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鱼 日语:京剧“生”行及代表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0:16:58
京剧“生”行及代表人物 
京剧中生行的分类
京剧生行中分为:
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
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
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
红生、
娃娃生。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髯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表示严肃端庄的意思。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是本嗓。照规矩,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也叫做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做工老生又叫做衰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
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角色。武生分成两大类,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生。长靠武生都身穿着靠,头戴着盔,穿着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长柄武器。这类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大将的风度,有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短打武生是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看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在武生行当里,还有一种不说话的,专门翻跟头或以跌扑为主的叫翻扑武生,内行叫做撇子武生。
小生,就是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假声一般说比较尖、比较细、比较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从声音上跟老生有所区别。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旦角所用的假声并不一样。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很刚健,却并不粗野。这种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京剧小生这一行,历来是人才较少的行当。
红生,在京剧行当里,原指老生应工的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多年来根据《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所编演的关羽剧目甚为丰富,因此便把生行擅长演关羽戏的演员称为“红生”。
手持青龙偃月刀,绿袍金甲,蚕眉凤眼,五绺长髯的关羽形象,不论从历史人物到群众的流传,还是从清朝内廷到四大徽班的舞台上,都是被供奉为“关圣帝君”。正是这种封建迷信的驱使,当时戏曲舞台上,演关羽戏的红生演员,每演关羽戏必先剃头、刮脸,一进后台就不再闲谈说笑;演出前后先要烧香磕头顶码子,就是先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名讳,叠成上边是三角形的牌位,在后台祖师爷牌位前烧向叩拜后,把它放在头顶上,戴在“盔头”里。演出完毕用它擦掉脸上红彩,再把它烧掉。而后才能同人谈话聊天儿,以示对关公的崇敬。在这种尊关羽为神的京剧舞台上,第一代演关公戏的演员主要是米喜子和程长庚。
娃娃生,是专门扮演儿童一类的角色,例如《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湾》的薛丁山,《桑园寄子》的邓元、邓方,《锁麟囊》的卢天麟等,就都是娃娃生。头上戴着孩儿发,身上穿着茶衣(小孩穿的服装)。这种角色都是用本嗓唱念的,虽然很年轻,但也不用小生的唱法来唱。娃娃生虽然用本嗓来唱,可是又不能唱成老生腔,所以娃娃生的唱腔是混合了生、旦和小生的唱腔,这是很特别的。演起来要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稚气。娃娃生在剧团里一般是比较难找的,因为如果年龄太小就不可能参加剧团,如果太大呢,扮演娃娃生的角色又不太合适。所以除了像戏曲学校这样的单位,有专门扮演娃娃生的小孩外,绝大部分的剧团,现在一放都用身材较小的女演员来充任。女演员的嗓子比较清脆,唱的时候还是用本嗓来唱念,由于个子比较小,扮相比较清秀,扮娃娃生比较合适。
传统京剧生行的代表人物有
程长庚   张二奎   余三胜   谭鑫培   汪桂芳   孙菊仙   王鸿涛
刘鸿声   余叔岩   孟小东   李少春   高庆奎   言菊朋   周信芳
谭富英   奚啸伯   俞菊笙   黄月山   李春来   杨小楼   张桂轩
盖叫天   徐小香   王楞仙
德珺如   朱素云   程继先   金仲仁
马连良   汪笑依   姜妙香   余振飞   叶盛兰
下面重点介绍 京剧的初期在北京的舞台上"老三鼎甲"
京剧老生"老三鼎甲"
老生三鼎甲指京剧的初期在北京的舞台上是以唱旦脚戏为主的。自从出现了老生“三鼎甲”以后,使得北京的京剧舞台上改为以演老生戏为主了。
老生“三鼎甲”是指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强三位著名的老生演员。
《群英会》中程长庚饰鲁肃
程长庚(公元1811——公元1880)
程长庚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寓名四箴堂,戏界均称“大老板”。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
冠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是中国早期的著名老生演员,他出身在戏曲世家,从小学艺,长期主持三庆班并担任台柱子兼任精忠庙的会首。程长庚的贡献是,把汉调、徽调和昆曲,融汇贯通,初步确立了京剧的表演艺术。
在京剧第一代著名演员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与同时代的另外两位老生演员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为"前三鼎甲"、"前三杰",而程的成就和影响又更胜一筹,被人们誉为"京剧鼻祖"、"徽班领袖"、"京剧之父"、"伶圣"、"剧神"……这些称号,代表了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对他的不朽业绩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之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分,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程长庚的戏路广、能戏多。据记载其擅演剧目有:《群英会》、《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等。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剧关羽的形象也始于程长庚,他在师承徽戏演员米喜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程长庚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大家,也是德高望重的剧坛领袖。他除了担任三庆班班主外,咸丰年间,他还担任精忠庙会首(精忠庙为戏曲艺人的民间行会组织,类似后来的梨园公会和现在的戏剧家协会),直至他逝世。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以德服人。三庆班规定不许演员私应"外串"演出(类似今天的个人外出"走穴"),程长庚当时名声很大,邀请他的人很多,但他带头遵守班规,从不"外串"。因为参加外串只是他一个人拿"份子"(唱戏的报酬),全班人却拿不到钱。因此他总是对请他"外串"的人说:"诸位要听我程某人的戏,就必须请我们’三庆班’全班。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去的。"
《黄鹤楼》中余三胜饰刘备塑像余三胜(公元1644——公元1911)
余三胜为人聪颖、机敏,是清朝道光年间四大徽班春台班的台柱子。他出身梨园世家,他的唱腔是以汉调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了徽调、昆曲、梆子腔的精髓,对老生的唱腔起了创造及推动的作用。
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
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
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大登殿》中杨月楼(中)饰演薛平贵张二奎(公元1814——公元1864)
张二奎原是票友,他24岁那年在和春班串演《捉放曹》,大获好评,从此下海成了和春班的正式演员,他擅长演帝王戏,有“王帽戏”之称,并自成一派——“奎派”。
张二奎(1813 1860),本名张胜奎,(与“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同名),字子英,原籍河北,生于北京。他原是清道光工部“都水司”经办,因酷爱京剧,常以票友客串身份在“和春班”演唱,被上司撤职。张二奎嗓音宏亮,唱工动听、响堂,当时大受好评。后于哥哥同时失业,生活无着,这才决心下海成为艺人。从二十四岁搭入和春班开始,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喜爱的京剧事业之中。乃至后来他成了和春班的主演,
张二奎所创立的“奎派”,又称“京派”。并不是因为他出生在北京,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唱、念中运用了北京字音。他的发音与程长庚的徽音有异。他的唱工淳朴有力,浑厚平稳,不爱用花腔,和余三胜的唱法不同。他的嗓音宏亮,字字坚实,颠扑不破,他的那种大开大合,直腔直调的唱法,较之程长庚更甚,更有精金旺火般的魅力。
张二奎扮相雍容华贵,以演王帽戏饰演帝王贵族最出名。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张二奎先搭和春班,后入四喜班。曾自组双奎班,兼演武生戏,以《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中的短打戏最佳。
京剧自从一八五五年以后,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三派出现,脱离徽班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开始,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新三派的形成,这一期间,大约经历了五十多年,不仅唱工老生一门发展得较为突出,就是其他各门角色也出现了不少人才。京剧不仅在北京站住了脚,也扩大了演出阵地。天津、汉口、上海等地都纷纷约请京剧班到那里去演出。在程、余、奎老三派红极一时之时,还出现了王九龄、卢胜奎、杨月楼等著名老生演员。
',1)">