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发生偏向,马克思主义没有拿得稳,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是形式主义向“左”的发展。这样看来,党八股这种东西,一方面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因素的反动,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的消极因素的继承、继续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东西。我们懂得这一点是有好处的。如果“五四”时期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是革命的和必需的,那末,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新八股和新教条主义也是革命的和必需的。如果“五四”时期不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就不能从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的束缚下面获得解放,中国就不会有自由独立的希望。这个工作,五四运动时期还不过是一个开端,要使全国人民完全脱离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的统治,还须费很大的气力,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程。如果我们今天不反对新八股和新教条主义,则中国人民的思想又将受另一个形式主义的束缚。至于我们党内一部分(当然只是一部分)同志所中的党八股的毒,所犯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不除去,那末,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对于老八股和老教条在全国人民中间的影响,以及洋八股和洋教条在全国许多人中间的影响,也就不能进行有力的斗争,也就达不到加以摧毁廓清的目的。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6)

    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三种东西,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不是无产阶级所需要的,而是剥削阶级所需要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党内,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广大的国家,我们党是处在这个广大阶级的包围中,我们又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身于这个阶级的,他们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狂热性和片面性,如果不加以节制,不加以改造,就很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洋八股,或党八股。

    要做对于这些东西的肃清工作和打扫工作,是不容易的。做起来必须得当,就是说,要好好地说理。如果说理说得好,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但是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7)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对。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做这类游戏,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这里所讲的分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因为这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在我们党内很流行,所以必须揭破它,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8)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上面所说的那些,一方面是由于幼稚而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责任心不足而来的。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这两条意义自明,无须多说。这就是说,党八股如不改革,如果听其发展下去,其结果之严重,可以闹到很坏的地步。党八股里面藏的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毒物,这个毒物传播出去,是要害党害国的。

    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今天会场上散发了一个题名《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里面包含四篇文章,我劝同志们多看几遍。

    第一篇,是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上摘下来的,讲的是列宁怎样做宣传。其中讲到列宁写传单的情形:“在列宁领导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开始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当某一个工厂里爆发罢工时,‘斗争协会’因为经过自己小组中的参加者而很熟悉各企业中的情形,立刻就印发传单、印发社会主义的宣言来响应。在这些传单里,揭露出厂主虐待工人的事实,说明工人应如何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载明工人群众的要求。这些传单把资本主义机体上的痈疽,工人的穷困生活,工人每日由十二小时至十四小时的过度沉重的劳动,工人之毫无权利等等真情实况,都揭露无余。同时,在这些传单里,又提出了相当的政治要求。”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9)

    是“很熟悉”啊!是“揭露无余”啊!

    “一八九四年末,列宁在工人巴布石金参加下,写了第一个这样的鼓动传单和告彼得堡城塞棉尼可夫工厂罢工工人书。”

    写一个传单要和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列宁就是根据这样的调查和研究来写文章做工作的。

    “每一个这样的传单,都大大提高了工人们的精神。工人们看见了,社会主义者是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

    我们是赞成列宁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得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不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也不是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照着列宁那样地去做。

    第二篇,是从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的报告中摘下来的。季米特洛夫说了些什么呢?他说:“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这些战士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我们远不是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我们还没有能够抛弃背得烂熟的抽象的公式。事实上,你们只要瞧一瞧我们的传单、报纸、决议和提纲,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常常是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写得这样地艰深,甚至于我们党的干部都难于懂得,更用不着说普通工人了。”

    怎么样?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吗?不错,党八股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笑)但是我们总得照着季米特洛夫同志的指示把我们自己的毛病赶快治好才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把它当作定律,当作布尔什维克的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

    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们治病的药方,是必须遵守的。这是“规则”啊!

    第三篇,是从《鲁迅全集》里选出的,是鲁迅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他说些什么呢?他一共列举了八条写文章的规则,我现在抽出几条来说一说。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讲的是“留心各样的事情”,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我们怎么样?不是恰恰和他相反,只看到一点就写吗?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我们怎么样?不是明明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硬要大写特写吗?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第六条:“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许多口口声声拥护鲁迅的人们,却正是违背鲁迅的啊!

    最后一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论宣传的民族化。六届六中全会是一九三八年开的,我们那时曾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必须反对空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活的共产党员,必须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一、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艺术(10)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中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地克服的。”

    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总之,有许多人把六中全会通过的报告当做耳边风,好像是故意和它作对似的。

    中央现在做了决定,一定要把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类,彻底抛弃,所以我来讲了许多。希望同志们把我所讲的加以考虑,加以分析,同时也分析各人自己的情况。每个人应该把自己好好地想一想,并且把自己想清楚了的东西,跟知心的朋友们商量一下,跟周围的同志们商量一下,把自己的毛病切实改掉。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二、新时期高层领导讲话新风格(1)

    魅力提示:胡锦涛总书记作风稳健、工作细致,他的讲话给人以智慧、务实的形象。温家宝总理情系民众、同情弱者,给人以亲民、随和的形象。这些,已经逐渐成为百姓拥戴党、拥戴政府的重要因素。

