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亮的反义词:巧言如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9:07
称赞别人的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渴望赞扬的每一个人内心中的一种基本愿望。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去赞美别人,真诚地赞美,于人于己都是有重要意义。对别人来说,他的优点和长处,因你的称赞而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对你自己来说,表明了你已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
尤其是在现代人际交往中,赞扬他人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能否掌握和运用这门学问,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是衡量现代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交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赞扬是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往往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赞扬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
英国文豪狄更斯年轻时潦倒不堪,写稿不断被退回。有一天,一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写信夸奖了他。这个赞扬改变了狄更斯的一生,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赞扬是件好事情,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若在赞美别人时,不能恰如其分缺乏一定的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赞美,也会使好事变为坏事。
所以,赞美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
(1)实事求是,措词适当
当你的赞语没说出口时,先要惦量一下,这种赞美有没有事实根据,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就无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赞美是站得住脚的。所以,赞美只能在事实基础上进行。
措词汇也要适当。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这们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子中没有一个赶得上你的。”那会把孩子引入歧途。
(2)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他人
有时,我们为了博得他人好感往往赞美对方一番。若由自己说出:“你看来还那么年轻”这类的话,不免有恭维、奉承之嫌。如果换个方法来说:“你真是漂亮,难怪**一直说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可想而知,对方必然会认为你不是在奉承他。一般人的观念中,总认为“第三者”所说的话是比较公正、实在的。因此,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3)间接地赞美他人
如果直接赞扬一个人,有时反而会使他感到虚假,或者会疑心你不是诚心的。这时,你有必要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你可以称赞他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这个职业在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等,这样不仅能对对方起到赞扬鼓舞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赞扬是真诚的。
(4)赞美须热情具体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称赞别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你这篇文章写得蛮好。”“你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歌唱得不错。”这种缺乏热诚的空洞的称赞并不能使对方感到高兴,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反感和不满。
称赞别人,要尽可能热情些具体些。比如,上述三句称赞的话可以分别改成:“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特别是后面一个问题有新意。”“你这件衣服很好看,这种款式很适合你的年龄。”“你的歌唱得不错,不熟悉你的人没准还以为你是专业演员哩。”
(5)比较性的赞美
两个学生各拿着自己画的一幅画请老师评价。老师如果对甲说:“你画的不如他。”乙也许比较得意,而甲心中一定不悦,不如对乙说“你画的比他还要好。”乙固然很高兴甲也不至于太扫兴。
(6)把赞美用于鼓励
用赞美来鼓励,能树起人的自尊心。要一个人经常努力把事情干好。首要的是激起他的自尊心。有些人因第一次干警某种事情,干得不好,你应当怎样说他呢?不管他有多大的毛病,你应该说:“第一次有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对第一次登台、第一次比赛、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的人,你这种赞扬会让人深刻地记一辈子。
(7)赞扬要适度