    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己的讲话,尤其是高层领导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从自身做起,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这点,从我国一些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中就可得到印证。江泽民同志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富有雄辩口才,讲话风格虽然平实,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朱基同志的讲话幽默风趣、光彩照人。胡锦涛总书记作风稳健、工作细致,他的讲话给人以智慧、务实的形象。温家宝总理情系民众、同情弱者,给人以亲民、随和的形象。这些,已经逐渐成为百姓拥戴党、拥戴政府的重要因素。

    这里,笔者就温家宝总理的讲话风格加以探讨。

    1.幽默风趣

    2006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重庆考察,在重庆第二财贸学校,总理饶有兴趣地来到学生中间,当他看到校礼堂墙上贴着“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警示语时,他幽默地对同学们说,“那是提醒大家今后不要做假账啊!”一席话引得现场笑声一片。

    2003年12月,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晚宴的演说中,温家宝幽默地向在场的嘉宾说,他在星期一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持开市敲钟仪式时感到十分紧张。他这一段话引来全场嘉宾大笑。他说:“我静静地对交易所主席说,我紧张不是因为按钟按得好不好,而是今天的股票究竟会是上升还是下跌。不过昨日的运气好,昨天的道琼斯指数上升,不过今日下跌就不关我事啦!”这段话表现出他的幽默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引经据典

    引章据典是人们在讲话的时候经常用到的手段。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名人的话和典故表达出来,可能比自己的语言更有说服力。温总理在讲演的时候就经常引经据典,让听众感觉字字掷地有声。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引用两位中国伟人的诗句来概括自己“今年和今后的工作”。一句引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另一句则引自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回答记者关于反腐败问题的提问时,温家宝借用郭沫若著名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从“胜利使人骄傲,腐败使新生政权灭亡”的角度,分析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回答俄罗斯记者有关中俄关系的提问时,引用了俄罗斯谚语“是上帝让我们两国成为邻居”,以说明中俄友好合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还回顾了当年满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的屈辱的《马关条约》。还连续引用台湾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和当代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来表达他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望,就连在场的台湾记者也感到,有必要求助于资料库了。

    温家宝总理善于把自己脑海中的诗词、典故、格言、谚语等等,巧妙运用于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言简意赅。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让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为之动容,让一种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涟漪的冲击波缓缓扩散。他这种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含义的做法有人称之为“温式讲话风格”。

    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刚当选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就以“温式讲话风格”向公众展示了他美好的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一个多小时的见面会,总理四次引用古语、诗词,反映了温总理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说明温总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给我们做了垂范。他说,我们现在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开始的。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总记得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于我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在谈到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问题时他说,是要改革农村不适宜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最重要的要精简人员。中国古代《大学》有几句话: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现在一个县12、13万人口,吃财政饭的多达5700人,如果不精简,不减少人员,农民的负担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他背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透出他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在回答关于“工作风格”的问题时,温总理说:“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二、新时期高层领导讲话新风格(2)

    温总理上任后,温式讲话风格继续得以充分体现,得到了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可。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香港礼宾府出席CEPA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演讲,并引用晚清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祝愿香港。“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2003年6月30日,温家宝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表扬医护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型肺炎聚会,他在讲话中引述了《礼记》中的这句话:“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003年10月1日,中国西部的陕西省有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在看望了灾民后,温家宝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当地的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

    2003年12月7日,温家宝在纽约下榻的饭店会见纽约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时,吟诵了泰戈尔的诗句“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他说:“这正是华侨华人、留学生和祖国的关系。”

    2003年12月7日晚,温家宝在纽约下榻的饭店会见华人华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引用台湾作家余光中诗作《乡愁》中的诗句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2003年12月9日,温家宝会见在华盛顿的华人华侨代表时,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喻为小草,而人民如同春阳。

    2004年3月4日,温家宝在看望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著作《论衡》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阐述其治政思想。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

    3.情真意切

    温总理的每一次援引传统经典,言简意赅,爱之深沉,都在老百姓心中掀起一阵温情的波澜和萌发久远的感动。温总理在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他的脑子像computer,这是他在公开场合说的唯一一个外文单词。在公开场合讲话他喜欢引用古代诗文。唐时当政者对诗文的重视培育了民间诗歌的兴盛,在我们的传统经典受到西方文化强大冲击的今天,温总理无疑给了我们维护传统文明的另一种强大的支持。

    更让人意外的是,温家宝总理居然在会前上网了解民意。“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

    4.贴近民心

    有一次在回答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关于中印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引用了印度典籍《奥义书》中的话:“三千年前,印度有一部著名的典籍叫《奥义书》,可能是梵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把它演绎了一下: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全场记者对他的回答报以热烈掌声。这既是对温家宝博闻强记的一种欣赏,更因为作为中国总理的他表现出的对和平的真诚愿望。

    有一次出国访问,温家宝说,他出国几天就有些想家了。他随口诵出了《游子吟》,四周许多人随着他高声吟诵。温家宝深情地说:“也许离开家乡太久的人,才觉得对祖国母亲太值得想念!”

    在伊斯兰堡会见中巴青年代表时,温家宝总理希望两国青年都是雄鹰,都可以上天揽月,展翅飞翔:“你们正处于风华正茂时期,看着你们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我仿佛也年轻了许多。我绝不忌妒你们,但我羡慕你们。”

    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与中澳学生座谈时,温家宝总理说,海外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留学生工作,将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报效祖国创造更好的条件。与紧张的经贸参观考察活动相比,温家宝与中澳学子的交流洋溢着亲切、热烈的气氛。“我是一个普通人。和年轻人在一起,我感到自己也年轻了。”温家宝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开场白一下拉近了中国总理与年轻学子之间的距离。他接着回忆了在战乱年代度过的童年,特别提到了祖父创办的学校在战火中被毁的情景。“在我心中,有两件事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要和平;二是要发展教育。”在场的20多名中澳学生中,来自西澳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的3名中澳学生成为现场提问的“幸运儿”:中国政府对留学回国人员有没有优惠政策?澳大利亚人应当怎么看待中国文化?要加强两国之间的了解,应当做怎样的努力?“对留学人员我们的立场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但希望你们记住,你们都有两个母亲:生你的母亲和祖国母亲。”这是温家宝对留澳学生和全体中国留学生的期许。“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澳大利亚是新而又兴的国家。两国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不同,但我们都酷爱和平、热爱生活。我们可以和而不同,共生共长而不强求一律。可以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谐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是温家宝对文化包容性、多样性的阐述。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二、新时期高层领导讲话新风格(3)

    温家宝总理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他的民本情怀,流溢出他对民众作用的深刻理解。使人感受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崇高风范,体会到了为政者的情怀。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共赢

    —在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03年11月2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年会,同大家一起探讨“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的问题。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面积占全球陆地近30%,目前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应该而且可以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亚洲有着悠久的灿烂文化,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著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亚洲人民为人类文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

    近代以来,亚洲饱经沧桑,屡遭磨难,各国人民为争取解放、谋求发展,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实现亚洲新的崛起和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强合作,促进发展,实现共赢,是亚洲崛起和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亚洲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亚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亚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间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进行,有利于亚洲国家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亚洲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是当今世界中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亚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国际间经济、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仍有不少风险。亚洲国家在经济结构、金融体系、生态环境、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也存在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亚洲各国的发展和共赢,我们应当作出符合亚洲实际和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

    —维护和平与稳定。这是实现亚洲共赢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谈不上发展,也就会丧失机遇。我们应从亚洲发展大局出发,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型安全观,做到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要坚持通过开展对话解决争端,通过加强合作维护安全,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亚洲保持长期和平与平稳的局面。

    —促进发展与繁荣。这是实现亚洲共赢的重要基础。亚洲各国的国情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多样,应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亚洲各国应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开放市场,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这是实现亚洲共赢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按照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近些年,在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下,多种形式的合作日益加强。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中国(10+1)、东盟—中日韩(10+3)、中日韩、东盟与印度、亚洲合作对话等各种合作机制相继建立,一个互利、健康、开放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我们要立足现有合作机制,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提高合作水平。

    —坚持面向世界开放与合作。这是实现亚洲共赢的必然要求。亚洲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亚洲。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亚洲的发展应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借鉴先进的发展经验。近现代以来,亚洲以外的一些地区和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亚洲更应在对世界开放中发展,在同世界交往与合作中进步。

第三部分  经典篇 二、新时期高层领导讲话新风格(4)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是亚洲的重要一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经济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进出口贸易有很大一部分是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对亚洲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年以来,我们克服了“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1—9月,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8.5%。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出口3077亿美元,增长32.3%,进口2986亿美元,增长40.5%;其中从亚洲进口增长43.1%,从日本、韩国、印度和东盟进口分别增长39.7%、52.8%、85.3%和54.5%。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使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从中受益。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奋斗。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国民经济以更大规模向更高水平迈进,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信守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为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来华投资兴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更大发展,必将给亚洲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实际利益。

    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是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的方针;和平、安全、合作、繁荣,是中国的亚洲政策目标。为了促进合作发展,实现亚洲共赢:

    —我们将与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努力营造大小国家和平共处的地区政治环境;

    —我们将与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努力营造亚洲国家普遍繁荣的地区发展环境;

    —我们将与各国增进互信,密切配合,努力营造持久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

    —我们将与各国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努力营造更加多姿多彩的地区人文环境。

    完全可以相信,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富强,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永不称霸的中国,将为亚洲的崛起和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有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指,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它的果实吸引人,树下自然就踩出一条路。亚洲的合作、发展和共赢,是无限光明、美好和吸引人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大家真诚努力,脚下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新亚洲!

    预祝本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