适度的赞扬,会使人心情舒畅;否则,使人难堪、反感,或觉得你在拍马屁。因此合理地把握管理所的“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另外,赞扬的方式要适宜,即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赞扬方式和口吻去适应对方。台对年轻人,语气上可稍带夸张些;对德高望重的长者,语气上应带有尊重的口吻;对思维机敏的人要直截了当的人;对有疑虑心理的人,要尽量明显,把话说透;赞扬的频率也要适当。在一定时间内赞扬他人的次数越多。赞扬的作用就越小,对同一个人尤其如此。
巧妙统御的话题
在论是初次见面还是相识已久的人,见面对交谈的话题,往往是他关心或嗜好的直接表现,一个人心中有他自己热衷的事,自然就会出现在话题上。
因此,在交谈中,我们应善于从话题的内容来观察分析对方深层心理。
虽然话题通常是因人而异且千变万化的,担我们仍然能很容易地通过利用分析话题与对方的切身关系的方法,来了解其人的性格与气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前些时候放映的几种谈个人问题的节目中,得到些启发。
该节目为了吸引观众对话题的关心,节目制作人或以毛玻璃挡住谈问题者的上半身,或者摄出他们的背影,奇妙的是,其中;较多的人都是露骨地谈及性的问题,而且妇女居多。实际上,这些节目不过在刺激人们的好奇心,根本已失去了谈问题的真正意义。
有人问这些节目的制作人,他们都表示,真正不在乎节目意义的是那些在电视上谈问题的人,而且,他们都喜欢主动谈自己有关性方面的烦恼与困扰。由此可见,话题确是说话才的关心所在;但从他们愿意上节目的劲头看,都是共同反映了他们的某种气质和品格。某位制作人说:“希望上节目的,多半是中年妇女,在上节目主持前预先做采访时,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她们——太厉害了。别说在性的方面,从过去的成长到现在的生活,大多数人都能详尽地谈上好几个小时。在决定上节目的人选后,打电话去拒绝另一位志愿上台者,她必定都会发脾气,表示别人应该听她说话才对。”
由此可以了解,这些中年妇女之所以愿意上台,还因为她们大多有自恋倾向。总喜欢谈自己,认为自己才是应被关心的最主要对象,她们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极为任性,而不会顾全大局,这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好像世界就是围绕着她们在运转。有这种倾向的人,一般以女性更为强烈,所以上述节目的志愿者多为女性。有时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和气质,也是一种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幼儿时都喜欢说我怎样,话题总以自己为中心,所以,长大以后还希望以自己为话题中心的人。即意味着他的心理年龄他停在幼年时期。
除了谈自己以外,这种类型的人还会谈自己的家人、工作、家事,总之,都不离开自我。在女性当中,还有些人喜欢一见面就大谈丈夫的外遇或情人女友,这表示她受丈夫影响的原因,谈对方也等于在谈自己,所以,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
相反地,也有些人的话题从来不谈自己。他们的话题总是对着别人,尤其爱谈别人的隐私。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有一种了解对方一切弱点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在内心深处意欲支配对方。
有时,这样的人谈论的话题好像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如经常新闻人物、演员、名星的隐私或丑闻。有个调查团曾以小型录音机偷录社会妇女的谈话,以分析他们发现,在谈话内容中,有43%是他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其次才是小孩、丈夫和自己。在这些人中多半是没有什么的人或众所周知的名人、名星,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去掉自己的孤独感。现在城市里的家庭主妇,已很少人邻居交谈,所以更容易产生这种专谈不认识人的特异现象。
由此可见,喜欢谈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并非出于支配欲,而是与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有关。如有的人为了驱散寂寞无聊的心情,有的人是出于自己的爱憎之心,有的人则纯粹是为了表现自己见多识广。
当然,人们的爱好与关心并不一定直接表现在话题中。
社会的结构愈复杂,人类意识受到压抑的感觉也愈强烈,而受到压抑的意识自然会以一种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话题的内容经常会和人的真正欲望不同,而一旦你能分清意识与话题之间的扭曲形态,深层心理便被揭示出来了。
例如现在的年轻人最最的是汽车,目前的汽车杂志和音乐杂志一样,销售量都很大。年轻人的话题总是围绕汽车的性能和马力打转。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年轻的男女在一起,总是甜甜美美地谈着汉堡包和冰湛淋,但现在不同了,女孩子总抱怨男孩子们只爱谈汽车,根本不理会她们。由于这种不满越来越多,美国心理辅导杂志曾针对这种不满,做出如下答复:“你可能不相信,其实他们是借汽车来影射自己性器官的大小和能力。因为他们在女孩子面前不能公开以性器官为题,就热衷于谈汽车。你不应该因此给予他们不好的脸色。只要你专心听,即可让他们的男性自尊获得满足。”看起来好像显得荒诞,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奇怪,而是性欲被压抑,差话题转移,以借题发挥罢了。
女性喜欢谈情说爱与这种现象也有相似之处,因为不能公开谈爱,就以诗情画意及浪漫色彩的外衣,将自己的深层心理包装起来,尤其是已有相当年纪、并非是理想化的女性,如整天爱呀爱的不离口,你可认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无法满足的性欲。
在高楼林立的地区,只要地进餐时间走进餐厅或咖啡厅,一定可以听到一些人发泄对工作队和收的不满情绪 。这类话题的集中程度,有时竟使你怀疑。这些的人们是否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说。
但并不是所有发表不满言辞的人,都是出于内心的真正意识。不过,表面的言辞只是一种借口,而其内心的真正想法却是另外一回事。对二者的关系。一位瑞典学者曾作过一项有趣的调查。他以将近两百名女性职员为对象,做面对面的谈话,结果发现越是对工资不满的人,也越是无法热衷于工作的人,她们口头上虽说因为工资低而无法热衷工作,实际上她们讨厌本职工作的情绪完全超过对工资的不满。
这种说法,与伊索寓言里狐狸的逻辑相同,狐狸因为没能吃上葡萄。失败的痛楚和自卑感受在作怪,急于要找个正当的理由开脱,不说自己无能反说葡萄酸,堂而皇之地溜走了。心理学上将这种找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行为,称之为寻求“合理化”。如果你周围遇到一有机会就抱怨待遇低的人,其人必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以工资低为名,使自己工作不负责任的事实“合理化”。
有人经常以抨击上司来抬高自己;有人靠炫耀过去来掩盖现在,这些都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在展开话题,以发泄不满。
和对待遇的不满一样,工作人员的不平与不满往往从谈论上司的话中展现出来。比如说,自己想出人头地,却又无能升官,就抬出上司固有后台而升官的说法,来为自己升官的事实寻求“合理化”。比如说“某某科长如果没有和总经理的女儿结婚,他早被派到分公司去了。因为他毫无能力。废物一个!”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上司强,只是因为没有后台才上不去,其实,这种看法未必客观,某某科长如果真是废物一个总经理怎么会看上他呢?其实,这也是一样自欺欺人的逻辑,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去展开话题,打击他人,抬高自己,以发泄不满,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而已。
此外,还有一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抓不住中心,“东扯葫芦枰扯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规则地不断改变话题。这种人如果不是意向奔逸的狂躁病患者,就是无法进行逻辑思考的人,或者是心中有什么不安,情绪不稳定,思绪万千,而无法系统归纳,以致使谈话的内容支离破碎,听起来使人感到非常无聊,而我们决不会认为他话题丰富。
模糊性语言妙用
顾维钧在担任驻美公使时,有一次参加各国团的国际舞会,与他共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您喜欢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若说喜欢中国小姐,立刻得罪美国小姐,又有失作为公使的自尊。顾维钧不慌不忙地回答:“不论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只要喜欢我的人,我都喜欢她。”
这个回答,即得体又贴切不可,不卑不亢,令人拜服。
顾维钧这里使用的,就是模糊语言,即在答话中为了某种需要而采用一种概念不清晰甚至是很模糊的语言。
这个“模糊语言”是不是同“说话要清晰准确”的要求处相矛盾呢?其实不然,这里讲的模糊语言是交谈中的一种策略,前提是交谈者并不是表述不清,而是为了某种需要和不便,人为地制造模糊。
例如,一对恋人上街时,男方突然想起忘了带一件东西,说:“请等我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这个“一会儿”,到底有多长?“是五分钟”还是“十分钟”没有确定的意义,但对方会很准确地理解不太长的“一段”时间,会耐心等待。
这种说法,比使用确定的语言表述更好,如说“请你等我五分钟。”结果因为某种原因,耽搁了十分钟,而对方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就可能造成不愉快。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后。
在外交上这种情况就更多一些。如国际交往中,一方领导人当面向另一方领导人发出访问邀请,如果这一邀请事先未商定,被邀请的一方对于是否应邀尚无把握。如果这一邀请,而出于礼貌又不便当场拒绝,则通常是说“我高兴地接受您的邀请,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贵国。”
再如,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也有人称之为“外交字眼”。比如:“我们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我们注意贵国领导人的讲话。”“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点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拥有主动权。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合作含义宽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致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的同志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
这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它从保护有缺点的同志的自尊心出发,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性语言,从而绕开了陷阱。
在运用模糊性语言交谈时,应注意划清它和“含混其词”、“语无伦次”的界限。前才是为了表达需要,而后者是辞不达意,反映了表达思路不清,患者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